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医字诀

国医字诀

杨志勋国医启蒙口诀——理念

学习 2009-07-15 17:32 阅读91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国医启蒙口诀_理念(一)

做事先做人,学医先学道,诚信与包容,天道之核心,

济世与救人,学医之初衷,救死与扶伤,医生之天职。

肯定与否定,对象是自我,环节有四个,认识与把握,

战胜与超越,唯天道为上,唯实践为上,唯患者为上。

忌人云亦云,忌惟我独尊,忌一叶障目,忌本本主义,

忌教条主义,忌经验主义,学医之诀窍,虔诚与潜心。

勤学与磨练,悟性与灵通,从医之诀窍,一心为患者,

修德贯始终,长者为我师,患者为我师,师生相对言,

患者为我师、师生相对言、普天有老师、善学永拜师,

反省永不息、继承是前提、整合是通道、创新是提升、

纲目疏理清、复杂变为简、重在个性化、效在个性化。

国医启蒙口诀_理念(二)

闻过而则喜,过而立改之,民间之医药,中医药本源,

名医是民医,百姓心中医,名医非民医,远离百姓医,

历来之医圣,皆为百姓医,贫富和官民,民医视同仁,

患者是准星,端平一碗水,黄金确有价,人格则无价,

民医苦和乐,互动在患者,患者危转安,苦自转为乐。

患者病转康,民医苦化乐,同分异构律,宇宙生命纲,

学医和从医,视角三同源,中医和易经,源与宇宙道,

治国和治人,脉络自相通,良相或良医,同处一层面,

视野天地人,思维整体观,人随天地动,人间乃互动,

人自身组织,功能间互动,随动和互动,有序与无序。



国医启蒙口诀_理念(三)

凡大医治病,必安神定志,必无欲无求,大慈恻隐心,

普救含灵苦,夫为医之法,禁多语谈笑,禁谈谑喧哗,

禁道说是非,禁议论人物,禁炫耀声名,禁訾毁诸医,

禁自矜己德,医人之膏肓,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

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人若行阳德,人必自报之,

人若行阴恶,鬼神必害之,医德之基础,平等是灵魂,

大凡良医者,爱人知人观,德术为一体,必仁爱之士,

必聪明理达,必廉洁淳良,仁恕博爱德,宣畅曲解智,

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扬人道主义,托任信皆可,

力以真求美,实事求是本,虔勤求古训,善博采众方。



国医启蒙口诀_理念(四)

勤求不盲从,精究不迷信,古而不泥古,承旧不守旧,

知难而进取,博采三渠道,典籍与旧方,民间之验方,

方学之本源,持精密思考,善参合施行,诊疗中结合,

良医之风范,古善为医者,上医致医国,中医致医人,

下医致治病,上医医未病,中医

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上医依相色,中医依听声,下医依诊脉,善诊治医者,

邪在皮毛治,诊治稍次者,邪至肌肤治,诊治次医者,

邪在筋脉治,诊治更次者,邪至六腑治,诊治极差者,

邪至五脏治,半死半生效,医必通药性,不拘于古方,

不趋奇立异,随病症而调,善通变化裁,古方为今用

诊脉入门口诀

学习 2009-07-15 17:16 阅读57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转自梨花院落的百度空间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2194911.html,/panicice2009-07-08 10:53 P.M.


