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灸治疗学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题总论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针灸治疗学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题总论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针灸治疗学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题总论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针灸治疗学练习情况总结复习资料题总论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相应穴位是、、、、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取之井,取之荥,取之输,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荥主,输主,经主,合主。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实则。

6.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咳喘气急、喉中痰鸣应取穴,针用法;喘息气短、自汗乏力、脉弱无力应取穴,针用法。

7.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胃实证应泻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属;胃的虚证应补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

8.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穴,肝虚证应补穴。

9.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之法。

10.《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

11.十六大络中,除了十二经脉各有个络穴外,还有脉之络,脉之络,以及和。

12.原络配穴法又称,是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配大肠经络穴。

13.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

14.俞募配穴法是。为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配。

15.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之郄、之郄、之郄、之郄。

16.根据郄穴的治疗作用,急性胃痛取,肺病咳血取,心绞痛取,胆绞痛取。

17.八会穴中,气会,血会、筋会、脉会。

18.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脏病应取,腑病应取,气病应取,血病应取,筋病应取,脉病应取。

19.下合穴中,大肠下合于三焦下合于。

20.八脉交会穴中,内关通脉,配通脉的穴主治病症。

21.偏头痛、耳鸣、胸胁痛等症用八脉交会穴,应首选通脉的穴和通脉的穴。

22.列缺配照海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3.后溪配申脉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4.特定穴中,脾经原穴是,胃经络穴是,肾的募穴是,心包经郄穴是,大肠下合穴是,髓会。

25.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26.足少阳胆经原穴是,络穴是,郄穴是,合穴是,八脉交会穴是。

27.手少阴心经络穴是,足少阳经郄穴是,足少阴经合穴是,阴维脉郄穴是,与带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

28.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特定穴性质为:既是,又是,还是。

29.在特定穴中,急性病一般选用穴,六腑病一般选用穴,气病取,表里经合病则首选穴。

30.关元因是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故可用于治疗胃肠、脾、肝、肾的病变。

31.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与奇经八脉的脉相通,配与阴跻脉相通的穴,主治病症。

32.治疗大肠病症,八会穴可取穴,下合穴宜用穴,俞募配穴应取、穴。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阳经经脉五输穴中输穴的五行属性为( )

A.木

B.火

C.水

D.金

E.土

2.阴经经脉五输穴五行属性正确的是( ) A.木火土金水

B.金水木火土

C.金木水火土

D.木火金水土

E.土木金火水

3.所属经脉属水,“五行输”也属水的穴是( ) A.涌泉

B.昆仑

C.然谷

D.阴谷

E.委中

4.井穴不适于( )

A.心下满

B.泻热开窍

C.镇痉宁神

D.肢端麻木

E.益气养血

5.荥穴主治( )

A.心下满

B.体重节痛

C.逆气而泄

D.身热

E.喘咳寒热

6.根据五输穴的主病,治疗“体重节痛”应取( ) A.荥穴

B.输穴

C.井穴

D.经穴

E.合穴

7.“逆气而泄”之证以五输穴治疗,最好选用( ) A.井穴

B.荥穴

C.输穴

D.经穴

E.合穴

8.下列五输穴除( )之外,都是本经的子穴A.二间

B.小海

C.厉兑

D.阳辅

E.足通谷

9.下列五输穴除( )之外,都是本经的母穴

A.曲池

B.后溪

C.解溪

D.行间

E.至阴

10.根据本经子母补泻法,治疗心经实证应取( ) A.少海

B.少府

C.少冲

D.少泽

E.都不是

11.按异经子母补泻法,大肠虚证应取( ) A.曲池

B.二间

C.三阴交

D.足三里

E.上巨虚

12.太冲是何经的原穴( )

A.脾经

B.肝经

C.肾经

D.胃经

E.胆经

13.下列腧穴中,除( )穴外都是原穴

A.合谷

B.大陵

C.外关

D.丘墟

E.冲阳

14.列缺属什么特定穴( )

A.原穴

B.络穴

C.郄穴

D.八会穴

E.交会穴

15.下列腧穴除( )之外,都是络穴

A.通里

B.偏历

C.长强

D.鸠尾

E.支沟

16.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是( )

A.大包

B.丰隆

C.公孙

D.脾俞

E.都不是

17.下列属原络配穴的是( )

A.丘墟、光明

B.太溪、大钟

C.腕骨、支正

D.太渊、偏历

E.大陵、内关

18.下列不属原络配穴的是( )

A.太冲、光明

B.太溪、大钟

C.神门、支正

D.太渊、偏历

E.阳池、内关

19.按主客配穴法,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应取( ) A.太白、丰隆

B.冲阳、丰隆

C.太白、冲阳

D.公孙、丰隆

E.均不是

20.心包的募穴是( )

A.膻中

B.巨阙

C.鸠尾

D.中庭

E.天池

21.关元穴是( )

A.三焦的募穴

B.三焦经的募穴

C.大肠经的募穴

D.小肠的募穴

E.小肠经的募穴

22.治疗六腑痛症宜选( )

