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淋病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淋病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淋病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淋病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淋病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了解四川省2004-2009年淋病、梅毒的流行情况。方法对2004-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淋病、梅毒报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淋病总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16.77/10万下降为2009年的7.52/10万。梅毒的总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5.77/10万上升至19.63/10万;各型梅毒中,胎传梅毒的报告发病率最高,各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30/10万、12.18/10万、20.37/10万、27.09/10万、42.64/10万、71.31/10万;而隐性梅毒的报告发病率上升最快,年均增长率为45.29%,且其渐成流行的主要类型。淋病报告病例数的男女性别比各年分别为2.94:1、2.97:1、3.46:1、3.34:1、2.87:1和2.43:1(P<0.01);梅毒报告病例数的男女性别比各年分别为1.45:1、1.41:1、1.18:1、1.15:1、1.03:1和0.92:1(P<0.01,2008年除外)。各年淋病和梅毒报告病例均集中于15~59岁年龄组,且在2009年之前该组发病率最高。但2009年梅毒的最高报告发病率出现在≥60岁年龄组,为230.72/10万;0~14岁年龄组梅毒的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76.13%。结论2004-2009年,四川省淋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梅毒发病率增长迅速。

自1981年四川省实行报告新发性病病例制度以来,截至2004年,各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以淋病为代表的多种性病的报告病例均呈M型趋势,而梅毒、艾滋病的报告病例却逐年增加[1]。由此可见,淋病和梅毒反映了性病流行中存在不同的流行趋势,同时以上2种性病也是常见性病,分析其流行状况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近年四川省的性病流行的整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性病防控策略,遏制其流行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四川省2004-2009年的淋病和梅毒疫情资料,揭示以2种性病为代表的不同流行趋势性病的流行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2004-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淋病、梅毒报病疫情资料。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将梅毒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

1.2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04-2009年淋病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2004年淋病的报告发病人数为14613例,2009年为6116例,报告发病率由16.77/10万降至7.52/10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4525.912,P<0.01),见表1。

2.2 梅毒的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梅毒的报告发病人数由2004年的5028例上升为2009年的15887例,报告发病率由5.77/10万升至19.63/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7229.888,P<0.01)。隐性梅毒的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且逐渐取代一期梅毒成为了报告病例中的主要梅毒类型;历年均以胎传梅毒的报告发病率最高(表2)。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以及胎传梅毒的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46%、15.39%、34.08%、45.29%和38.72%,其中隐性梅毒的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

2.2.2 年龄分布各年度淋病、梅毒的报告病例数均主要集中在15~59岁年龄组。淋病和梅毒的报告发病率在年龄分布上不同:同年龄组的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速率较快;2009年以前,淋病和梅毒的最高报告发病率出现在15~59岁年龄组,2009年梅毒≥60年龄组成为报告发病率最高组,其发病率为230.72/10万(表4、表5)。2004-2009年,淋病各年龄组的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速率分别为2.45%、-16.00%和-7.84%,其中15~5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下降速度最快。而梅毒各年龄组的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速率分别为76.13%、22.97%和51.47%,其中0~14岁年龄组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各地人群性观念和性行为日趋开放,而且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等原因,造成了性病的流行形势日益严峻,四川省的性病流行形势不容忽视[2]。以四川省的梅毒疫情为例,其报告病例数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1]。2004-2009年四川省梅毒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2007年超过淋病,这与我国梅毒的总体流行趋势是一致的[3]。虽然近年来淋病的病例报告数/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2],但这可能与淋病患者更易选择不正规治疗,即患者更倾向于自行购买抗生素治疗或者选择非正规医疗点就医[4,5]等因素有关,导致淋病的正规就诊规模减小以及报告病例数减少。

我国总体以及四川省的梅毒疫情分析均显示,隐性梅毒渐成为梅毒流行的主流[6]。结果显示,在2005年隐性梅毒的报告病例数超过了一期梅毒,成为最主要的梅毒种类,且其报告发病率的增长速度也位于各种梅毒亚型的首位,其年均增长率为45.29%。这与目前大多数性病患者未能选择正确的就医途径以及治疗不规范等因素有关[7],也从另一角度证明性病疫情形势不容忽视,提示公共卫生工作者在做好性病预防工作的同时,也需关注如何引导及促进患者的正确就医以及规范化治疗。

2004-2009年四川省梅毒报告病例的男女性别比逐年减小,并在2009年,女性病例数所占比例超过了男性,这种趋势与四川省以及全国的性病的男女构成比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8,9]。女性报告病例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胎传梅毒的发病。结果显示,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8.30/10万上升至2009年的71.31/10万,年均增长率为38.72%,其发病率的增长速度位于5种不同类型梅毒中的第2位。另外,女性感染梅毒也可能会影响低年龄段梅毒的发病率,该研究表明四川省0~14岁组的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5.24/10万增长为2009年的88.82/10万,年均增长率为76.13%,是所有年龄段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有必要针对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妇女加大的梅毒相关的健康教育力度,在适婚青年中推广婚前检查,并实行梅毒筛查,同时促进育龄期妇女在孕前/产前检查中进行梅毒检测,这将有利于胎传梅毒以及低年龄组梅毒报告发病率的降低。