切脉独取寸 独取寸口由 手太阴肺经 肺司朝百脉 五十大会寸

实操切脉步 高骨先定关 中指落关部 食指落寸部 无名落尺部

手之寸关尺 人为六部脉 诊断知身内 气血和脏腑左手对应血 右手对应气 左寸心小肠 左关肝和胆 左尺肾膀胱

右寸肺大肠 右关脾和胃 右尺命三焦 脉有三十种 浮沉数迟纲

轻按可得浮 重按方得沉 数迟在心率 正常之心率 成人儿童分

成人正常率 一息为四至 儿童正常率 一息为六至 正常之太过

一息若六至 成人即为数 一息若三至 成人即为迟 一息若八至

儿童即为数 一息若四至 儿童即为迟 心率测定后 再断浮和沉

浮沉即阴阳 之后测脏腑 脏腑正常脉 心小肠洪脉 脾胃为缓脉

肺大肠涩脉 肾膀胱沉脉 肝胆为弦脉 命门三焦沉 考虑四时脉

春季为弦脉 夏季为洪脉 长夏为缓脉 秋季为涩脉 冬季为沉脉

诊脉之过程 实测之脉象 去除四时脉 剩余之脉象 对照正常脉

定位单脏态 再测五行态 断生克异常 子病及母一 母病及子二

过克则为三 反克则为四 探阴阳之偏 究五行失常 综合求病理

归病于症候 病因病机明 以平和为期 按纠偏复正 形调平思路

(按:“形”疑为"行"之误)
杨志勋国医启蒙讲堂 问诊入门(二)

学习 2009-07-15 17:04 阅读43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一、

疼痛问之要 有无及部位 时间及状况

1.坐骨神经痛 起自于腰部 向大腿后侧

坐骨神经经 疼痛剧烈度 运动剧烈静

夜比昼剧烈

2.胃痉挛胆石 上腹部疼痛

特征为间歇 若是胆石症 疼痛偏右侧

3.胃酸过多症 心口部疼痛 始于饭后发

二至三小时 胃下垂同症 若在饭后发

半点至一时 胃炎或溃疡

4. 关节部疼痛 查有无发热 淋病关节痛

局部有高热 见发红肿胀 疼痛也剧烈

风湿关节痛 局部有发热 结核关节痛

局部有发热 疼痛则不凶 也不甚发红

若胸膜炎症 持续有胸痛 若间隙胸痛

肋间神经痛 狭心病之类 有现绞窄痛

若胸胁闷满 感发胀疼痛 少阳病发作



6.颈项背强症 属头痛之症 颈部之侧面

胆经之路径 颈即是颈部 枕外粗隆边

至大椎附近 背即

是背部 肩背部到腰

脊柱之两旁 强即发硬也 头颈痠痛症

肩胛痠痛症 脊背痠痛症 均属于此类



7.咽痛之诱因 咽喉炎白喉 扁桃体炎症

喉头结核症



8. 多数头痛症 为伤风感冒 或热性病初

经常性头痛 偏头痛部位 多数在左侧

也有在右侧 或左右同发 特有之症状

头痛发作时 伴眼发火星 及呕吐症状



二、

发热之症状 成人微热时 持续37.2~3C

肺门之疾患 淋巴腺结核 或肺间卡他

初期肺浸润 或神经衰弱 或胸膜炎症

而肾盂肾炎 有发冷发热 或寒热交替

少阳病热型 胸膜炎症候 多数都如此

肺结核热型



三、

恶寒恶风症 容易在感冒 或预兆发热

体表受风寒 即表症时现 消化道感染

里表证发生 发汗剂发汗 依然怕冷症

乃虚证的冷 不宜再发汗



四、

食欲若不振 一般在高热 少阳病患者

诉述口苦者 易不思饮食 身极度弱衰

转入少阴若 厥阴的症候 饥欲不欲食 (疑为“饥而不欲食”)

精神若受到 剧烈的影响 食欲全缺乏

精神病一期 会拒绝食物 溃疡病患者

食欲也减退 感食物有臭 或只闻鱼肉

气味即呕吐 如在妊娠初 出现呕吐象

特感食物臭 或特偏某食 特好吃酸类

食欲过旺盛 胃肠病初期 糖尿病患者

烦渴想吃甜 儿童咬指甲 吃生米生土

肠寄生虫病 神经质儿童 腺病质儿童

一般缺食欲 大病半愈时 肠胃未壮实

消化分利迟 若不节食之 必催浮肿止

甚腹满喘急 故知大病后 节饮食尤要





附:



痠音suan



本篇中出现了一些西医的名词,如肺门、肺间、卡他。



杨先生在此课中提及,本口诀混合了其父、

某日本医师以及杨先生本人的经验,某些名词

中带有那个历史时期(上世纪初)的烙印。
杨志勋国医启蒙口诀(成人班)——望诊入门(色)

