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7 有效的决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7 有效的决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7 有效的决策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7 有效的决策

7 有效的决策

决策就是判断。就是在一些不同的可行方案中作出一种选择。我们所说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指“是”与“非”之间的选择,这充其量也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而通常经常遇到的却往往只是两种不同行为方案之间的选择。在这两者之间,很难说哪个比哪个更正确。

绝大多数关于决策的书都这么说:“首先要弄清真相。”不过。卓有成效的决策者都知道,决策的过程往往不是从真相开始的,而是从想法开始的。这些想法由于没有经过实际的检验,常常只是一些假设,因此,还谈不上有什么价值。要想判断什么是真相,那就首先要确定相关的标准,特别是要确定合适的衡量标准。这可以说是有效决策的纲,也是通常最容易引起争论的地方。

最后,有效的决策并不像许多教科书里所说的那样来自于对真相的—致的看法。恰恰相反,正确决策的意识正是在不同意见的冲突与矛盾之中产生的,是认真考虑对立各方行动方案的一个结果。

先要弄清真相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没有相关的标准,就不可能找到什么真相。事件本身并非就是真相。

在物理学中,知道物质的滋味并不就是了解了事物的真相。直到最近,知道某物体的颜色,也并不就等于了解真相。就烹调而言,滋味是个绝对重要的真相;而说到绘画,颜色才是头等重要的真相。物理学,“烹调和绘画都从各自的需要出发考虑有关的事情,因此就会将不同的事物认作真相”。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懂得,人们干事情并不是从寻找事物真相开始的,而是先从想法开始的,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对。人们经历过某个事件,就必然会有些想法。如果在某个领域里体验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生活而不产生想法的话,那说明此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头脑迟钝。

所以,人们已是先有想法,然后再采取行动的。硬要他们先寻找真相,然后再采取行动是不可取的。那会使他们像其他人一样,寻找所谓的真相来凑合自己已有的结论。既然已有了结论,要找些所谓的事实来加以说明不会有什么困难。擅长统计的人员都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对统计数字往往不太信任。

唯一缜密的方法,唯一有利于我们用实践来检验想法的办法,就是“先有想法,后有行动”,这也是我们考虑决策时所应该采取的办法。只有这样,别人才能看出,我们的决策是从没有经过测试的假设开始的,而这恰恰就是决策或科学研究的唯—起点。我们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假设,我们不会为假设而争论不休,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它们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哪些假设可以成立,因此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考虑;哪些假设站不住脚,必须被弃置。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鼓励人们拿出不同的想法。不过,他也会坚持要求人们在提出想法的同时,必须认真考虑如何用实践来鉴别这些想法。所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了测试假设能合成立,我们必须了解哪些情况?”“有了哪些事实,才能使想法站住脚?”他会设法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养成这么—种习惯:琢磨并悟出哪些事情需要被观察、被研究和被测试。他还坚待认为,提出想法的人也有责任说清楚:他们可以并且应该期待和寻找什么样的事实真相。

也许,最关键的问题是:“相关的标准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与所讨论的问题或将要做出的决策相关的测试办法上来。只要认真分析一下正确有效的决策产生的过程,人们不难发现大量的工作和思维都花在寻找相应的测试办法上去了。

这也就是西奥多·维尔义于服务是贝尔公司首要宗旨的决策无比正确的原因。

卓有成效的决策者会觉得,传统的测试标准不是正确的测试办法,否则,通常就不需要再决策了,最多只需作些调整就可以了。传统的测试办法反映了“昨天”的决策。如果有必要作新的决策,那恰恰说明原先的测试办法已经过时了。

美军的军需品采购及库存政策问题较多,这是自朝鲜战争以来尽人皆知的事实。军方曾为此作过无数次调查研究。但情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当上国防部长后。他就向测试军需库存的传统办法发起了挑战。传统的测试方法是以采购和库存的美元总金额及项目总数作为依据的。而麦克纳马拉却改变了这一传统做法,他把只占项目总数4%的几个项目分出来,这些项目数量虽不多,但他们的金额加起来却占总金额的90%以k。采取同样的办法,他又将只占项目总数4%但却占战备物资总量90%的那几个项目分了出来。由于其中有些项目在两份单子上是重复的,最后得出的关键性项目,不管是按金额总数还是按项目总数来考虑,都只占项目总数的5%一6%。麦克纳马拉认为:这些项目中的每一项,都必须分别给以精心的处理;而对其余约占95%的项目,既然它们所占用的资金不多,又不会影响部队的战斗能力,他采取了一种叫作“例外管理”的办法,那就是通过概率和平均数的办法来对这些项目进行管理。这一新的测试办法终于帮助麦克纳马拉做出了一项卓有成效的决策,使美军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及后勤工作的面貌焕然一新。

寻找相应的测试办法的最佳途径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走出去,亲自看一看有些什么‘反馈“。当然,这里所说的”反馈“是指决策前的”反馈“。

举例来说,大多数人事问题,通常部是用平均数来衡量的。比如,每百位雇员中造成停工事故的平均数、缺勤率、病假数等。如果经常出去看一看,管理者很快就能发现,他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测试方法。这种平均数测试方法只适合保险公司的需要,而对做人事决策来说,这种方法不但显得毫无价值,而且有时还容易将人引入歧途。

大多数事故往往只发生在工厂的某一二个部门,缺勤率也是一样。甚至病假也无法用平均数来表示,因为这种情况只局限在职工队伍中某个很小的部分。比如年轻未婚女性中。如果在这种平均数的基础上采取人事行动,比如搞全厂的安全动员,那必然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将事情搞得更糟。

同样的道理,未能亲自去看一看也是造成汽车工业不能及时理解汽车的安全设计重要性的主要原因。汽车公司都采用传统的分式来测量自己车子的安全性能,比如每辆车或每英里的事故平均数。假如他们能走出占看一看,那么他们就会发现还需要测量因事故而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知道要采取进一步的安全措施,以减轻事故可能会造成的伤害程度。这就是要改进汽车的安全设计。

因此。寻找相应的测试办法,并不依做数学题那样容易是一种充满风险的判断过程。

在管理音需要作出判断时,他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如果只让他说”是“或”不是“,那就称不上是什么判断。只有在有充分选择的前提下,他才能真正了解实际风险所在。

所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坚持要求有各种不同的测试办法供他选择,以便他能从中桃出相应的—种方案。

就拿一项资本投资的方案来说,一般总有好几种不同的测试办法。—种是着眼于投资回收的期限,另一种关心的是投资的回报率,第二种则强调投资能给当前所带来的利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次不会满足于任何一种传统的测试方法。尽管财务部门会强烈地向他推荐某一种标准最”科学“。他从自己的经验中得知,每种不同的分析途径会使他看到这一投资决策的—个不同侧面。只有当他把投资决策的各个

方面部考虑到之后,他才会知道哪几种分析和测试方法对作出科学决策最为重要。尽管这样做会使会计师们十分不快,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是会用上述三种不同的办法来测试自己的投资决策。等做完测试之后,他才会有把握地说道:”这种测试标准才是投资决策的相应标准。“

管理考如果不占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测试标准,那么他的思路一定会非常闭塞。

更有意思的是,卓有成效的决策者往往不求意见的一致,却十分喜欢听取不同的想法,这正好与一般的教科书中关于决策的原则背道而驰。

这样的决策决非是在一片欢呼声中能做得出来的。只有通过对立观点酌交锋,不同看法的对话,以及从各种不同的判断中作出一个选择之后,管理者才能作出这样的决策来。因此,决策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必须听取不同的意见,否则管理者根本无法决策。

据说,艾尔弗雷德·斯隆在一次高级管理委员会的会议上说:”各位先生,据我所知大家对这项决策的想法完全一致。“与会者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但是,“斯隆先生继续道:”我建议把对此项决策的进一步讨论推迟到下一次会议再进行。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充分考虑一下不同的意见,因为只合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此决策的理解。“

斯隆作决策从来不靠”直觉“,他总是强调必须用事实来检验看法。他反对一开始就先下结论,然后再去寻找事实来支持这个结论。他懂得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各种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