A.井穴

B.原穴

C.络穴

D.俞穴

E.募穴

23.下列腧穴除( )之外,都是俞募配穴法A.膻中、心俞

B.章门、脾俞

C.关元、小肠俞

D.京门、肾俞

E.石门、三焦俞

24.下列不属俞募配穴的是( )

A.肝俞、期门

B.心俞、巨阙

C.厥阴俞、膻中

D.脾俞、中脘

E.以下都不是

25.按俞募配穴法,胃病应取( )

A.梁门、胃俞

B.中脘、胃俞

C.中脘、脾俞

D.胃仓、中脘

E.以上都不是

26.足阳明经的郄穴是( )

B.跗阳

C.飞扬

D.阳辅

E.梁丘

27.地机是哪一类特定穴( )

A.络穴

B.合穴

C.郄穴

D.下合穴

E.交会穴

28.下列腧穴中( )不是郄穴

A.阴郄

B.大都

C.阳交

D.交信

E.孔最

29.阳维脉的郄穴是( )

A.阳交

B.跗阳

C.飞扬

D.阳辅

E.养老

30.阳跻脉的郄穴是( )

A.悬钟

B.申脉

C.丰隆

D.跗阳

E.昆仑

31.太渊是八会穴中的( )

A.气会

B.血会

C.筋会

D.脉会

E.脏会

32.八会穴中的血会是( )

A.血海

B.肝俞

C.脾俞

D.心俞

E.膈俞

33.按八会穴主治,阳陵泉适宜于治疗( ) A.筋病

B.脉病

C.骨病

D.髓病

E.均不对

34.按八会穴主治,瘀血证宜取( ) A.气海

B.血海

C.膈俞

E.都不对

35.郄会配穴治哮喘的组穴是( )

A.膻中、中府

B.膻中、孔最

C.肺俞、膻中

D.中府、肺俞

E.均不是

36.三焦的下合穴是( )

A.阳陵泉

B.阴陵泉

C.委中

D.委阳

E.下巨虚

37.十二经脉之气与奇经八脉相打:通的穴称( ) A.奇穴

B.八会穴

C.交会穴

D.八脉交会穴

E.十四经穴

38.八脉交会穴中,后溪通( )

A.任脉

B.督脉

C.阳维脉

D.阳跷脉

E.都不对

39.八脉交会穴中,与阴维脉相通的是( ) A.列缺

D.内关

C.照海

D.公孙

E.中脘

40.不属八脉交会组穴的是( )

A.内关、公孙

B.合谷、太冲

C.列缺、照海

D.后溪、申脉

E.外关、足临泣

41.治疗心、胸、胃的病症常选用( )

A.内关、公孙

B.列缺、照海

C.后溪、申脉

D.支沟、阳陵泉

E.合谷、太冲

42.按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列缺配照海的主治范围是( ) A.眼病

B.牙病

C.耳病

D.咽喉病

E.舌体病

43.治疗目内眦、头项、腰背病症常用申脉配( )

B.内关

C.后溪

D.委中

E.足临泣

44.肺经与脾经交会于( )

A.章门

B.大包

C.云门

D.中府

E.都不对

45.中府是哪两经的交会穴( )

A.心经、肺经

B.肺经、肝经

C.肺经、脾经

D.心经、脾经

E.都不是

46.关元配三阴交治痛经是因为( ) A.双向调节

B.局部作用

C.远治作用

D.全身作用

E.足三阴经与任脉汇通

47.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 ) A.通里

B.丰隆

C.公孙

D.支正

E.偏历

48.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A.云门

B.石门

C.章门

D.期门

E.京门

49.既是合穴又是下合穴的是(

A.委中

B.委阳

C.上巨虚

D.下巨虚

E.阴陵泉

50.下列足阳明经的特定穴正确的是( ) A.荥穴内庭

B.合穴丰隆

C.络穴解溪

D.郄穴阴市

E.都不对

(二)B型题

A.太溪

B.太冲

C.太白

E.大陵

1.足厥阴肝经原穴是( )

2.足少阴肾经原穴是( )

3.手太阴肺经原穴是( )

4.八会穴的脉会是( )

5.手太阴经五输之输穴是( )

A.大肠下合

B.小肠下合

C.三焦下合

D.胆的下合

E.胃的下合

6.下巨虚是( )

7.委阳是( )

8.上巨虚是( )

9.足三里是( )

10.阳陵泉是( )

A.膻中

B.三阴交

C.太渊

D.阳陵泉

E.中脘

11.腑会( )

12.气会( )

13.脉会( )

14.筋会( )

A.募穴

B.络穴

C.郄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

15.偏历是( )

16.照海是( )

17.地机是( )

18.中极是( )

(三)D型题

1.下列五行属性都属木的五输穴是( ) A.少府

B.少商

C.后溪

D.少海

E.二间

2.属表里经五输穴的荥穴是( ) A.少府

B.行间

C.劳宫

D.前谷

E.内庭

3.属同一经脉的输穴和原穴是( ) A.外关

B.后溪

D.中渚

E.大陵

4.互为表里经脉的络穴是( )

A.内关

B.偏历

C.光明

D.支正

E.通里

5.与主客配穴相关的是( )