学习 2009-07-15 17:02 阅读45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夫肝青心赤 夫脾脏色黄 夫肺白肾黑

乃五脏之常 五脏色为主 四时色为客

时春青夏赤 时秋白冬黑 时长夏之季

色黄乃常则 客胜主则善 主胜客则恶

色见夫皮外 气舍夫皮中 若内外光泽

则气色相融 有色而无气 虽不病命倾

有气而无色 虽困而不凶 左颊部肝木

右颊部肺金 额心颏肾水 鼻脾土部位

若部见本色 见深浅病累 若见他脏色

则按法推类

黄赤属风热 青白则主寒 青黑则为痛

甚则现痹挛 晄白为脱血 微黑为水寒

萎黄乃诸虚 颧赤为劳缠

若沉浊晦暗 则内久而重 若浮泽明显

则外新而轻 夫其病不甚 则半泽半明

见云散易治 博聚则难攻

见舌赤卷短 必心官病常 肺鼻白见喘

胸满

而喘张 肝目眦若青 脾病唇黄也

耳见黑肾病 深浅需分彰

望诊先望面 依色断五脏 疾病与证候

究其之关系

肝病者善怒 面色当发青 左身有动气

转筋或胁痛 诸风掉眩归 疝病或耳聋

目视感惊恐 如将捕惊情

夫心赤善喜 其舌红口干 脐上有动气

心胸痛而烦 健忘而惊悸 怔仲而不安

实狂而昏冒 虚悲而凄然

夫脾黄善忧 当脐部动气 善思而食少

倦怠而无力 腹满而肠鸣 腹痛而下利

实则感身重 胀满而便闭

夫肺白善悲 脐部右动气 洒淅感寒热

咳唾而喷嚏 喘呼而气促 肤痛而胸痹

虚则感气短 不能续息也

夫肾黑善恐 脐部下动气 腹胀而肺喘

溲便均不利 腰背少腹部 其骨痛欠气

心悬而如饥 足寒而厥逆黑色本主痛 但却又无痛 或为女劳疸 或蓄血噎膈

噎膈之面色 面微黄而黑 纹绕口角也 容则饥瘦也

眼下部水肿 即便为轻度 心下为积水 面颧部潮红

极度虚弱症

口眼若wo斜 为眼面神经 麻痹或中风

鼻根部肿胀 查之蓄脓症 面虽不为瘦 但血色全无

男吐血下血 女由于流产 子宫出血等 若是胃溃疡

极度贫血症

甲状腺亢进 诊断之要点 患者眼突出

甲状腺肥大 甲状腺肿胀 脸色若发黄 黄疸黄胖病

脸面浮肿时 多病皆可能 胃病或贫血 或是心脏病

或神经衰弱 唇颊紫绀色 心脏瓣膜病

望唇舌咽喉 唇舌色略同 望唇不查苔

唇若呈干燥 示脾胃有热 感冒唇也干 唇出小肿物

由脾胃之热 常感冒后生 口角若糜烂 多由胃热致

或乏核黄素 即维生素B2 多见学童中

注:蓄血噎膈即食道癌
一)中药七情歌

相须为用互增效,相使一药助一药;
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约;
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需它药配;
相反增毒要记牢,七情配伍真奥妙。

(二)用药禁忌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独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三)解表药

外感表证,
解表为先。
表证辨寒热,
用药分温凉。
辛温以发散风寒,
辛凉以疏解风热。
麻黄散风寒而平喘利水,
桂枝解肌表而温经通阳。
荆芥发表祛风,初起疮疡并治。
防风祛风胜湿,肢体疼痛能疗。
羌活祛风除湿以通痹,
苏叶利气和中而宣痰。
蝉蜕宣表透疹、解痉退翳,
薄荷疏风解表、利膈清咽。
蔓荆子疏风以清头目,
牛蒡子泄热而利咽喉。
宣表清络以桑叶,
疏风明目用菊花。
柴胡

