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题目

马克思题目

马克思题目
马克思题目

A.绪论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创造性

2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 《神圣家族》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 《德意志意识形态》

3.从1872年到 1904年这一革命和平发展时期,出现的机会主义主要是 ()

A第二国际修正主义 B拉萨尔主义 C杜林的社会主义 D英国工联主义

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 ( )

A为了政治权力而进行的 B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C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的 D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5.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方法

6.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 )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8.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配第

9.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

A剩余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 C再生产理论 D流通理论

10.“真理多元论”的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机械论的观点

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学说,因此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库。

答案要点:前提正确,结论错误。因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给人们的只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指导原则,而不是适应一切时代永恒不变的结论公式;它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思维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它阐发的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最终转化为更高级社会形态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论述某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转化的具体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它不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库。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库,必将导致“代替论”,阻碍科学的发展。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三个主体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三个主体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条件是:他们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和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们有渊博的知识准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科学方法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2)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历史,发现了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产生运动及其最终将转化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他们在研究无产阶级状况、研究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过程中,贯彻和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正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站在时代最前列的伟大旗手。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严格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真理性突出地表现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还表现在它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在于严格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随时随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对社会进步中出的新情况以及科学发展中获得的新成果作出新概括、实现新发展,从而使其科学性得到充分的保证和体现。

彻底的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突出地表现在它始终以革命地改造世界为己任,实践本身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马克主义哲学坚持以唯物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态度审视一切,反对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在它看来世界上每一事物、每种社会制度、每种思想学说——包括它自己在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必然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种批判的革命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保持追求真理的智慧和勇气,永远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以往的哲学,一般都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反映剥削阶级根本利益饿。剥削阶级在其上升时期,当其阶级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本一直的时候,是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的;在其取得了政权,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以后.它们的阶级利益就逐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违背.革命性就会逐步丧失,开始转向保守和反动。因此剥削阶级的哲学,是不可能具有彻底的革命性的。剥削阶级同广大劳动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它们不敢公开申明自己哲学的阶级性,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超阶级的、超利益的代表,突出地表明了它不具有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它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和开拓者;它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一致性,同最广大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作为这样一个阶级的哲学,必然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敢于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敢于公开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突出表现。

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

B.答案要点:当代大学生之所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最可宝贵的,人世间的一切创造都包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交互作用和结合构成了自然界面貌的改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精神世界的灵魂,人们的思想言行,特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言行,归根到底是受其支配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不可能脱离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要想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就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人生观是人们对诸如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这些都是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比方说,人生观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人究竟为什么活着,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人这个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是始终起着重大作用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外在的对象和自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包括评价的目的、标准、方法等等,今天,价值观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也即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

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其中哲学素质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对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具有广泛的渗透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比较自觉地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素养的提高还包括用人类

积极向上的精神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批判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等等,这也是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需要注意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人类从事的全部活动,概括起来不外乎完成两大任务——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每一个个人来说,他的一切活动也无非是做两件事——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归根到底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总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作为指导,不是正确的哲学思想便是错误的哲学思想指导,或者自觉的指导或者不自觉的指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自觉地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就以大学生们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这一活动来说,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各门具体科学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所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学好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重要条件,离开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们学到的专业知识只能是零碎的、不深刻的。

(三)马克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也是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预期目标。(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3)为加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这也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想学好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产生与实践同时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而学习目的又决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采取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3、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是改造现实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身,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包含客观真理性的科学体系,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更新的开放的科学体系。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和改革中曲折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反映时代新特征,把握实践新规律,用不断创新的理论引领不断创新的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科学性和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D )

A.是否信仰宗教 B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运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于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D.休谟和康德的哲学

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B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矛盾性 D.它的可知性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D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 对立统一规律

5.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矛盾的:( B )

A.普遍性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同一性

D.斗争性

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B.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D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C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2.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B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13.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D )

A.实物性 B.客观的规律性 C.内部的矛盾性 D.客观实在性

1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B )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7.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 D )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18.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 D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19.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 ( C )

A.人脑主观自生的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2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

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2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23.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C )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24.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25.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C ) A.均衡论 B.一点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二.辨析题

2.哲学就是世界观。

答案要点:①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系统,没有经过逻辑论证的时候,还不是哲学。③只有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时,才能称为哲学。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案要点: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它包括两个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出不同回答的两大派别。