A.五输穴

B.募穴

C.下合穴

D.原穴

E.络穴

6.下列腧穴中,能组合成原络配穴的是( ) A.合谷

B.太渊

C.列缺

D.孔最

E.丰隆

7.正好位于本经的募穴是( )

A.中府

B.膻中

C.京门

D.日月

E.章门

8.可组合为俞募配穴的是( )

A.章门

B.脾俞

C.肝俞

D.日月

E.中脘

9.同属于奇经八脉的郄穴是( )

A.水泉

B.阳交

C.外丘

D.交信

E.金门

10.下列属髓会的是( )

A.悬钟

B.哑门

C.百会

D.风府

E.绝骨

11.内关的特定穴性质是( )

A.原穴

B.络穴

C.荥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

12.同名经的八脉交会组穴是( )

A.内关

B.后溪

C.列缺

D.公孙

E.申脉

(四)X型题

1.下列腧穴属五输穴“经穴”的是( )

A.阳溪

B.阳池

C.阳谷

D.阳交

E.阳辅

2.根据“五输配五行”的理论,下列子穴正确的是( ) A.肝经行间

B.脾经商丘

C.胆经阳辅

D.小肠经小海

E.膀胱经束骨

3.根据子母补泻法,下列治法正确的,是( ) A.汗实泻行间

B.肾虚补涌泉

C.脾虚取

D.心实取少府

E.肺实取尺泽

4.属于本经子母补泻补母法刚穴的址( )

A.肺虚取太渊

B.肝虚取曲泉

C.脾虚取太白

D.肾虚取太溪

E.胆虚取阳陵泉

5.腕骨、通里两穴相配属( )

A.五输配穴

B.原络配穴

C.表里配穴

D.郄会配穴

E.主客配穴

6.属原络配穴法的是( )

A.公孙、丰隆

B.太冲、光明

C.内关、阳池

D.列缺、合谷

E.神门、支正

7.任脉上的募穴有( )

A.中极

B.横骨

C.关元

D.下脘

E.中脘

8.正好位于本经的募穴有( )

A.石门

B.中府

C.期门

D.关元

E.日月

9.属俞募配穴法的是( )

A.中脘、脾俞

B.巨阙、心俞

C.膻中、厥阴俞

D.肾俞、京门

E.胆俞、期门

10.属郄穴的是( )

A.地机

B.水泉

C.交信

D.跗阳

E.梁丘

11.关元是哪几经的交会穴( )

A.任脉

B. 冲脉

C.肾经

D.脾经

E.胃经

12.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特定穴性质的腧穴是( ) A.神门

B.中极

C.关元

D.合谷

E.后溪

13.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

A.公孙

B.列缺

C.内关

D.照海

E.外关

14.阳池配内关属什么配穴法( )

A.本经

B.表里经

C.同名经

D.原络

E.主客

15.下列足太阳经穴中特定穴正确的是 ( ) A.络穴飞扬

B.合穴委阳

C.经穴昆仑

D.荥穴承山

E.原穴束骨

16.太渊穴属( )

A.肺经原穴

B.郄穴

C.脉会

D.肺经五输穴之输穴

E.肺经五输穴之经穴

17.治疗脏腑病症可选用( )

A.原穴

B.荥穴

C.募穴

D.俞穴

E.下合穴

18.治疗痢疾的处方用天枢、曲池、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体现了什么配穴方法( ) A.上下

B.俞募

C.同名经

D.本经

E.表里经

三、改错题

1.阴经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井穴属土、荥穴属金、输穴属水、经穴属木、合穴属火。

2.阳经五输穴的五行分属以木为始。

3.病变于色者取之输。

4.《难经》云:“经主逆气而泄”。

5.手少阳经的五输穴是:关冲、液门、中渚、支正、小海。

6.足少阴经五输穴按火、木、金、土、水之序分别为复溜、阴谷、涌泉、然谷、太溪。

7.根据“子母补泻”法,大肠虚证本经补合谷,异经补太白。

8.按异经子母补泻法,肝阳上亢者应泻子经之水,取侠溪穴。

9.二经脉的五输穴加十二原穴共计72穴。

10.十二经之原穴均在各经五输穴之输穴和经穴之间。

11.十二经的原穴均以输穴代替。

12.孔最、梁丘都是络穴。

13.太渊配温溜为原络配穴法。

14.脾胃病的原络配穴是大都配足三里,或解溪配商丘。

15.太白属肝经的原穴,丰隆属胆经的络穴,二穴相配为原络配穴法。

16.章门是肝经的募穴,金门是肾的募穴。

17.膏肓俞是心包的背俞穴。

18.膈俞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

19.治疗肝病的俞募配穴为肝俞配日月。

20.八会穴中,气会气海,血会血海,脉会内关,髓会风府。

21.后溪是八会穴之一。

22.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血病应取血海穴。

23.八会穴主治奇经八脉病症。

24.下合穴均在肘、膝关节处。

25.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均为合塞。

26.阴陵泉、阳陵泉分属脾、胆二经,均为下合穴。

27.梁丘因属胃经的下合穴,故能治疗急性胃痛。

28.三焦下合于足太阳经之委中穴,胃下合于下巨虚。

29.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配内关主治题系、咽喉、胸膈病症。

30.按八脉交会穴的应用,阳盛阴虚的癫证、嗜睡应补内关泻后溪。

31.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相互之间的交会穴。

32.百会是督脉与手、足六阳经的交会穴。

33.气海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

34.列缺是肺经的厘穴,也是丛全穴之一。

四、简答题

1.写出足阳明胃经的五输穴。

2.《难经·六十八难》所记五输穴主病是什么?