美国历史上的每一位卓有成效的总统都有各自一套激发不同意见的办法,以帮助自己能做出有效的决策。林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哈里·杜鲁门他们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各人都能激发出他所需要的不同意见,以帮助他们加深对决策的理解。我们知道,华盛顿总统对冲突和争论恨之入骨,他希望内阁能团结一致。然而,在重要问题上。他确实会同时去征求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意见,以使自己能听到必要的不同意见。

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也许对听取有组织的不同意见理解最为深刻。每当需要对某些重要事情作出决策时,他会找来一位助手,对他说道:”我想请你帮我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但请不要去声张。“(其实,罗斯福心中有数,即使说了这句话,此消息也会立刻传遍华盛顿。)接着,他又找来几位从—开始就对此问题持不同意见的助手,向他们布置了同样的任务,并也叫他们”绝对保密“。这样一来,他便可以肯定,关于这个问题的各个重要方面都会被考虑到,并且都会被提出来。他还可以肯定,这样一来他就不会被某个人的先入为主的想法所左右。

罗斯福的这一做法曾经受到他内阁中的”专业经理“内政部长哈罗德*伊基斯的剧烈批评。在哈罗德的日记里,诸如”缺乏细致的作风“、”轻率鲁莽“、”背信弃义“等指责总统的言词到处可见。不过罗斯福心中明白,美国总统的首要任务不是行政管理,而是制订政策,是进行比确的决策。而要这样做的最佳办法就是采取法院里惯用的”对手角逐法“,通过法庭辩论来了解事实真相,使案件各个方面的有关情况都能摆到桌面上来。

必须坚持听取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三条原因:

第一,这是唯一可以保护决策者不被机构的看法所左右的一条措施。每个人都想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决策者,每个人部是一位专门的说客,都希望决策符合自己的想法(尽管常常出于真心实意)。不管决策人是美国总统还是一位正在修改某项设计的初出茅庐的工程师,他所遇到的情况都会是这样。

唯一能使决策人摆脱这种特殊呼声以及先入之见的办法,就是在决策之前要先对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辩论,让不同的看法提出各自的论据,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充分考虑种种不同意见。

第二,不同意见可以为决策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余地。如果没有充分的选择余地,那么不管他把问题考虑得多么深细,决策就成了孤注一掷式的冒险。决策有时会被证实是错了,这种可能性随时都会有,或许是因为决策一开始就出了毛病,也可能是因为外界情况发生了变化。假如管理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已经考虑过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那么在情况发生变化时,管理者因为有一些经过思考的、做过研究的、自己深刻理解的方案可供选择,他就能有备无患。如果没有这样的后退余地,一旦发现决策难以执行,他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了。

在上一章里,我们提到了德军参谋部的《施利芬计划》以及富兰克林*D·岁斯幅总统执行经济复兴计划的情况。这两个计划都在执行的关键时刻出了毛病。德国军队自那以后就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原因是德军从来没有设想过别的战略概念,于是只好—次又一次地做些临时性的糟糕的决策。其实,这也是必然的,25年来,德军参谋部除了《施利芬计划》外。压根儿就没有再考虑过要制订什么其他计划。他们将自己的一切军事才能统统注入列这个绝妙的计划个去了。当该计划出现了问题之后,就再也没有可供选择的退路了。

尽管这些将军们都受过严格的战略计划训练,他们却只能做些临时件的应急决策,这也就是说他们只好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却说不出为什么非要这样或那样做的道理。

1914年所发生的另—件事也可以说明没有选择的余地是多么危险。在俄国人发起了战争动员后,沙皇突然又想改变主意。他召来了俄军总参谋长,要他立即解除动员令。但是这位将军回答道:”陛下,这不可能了。动员今已经开始执行,我们现在想停下来的话,也没有—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我倒并不认为如果俄国人在最后一刻真的停止了他们的战争机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可以避免了。但是那毕竟是最后一次争取让明智的行动来替代疯狂战争的机会。

相比之下,罗斯福总统就不—样了。早在上任前几个月里,他已提出了正统经济的口号。与此同时,他还有一批后来被称之谓”智囊团“的顾问,专门为他制订一项万一以后经济改革进行不下去时可供选择的政策。那是一项激进的政策,它是在旧时”进步党人“的某些想法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是一项旨在进行大规模社会和经济改体的激进政策。后来,世界金融体系发生了崩溃,罗斯福的正统经济改革计划无法再进行下去,于是他就可以立刻采取另—种选择,因为他已经有了一项政策。

假如没有这一早已准备好的退路,那么罗斯福也会像德军总参谋部或俄国沙皇一样,顿时显得不知所措。在就任总统时,罗斯福要实行19世纪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但是,就在他1932年11月当选到第二3月宣誓就职这段时期内,美国的经济也像国际经济一样,出现了崩溃现象,罗斯福对此自然是看在眼里,可是出于缺乏可供选择的对策,他也只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办法。就像罗斯福那样精明能干的总统,突然发现自已处在弥漫浓雾之中,也只好摸索着往前走,也只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摇摆不定,或者只好听凭那些江湖郎中式的经济说客来摆布,一会儿要他采取美元贬值的措施,一会儿又要他重新实行银本位制,其实这些措施都不着边际,根本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

还有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罗斯福在1936年第二轮总统选举书大获全胜之后,便想”改组“最高法院。他的这一计划在国会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他原以为自己可以完全控制国会,因此,连万—计划通不过该采取什么可供选择的方案都没有准备。结果,不但改革最高法院的打算落了空,自己在美国政治舞台上的影响也受到了损失,尽管当时他的声望及支持率仍然相当高。

最后,不同意见有助于激发人的想像力。若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像力当然帮不上什么大忙;

假如是解数学题,想像力可有价值了。然而,管理者所要处理的是一些确实难以预料的事情,不管是政治方面的,还是经济、社会或军事方面的,都需要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否则就难以开创新局面。从这个角度讲,管理者需要有想像力,因为缺乏想像力的管理者不可能从另一个不同的、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问题。

我得承认,有丰富想像力的人并不是太多,但他们也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稀少。想像力需要被激发后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否则它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尚未开发的能力。不同意见,持别是那些经过缜密推断和反复思考的、论据充分的不同意见,便是激发想像力的最为有效的因素。

很少有人能像汉普蒂·邓普蒂佯,在吃早饭前可想像出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来。至于这个人物的创造者,《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想像力更是没人可比了。然而,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有足够的想像力来欣赏艾丽丝的故事。就像杰罗姆·5·布鲁纳(Jerrome S.Bruner)所指出的那样,就是一位只有8岁的孩童也能一日了然地指出:虽然4×6等于6×4,但是”威尼斯盲人“(a blind Venetian)决不等于”软百叶窗帘“(Venetianblind)这便是高级想像洞察力。可是不少成人在做决策时,常常将思维建立在”咸尼斯盲人“一定等于”软百叶窗帘“这样的猜测之上。

有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绍斯西岛上的一个人。他去了一次西方,回来之后便对岛民们说,西方人的家里没有水。在他们的岛上,水是通过凹陷的木片引进家里来的,因此可以一日了然。而在西方城市里,水是通过水管引进来的,只行当某人把开关打开之后,水才会从管子里流出来。可惜的是不曾有人向他解释过关于自来水管的事。

每次当我听到这个故事,就会使我想起想像力的问题。只有将想像力的”开关“打开,想像力才能像自来水一样不断地流出来。而想像力的”开关“不是别的,就是不同意见的有序争论,

因此,讲究效益的决策者懂得如何鼓励别人发表不同意见。从不同意见中吸取营养,这可以帮他识别那些似是而非的片面性看法,使他在做决策时有更加广泛的考虑和选择的余地。万一决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或发现了错误,那么他也不会变得手足无措。不同意见还可以激发决策者及其同事们的想像力,可以将那些听上去似乎有理的意见转化为正确的意见,然后再将正确的意见转化为好的决策。

