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 "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厚度约

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

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流层的

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石圈、

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学者维

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 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2.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1.是由自然演化形成得不同圈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整体。2.各圈层层面特别是岩石圈表面是不均一的,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太阳能辐射分布、控制表面变化的内能分布、人类的体质、习性、文化与经济活动的不同等。

3.地球的表层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海陆变迁、地壳活动;气候变迁、演化与交替;人类活动的发展等

(四)地理环境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或者称为地理环境。地理学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地理环境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E.雷克吕(Reclus)于1876年提出的,他把地理环境理解为"围绕人类生存的自然现象的总称"。通常地理学中所谓的地理环境与其看法不完全一致,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我国相当多的地理学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家),将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地理环境的相对划分。人文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内涵和范围不断扩大。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是一个综合各自然要素的整体,相当于地球表层的范围。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它们在空间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相互联系的,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随系统论的出现,一些地理学家开始将之用于研究理论地理学。1963年,前苏联地理学家索恰瓦提出用地理系统的概念替代自然地理学中"地理壳"、"景观壳"等概念,70年代发表了《地理系统学说导论》,从系统论角度建立自然地理的研究体系。80年代以后我国地理学家也十分重视用系统论思想研究地理学,提出了"自然地理系统"(牛文元,198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吴传钧,1979)等概念。

地理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地理系统就其组织水平来看,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由众多子系统构成,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全球地理系统、区域地理系统、局地地理系统等。将地理系统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反映了现代地理学对自身研究对象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五)地理系统

系统思想是现代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整体性的一次飞跃。随系统论的出现,地理学家们提出以地理系统的概念替代以前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等概念,先后提出"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地理系统应当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系统;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

地理系统的特征: 1.整体观点。一切部分、要素都是一个系统,是由地球表层各部分有机结合的整体,各个孤立部分性质和活动方式的集合,简单相加不能形成高一级组织水平,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动态观点。地理系统中一切有机体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生命不等于机器。 3.等级观点。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具有层次性。

●三、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的研究

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球的表层系统,始终都紧密围绕着人类与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相互关系问题而形成发展的,逐渐形成了为人类服务的、人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核心。 1. 地理学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变化过程; 2. 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时期地理学的中心任务有所变化,可是虽然这些中心任务名称和具体内容有较大差别,但始终未脱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研究地球表层空间系统,是从空间的视角、是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的,这就形成了地理学研究的"空间视角"与"环境视角"(或生态视角)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简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2、试述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内容。

3、地理环境、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三个概念的基本联系是什么?如何用系统论的观点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地理学的性质与科学体系

●地理学的性质

长期以来,科学被习惯地分成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一般科学面对这种分类都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每种科学,要么是自然科学,要么是社会科学,相互不可逾越。这种划分的根源在于二元论的科学观,即自然现象有自然现象的规律,社会现象有社会现象的规律,两者之间没有综合的整体的规律。这种科学观给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严重障碍。

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苏联地理学曾普遍认为地理学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

甚至于有的学者干脆认为经济地理学不属于地理学,而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这种认识破坏了地理学的整体性,阻碍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60年代以后,科学在继续分化的同时,综合的趋势日趋明显。地理系统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人文内容也包括自然内容,地理学所要研究的不是这两个方面的机械组合,而是作为系统的整体联系与规律。因此它既不单纯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而具有综合性,是两种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

●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地理学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

(一)传统地理学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平面的。一般地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区域地理学、系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二)现代地理学科学体系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重视地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重视应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三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地理技术迅速发展。

按照对地理科学大科学性质的理解,现代地理科学分三个层次。

1.基础理论层次,又分三个亚层次:(1)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学的方法论、认识论。是关于研究地理学思想的。地理哲学、地理学思想史、地理科学学等。(2)地球表层学:是以地球表层物质体系的整体规律为对象,关于地球表面规律的更高层次的综合和概括。(3)区域地理学、系统地理学和类型(部门)地理学。

2.技术理论层次(应用理论层次)这个层次和以下的应用技术层次是地理学发展较快的领域。技术理论层次包括:建设地理学、区域开发学、国土整治学、自然环境保护学、自然资源学以及与部门地理相对应的应用理论学科,如应用地貌学、应用气候学、水资源开发学等等。

3.应用技术层次这是地理科学最先端的层次,指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工程技术。如遥感地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制图、景观生态设计、土地管理与规划、城市规划、自然灾害预报等等。

●地理学的科学特征地理的科学特征是区域性、综合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

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如果没有区域间差异刺激和吸引人们去探索自己生活域内和域外的未知世界,那么地理学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了。我国地理学家林超指出:"区域概念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核心。(2)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空间视角的体现,现代地理学将区域研究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不仅限于认识世界而且直接参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3)地理学研究空间系统在于揭示各要素间的关系,在于认识其整体性。这就涉及地理学的第二个特征,即综合性的问题。

(4)现代系统论更科学的指出,系统的功能产生一种质变,这种质变是各部门机械相加所不及的。地理学的精髓,地理学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从各个组成要素综合分析上认识地理系统及其各个区域的规律。

●地理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地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分化、派生出新的学科。他们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吸收其他学

科营养独立成为新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地理学本身也从关系密切的其他学科中吸收新思想新方法改造自身。

(一)地理学与地学

地学即地球科学,最早两者是一回事;现代地理学与地学至少有以下几点区别: 1从科学性质上,地学属于自然科学,而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2从研究尺度上,地学研究整个地球,而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3从时间尺度上,地学研究数10亿年的地球历史,而地理学仅研究作为人类环境的地球表层,比起地学来要短的多。无论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地学研究的都是地理学对象的环境,很多地球表层发生的现象都与表层外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地理学家要深刻理解表层地理规律也必须有地学知识,特别是地质时代最近的一纪,即有冰期发生和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的知识对地理学尤为重要。

(二)地理学与生态学(1)生态学是研究生命体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它的产生于发展与地理学有着密切关系,洪堡开创的植物地理学是生态学的三大来源之一(林奈的植物分类学、达尔文的进化论、洪堡的植物地理学)。(2)生态学经历了个体生态学、群体生态学阶段,到本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了人类生态学阶段,生态学全球化、社会化,这时与研究人类环境的地理学关系更为密切了。两者有着大量相重合、融合的研究内容。(3)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思想、生物地理群落思想都对地理学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生态化方向是现代地理学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景观生态学(又称地生态学)是地理与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所不同的是地理学除研究生态环境外更注重区域与空间的研究。

(三)地理学与环境科学(1)环境科学是研究物质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科学。人类对环境的保护治理基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三废"(废水、废气、废渣)造成污染的治理;另一方面是对不合理的自然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水系破坏、草原破坏等)的治理。地理学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其本身也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2)环境地学已成为地理学与

环境科学间的边缘学科。两个科学虽然有交叉重复,但两者研究的视角不同,领域也不完全相同。环境科学更多的侧重于环境治理方法、治理技术,而地理学不仅注重环境整治,更重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对空间地域的研究、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着眼于人类环境地域系统的整体规律。(3)地理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相邻学科吸收营养丰富自己,并运用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积极参与相邻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做出贡献。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地理学是什么性质的科学?

2、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和科学特征是什么?

3、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怎样?