和解少阳之枢,疏肝解郁;
葛根透解阳明之表,散火升津。
表解里和,治当慎始。

(四)清热药

里热之证,
用药当清。
苦寒、甘寒、咸寒,药性有别;
泻火、救津、解毒,治证不同。
石膏清胃经高热烦渴,
知母清肺经燥火烦蒸。
黄连泻心,苦燥湿而寒胜热;
黄芩泻肺,上凉膈而下清肠。
栀子泻三焦湿热之蕴结,
黄柏泻肝肾壮火之有余。
玄参咸寒,软坚增液,
生地甘寒,凉血救津。
赤芍药、牡丹皮,凉血热以祛瘀,
白薇草、地骨皮,退虚热而除蒸。
清热解毒银花为先,
透热散结连翘为良。
毛冬青活血通脉宜首选,
穿心莲清热燥湿用为先。
解暑湿以莲叶,
透暑风用青蒿。
察热邪之所在,审津气之盛衰,
才能切合病情,药皆中肯。

(五)泻下药

实热可下,
实水可攻。
便秘津枯,
只宜润滑。
大黄苦寒泻热,泄气血而推陈致新;
芒硝咸寒软坚,攻燥实而逐积清肠。
郁李仁通便利水,
火麻仁滋养润肠。
甘遂泻水逐饮而解毒,
牵牛峻利二便兼杀虫。
用毒药以攻邪。
药量必须谨慎。

(六)治风药

风分内外,
药治不同。
外风宜散,
内风宜熄。
五加皮祛风湿以壮筋骨,
威灵仙宣经络而散风寒。
防己利关节,治热痹水肿;
木瓜舒筋络,疗湿痹拘挛。
独活胜湿祛风,并治腰膝痹痛;
秦艽宣络疏风,兼除劳热骨蒸。
治风痹化湿浊以蚕沙,
疗热痹利关节用桑枝。
蒿本治巅顶风痛,
白芷散头风肿疡。
白蒺藜散风热以止痒,
白附子祛风痰而解痉。
治抽掣痉挛以全蝎,
疗脐风口噤用蜈蚣。
双钩藤并疏肝经风热,
羚羊角长于镇痉熄风。
白芍平肝养血以缓挛痛,
天麻柔润熄风而止眩晕。
察风病证候之因,
明风药性能之异。

(七)化湿、利水渗湿药

水湿停聚,
见证多端,
或为肿满吐泻,
或为黄疸浊淋。
热化宜苦泄淡渗,
寒化宜辛散温行。
佩兰消暑,化脾湿而辟浊;
藿香解表,止吐泻而和中。
茅苍术燥湿运脾兼发汗,
白豆蔻化湿行气而宽胸。
猪苓通水道以治淋浊,
茯苓导水气而益心脾。
木通导心火,并通乳汁,
车前清肝热,善明眼目。
泽泻渗湿热以利水,
薏仁除湿痹而排脓。
滑石解暑湿并善收湿,
茵陈清湿热以治发黄。
如果脾肾既弱,
渗利应当慎施。

(八)温里药

温热之药,
用治里寒。
辨上中下三焦之寒,
别肺脾肾三经之治。
附子温肾回阳以救脱,
肉桂补命门火而祛寒。
治脾寒腹痛呕逆,以干生姜;
疗肝寒头痛吐沫,以吴茱萸。
小茴香治寒疝痛经脘腹胀,
高良姜疗脘痛呕吐胃中寒。
花椒温中杀虫,止骚痒;
丁香温中降逆,助肾阳。

荜荠温中散寒,降胃止呕逆;
胡椒温中止痛,消痰治癫痫。
辛温祛寒皆耗液,
阴虚阳亢总非宜。

(九)理气药

气贵周流,
逆滞则病。
气逆宜降,
气滞宜行。
郁金理气活血,
香附解郁调经。
乌药顺气调中并可理疝,
木香调气行滞尤善治痢。
陈皮行气以健脾,
青皮破气而疏肝。
厚朴除满兼降逆,
枳实消痞而宽肠。
行气活血止痛以延胡索,
健脾和胃止呕以春砂仁。
川楝子泄肝气以止痛,
大腹皮散水气而宽中。
行气降气也伤元,
调气使平勿太过。