卓有成效的决策者不能一开始就有先入为主的想法,似乎只有一种建议是对的,而其他所有的建议都一定是错误的。他也不能一开始就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是对的,他是错的。“决策者必须从一开始就下决心要搞清楚为什么人们还有不同意见。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当然也知道,蠢人和搬弄是非者总是存在的。不过,他们决不会认为持不同意见者不是蠢人便是狡诈之徒。他们还懂得,除非有确凿证据证明某人别有用心,否则就应该把持异议者都看作是头脑正常的和没有偏见的。假如他得出了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那也是因为他所关心的和看到的是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自问道:”我们应该向他作哪些说明,才能使他的观点站得住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所关心的,首先是理解,然后才去考虑谁是谁非的问题。

在一家好的律师事务所里,刚从法学院毕业的新手往往首先被安排为对方律师的委托人起草案情难度较大的辩护词的工作。在坐下来认真准备己方的辩护词前,先做这样的一件工作是—种十分明智的安排。<一个律师毕竟应该考虑到对方律师也不是无能之辈。=这对年轻律师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可以使他避免从—开始就只认为自己一方的案子是对的。这样做还可以帮他熟悉对方会有哪些发现,已经了解哪些情况,会有些什么论据。这样做就是要求他对双方的案情部应有所研究。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他才会真正懂得自己的案子应该怎么去办。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法庭上把己方的理由作一番有力的陈述,从而让法庭接受他的看法,

毫无疑问,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工作人员,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是太多。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自己一方出发考虑问题的。他们的逻辑是:既然自己这么看待问题,那么别人也必然会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美国钢铁业的巨头们总是喜欢抓住这—问题不放:”为什么每当我们一提到“超额雇用”,工会的人就会神经过敏?'’而工会的人也不曾反过来问问自己为什么钢铁业管理层老是在“超额雇用”上大做文章,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如此小心谨慎?于是双方都拼命地想证明对方有错误。假如双方都能试图去理解一下对方的真正想法,那么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好处,美国钢铁业的劳资关系将会变得更和谐、更健康。

不管自己的感情有多强烈,也不管他是多么肯定对方站不住脚,—个想做出正确决策的管理者必须要强迫自己了解不同意见,因为不同意见就是他推敲各种可供选择的办法的必要工具。有了这—工具,决策者才能确保某个问题的各个主要方面部能被仔细地考虑到。

卓有成效的决策者要问的最后—个问题也许就是“决策真的有必要吗?”因为有—种选择就是什么决策也不做。

决策就好比是动外科手术,它是对原有体系的一种介入和干预,所以总要冒休克的风险。如果没有必要,根本就不需要作任何决策。这就好比一个好外科医生决不会去动不必要的手术。不同的决策者会有不同的工作风格。有些比较激进,有些偏向保守、但从总体上说他们都遵守一定的工作规则。

如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情况将会恶化时,那就必须作出新的决策。如果机会来临,那也应该不失时机地作出决策。假如机会重要,而且可能稍纵即逝的话,那就必须立刻行动,甚至包括采取巨大的变革行动。

与西奥多·维尔同时代的人,在防止政府接管这个问题上,想必与维尔的看法是一致的。不过他们只是想用就事论事的办法来向政府作斗争,比如在国会中反对这个或那个提案,反对某个候选人,支持另一个候选人等等。只有维尔一个人意识到采用这种办法效果并不明显。即使能打个小胜仗,也改变不了整个局面。维尔觉得只有采取重大的步骤,才能开创一个新局面。因为他已经看清:私营企业只有把“公众管理”作为—种有效的选择,才能避免被政府接管。

在某些条件下,也的确可以不作决策。比如,不加干预事情也不会出毛病。有—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来进行鉴别:“如果不采取行动,情况将会怎么样?”假如答案是“不会出什么毛病”的话,那就根本不需要去进行任何干预。另外,假如情况的确有点今人头痛,但事情本身不是十分重要,也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后果的话,那么也不必去加以干预。

能懂得这个道理的管理者也不是太多。有家企业面临金融危机,其财务主管极力主张降低成本。因此,他很可能会抓住某些小毛病不放,尽管克服那些毛病并不能改变当前的局面。比如,当他知道销售和储运部门的成本大大超过预定指标时,他就努力地去帮助这两个部门设法控制成本。可是时隔不久,他又做了一件会给自己脸上抹黑的事。他过分地关心起某个部门“不必要地”多雇了几个老职工的事。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解雇这几位马上就要领养老金的老职工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效益问题。但是,他批评了这种说法,解聘了那几位老职工。他为自己辩护道:“其他人都在作出牺牲,为什么工厂里的人就可以不讲效益?”

当事情过去之后。大家早已忘记了是他挽救了这个企业。他们只记得他心狠手辣地处理了那3位可怜的老家伙。其实,早在2000年前,罗马人的一条法律就已经说过:“行政长官不宜去考虑鸡毛蒜皮之

类的事情。”关丁这一点,看起来当今的许多管理者都还需要补上一课。

而绝大多数的情况都属于必须作决策与可以不作决策这两者之间的。有些问题虽然不能自行解决,但也不会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对这种问题,通常只需要作些改进,而不必去作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或创新。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种情况。换句话说,即使不采取什么行动,事情仍然可以维持下去。当然,如果采取行动的话。情况也许会变得更好。

在这种情况下,卓有成效的决策考应该作一番比较,是采取行动的风险大呢,还是不采取行动的风险大?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公式可以帮他作出正确的决策,然而还是有两条原则可作为指导,因此对具体问题进行决策应该是不难的。这两条原则是:

第一,如果采取行动的好处大大超过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所冒的风险的话,那么就采取行动;

第二。要么采取行动,要么不采取行动,切忌模棱两可,也决不能搞折衷。

外科医生如果只从病人身上摘掉半个扁桃体或半截阑尾,那么病人所冒感染的风险并没有减少。医生没有解决病人的问题,病人的情况甚至会比原先更糟糕。外科医生要么动手术,要么不动手术,在这类事情上是决不能搞折衷的。对卓有成效的决策者来说也是一样,他要么采取行动,要么不采取行动,他决不可以采取了行动又半途而废。半途而废是绝对错误的,因为它无法满足决策最起码的要求,无法达到最低的界限条件。

在对决策的要求作了一番透彻的思考,对不同的选择进行了一番探讨、对决策的得失作过一番权衡之后,决策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到了这一步,一切情况心中部已有数,该采取什么样的决策自然是明摆着的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决策却流产了。这是因为突然之间真相大白,原来所做的决策会使人感到不快,不像原先想的那么受欢迎,执行起来也不太容易。很明显,在这种时候不但需要有良好的判断,更需要有巨大的勇气。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说药都应该是苦的,但是良药通常的确是苦的。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不敢说所有的决策都会使人觉得讨厌,但是最有效的决策执行起来往往会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

在这种时刻,有一件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绝不可以去干。他不能向外来的压力让步,更不能说:“让我们再研究研究。”如果这样说了,那是懦夫的行为。懦夫可以死一千次,而勇敢者只能死一次。面对“再研究研究”的呼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问道:“是不是再作一次研究就能讨论出新内容来?即使研究出新的内容,它会不会与我们要做的决策有关联?”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管理音就不应该再去做任何研究。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而再来浪费别人的时间。

当然,也不应该匆匆忙忙地做出决策,除非自己对情况心中已十分有数。一般已有一定经验的成人,都已学会了倾听一种被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称之为“守护神”的声音。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声音,它会在决策者的耳边轻轻地低语:“干万要小心。”如果决策是对的,仅仅因为执行起来会有困难,或者会引起人们的不满,或者可能后果吓人,那么决策者就没有理由不去坚持这一决策。但是,如果觉得心中有—种莫名其妙的不安、烦恼以及被困扰的感觉,那么最好不要立刻采取行动,就是缓—会儿也是好的。我所熟悉的一位擅长决策的朋友这样对我说:“当我觉得思绪纷乱时,我就会暂停任何决策。”

这种不安的心情十次中有九次都是集中在一些无足轻重的细节上。可是到第十次,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一件最为重要的事实,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因此使自己的判断发生了偏差。这就好像福尔

