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基础课后题

教育学基础课后题

教育学基础课后题
教育学基础课后题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含义(简答,名词解释)

通常来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存在

于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之中。其外延包含着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思想等方面产生教育影响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它既包括了教育内容,也包括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等,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总的来讲,教育的以上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教育的对象;没有教育影响,再好的教育意图和发展目标也没办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

3 教育的基本形式

<1>家庭教育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或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其特点在于:第一,

启蒙性与长期性。第二,全面性与渗透性。第三,针对性和权威性。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产生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后,是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在整个教育体系戏中居于核心地位,并成为现代教

育的一种主导形态。其特点是:第一,职能的专门性。第二,组织的严密性。第三,内容的系统性。

<3>社会教育它主要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其特点是:第一,对象的开放性。

第二,内容的多样性。第三,媒介的多元化。

4 当代主要的教育理念(论述)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终身教育理念、全民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全纳

教育理念。

<1> 终身教育理念(始于1965年12月)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于人的生命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为:

1 终身性。强调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在时间的延展性上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

教育过程的统一。

2 整合性。终身教育不仅在空间维度上追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合,在教育内容上也兼

容职业教育、闲暇教育以及生活教育。

3 民主性。终身教育反对只针对个别优秀人才而进行虽未“精英教育”,要求突破围墙、年龄、性别、专业等各种限制,使教

育向所有人开放,促使每个人都能从教育中获益。

4 灵活性。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任何需要学习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

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2> 全民教育理念(始于1948年,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

全民教育坚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基本原则,提出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主张从普通初等教育、扫除成人文盲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以消除教育上的不平等。具有差别平等和普及化的特征。

1 差别平等。在全民教育理念中,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它表现为每个人在发展可能性和所需条件

上的平等。但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会与际遇不同,教育机会不可能机械地出现,因此,要坚持差别性

对待原则,使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2 普及化。普及义务教育,让适龄儿童都能够并且必须接受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建立义务教育制度,

才能使全民教育成为可能实现的理想。此外,保证全民教育理想实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给那些在入学年

龄错过了受教育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即开展扫盲教育。在现代社会,扫盲教育的关键人物是扫除“功能性扫

盲”,既帮助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

<3> 素质教育理念(成形于20世纪80年代)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

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地位和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促使学生身心各种因素生动活泼的

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 全体性。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和最根本的要求,作为一种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

生都具有成为未来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 全面性。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并实现整

体优化。

3 基础性。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成

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

4 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着眼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真

正把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5 主体性。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直接动力是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 创新教育理念。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

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其特征包括:

1 超越性。创新教育摒弃了传统教育机械的、单向的“适应论”,以对既有文明的超越作为自身最高价值追求,通过

批判性思维,激发受教育者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向人类已经获得的结论提出挑战,实现对自我和客观

世界的超越。

2 全面性。创新教育不但要求掌握全面的、百科全书式的基础知识,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而且注重学生自信、成

就动机、行动独立性、自我情绪调控、自我激励、探究欲等个性品质的发展,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

3 主体性。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把个体的地位、全能、发展置于核心,力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

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机,并现实化为创新行为。

4 实践性。一方面,实践为人们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问题情境,只有不断实践,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才能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实践,创新教育理论才能转化为现实。

<5>全纳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首次被提出)

全纳教育理念以人权观来批判现行的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相隔离的状况,重申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反对任何学生被排除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声音或之外,提倡普通学校要有给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其主要特征包括:

1 平等性。全纳教育最根本的含义是接纳所有的人,不排斥任何人。换言之,普通学校要接纳所有的儿童。只要可能,

所有儿童都应该在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在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文化、种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或可能存在的障碍。

2 合作性。全纳教育主张学校要通过集体的湖而坐和相互的帮助,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3 差异性。全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是因为,人是有差异的,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不同需要,而

不是要求不同的儿童去适应固定的学习过程。

4 持续性。从全纳教育的性质上看,它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而非短期行为。全纳教育不禁要想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

的教育,而却要改变社会存在的歧视和排斥现象,创造人人受欢迎的社区和建立一种人人参与的全纳社会。

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流行的教育理念还有:主体性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合作教育理念、生命教育理念、环境教育理念等等。

5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教育学的训练是教师工作从经验层次提升到科学水平的重要前提,通过教育学一般知识的学习,可以使教师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合理地选择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

通过学习教育学理论,可以使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教训从感性认识上升为教育教学规律、规范和原则,缩短其从不成熟到成熟、再到优秀的成长过程。

