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厦门大学大纲解析教育研究方法

厦门大学大纲解析教育研究方法

厦门大学大纲解析教育研究方法
厦门大学大纲解析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教育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推进教育理论建设,拓展人类知识宝库;提高教师素质。

3.教育研究的类型

(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

价值研究是以教育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类研究的总称,这类研究重视教育现象中的价值问题,以文化论观点看待教育,重视教育研究中研究者的主体性与教育主体性的复杂关系,研究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或者研究主体所代表人群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

教育事实研究是对以教育中的客观事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类研究的总称,这类研究强调研究的客观性,排除研究者主要倾向性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其结论具有主体间的一致性。

在教育研究中,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教育的文化本体论角度看,教育事实研究服从于教育价值研究,脱离了一定价值观念的事实研究会失去教育研究的意义。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即“纯研究”,以揭示教育规律,探明、建立、发展或完善教育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研究;应用研究以解决当前教育实践中的特定问题为主要目的。要依据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指那些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用文字而非数量形式来表示研究对象和结果的研究;特点:自然性、描述型、强调过程、归纳分析、小样本;定量研究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并用数字和量度来表述结果的研究;特点:理性主义、数量化、强调结果、演绎分析、大样本、随机抽样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

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

特点:

①考察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即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段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即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

②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

③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④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了与分析为

主的方法论时期。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原理的提出为标志的近代教育科学产生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以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时期。

经验论:认识来源于感观。代表人物有培根,罗克。

唯理论:以康德为代表。认为人的思想认识在出生时已经存在于大脑之中。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重思辨,逻辑和分析。

特点:

①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

②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和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③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④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0世纪以来,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方法称为独立学科时期。

特点:

①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

②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③考察这个时期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由于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倾向。

④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为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

⑤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一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为教育家们探讨教育的规律,研究教育现象提供了普遍有效的科学方法论指导。二是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心理学的独立首先是在研究方法方面取得的突出进展不仅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探索青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积累了客观材料,而且心理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

特点:

①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越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②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

③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事实,出现了一些佯谬,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

④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称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现状:第一,群众性(而缺乏专业性)。第二,行政参与并领导教育研究(官本位思想)。第三,研究方法上倾向理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中的急功近利)。第四,没有教育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有效的转化机制)。

我国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第一,重思辨分析,忽视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不

重视做典型实验;而在思辨分析中,又往往把教育研究套入某种既定的公式,或者以一定结论为前提,通过推论得出结论;或者从某种固有的经典模式理论出发,到实际中找例证。其结果,由于未深入地研究教育实践,缺乏对教育活动规律的深刻揭示而使教育理论显得十分贫乏。第二,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往往采取直线式、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建国以来,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不少经验教训,其中一个问题是没有很好地坚持以辩证唯物法对指导,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在纠正某一片面时又出现另一种片面。第三,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的概括总结。由于不善于把实践问题提炼成科学研究问题,进而转化为理论课题,导致我国很多研究成果停留在一般经验总结和感性认识层面。第四,对外国教育理论及学派观点鉴别、批判不够。(大气;洋气;雅气;土气等,关键要有“底气”)。趋势:第一,由强调实证研究向综合性研究方面发展;第二,教育研究范围扩大,向着现实化和结构化的方向发展。第三,研究的相关学科拓宽更新,反思意识加强。)41A?

3.教育研究方法演进的主要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教育的不断发展,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于:理论更具有构造性、清晰性和预见性;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教育研究方法的借鉴移植各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以及更有操作性。

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

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表现在:

①教育的生物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物学方法。

②对教育的行为主义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如斯金纳的工具制约论方法。

③对教育的符号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论方法。

④对教育的文化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解释学方法,社会地理学方法等。

⑤对教育的社会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研究方法、苏联维果斯基的教育与发展观等,都是以外部偶联实践来说明发展的。

⑥对教育的心理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人本主义研究方法。

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出:第一,西方教育研究方法是随着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而分化的,以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础,必然导致各自的偏颇和缺陷。第二,多种理论流派及方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过程。第三,各种理论流派从基本趋势上可归为两个主要思潮,即注重社会发展的科学主义导向和注重人本主义发展的人文主义导向。

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移植

4)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趋势之一是认为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考虑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等环境条件,要考虑特定时代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表现在:

①在研究目标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

②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不仅明确提出伦理的考虑,而且按照系统结构的观点,强调把教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观察,重视人的主体性发挥,重视非理性因素。