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梅毒报告发病率增长速度快,其年均增长率为51.47%,仅次于0~14岁组,且报告发病率在2009年首次超过了性行为相对活跃的15~59岁年龄组。这一结果提示老年人的性病流行情况值得关注。性病除了给老年人来带生理上的损害,也将影响其心理以及社会功能。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值得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临床医生等专业人士深入思考。近年,以淋病为代表的性病发病呈下降趋势,而以梅毒为代表的性病发病增长迅速。淋病的规范化治疗,以及梅毒流行对女性及老年人健康的威胁,值得进一步关注。

(推荐)梅毒实验室诊断标准

一、梅毒分类诊断标准 (一)一期梅毒的诊断标准。 1、病史:有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 2、临床表现:具有符合相应特征的硬下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3、实验室检查:硬下疳组织渗出液或淋巴结节穿刺液:TP暗视野检查阳性;或RPR(或TRUST)阳性和TPPA(或TPHA 或TP-ELISA)阳性。 同时符合1、2、3为确诊病例。 同时符合1、2,以及实验室检查RPR(或TRUST)阳性,未做TPPA(或TPHA或TP-ELISA或TP暗视野检查)或结果为阴性的为疑似病例。 (二)二期梅毒的诊断标准 1、病史:有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或输血史。 2、临床表现:病期2年内,多为无症状性、暗红色、符合相应特征的多形性皮损,尤其掌趾部位的暗红斑或鳞屑性丘疹,也可出现其它损害(关节、眼、内脏等)。 3、实验室检查:皮损如扁平湿疣、湿丘疹、粘膜斑等:TP暗视野检查阳性;或RPR(或TRUST)阳性,同时TPPA(或TPHA或TP-ELISA)阳性。 同时符合1、2、3为确诊病例。 同时符合1、2,以及实验室检查RPR(或TRUST)阳性,

未做TPPA(或TPHA或TP-ELISA)的为疑似病例。

(三)三期梅毒的诊断标准。 1、病史:有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或输血史或一、二期梅毒史。 2、临床表现:病期2年以上。有如下特征中的任一项表现,包括皮肤黏膜损害如结节梅毒疹、树胶肿,上腭、鼻中隔等穿孔性损害;骨、眼损害,其它内脏损害;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 3、实验室检查:RPR(或TRUST)阳性,同时TPPA(或TPHA或TP-ELISA)阳性;或脑脊液检查:WBC≥10×106/L,蛋白>500mg/L,并排除其它引起这些异常的原因。或三期梅毒组织病理变化。 同时符合1、2、3为确诊病例。 同时符合1、2,以及实验室检查RPR(或TRUST)阳性,未做TPPA(或TPHA或TP-ELISA)脑脊液检查或组织病理检查的为疑似病例。 (四)隐性梅毒的诊断标准。 1、病史:有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 2、临床表现:无任何梅毒症状与特征。有明确的2年内梅毒接触史或梅毒发病史为早期,病期超过2年或无法判断病期者均为晚期。 3、实验室检查:RPR(或TRUST)阳性(无梅毒史者阳性,滴度

梅毒诊疗指南(2014版)

梅毒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控制局的指导和安排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讨论制定了《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供皮肤科医师、妇产科医师、泌尿科医师、预防医学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性病临床诊疗实践及预防控制工作中参考。现将4种性传播疾病的诊疗指南公布如下。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千秋、王宝玺、尹跃平、冯文莉、田洪青、刘巧、刘全忠、齐淑贞、孙令、李文竹、李东宁、李珊山、苏晓红、何成雄、张建中、杨帆、杨斌、杨森、杨立刚、周平玉、陈祥生、郑和义、郑和平、段逸群、骆丹、涂亚庭、徐金华、梁国钧、龚向东、蒋娟、蒋法兴、韩建德、程浩、赖维。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可分为后天获得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先天梅毒)。获得性梅毒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指感染梅毒螺旋体在2年内,包括一期、二期和早期隐性梅毒,一、二期梅毒也可重叠出现。晚期梅毒的病程在2年以上,包括三期梅毒、心血管梅毒、晚期隐性梅毒等。神经梅毒在梅毒早晚期均可发生。胎传梅毒又分为早期(出生后2年内发病)和晚期(出生2年后发病)。 一、诊断 1.一期梅毒: (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 (2)临床表现:①硬下疳:潜伏期一般2-4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初为粟粒大小高出皮面的结节,后发展成直径约1~2 cm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典型的硬下疳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创面平坦、清洁;触诊浸润明显,呈软骨样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轻度触痛。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②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相互孤立而不粘连,质中,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3)实验室检查:①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显微镜检查法,取硬下疳损害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可查到梅毒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②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如感染不足2~3周,该试验可为阴性,应于感染4周后复查;③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极早期可阴性。 (4)诊断分类:①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中②项,可有或无流行病学史;或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中③项,可有或无流行病学史;②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和实验室检查中①项,或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和两类梅毒血清学试验均为阳性。 2.二期梅毒: (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或有输血史(供血者为早期梅毒患者)。 (2)临床表现:可有一期梅毒史(常在硬下疳发生后4-6周出现),病期2年内。①皮肤黏膜损害:皮损类型多样化,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损、毛囊疹及脓疱疹等,分布于躯体和四肢等部位,常泛发对称。掌跖部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的湿丘疹或扁平湿疣为其特征性损害。皮疹一般无瘙痒感。可出现口腔黏膜斑、虫蚀样脱发。二期复发梅毒皮损数目较少,皮损形态奇特,常呈环状或弓形或弧形;②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③可出现梅毒性骨关节、眼、内脏及神经系统损害等。