第三节地理学视角与科学维度

一、地理学视角

地理学与科学、社会的关联问题是一套独特而综合的视角而产生的,所有的现象都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正如所有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因此地理和历史就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核心。地理学像其他科学一样,也具有一套发育完善的视角。

1、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的透视观察世界的地理方法。

2、地理学始终未脱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形成了地理学研究的"环境(生态)视角"。

3、地理学的综合领域:综合是地理学家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超越传统上的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分离的边界,借以对选定现象进行广泛分析。这种方法不仅借用其他学科常常用以单独处理某个问题的分析思想,而且利用对不同学科研究同一种现象的各种方法的反义与矛盾的彻底研究。综合研究将环境—社会动态,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环境动态与自然系统,人类社会动

态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

4、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知的方法的空间表述。

地理视角矩阵

地理学观察世界的方法——通过对地方和尺度(横坐标)的聚集,穿越其三个

综合领域:人类—社会动态,环境动态,环境—社会动态(纵坐标)。

空间表述(矩阵的第三维)加强了并有时驱动了其他地理学分支的研究。

二、地理学观察世界的方法

地理的要旨是了解十分多样的过程和现象时,"区位要紧"。位置是地理学观

察过程和现象的横断途径,而其他学科则往往孤立的看问题。

地理学注重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过程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依赖性,而任何位置或

地点的特征就是由这些现象和过程所决的。地理学还寻求了解地方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研究地方特征的"垂直"综合性,也研究地方之间的"水平"联系。地理学还注重这些关系(在实践与空间上)的尺度问题。这些关系的研究使地理学能充分认识到地方和关系的复杂性,而其他学科往往只是抽象处理。

(一)地方的综合地方是研究过程和现象之间复杂关系的天然实验室。地理学长期研究不同过程和现象是如何在各区域和地点间相互作用的,包括了解这些相互作用是如何赋予地方以独特性质的。对在某地起作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过程做系统分析,就能提供对该地独特性或特征的综合理解。当这种系统分析应用到许多不同地方时,就出现了对地理差异性的理解。当然,还要对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的过程分析的地理上的可达性分析。

(二)地方间的相互依赖性地理学着重于现实世界中现象和过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赖性,而任何位置或地点的特征又是由这些现象和过程所决定的。地理学家认为"地方"的定义不仅依靠其内部特征,而且还要依靠来自他处的物质、人员和思想的流动。这些"流"导致地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侧重点是了解这些"流"及其对各地方的影响。这样的关系有着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一切特征。这是对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挑战。

(三)尺度间的相互依赖性尽管地理学对空间和时间两种尺度都关心,但视角的持久视野乃是空间尺度—从全球到高度局部地方性尺度—的重要性。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能提供深入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的洞察力,能了解这些过程和现象在不同尺度上如何相互联系的。地理学长期关注的"区划"问题,即根据共同的地理特征划分连片地区的问题。地理学家认为地理区域的内部复杂性和

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一套特定的区域总是对地理变化的不完全的,而且可能是误导的表述"。确定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某些现象变化的尺度,能提供有关控制机理的地理、时间和规模的重要线索。

三、地理学的综合领域

地理学偏离其他学科专业的根本出发点是:关注人类如何利用与改造支持生命的生物环境和物理环境(bio-physical environment),或环境—社会动态(environmental-societal dynamics)。地理学中还有两个重要的综合领域:(1)研究不同生物物理过程或环境动态间的关系。(2)综合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机制,即社会动态(social dynamic)。这两个领域都径直的取自对地方(place)的关心,把对地方的研究放到地理学观察世界的方法中。

(一)环境—社会动态

这是地理学科长期以来关注的学科分支,研究联系着社会与生物物理环境的动态,这是目前世界都日益十分关注的核心研究方面,这包含在三个相互重叠的研究领域。

1.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1)调查、查明人类对环境影响,地方性和区域性水平上的研究阐明了人为景观改造,作出评估。(2)研究社会开发自然资源的途径,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如何导致资源退化和维护或重新定义自然资源库的途径,探究为什么以他们的方式改造环境和自然资源。(3)研究环境退化过程中承载力和人口压力作用。(4)注意不同文化对环境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2、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生物物理环境改变对人类的后果,也是地理学传统的关注点,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个人、团体和地理区域不同的脆弱性。

3、人类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反应(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仅极大地受到特定的活动和技术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不同社会对环境所持的态度和观念的影响。(2)环境变化对人类种群的影响,能够因人类的行动而大大舒缓甚至可以避免。准确地感知这种变化及其后果是成功地采取舒缓策略的关键因素。如人类社会对灾害风险的研究:对风险的感知;风险信息系统;对可用于舒缓策略的精确认识是本领域的重要方面。

(二)环境动态

地理学以其自然科学的优势进行环境动态研究。 1、人类活动作为导致环境变化许多相互联系的机制之一进行分析。2、环境过程(包括人类活动在内)中各种反馈研究也是地理学对环境动态研究的中心。

此领域的研究是自然地理学的范畴,自然地理学三个主要分支是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学有密切的联系)、气候学和地貌学,但现在已发展成许多相互重叠的子学科。这是自然地理学家的综合性和横断研究发展的必然。自然地理学这三大子学科不仅分享着自然科学的视角,而且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有些模糊,只是在侧重点方面有所不同。

(三)人类社会动态

综合的第三个领域着重于相互联系着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过程的地理学研究。地理学通过解决两类问题寻求对此类过程的综合研究与了解:1、影响某地发育的那些过程的途径。2、空间布局和位置的影响和我们对那些过程的了解。

因此,空间和地方问题日益成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1.地方的社会综合研究地方中的社会过程,地理学家倾向于把重点放在微观与中观的尺度上。(1)城市与乡村景观及其变化的研究。(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3)城镇、街区不同社会和民族集团的生活状况和经济前景。(4)地方和区域发育特征,历史发展与过程的研究。

2、空间、尺度和人类—社会动态对各地方间联系的社会后果的研究,侧重于尺度的变化。(1)研究空间的认知与个别决策,以及个别行为对整体格局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为各地方之间相互作用地理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框架。(2)在城市和区域尺度上,研究工业区位与集聚的全国性转移以及城市间迁移的格局。(3)对个人行为与宽尺度社会结构,个人决定如何受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结构和制度的。(4)各地社会差异不仅是个别地点特性的差异,而是这些地方如何在更大尺度上起作用的社会过程影响的差异。(5)侧重于组织机构行为的空间表述,企业采取影响不同的分区定位、营销和影响不同地方发展可能性的行动及方法;国家结构的研究区域一体化和分裂化问题;国家机构在不同地理尺度上履行的职责与权力的发展差异;区域向的政治经济竞争问题等。

四、空间表述

地理空间表述的方法与一整套核心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区域、分布空间相互作用尺度和变化)紧密联系,构成了地理学的视角,成就了地理学怎样去描述他们观察的世界。

1.地理空间通过地图的视觉表达,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石。传统地图占据着视觉表述形式连续统一体的中心位置,这一个连续统一

体可用尺度大小(原子—宇宙)和抽象程度(从印象到线条素描)来解释。地图的中心位置为制图而形成的概念影响了所有的空间表述形式。电脑科学认为地图是科学可视化所用许多概念的基本来源。

2.地理学空间表述的一个活跃领域:视觉地理表述"语言"的程式化,改善对地表的描述,如高程数字库支持的晕渲法制作的晕渲地图,数字高程模型(DEMs)进行综合。

3. 文字对景观现象的描述。现在努力把文字与图像联系起来,当前研究领域涉及为研究和教学应用两方面设计的媒体文件。"地理脚本"引导人们了解复杂的地图网络、图解、图画和提供某个特殊问题的信息文字描述。

4. 数学表述侧重于位置、区域和分布的空间模型,功能组合模型,以及侧重于空间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过程模型。可视化地图是以空间数学模型为基础的,能用以表明地理位置在地图上的一切描绘,根本上就是从地球表面到书页或电脑屏幕上的数学转换。

5. 数字表述,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电脑制图的广泛使用,是表述研究中最活跃和最有影响力的焦点,在开发支持GIS和电脑制图系统的描述方案,地理学起着核心作用。上述空间表述问题因数字化表述而日益联系起来,用数字表述作为中间步骤,从一种表述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如数学表述转为图像表述)已成常规。