<3>教育学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只有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教师才能突破狭隘的个人经验,以一种新的教育观烦死自我、超越自我,成为自主的研究者。

第二章教育功能(上)

1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在和社会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社会的价值、规范,使自己逐步具有作为这一社会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等。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表现在:

1 促进个体观念的的社会化。

2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3 帮助个人掌握生活所必须的技能。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尊重人的差异性,追求个性和独特性的过程,强调人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个体个性化是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人发展的社会活动,对人的个性化起着其他社会活动所不能替代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 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2 促进人的独特性形成。

3 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

2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论述)

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和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多种类、多层次、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因素影响着人的发展,进而影响人发展的程度、水平和质量。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为:

<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是: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2遗传因素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与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 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因素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不同。(2)遗传因素对人不同性质的具体机能的影响程度不同。(3)遗传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减弱趋势。

<2> 环境因素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环境对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同时也做出了一定限制。

2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发展的水平有关。3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

<3> 教育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

2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全面、系统的,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3 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可以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尤其是通过教师对个体发展施加影响。

4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可以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 活动因素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人的生命活动由三个层次构成: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这些主题活动是动态的、过程性的、具有主客体综合性的因素,对个体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1 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和环境中的物质发生交换的过程。

2 心理活动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

3 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它富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着人的主观能

动性。

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遗传、环境、教育和活动构成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各个因素之间并不是

并列的或者从属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关系。同时,每一个影响因素对于人

的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又都不是充足条件。

3 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

<2>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全面、系统的,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3>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可以将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尤其是通过教师对个体发展施加影响。

<4>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可以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 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

教育个体功能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现实中要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条件,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全面自由发展。

<1>从教育内部来看,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实现人的主体性。3学

校应该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活动实现发展,教育者则通过活动指导,影响受教育者发展。

<2>从教育外部来看,1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增强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的一致性。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加大学校教育与家

庭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

第三章教育功能(下)

1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具体来说,即一方面,经济发展及其性质的改变内在地制约着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实力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4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教育能够实现劳动力再生产。(1)教育是把可能劳动力转化成现实劳动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

(3)教育可以改变那劳动能力的形态。(4)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高效的。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和创新。

3 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1)教育作为消费系统直接拉动经济增长。(2)教育直接参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2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教育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呈现不同状态。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1)古代社会,教育从属于政治。(2)近代社会,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

<1>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3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政治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另外,政治不但在宏观层面影响着教育,而且影响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教育内部问题。此外,一定社会中学校的师生关系,往往也反映着该社会的政治关系。

<2>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政治目标。

2 教育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关系的功能。(2)教育还具有发展变更社会政治关系的功

能。

3 教育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生活。教育民主化实践是推动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4 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

3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部分内容构成教育的内容,而教育活动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文化活动的构成。文化与教育存在一种共生关系。

<1>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2>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是文化保存和传递的主要手段。2教育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交流。3教育有利于文化选择与整理。4教育有利于文化更新与创造。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1>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属于,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的有时是有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虽然在理论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践中两者经常通用。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组成了层次不同的由抽象到具体的教育目的系统。

首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关系。教育目的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总的质量规格,它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是各个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而不是人的本性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社会本位论主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一寸,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不可取的。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

<2>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不应根据社会需要制定,而应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一个人应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社会决定个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能顺利地得到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过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全面的。其代表人物有卢梭、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张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4>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A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和世界观,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B 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地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治愈的任务是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给予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使他们具有运用知识于实际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智力。

C 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体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教授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D 美育是培养争取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配药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知、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和追求美的能力,发展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

E 劳动技术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

态度和劳动习惯。

第五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特点

<1> 历史性与现实性。教育制度的历史性是指在某一历史阶段所形成的教育制度建设的目标、程序、策略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各种规章制度。教育制度的现实性,既是对历史上有效教育制度的继承和传播,又是赋予其时代生命活力的返本开心和实时提升。

<2>外显性与内隐性。教育制度的外显性,是体现在各种章程和条文中的人类意识的智慧结晶,是可见的、有形的、正式的规则系统。教育制度的内隐性并不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而是隐存于个体主观意识中的价值取向、传统习俗、伦理规范和道德观念,是无形的、不成文的约定俗成,难以用文字清晰地表达和说明。