3.原穴的治疗作用是什么?

4.何谓主客配穴?试举一例说明。

5.背俞穴的治疗作用是什么?

6.任脉上的募穴有哪些?

7.募穴的治疗作用是什么?

8.何谓“俞募配穴法”?

9.郄穴的治疗作用是什么?

10.脏、腑、气、血、筋、脉、髓的会穴是什么?

11.写出手三阳经的合穴与下合穴。

12.治疗哮喘的处方用膻中、孔最、中府、定喘、天突、肺俞体现了什么特定穴配穴方法?

五、问答题

1.《内经》《难经》记载的五输穴主病是什么?

2.何为子母补泻?以肺经为例说明其临床应用。

3.试述原穴、络穴的治疗作用及配穴方法。

4.试述俞、募穴的主治特点和临床应用。

5.八脉交会穴如何配对应用?

6.试述八会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水水

2.井输经荥合关冲中渚支沟液门天井

3.病在脏者病变于色者病时间时甚者病变于音者经满而血者

4.心下满身热体重节痛喘咳寒热逆气而泄

5.补其母泻其子

6.尺泽泻太渊补

7.厉兑子穴金解溪母穴火

8.少府阴谷

9.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10.应出十二原当取之十二原

11.任鸠尾督长强脾之大络大包胃之大络虚里(乳根)

12.主客配穴法表里经太渊偏历

13.膻中巨阙中脘石门关元中极

14.同一脏腑的背俞穴与腹募穴相配前后肺俞中府

15.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16.梁丘孔最阴郄外丘

17.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

18.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

19.上巨虚委阳

20.阴维冲公孙心、胸、胃

21.阳维外关带脉足临泣

22.上下八脉交会胸膈、肺系、咽喉

23.上下八脉交会同名经耳、目内眦、头项、肩胛、腰背

24.太白丰隆京门郄门上巨虚悬钟

25.中脘膻中章门

26.丘墟光明外丘阳陵泉足临泣

27.通里金门阴谷筑宾足临泣

28.手太阴肺经五输穴的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29.郄下合膻中络

30.小肠交会穴

31.列缺任照海胸膈、肺系、咽喉

32.中脘上巨虚大肠俞大枢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A 阳经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以金为始。

2.A 阴经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以木为始。

3.D 阴谷属肾经,又是合穴,均属水。

4.E 井穴泻热开窍,只有泻的作用而无补益作用。

5.D 根据《难经》的记载,身热是荥穴的主治范围。

6.B 据《难经》的记载,体重节痛是输穴的主治范围。

7.E 根据《难经》的汜载,逆气而泄是合穴的主治范围。

8.E 二间、小海、厉兑、阳辅均是子穴,足通谷是太阳经本穴。

9.D 行间是肝经子穴。

10.E 心经实证应取神门。

11.D 大肠属金,其虚证应取土经土穴足三里。

12.B 太冲是肝经五输之输穴,阴经以输代原。

13.C 外关是络穴。

14.B

15.E 支沟不是络穴。

16.C

17.D 太渊是肺经的原穴,偏历是大肠经的络穴。

18.B 太溪、大钟同属肾经,不是表里经。

19.A 主客配穴法即原络配穴,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应取脾经的原穴太白配胃经的络穴丰隆。

20.A

21.D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募穴表示法不可以用“经”字。

22.E 六腑痛症属阳,阳病治阴,应取位于胸腹阴面的募穴。

23.A 俞募配穴应属同一脏腑,膻中是心包募,心俞属心。

24.D 俞募配穴应属同一脏腑,脾俞属脾,中脘是胃募。

25.B 中脘、胃俞同属于胃募和胃之背俞。

26.E

27.C

28.B 大都是脾经荥穴。

29.A

31.D

33.A 阳陵泉是筋会穴,故适宜于筋病。

34.C 膈俞为血会,故治血病。

35.B 膻中是气之会穴,孔最是肺经郄穴。

36.D

37.D

39.B

40.B

41.A 内关属心包、通阴维,阴维为病苦心痛;公孙属脾络、通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42.D 列缺属肺经,照海属肾经,经脉均与咽喉有关。

43.C 申脉配后溪为八脉交会组穴。

44.D

45.C

46.E 关元属任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47.C 公孙是脾经的络穴,通冲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48.C、章门为脾募、脏会。

49.A

50.A

(二)B型题

1.H 2.A 3.D 4.D 5.D 6.B 7.C 8.A 9.E 10.D 11.E 12.A 13.C 14.D 15.B 16.E 17.C 18.A

(三)D型题

1.B、C 阴经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以木为始,少商是井穴,属木;阳经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以金为始,后溪是输穴,属木。