摩斯在一篇很多人部熟知的侦探故事中所做的那样,突然想起了“一件最为重要的事,那就是当凶手出现的时候,巴斯克维尔猎犬居然没有发出吠声”。

不过,讲究效率的决策者不会等得太久,一般是几天,最多也不过是几个星期。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他的“守护神”并没有向他发出任何声音,那么不管他个人喜欢与否,他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将决策付诸实施。

有人雇用管理者并不是要让管理者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管理者的责任是要把该做的事做好,具体地说,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决策。

决策与电脑

今天我们有了电脑,那么关于决策的这些原则是否仍然管用?有人正在告诉我们:电脑将会取代决策者。至少在中层管理部门是这样。几年后,电脑将代替人们作各种经营方面的决策。要不了多久。电脑还可以代替人们来作战略性的决策。

实际上,管理者今天正在作的往往只是一些就地适应性的变动,而电脑的出现将会迫使他们将今天正在采取的这些适应性变动提高到真正决策的高度。电脑将会把许多传统上只喜欢“奉命行事”的管理者改变成真正含义上的管理者,改变成真正的决策者。

电脑是管理者的有效工具。它就像是锤子或钳子,但却与汽车或锯子这样的工具不同,人没法做的事,电脑也做不来。不过它能代替人做加减法,其速度要比人快不知多少倍。电脑作为工具,它对工作从来不会感到厌倦,永远不会感到疲劳,加班也不需要付加班费。像其他所有能帮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工具一样,电脑可以使人的能力成百上千倍地增长。可是电脑也像其他所有的工具一样,能做的事情总是有限的,具有它自己的局限性。电脑的这种局限性将使我们的管理者不得不自己承担起做真正决策的责任,并可将目前这种适应性变动的做法提高到真正决策的水平上来。

电脑的长处在于它是—架逻辑机器。它能按照输入的程序进行精确的运算,可以说是又快又准。正由于这样,它也是白痴,因为逻辑基本上是无知觉的。它只能进行推理。相比之下,人类不是逻辑机器,而是有感觉的动物,因此有时会马马虎虎,反应也不够快。但是人有洞察力,会根据现场的情况作出灵活反应。这就是说,人也可以根据少量的信息来推断事物的全貌,即使是一点信息也没有,人照样可以作出类似的臆测。人不需要任何程序就能记住大量的事情。

一位典型的传统的经理经常会遇到的便是关于库存和运输方面的决策。而他做决策时。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根据当时现场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一位典型的地区销售经理虽然不能确切了解情况,但对下列事情他心中却十分有数:客户A的工厂严格按照生产计划进行运转,如果已经答应的供货不能按时到达。将会引起很大的问题;另一位客户B通常手头总会保留一些库存备件,因此就是供应晚了几天,问题也不大;第三位客户c对本公司已心怀不满,正在寻找适当的借口,以便另找商家购货。他还了解在本公司的制造厂里,只要他对这位或那位负责人说点好话,他就有可能会得到某些额外供应。就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典型的销售经理就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一些适应性的决策。

而电脑却无法了解这些情况。或者可以这么说,如果别人不明确地告诉电脑公司对某个客户或某种产品已有了哪些政策的话,那么电脑是无法了解这些情况的。电脑能做的只是对输入的程序和指令作出反应。

如果公司想用电脑来管理库存,那么它必须先制订一套库存的规则和政策。在这过程中,公司又发

现关于库存的基本决策实际上不仅仅是库存决策,它竟成了风险极高的企业决策。库存其实只是平衡各种风险的一种手段,这些风险包括:客户对供货和服务是否满意;产品生产的能力是否稳定;将资金积压在商品上,而商品可能会变坏、过时或失去价值。

传统式的陈词滥调并不能给电脑帮上多大的忙。比如,一个典型的说法便是,“我们的目标是要为90%的客户完成90%的交货承诺。”如果将这一条改编成循序渐进的电脑逻辑时,就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毫无意义。这是不是说所有客户只能得到90%的订单?这是否意味着对关系的确良好的客户应该如期交货?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定义“关系良好的客户”呢7这是否是说我们的目标是要使各项产品都能如期供货?或者仅仅只是主要产品能够如期供货?那么还有好几百种其不上是重要的产品是否也应该有一项政策?这些产品对公司来说也许不算重要,但对前来订货的客户来说,也许就相当重要。

解决上述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有一项充满风险的决策,特别是需要有一项原则性的决策。只有做出这些决策之后,才能盼望电脑来管理库存。由于这些决策都带有不确定性,因此不太容易给有关事项以明确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却是运用电脑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使电脑能按照人的要求平稳地运行,对有关的事件作出预期的反应(不管这些事件是装载着核弹头的敌方导弹的突然出现,还是炼油厂里的原油中发现超乎寻常的硫化物),那就必须对决策进行周密细致的考虑,而且还要使决策有一定的预见性。做这种决策不可以随心所欲,也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它必须是一项原则性的决策。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并不在电脑。电脑作为一项工具,它不可能成为任何问题的原因。它只不过是将正在发生的情况明白无误地摆到了人们的眼前。其实,这种从琐碎的适应性变动到原则性决策的这一转变过程的出现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了,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这种趋向在军队内部早巳变得愈加明显。由于作战巳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相互依存的行动,它要求有为各战区、各部队服务的后勤支援系统,所以中层指挥官们就越来越有必要了解战略决策的大概情况。否则他们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们越来越需要做出真正的决策,而不

再是只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贯彻上级的命令。一些级别稍低的将军,其中德国的隆美尔、美国的布雷德利、苏联的朱可夫等,后来都成了二战中了不起的军事战略家,但在当时他们还只是“中层领导”,他们善于思考真正的决策,与过去战争中那些只知冲锋陷阵的马背将军们完全不同。

这样一来,决策不再是最高层中少数人的事。在现代机构户,几乎每个知识工作者或多或少都已成为决策者,要不至少也得在决策的过程个发挥着积极的、主动的和令人大开眼界的作用。在过去,决策是一件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是由极少数人和专业部门来做的。而对其他部门来说,只是按照某种习惯的模式贯彻执行这些决策罢了。可是在当前那些规模较大的知识机构中,决策正在变成一种常规工作。尽管目前尚未达到日常工作的程度。进行有效决策的能力。现在已越来越成为知识工作者工作能力强弱的一种表现,至少对那些想提高工作效率、负有一定责任的知识工作者更是如此。

电脑新技术的出现。迫使我们在决策上进行转变,在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人们常常谈起的“计划评估及审查技术”(PERT)。这种技术可在高度复杂的程序中(比如研制和生产航天飞船)为我们提供完成关键任务所需的路径。它是一种控制程序的技术、它能对一项任务中的每件工作进行顶先计划和定义,确定它们之间的先后次序和相互关系,并能估汁出每件工作完成的最后期限、从而使整个任务能按照要求如期完成。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削减作临时适应性决策的必要性,取而代之的却是高风险的决策。当然,刚开始使用这—技术时,操作人员还得印出—张计划评估及审查计划表,而表上对每项工作的判断都会有些错误,这是因为他们仍旧想采用临时适应性决策的办法来解决只有系统的风险决策才能解次的问题。

电脑对战略决策也有着同样的作用。电脑当然不可能代替人们来作战略决策。但是只要人们对心中尚不太有数的未来作出了某些设想,那么电脑就能推理出这些设想将会产生哪些结果;或者倒过来说,电脑可以推理出在某些行动方案的背后是由哪些设想在起作用。电脑做这些事,主要还是依靠运算。为了便于运算,电脑需要人们为它准备好思路清晰的分析,特别是对决策必须达到的界限条件有极为明确的陈述。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先做出重要的、但却带着风险性的判断。

电脑当然还可以用于决策的其他方面。比如,只要使用适当,电脑可以帮助高级管理者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他们往往不得不埋头于那些事务之中。有了电脑后,管理者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走到外界去看一看,因为只有外界才是企业效益的真正根源。

电脑还有可能会改变决策过程中常犯的一个错误的性质。从传统上来说,我们过去常常容易将一般性的情况当作特殊事件来加以处理,因为我们习惯于按表面的症状来进行诊断。但电脑只能处理一般性的情况,因为电脑里的逻辑只能识别一般性的情况。因此,在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犯另一种错误。那就是会将有些独持的、例外的情况当作一般性的情况来加以对待。