<3>统一性与多元性。教育制度的统一性是指教育的各项规则、准则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体现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对个体均具有普遍的规范性和约束力。教育制度的多元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环境不尽相同,不同的教育机构都会依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

<4>稳定性与发展性。教育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持续的生命力,不会朝令夕改而难以为继。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教育制度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紧跟社会的不发和时代赋予的新任务与新使命,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以追求高效优化的教育制度,进而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2 教育制度的功能

<1>提供价值导向。

<2>节约教育费用。节约教育组织机构运转的费用;节约教育的信息费用;降低教育资源配置的成本。

<3>规范教育行为。规范个体的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组织的行为;协调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之间的矛盾。

<4>形成教育秩序。

3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它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认证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学制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4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按照学校系统的纵向、横向与二者相结合的划分维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双轨型学制、单轨型学制和中间型学制,5确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1>现代学制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学校教育制度提供了可能的人力、物理、财力等物质资源。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普及程度。

<2>现代学制的制定要受一定社会制度的制约。

一方面,社会关系决定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性质。另一方面,政治结构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3>现代学制的建立受人口状况的影响

一方面,人口状况影响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影响学校结构的调整。

<4>个体的身心发展是确立现代学制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的阶段性。另一方面,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影响学校教育制度的设计。

5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趋势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只是急剧增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经历着持续而深刻的变革,教育领域亦是如此。目前,学校教育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开放性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赋予学校教育制度新的内涵。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对自身作出变化和调整,以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1> 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2> 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的特征日趋明显。<3>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4>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5> 现代学制逐渐朝着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第六章教育艺术

1 教育艺术概述

<1> 之所以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主要体现在:A教育具有艺术的内涵。B教育具有艺术的特征。C教师具有艺术家的素质

<2>教育艺术的含义:A教育艺术即教育技艺B教育艺术即教育审美C教育艺术即教育表演D教育艺术即教育创造

2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教育活动中。

<1>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联系:A 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B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具体实施和体现。

C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具有相似的研究对象。

<2> 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A 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反映方式不同。B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范畴不同。C教育科学和教育

艺术的研究方法不同。

3教育的语言艺术

教育的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善于运用富有审美价值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进而丰富、陶冶学生语言美感的教育艺术。教育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口头语言的艺术、书面语言的艺术和体态语言的艺术。

教育在运用教育的语言艺术时,应注意:1语言要言简意赅。2语言要形象生动。3语言要幽默含蓄。

4教育的情感艺术

教育的情感艺术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情感的鼓舞和感召力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情绪情感体验,换气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气氛中得到心灵陶冶和精神升华的创造性活动。情感是教育艺术的重要表现因素,任何教育艺术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以情感人是教育艺术的基本属性。依据情感的表现形式,教育的情感艺术可分为积极地情感艺术和消极的情感艺术。

教育工作对情感艺术的要求,主要包括:A晓之以理,动之以情。B善用赞美,少用批评。C换位思考,移情训练。

5教育的暗示艺术

教育的暗示艺术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利用眼神、表情、动作、体态以及其他符号形式,通过含蓄、间接的手段,在学生无对抗、无抵制的状态下,促使他们心里和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教育的暗示艺术主要有心理的暗示艺术、榜样的暗示艺术和环境的暗示艺术。

教师在运用教育的暗示艺术时,应注意:A创设和营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气氛。B把暗示教育与直接传授结合起来。

C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暗示艺术进行自我调节。

6教育的幽默艺术

教育的幽默艺术是指教师运用诙谐、滑稽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教育方式,营造一种情趣横生、含蓄隽永、引人发笑而又令人回味深长的艺术情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过程。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审美功效的艺术手段,教育幽默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口头语言幽默的艺术、书面语言幽默的艺术、表情幽默艺术和动作幽默的艺术等。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运用幽默艺术,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A注意搜集幽默的素材。B掌握运用教育幽默的适度性。

C重视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和幽默能力

7教育的合作艺术

教育合作艺术是指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体会,实现教育主体之间协同活动、共同提高的艺术活动过程。教育合作艺术的基本内容包括师生和做的艺术、师师合作的艺术和生生合作的艺术三个方面。

教师在运用教育的俄合作艺术时,应注意:A激活合作意识,培养正确的合作理念。B营造相互信任的教育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合作环境。C贯彻兴趣与需要的原则,调动师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D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往。

8教育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

<1> 独特性。教育风格的独特性是指教师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机智、教育语言、教育思路、审美倾向以及教学风度等。