2.A、D 少府是心经荥穴,前谷是小肠经荥穴,心与小肠相表里。

3.B、C 后溪是小肠经的输穴,腕骨是小肠经的原穴。

4.D、E 支正、通里分别是小肠经和心经的络穴。

5.D、E 主客配穴即原络配穴,由原穴和络穴组成。

6.A、C 合谷是大肠经的原穴,列缺是肺经的络穴。

7.A、D 中府归肺经,为肺募;日门归胆经,为胆募。

8.A、B 章门为脾募,合脾俞为俞募配穴。

9.B、D 阳交是阳维脉的郄穴,交信是阴跻脉的郄穴。

10.A、E 悬钟又称“绝骨”。

11.B、E 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又是通阴维脉的八脉交会穴。

12.B、E 后溪属手太阳经,申脉属足太阳经。

(四)X型题

1.A、C、E 阳溪是大肠经的经穴,阳谷是小肠经的经穴,阳辅是胆经的经穴。

2.A、B、C、D、E

3.A、C行间是肝经子穴,实则泻其子;大都是脾经母穴,虚则补其母。

4.AB

5.BE C

6.BCDE

7.ACE

8.BCE

9.BCD

10.ABCE

11.ACD

12.ABCE

13.ABCE

14.BDE

15.AC

16.ACD

17.ACDE

18.ABCDE

三、改错题

1.木火土金水

2.金

3.病时间时甚

4.喘咳寒热

5.支沟、天井

6.金、水、木、火、土

7.曲池足三里

8.火少府

9.66

10.阳经

11.阴经

12.郄穴

13.偏历

14.太白配丰隆冲阳配公孙

15.太冲光明

16.脾经京门

17.厥阴俞

18.脾俞

19.期门

20.膻中膈俞太渊悬钟

21.八脉交会穴

22.膈俞

23.所会组织

24.合穴

25.下合穴

26.合

27.郄

28.委阳小肠

29.心、胸、胃

30.狂证、失眠泻补

31.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互会通

32.大椎

33.关元(或中极)

34.络八脉交会穴

四、简答题

1.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2.并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3.调节本脏腑、本经脉的急、慢、虚、实病症。

4.即原络配穴,病变经脉的原穴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如太渊配偏历。

5.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五脏俞”还用于治疗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

6.膻中、巨阙、中脘、石门、关元、中极。

7.驱邪泻实,有通调脏腑、行气止痛之功;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

8.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相配。

9.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其中阴经郄穴还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

10.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悬钟。

11.曲池、上巨虚,小海、下巨虚,天井、委阳。

12.俞募配穴,郄会配穴。

五、问答题

1.《内经》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2.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本经取穴法是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如肺经五行属金,太渊五行属土而为其母穴,尺泽五行属水则为其子穴。肺的虚证宜补太渊,肺的实证应泻尺泽。异经取穴法系按十二经脉之间的五行生克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例如肺的虚证宜补足太阴经太白(母经本穴),肺的实证应泻足少阴经阴谷(子经本穴)。

3.原穴可以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对本脏腑、本经脉及其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作用。刺灸原穴,可以和内调外,宣上导下,通达身之原气,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促使阴阳平衡。对本脏腑、本经脉的急、慢、虚、实证均有较好的调治作用。

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在针灸临床上,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为表里经配穴法的代表。主治表里两经的病变。

4.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同时,“五脏俞”还用于治疗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募穴的治疗特点是驱邪泻实,有通调脏腑、行气止痛之功。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在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

5.内关配公孙主治心、胸、胃的病变;列缺配照海主治胸膈、肺系、咽喉病症;后溪配申脉主治耳、目内眦、头项、肩胛及腰背的病症;外关配足临泣上治耳、日外眦、偏头、胸胁的病症。

6.八会穴主治所会组织的病变,凡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都可以取其相聚会的腧穴进行治疗;交会穴主要用于治疗交会经脉所属脏腑、组织的病变;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广泛,不仅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过的四肢躯干(包括内脏)、头面五官病变,也主治奇经八脉的有关病变,且为治疗所通奇经病症的首选腧穴。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培训资料