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疫情分析

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疫情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29T11:05:29.9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于海燕 [导读] 赤峰市元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于海燕 (赤峰市元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内蒙古 024076) 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的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元宝山区梅毒发病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我区累计报告梅毒341例.病例分期以隐性梅毒为主,占47.51%;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分布以20~49岁人群为主,占62.46%;男女性别比为0.92:1;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农民为主,占65.69%;地区分布以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为主,共272例,占79.76%。结论:应根据梅毒在我区的流行特征,加强梅毒防治知识宣传及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梅毒在我区的发生与流行。 关键词:梅毒;流行病学;疫情分析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1]。为进一步了解梅毒在我区的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其流行特征,研究、探讨防治策略,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我区2010—2014年梅毒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0—2014年梅毒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 1.2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2]。 2结果 2.1发病概况 2010—2014年我区累计报告梅毒3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22/10万。报告发病率2012年最高,为28.81/10万, 2010—2012年逐年上升,2013年比2012年下降,2014年比2013年上升。见表1 2.2 梅毒病例分期报告的病例中以隐性梅毒为主,报告162例,占47.51%;Ⅱ期梅毒报告106例,占31.09%;Ⅰ期梅毒报告67例,占19.65%;胎传梅毒报告6例,占1.76%;III期梅毒无病例报告。 2.3 时间分布从发病情况看,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2.4 年龄分布 1—14岁无病例报告,其他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以20~49岁最多,报告213例,占62.46%;其他依次为:≥50岁,报告117例,占34.31%;0岁报告6例,占1.76%;15—19岁报告5例,占1.47%。 2.5 性别分布男性163例,占47.80%,女性178例,占52.2%;男女性别比为0.92:1。 2.6 职业分布职业分布广,共涉及11种职业,以家务待业和农民最多,共224例,占65.69%;其他9种职业共117例,占34.31%。 2.7地区分布以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为主,共272例,79.76%;其它地区共69例,占20.23%。 3.讨论 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疫情分析结果显示,我区的梅毒病例在年龄、职业、地区分布上都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年龄分布以20—49岁为主,该年龄段人群社会活动较频繁,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农民为主,这部分人知识水平比较低,接受宣传教育的渠道较少,对梅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地区分布以城区和城乡结合为主,可能与这些地区管辖范围广,人口密度大,公共场所比较密集,流动人口多有关。 目前,我国梅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我区梅毒防控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整合资源,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为指导原则[1]。结合我区实际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梅毒防治知识。加强大众人群宣传教育,对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梅毒的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2、开展综合干预,阻断梅毒传播。加大对流动人口、高发人群的监管力度和干预措施,在公共场所和高危人群中经常性的开展性健康教育活动和行为干预措施,落实公共场所安全套推广使用措施;依托医疗机构开展预防干预,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扩大干预覆盖面。3、加强梅毒疫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开展主动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规范化梅毒医疗服务。4、健全工作机制,开展预防服务,预防和控制先天梅毒。 5、制定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梅毒在我区的发生和流行,减轻梅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S].2010-06-03. [2]张利芬,张凤贤,王大伟,呼和浩特市2005—2010年梅毒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6(4):230-231.

梅毒诊断标准:WS 273

WS 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梅毒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梅毒 Syphilis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又名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系统性、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可累及人体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导致组织破坏、功能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2.2 前带现象Prozone phenomenon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RPR试验)中,有时由于血清抗体水平过高,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而出现弱阳性、不典型或阴性的结果,但临床上又有典型的二期梅毒体征,将此血清稀释后再做血清学试验,出现了阳性的结果,称?为quot;前带现象"。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VDRL 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 USR Unheated serum reagin 血清不需加热的反应素(玻片试验) TRUST 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 甲苯胺红血清不需加热试验 RPR Rapid plasma reagin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FTA-ABS 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 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TPHA 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PPA 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ssay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4 诊断依据 4.1 一期梅毒 4.1.1 流行病学史: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感染史。 4.1.2 临床表现: 4.1.2.1 硬下疳:潜伏期一般为2~4周。一般为单发,但也可多发;直径约1cm~2cm,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疮面清洁;触诊基底坚实、浸润明显,呈软骨样的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触痛。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 4.1.2.2 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相互孤立而不粘连,质硬,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4.1.3 实验室检查: 4.1.3.1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皮肤黏膜损害或淋巴结穿刺液可查见梅毒螺旋体(见附录A)。 4.1.3.2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如感染不足2~3周,该试验可为阴性,应

