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硕士研究生简章-暨南大学文学院

硕士研究生简章-暨南大学文学院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2014年招收海外博士、硕士研究

生简章

暨南大学创立于1906年,是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面向海外华人华侨高等教育招生和培养机制最完善的高校,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

暨南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28年,目前在中国史和世界史方面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中外关系史还是广东省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重点学科。博士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国学经典与中国文化史、精英人物与中国近现代史、环境变迁和历史地理、欧美日各国的现代化、宗教文化史等。现有教授、副教授3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 16名、硕士生导师33名。

一、主要研究领域

二、报名条件

1、身份条件:外籍人士;取得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的华侨;持香港或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或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的港澳地区人士;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的台湾地区人士。

2、学历条件:攻读博士学位者,须已经获得硕士学位;或者本科毕业后工作满6年。攻读硕士学位者,须已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或者获得相当于中国大陆专科的学历,并有2年以上的工作资历。

3、年龄条件:原则上不超过45岁。

三、报名事项:

(一)报名时间:

1、申请2014年春季入学的网上报名时间:2013年12月10—31日

面试时间:2014年1月中下旬

2、申请2014年秋季入学的网上报名时间:2014年5月10—31日

面试时间:2014年6月中下旬

(二)网名网址: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112450411.html,.

(三)提交报名材料:

1、网上报名后自动生成的报名登记卡(贴近照,本人签名确认);

2、由毕业或肄业之大学提供的学业成绩表一份;

3、统一格式的密封专家推荐书2份;

4、申请人的最高教育的学历证明、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原件与复印件(以

上证书须由考生居住国公证机关公证,以上证书复印件均一式两份);5、近期正面半身免冠同一底片的一寸照片2张。)

(四)交纳报名费500元人民币。

以上所需提交报名材料及报名费,在综合测试时交报考学院,也可以通过邮递方式寄:中国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彭飙老师收。邮编:510632

(五)面试及录取:

综合测试以面试形式进行,主要考察申请人对专业的了解、研究初步计划以及汉语听说能力。

四、培养方式

(一)全日制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基本上与国内生相同,即采用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以及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相结合。但可根据海外及港澳台的具体情况、研究生的个人爱好以及导师的建议等安排特殊的课程。

(二)兼读制博士学位研究生应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与导师共同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后根据个人培养计划修读课程。学生每月定期到校接受导师指导,授课时间由导师与学生商定,报研究生院备案。

(三)其他未尽事宜,按暨南大学《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办理。

五、录取程序

1.完成网上报名,暨南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b112450411.html,;

2.提交报名材料,具体咨询020-********郑老师或访问暨南大学文学院网站研究生教育专栏: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112450411.html,/portal/media-type/html/group/wxy/page/defaul t.psml/js_pane/P-12b50984822-10007

3.参加校内测试,由学校研究生院和历史学科组织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专业笔试、专业面试(同等学力者加试两门涵盖硕士阶段主干课程的笔试);

4.核发录取通知,根据笔试和面试成绩,综合评估考生各方面的能力,择优录取并核发暨南大学录取通知书。

六、学费标准

(一)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攻读博士学位者,港、澳、台籍及华侨学生35000元人民币/学年、华人及外籍学生40000元人民币/学年,学制3年,按学年收费(境外面授点学费标准另行规定)。

(二)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攻读硕士学位者,港、澳、台籍及华侨学生全日制15000元人民币/学年,兼读制20000元人民币/年;外籍人士(含华人)全日制20000元人民币/学年,兼读制25000元人民币/年。

七、学位证书

完成博士或硕士所有课程学分,通过博士或硕士论文答辩,并满足相关规定者,可获得暨南大学颁发,教育部认可的博士或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八、学习收益

1.高端起点:完成学习后获得的博士或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属高端个人品牌资格,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个人资源。