6. 地理空间表述传统的一个生长点是地理信息科学多学科的成就。地理信息及随之迅速出现的技术处于核心重要地位。

五、地理学的科学维度

对于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空间系统"和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研究,其研究应当从空间维(秩序)、时间维(序列)和动因机制等维度来研究。 1.空间秩序:指某一地域内地理现象或事物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分布规律。后者的层次高于前者,地理学不仅重视某一地域内部的空间秩序,还应重视地域系统的研究。 2.时间序列:空间秩序不能一成不变的,是时间的函数,揭示空间秩序怎样变化发展的,包括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的速率、节律,应特别重视空间秩序的未来变化趋势情况。 3.动因机制:空间秩序、时间序列之所以形成的动力机制。包括:(1)某一时段空间秩序保持稳定或维持的动力学原因或机制。(2)时间序列形成的动力学原因或机制。

(一)地理学“二元论”的形成与影响

在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还有地理学上的“二元论”。同洪堡主张地理学应在复杂性中理解统一性一样,李特尔认为统一性正是地理学的特点。但是,德国的O.佩舍尔等人却反对李特尔的人文方向,认为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人类活动则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从而产生了地理学的二元论。佩舍尔主张的二元论在西欧实际支持者人数并不多。

苏联地理学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学,突出发展经济地理学,实际上以经济地理学代替了人文地理学。同时,苏联把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当做互不相关的两门科学,理由是统治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统治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认为这两门学科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不能合成为一门学科,经济地理学是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彻底摒弃地理观点。

直到1960年,阿努钦批判了30年代以来苏联地理学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二元论,主张区域研究应谋求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之间的联系和平衡,得到许多学者如绍什金和马尔科夫等人的热烈支持,开始在苏联逐步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见苏联地理学史)。

地理学二元论给地理学带来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把统一的认识对象认为地分割成两种不同性质的科学,在今天的环境时代、生态时代是不符合人类的认识潮流和社会需要的。

(二)统一地理学

统一地理学思想不应该理解为把地理学统一到一个具体学科上,也不是这一科学体系中每个学科都是文理统一的,而是整个科学体系是统一的,既有人文又有自然,既有理论又有技术。地理科学的总目标是认识地球表层的发展演化规律,认识人与自然(或环境)的关系。

统一地理学除了在整个大科学体系上结构组成上的统一,还表现在研究内容的统一。自然地理学不能只研究非人的、无人的、纯自然的世界。而应该研究人类干扰下的自然环境,人类的地质作用已经达到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的地质作用,忽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自然地理是没有出路的。同样,人文地理也不能仅仅研究出纯社会、纯人类的世界,脱离环境、脱离地球表面,就会导致地理虚无主义,也就是无所谓地理学了。尤其是现代,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经济现象都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脱离环境仅仅从空间视角认识社会是一条走不通的认识路线。承认和认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一回事,探索自然规律又是一回事;同样,承认和认识自然对社会影响是一回事,探索社会经济规律又是一回事。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叙述地理学视角的内容。

2.试述地理学的科学维度。

3.地理学的的“二元论”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形成后产生的影响?

4.何为统一地理学?

第二章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一节地理学的学科结构

一、基础理论层次

(一)理论地理学研究地理学的方法论、认识论,是关于研究地理学科思想的分支。 1、地理哲学研究地理学理论中的哲学问题和思维逻辑问题,以阐明地理学理论的哲学意义和方法论中的逻辑过程,为地理学研究提供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元地理学即地理科学学,有关地理学研究对象、分科的研究方法、科学性质等方面的分支。 3、地理学思想史探索和运用地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起源、继承和发展,从时间顺序探求地理学的理论。

(二)地球表层学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又是与之相关学科关于地球表层规律的更高层次的综合与概括。

(三)区域地理学、系统地理学与类型地理学 1.区域地理学研究各地理要素的区域组合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揭示区域特征,在阐明区域人地关系的分支、区域现代地理在系统性、综合性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2.系统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两大门类,是研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结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和人类影响的学科分支,是部门地理学的发展,部门地理学是其主要构成,是地理学基本层次的一系列分支学科。【a.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方面。研究的中心任务:对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构、功能、自然变化过程(物质、能量、演化、地域分异)。学科划分:广义的,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专门自然地理学;狭义的指综合自然地理。

b.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学科分支:人口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聚落)地理学及区域城乡规划。】3.类型地理学也称专门地理学。以地理系统类型系列所划分的人类环境地域类型为对象的科学,如流域地理学、山地学、草原学、沙漠学、冰川学、城市学、农村景观学等,是从分科体系上体现出来的综合研究的系列。

二、应用理论层次(技术理论层次)

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发展较快的领域,也尚不成熟,与其他学科、应用技术相互渗透的学科。包括:建设地理学、区域开发学、国土整治学、自然环境保护学、自然资源学,以及与部门地理学相对应的应用理论学科,如应用地貌学、应用气候学、水资源开发学等。

三、技术方法层次(地理工程学)

是地理学最尖端的层次,指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工程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制图、景观生态设计、土地管理与规划、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自然灾害预报等。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现阶段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何?

2.现在的地理学在技术方法上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二节现代地理学学科结构与传统学科结构的比较

一、传统地理学的学科结构传统地理学的学科结构是单一层次的、平面的。一般地说,分为区域地理学、系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仅是专业理论的(图课本P313)

二、现代地理学的学科结构现代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从发展的趋势上有三大明显的特点:一是重视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地理学学科体系、方法论的研究;二是重视应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三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地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因此,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是立体的科学体系。(图课本P314)

第三节目前我国我校的地理教学课程结构

我国地理科学作为一级学科,其下又分为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图、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专业,即是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理论、应用技术三个方面的体现。地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已基本是按照现代地理学学科体系来考虑的。目前我院的地理系主要分为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图、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它们的课程设置情况如下:地理科学专业:侧重地理学的学科综合与面向地理教育,其课程设置侧重于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的课程(必修)。应用理论的课程则是多作为选修。应用技术中基本的主要的必须掌握的则主修,其余的可选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地理学在应用领域的体现。侧重于应

用理论与研究,所以其主干课程的安排,除必须的地理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外,主要是应用理论方面(这也是基础的、必须的)和必要的应用技术的课程;而选修也是以应用理论方面的课程为主,其次是应用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制图技术和编绘技术等),少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地图、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属于地理学应用技术专业,所以其专业必修课除必须的地理科学基础理论、一定的应用理论方面的课程(如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水资源、土地管理系统等课程)外,绝大部分是应用技术类课程或应用技术的基础课程,其选修课程中更是以技术方法、计算机软件为主,其次是应用理论课程,很少量的地理基础课程。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比较现代地理学与传统地理学的学科结构?

2.我校主要有哪些地理学二级专业?它们的课程开设状况如何?

3.我校的地理学课程设置与其他大中专院校相比有何优势与不足?

第三章

第一节地理学方法论简述

一般说来,方法分为3个层次:即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的理论。

一、地理学的方法论对应于现代地理科学阶段出现的改革思潮,出现了地理学的新的方法论。

(一)例外主义 1.例外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谢费尔给传统区域学派方法论概括的名称。指传统的地理学研究目的是弄清地球表层区域的差异性,而不是共同性,将自己例外于一般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追求的法则、规律的普遍科学范式。例外于科学普遍的方法论。

例外主义思维符合著名哲学家康德(I.Kant)的思想。他将事物的研究分成两大类:其一是自然分类;其二是逻辑分类。康德的先验的认识形式,人类的知识与时间、空间、范畴相对应。分为3类:即历史学,地理学和其它科学。与时间、空间联系的事物是具体的。因此地理学、历史学是研究具体事物的,其方法论都应当是个性的。康德对地理学的方法论十分明确:“这意味着地理学研究特定具体事物中的关系,而不是事物抽象的一般特征,并且集中注意于自然的差异性,而不是相似性。”概言之,自然科学是确立法则的科学,文化科学则是个性记述的科学,这样就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掘起一道鸿沟,为例外主义和地理学的二元论提出了哲学的注脚。