梅毒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梅毒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梅毒病程长,症状复杂,与很多非梅毒性疾病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因此必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还须进行家属调查,追踪观察和试验治疗,以便作出正确诊断。 (一)病史有无婚外性乱史(包括时间、性伴侣性病情况)。现病史及既往曾否患过硬下疳、二期、三期梅毒,或患过其它性传播疾病。配偶有无梅毒及性传播病史。有无早产、死产史、疑为先天梅毒应询问其父母的性病史及兄弟姊妹的健康状况。是否接受过抗梅毒治疗(药物及剂量)。 (二)体检应作系统全面检查,早期应注意检查皮肤、粘膜,特别是掌跖、阴部、肛门等处。晚期除注意皮肤粘膜外,还应注意心血管和神经系统。 (三)实验室检查 1.梅毒螺旋体检查适用于早期梅毒皮肤粘膜损害,如硬下疳、湿丘疹、扁平湿疣等。其中硬下疳尤为重要,因梅毒血清反应在硬下疳出现2~3周始呈阳性。 (1)暗视野检查:为最常应用的螺旋体检查方法,其原理为在装有暗视野集光器的显微镜下,视野中无直接光线,光只能从四周透入,当接物镜下无物体存在时,视野始终保持黑色,当有物体时,则从四周透人的光线射到物体上,物体将光线折射在目镜方向而发生光亮,从而观察到螺旋体的形态及运动特征。 (2)直接荧光抗体检查法:取患者皮损疮面血清,干燥后加兔抗人梅毒螺旋体荧光抗体,其原理为疮面血清中梅毒螺旋体与兔抗人梅毒螺旋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梅毒螺旋体呈亮绿色荧光,其它种类螺旋体不发光,此法特异性高,也可用于口腔梅毒损害的检查,但缺点为敏感性差。 (3)涂片染色检查法:可用镀银染色法,螺旋体染成棕黑色,背景为黄色。 2.梅毒血清学试验为诊断梅毒必需的检查方法,对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学的诊断尤为重要。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可产生两种抗体。非特异性的抗心脂质抗体,可用牛心脂质检测出,称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梅毒螺旋体蛋白+人脂质抗原一抗心脂质抗原一抗心脂质抗体十心脂质抗原一非螺旋体抗原梅毒血清反应);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可用梅毒螺旋体(活的或死的梅毒螺旋体或其成分)检测出来,称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梅毒螺旋体特异抗原-一刺激机体一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十梅毒螺旋体抗原一螺旋体抗原梅毒血

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04-2011年梅毒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梅毒流行的诸多因素,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1年陈仓区共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年平均发病率5.42 /10万,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男女之比为1.16:1;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无明显季节高峰;隐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分别占64.37%、27.59%、6.13%、1.53%、0.38%,报告病例数逐年增长。结论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日益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中老年感染者比重较大,应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安全性行为;对高危人群开展梅毒筛查、加强医疗消毒,以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 梅毒是常见的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加趋势。为了解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梅毒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2004-2011年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梅毒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陈仓区梅毒流行趋势和人群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性病专科门诊上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数据。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全陈仓区性病疫情网络报告中梅毒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3梅毒诊断标准参照《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4-1995)》和《梅毒诊断标准(WS273-2007)》。 2 结果 2.1梅毒发病情况2004-2011年全陈仓区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占报告性病总病例数的6 3.04%(261/414);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万,见表1。 2.2梅毒病情分期2004-2011年,共报告隐性梅毒168例,占64.37%;一期梅毒72例,占27.59%;二期梅毒16例,占6.13%;胎传梅毒4例,占1.53%;三期梅毒1例,占0.38%。隐性梅毒、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见表2。 2.3 梅毒患者地区分布全区18个镇,均有梅毒病例报告,病例以虢镇、潘溪、桥镇和县功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9.12%、8.43%、8.05%和7.66%。 2.4梅毒患者性别分布2004-2011年报告的261例梅毒病例中,男性140例,女性121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见表3。 2.5 梅毒患者年龄分布共报告261例,最小的为刚出生的婴儿,最大的89岁;1~19岁5例,占1.92%;20~39岁63例,占24.14%;40~59岁96例,占36.78%;60岁以上87例,占3 3.33%,梅毒感染者主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 2.6 梅毒患者职业分布报告农民167例,占6 3.98%;离退人员28例,占10.73%;工人24例,占9.20%;干部7例,占2.68%;家务及待业5例,占1.92%;散居儿童4例,占1.53%;民工3例,占1.15%;餐饮食品业3例,占1.15%;商业服务3例,占1.15%;其他17例,占6.51%。 3 讨论 3.1 梅毒流行趋势据报道,近年来全国及省内梅毒均呈上升趋势,2006年全国梅毒报告

广东梅毒疫情分析与防护措施

广东梅毒疫情分析与防护措施 日前,腾讯大粤网的一篇《广东梅毒患者广深莞佛最多》的新闻再次引发市民对健康的忧虑,据信息时报记者从广东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换届大会获悉的信息显示,广东省每年报告性病超过15万例,疫情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患者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但老年人群体染病风险不容忽视。 传播特性 梅毒属于接触性传播,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中均含有梅毒螺旋体病毒,健康者与梅毒患者接触,皮肤或黏膜若有细微破损则可得病。甚至,接触梅毒患者衣物及用品,如毛巾、衣服、剃刀、餐具、被褥等都有可能感染梅毒。 防护措施