因为电脑有这种倾向,于是人们开始抱怨说,在军事决策上,决不应该让电脑来取代那些经过考验的军事人员的判断。我们不向该把这种抱怨仅仅当成一些高级将领们的牢骚。反对军事决策标准化的最为有力的论据来自一位杰出的“管理科学家”索利*朱克曼。他是英国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是英国国防部的科学顾问。他在开发电脑分析和运用研究的工作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电脑带给我们的最大冲击,恰恰在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将会迫使我们去做更多的决策,特别是迫使中层经理们从决策的执行者转变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

其实,事情早就应该如此了。像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企业。还有诸如德军总参谋部这样的军事决策单位,他们早就把一些具体的操作事项当成了真正的决策了。这是他们的一大长处。

业务经理们若能早点学会通过对风险和不可知因素的研究和判断的方法来进行决策的话,那么我们就有望克服目前大企业里存在的一种通病——对上层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缺乏培训和测试。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总是可以通过临时凑合的办法,而不必进行仔细思考来处理事务的话,如果我们总是可以跟着自己的“感觉”定,而不必借助知识与分析来处理事务的话,那么不管是政府部门、军队内部还是企业界里的操作人员将永远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培训。不可能受到磨练,他们的决策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测试。而这些人当他们被提升到高级管理职务时,将会面临非要作出战略抉择的考验。

当然,电脑也不可能把普通职员都变成决策者,这就好像计算尺不可能把一个高中生变成数学家一样。但是电脑将迫使我们早早作出选择;是当一名普通职员呢,还是当一名潜在的决策者?电脑将为潜在的决策者提供目标明确、讲究效果的决策学习机会。不过他必须敢于去操作。并把它操作好,否则的话电脑是不会自行运转的。

的确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明,电脑的出现已激起了人们对决策的新兴趣。但这并不是说电脑将会“取代”人来进行决策。电脑真正的好处是它可以代替人进行复杂的运算,从而使机构内的各层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学习如何当好管理者,如何做出卓有成效的决策。

卓有成效管理者概述

卓有成效管理者概述 讲师:胡斌 一、组织中三类人群的现状分析 1.员工的痛苦 企业员工的痛苦,按照发生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如下: 第一,管理制度流程不合理; 第二,工资待遇与对单位的贡献度不成正比; 第三,对直接上级的管理方法和风格不满意; 第四,对单位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 第五,对工作环境和条件不满意; 第六,认为自己的工作量不合理; 第七,工作和生活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第八,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同事之间经常相互扯皮; 第九,没有家人和同事的支持; 第十,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 2.经理人的痛苦 企业经理人的痛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经常担心经济状况是否能够确定(能否确保自己和家人过上有保

障、有品质的生活); 第二,单位经常换人(导致对未来情况的不确定); 第三,在工作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第四,目前的工作不能完全发挥自身的特长; 第五,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头的工作; 第六,工作职位有限、职位发展空间有限、机会少; 第七,对职业生涯感到迷茫(主要发生在35—40岁人群); 第八,房价高涨,买不起房子,或是只能购买偏远地段的房子; 第九,随着企业改制、公司结构(常见的有矩阵制、网络制、大区制等)不断变化,对自己在公司的发展感到担忧; 第十,公司内部人员流动非常大; 第十一,总要给新员工做很多培训; 第十二,聪明能干的员工不听话,管理难度大; 第十三,从事的工作对个人技术、能力、知识要求非常高,常常让自己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以IT行业的金山公司为例,从最开始的通用软件领域到后来的Web2.0,再到目前的推送和苹果技术的普及,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对经理人的要求不断提高,让很多经理人都感到心力交瘁); 第十四,自身的工作总得不到老板的认可。 3.老板的痛苦 企业老板的痛苦主要表现为: 第一,工作繁忙、没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二,在工作中付出了过多的精力;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其中最产生共鸣的部分,就是书中所说的“对时间的管理”。上班以来,一直觉得浪费了很多时间,尤其是在年底总结20xx年一年 的情况时,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每天下班回来也感觉时间匆 匆溜走,做饭,吃饭,上网,还没来得及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就 到了要睡觉的时候了。回想起来,每天晚上也就能看上两个完整的 英语新闻,和朋友聊聊天,前段时间在网上种菜偷菜,现在回想确 实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没有任何收获。很多时候也意识到自己正在 浪费时间,却提不起精神去做该做的事情,感觉惰性又在侵蚀自己。书上说最好让别人帮忙记录自己的时间,我想如果真能找到一个人 帮我记录时间,我一定会大吃一惊,自己曾经浪费的时间。 还有就是“要事优先”的原则,回想起来我总是无法掌握此原则,好像总是被周围的环境所牵制,尤其上班以后,闲的时候想静下心 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如翻译资料、看书、学习,可是总是迫于 办公室嘈杂的环境,无法静下心来。现在真的对此很烦恼,很多时 候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明明很想做一件事情,却总是一再耽误。 另外书中提到“要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这一思想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工作中,这种思想可能会更让人容易得到满足,也 更容易让人保持奋斗的激情。其实这句貌似口号的一句话,并不是 告诉人们要多么无私,可能更多的是告诉人们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够保持一种激情,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 至于其它更多关于如何管理方面的思想,我可能收获得不是很多,毕竟眼前我的首要任务是把自己先管理好。从现在起,应该严格给 自己一个时间的限定,按照自己的计划去进行,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还有保持好的心态,不要受外界环境所影响。收心!!!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沈阳 国庆假期终于有时间初略拜读了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他重点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上述五点可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细细想来,确实也是切中要害。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管理者也只是权宜

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将是寥寥无几。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和面临的最好的机遇,应该说是快速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那么,什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德鲁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第一、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他极为审慎地设定自己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那些过时的任务,或者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他知道时间是他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第三、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作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做