2.例外主义与地理科学研究例外主义方法论在地理学发展史上有其深刻影响,几次受到冲击,但依然有其生命力。例外主义并不是地理学有别于一般科学的独特的方法论,虽认识研究区域、环境的特点和差异是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地理学方法论的全部和唯一。地理科学中也有地带性规律、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许多成熟的理论、规律和法则,对其他科学和地理学应用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地理事物个性、差异性研究起到指导作用。个性研究在地理学中依然是具有重要意义:个性是基础,前提,共性是大量个性研究中抽象、归纳、提炼出来的,地理科学面临的复杂事物,个性研究的积累必然具有突出的重要性。而且我们现在也认识到还有更大量的个性的随机的、不确定的、非线性的事物,这是其本来面貌,等我们去认识。所以地理学研究把共性研究绝对化是片面的。个性研究依然有其重要价值。面对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和多样的人类社会类型,地理学进行联系实际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重视探求各种地理规律的同时,必须要特别重视现实的、具体的区域研究。

(二)逻辑实证主义

1.基本思想: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20年代奥地利物理学出身的哲学家石里克(Schlick)倡导的,他们认为一切科学都必须遵从统一的方法论,即经过考察,实验来验证,建立法则和规律。谢费尔、邦奇等学者所倡导的地理学的“计量革命”、“理论革命”思潮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只有一个方法论,即追求普遍的规律和法则,没有其他例外,试图让地理学走物理学走过的路。犯了将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绝对化的错误。

2.逻辑实证主义与地理科学研究逻辑实证主义不能统一地理学研究的所有科学方法论,认为共性规律是所有地理事物的唯一是错误的。因为这是复杂的客观世界所决定的。刻意追求统一的规律、法则,本身就犯了方法论的错误。20世界60—80年代青年学者在地理科学研究中过分热衷于规律性与法则,从而建立数理模型,忽视调查,研究,野外实践,正是方法论上走偏了方向。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在地理科学中,共性研究,理性思维确实也很薄弱的,它关系到地理科学的前途和命运,是提高地理科学预见性、科学性重要的方法论,尽管地理科学存在复杂性,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向真理接近,可以得到对地理事物的相对理性的认识。一定条件下的模型,法则,规律,可以更为理性,更有效率地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为地理学的定量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人本主义

1.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又称人文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计量革命受到批评时,西方人文地理出现的新思潮。

反对空间主义发现论把研究的主题对象只放在客观外在的空间环境上,认为人对环境或空间的感知,受人生世界的影响,即人的感知因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经历、意识而异,所以应该以人为本,把研究的主题对象放在人的主观的经验世界上。由此,人本主义突出了个性差异,也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追求统一法则与规律的共性研究,反对普遍的科学方法论的。

2.人本主义与地理科学的研究该方法论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人文、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社会地理领域,新兴的行为地理研究主要是使用这一方法论,把研究的主题放在人对环境空间的感应上。

人本主义出现过一些研究“地方”的精品工作,但并没有从体系上解决地理学的方法问题。人本主义在人文地理学方面有广泛的意义,但并没有成为主体的方法论,并不可能替代或更新地理科学原有方法论。

(四)后现代主义

1.基本思想:西方哲学家将“现代性”诠释为用理性、逻辑及依靠实证来说话的科学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性”提出质疑,怀疑仅以科学的思维来论断事物,是否能让社会从历史传统及宗教的捆绑中解脱出来而取得较多的自由,使社会变得较能令人满意。后现代主义反对高度概括性的、以偏概全、一概而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言论,大规律,大法则。是对传统的批判,对多样化的、异质性的、权益性的、非延续性的、随机变化的及地方性的事物感兴趣。反对传统权威,反对僵化的人思想框框,支持活泼的新鲜事物。认为世上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所谓永恒的真理。

2.后现代主义与地理科学研究后现代主义对地理学的影响始于1984 年美国比较文学教授詹姆森的一篇论文。剖析社会及历史变迁时,强力肯定了空间地位的重要性,认为在60 年代以后的西方后现代社会中,左右我们日常生活、心路历程及文化预言者,是种种的空间而非时间。80年代起,地理学者开始积极探索地理学在社会理论应占的地位。促进了地理学者对各种各样少数人群、对后现代化多样城市结构的研究。在计量革命、理论革命风潮以后,人本主义、激进派和后现代主义,强调个性研究,大大推动了以地方研究为基础的新区域的研究,使其学术地位提高至最高点,使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大大丰富。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的、个性的、随机的,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的本来面貌,对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思维多样性等现代多元思想意识的形成,对新思维、新理论的产生有促进和保护。但它一概否定确定性、规律性,否定发展进化是错误的,易导致不可知论,导致地理学对社会作用的否定。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叙述地理学有哪些方法论。

2.试述什么是例外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分析其对地理学方法论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学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基本分为两大类

1.归纳法归纳法一般是从事实到概念,从观察到总括,从局部到总体,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全部事实确定规律性。归纳法为很多学科采用,在发展科学思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生物学中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形成最经典。但也有缺点:①不能实现全部连续推理(观察掌握材料的局限),而推理是由观察走向判断的重要步骤。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具片面性。(缺少推理)②归纳的结论往往只适用于以进行归纳的那些资料范围扩充至这个范围以外易于出现矛盾。(局限性)③归纳过程易于掺杂研究者的主观因素。(主观性)

2.演绎法从概念到事实,总体到局部,从概括到观察。就是从预想的概念经过验证而得出结论,概念并非是主观臆造的,而是根据研究的实际经验和学术水平得出,决定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理性上和逻辑上比较严密,而论证可具有广泛性可以突破局部实际材料的局限;较成熟。发达的自然科学多采用这种方法。其缺点是:(1)研究者最初主观因素的干扰(2)有时甚至出现科学研究战略性错误(反馈证明立论错误)。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两个方法经常交织使用。演绎方法的最初立论设想也是从自身经验、基本事实中归纳提炼出来的。地理科学由于自身特点,多用归纳法。随地理科学理论体系性的增强,预测性的增强,必然会越来越多用演绎法。

第四章地理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传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地图方法

地图是具有科学内容、集地理符号之大成的图画,也是地理工作者最常用的研究手段之一。地图是语言,是信息载体,是思维、创造性的成果。首先,地理工作者要学会利用地图,识别地图所容载的信息。这表现多方面的技能,其一是能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一定比例尺、种类、精度的地图;其二要善于在野外通过地图判定方向、位置、距离、面积、高度、坡度等地理要素,在室内研究中要善于识别地图上所容载的各种信息及其相互关系。其次,地理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地图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绘制各种专业地图、综合

地图来说明问题,对于地理教育工作者能运用地图传授地理知识更是必备的基本功。作为地理学家使用地图必须有三方面的能力,即学识能力、研究能力和哲学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也体现了三个层次水平上分析地图的能力。

(一)现代地图制作与表现方法的新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遥感制图与计算机制图由于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地表空间信息越来越丰富,以卫星照片、航空照片为基本素材制作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已经成为当代地图制作普遍采用的手段,它迅速、准确、承载的信息量大,使从卫片、航片形式转换为地图形式的理论与方法成了地图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电子计算机制图正在逐渐代替传统的手工制图方式,尤其近年来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即电子地图和地图信息系统。它不仅通过电子计算机制作,而且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存贮、显示。具有快速检索、动态显示、自动分析、过程模拟、趋势预测、规划设计等多种功能。实现地理信息多维可视化,如三维地表现地下岩层、结构,矿体、矿脉,四维(三维+时间维)地表示大气运动,模拟洪水、海流、地表侵蚀堆积等,成为地理分析的重要工具。