众所周知,晒太阳可以提高免疫力,因为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能够灭杀细菌、病毒。基于这一特点,目前紫外线杀菌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医院、学校及普通家庭。尤其在家居护理方面,紫外线杀菌的应用面更加广,可杀灭螨虫、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梅毒等病菌;医生建议,针对接触性传播病毒,特别是家庭健康,紫外线杀菌被证明是一道有效防线,可以选购含有紫外线杀菌技术的家电产品。 根据全球最大的紫外线杀菌灯研发生产基地雪莱特提供数据表明,紫外线属于广谱杀菌类,能使其细胞的DNA、RNA结构被破坏,细胞无法再生,细菌病毒丧失自我复制的能力,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目的。长期致力于紫外线领域研究的雪莱特,早在03非典期间与清华大学强强联手,为抑制SARS病毒的蔓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现在紫外线杀菌产品覆盖了室内空气净化器、车载净化器、消毒台灯、一体化杀菌灯、鞋子杀菌器、牙刷消毒器、冰箱卫士、卫生间除臭器等等,涵盖家居各个方面,全面保护“衣食住行”健康;对隔绝外界病毒的侵害,防止接触性病毒传染,对抗梅毒、流感等传染性强的病毒具有实用意义。 科研数据显示,雪莱特创新研发的UV汞灯能持续、精准的发射254nm波长紫外线,瞬间捣破细菌病毒DNA、RNA的分子结构,使其失去活性迅速死亡。目前,雪莱特紫外线杀菌、光触媒分解等高科技产品已不单应用于医院等专业领域,技术已延伸应用到一系列紫外线杀菌家电产品,天猫、京东电商平台均有售,为市民全面构建健康家居环境。

淋病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淋病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了解四川省2004-2009年淋病、梅毒的流行情况。方法对2004-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淋病、梅毒报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淋病总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16.77/10万下降为2009年的7.52/10万。梅毒的总报告发病率从2004年的5.77/10万上升至19.63/10万;各型梅毒中,胎传梅毒的报告发病率最高,各年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30/10万、12.18/10万、20.37/10万、27.09/10万、42.64/10万、71.31/10万;而隐性梅毒的报告发病率上升最快,年均增长率为45.29%,且其渐成流行的主要类型。淋病报告病例数的男女性别比各年分别为2.94:1、2.97:1、3.46:1、3.34:1、2.87:1和2.43:1(P<0.01);梅毒报告病例数的男女性别比各年分别为1.45:1、1.41:1、1.18:1、1.15:1、1.03:1和0.92:1(P<0.01,2008年除外)。各年淋病和梅毒报告病例均集中于15~59岁年龄组,且在2009年之前该组发病率最高。但2009年梅毒的最高报告发病率出现在≥60岁年龄组,为230.72/10万;0~14岁年龄组梅毒的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为76.13%。结论2004-2009年,四川省淋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梅毒发病率增长迅速。 自1981年四川省实行报告新发性病病例制度以来,截至2004年,各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以淋病为代表的多种性病的报告病例均呈M型趋势,而梅毒、艾滋病的报告病例却逐年增加[1]。由此可见,淋病和梅毒反映了性病流行中存在不同的流行趋势,同时以上2种性病也是常见性病,分析其流行状况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近年四川省的性病流行的整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性病防控策略,遏制其流行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四川省2004-2009年的淋病和梅毒疫情资料,揭示以2种性病为代表的不同流行趋势性病的流行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2004-2009年四川省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淋病、梅毒报病疫情资料。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将梅毒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 1.2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04-2009年淋病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2004年淋病的报告发病人数为14613例,2009年为6116例,报告发病率由16.77/10万降至7.52/10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4525.912,P<0.01),见表1。 2.2 梅毒的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梅毒的报告发病人数由2004年的5028例上升为2009年的15887例,报告发病率由5.77/10万升至19.63/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7229.888,P<0.01)。隐性梅毒的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且逐渐取代一期梅毒成为了报告病例中的主要梅毒类型;历年均以胎传梅毒的报告发病率最高(表2)。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以及胎传梅毒的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46%、15.39%、34.08%、45.29%和38.72%,其中隐性梅毒的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 2.2.2 年龄分布各年度淋病、梅毒的报告病例数均主要集中在15~59岁年龄组。淋病和梅毒的报告发病率在年龄分布上不同:同年龄组的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速率较快;2009年以前,淋病和梅毒的最高报告发病率出现在15~59岁年龄组,2009年梅毒≥60年龄组成为报告发病率最高组,其发病率为230.72/10万(表4、表5)。2004-2009年,淋病各年龄组的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速率分别为2.45%、-16.00%和-7.84%,其中15~5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下降速度最快。而梅毒各年龄组的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速率分别为76.13%、22.97%和51.47%,其中0~14岁年龄组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