3.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并不完全包含个别。

答案要点:①一般是事物的共性、普遍性,它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必定包含共性。②一般并不完全包含个别,因为个性是指事物具有的自己的特点、特性。个性比共性更丰富、更生动、更具体。

4.正确意识的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答案要点: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②有些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虚假和歪曲的反映,但在现实世界中仍有客观基础。

5.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具有共同的因素。

答案要点: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②矛盾的同一性具有两种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赖性;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二、简答题

3.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含义

答案要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要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3.内外因的辨证关系。

答案要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规律的含义及特点

答案要点: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必然的联系,是必然的趋势,是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5.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答案要点: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1“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阿芬那留斯)

材料2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材料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列宁)

材料4“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话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

材料5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1、2的观点对吗?为什么?(2)材料3、4、5涉及了什么问题,阐述了哪些哲学原理。

答案要点:

材料1、2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他们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把意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东西,是完全错误的。材料3、4、5涉及了意识的本质问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四、论述题

4.怎样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的理论基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其次,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这就要求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2.试述矛盾发展的特殊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事物内部的各个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领导、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居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个原理有重要实践意义:第一,要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有主有次,主次结合。第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一分为二。反对一点论,坚持两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重点论。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单项选择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D)

A.A..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应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理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

的对立

2、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这是:(D)

A.唯心主义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3、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实践观点

4、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是:(B) A..反映论 B.先验论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

5、对于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经验 C.实践 D.人类认识能动

6、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A)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D.认识中的“源”与“流”的关系

8、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C)

A.是不可靠的

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

D.具有直接性

9、“唯理论”的错误在于:(C)

A.认为“理在气先”

B.片面夸大意识能动性

C.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10、夸大感性认识会导致:(D) A.唯理论 B.教条主义 C.二元论 D.经验论

1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体现了:(C)

A.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由理性认识回复到实践的过程

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过程

1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D)

A.人们的自觉活动

B.物质性的活动

C.社会性的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3、真理体现了:(C)

A.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B.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1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C)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的历史局限性说明其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C) A.普遍性 B.绝对性 C.直接现实性 D.客观实在性

16、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获得预期效果

17、主体与客体关系中客观事物属性与主观需要满足的关系属于:(D)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审美关系

D.价值关系

18、坚持真理上的辨证法就是要承认:(C) A.实践出真知 B.真理是有一元的 C.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D.真理是用的

19、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原理的方法是:(C) A.分析法 B.综合法 C.归纳法 D.演绎法

20在感性具体上升理性具体中的决定性环节是:(C) A.归纳 B.综合 C.科学的抽象 D.分析

二、辨析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方面,从认识主体看,意识具有主体差异性;另一方面,从认识结果看,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不能由此否认真理性认识的客观性.

2、“吃一堑,长一智

答案要点: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实践中出现挫折和错误后而善于吸取教训,就可以在以后的实践增强认识能力.

3、真理的一元性就是真理的有用性

答案要点:不同主体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差异性,但只有一种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这就是真理的一元性,而真理的有用性往往具有多元性。

4、价值检验的标准是人的主观需要答案要点:价值体现了人的主观需要,而主观需要能否满足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

5、实践标准是绝对的答案要点: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三、简答

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答案要点:(1)实践观点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以实践为源泉、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能动的反映过程。(2)辩证法强调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等多种矛盾相统一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2、主体与客体的主要关系。

答案要点:(1)实践关系(2)认识关系(3)价值关系(4)审美关系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1)真理的本性决定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2)实践的特点决定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

4、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

答案要点:(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2)实践不断创造新的认识手段和完善物质条件。(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5、真理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的辨证关系。

答案要点:(1)相互区别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条件性原则与目的性原则;统一性原则与多样性原则。(2)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相互引导;检验标准一体化。

五、论述

3、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论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辨证关系

答案要点:(1)直接经验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间接经验是没亲自实践、从别人那里或从书本里获得的知识。(2)一切知识最终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3)在现代社会间接经验的学习和积累具有重要的意义。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答案要点:(1)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2)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3)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一般原理和个别经验的关系。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

答案要点:(1)真理的绝对性:即无条件性,一方面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另一方面,人类认识的本性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的。真理的相对性:即有条件性,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一定广度的认识;另一方面,任何认识都是对事物一定深度的认识。(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人类认识就是不断由相对真理趋向绝对真理过程。(3)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5、论实事求是