<2> 多样性。教育风格的多样性是教育艺术风格独特性的拓展和延伸。

<3> 稳定性。教育艺术风格的稳定性,是指教师给予一丝难过的教育理念,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持续的、一贯的教育面貌。

<4> 发展性。教育艺术风格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发展变化性,发展变化性是对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转化或精益求精的反映。

9影响教育艺术风格的因素

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受制于外界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又受制于教师个人主观世界的影响。

<1>社会客观因素:A社会文化环境B教育内容C教育对象

此外,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教育体制等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

<2>个体主观因素:A 师德修养B 业务能力 C个性特征

此外,教师的身心健康程度、审美修养等也是影响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10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1>观察模仿阶段。

观察是人类学习的有效手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额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观察是教师教育艺术风格形成的起点和初始。在美国心理学家,社会观察学习的创始人班杜拉看来,观察使行为获得的基础,人类的多数行为时通过观察习得的。同样,教师

独特的教育艺术风格的最终形成,也要以观察为始基。

<2>移植借鉴阶段。

伴随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智慧的增长,教师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逐渐百度哦简单模仿和盲目照搬他人教育经验和教育技艺的束缚,并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广采博取,扬长避短。教师教育艺术风格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即移植借鉴阶段。

<3>自主创新阶段。

在经历了观察模仿和移植借鉴两个阶段之后,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进入了创造的阶段。自主创新阶段是教师艺术风格形成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其标志是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个性魅力而又疑云深邃的教育风度与教学风格。它倾注了教师的学识、智慧和个性特征,是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性格特征的典型概括和反映。

第七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组织的含义

班级组织是学校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教育与管理职能的正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带额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它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2 班级组织的发育

根据班级组织的人际关系特征、主要矛盾冲突、集体向那个以及发展水平,可将班级组织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的几个阶段:A孤立探索阶段。班级组建起始阶段,班级对于其成员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因素的群体,每个班级成员都在探索着与其他班级成员建立某种关系。

B 群体分化阶段。班级组建工作完成之后,全班进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活动使班级组织不断变化和发展。

C组织整合阶段。随着班级活动的不断开展,各种学生小群体在相互交流以及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彼此融合而发展的最高、最完善的阶段,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

3班级组织的结构

<1>班级组织的群体结构

班级组织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班级组织是有学生组成的正式群体,旨在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目标。

<2>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班级组织的角色常常成对出现。同时,角色的多重性是班级组织角色结构的基本特点。学生的角色转换要求班主任和教师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教育、引导、评价学生;班主任和教师的角色转换要求其一方面要强化角色意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和义务,同时还要善于转换角色,不以教育者自居,发扬教育民主,做到教学相长。。

<3>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班级组织信息结构的主题是单一性的,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班级组织的开放性,又决定了其信息沟通的渠道是复杂的:除班级之间要沟通信息外,班级还要与学校、家庭、社会沟通信息。

4班级组织的特点

<1>班级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

<2>班级组织中师生交往的直面性与多面性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主体之间的纽带

5班级组织的功能

<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是指班级组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在集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人际关系等媒介,向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指导社会生活目标,教导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有机体发展成为一名社会成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A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B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C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D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班级的个体化功能是指班级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环境和教育的社会化影响为媒体,通过儿童主体性的内化机制,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并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A促进发展功能。B满足需求的功能。C诊断与矫正功能。

6班主任的工作职责

<1>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2>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3>组织好班集体活动

<4>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5>做好基层组织和协调工作

7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方法

<1>创设性地设计班级目标

班级目标依据实现的时间与目标的难度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目标的提出应当由易到难,实现一个目标后,立即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推动集体不断向前发展。班级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A 班级目标的制定要切合班级的实际水平

B班级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注重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发展。

<2>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班主任应当充分认识到角色学习对青少年学生的特殊重要性,增加和丰富班级管理角色,让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满意的角色,并努力使班集体形成新的人际关系结构。为此,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工作:

A科学地分析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B重视班级骨干队伍建设。C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3>协调好班内外的各种关系

首先,协调班集体内的各种组织成员的关系。

其次,协调与各科教师以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最后,班主任要协调班集体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4>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

第一,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第二,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班主任要特别重视班级成员的交往,重视形成正确的舆论,努力促进良好的交往,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8优秀班主任的基本素质结构

<1>良好的人际交往倾向。

人际交往倾向主要指尊重他人、宽容性、学会换位思考、有耐心、有合作精神、公平公正和诚实正直等倾向。

<2>良好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3>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