2011年某区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

2011年某区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 目的加强性病疫情管理,掌握性病疫情发展趋势,加强性病疫情分析的报告质量,及时准确上报性病疫情,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方法将2011年的性病疫情与2010年的疫情进行统计、对照、分析。结果2011年本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数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9.76%,从疫情分析来看梅毒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不能忽视,还要高度重视梅毒发展趋势。结论从疫情分析结果和感染的年龄段看,20~45岁是感染梅毒、淋病的性活跃期的青年人,是梅毒与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标签:梅毒;淋病疫情;反馈;通知 梅毒和淋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在传播与流行中,年龄结构和人群职业分布都发生了改变[1]。家务及待业、农民、离休人员是构成报告人群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对该人群梅毒、淋病的预防和控制及防治知识的宣传,已引起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充分重视[2]。 1材料与方法 2011年本区共报告5种性病453例,其中,男性218例,女性235例,男女比为1∶1.07,在网报的5种性病中,女性感染略多。与2010年(502例)同期比下降了9.76%。 1.1梅毒疫情 2资料结果分析 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较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2.56%,梅毒性活跃人群集中在20~49岁高发人群,目前是性病防治的重点。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分析结果表明,仍以20~49岁性活跃年龄组的报告病例数最多,其发病率也最高。报告的梅毒病例中,20~49岁感染梅毒193例,感染人数多占69.42%;而2010年20~49岁同期感染梅毒245例,占68.24%,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1.22%。从感染的年龄段看,这部分人是性活跃期的青年人,因此发病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广泛开展性病防治的宣传,减少高危行为。25~29岁年龄段性病发病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11.43%;30~34岁年龄段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0.00%;35~44岁年龄段下降了28.92%,而50~54岁年龄段下降了11.54%。淋病报告病例数占本市性病病例数的13.91%。可见性活跃人群是梅毒与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见表4。 2011年本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数与2010同期比下降了22.56%,从2011年疫情分析来看梅毒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不能忽视,还要高度重视梅毒发展趋势。2010年吉林省梅毒增长速度较快,引起了高度重视,加强了梅毒调查,分析梅毒发展趋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危干预的力度,普及性病防

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

梅毒实验室诊断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显微镜检查法和血清学检测法。 一、显微镜检查法 (一)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基本原理】 梅毒硬下疳、扁平湿疣、黏膜斑等皮损的渗出液涂片,以及淋巴结穿刺液涂片等,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光线从聚光器的边缘斜射到涂片上的梅毒螺旋体而发出亮光,从而可根据其特殊形态和运动方式进行检测。 【仪器材料】 1.暗视野显微镜。 2.钝刀(刮勺)、载玻片、盖玻片、注射器具、无菌生理盐水。 【标本采集】 1.皮肤黏膜组织液: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棉拭子擦去皮损表面的污物,钝刀轻刮、挤压皮损表层,取渗出液与预先滴加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混合后加盖玻片镜检。 2.淋巴液:无菌操作下穿刺淋巴结,注入生理盐水并反复抽吸2~3次,取少量的淋巴液直接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 【操作步骤】 1.加镜油:在暗视野显微镜的聚光器上滴加镜油。 2.聚光:将标本玻片置载物台上,上升聚光器使镜油接触载玻片底面。 3.镜检:在镜下观察,寻找有特征形态和运动方式的梅毒螺旋体。 【结果判读】 【结果报告】 1.阳性:见到上述特征的梅毒螺旋体。 2.阴性:未见到上述特征的梅毒螺旋体。 【临床意义】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阳性,可确诊梅毒。 2.螺旋体检查是诊断早期现症梅毒的最好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性病实验室必备项目之一。 3.如未见到梅毒螺旋体,并不能排除患梅毒的可能性,应复查和血清学检查。 【注意事项】 1.取材时尽量避免出血,以免影响镜下观察。 2.取材后应立即置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 3.镜下观察时应注意与其他螺旋体相鉴别。 (二)镀银染色检查 【基本原理】 梅毒螺旋体具有亲银性,可被银溶液染色,从而可以在镜下观察到梅毒螺旋体。 【仪器材料】 1.显微镜。 2.罗吉氏固定液、鞣酸媒染剂、Fontana氏银溶液。 【标本采集】