哪些贡献? 第四、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第五、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他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第六、他只做有效的决策。 要想了解本书,我们必须先掌握德鲁克对以下四个词语的准确含义,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 一、管理者。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组织中,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可以成为一名管理者,他可能会被推上负责的岗位,凭借着自己的地位或知识,为真正改善组织的运作能力并获得成果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卓有成效。就是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三、贡献。指的是提高组织整体的绩效,而并不仅仅是经理人自己部门的绩效,也不仅仅是提高他个人的技能。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最近终于有时间初略拜读了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他重点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上述五点可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细细想来,确实也是切中要害。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不同于技术和资本,不可能依赖进口。即便引进管理者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引进的人数也将是寥寥无几。他们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管理者,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当中。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需求和面临的最好的机遇,应该说是快速培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那么,什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德鲁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第一、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他极为审慎地设定自己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那些过时的任务,或者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他知道时间是他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第三、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 第四、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第五、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他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第六、他只做有效的决策。 要想了解本书,我们必须先掌握德鲁克对以下四个词语的准确含义,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 一、管理者。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组织中,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可以成为一名管理者,他可能会被推上负责的岗位,凭借着自己的地位或知识,为真正改善组织的运作能力并获得成果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卓有成效。就是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三、贡献。指的是提高组织整体的绩效,而并不仅仅是经理人自己部门的绩效,也不仅仅是提高他个人的技能。 四、专注。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只专心做好一件事,不会动摇、分心,而是完全专注于任务本身。这需要极强的自律、不断地练习实践,以及对本任务的极大兴趣。 几点感受: 一、“一般来说,管理者普遍才智较高,想象力丰富,并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准。但是一个人的有效性,与他的智力、想象力或者知识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联。” 现在人们普遍追求单纯的高学历,认为高学历就代表高能力,但这种情况只有有效的工作,才能通过这些工作转化而来,而有效二字,却不是高学历能带来的,而有效的工作,却又是知识工作者所必须要会的。正如书中这样说到:“知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他将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消磨时间的人。”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效性缺乏的背后是各种因素的缺乏,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时间因素的缺乏,由此引出第二个问题“掌握自己的时间”。 时间是一项特殊的资源,它是无法用其它资源去弥补和替代的。某一项资源的缺失,我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根据人力资源课老师的推荐,我有幸拜读了德鲁克的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受益匪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通过阅读总结,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当做到: 一、重视目标和绩效管理。通过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让自己的工作更有计划性。使自己的日常工作始终围绕目标进行,通过责任意识将计划的执行到位,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团队的目标,要通过组织来实现。这要求我们要加强组织内部沟通和团队合作,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和培训等手段来实现组织目标。 二、做好时间管理。我认为要更好的实现目标,同一时间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我们慎重设定自己工作的优先顺序,将宝贵的时间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划分。 三、用人所长。如何发挥一个人的长处,使他在团队中做出最大贡献,这是我们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的目的。这要求我们根据工作中时刻变化的形势,对人员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合理搭配班子、进行性格互补和工作按流程咬合、做好人性的制衡,知人善用,善于挖掘人才、激发潜力,做好授权和及时沟通。 四、进行有效决策。管理者每天要做很多决策,这必然分散他的注意力,降低决策的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关注经营核心,集中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影响经营结果的核心业务上,从关乎企业命运的战略目标着手,审慎制定战术策略和行动措施,按工作的轻重缓急安排先后顺序,充分发挥组织内各人的专业学历、经历特长,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做好综合分析和换位思考,把握机遇,有胆有谋,进行有效的决策,完成组织目标。 五、关注运营体系建设。达成目标要讲究方法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上有一套完整的运营管理体,使组织内各人各负其责,按照既定规范,最大效率的完成日常工作,将更多的经历和时间给予“危机管理”,才能确保企业长盛不衰。 结合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关于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案例,我更深刻的认知到管理能够优化经营效果,特别是战略目标的确定、组织结构的设置、激励政策关注的核心对经营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并书中的成熟做法,对照自身的不足,对日常工作进行了改进: 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强化时间管理和进度控制,时刻强调有效决策,将管理的基本常识用到日常工作中,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绩效,重视长久利益,做到顺时应势、与时俱进。 2、一向对畅销书有点抵制心理,也不知道是出于标新立异的想法还是觉得畅销书太过大众,体现不了自己的能力,总之这个想法一直制约着自己,让自己成为井底之蛙。上半年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让我已经感觉到,即使再大众读物,你大概也只知道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次看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更是印证了这个想法。这段话写在开头,算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不要夜郎自大! 全书分7部分,分问题列表,时间管理,我能贡献什么,发挥别人长处,要事优先,决策要素和有效决策几个模块。除了第一部分仍然有部分意见不能苟同外,其他部分,看了深受启发。第一部分讲到:卓有成效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个人以为,还需要天赋及管理者某些共同的性格特点(现在还不能完全描述,但是成功的管理者都有,做事持续跟进的能力),当然不排除为了更畅销,鼓励一下我们这样资质一般读者的购买潜力:)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作者: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许是祥 版本:2008年9月第1版第28次印刷《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的经典之作,阮一峰在《如何变得有思想》中推荐此书,于是下定决心拿来精读,彼得-德鲁克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莱蒙特大学的彼德·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德鲁克至今已出版超过30本书籍。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英文名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英文名是: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个的目标群体是People,一个目标群体是Executive,其实全书和Manager 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围绕一个卓有成效的Executive 需要在思想上养成的五个核心要素展开: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

地工作,来善用这有限有时间。(时间管理)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关注贡献)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发挥长处)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反倒会一事无成。(要事第一) 5、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瞭乱的战术。(正确决策)《卓

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3篇

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3篇 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3篇 当我们备受到启迪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篇1今天看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本很多成功人士推荐的书,看起来却没有太深刻的感受,可能是我还没有到达看这本书的地位。 其中最产生共鸣的部分,就是书中所说的“对时间的管理”。上班以来,一直觉得浪费了很多时间,尤其是在年底总结20xx年一年的情况时,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每天下班回来也感觉时间匆匆溜走,做饭,吃饭,上网,还没来得及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就到了要睡觉的时候了。回想起来,每天晚上也就能看上两个完整的英语新闻,和朋友聊聊天,前段时间在网上种菜偷菜,现在回想确实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没有任何收获。很多时候也意识到自己正在浪费时间,却提不起精神去做该做的事情,感觉惰性又在侵蚀自己。书上说最好让别人帮忙记录自己的时间,我想如果真能找到一个人帮我记录时间,我一定会大吃一惊,自己曾经浪费的时间。 还有就是“要事优先”的原则,回想起来我总是无法掌握此原则,好像总是被周围的环境所牵制,尤其上班以后,闲的时候想静下心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如翻译资料、看书、学习,可是总是迫于办公室嘈杂的环境,无法静下心来。现在真的对此很烦恼,很多时候都有力

不从心的感觉,明明很想做一件事情,却总是一再耽误。 另外书中提到“要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这一思想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工作中,这种思想可能会更让人容易得到满足,也更容易让人保持奋斗的激情。其实这句貌似口号的一句话,并不是告诉人们要多么无私,可能更多的是告诉人们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够保持一种激情,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 至于其它更多关于如何管理方面的思想,我可能收获得不是很多,毕竟眼前我的首要任务是把自己先管理好。从现在起,应该严格给自己一个时间的限定,按照自己的计划去进行,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还有保持好的心态,不要受外界环境所影响。收心!!!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篇2从开始学习“管理学”,我就借了这本书,可也是最近才艰难的将其读完。其中部分语言和论断总会让我很有感觉却理不出头绪。我有很努力的去读,去理解,可似乎读后的成效没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最终我在本书第二章中发现,其实我读书的方法完全是错误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个很没成效的时间管理者。但总之,我很佩服德鲁克这位管理学领域内“大师中的大师”。他这本六十年代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至今仍在给人们许多启发,真的堪称经典。今天,我只能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谈一谈我的感想。“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在大多数人的定义中,管理者是那些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也就是说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指挥下属开展工作。这定义没错,但一个管理者若真想有所作为,想成为一个卓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收集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今天看完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本很多成功人士推荐的书,看起来却没有太深刻的感受,可能是我还没有到达看这本书的地位。 其中最产生共鸣的部分,就是书中所说的“对时间的管理”。上班以来,一直觉得浪费了很多时间,尤其是在年底总结20xx年一年的情况时,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每天下班回来也感觉时间匆匆溜走,做饭,吃饭,上网,还没来得及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就到了要睡觉的时候了。回想起来,每天晚上也就能看上两个完整的英语新闻,和朋友聊聊天,前段时间在网上种菜偷菜,现在回想确实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没有任何收获。很多时候也意识到自己正在浪费时间,却提不起精神去做该做的事情,感觉惰性又在侵蚀自己。书上说最好让别人帮忙记录自己的时间,我想如果真能找到一个人帮我记录时间,我一定会大吃一惊,自己曾经浪费的时间。