答案要点:(1)“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即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求”就是去探索和研究。(2)立足于客观实际,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3)对客观事物的时间、地点条件做具体分析。(4)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六、材料题

材料题(一)

材料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王守仁

材料2:“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

材料3:唯心主义“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确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列宁

请回答:

(1)材料1、2、3、对唯心主义评价的各自的理论要点是什么?(2)综合材料1、2、3谈正确评价唯心主义。答案要点:(1)材料1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没有主体也就谈不上认识;材料2说明唯心主义离开人的物质性实践活动讲意识的能动性,是不能真正说明实践和意识本质的;材料3说明唯心主义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却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认识现象。(2)具体分析唯心主义产生存在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材料题(二)

材料1:笛卡儿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上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

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材料3: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知识,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辨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请回答:

(2)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简评材料3中毛泽东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评价。

答案要点:

(4)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儿属于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属于唯我主义唯理论。

(5)材料2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可莱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

(6)材料3中毛泽东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既强调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又强调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必然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第二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一生两大理论贡献是(D)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实践观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口因素 B、自然环境 C、社会心理 D、生产方式

3、生产力范畴反映了(A)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了(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5、生产关系的性质取决于(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

C、人们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阶级关系

6、生产方式是(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统一

C、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的统一

D、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统一

7、关于阶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C)

A、阶级的存在不是永恒的

B、阶级的实质是阶级剥削

C、阶级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关系

D、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前提之一

8、划分阶级的标准是(D)

A、思想观念和信仰不同

B、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不同

D、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所造成的经济地位不同

9、经济基础是(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生产方式

11、国家政权属于(C)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

12、下列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A、哲学 B、法学 C、伦理学 D、语言学

13、社会形态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统一

1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C)

A、人与自然的矛盾

B、自然与社会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阶级矛盾

1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

A、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B、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可能与现实的关系

16、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C)

A、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决定生产力的变化

C、或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

D、解放生产力

1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对经济基础的(D) A、决定作用 B、支配作用 C、没有作用

D、服务作用

1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 D、社会基本矛盾

1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唯一动力 D、最终动力

20、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本上是因为(C)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

D、人民群众掌握了科学技术

二、辨析题: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答案要点:正确。(1)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2)在这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另外两个方面,也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2、经济基础即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答案要点:错误。(1)同一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种生产关系,各种生产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则不属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2)经济基础概念中所谓“总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3)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称为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

3、国家在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物管理机构

答案要点:错误。(1)国家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持本阶级的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暴力工具,因此国家只能服从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可能平等对待所有阶级和公平处理社会公共事务。(2)国家具有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但国家的职能是体现国家阶级本质的。

4、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答案要点:错误。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外,社会基本矛盾还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5、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要点:错误。(1)阶级斗争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无阶级社会中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当然不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2)即使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不是阶级斗争,而是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中的具体表现。(3)关于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正确的表述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答案要点:错误。(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在阶级社会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不同的阶级。(2)无论是劳动阶级,还是非劳动阶级,只要是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

三、简答:

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答案要点:(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上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它规定着各门社会科学及现实生活中研究解释具体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观点。

2、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答案要点:(1)凡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唯心史观。

(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总是将思想动机之类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唯心史观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将少数英雄、帝王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

3、简述国家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案要点:(1)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4、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要点:(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案要点:(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两者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

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两者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是和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四、论述:

1、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1)唯物史观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反作用,那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那么我们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十时毫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2、试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

答案要点:(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各本观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根本组织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

(2)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才能永远站在人民群众根本的立场上,才能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正确意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正确的领导。

总之,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力量源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材料题:

1、材料1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有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死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2 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

材料3 邓小平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是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又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2、3卷

材料4 江泽民说:“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摘自江泽民《十五大报告》

请回答:

1.材料1的中心思想。 2.材料2的大致观点。 3.材料3的中心思想。 4.贯穿于材料1、2、3、4的共同思想及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及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材料2的大致观点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

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贯穿于材料1、2、3、4的共同思想及现实意义。

贯穿于材料1、2、3、4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的决定力量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的物质根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三、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A)

A.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B.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C.科学技术发明的必然产物

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溶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3、不属于资本循环全过程的三种职能形式的是(A)