江阴市2005~2009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策略思考

江阴市2005~2009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策略思考 发表时间:2010-10-29T11:40:31.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8期供稿作者:陆向东张守椽马焰 [导读] 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我市梅毒疫情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陆向东张守椽马焰 (江苏省江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4434)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070-02 【摘要】目的分析江阴市2005~2009年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提出完善和实施我市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的相关意见和建议。方法收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我市梅毒疫情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近5年来,江阴市梅毒发病率快速增长,年发病率从2005年的14.67/10万增长到2009年的46.06/10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11%,隐性梅毒增速更快。病例分期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占79.78%,各年梅毒病例分期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 001)。男女性别比为1: 1.02,女性比例逐年增加。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年龄组,占57.77%。全市报告梅毒病例呈地区性高发态势。结论 江阴市梅毒发病率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须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 ,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 【关键词】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梅毒是对人体危害严重的血源和性传播性传染病,它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复杂等特点,虽然解放以来一度曾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后来又死灰复燃,特别是近期增长趋势明显,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便利,外来务工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强,近几年来网报显示,我市梅毒的报告病例数每年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报告发病率位居全省前列,成为性传播疾病的高发地区。为分析我市梅毒的流行特点,并据此提出完善和实施我市梅毒预防控制策略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现将我市近5年来梅毒的流行病学资料作如下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资料来源:2005~2009年梅毒疫情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基数和社会发展数据来自江阴市统计年签。 1.2梅毒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4-1995)”和2007年卫生部修订下发的“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07)”。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 2.1发病概况:2005~2009年全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1968例,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4.27%,年发病率从2005年的14.67/10万增长到2009年的46.06/10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 3.11%(表1),在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顺位从2005年的第五位跃升至2007年起替代淋病位列第二位 2.2 梅毒病分期:2005~2009年,每年度均有各期梅毒报告,其中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占79.78%。各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发病数五年增幅达818.75%(表2)。各年梅毒病例分期之间有极显著差异(χ2=66.56,P<0.001)。表2 江阴市2005~2009年梅毒病例的分期情况 2.3 性别分布:在2005~2009年的所有1968例梅毒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 1.02,5年平均男性发病专率为 27.85/10万,女性为28.94/10万,男女发病专率无明显差异 (χ2=0.14,P>0.05),但从历年性别分布情况来看,女性占比呈增长趋势,尤以隐性梅毒更为明显,而一期和胎传梅毒则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 2.4 年龄分布:报告病例的发病年龄集中在20~39岁青壮年年龄段,占总数的57.77%;除三期和胎传梅毒外,其他各型的年龄分布均与总体分布基本一致。 2.5 地区分布:五年间,全市16个镇(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澄江(763例)、华士(159例)、周庄(151例)三个镇(街道)共计报告病例1073例,占总数的54.52%。 2.6 职业分布:职业分布广,遍及社会17种职业,其中无固定职业者(661例33.59%)占据首位,二至五位依次为农民(463例 23.53%)、工人(416例21.14%)、民工(153例7.77%)和商业服务人员(117例5.95%)。3 讨论分析结果显示,我市梅毒发病呈高发态势,发病率及其年均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1],已连续3年位居我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的第二位,病例分期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这提示我市梅毒的发病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必须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应及时研究和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迅速控制梅毒疫情的快速增长。 从性别分布情况看,五年梅毒发病总数男女比例虽然基本相当,但从时间发展趋势看,女性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种现象在隐性梅毒的发病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固然可能与我市近几年来强化对孕产妇性病艾滋病筛查有关[2],但女性群体确实应引起更多的关注。而一期梅毒男性多于女性,二期梅毒女性多于男性,这可能与男性一期梅毒症状较女性明显,且男性的生理结构决定其一期硬下疳症状更易于被早期发现有关。从病例的分期情况看,虽然以一、二期为主,但隐性梅毒的增速最快,因此,对于有感染梅毒危险的人,特别是症状不明显的女性应及早做梅毒检测,并动员性伴做检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减少梅毒的传播及降低危害有着重要意义[3]。 从发病年龄分析,主要集中在20~39岁的性活跃人群中;病人职业分布广,社会危害面大,无固定职业者、农民和工人为我市发病的主要群体。因此在制定和实施综合性防控策略的过程中,应突出针对这些发病的主要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增强防控效果,以期迅速遏制梅毒的发生和蔓延。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我市梅毒呈现地区性高发的特征。澄江、华士、周庄三镇(街道)报告病例数超总数的一半,而上述三地恰恰是我市的经济重镇,GDP占到全市的50%以上。其发达的工商服务业、大量的外来打工者和强烈的人员流动性可能是梅毒高发的重要社会因素[4]。因此,如何在经济发达地区有效开展性病防控工作是我市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做好梅毒的防控工作对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意义重大,据有关文献报道,性病患者对HIV的易感性比普通人高3~5倍,其中有生殖器溃疡者一次暴露感染HIV的危险性会增加10~300倍[5]。为此,我们必须将梅毒防控工作和艾滋病及其他性病防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政策资源,取得全社会支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梅毒疫情在我市的发生和流行,切