(二)景观制图与综合制图随着地理学综合研究趋向的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对综合地图需求的增加,地图制作上出现了综合化、实用化的趋向,各种各样描述地理综合体的景观地图设计,一度成为欧美和日本学界的热门课题。从原来的单一要素图(专业地图)和各地理要素空间位置图(普通地图),提炼升华反映景观单元和景观结构,反映地理综合体的整体面貌。或者通过同一幅地图的多层次组合,或者通过一系列地图的多要素分析,阐明地理综合体中各级区域单元的内部与外部的特征联系,是农林规划、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图件。

二、地理调查无论是人文地理学还是自然地理学研究都离不开地理调查,离不开对社会实际和大自然的直接观察和了解,地理调查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

(一)地理调查的一般过程一般的说地理调查分为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内业整理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首先要根据研究目的或教学实习目的,制定野外工作计划,包括调查的项目、路线、目的要求、方法等等。计划制定后要着手出发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物资准备(资金、仪器、行装等)、人员准备(编队、分组分工等)和资料准备(图件、研究地区各种经济、社会、自然资料,前人研究成果)。

野外工作即指在野外的观察、访问等实际工作。

内业整理阶段包括资料整理分类、图表的制作、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综合,还包括必要的室内实验,最后得出野外工作的结论,提交调查报告。

(二)地理调查方方式

1、观察观察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范围;二是对可能涉及的各类观察要素的正确的量度。自然地理中如气温、地温、流量、流速、风速,植物的多度,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地层的走向、倾向,土壤的厚度、pH值等。经济地理中如人口数量、职业、流动情况、产品的产量、产值、销售额、交通流量等等;三是对各要素之间联系的观察。这是最重要的,是室内统计资料难以生动全面反映的,野外直接观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记录记录就是把观察的结果或访问的结果用文字或可以识别的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记录的方法很多,包括文字、图形、照片、录像等等。野外的原始记录极为重要,是最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是以后加工提炼的最基本素材。一般的说野外记录要尽量详尽,必要时要同时采集标本和实物。记录要注明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随行人员,以便分析整理时参考核对。

3、访问调查访问调查是向调查地区居民直接询问的调查方式。它可以扩大调查时的时空范围,相互启发联想随时发现新的问题。人文地理中的民俗地理、民族地理、历史地理常采用这种方法。自然地理研究也很需要这种方法,如地下水调查、土壤调查、土地利用调查等。访问调查资料毕竟不是第一手材料,要经过分析核对,去伪存真才可使用。

4、意向调查意向调查就是对人的行为心理的调查,我国有些情况下又叫“民意测验”。尤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意向调查更为重要,通过大量调查可以查清人行为的规律性,对规划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意向调查采取书面或口头方式,调查人数要有足够数量保证,对象要全面,有代表性。为保证被调查者的权益和资料来源的真实性,有些调查可采用不记名、不录音不录像,选择圈定的方法。

5、史籍调查史籍调查就是通过地方志或其他有关的当地历史报刊、书籍。了解调查地理情况的方法。史籍调查可以了解到当地社会变化、自然环境变迁,是一般地理调查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6、统计资料调查是定量说明地理特征的主要观测、统计数据。自然地理中气象、水文资料、人文地理中人口、产值的资料都十分重要。例如百年不遇的洪水水位记录对堤坝、桥梁、铁路的建设都十分重要;异常低温出现频率对农业生产规划极为重要,等等。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为什么说地图方法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功?

2.如何进行地理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科学研究一般经过这样几个阶段:课题设想—调查分析—课题论证—实践研究—假说设想—检验验证—理论法则,在思维和实践中经过几次反复才能完成。

1.课题设想就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和科学发展现状,提出初步的研究题目和设想。

2.调查分析就是到试验中检验课题设想实现的可能性。如前人研究已达到的水平,设备、经费、时间的可能性,完成后的效益、意义等。总之这是一步非常慎重的决策调查过程,弄清楚研究工作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为下一步课题论证做准备。

3.课题论证指对课题的可行性论证,是研究者本人和科研管理者共同的工作。它包括课题在科学上的合理性,课题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在现实条件下能否做到,即研究的可能性,还包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即研究价值。一般课题论由研究者提出,由课题相关的专家审评。在课题论证时要注意克服两个倾向:一是实用主义倾向。即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有些科学研究有理论价值,但其实际意义并不能一下子看清楚。比如原子能的研究,最初的研究者只是发现放射性元素在照相底片的感光,认为这对物质的结构的学说具有及其重大的理论意义。但当时并没有想到后来原子能应用于发电、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所以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科学研究还是要予以支持和辅助的。二是缺乏实际意义的纯理论倾向。特别是我们国家当前的财力、物力很有限,急切需要那些见效快、在生产上迅速应用的科研项目。就拿轻工业制品来说,日本的很多产品霸占着国际市场,除极少数高级电子产品外,绝大部分并不涉及高深的科学技术,但是由于它方便、精巧很博得用户的欢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三个部分都是立题过程,它是决定科研成败的重要关键。

4.实验研究是实际实施科研计划的过程。通过大量实验、统计资料、实地考察,探索论题的规律。

5.假说设想就是根据实验研究推测论题涉及的事物的规律性,并经过思维升华提出研究者的理论设想。之所以称之为假说和设想,是因为这种意见尚欠不足,只是局限于研究者实验或调查资料基础上得出的初步设想。

6.验证检验就是把假说或设想拿到产生假说的实验材料、调查资料、事件以外的范围,检验假说的正确性。

7.理论法则经过检验后再进一步升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理论或法则。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第三节地理学的现代研究手段

一、遥感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是新兴的现代综合探测技术。它是通过传感器接受物体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来揭

示被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动态。遥感又分为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遥感技术大大扩大了人类观察视野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如地球资源卫星每天绕地球运行14圈,可以收集到地质、水文、气象、海洋、环境、矿产以及农业、林业、城市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而且实现了对地球的瞬间整体观察。

现代遥感技术多采用红外和多光谱摄影,这样就比一般的地图黄和可见光范围的一般航空照片更高一筹,不仅能记录人类观察和认识到的地理现象,还可以感知到事物一些动态变化性质。如运用气象卫星可以通过红外线记录整个地球的温度,

正确测出地区能量收入,正确探测大气状况,使天气预报从半艺术半科学的状态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地理学家主要是应用遥感成果即航空照片和卫星图像来认识地表事物,它已成为现代地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犹如望远镜的发明和天文学的关系,遥感技术的发展给地理学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是在计算机硬软件设备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储、查询检索、运算、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以研究和处理各种空间实体及空间关系为主要特征。它的每个数据项都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关系编码定位,然后才是各种定性、定量的属性,以此来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即: 1.通过数字化和编辑处理的输入系统。

2.数据的管理和检索,即建立数据库,保证系统数据的有效提取、检索、更新和共享。

3.数据处理分析。

4.数据的传输和显

示。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许多优越性:首先,它具有多维的不断更新的数据结构。其次,地理信息系统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具有区域综合能力和预测能力,可以迅速大量处理地理信息,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决策能力还将有更大的提高。

三.全球定位系统 GPS泛指利用卫星技术,实施提供全球性定位服务的技术,是测量的革命。GPS的工作原理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如果太空中有一颗带有观测装置的人造卫星,那么被观测物肯定是以这颗卫星为中心,以被观测物与该卫星距离为半径球面上。

如果有两颗带有观测装置的人造卫星,则被观测物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在以第一颗卫星为中心,以被观测物与第一颗距离为半径球面上,又在以第二颗卫星为中心,以被观测物与第二颗距离为半径球面上,也就是在两个球面的交界的圆周线上。如果有第三颗卫星,被观测物存在的范围就更大大缩小了,即在上述圆周线与第三颗卫星为中心,以与第三那颗卫星的距离为半径的球面的两个交点的一个点上,如有第四颗卫星,被观测物的位置就被锁定了,即根据第四颗卫星与观测物的距离就可确定出被观测物处于两个交点的那一个交点上。理论上讲,有4颗卫星就可以确定地物的准确位置。但实际观测中并不一定每一个地物都需要四颗卫星同时观测,往往只要知道地物与三颗卫星甚至两颗卫星的距离就可以定位了。GPS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实用性,广泛应用于军事、大地测量、城市规划、交通、旅游、探矿、灾害预测等各个领域。在地理学研究方面,它可以测出板块移动的精确距离。