还有就是“要事优先”的原则,回想起来我总是无法掌握此原则,好像总是被周围的环境所牵制,尤其上班以后,闲的时候想静下心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如翻译资料、看书、学习,可是总是迫于办公室嘈杂的环境,无法静下心来。现在真的对此很烦恼,很多时候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明明很想做一件事情,却总是一再耽误。 另外书中提到“要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这一思想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工作中,这种思想可能会更让人容易得到满足,也更容易让人保持奋斗的激情。其实这句貌似口号的一句话,并不是告诉人们要多么无私,可能更多的是告诉人们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够保持一种激情,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率。 至于其它更多关于如何管理方面的思想,我可能收获得不是很多,毕竟眼前我的首要任务是把自己先管理好。从现在起,应该严格给自己一个时间的限定,按照自己的计划去进行,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还有保持好的心态,不要受外界环境所影响。收心! 管理学一代宗师——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堪称经典著作。读过第一章就使人豁然开朗,领悟到“有效性应是管理者所应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教授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一代管理学宗师,所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著作成为众多管理者的案头必备丛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共分8章,贯穿着一个完整的逻辑,即组织的命运系于成果,组织的成果系于外部的机会,源于组织的有效决策;源于人的长处的发现和发挥,源于组织对人的“自我发展”的激励;最终这一切源于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有效性。沿着这个逻辑我们才能明白:组织中的管理者是否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最终决定着一个现代组织的命运。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应具备以下方面的要素: 一、改变管理思想 彼得·德鲁克教授认为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在于有效的“管理别人”而在于有效的“管理自己”,不在于“如何管理他人”而在于“如何管理自己”。管理者是通过他人对企业的最终成果产生影响的人,管理者的价值不在于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加班加点、服从领导,也不在于职称、头衔或地位,而在于依靠自身的知识、才干或贡献意识,促进企业产生的工作成果。 “自我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包括整体意识、贡献意识和成果意识,管理者必须集中精力于少数关键领域,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如果事情本身不正确,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成果,就是在“错误的事情上穷折腾”。管理者的有效性,强调的是“按时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产生成果”。管理者工作的失效乃至失败往往是自我管理不善,没有腾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做正确的事情(高层管理者)或如何把事情做正确(中层管理者)。他们的时间往往被掠夺,使自己陷于日常事务或内部复杂的关系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忽略了产生成果的方向,忽略了产生成果的外部联系。 二、善用时间 时间是宝贵的,有效的管理者要记录自己的时间,必须清楚自己的目标,并弄清实现目标需要多少时间,这样才能建立相应的成果意识和贡献意识,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责任,工作中的琐事该放就放下,将能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由自己做的事情——这才是有效性的一大改进。 放下那些次要的、不重要的事情,关注于关键事情,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源头或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一位管理者大刀阔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绝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我们大胆减少无谓的工作,绝对无损于管理的有效性。 三、重视贡献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应常自问:“对我所服务的组织,在绩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么贡献?我的责任是什么?”现实中大多数管理者往往只重视勤奋,而忽略成果,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人,如果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不论其职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而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一个有责任和对成果负责的人,即使他位卑职小,也应该算是一个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能对整个机构的经营绩效负责。文中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当管理顾问公司向委托机构提供服务,总是先花几天时间对管

(学习心得体会)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

学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 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上述五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细细想来,确实也是切中要害。对于管理者特别高层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至关重要的,读后深受启发和教育。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诉我们: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但怎样才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通过阅读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认为关键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要有敬业的精神。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 乐之”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才有可能在工作中用心思考,努力完成。通过工作来学习,获得经验和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投入的热情越多,效率也会越高,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将敬业当成一种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其次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如何管理时间是管理者 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是很重要的,决定了个人的成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总会有许多琐事占用了

大量的时间,使我们总是感觉每天都处于忙碌中,但效率却不高。因此有必要对时间做合理的分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重要的领域,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有限次序,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则。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 管理是实践,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管理就是决策”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一个人的知识10%是培训中得到的,20%来自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剩下的70%是在实战中获得,因此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管理者不能仅执行命令,还必须能做出决策,并承担做出贡献的责任,不能推脱,要愿意承担全部责任,为自己所做决定引起的错误与缺点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如果他企图回避这项责任,那么他将失去下属的信任。别总带着问题找领导,因为领导不是为你打工的,领导有自己的事情和责任,他更需要的是你对问题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因此作为一个有效地管理者,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做出正确决策,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就是要进行有效地决策。决策是不同意见的讨论”的基础上的判断,不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思考和研究,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正确的决策是长期经验的积累。 在做出决策时,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做出决策;决策的同时兼顾执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课程背景: 关于管理方面的著作通常都是谈如何管理别人的,而本书的主题却是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引自彼得·德鲁克1985年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前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更是爱不释手,不知读了多少遍,常读常新。尤其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全球化竞争的困惑时,总能从书中得到新的启示…… ——张瑞敏(摘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序)企业中管理者与知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与低!管理者管理技能提升决定了公司战略意图是否能达成;也决定了日常工作能否高效完成;同时也决定个人能否实现高效的自我管理,所以企业组织上此门课程,对每位管理者、知识工作者都有想像不到的帮助。 本课程根据彼得·德鲁克同名经典之作《卓有成效管理者》研发,德鲁克先生将和管理者一起探讨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管理任务,使管理者在时间管理、创新、决策、人事等方面提高工作绩效,帮助管理者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能够完成“非同寻常任务”的“寻常人才”。 课程收益: ●管理者通过学习本课程系统掌握如何管理好自己(时间、贡献、用人、决策) ●通过学习时间管理,帮助管理者有效利用时间,进而提升整个企业的效率 ●通过学习贡献的意义和“我能贡献什么”,帮助管理者思考自我和组织目标战略的统一性,●促使管理者更关注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进而提高组织整体绩效。 ●通过学习用人之长以及人力资源对组织效用的影响,实现管理者团队建立、带领团队、团队协作、人才培养、挖掘潜力、设定目标等班子建设和带队伍中的要求。 ●通过掌握做出有效决策的7个规则,实现管理者保持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以做出合理的承诺并对结果负责,并在决策和行动过程中能主动承担存在风险,并为最后的结果负责。 课程风格: ●丰富性与实用性:针对课程知识点,既有德鲁克思想保证高度、又有经过北京德鲁克学院院长及全体资深德鲁克研究专家共同审核过的独家版权案例保证深度。 ●互动性与活跃度:通过小组讨论,运用视频与文字教学案例、引发学员思考,全面保证了