疫情分析案例

疫情分析案例 一疫情概况 2008年5月1日零时至5月31日24时,共收到全县3所医院通过网络报告的16种231例法定传染病病例,无死亡病例。 本月无甲类传染病报告。 9种乙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总数223例,与上期146例比较上升了52.74%,与去年同期164例比较上升了59.29%,与去年同期相比乙类传染病病例中上升的是乙肝、丙肝、麻疹、涂阳(+)、菌(-)、未痰检,其中,乙肝160例,与去年同期114例相比上升了40.35%,丙肝13例,与去年同期1例相比上升了1200%, 麻疹8例,与去年同期2例相比上升了300%,涂阳(+)11例,与去年同期9例相比上升了22.22%,菌(-)18例,与去年同期4例相比上升了350%,例,未痰检7例,与去年同期3例相比上升了133.33%,其余病例均有所下降。 二发病位次 本月上报的传染病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乙肝、菌(-)、丙肝、涂(+) 麻疹、未痰检、其它传染病、风疹、其它疾病、水痘、出血热、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梅毒和其它。 三地区分布 本月上报的传染病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稷峰镇、翟店镇、太阳乡、蔡村乡、化峪镇、清河镇、西社镇、不详乡镇、城区。(详见下图表1) 2008年5月发病数/死亡数根据地区排序统计表(审核日期统计) 位次地区名称发病数地区名称死亡数地区名称病死率% 合计稷山县 223 稷山县 - 稷山县 - 1 稷峰镇 73 城区 - 城区 - 2 翟店镇 41 稷峰镇 - 稷峰镇 - 3 太阳乡 30 翟店镇 - 翟店镇 - 4 蔡村乡 29 清河镇 - 清河镇 - 5 化峪镇 18 西社镇 - 西社镇 - 6 清河镇 15 化峪镇 - 化峪镇 - 7 西社镇 14 太阳乡 - 太阳乡 - 8 不详乡镇 2 蔡村乡 - 蔡村乡 - 9 城区 1 不详乡镇 - 不详乡镇 - 四职业分布 本月发病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工人、教师、干部职员、离退人员、海员及长途驾驶员、家务及待业人员、不详及其它。 五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肠道传染病 本月上报的肠道传染病1种1例,与上期2例相比下降了50%,与去年同期1例相比持平。2.呼吸道传染病 本月上报的呼吸道传染病5种44例,与上期30例相比上升了46.67%,与去年同期18例相比上升了144.44%。 3.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月上报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有1种1例, 与上期2例相比下降了50%。 4.血源和性传播疾病 本月上报的血源和性传播疾病3种174例,与上期110例相比上升了58.18%,与去年同期

梅毒TRUST和TPPA解读

TRUST和TPPA,怎么看梅毒检验结果?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呈多样性,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目前,梅毒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对梅毒早期诊断,发现传染源及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梅毒抗体检测对指导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呈多样性,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目前,梅毒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对梅毒早期诊断,发现传染源及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梅毒抗体检测对指导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两类抗体:一类为抗密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而另一类抗体是一种非特异性抗体。为了提高梅毒的诊断率,通常结合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两种方法进行检测。 TRUST即通常所说的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该抗体是针对梅毒螺旋体损害机体组织后释放出的物质而产生的自身抗体,称为反应素,该抗体的出现要较特异性抗体晚(约迟2周),主要测定血清中的心磷脂抗体。梅毒感染发病时该抗体可呈阳性,治愈后转阴,可指示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疾病转归,是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筛查试验。TRUS T越高,说明病情可能相对比较严重,或者是处于早期。

TPPA即通常所说的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在梅毒的潜伏期即可产生(约感染后2周),常用作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确证试验,部分患者治愈后仍可终生阳性。滴度的高低对于判断梅毒的病情无较大意义,而是梅毒感染的证据。 这两个检测需要结合来看: 第一种情况:TRUST试验阳性,TPPA试验阳性,为正在感染梅毒。 第二种情况:TRUST试验阴性,TPPA试验阳性。分析如下:①多数为既往感染梅毒,现已治愈或自愈,当前无传染性无需治疗,观察半年后进行复查;②感染梅毒的非常早期,TRUST还测不到,TPPA产生时间较早,该种情况需复查;③机体本身存在免疫缺陷,感染梅毒后抗体产生有问题,故需排除艾滋病毒感染及其他对抗体生成有影响的疾病; ④假阳性结果,可通过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实验(FTA-ABS)进行确认。 第三种情况:TRUST试验阳性,TPPA试验阴性。表明从未感染过梅毒,TRUST可能为假阳性,建议一个月后再复查TPPA。 总之,TPPA是判断是否感染过梅毒的重要检测指标。TRUST试验一般用于梅毒的诊断筛选,阳性时应做TPPA试验加以确诊。而对于感染后的病情程度,治疗的效果的观察则以TRUST结果为重要参考。两者联合检测对于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断传染途径,有效地控制梅毒流行蔓延尤为重要。

梅毒诊断标准

梅毒诊断标准 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梅毒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梅毒的诊断和报 告。 2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梅毒syphilis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 )(又名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系统性、慢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导致组织破坏、功能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2.2 前带现象prozone phenomenon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RPR试验)中,有时由于血清抗体水平过高,抗原抗体比例 不合适,而出现弱阳性、不典型或阴性的结果,但临床上又有典型的二期梅毒体征,将此血清稀释后再做血清学试验,出现了阳性的结果,称为“前带现象”。 3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VDRL 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 USR unheated serum reagin 血清不需加热的反应素(玻片试验) TRUST 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 甲苯胺红血清不需加热试验 RPR rapid plasma reagin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FTA-ABS 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 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TPHA 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PPA 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assay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4 4 诊断依据 4.1 一期梅毒 4.1.1 流行病学史: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有梅毒感染史。 4.1.2 临床表现: 4.1.2.1 硬下疳:潜伏期一般为2周~4周。一般为单发,但也可多发;直径约1cm~2cm,圆形或椭 圆形浅在性溃疡,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疮面清洁;触诊基底坚实、浸润明显,呈软骨样的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触痛。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 4.1.2.2 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相互孤立而不粘连,质硬,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4.1.3 实验室检查: 4.1.3.1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皮肤黏膜损害或淋巴结穿刺液可查见梅毒螺旋体(见附录A)。 4.1.3.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