2.高端品质:每位博士或硕士生导师及课程师资均为暨南大学精选的国内一流教授、知名专家;针对性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并辅以论坛讲座、参观考察、课后研讨等形式为学生讲授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系统理论;管理服务团队也将有系领导专人负责。

3.高端人脉:享受暨南大学在读学生和毕业校友的各种资源平台,课程学习期间及毕业以后,将组织开展各种考察、交流、研讨和联谊活动,共同构建高端学习生活圈。

九、报名联系

1.欢迎有意报名者咨询联系,联系人:黄老师

电话:020-********,137********

邮箱:olsx@https://www.wendangku.net/doc/b112450411.html,

2.报名点: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文学院四楼东401室历史系办公室

附件:

主要师资介绍

(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潮龙起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

华侨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会党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华

侨华人、中国社会史。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会党》、《美

国华侨史》、《吴六奇正传》。近年来,主要在《华侨华人历史研

究》、《史学理论研究》、《清史研究》、《史学月刊》、《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有关论文五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的主要项目有公安部重大课题、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国务院侨办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等。

陈才俊历史学博士,中国宗教学会理事,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现代史方向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基督宗教史、中西

文化交流史、晚清思想文化史。近年来在《世界宗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读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关系(1830—1899)》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督教与近代中美关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仰自觉与民族自觉——基督徒与晚清革命》、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杨廷筠集辑校》,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

陈广恩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系古籍所联合党总支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元史研究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西夏史及岭南文化史。至今出版了《元代

西北经济开发研究》、《金元史十二讲》、《西夏史论稿》、《广东文选》(点校本)等著作。在《民族研究》等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60篇,多

篇被《新华文摘》转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

陈伟明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历史地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南史地与港澳台史。出

版的主要学术专著有:《从中国走向世界: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

初的粤闽海商》、《全方位与多功能——历史时期岭南交通地理的演变发展》、《清代澳门社会生活消费研究(1644-1911)》等,近年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并有10多篇论文在港澳台地区发表,有不少论文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全文转刊或摘评。曾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及港澳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陈文源历史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于1982年入读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6年就读于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自1988年7月起供职于暨南大学中国文

化史籍研究所,期间于1992年赴广东梅县教育局挂职锻炼,2002年师从汤开建教授攻读博士,2006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学术上主要从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古籍整理与研究,二是中越邦交关系史研究,三是澳门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为《明朝与安南关系研究》,参与编撰著作主要有《东坡事类》、《海国图志》、《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澳门宪报中文资料辑录》、《澳门编年史》等。

勾利军满族,1955年11月出生。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隋唐史与人

口史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历代人口素质研究》、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唐代佛教医学研究》、主持全国

古籍委员会项目《<白孔六帖>点校》,共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在权威期刊与核心期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口研究》、《学术月刊》、《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发表专著《唐代东都分司官研究》等四部。

2008年被评为暨南大学第八届十佳授课教师,2009年被评为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先进个人。受国务院侨办委派,多次到美国、东南亚、意大利、奥地利等地讲学。

郭声波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

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

究方向为历史政治地理、边疆民族地理、历史农业地理。出版

的主要学术专著有:《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宋朝官方文化

机构研究》、《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等,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140多篇。

纪宗安1949年7月生于安庆,安徽寿县人,中共党员。

1978初至1985年夏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就学,先后获史学学士、

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在暨南大学历史系就读,师从已故

中外关系史专家朱杰勤教授,获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执教,1998

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过历史系副主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党委统战部部长、教务处处长兼高教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2月至2010年9月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东省第八届政协委员,第六届天河区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中国史学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会理事、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会委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史学》一至五期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研究》一、二期主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亚史、中外关系史,学术专著主要有《西辽史论—耶律大石研究》、《9世纪前的中亚北部与中西交通》;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近十项。

冀满红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清政治史。主持国家清史工程项目、广东省哲学

社会科学项目等纵横向项目8项,主编参编著作8部,在《史

学理论研究》、《中国地方志》、《历史档案》、《清史研究》、《台湾研究》、《东南亚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李淑蘋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