实验针灸学考试必过

实验针灸学 1、实验针灸学定义: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验针灸学的基本任务: 促进针灸学的发展是实验针灸学的主要任务;培养现代化的针灸人才是实 科研选题的种类:1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2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3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假说的重要性:建立假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科研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科学研究中离不开科学假说,凡是以客观事实和现有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能够揭示科学问题的内在特征和规律的学说,就是科学假说。建立假说是选题的核心与灵魂,假说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假说水平的高低决定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假说的特性: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 假说建立的步骤:1产生初始意念2形成初步假说3不断完善假说 4、假说的检验(1逻辑分析2实践检验) 经脉现象的定义: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是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经脉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 循经感传的定义: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9.循经感传的特征:1) 感传路线四肢部与古典经脉主干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2)感传感觉大多数以酸胀麻痛为主;少数出现流水感、蚁走感、冷热感等。 3) 感传速度速度缓慢是循经感传的一大特征,一般为 1~10cm/s,但个体差异较大。 4) 感传宽度通常呈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一般为0.5~5.0cm 或更宽。 5) 感传深度因部位而异,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似在肌肉中;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6) 感传方向刺激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传导;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的穴位,感传向四肢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腧穴,则感传一般呈离心性和向心型双向传导。 7) 感传阻滞针刺穴位引起感传时,在感传路线上进行机械压迫、局部降温、局部注射液体、触觉刺激,可以阻滞循经感传。 8) 感传效应当感传沿经脉到达所属络的组织器官时,相应组织器官的机能发生明显的良性或劣性的变化,多数和针刺疗效一致。故有人称此为循经感传的效应性反应。 9) 相对稳定对感传显著型的受试者所做的近、远期追踪观察表明,循经感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经脉和非经脉有什么不同特点?经脉具有电特性,热学特性,光学特性,声学特性,磁学特性,沿经同位素迁移现象等。 压迫冷冻感传组织后有什么针效,对临床有什么启示?局部冷冻降温感传组织后对循经感传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它阻滞了循经感传所诱发的肌电反应或脏腑效应,并且阻滞针刺的效应,针效被阻滞的程度与相关部位组织温度降低程度的呈平行关系。 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观点?大致有三种观点:(1)中枢兴奋扩散说;(2)外周动因激发说;(3)中枢外周统一论; ①中枢兴奋扩散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感传的基本过程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的,即感传的性质是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

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是对穴位的统 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361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特定穴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针灸学 穴位总结

针灸学穴位总结

B 八邪[定位]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主治]①手背肿痛、麻木、毒虫、蛇咬伤。②烦热、目痛。 百会(DU20)交会穴(足太阳、督脉之会)[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中风失语、不寐。③脱肛、阴挺。 C 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②吐泻。 ③小儿惊风。④肘臂挛痛。 承泣(ST1)交会穴(阳跷、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主治]①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瞤动。②口眼歪斜。[操作]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不宜灸。 攒竹(BL2)[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次髎(BL32)[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②遗精、疝气、遗尿。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承山(BL57)[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主治]①痔疾、便秘。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 长强[定位] 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主治] 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痫证,瘈疭,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D 地仓(ST4)交会穴(阳跷、手足阳明之会)[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主治]口歪、流涎。 地机(SP8)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主治]①腹痛、泄泻。②月经不调、痛经、遗精。③小便不利、水肿。 胆俞(BL19)背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

中医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七版教材同步完美打印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研究生入学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针灸医籍选 考试重点

1.简述“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关,上手 机”的内涵。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粗守形:粗守,技术低劣的医生。形,指针刺一些表面的内容,如腧穴,刺法等。 上守神:上,上工,技术高明的医生。神,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 粗守关,上守机:关,四肢关节的腧穴。机,经气至的动静时机。粗守关,即守四肢之关节也。上守机,察气至之动静也。 2.简述针灸医生临床操作的基本要求。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 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 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 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 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本段提示了针刺的正确方法,必须持针 有力,正指直刺,不要左右偏斜。同时, 强调医者在施行针刺时,精神要高度集 中,密切观察病人的血脉虚实,两目、 眉间及面部的神色变化。如此,才能治 之有效而不发生危险。 3.简述五脏受邪发病的内容。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肋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4.简述病之六变的内容。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5.试论述针灸治神。 针刺治神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医生治神。医生必须精神专一,“神无营于众物”,医者首先必须常持谨慎之心,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在众多复杂的证候中,抓住主要脉证,审证虚实,施以针刺治疗。诊断后,医者“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治疗前,“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治疗中要密切注意针刺后气至的时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第二部分为患者治神。针刺过程中,患者必须认真配合医者,放轻松,精神高度专一集中,做到人与针和,针与病人和。 第三部分为安静优雅的环境。 6.叙述热病及偏枯,痱等病的症状的异

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针灸学考试资料总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

针灸学 重点穴位,特殊穴位总结

督脉 1. 取穴要点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 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 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 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 2. 主治 腰阳关---虚证实证皆可 命门---虚证为主 至阳---治疗黄疸、呃逆等 大椎---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清热解表,治疗感冒,头项强痛配哑门、风府哑门---暴喑配廉泉,注意操作方法(平天柱) 风府---注意操作方法(平风池) 百会---治疗中气下陷,头痛配头维、神庭、印堂、风池,失眠配四神聪 水沟---急救要穴 印堂---疏风解表配迎香 3. 督脉的经脉循行路线(包括交会穴) 任脉 1. 重点穴位 中极(治疗实证、膀胱募) 关元(治疗虚证、小肠募)补元气虚(比较:气海补气虚) 神阙 下脘 中脘(胃募、腑会)关注:配足三里;配丰隆;配上脘、鸠尾(胸三针) 膻中(心包募、气会)关注“宗气” 天突(主要作用:降气)关注具体针刺操作方法 廉泉(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承浆(流口水)