团队管理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激励能力、计划能力、选人育人能力、因材施教能力、说服能力和情绪觉察能力。

<4>丰富的知识经验

优秀班主任的知识经验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经验性知识等。

<5>个性魅力

所谓个性魅力,主要体现在上进心、自信心、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责任心、爱岗敬业和公德意识等方面。

第八章教育评价

1 教育评价的含义

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

2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指教育评价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评价对象变化的功用和能力,它通过将教育评价活动与结果作用域评价对象而体现出来:

A 定向功能

教育评价以一定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来考察教育效果,教育目的既是其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B诊断功能

教育评价往往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发现教育方案、课程计划、教师佛那个做、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中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

C改进功能

教育评价通过将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给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范型自身,克服不足,改变已有的不良状态

D鉴别功能

教育评价不仅能有效地反映教育活动现实,而且是评判教育质量优劣的重要尺度。

E激励功能

通过评价,学校、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有关活动成效的信息,了解工作或学习的进展情况,强化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评价的类型

<1>根据评价功能及用途: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的对象: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

<3>根据参照标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4>根据评价主体: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5>根据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4教育评价的原则

教育评价原则反映了人们对开展教育评价活动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

A方向性原则。

教育评价必须坚持引导教育工作更好地贯彻孤傲假的教育方针,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的正确方向,保证教育活动良性、健康的发展。

B客观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尽量采取客观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力求反映对象的真实情况,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

C可行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可行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要在保证正确方向和科学、客观的前提下,尽量使评价简便易行。

D激励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激励性原则是指评价应促使被评对象形成继续努力或在进一步的活动中克服不足之处,增强提高活动效果的动机或期望。E实效性原则

教育评价的时效性原则是指评价要有实际作用,即有指导实际、改进工作的效用。

5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

教育评价的实施就是在现代教育平价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方法、技术和手段,通过多条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搜集评价信息,并对评价信息进行分析、测量、评定,从而对评价对象的状态和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

A 宣传动员

B搜集评价信息。要求:评价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足量性

C整理评价信息。步骤为:归集、审核、建档

D处理评价信息。步骤为:测量评价结果、整合评价结果、检验评价结果

总之,评价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是环环相扣的,其中任何一项工作做得不好都会影响整个评价工作的质量,因此,组织者必须统筹兼顾、全盘规划,切实提高评价的质量。

幼儿教育学基础试题

10.“染于苍而苍,染于黄而黄。”说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A.颜色 ? B.环境? C.遗传 ? D.物质 11.国外研究表明,3岁儿童如果接受过钢琴训练或合唱练习,那么他们在拼七巧板时,就会比没经过这方面培训的儿童动作更加准确、快捷,这表明()。 A.音乐教育决定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 B.儿童的智力水平依赖于音乐教育的情况? C.美育影响体育 D.美育影响智育 12.在其他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教育者的主导性??? B.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C.教育的目的??? D.教育的方法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4分) 1.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利意味着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意愿来安 排教育活动。() 2.保教结合就是教师要与保育员沟通、相互帮助。() 3.幼儿教育是指对0~6岁学龄前儿童实施的教育。() 4.所谓智育就是要通过教学促进幼 儿的智力发展。() 5.陈鹤琴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6.我国最早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 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的湖北幼稚园。() 7.幼儿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道德认识。()? 8.我国最早的幼教机构基本上是抄 袭日本的。() 9.全面发展教育就是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0.幼儿美育不仅仅指艺术教育。() 11.智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12.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实践者。()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幼儿教育的主要意义。 2.简述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3.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有何特 点? 4.简述幼儿园全面发展的涵义。

《教育学基础》试题 (单选)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 1-5 ABBAC 6-10 CCCCC 11-15 BDBDB 16-20 DACDB 21-25 ACACC ACB 1. 标志着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教育著作是( A) A. 《大教学论》 B. 《普通教育学》 C. 《大教育论》 D. 《教育论》 2.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B ) A. 《康德论教育》 B. 《普通教育学》 C. 《教育漫画》 D. 《爱弥儿》 3. 《大教学论》被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它的作者是( B )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康德 D. 培根 4. 柏拉图的名著是( A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伦理学》 D. 《爱弥儿》 5.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 ) A. 《大教学论》 B. 《论演说家的培养》 C. 《学记》 D. 《劝学》 6.“洞穴中的囚徒”隐喻来自( C ) A. 《法律篇》 B. 《爱弥儿》 C. 《理想国》 D. 《教育漫话》 7.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C ) A. 《教育漫话》 B. 《大教学论》 C. 《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8. 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 A. 《大学》 B. 《论语》 C. 《学记》 D. 《中庸》 9.“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出自(C ) A. 《论语》 B. 《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 《劝学篇》 10. 将“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著作是 ( C )