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城市史。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参加

国家清史工程项目2项,参加编写学术著作6部,在《中国行政管

理》、《人口研究》、《历史档案》、《历史教学》、《东南亚研究》等期

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李云飞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英国史、法国

史、基督教宗教文化史,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工

作一年,在慕尼黑大学和《德意志史料集成》研究所学习工作三个

月,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各一项,在《中国

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历史学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刘永连1968年11月生,山东梁山人。先后攻读并获取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硕

士、暨南大学历史系专门史博士等学位。2003年起,在暨南大学

历史系执教。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外关系史中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近年拓展到域外汉籍、考古资料及档案文献,以东亚海域族群流动、文化碰撞及边疆问题研究为重点课题。近10年来,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部等各级科研项目7项,在研中华文化促进会“二十四史今注”子项目“两唐书校注”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地方政府与海疆事务——以东沙群岛问题为基础”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核心期刊20余篇;独著出版《近代广东对外丝绸贸易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月)和《突厥丧葬风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参与编撰《历代名媛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广东省丝绸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两唐书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中国古代史教程》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等著述6部。

刘增合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

程省级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的制度史、政治史和宗

教文化史。出版学术专著有《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财”与

“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近代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近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和暨南大学“远航计划”资助项目的研究。

刘正刚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

域为社会经济史、女性史、海洋史、民间文献等。出版著作有

《闽粤客家人在四川》、《广东会馆论稿》、《与正统同行:明清

顺德妇女研究》、《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话说粤商》和《广东旧志疫情史料辑录与研究》等。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并完成多项其他省部级项目。

马建春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1999年获选为“甘肃省高等学

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关系史、民族史和

宗教传播史。已出版《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大食、西域与古代中国》等个人专著5部,与学界同仁合撰出版著作6部,在《民族研究》、《社会科学》(上海)、《浙江社会科学》、《澳门研究》、《西域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及《宗教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教育部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及省、市社科项目8项,曾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数项奖励。

屈文军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蒙元史、中国民族史、辽夏金元历史文献等。

出版专著《辽西夏金元史十五讲》、《<宪台通纪>(外三种)新

点校》。在《中国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邵笑暨南大学历史学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讲师、硕士研

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史,美国外交史,中美关系史,

越南战争史。先后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2007年)、

博士学位(2010年)。2008年被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录取,前往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越南研究中心&档案馆(Vietnam Center & Archive)访学一年。在《世界历史》等CSSCI期刊已发表8篇学术论文。

王银田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辽金考古和博物馆学。出版的主要

学术专著有:《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等,近几年在《考古》、

《考古学报》、《文物》、《中国史研究》、《敦煌研究》等

学术期刊以及日本与韩国发表论文50多篇。

王元林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理事兼

副秘书长,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广

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新疆建设兵团西域文化研究

会理事、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地理、中外关系史、历史环境变迁与岭南乡土社会地理。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内联外接的商贸经济:岭南港口与腹地、海外交通关系研究》、《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自然灾害与历代中国政府应对研究》、《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史略》等,近几年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民族》、《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等

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在东南亚、台湾地区发表。

吴宏岐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

生导师。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人文社会科学)培养

计划。兼任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

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农史研究会理事、广东文史学会理事、《中

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编委、《历史地理》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地理、港澳历史地理。已出版《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史记与中国地理》等著作多部,近几年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澳门研究》、《文化杂志》(澳门)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夏泉 1966年出生,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

生导师,研究员,主要从事粤港澳近现代史、基督教教会教育史

与澳门史研究。出版《基督教教会教育与粤港澳社会》等专著2

部,合著3部,获澳门第二届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3

项,近年在《世界宗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民国档案》《文化杂志》《澳门研究》《东南亚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徐林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史、文化史。出版的主要学术专著有:

《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参与编校《明清广东稀

见笔记七种》等,近几年在《史学集刊》、《东北师大学报》等

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全国古籍整理委员等省部级课题、广州市课题。

叶农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硕士导师,史

学博士,世界汉语教学史学会理事、中国澳门学学会副理事长、

澳门城市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市场经济促进会秘书长。主要研

究方向为明清史(港澳史)、基督教传华史、海外汉学、历史文献学。出版了《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记实:近代报刊澳门数据选粹》、《澳门宪报中文数据辑录:1850~1911.》、《左传译注》、《艾儒略汉文著述全集(点校整理本)》、《明清天主教《圣经》故事版画选集》,并在《民族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曾光光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

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与文化史。出版的主要学术专著有:

《桐城派与晚清文化》、《麦孟华研究》,近年来在《史学理论研

究》、《清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张坤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英关系史和澳门史研究。曾参与新《澳门编年史》的编写和

撰稿工作,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在华英商群

体与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 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广东省社

科基金项目《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1770-1834)》。先后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澳门研究》、《文化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

张其凡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历史

文化,兼及文献学、岭南史。至今出版了《赵普评传》、《宋太宗》、

《宋初政治探研》、《五代禁军初探》、《宋代史》、《两宋历史文化

概论》、《宋代典籍研究》、《南宋名臣崔与之》、《宋代政治军事论稿》、《宋代人物论稿》等10余部著作,古籍整理著作有《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张乖崖集》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献》、《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张廷茂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葡关系史和澳门史。出版主要学术专

著有:《明清时期澳门海上贸易史》、《晚清澳门番摊赌博专营研

究》;近年在《中国史研究》、《文化杂志》(澳门)、《澳门研究》

(澳门)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张维缜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

方向为中美关系史、中日关系史、冷战史。出版学术专著《国民

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1945-1949》,在《文史

哲》、《民国档案》、《史学月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发

表论文10余篇。

张小贵历史学博士,暨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伦敦大学

亚非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关系史,古代外来宗教

文化史。出版学术专著《中古华化祆教考述》,合译《伊朗琐罗

亚斯德教村落》等。主持多项国家和学校基金项目。

张晓辉重庆市人。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粤港澳近现代

社会经济史研究。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60余篇,著有《香港华

商史》、《香港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香港近代经济史》、《唐绍

仪传》、《民国时期广东社会经济史》、《民国时期广东的对外经济关系》、《近代香港与内地华资联号研究》,主编《民国时期广东财政政策变迁》、《中国近现代论集》、《百年暨南史》等。

赵灿鹏暨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哲学

博士,曾任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研究部主任,中国图书馆学

会第六届学术研究委员会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家谱与地方史专业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与中国思想文化史。出版的主要学术专著有《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合撰)、《苦榴花馆杂记校注》等,近年在《文史》、《文献》、《中华文史论丛》、《读书》、《书目季刊》等刊物发表论文30馀篇。

赵利峰暨南大学文学院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澳门

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为晚清史、港澳史和中国文化史。

著有《尴尬图存:澳门博彩业的建立、兴起与发展(1847-1911)》一书。自1999年起,先后参与编撰的著述有《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澳门政府宪报中文资料辑录》、《澳门编年史(六卷本)》等。2003年,获澳门东方葡萄牙协会(IPOR)与葡萄牙大使馆颁发的“葡萄牙奖”(Premio Portugal);2005年,论文《晚清粤澳闱姓问题研究》获澳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承担有澳门特区文化局学术奖励课题《民国时期的澳门博彩史研究(1912-194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赌筹饷:博彩业与近现代广东财政研究(1861-1936)》等课题。

周正庆历史系副教授,南开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

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社会史的研究,发表文章十有余

篇,著有《中国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专著一部,参与主

持部级重点项目与广州市项目各一项,受家学的影响,早年与杨

慧娟合作写有《战后东南亚史》一书,近年主要从事岭南民俗的研究,对农史也甚有兴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