手太阴肺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中府 尺泽(与太渊比较) 孔最 列缺 太渊 少商 3. 特定穴 五输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原穴:太渊 络穴:列缺 郄穴:孔最 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 八会穴:太渊(脉会) 募穴:中府(肺) 手阳明大肠经 1. 经脉循行(见课件) 2. 重点穴位 商阳 合谷(与复溜/太冲/风池等配穴使用的病症) 阳溪 手三里 曲池(三种体位的取穴方法,对于血证的治疗,对于热证的治疗)臂臑 肩髃(两种取穴方法) 迎香 3. 特定穴 五输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原穴:合谷 络穴:偏历 郄穴:温溜

针灸学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针灸学考试重点 (考试必备) 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着《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北宋王惟一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元代滑伯仁着《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清代李学川 361个腧穴。 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 . 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 8条,故称~。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 ~。 ~。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分类:十四经穴;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 2、原穴、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络穴为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 3、郄穴(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和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4、背俞穴、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俞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5、下合穴(为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6、八会穴(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 7、八脉交会穴(为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八个腧穴, 8、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分为三种: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针管进针

针灸学笔记整理00859

针灸学笔记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针灸学重点总结复习资料

v .. . .. 一.课程学习梳理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十二经筋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2016年实用)

1.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②调和气血,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2.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⑸治神守气。——附加 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辩症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 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简称“五腧”。 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写出十二经的五输穴及临床应用 十二经的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中医、针灸学中级(主治医生)考试要点总结

(一) 1、外感头痛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列缺太阳风池 配穴: 风寒:风门合谷 风热:大椎曲池 风湿:阴陵泉头维 阳明经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阳白 太阳经痛:天柱后顶后溪申脉 少阳经痛:率谷外关太阳悬颅侠溪 厥阴经痛:四神聪太冲内关百会 2、内伤头痛 (1)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阳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阴陵泉丰隆中脘 瘀血: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2)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三阴交气海脾俞 肾虚:肾俞太溪悬钟 其他耳针枕额脑神门 外感用皮肤针太阳印堂 (一侧头痛反复发作) 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 3叉神经痛 选经;足太阳。手足阳明 主穴;下关合谷风池内庭太冲 眼疼;攒竹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颧髎迎香四白 下颌;承浆颊车翳风 风寒;列缺风池 风热;曲池尺泽 气血瘀太冲三阴交 肝胃火盛行间 阳陵泉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风池风府 气血瘀滞:内关合谷 肩痛:肩髃外关 背痛:秉风天宗 病在督脉太阳经加大椎天柱肩外俞病在少阳经风池外关 耳针;颈 颈椎神门 选经;手足三阳经 主穴;颈夹脊天柱风池曲池外关阿是穴 外邪内侵:风府列缺合谷 气滞血瘀:阴郄膈腧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气海 上肢疼:曲池合谷 上肢或手指麻木:少海手三里 恶心呕吐:中脘内关 头晕头痛 :百会风池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 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手太阴经证;尺泽 外邪: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 主穴阿是穴 手阳明肘上方(肱骨外)曲池手三里 手太阳内下方(肱骨内)阳谷小海 手少阳外部(鹰嘴处) 外关天井 选经:阿是穴足太阳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次髎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肾虚肾输命门 腰骶部次髎腰腧 腰眼腰眼 腰椎腰夹脊 耳针;腰骶椎 肾神门 治法足太阳足少阳 主穴;足少阳腰夹脊环跳阳灵泉悬钟丘墟足太阳腰夹脊委中承山昆仑秩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1、《针经》是指《灵枢》 2、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一次大总结的著作是《内经》 3、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针灸甲乙经》 4、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针灸大成》 5、杨继洲的著作是《针灸大成》 6、王惟一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7、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外眦 8、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侧 9、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0、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胸中 11、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外端 12、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3、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是任脉 14、具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是阴维脉 15、任脉别络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于腹部 16、督脉别络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于头部 17、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 18、手三阳经筋结于角(头) 19、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20、十二经别从正经别出的部位大多是肘膝关节附近 21、四总穴歌内容: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 22、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腧穴主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23、足三阴经主治特点是前阴病、妇科病 2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 25、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 26、善于治疗无脉症的腧穴是太渊 27、大肠的募穴所属经脉是胃经 28、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大肠经 29、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30、常用于治疗瘾疹、瘰疬的是曲池 31、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32、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33、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 34、胃的募穴所属经脉是任脉 35、头维属于足阳明胃经