A. 《孟子》 B. 《学记》 C. 《说文解字》 D. 《论语》 11. 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B ) A. 《论语》 B. 《学记》 C. 《孟子》 D. 《中庸》 12.“出自造物主之子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名言出自( D )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 卢梭 13.“教育要先行”出自( B ) A. 《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B. 《学会生存》 C. 《大教学论》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14. 提倡“教育独立说”的教育家是( D) A. 陶行知 B. 胡适 C. 胡克勤 D. 察元培 15. 主张“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观点的是(B ) A. 生物起源说 B. 心理起源说 C. 劳动起源说 D. 关系起源说 16. 在我国,“教育”概念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之事大约是在( D ) A. 公元前 B. 18世纪 C. 19世纪中叶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7.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A ) ? A. 勒图尔诺 B. 孟禄 C. 高尔顿 D. 达尔文 18. 主张“天命”的教育起源学说是( C) 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C.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教育学测试题(答案)

2016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 一、单选题(四个选项中仅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六艺”中的“礼”为(D)。 A、艺术教育 B、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C、文字教育 D、政治伦理教育 2.“有的儿童在较早年龄阶段在身体的某些方面就达到较高水平,而在身体的有些方面则落后一般儿童的发展水平”。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的(D)特点。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不均衡性 3.按照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我们可以将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排列为(C)。 A、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B、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 C、课程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的 D、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4.在课程编制的泰勒模式中,(A)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步。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学习活动 C、组织学习活动 D、评价学习结果 5.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简捷性主要是指(B)。 A、任务较简单 B、短时间学到人类长期探索和积累而形成的知识 C、教学进度快 D、有教师引导,学生少出错误 6.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 A、癸卯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科学的体制化始于下列哪个时期(C)。 A、十一二世纪 B、十三四世纪 C、十七八世纪 D、十八九世纪 8.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的是(B)。P137 A、(美)克伯屈 B、(美)杜威 C、(法)卢梭 D、(德)福禄贝尔 9.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识发展(C)。 A、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C、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 D、能够根据经验进行预见和假设10.讨论时,每组的人数一般(A)最为适宜。 A、5—8人 B、10—15人 C、越少越好 D、越多越好 11.我国古代“明人伦”的思想是一种(A)。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12.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29条第2款强调的是(A)。 A、教育应培养儿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B、教育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C、教育应致力于国际理解与沟通 D、教育应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13.品德构成的基础是(A)。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4.挖掘教材的教育性实施教学是由(B)原则决定的。 A、理论联系实际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 C、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D、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5.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B)。 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16.曾作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标准的四书的编撰者是(C)。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17.下面所列举的各种课程类型中不属于综合课程的是(D)。 A、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融合而成的“生物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环境教育课程 D、中学数学课程 18.以下不属于学前教育任务的是(B)。 A、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

大学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勒图尔诺 B .沛西·能 C .孟禄 D .达尔文 4 .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B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D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5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 )过程。 A .政治社会化 B .学术社会化 C .社会学术化 D .社会政治化 6 .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o A .文雅教育 B .英才教育 C .教育平等化 D .价值多元化 7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为典型。 A .欧洲国家 B .美国 C .前苏联 D .中国 8 . (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呈,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的存在形式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管理制度 10 .教学是()。 A .学生学的活动 B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教育学基础每章复习题

《教育学基础》基本复习题 第1章教育学概述 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2.作为一名师范生,学习教育学有何现实意义? 第2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根据教育的起源和我国关于教育的本质论争等相关内容,思考教育是什么? 2.试述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3.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4.历史上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起源的学说,你对这些学说怎样看? 5.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如何?各有什么特征? 第3章教育与社会 1.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2.试述教育与科技的相互制约性。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认识这些规律的教育意义是什么?列举并分析现实中教育违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 2.怎样认识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关系?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试分析那些主要因素在你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作用? 第5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含义? 2.如何认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我国现阶段教育精神实质是什么? 4.试述五育的含义及其关系。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中小学处理五育的关系存在哪些问题? 第6章教育制度 1.什么是学制?制订学制的依据是什么? 2.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和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什么? 第7章教师与学生 1.如何全面认识教师对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2.如何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 3.教师的职业角色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未来教师的职业角色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4.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途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看法。 5.现代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 6.如何理解教育活动中的学生? 7.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8.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哪些特点?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第8章课程 1.结合“课程”的中外词义,谈谈你对课程概念内涵的理解。