如何做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如何做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给你一个团的番号,让你拉一个团的队伍。拉成了你就是团长,拉不成你就给团长拉马。 思考题1: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思考题2:如何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 一、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什么? 1. 管理就是组织大家朝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要有目的; 2. 管理就是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要有规划; 3. 管理就是决策,就是决定做不做一件事,如何做,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要有抉择; 4. 管理就是将一项或数项工作顺利完成的过程,要有成果; 5. 管理就是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支,解决人浮于事等问题,要有效率; 6. 管理就是进行协调和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将公司的决策和意图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要有润滑剂; 7. 管理就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工作团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管理能力从何而来?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1. 管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职务本身附带的,也不是专业决定的,而是在学习中、实践中、探索中逐步形成的; 2. 不断的学习、培训、体验、总结、研究、领悟等,加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全面良好的素质和敢于开拓的精神,可以使你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 3.管理者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造就自己,树立起管理者的形象,建立起管理者的威信。 4.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习的习惯、效率和收获,以及由此转化而成的能力,决定着你的未来。 5.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特定的素质? 管理者除了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全面的专业素质、良好的个人修养、较强的交际能力、积极的心理状态、一定的创新意识之外,还需要有一些特定的素质或条件: 1)远大的抱负。虽然时下在做着普通的编辑工作,但是已经萌生了将来做主编或主任的想法;虽然时下暂时栖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天地,但是已经看到了一个可以大展鸿图的空间; 2)当下的准备。虽然暂时只是一个小组长,但是已经在做着知识、素养、心理、能力、魄力等方面的准备,时刻在准备着担当重任,只等那重要的机会向你走来; 3)较强的掌控能力。无论是部门主管还是一个工作单元的小组长,时刻都要对自己所辖的人员、工作、动向等情况了如指掌,要能够把握团队前进的方向,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较强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4)良好的口才和文采。不光要能够准确、完整地把自己的思想、思路、意图、部署讲出来,还能成为一个演说家,一个培训师,一个话语中心,一个信息集散地和处理终端。 6. 管理者要明白人是管理的中心,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心灵总是会向员工敞开着,自觉地把自己与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拒员工于千里之外,高高在上,和员工没有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员工也就会自然地背弃你。 7. 树立与团队同在的意识,自己既是团队的管理者,同时又是团队的一员,管理者是因为团队而存在的。 三、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做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职场经验)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做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职场经验) 一本首版于1966年的管理著作,至今仍然被众多的企业和组织奉为管理界的“圣经”,被管理者们反复地学习和研读,这本身就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将这本书的一些观点迁移到学校管理方面来,也是很有价值的。 1.管理者 德鲁克认为,在一个现代的组织中,如果一个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够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个管理者。 在德鲁克看来,有些人虽然是主管人员,但他对下属的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方法,既无责任,也无职权,更不能对组织的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他不是管理者。相反,一些专业人员,经常能够做出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这些人虽然没有被称之为“主管”,但他们就是管理者。 这让我联想到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单兵作战。虽然在教师培训课上,主讲人员会告诉一线的教师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该如何处理,但教育现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走进教室之后,必须根据现实的情况随时进行判断和决策,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而教师做出的这些判断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说,在学校组织中,最重要的管理者是教师。2.管理哲学 德鲁克认为,管理有效性的关键,不在于有效地管理他人,而在于有效地管理自己;不在于如何管理他人,而在于如何管理自己。“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地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 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在于管理自己,这是与很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完全相反的管理哲学。现在的企业和组织,都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能够做的只是协助他们。知识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要想使自己的管理有效,首先也应该管理好自己。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学生管理者,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效,首先也要管好自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管好自己的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彼得.德鲁克真是位令人敬佩的大师,将管理之事写得如此透彻且易懂,他说“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初次看这句话时,觉得有点片面,要做到卓有成效,你骨子里的管理者气息和才干应该也需要纳入其中才行,所以有些,即使学也是不可能学得来的。但拜读之后,我的这一想法彻底得到推翻,大师说得对,卓有成效,的确可以学会,关键在与对于管理二字你是否理解得当,且方法得当。 其实开篇的《序》对我的吸引还是蛮大的,从张瑞敏到赵曙明博士再到德鲁克研究所,以及詹文明先生,他们都是大家,是我眼中的伟人,从他们的眼光足以看出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从哲人的研读成果中,我们也能看出许多精华。 张瑞敏先生看过书后的体会是:首先,企业的管理必须有效,否则企业无法生存;其次,没有组织和个人在管理上相辅相成的有效性,就难以应对信息化的时代挑战;最后,管理者都应该学会有效性,这是成为一名有效管理者的必经之路。在学习有效性上其体会则是:创新---求是----创新,在学习提高有效性的目的下去创新,再将创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其规律的性的东西,并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冲刺,以求在不断学习有效性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赵曙明博士说,这本书的独到之处不仅仅是对管理者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而且奠定了从行为角度研究管理者的现代领导学的学科基础。德鲁克研究会认为“这本书是关于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的书”......... 我读完此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离我们并不远,虽然此刻我还只是不起眼的平凡人,但如能按照德鲁克先生所说的方法去进行自我管理,那么,我相信,我也能学做成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全书的中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两点:1、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2、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围绕这两点,作者从七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下面我就从每一章浅谈一下自己的读后感以及小见解。 第一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可以学会的 这一章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谁是管理者、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卓有成效能否实现等问题。作者认为: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因此,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掌握自己的时间、我能贡献什么、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 很早就知道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现工作之余,仔细阅读了这书。书的目录中有六个推荐序言,其中推荐序言一是海尔总裁张瑞敏,他认为这本书对从事企业管理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效的书。德鲁克讲的一句话让他感触颇深,即“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起初他也是不理解的。在中国的习惯就是轰轰烈烈、忙忙碌碌、激动人心,然而从本质上看这些对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没有任何的帮助,唯有靠扎扎实实的管理机制。德鲁克讲:“在组织而言需要个人提供其贡献;在个人而言,需要组织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体现在如何以最快速度去创造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组织为个人所提供的工具就是要支持其实现这一速度。”那么,管理者就应该学会有效性。 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但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一种实践。如果我们既不去挑战自己的目标,又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就不会有学习有效性的压力和动力。在当今社会,一个知识工作者只要他的工作影响着一个组织的绩效和结果,他就是管理者,让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们的同事和下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其他的人树立错误的榜样。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要做到某些事情,这些事情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最终才能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如果做不到卓有成效,就谈不上“绩效”,不管你在工作中投入多少的时间和精力。从张瑞敏的序言中我体会到这是他经营企业管理多年的切身体会,也是他成功的最基本经验,非常值得每一位管理者的借鉴。 这本书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这五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细细想来,确实切中要害。对于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而言,卓有成效至关重要,读了之后深受启发和教育。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诉我们:一群平凡的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层管理者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课程读书笔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读后感 姓名:梁云 班级:产业经济学 学号:2010111001

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这学期利用学习之余时间再次拜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又一次让我感到受益匪浅。此书作者彼得〃德鲁克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管理学是他一生主要的研究对象。此书是彼得〃德鲁克40多年前写的一本著作,但是书中的思想和观点,现在读起来也仍然让人感到那么实际有效,感觉对自己的学习甚至是整个的人生规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发表于四十多年前——1966年的经典作品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真实而适用,极富洞察力而且文笔自然。管理大师德鲁克在书中重点阐述了如何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主要包括:管理者必须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先要从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开始,通过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做好决策,要事优先,让自己的工作有贡献值,并能够用人之长,激发别人的潜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措施,取得最佳绩效,等等。在书中,德鲁克把“管理”的适用性扩展到了非常广泛的范畴。组织类型从企业、商业延展到了几乎所有的各类社会组织,只要有组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只要需要做出决策,那就需要管理者了,“管理”不再是高层经理的特权,管理者队伍被扩大了。德鲁克从来不将“管理者”等同于“经理”,他认为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无论其是否有下属,无论其职位高低,只要他们在工作中需要做出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管理者阵营的扩大有利于专业人员、知识工作者等生产力的释放与激发,实质性地推动组织专业能力的根本性提升,使“管理”成为一项应该被广泛掌握的能力。 进一步讲,德鲁克先生认为管理者是必须在工作中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决策的知识工作者,由于知识工作者的工作难以监督,因而组织效率将取决于组织成员是否能够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要想提高管理者的绩效和成就,使工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有效性。书中随后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数量日益增多,并且更重要的是知识工作者们的成果通常要结合起来才能够产生效益,因此管理者的作用和以前相比要重要得多。以上的种种理由,说明管理者必须力求有效! 德鲁克先生还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正是因为有了训练,他们工作起来才卓有成效。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而且必须靠学习获得。接下来他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要在思想上养成的五个习惯,分别是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善于发挥人之所长、做到要事优先及善于做有效的决策。这五个习惯是此书的精髓部分,全书也是围绕这五点来展开说明的。 德鲁克先生教了我们卓有成效的五招,这五招看似简单,但是要学好、学透,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地基础上,充分理解这五点的内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完整篇.doc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1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心得体会 很早就知道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现工作之余,仔细阅读了这书。书的目录中有六个推荐序言,其中推荐序言一是海尔总裁张瑞敏,他认为这本书对从事企业管理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效的书。德鲁克讲的一句话让他感触颇深,即“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起初他也是不理解的。在中国的习惯就是轰轰烈烈、忙忙碌碌、激动人心,然而从本质上看这些对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没有任何的帮助,唯有靠扎扎实实的管理机制。德鲁克讲:“在组织而言需要个人提供其贡献;在个人而言,需要组织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体现在如何以最快速度去创造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组织为个人所提供的工具就是要支持其实现这一速度。”那么,管理者就应该学会有效性。 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但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一种实践。如果我们既不去挑战自己的目标,又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就不会有学习有效性的压力和动力。在当今社会,一个知识工作者只要他的工作影响着一个组织的绩效和结果,他就是管理者,让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们的同事和下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其他的人树立错误的榜样。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要做到某些事情,这些事情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最终才能将追求成效变成一种习惯。如果做不到卓有成效,就谈不上“绩效”,不管你在工作中投入多少的时间和精力。从

张瑞敏的序言中我体会到这是他经营企业管理多年的切身体会,也是他成功的最基本经验,非常值得每一位管理者的借鉴。 这本书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这五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细细想来,确实切中要害。对于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而言,卓有成效至关重要,读了之后深受启发和教育。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诉我们:一群平凡的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层管理者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 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但是,怎样才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通过阅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认为关键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清楚自己对工作的贡献。“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才有可能在工作中用心思考,努力完成。认清自己对工作的贡献,才能激发我们工作的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常自问,我在这份工作中能做出什么贡献,才能不负于公司给予我的这份薪水。把工作当成乐趣,主动完成任务,在工作中做出对公司发展、项目部建设有益的贡献。 其次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集中精力于重点领域。如何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