目前卫星观测的GPS单点定位可以达到米级,只要把检索编码延至39位,就可以达到米精度,无需复杂的投影转换,超越了几百年来人类苦心钻研的投影技术。通过GPS可以测量出大气的水分含量和电子浓度,确定地质、地理勘察和考查的准确位置。使地学、地理学研究精度大大提高。

四.地理实验与地理模拟(一)地理实验地理实验即指: 1、通过各种不同探测手段,追踪和了解地理过程的规律。 2、将地理过程人为地以不同方式再现,通过实验对比分析,找出其地理规律。后者又称地理模拟。显然地理模拟是地理实验的一种形式。

(二)地理模拟分为实验模拟和教学模拟两种。1.实验模拟是指把地理环境人工原型重建或缩小重建到便于观察的形式去研究,或者把某一地理过程在人工实验条件下再现研究。例如杭州大学地理系进行河口地貌研究,就模拟长江河口的地貌做成较大模型,观察流水不同速度在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动力规律和河床侵蚀堆积作用以及对航行的影响。另外国外有些研究部门建立气候实验室人工模拟大气过程,以及小型的风洞实验、水槽实验都属于这种性质。2.数学模拟就是把地理要素量化将地理过程简化为数学建构式,进行模拟研究。数学模拟在西方应用较广泛,如城市规划、生态建设、地域经济开发等,但目前尚未发现很成功的例证。

80年代以来,地理数学模拟在我国发展比较迅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部门。值得注意的是,地理实验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化学实验,不能以点代面,要特别注意与时空尺度的联系。地理实验最理想的应当是大面积同时定点综合试验,其根本目的是揭示自然地理过程的规律。这应该是地理实验与化学物理实验的主要区别。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简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

2.简述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实验与地理模拟的基本概念。

(完整版)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1章地球系统 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 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基者 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

地理科学导论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地球表层 2、地域结构 3、时间序列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是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的自然方面。 2、()、人类需要或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科学共同体以及大地理学家的作用,是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3、()代地理学是与农牧业社会相适应的产物。 4、()院士率先提出并回答了“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什么”这个问题。5、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春芬教授在其“地理学的传统与近今发展”中将地理学的研究,抽象归纳为三种分析:()、生态分析和地域综合体分析。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地域结构包括背景地域结构、相关地域结构和次级地域结构。 ( ) 2、地理要素结构是指某一地域与其它地域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 ) 3、人地关系就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 ) 4、地理空间秩序的研究或表达的基本语言有文学语言、地图语言和数学语言。 ( ) 5、只要发生在地球表层中的事物或问题就是地理科学的典型问题。 ( ) 四、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维度包括()。 A、科学研究维度B、价值研究维度

C、伦理研究维度D、空间秩序研究维度 2、地理学的科学研究维度包括()。 A、空间秩序维度B、时间序列维度 C、动因机制维度D、伦理价值维度 3、空间秩序的研究或表达的基本层次有()。 A、具体分布B、分布格局 C、分布规律D、地图表达 4、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 C、人地关系地域系统D、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 5、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的确立的根据主要有()。 A、历史的根据B、逻辑的根据 C、价值的根据D、伦理的根据 五、简答题(下列6题可任选作5题。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5题。每题8分,共40分)1、人类对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或地理空间)的认识包括哪些阶段? 2、地理科学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价值? 3、就你的理解,如何才能成长为地理学家? 4、地理科学有哪些主要的发展趋势? 5、地理科学应该怎样研究“区域系统或地域系统”? 6、你认为地理学的“区域公理系统”包含哪些公理? 六、论述题(每题23分,共23分)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你关注的某个现实问题,设计一个对该问题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案。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球系统 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 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 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 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 者 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地球适度的引力能是地球进化和特殊地理过程的前提条件。 17.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包括四部分:①地质大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非生物循环。 18.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19.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空气在这里运动,以补充这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比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20.水循环是指水的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水循环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动力。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1、基本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0.6 低位17-18 高位8--9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这

里上升的空气;在高空,上升的空气向外移动,至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压区,从而构成了大气循环。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和能量来源 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 能量来源: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是地球内部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二是天体的引力能,包括地球引力和其他天体的引力。三是太阳辐射能。 3、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 地域分异:由地球的行星性质和地球表面性质所决定的地球表层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纬向地带性:地球表面环境要素和地理景观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递变的特征。 海陆梯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垂直地带性:无论陆地和海洋在垂直海拔高度上地理环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非地带性:造成地球表层环境差异的不仅限于地带性因素,除此而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地带性因素以外的因素统称非地带性。 2、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理过程有哪些 3、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哪些内容 地理学有三个基本规律:一,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二,地域综合规律,包括距离衰减规律和区域系统规律;三,地域发展规律,包括地理环境周期性发展和人地关系发展阶段性.

关于地理科学导论复习 归纳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 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 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 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 向“地球系统” 的深入扩张⑤ 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 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 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 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的) 2.地域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地域——它的背景地域、相关地域和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的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含义与规定Ⅰ ①公理Ⅰ:任何人地关系都是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 ②公理Ⅱ:任何人地关系都是人与地因果反馈的人地关系 ③公理Ⅲ:任何人地关系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理科学得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得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就是地球得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与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与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与相互作用所形成得、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得、以人类发展为中心得、开放得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得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得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得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得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得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 得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与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得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得基本类型: ①土地空间,自然得、生态得与资源得空间 ②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得,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得基础得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与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得位置得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得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得痕迹得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空间结构:空间系统就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得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得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得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得时间结构:时间结构就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得“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得进程所呈现出来得有规律有秩序得流动性、变动性结构。第二章地理科学得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得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得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得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就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得) 2、地域关系角度得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得“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与与其有关得其她地域——它得背景地域、相关地域与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与信息流等与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得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得含义与规定Ⅰ ①公理Ⅰ: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地域系统得人地关系 ②公理Ⅱ: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人与地因果反馈得人地关系 ③公理Ⅲ:任何人地关系都就是发展过程中得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得含义与规定Ⅱ ①公理Ⅰ:任何地域都就是人地关系得地域 ②公理Ⅱ:任何地域都就是地域系统中得地域 ③公理Ⅲ:任何地域都就是发展过程中得地域

《地理科学导论》试题(B)及参考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标准试卷 2006 ~ 2007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日期2007 年月日 科目地理科学导论(B卷) 地理教育专业本科2006 年级班姓名学号 我承诺,遵守《上海师范大学考场规则》,诚信考试。签名:________________ 一.辨析下列地理科学术语:(每题2分,2×5=10分) 1.流星和陨石; 2.生物圈与智慧圈; 3.城市“烂皮树”现象与城市“烂心树”现象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 5、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连线(每项1分,1×12=12分) 1.将下列文化现象与主要发生地区连线 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地区: 四合院上海 石库门北京 窑洞云南西双版纳 竹楼山西 评剧华北 碉房内蒙 马头琴西藏

2.将下列观点与相关方法理连线 方法论:观点: 例外主义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主张研究区域的多样性。 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应重点研究区域个性和差异性,以便因地制宜地改造环境 发展经济 结构主义地理学是空间科学,应研究共性、规律、法则,应用数学方法人本主义重视研究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方面 后现代主义认为区域结构和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三、填图: 1将中国生态文化区名称填入图中空白处(每空1分,1×10=10分) 中国生态文化区 2、读图分析(每项1分1×8=8分) 以下是某城市草图,请为下列产业选址,填到相应字母标志的地点 化工厂、小麦、菜田、茶园、林业、商业街、印刷厂、食品厂 A B C D E F G H