③在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抛弃了过去那种仅把教育的发展看成单纯知识传递、积累的过程。当前,西方所谓“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形成,也正反映了这一趋势。5)教育科学研究的可操作性

①教育实验作为人类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能超越狭隘的教育经验的局限,通过合理的控制和干预,获得较为丰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理论的概括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因此,要强调教育实验

研究在发展教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探索教育实验的特点,以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

②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化的发展。所谓“形式化”是指用特定的符号系统所构建的符号公式来表达科学理论的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形式符号系统是人对自身实践操作活动的高度概括的反映,不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且由于使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相对分化和隔离,从而为思维的创造活动提供了理想条件。教育研究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化、形式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搜集资料的准确性,加强对教育过程随机性定量描述,而且可以简化思维过程,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所要研究的教育对象。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求教育研究方法要从客观的教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教育问题。

2.创新性原则

指对历史的经验与理论加以批判的原则,使一切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在新的条件下加以发展。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梳理别人研究过的东西,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创新是最好的继承,继承必须有所创新。创新要以继承为前提,继承是为了更好创新。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教育研究方法的确立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4.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

定量研究必须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因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分别反映客观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教育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有独特的表达方式。针对教育的特点来运

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重要在于要发现潜在的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描述有关对象数量关系及规律的相应的数学方法。这种“教育化”的数学方法,在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应有自己的独特的位置。

5.伦理原则

教育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当前的道德伦理,不能够违反法律法规,损坏他人身心健康等。

(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

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2.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

作为人的理性活动,具有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

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具有激发组织活力、形成组织凝聚力的价值;

作为个人探究活动,具有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价值。

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

(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

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的问题。

(3)实验研究方法(真实验、准实验)主要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涉及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事件。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这是当前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从教育理论发展方面提出的课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研究者个人从提倡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要做到选题新颖,就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科学领域的实践

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选定的问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立论根据充实、合理。要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原因在于问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全局的成败。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一是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二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三是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发展的成熟程度。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1.教育研究假设

(1)假设的含义与作用

研究假设:简称假设,是对问题的答案、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判断其是否正确,叫检验假设,其结果不是支持假设就是否定假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章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论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第二章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项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是教育文献的检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分布。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第四章是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概况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调查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调查实施程序。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调查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问卷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访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调查。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SPSS在教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研究方法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16 学时 学分:1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开课学期:第3学期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决心彻底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对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和内容,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步骤,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案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进行教育研究并在实践中运用。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对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和内容,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类型和步骤,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进行教育研究并在实践中运用。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 1.教学方法:讲授及案例法 2.课程考核方法:考查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五、大纲正文 概述(4学时) 【目的要求】 1.使学生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的意义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学内容】 1.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3)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4)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2.高中新课标阐述 第一讲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和内容(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规范和原则 2.掌握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规范和原则 2.掌握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和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科学研究的特性 2.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特性 3.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内容 第二讲生物学教育研究的类型和基本步骤(4学时) 【目的要求】 1.区别生物学教育研究的主要类型 2.掌握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 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学专业主干课,它从教育过程出发,研究教育研究的设计和方法的学科课程。学习该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以及其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帮助他们在教育研究工作中正确应用各种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做到:1、了解学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2、掌握学校教育的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技能和能力。3、能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本课程的前继课程是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系统科学等。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与这些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一要明确这些相关课程是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和前提,二要保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避免容的简单重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正确认识该课程的性质、任务,全面了解该课程的体系和结构; 2、牢固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3、把握学校教育研究过程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 4、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课题论证及撰写文章 三、教学容及要求 第1章教育科学研究概述(2课时) 1、容提要主要讲述研究与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研究方法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型。 2、教育目的通过本章教学梳理教育研究概念及教育研究的类型,促进学生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为后续各章提供认识上的前提。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育研究概念 难点教育研究方法论 第2章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考察(2课时) 1、容提要专门介绍教育研究方法经历的四大阶段:注重思辨;强化实证;定性研究的兴盛;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融合。 2、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教育研究发展经历的4个不同阶段,并对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 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 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a、探索性研究。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1)定性研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2)定量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优点: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缺点: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 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 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 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①资料来源: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 ⑨与被试关系: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 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 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主观条件: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时机条件: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XMU Undergraduate Course Syllabus Course name Differential Geometry Course code Category code MATH Programme Semester Semester 1, Year 3 Course type □Basic Common Course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Disciplinary General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s □Other Teaching Processes Course focus Lecture □Experiment □Skill-training □Practical Credit Others Practical Total hours Total learning 3 0 0 0 64 64 0 learning Lecture Tutorial Experiment Prerequisites Mathematical Analysis, Linear Algebra, Elementary Geometry,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Course description 2. Learning goals This course is one of geometry courses facing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subject for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 is curves and surfaces in Euclidean 3- spaces and the research subject for modern differential geometry is general manifolds. This course will focus on the classical one. 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local theo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frames and fundamental theorem for curves and surfaces, intrinsic geometry of surfaces. The method for this courses is based on calculus. 3.Teaching approache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 that i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s in geomet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in three-dimensional Euclidean space, and use this to solve some geometric problems. Train the students their capability of geometric and graphic imagination, from the concrete to the abstract. Meanwhile let the students feel the basic ideas and methods of modern 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modern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Lectures, Exercise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exercising; Mainly blackboard-based teach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as supplement. hours=L+T+E+P+O Tick a box Tick a box Filled out by department