(十)消食药

饮食不节,
肠胃乃伤。
气滞食停,
治宜消食。
山楂能消肉食之积,活血而化瘀滞;
神曲能消痰湿之滞,消食又解时邪。
谷芽消谷和胃功力缓,
麦芽消麦宽中回乳汁。
积滞日久便成疳,
及时消导应注意。

(十一)止血药

血行脉中,以滋养百骸。
离经妄行,则流溢于外。
仙鹤草止血功捷,
侧柏叶涩血效良。
茜根行瘀滞以止血,
茅根治吐衄而通淋。
槐花清肠热、内治脏毒;
地榆疗血痢、外敷烫伤。
三七祛瘀止血尤善止痛,
白及收敛止血又疗损伤。
须辨出血证之寒热虚实,
再施止血药以温清补通。

(十二)活血祛瘀药

血属于阴,
随气而行。
滞留脏腑经络,
瘀血诸证由生。
丹参微寒,泄热而行淤滞;
川芎温散,活血并去头风。
疗痈疮伤痛以乳香,
治心腹瘀痛用灵脂。
桃仁偏于祛瘀并润肠,
红花长于活血而通经。
益母草调经活血以利水,
牛膝根引血下行而通脉。
祛瘀之品,性究攻伐,
孕妇经多,不宜施用。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痰之为患,
随证求因。
辨寒热湿燥风之痰,
别温清燥润散之治。
半夏燥湿痰以降逆,
白前降肺气而止咳。
苏子降气化痰以平喘,
前胡清宣肺气而除痰。
竹茹清化热痰而止呕,
桔梗开提肺气以排脓。
久咳阴虚,宜川贝母之清润;
痰火痈肿,宜浙贝母之苦寒。
杏仁泄肺气以平喘,
杷叶降肺气而和胃。
紫菀润肺止咳,化痰力胜;
款冬温肺化痰,宁嗽功多。
治痰知其性质,
用药便可不差。

(十四)安神药

心神不宁,
恍惚怔忡。
取质重以镇怯,
用滋养以安神。
龙骨镇惊兼固脱,
牡蛎益阴并软坚。
酸枣仁治肝虚不寐,
柏子仁宁心悸怔忡。
凡此安神诸药,
临证分别选用。

(十五)开窍药

实邪内闭,
卒倒昏迷。
开窍通神,
宣其邪陷。
麝香通窍消痈,而治癥瘕积聚;
冰片开窍散火,善疗喉痹疮疡。
谵语神昏,石菖蒲通心逐秽;
风痰气厥,苏合香宣窍回苏。
开窍药耗伤正气,
勿过用以免伤元。

(十六)补虚药

虚证宜补,
先辨阴阳。
阴虚补

之以甘润,
阳虚补之以甘温。
女贞子平补肝肾,
旱莲草凉血滋阴。
补气重在肺,
补血重在肝。
先天不足宜补肾,
后天不足宜补脾。
黄芪固表升阳,内托疮溃;
人参扶元益气,并补阴阳。
山药养脾阴而止泻,
白术温脾阳且安胎。
地黄生凉血而熟滋肾,
甘草生清热而炙补中。
何首乌养血益精以乌须发,
菟丝子养肝补肾且安胎元。
血虚宜当归之温补,
阴虚宜阿胶之滋养。
金狗脊壮腰健肾以祛湿,
肉苁蓉补益精血而润肠。
杜仲补肝肾而强腰膝,
续断续筋骨并治骨伤。
补肾强腰而祛风湿,可选巴戟;
大补精血以壮肾阳,首推鹿茸。
沙叁清肺润燥,
麦冬清心除烦。
除劳热、益肾阴,龟板效著;
祛骨蒸、通肝络,鳖甲功良。
补药性味各不同,
温清作用应区分。