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D ) A.赫尔巴特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C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D )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B )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C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B)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A )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C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B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C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基础练习题

第一、二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直观性 B.巩固性 C.启发性 D.循序渐进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参考答案:C 专家点评: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 3.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参考答案:D 专家点评: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二、多项选择题 在教育起源的认识上,教育学史上有以下哪几种经典的观点? (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E.以上几种都是 参考答案:ABCDE 专家点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上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等。教育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该学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 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三、填空题 2.我国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 参考答案:礼乐射御书数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 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 4. 双轨制形成于() A. 美洲 B. 欧洲 C.亚洲 D.非洲 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民主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D.知识、智力、情感 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引起学习动机 D.运用知识 1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维果茨基 C.夸美纽斯 D.巴班斯基

《教育学基础》题库

《教育学基础》题库 《教育学基础》题库 (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第二章教育功能 (3) 第三章教育目的 (6) 第四章教育制度 (8)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0) 第六章课程 (13) 第七章课堂教学 (15)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 1、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4、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而不是一种“实体”。 5、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6、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7.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8、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 9、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10、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学记》。 11、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人是培根。 12、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是教育者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对“教育”定义的理解,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1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放到火苗上被灼伤,获得有关知识的过程。 ○2老母鸡带领小鸡找东西吃的活动。 ○3“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行为。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指 ○1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手段○2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一、选择或填空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p22 2、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概括为制约与促进。 社会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如生产力制约教育内容、结构的变化,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文化影响教育的……;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反过来教育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对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复习: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科技的关系) P34—p42 3、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p46 附加:有的人在某些方面“聪明早慧”,却在另一些方面“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划分出来。P26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康德首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5、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的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和哲学家纳托尔普。p64 (自己复习: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6、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隐性课程(潜在课程)。p143 (自己复习:隐性课程的范围) 7、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P47 (自己复习: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例证;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其他因素、及每种因素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8、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p180 (自己复习:教学过程的条件性和过程性要素) 9、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p142 (自己复习:课程的其他几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分类标准、含义和优缺点) 10、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两者相互协调与补充)。11、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最新《教育学基础》试卷(三)

《教育学基础》考试试卷 1 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3 1.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礼记》 C.《史记》 D.《左传》 4 5 2.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6 A.孟禄 B.利托尔诺 C.沛西?能 D.康德 7 3. 古希腊提出“助产术”(“产婆术”)的著名思想家是()。 8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9 4. 在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福禄倍尔 10 11 5.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哪本书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12 ()。 A.《教学与发展》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育论点》 13 14 6.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15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 16 7.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17 A.社会研究 B.调查研究 C.职业培训 D.学校教育 18 8. 一个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方式是()。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成人自学 D.终身学习 19 20 9. 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21 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10.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求,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发 22 23 展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24 A. 白板说 B.外铄论 C.内发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 25 1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6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27 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8 29 1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30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 1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31 32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 33 14. 双轨制形成于() 34 A. 美洲 B. 欧洲 C.亚洲 D.非洲 35 1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36 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民主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37 38 1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39 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0 41 1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42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43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44 1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45 A.知识、智力、能力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46 值观 47 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D.知识、智力、情感 48 1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教育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2、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得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得形式,就是形式与内容得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3.教育形态:就是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得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得变化形式,也就是“教育”理念得历史实现。 4.实验教育学: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得用自然科学得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得关系得理论,代表人物就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与拉伊。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得研究成果与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二、选择题 1、教育得心理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 C ) A、勒图尔诺 B、沛西·能 C、孟禄 D、康德 2、我国古代最早也就是世界最早得成体系得古代教育学作品就是:( C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3、杜威就是以下哪一教育学派得代表人物:( D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4、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得教育家就是:( B )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洛克 三、辨析题(错误得请改正) 1、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