《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大纲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性质(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构,人们已有较多的研究,研究中出现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程序工具说;二是纵横说;三是层次说;二、中小幼教育研究的特点(一)教育研究应具备的一般研究的特征(二)教育研究应具备的区别于一般研究的特点(三)中小幼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三、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一,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第三,教育研究是形成和发展教育理论的基本途径。 第四,教育研究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第五,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教育研究的类型(一)从研究目的、功能看(二)从教育研究的时序看(三)从研究对象的范围看(四)从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看五、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因时因地而异。 不过,我们可以从复杂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概括出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般而言,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 / 12

(一)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二)教育研究的设计(三)收集资料(四)分析处理资料(五)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二章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与其他科学研究过程一样,教育研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确定研究问题(或者说课题)。 确定研究问题,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者选择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并将之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 一、确定研究问题的意义研究问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育研究始于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确定问题是教育研究的起点。 第二,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决定教育研究的水平。 第三,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二、确定研究问题的原则如何确定教育研究的问题呢?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价值性即研究问题要有价值,这包括三个方面: 理论价值;应用价值;综合价值。 (二)科学性研究问题要有科学性,指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选题的根据要充分、合理,有科学上的现实性。 (三)创新性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它是指选择的研究问题要有独创性和突破性,即能够发现出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发现的东西。 (四)可行性可行性是指问题有被解决的可行性,即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

教育研究方法简答题 1、简述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并举例说明(至少三个例子) (1)按照研究对象: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按照研究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按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高考改革的成效属于价值研究;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属于应用研究;研究课程与教学理论属于定性研究。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区别 (1)从认识论角度看,两者属于不同的范例。定性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进行,而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定性研究注重过程,而定量研究注重结果。 (2)研究路径不同。定性研究更多的采用归纳法,而定量研究具有演绎性的特性。 (3)研究设计存在差异。定性研究不强调程序的严格,方法更灵活,而定量研究要求有标准的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 (4)目的存在差异。定性研究旨在解释社会现象,而定量研究在于确定关系、影响、原因。 (5)表现形式不同。定性研究主要是叙述,而定量研究通过数据的展现说明研究结果。 3、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从客观的教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教育问题;(2)创新性原则:体现在选题、研究方法和角度和研究结论等方面;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4)伦理原则:由于教育研究的对象的人,教育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当前的道德伦理,不能够违反法律法规,损坏他人身心健康等;基本内容:评估研究的伦理可接受性;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承担对研究者应负的责任;避免和消除不良后果。 4、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选题(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设计(研究内容和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的选择,指标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等等);搜集资料(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整理与分析资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撰写研究报告(不同体例);总结与评价阶段; 5、教育研究方法的特征和功能 特征: (1)研究目的在于探究教育规律,以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2)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有明确的指标和严格的操作程序;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3)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4)创造性。 独特特征:(1)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研究的周期较长;(3)针对性、实践性强;(4)研究参与主体广泛。 功能:实现教育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教育研究者的素养和研究能力。6、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教育研究方法之名词解释