(十七)收涩药

药有收涩,
滑脱所宜。
精滑尿频宜固肾,
泻多痢久要固脾。
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喘咳,
山茱萸敛精气以补肝肾。
肉豆蔻固脾以止久泻,
诃子肉敛肠以治失音。
浮小麦养心而安神,
麻黄根止汗而力专。
桑螵蛸涩精止遗,固肾效著;
乌贼骨止带调经,胃痛能医。
如无实邪存在,
收涩之药可投。止血药
凉血止血大小蓟,槐花侧柏和羊蹄,
地榆苎麻白茅根,化瘀止血数三七,
蒲黄茜草花蕊石,降菁用之亦相宜;
收敛止血仙鹤草,紫珠藕节刺猬皮,
白芨棕榈血余炭,功有异同各显奇;
温经止血灶心土,炮姜艾叶齐卖力。
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止疼痛,郁金姜黄和川芎,
乳香没药五灵脂,元胡用之能收功。
活血调经有丹参,牛膝泽兰配桃红,
月季凌霄益母草,王不留行鸡血藤。
活血疗伤骨碎补,苏木血竭自然铜,
儿茶蟅虫马钱子,刘寄奴草亦多情。
破血消徵穿山甲,三棱莪术和虻虫,
水蛭斑蟊莫小视,药到病除留美名。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
化痰半夏白附子,南星皂荚白芥子,
桔梗白前旋覆花,川浙二贝黄药子,
竹茹竹沥天竺黄,海藻昆布瓦楞子,
前胡瓜蒌胖大海,蛤壳礞石浮海石。
止咳平喘药
止咳平喘病复杂,寒热虚实有异差,
杏仁百部马兜铃,紫菀苏子矮地茶,
葶苈桑皮枇杷叶,白果冬花洋金花。
安神药
安神之药两之分,一偏重镇一安神,
前有朱砂龙骨齿,磁石琥珀功力深,
后有远志合欢皮,夜交枣仁柏子仁。
平肝熄风药
平肝熄风肝阳平,牡蛎赭石石决明,
珍珠贝齿罗布麻,带刺蒺藜功修成。
牛黄熄风且止痉,天麻地龙和钩藤,
全蝎蜈蚣羚羊角,僵蚕入药显神通。
开窍药
开窍药物俱香辛,麝香醒神救迷昏,
樟脑冰片苏合香,菖蒲蟾酥奏佳音。
补虚药
补气药
补气黄

芪人党参,山药洋参太子参,
扁豆白术和甘草,饴糖蜜枣配诸君。
补阳药
补阳专治阳虚证,冬虫夏草与鹿茸,
巴戟仙茅葫芦巴,淫羊藿与肉苁蓉,
韭子菟丝沙苑子,蛤蚧核桃胎盘功,
海马续断阳起石,狗鞭锁阳配杜仲,
益智仁与补骨脂,壮阳暖肾又固精。
补血药
补血诸药治血虚,当归首乌与熟地,
白芍阿胶龙眼肉,补血且有补阴功。
补阴药
补阴天冬麦门冬,玉竹石斛加黄精,
百合二沙参芝麻,龟甲鳖甲与女贞,
旱莲桑椹枸杞子,多与肝肾肺经通。
收涩药
收涩止泻有诃子,乌梅五味五倍子,
铁矿禹粮石榴皮,肉蔻米壳赤石脂;
止汗糯稻麻黄根,小麦有浮也有实;
涩精缩尿止带下,覆盆莲子金樱子,
桑海螵蛸均有功,还有山萸和芡实。
涌吐药
涌吐药物作用速,毒物宿食痰涎出,
瓜蒂常山和胆矾,此类药猛皆有毒。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解毒杀虫祛湿痒,
白矾紧跟雄硫磺,
大蒜蛇床大风子,
土荆根皮露蜂房。
拔毒化腐生肌药
拔毒化腐又生肌,
升药轻粉硼砂奇,
钻丹砒石炉甘石,
外用有毒莫大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