A.商业资本

B.商品资本

C.货币资本

D.生产资本

4、社会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D)

A.解决价值补偿和价值替换

B.实现剩余价值

C.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补偿

D.社会

总产品的实现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

A.生产相对过剩

B.人口相对过剩

C.生产绝对过剩

D.劳动人民支付能力减少

6、资本循环过程实际上是(B)的运动过程 A.货币资本 B.产业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6、补偿无形磨损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B)

A.提高固定资本的折旧率

B.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

C.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D.降低消耗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B)(2002考研理科第6题)

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C.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C)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D.生产无政府状态

10、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D)(1999年考研理科第6题)

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2000考研理科第7题)

A.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2.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D)(2001考研理科第5题)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13.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D)(2005年考研第6题)

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4000元

14.

根据上述材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B)(2003考研理科第6题)

A.1.0次

B.1.2次

C.1.3次

D.1.4次

1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C)(04年考研试题第4题)

A.Ⅰ(V+M)=ⅡC

B.Ⅱ(V+M)=ⅠCA

C.Ⅰ(V+M)>ⅡC

D.Ⅱ(V+M)>ⅠC

1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C)(2000年文科考研第5题)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17、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1999年文科考研第5题)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18、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D)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2000考研理科第6题)

A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0、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2000考研理科第6题)

A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1、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D)

A价值增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 B价值增值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价值增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22、剩余价值(C )

A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 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流通领域来实现

D 即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23、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B)

A 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

B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C 生产资本的增值程度 D不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24、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A)

A资本价值增值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B资本价值增值和竞争规律的矛盾

C资本价值增值和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 D资本价值增值和平均利润率规律的矛盾

2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 )

A在价值周转房史上的不同 B 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C 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D 周转速度的不同

26、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D)

A 能否买到商品

B 能否买到生活资料

C 能否买到生产资料

D 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二、辨析题

2.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两个阶段的统一。

答案:错误。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及销售商品三阶段的统一。

2.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答案:正确。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同时,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3.资本的流通时间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所组成。

答案:错误。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商品出售时间。

4.区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按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否移动区分的。

答案:错误。区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依据资本价值的不同周转方式。

5.资本家垫支在机器设备上的资本之所以是固定资本,是因为这部分资本的物质形态始终不变。

答案:错误。资本家垫支在机器设备上的资本之所以是固定资本,是因为这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在较长时间内,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价值是一次预付,但视其实物形式的磨损,分次转移,分次收回,最后通过实物形式的更新而完成其运动。

6.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答案:正确。资本周转一次所经历的时间,就是资本循环一次所经历的时间,这个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7.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和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成反比。

答案:错误。固定资本物质存在的时间越长就越耐用,磨损就越慢,资本价值固定在原使用形式上的时间也越长,周转的速度也越慢。因此,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和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成正比例。

8.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

答案:错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9.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答案:错误。社会总产品是分析和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是Ⅰ(v+m)=Ⅱc。

答案:错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是Ⅰ(v+△v+m/x)= Ⅱ(c+△c)。

11.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答案:错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12.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图示中,属于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是Ⅰ(v+m )与Ⅱc。

答案:正确。Ⅰ(v+m)与Ⅱc表示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关系,是依据马克思建立的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1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Ⅱ(v+m)>Ⅰc。

答案:错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是Ⅰ(v+m)>Ⅱc。

14.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性决定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的越快越好。

答案:错误。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必须以消费资料生产相应增长为条件。因为,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依靠第二部类生产增长来提供;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规模直接决定于第二部类。

15.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答案:此观点正确。第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恢复和发展,工人就业增多,工资增长,又推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第二,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条件。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社会生产迅速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增多,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又必然

爆发新的经济危机。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基础。

16、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1999年考研理科第30题)

答案:(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2)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转移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17、固定资本是处于生产领域的资本,流动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

答案:(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对于生产资本而言的,只有生产资本才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它们各自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不是看其处在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3)生产领域中的机器设备、厂房等属于固定资本,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则属于流动资本。流动资本不等于流通资本,它并不仅存在于流通领域。

18、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答案:(1)划分的依据不同(略)(2)划分的内容不同(略)(3)划分的目的不同(略)。

19、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答案: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区分的,由于流动资本既包括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又包括购买原料、燃料等一部分不变资本,所以这种区分抹煞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使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不是揭示而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只的作用不同来区分的。这种区分进一步证明,只要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0、一切机器设备都是固定资本。