四、问答:(每题3分,5×9=45分) 1有位商人从赤道空运1000公斤黄金到极地,到极地后变成1005公斤,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好象是飘了起来?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脚印可以长久留存? 3、世界第二最小岛国图瓦卢位于太平洋南部,近年因为海平面上升,全国1.1万人口全数迁至新西兰,放弃了自己的国土。为什么海平面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 A E C C E B B D H F G G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 亚历山大.冯.洪堡,以自然地理见长 卡尔?李特尔,以人文地理见长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及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分异性③时间性④人地性⑤变动性 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e地球陆地表层系统e地球表层系统e地球系统 学术领地的适度扩张①向“地球陆地表层系统"的内涵扩张②向“地球海洋表层系统”的深入扩张③向“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扩张④向“地球系统”的深入扩张⑤向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科扩张 地理空间的基本类型:①土地空间,自然的、生态的和资源的空间 %1基地空间,作为地表物质存在基地而言的,城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物质存在的基础的空间③距离空间,区位论和中心地论等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位置的空间④形态空间,作为社会文化地理学关注的人类活动在地表上所留下的痕迹的空间⑤还包括感应空间或心理空间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空间结构:空间系统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指其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虽: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因果反馈关系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要素结构①自然地理要素结构②人文地理要素结构③综合地理要素结构 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地球表层陆地空间系统及作为其一部分的“区域”或“地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 1.要素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内的各种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和维持的系统。(目前绝大多数学者是这样理解“地域系统”的) 2.地域关系角度的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地域系统”:指在某一个地域和与其有关的其他地域——它的背景地域、相关地域和次级地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等和各种因果反馈关系而形成与维持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题

地理专业研究生考试笔记地理科学导论部分?? 1.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3. 地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特征 4. 地球演化的特征 5.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7.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8. 地域分异规律 9. 纬度地带性 10. 海陆梯度地带性 11. 垂直带性(2011 年真题) 12. 非地带性 13. 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 14. 产业区位论 15. 农业区位论 16. 工业区位论 17. 市场区位论 18. 中心地理论 19. 区域的特征 20. 区域研究的视角 21. 区域发展理论 22. 劳动地域分工 23. 产业集聚理论 24. 点轴发展理论 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6. 区域演化理论以及意义 27. 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 28. 区域经济集团化 29. 中国的地缘战略;(2011 年真题) 30. 人地关系理论 31. 共生理论 32. 环境容量思想 33.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36.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2010 年真题) 37.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38. 可持续发展实质:据龚胜生《可持续发展基础》 39.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属性: 40. 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4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42. 文化与文明

43. 文化发展与环境 44. 文化的扩散、迁移与环境 45. 文化迁移与环境(2011 年复试真题) 46. 中国生态文化区 47. 文化整合(2011 年真题) 48. 现代地理学 49. .统一大地理学思潮 50. 地理学中的生态思潮 51. 简述现代地理学信息革命所包含的内容? 52.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2010,2011 年真题) 53. 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表现 54.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景观思想(2011 年真题) 55.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空间学派(2011 年真题); 56. 简述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 57. 论述大地理学思潮产生的背景 58. 钱学森地理思想包括哪些方面 59. 论述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及其特征 60. 地理科学的特征 61. 地理科学的方法论(2011 年复试笔试真题) 62. 现代地理科学的新思维有哪些,各自有哪些表现 63.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4. 分析地理科学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意义 65. 论述现代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66. 现代地理科学一元地理观和方法论研究 67. 人类扰动下的地理过程和土地科学研究 68. 社会空间重构与区域发展研究 69. 区域发展研究 70.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010 年真题) 71. .现代地理学的特征(2011 年真题) 72. 中国现代地理的走向以及发展展望 《地理科学导论》75个重点、考点 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 宇宙构成:总星系,恒星系,类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其他星体,星云以及星际物质2.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A,太阳的地理效应:太阳能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过程的基础。太阳地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太阳对地表物质运动和生命过程产生影响。 地球形状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接收太阳辐射能存在差异,岩石受热,膨胀,风化为地表物质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形成大气循环,流水作用,为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同时它为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温度环境;并且它还为人类提供现阶段所使用的能源。、 其二是太阳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地理科学导论考劵答案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是有地球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2、地域结构 地域结构是指地球表层及其非最末级的地域子系统的下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3、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是空间秩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节律。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自然地理学 2、地理环境 3、古 4、吴传钧 5、空间分析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每题

2分,共10分) 1、√ 2、× 3、× 4、√ 5、× 四、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A、B、C 2、A、B、C 3、A、B、C 4、D 5、A、B 五、简答题(下列6题可任选作5题。若每题都作,只评阅前5题。每题8分,共40分)1、人类对地球陆地表层空间系统(或地理空间)的认识包括哪些阶段? 参考答案: 白光润教授从认识论的角度正确地蒋认识地理空间的历史划分为现象空间认识阶段、形态空间认识阶段和系统空间认识阶段等。在不同的认识阶段,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角度和认识程度是不尽相同的。(2分) (1)现象空间认识阶段:在地理学产生之初,人们关注并研究的问题是关于的分布问题,即使是对所关注的具体分布的回答,其答案中也有很多猜测臆想的成分。(2分) (2)形态空间认识阶段:近代地理学时期,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不仅寻求地理事物的具体分布,而且寻求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以及这种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同时,明确地注意到自然、社会的区域差异,弄清了地表的地带性结构等问题。(2分) (3)系统空间认识阶段: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将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研究,对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分布规律以及成因的认识则借助于空间结构模型。同时,借助有关的模型,地理学开始了对地理事物的未来状况的认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习题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习题

一、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 定义: 1. 地球表层: 是地球的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智能圈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的、以人类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2. 地球表层系统: 指地球系统的诸多子系统之间——大气圈子系统、岩石圈子系统、水圈子系统、土壤圈子系统、生物圈子系统和智能圈子系统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可以逐级划分成若干地域子系统的、以智能圈子系统的发展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大的地球系统的子系统。 习题: 1. 确定地理科学研究对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a 一门学科研究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功能等都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 b 学科研究对象是否明确,直接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决定着学科科学性的含量。 2. 外国主要有哪些关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答: a:洪堡的观点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与其关系、地域等级关系、地理事物发展历史即时间顺序和人地关系等方面的观念和思想。 b:李特尔的观点 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科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强调地理科学研究的不是整个地球,而是地表空间部分,研究地球表层上的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及其联系、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c:德国部分学者的观点 李希霍芬: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探索人类与物质的地球以及自然现象的相关关系。 拉采尔:人地关系 赫特纳:地理科学是研究区域差异的科学 d:法国部分学者的观点

白兰士:或然论 e:部分苏俄学者的观点 卡列斯尼科: 伊萨钦科: 索恰瓦: f:部分美国学者的观点 托马斯: 哈特向: 苏尔:景观 3. 国内主要有哪些关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 竺可桢、钱学森、黄秉维、吴传钧、陆大道、郑度、林超和杨吾扬、李春芬、李旭旦、陈传康、李振泉 4.地球表层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地理系统的哪些子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答: a:整体性 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人类圈(又称智能圈)六部分,组成地球表层综合体。在时间上,各圈层的形成有一定的时间顺序:首先是无机物质的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其次,有机的生物圈及其相关的土壤圈实在无机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则是生物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发展的基本动

