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

一、理解性默写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④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⑤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句子是: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

⑥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⑦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⑧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

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⑨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⑩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

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

具答之(代词,代村民)

处处志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②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

②得其船(找到)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

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其:①欲穷其林(代词,这)

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

④得其船(代词,他的)

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代渔人)

3、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鲜艳美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②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地(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⑤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足为奇>(古);不充足,不满(今)。

4、词类活用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5、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其他: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无人问津

四、翻译重点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初极狭,才通人

翻译: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翻译:其余的人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8、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下,见到了太守,(向太守)报告了这件事!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11、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翻译: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文言知识整理

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于xx: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xx (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一词多义 1、熟执笔熟视:仔细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近语士大夫:告诉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不学之过也:过错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二、文言虚词 1、然自视了然:……的样子予不能然也:这样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以追其所见:来,从而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与可以书遗予曰:把……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竹之始生:取独标志一寸之萌耳:的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而节叶具焉:助词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7、而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被动句 (二)判断句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 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 ..而不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 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 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 (二)捕蛇者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doc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一)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文言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文言文及译文 001 鱼我所欲也《孟子》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 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 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002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 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 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 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 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 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 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 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 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 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 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 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 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 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 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003 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 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 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 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 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 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 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 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 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 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 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 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 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 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 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 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 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 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 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 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 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 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

语文版初中必背文言文

语文版初中必背文言文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知识点整理

文言知识点整理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二、古今异义(古/今)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三、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四、文言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五、一词多义 ①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六、虚词运用 -+①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②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

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白露 ..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年xx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常见考法,以及误区提醒、例题解析。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

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陈涉世家》知识归纳练习 注音 夏(jiǎ)辍(chu?)垄(lǒng)怅恨(chàng)鸿鹄(h?ng hú)闾(lǘ)当行(dāng háng)戍(sh ù)渔阳屯(tún)度(du?)以数谏(shu? jiàn)上使外将兵(jiàng)行卜(bǔ)帛(b?)陈胜王(wàng)罾(zēng)鱼腹(fù)间令(jiàn)祠(cí)篝火(gōu)忿(fan)恚(huì)笞(chī)毋(wú)藉第令(jia)宁有种乎(nìng)袒(t ǎn)为坛而盟(w?i)蕲(qí)铚(zhì)酂(cu?) 柘(zha)谯(qiáo)身被(pī)会(huì)六七百乘(shang)骑(jì)稷(jì)长(zhǎng)吏以应(yìng)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意思是“倡导” (3)固以怪之。(“以”通“已”)意思是“已经”(4)将军被坚执锐。(“被”通“披”)意思是“穿”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1.【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爱戴。今义:怜惜,怜悯。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5.【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借给 6.【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间隙。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果真。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 9.【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10【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11【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1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13 【三老】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义:三位老人。【豪杰】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古义:曾经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度已失期】古义:估计今义:限度,分寸 3、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4、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项燕为楚将:将领 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书乃丹书帛: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应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故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令乃令符离人葛婴:派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数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道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为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充当 为坛而盟:筑 项燕为楚将:是 士卒多为佣者:替、给 5、解释下列各句并补充省略的成分。 ①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不去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手段,有哪一桩不能采用呢?这样做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采用它;照此就可以避祸,却有人不采纳它。因此,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胜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本性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它就能活命,不吃它就会死亡。但如果吆喝着施舍,路过的饥民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面对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自己所结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原本的本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向背,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们同心协力的原因。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