中学物理课程:是根据物理教学的性质,内容,特点,方法,学生的认识规律,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以及教学设备和教学而设计的。 1.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内容。 2.思维: 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想性认识的过程 3.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从而把个别的方面与特点分析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4.抽象: 是在头脑中将事物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区别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抽出来。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活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5.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活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6.科学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的事实活结论,推出另一个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1归纳推理,由个别结论—规律方法2演绎推理由一般—个别 3 类比推理个别—个别 7.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客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只是与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过程。 8.教学: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 10,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 11,讲授法:是教师主要用语言,辅以演示,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发张能力的方法。 12,讨论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促使学生获得只是、发展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13,谈话法:是介于讲授法和讨论法之间,是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14,实验法:把观察、实验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15,概念转变:即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实现对原有的错误认识的纠正会对原有低层次认识的发展。 16,同化: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基本一致,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始原有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17,顺应: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矛盾,学生进行艰苦的比较、辨别、承认新知识的合理性,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18,图示策略:将头脑的思维状态或思维过程用直观的图表达出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情系解决问题思路的教学策略。 19,物理教学资源: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用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0,物理教学资源,特点多样性,独特性:物理教学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价值潜在性。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

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他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人类的理性参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 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活动的局限性,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保持谦虚和 虔诚的心态,勤于学习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 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没有问题就是没有研究。 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 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研究问题的首要特征是问题的真实性,不是杜撰和空想出来的。即研 究问题首先需要是真问题。 6.观察法的类型分为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结构性观察法、非结 构性观察法 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调查问卷的结构为:前言、内容、结语。 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基本特点各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 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 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 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 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 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 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 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 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这种范式更多地采用归纳法的研究思路,研究者不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只关注由此

(完整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实践教学大纲 (含研究性学习) 课程代码: 学时数:70 理论环节学时数:50 实践环节学时数:22 学分:4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美术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探讨教育领域内的各种关系、现象并揭示其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应用性学科,是一门为解决教育问题、探索教育未知、创建教育理论提供基本思路与方法的工具性学科。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环节,掌握适合小学教育实际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下称PBL)是一门试验性课程。以科学的方法去带领学生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自我生活中自主发现选择研究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体验的一门学科。 《PBL》是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好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1、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过程与基本原则 2、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术语、概念和观念 3、掌握小学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4、理解教材中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 6、能从教育实践中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7、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一项简单的实证性研究 8、能按规范格式独立撰写实证性研究报告 9、初步形成研究意识和方法意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部分) 1、了解PBL的意义、过程与基本原则 2、理解PBL的主要术语、概念和观念 3、掌握小学教育PBL的基本方法 4、理解PBL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第 一 章教育研究方法的概述第一 节 教育 科学 研究 方法 的界 说 教育研究的 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 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方 法的含义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 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它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 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 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的特 点 ①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导向。 ②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 供检查的指标。 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 资料数据。 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 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 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⑤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 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 究区别于自 然科学、思维 科学研究的 独特性 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研究的周期较长。 ③针对性、实践性强。 ④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教育科学研 究方法和方 法论涉及到 的主要课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结构模式,研究程序、方 法、手段以及应遵循的逻辑和方法论规则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各类方法的含义、理论基础、 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应考虑的条件。 3.教育理论的形式化、证明和评价的一般认识论原理 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方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育 研究中的应用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管理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要求 1. 以科学教育观为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认真完成作业,逐步掌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操作技能和形成教育科研的能力。(具体详细内容见各章的教学要求) 2. 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参加教育科研实践,并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结合工作,进行教育科研的选题、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能力。 3. 要求学生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作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开展教育科研”的意识,逐步树立科研治校的思想,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 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当超前意识的先进性,同时根据学生在职的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知识范围选择适当,突出应用性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部分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本课程学分为5分、课内学时数为90 学时。

二、教材 1. 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采用一体式。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和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根据远程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电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文字教材包括课程的专业系统知识内容、小结内容、作业内容、学习目标和标注配有录音带教材的说明符号。文字教材中,对概念的叙述要直观 无误、阐述清楚,对各章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要提出明确要求,要适合成人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便于自学。 2. 录音带教材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总结第一、二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1、教育研究与教育研究方法 概念 教育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同样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核心)、方法技术。同样执行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功能,只不过是研究对象的特点不同。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他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它的两层含义为: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方式)【创造知识+整理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结论的准确解释性(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 内在效度: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的准确解释的程度。 外在效度【不宜过分强调】: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中去的程度 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具有前后的一致性,即研究的可靠性。它包括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在给定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指的是研究的可重复性。 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点(共同点):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已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地技术资料数据。 ●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具有创造性,及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 教育科学研究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独特特点(不同点): ●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研究的周期较长 ●针对性、实践性强 ●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或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教育研究放法的对象包括教育研究方法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