地理科学导论课后习题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地理科学要重视地球系统研究 2、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3、“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节: 1、有人说:按现在科学水平,即使没有太阳辐射,人类靠水力发电,燃煤火力发电也可以解决人类能源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太阳辐射呈增大趋势,是不是当前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3、举例解释“地上现象,天上原因”这句话。 第三节: 1、从地表到大气层顶部气温越来越低,这种说法对吗 2、自南向北流动的河流和自西向东流动的河流侵蚀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3、从中国到美国和从美国到中国的航空旅客如何调整时间为什么 4、地球自转在赤道和两极线速度有很大差异,但为什么低纬度地带不感到时间过的慢,高纬度地带的人也不感到时间过的快 5、许多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预言,地球上的石油只能用几十年,煤也只能用几百年,大量的稀有金属只够用几年、几十年,人类按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要毁灭。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6、地球史学家说,现在是地球第三次寒冷期;第四纪学家说,现在是气候转暖期;气候学家说,现在是本世纪温暖时期;气象学家说,这一、二年气温偏低。他们的说法为什么看上去互相矛盾 第四节: 1、有人提出地球表层是同心圆状的层圈构造,即先是岩石圈,依次是水圈、生物圈、气圈,

这种看法对吗 2、生物圈和智慧圈有何区别智慧圈最终能代替生物圈吗 3、为什么火山多的地方,地震、温泉、地热也多 4、有人说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行为是地理环境退化的表现,你怎样评价 5、有人说人的生活环境主要在陆地,尽量增加陆地面积扩大生存空间,是人类发展的必有之路,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6、有人提议建立“城市自然地理学”有人提出反对,理由是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城市环境有人类参与,不属于自然地理的研究领域,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章: 第一节: 1、用三维地带性分析上海、青藏高原、新疆的环境特征和农业生产条件 2、搜集我国各地区居民的资料,说明各地区、各民族居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以秦岭淮河为界,谈谈中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地域文化有何不同为什么 4、以太行山为界谈谈华北与西北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地域文化有何不同为什么 5、分析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方式、地域文化有何不同为什么 6、分析贵州地理环境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7、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1、比较区位、位置、分布、布局等术语的含义。 2、有人提出在全国普及小城镇人后再发展大中城市,这种说法对吗 3、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麦当劳、肯德基等跨国公司餐饮业开始进驻中国城市,试分析一下,他们在布局其企业时,将怎样考虑对我国经济环境分析、怎样确定首选城市和怎样分析城市内部的区位条件 4、比较配置城市消防网络和城市大卖场选址有何不同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题

地理专业研究生考试笔记 地理科学导论部分?? 1.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3. 地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特征 4. 地球演化的特征 5.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7.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8. 地域分异规律 9. 纬度地带性 10. 海陆梯度地带性 11. 垂直带性(2011 年真题) 12. 非地带性 13. 现代区位理论的视角 14. 产业区位论 15. 农业区位论 16. 工业区位论 17. 市场区位论 18. 中心地理论 19. 区域的特征 20. 区域研究的视角 21. 区域发展理论 22. 劳动地域分工 23. 产业集聚理论 24. 点轴发展理论 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6. 区域演化理论以及意义 27. 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集团化 28. 区域经济集团化 29. 中国的地缘战略;(2011 年真题) 30. 人地关系理论 31. 共生理论 32. 环境容量思想 33. 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5.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36.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2010 年真题) 37.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38. 可持续发展实质:据龚胜生《可持续发展基础》 39.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属性: 40. 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4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42. 文化与文明

43. 文化发展与环境 44. 文化的扩散、迁移与环境 45. 文化迁移与环境(2011 年复试真题) 46. 中国生态文化区 47. 文化整合(2011 年真题) 48. 现代地理学 49. .统一大地理学思潮 50. 地理学中的生态思潮 51. 简述现代地理学信息革命所包含的内容? 52.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2010,2011 年真题) 53. 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表现 54.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景观思想(2011 年真题) 55. 论述现代地理学中的空间学派(2011 年真题); 56. 简述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 57. 论述大地理学思潮产生的背景 58. 钱学森地理思想包括哪些方面 59. 论述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及其特征 60. 地理科学的特征 61. 地理科学的方法论(2011 年复试笔试真题) 62. 现代地理科学的新思维有哪些,各自有哪些表现 63.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4. 分析地理科学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意义 65. 论述现代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66. 现代地理科学一元地理观和方法论研究 67. 人类扰动下的地理过程和土地科学研究 68. 社会空间重构与区域发展研究 69. 区域发展研究 70.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010 年真题) 71. .现代地理学的特征(2011 年真题) 72. 中国现代地理的走向以及发展展望 《地理科学导论》75个重点、考点 1.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 大气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 宇宙构成:总星系,恒星系,类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其他星体,星云以及星际物质2.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A,太阳的地理效应:太阳能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过程的基础。太阳地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太阳对地表物质运动和生命过程产生影响。 地球形状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接收太阳辐射能存在差异,岩石受热,膨胀,风化为地表物质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形成大气循环,流水作用,为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同时它为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温度环境;并且它还为人类提供现阶段所使用的能源。、 其二是太阳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

2017考研专业课《地理科学导论》 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系统 行星地球的地理特性 壹、太阳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 1、太阳能是地球表层的基本能源地球表层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的宇宙空间,前者是内生能,后者是外生能。太阳辐射能是外生能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讲太阳能是地表外力过程和生命过程的发动机。由于太阳增温地球,并由于地球的自转、公转造成昼夜、四季的温度变化,使地表演示风化,不断地为地表物质迁移提供物质来源。由于地球的球形形状造成地表太阳受热不均,从而产生大气环流和水循环,在流水和风的作用下侵蚀、搬运、堆积、雕刻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 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为剧烈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环境过程;地球磁场和太阳黑子的同步活动作用影响到整个星际环境和地球气候;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某些生物某些疾病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贰、月球对地球的地理过程的影响 月球通过一定作用使得地球发生类似于潮汐的周期性弹变,从而影响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月球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并和太阳共同作用产生叠加的引力作用,使地表水、海洋、和大气发生巨大涨落,固体地球引起弹性塑性形变;月球绕地球公转,其距离地球的远近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使潮汐发生周期性变化;潮汐作用加剧海岸侵蚀,顶托河口径流,对沿岸生物产生很大影响。 叁、其他天体的地理效应 宇宙众多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放射元素变化放出系列射线都有可能对地球或人造成影响。近地小天体对地球有着潜在的威胁,撞击地球,会造成地球环境异常、气候变化,严重影响地球的生物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星际物质、流星、彗星对地球的影响可长达几十年、数百年以上;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电离,影响地球表层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及大气电导率,从而影响大气电场和电流,甚至对天气过程也产生影响。 地球的构造 壹、地球的内部圈层:按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可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外核深度2900-5100,内核从5100公里到地心,是高压状态下铁、镍成分的物质,主要特征为高压、高密度、高温、熔融状态;地幔:从2900公里到莫霍面,以1000公里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部分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分以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为主,距地表70-350公里处称为软流层;地壳:地幔以上部分,在大陆地区以康拉德不连续面为界分上下两层,上部为硅铝层,海洋地壳很薄,很多地方缺失硅铝层。 贰、大气圈层:地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大气富含氮和氧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而氧对于生命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外逸层(散逸层);水圈:主体是世界大洋占71%,陆地上的湖泊、河流、沼泽、地下水甚至矿物中水都是水圈的组成部分,可见水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的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重要的圈层,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表层。 综上所述祈求构造中的同心圆圈层在分布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他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发布的;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的。 地球的演化 壹、地球演化的过程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复习

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版 复习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基本概念 地球表层:是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一般认为他的空间单位,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底部,是气液固态三相界面体系,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上层是沉积岩层,中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平流层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低位17-18 高位8--9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过程。它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是宏观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不断从水面、陆面蒸发,或通过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落到地表,经汇集和下渗形成径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水的这种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叫水循环。 生物循环: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来实现,其一是合成运用,即有机体通过生命活动从地理环境中吸收化学元素,合成生物体内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二是分解作用,即指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留下的残体,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简单的无机物,返回到环境中去。 大气循环:由于地球的球形表面,造成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差异,辐射强的地方增温快,形成上升气流,构成低压区,地表附近的空气向这里运动,以补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