针灸学期末考试重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针灸学考试卷1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慢性泄泻的治疗原则为疏调胃肠气机,针用泻法。 ( ) 2、郄穴多用于本经的急性病症。 ( ) 3、徐疾补泻泻法操作要点是徐入疾出。 ( ) 4、顶颞前斜线可治疗中风失语。 ( ) 5、胃痛选下脚端是按临床经验选穴。 ( ) 6、十二经五输穴和原穴,共计66穴。 ( ) 7、砭石是最早的针刺工具。 ( ) 8、腹痛选天枢、足三里穴治疗,是属表里配穴法。 ( ) 9、耳穴穴位注射常用剂量为1ml。 ( ) 10、隔盐灸多用于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 ) 二、A型题: 1、募穴中的中脘是:( ) A 脾之募 B 心之募 C 肝之募 D 胃之募 E 肺之募 2、俞穴中的肺俞是:( ) A 心的背俞穴 B 肺的背俞穴 C 肾的背俞穴 D 胆的背俞穴 E 肝的背俞穴 3、属前后配穴法的是:( ) A 大敦、大陵 B 太溪、中冲 C 期门、肝俞 D 涌泉、委中 E 以上都不是 4、主客原络配穴法、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取穴是:( ) A 太白、丰隆 B 太白、公孙 C 太白、冲阳 D 公孙、丰隆 E 冲阳、丰隆 5、肺经的虚证,虚者补其母是:( ) A 少商 B 鱼际 C 经渠 D 尺泽 E 太渊 6、在三阴交处交会的经脉是:( ) A 心、肝、肾经 B 肝、脾、肾经 C 肺、肾、心经 D 脾、胃、肾经 E 脾、肺、肾经 7、督脉的络穴是:( ) A 长强 B 腰俞 C 腰阳关 D 命门 E 悬枢 8、腧穴分三类是指:( ) A 十二经穴、天应穴、阿是穴 B 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 C 十四经穴、不定穴、阿是穴 D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E 十二经穴、五输穴、阿是穴 9、尺泽至太渊是:( ) A 9寸 B 8寸 C 18寸 D 14寸 E 12寸 10、阳经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分别配属五行:( ) A 木、火、土、金、水 B 火、土、金、水、木 C 金、水、木、火、土 D 土、金、水、木、火 E 水、木、火、土、金 11、八会穴中的血会是:( ) A 中脘 B 阳陵泉 C 太渊 D 章门 E 膈俞

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络、浮络和血络之分。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

针灸学学习感悟

针灸学学习感悟 对于大学知识的学习,和高中确乎颇有不同。在以前,虽说每学期都有新的课程,但科目总还是不变的。而如今,每一学期都是新的几门课程,这就时常让自己陷入了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的困境。于是,我们便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到了期末了,这门课也才开始入门了。 其实,细细想来,这也是很正常的。就医学来说,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终身学习才是一个医者智慧的源泉。因而,一个医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便是学习的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古语便道出了杏林之法门。 从整体上讲,中医虽有理论指导,但由于今人与古人在认知上的差异,对于初学者,中医还是比较抽象的,缺乏一定的直观性和系统性。在基础课程中,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由于是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摘录整理出来的信息,其系统性还是比较强的,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比较容易让学生从整体把握。但是,对于中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这些课程的脉络精髓就隐含在看似枯燥的药物、汤头和经络腧穴之中。但这些精髓又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若是硬是将其用文字表述出来,往往会使读者茫然不知其解。唯有通读方剂,才可知晓配伍之精妙,唯有概览针灸,方能领会金针之奥义。因此,在不同的课程中,确乎需要自己变通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单就针灸学来说,其知识是比较零散的。而且刚才也提到,只有先把这些看似杂乱的经络腧穴做了大概了解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进而才能成系统,成理论。若是起初就妄图在其中找寻脉络框架,无异于缘木求鱼,必然毫无所获,且易误入歧途。 针灸学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而重复是记忆之母。大量的重复无疑是记忆的最佳手段。虽说如此,但机械式的重复难免会索然无味,让人失去耐心。所以,在记忆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来辅助记忆的。 对于经脉的循行,我们不妨将其整理成卡片,或是准备记忆手册,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时时重复,强化记忆。同时还要理解文意,在身体上找到经络大致循行路线,如此亦可协助加深理解。经过大量的重复之后,能够所背所记,不假思索,信手拈来的程度,这便达到了可以永久记忆的条件了。 对于腧穴,首先要解决的是它的归经和定位。掌握好这两项后,才能更好的掌握其主治特点。对于定位来讲,最有效的方法莫如点取,若是能够点取准确,其基本定位也就掌握了,而且不至于枯燥,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定位的描述稍加温习,便没有什么问题了。再来说归经,任督二脉的穴位归经自是简单,不必细说。十二正经在四肢的分布也都是比较有规律的,在定位大致清楚地条件下,再对归经稍加记忆,掌握也不是难事。对于背胸部的经脉分布,也是颇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在腹部正中旁开2寸,胸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胃经;腹部正中旁开4寸,基本都属脾经;腹部正中旁开0.5寸,胸部正中旁开2寸,则属肾经;在背部,就是正中旁开1.5寸和3寸两条膀胱经侧线了。 接下来是对腧穴主治的记忆。腧穴主治不外三条——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掌握好了腧穴定位,其近治作用也就不在话下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于归经明了后,腧穴的远治作用也便有了大致的方向。而对于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就需要单独记忆了。 在对经脉的循行,腧穴的定位、归经和主治大致了解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以加强记忆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需要变换各种方式,以调动大脑的兴奋性,保持较高的记忆水平,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对腧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细说来,在纵向比较上,可以经脉循行为依据,纵向总结比较每一经的腧穴,在这个过程中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在掌握十四经脉循行的基础上,以十四经脉循行体表部位为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