错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就是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2、教育生物起源说得代表人物就是勒图尔诺与沛西·能。 正确。 3、教育就就是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 错误。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单纯地说教育就是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就忽视了社会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得巨大影响。 4、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形态就是按照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得场所或空间标准进行划分得。 错误。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形态就是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得标准进行划分得。 5、农业社会得教育就就是农业教育。 错误。农业社会得教育就是指基本得教育形态之一,而农业教育就是指一种专门得教育类型。 四、简答题 1、试分析“教育”与“灌输”、“养育”之间得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教育就是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相耦合得过程,既要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得人,又要把社会得观念、制度与行为方式内化到各不相同得个体身上。而“灌输”则就是片面地强调个体社会化得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得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培养,机械地灌输不就是“教育”。教育强调活动得“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对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起到“促进”、“加速”得作用;而日常家庭生活中得“抚养”、“养育”就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得,在个体与社会得关系方面起不到“引导”、“促进”与“加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题库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得就是( ) A、孔子 B、老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2、《理想国》得作者就是( ) A、孔子 B、老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3、《论语》得作者就是( ) A、孔子 B、老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4、世界上最早得“教学论”专著就是( ) A、《论语》 B、《柏拉图》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5、西方最早得“教学论”专著就是( ) A、《论语》 B、《柏拉图》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标志就是( )得问世。 A、《论语》 B、《大教学论》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7、《教育漫话》得作者就是( ) A、卢梭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尔 8、《爱弥儿》得作者就是( ) A、卢梭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尔 9、《林哈德与葛笃德》得作者就是( ) A、卢梭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尔 10、被认为就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得就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1、被认为就是“科学教育学得奠基人”得就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2、《普通教育学》得作者就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3、实验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杜威 B、斯普朗格、利特 C、拉伊、梅伊曼 D、凯洛夫 14、文化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拉伊、梅伊曼 B、斯普朗格、利特 C、杜威 D、凯洛夫 15、实用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拉伊、梅伊曼 B、斯普朗格、利特 C、杜威 D、凯洛夫 1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拉伊、梅伊曼 B、斯普朗格、利特 C、杜威 D、凯洛夫

教育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金亮,你真帅)教育学基础重点复习题 (10生本汇总1、2等全校通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金亮,你真帅)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人的发展:指个体一生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主要是指个体从童年期到青年期(6—18岁)身心的积极变化。(人的身体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与体质的增强。人的心理发展: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与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5、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6、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7、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8、个人本位论:个体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体本位论。 9、课程:(“传统教育派“定义:课程是学科知识。”现代教育派“定义:课程是经验。)新课程定义: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经验的总和。 10、学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这样的课程叫“学科课程”。 11、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经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金亮)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试卷(一)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2.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 B.个体主观能动性 C.环境 D.成熟 3.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方法 D.教育目的 4. 双轨制形成于() A. 美洲 B. 欧洲 C.亚洲 D.非洲 5. “师生在课堂上呈现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师生关系?

() A.民主型 B.依赖型 C.自由放任型 D.对立型 6.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实践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7.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包括() A.儿童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B.儿童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 C.儿童获得的知识欠缺系统性 D.儿童缺乏广泛的学习空间 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 D.知识、智力、情感 9. 一般说来,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引起学习动机 D.运用知识 10.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体现了教学的()

教育学基础题库答案

以下题目均在历年广大考研中出现,请同学先记忆及理解,后期我会 进一步整理 关于二版和三版本,本质上无区别,但三版本有更新部分,所以大家购买三版书 、选择或填空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p22 2、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概括为制约与促进。 社会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如生产力制约教育内容、结构的变化,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文化影响教育的……;科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反过教育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对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复习: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科技的关系)P34 —p42 3、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p46 附加:有的人在某些方面“聪明早慧” ,却在另一些方面“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划分出。P26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康德首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5、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的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和哲学家纳托尔普。p64 (自己复习: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6、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p143 (自己复习:隐性课程的范围) 7、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P47 (自己复习: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例证;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其他因素、及每种因素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8、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p180 (自己复习:教学过程的条件性和过程性要素) 9、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 ,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p142 (自己复习:课程的其他几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分类标准、含义和优缺点) 10、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两者相互协调与补充)。 11、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12、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舒尔茨。 13、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课程是知识(知识本位观)的表现。 P140 (自己复习:活动本位观、经验本位观的内涵及优缺点) 14、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著作是:《普通教育学》。P26 15、培养目标是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规定的。P60 (自己复习:教育目的的纵向/ 层次结构、横向/ 内容结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为谁培养人”揭示的是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培养什么样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即个体价值。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 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