答案:一切机器设备都只是劳动资料,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成为资本。机器设备在生产出来后还有个销售过程,这时的机器设备只能属于商品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器设备才是固定资本。

2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答案: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为,加快资本周转,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而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因而加快资本周转可以产生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但这并不表明流通中会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产生的,这说明流通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

22、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则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流动资本的比重越大,则资本周转的速度一面越慢。答案:(1)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仓库、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不同的,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一方面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比重大,资本周转速度就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大,资本周转的速度就快。

23、资本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量有关,与剩余价值量无关。

答案:这一判断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错误的

(1)资本周转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运动的速度。

(2)资本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量有关,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

资本周转速度还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随之加快,从而一定数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越大,剥削的劳动力数量也就越多,因此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

24、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2005年考研第32题)

答案: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25.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003考研理科第32题)

答案: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

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26.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三、简答

3.试述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1)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比例关系,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资本的这种物质构成,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从资本的价值形态看,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3)资本价值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并随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近似的。因为生产资料使用量的增长往往与其价值量的下降并存;而劳动力价值一般并不与生产资料价值发生同等比例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价值构成总是慢于技术构成的提高速度。

(4)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C:V表示。

2.什么是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是哪两个过程的统一和哪三个阶段的统一?

答案要点:(1)产业资本的循环:资本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完成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整个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的统一,还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

3.什么是固定资本的磨损和补偿?如何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以避免精神磨损的损失?

答案要点:(1)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物质要素受到损失,主要是由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价值上受到的损失,主要是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价值贬值。

(2)固定资本发生磨损就需要进行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固定资本的各种物质组成在使用寿命终结时所进行的物质上的替换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3)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一是要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如实行轮班制;二是要制定合理的折旧率。

4.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1)可以节省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

(2)可以缩短资本的回收期,既可以缩小因利息而形成的资本的未来值和现值的差额,又可避免或减轻因精神磨损饿造成的固定资本的贬值损失;还可以提高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3)可以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有利于加速实现剩余价值,从而也就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有利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加速进行。

5.为什么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先具备前提条件?为什么前提条件具备后还要具备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先具备前提条件。因为这里讲的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主要指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积累的进行,首先要把剩余价值变成货币贮藏起来,即进行货币资本的积累。当货币资本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再用于购买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即转化为现实的积累。资本家要能把货币资本积累转化为现实的积累,就必须有追加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相对过剩人口,追加劳动力一般无问题。问题是两大生产部类如何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为此,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构成就要重新组合。这一组合,必须符合两个前提条件,即

Ⅰ(v+m)>Ⅱc,(c+m-m/x)>(v+m/x)。

(2)因为具备了前提条件,只是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可能。要把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两大部类还必须建立

一定的平衡关系,即实现条件。

(3)实现条件是Ⅰ(v+△v+m/x)= Ⅱ(c+△c),或用Ⅰ(c+v+m)= Ⅰ(c+△c)+ Ⅱ(c+△c) 、

Ⅱ(c+v+m)= Ⅰ(v+△v+m/x)+ Ⅱ(v+△v+m/x)来表示。

6.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什么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

答案要点:(1)资本积累总是伴随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这意味着在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将逐步增大,并快于可变资本的速度增长。

(2)因为,一是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和物质上得到补偿;二是要使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得到保证,要求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

(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必须以消费资料生产相应增长为条件。因为,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依靠第二部类生产增长来提供;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规模直接决定于第二部类。

7、试比较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的主要区别,并阐述垄断利润出现后对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影响?

答案要点:平均利润与垄断利润在以下方面有区别:(1)形成过程区别:前者是自由竞争时期资本在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结果;后者是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取的。

(2)数量区别:前者按资本和平均利润率获得。后者大大高于前者。

(3)来源上区别:前者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按资本重新分配,来源于全社会产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后者主要来源有四方面:一是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与生产者价值的转移; 三是其他落后国家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四是财政收入再分配的转移。

(4)垄断利润并不会否定利润率平均化规律,而是使平均利润二重化。利润率平均化规律表现为在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两个层次范围内发生作用,并形成两种不同水平的平均利润率。

9、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

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2000考研理科第33题)

答案要点:①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②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③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四、材料题

4.材料:

我国国有企业在总体上,资本的使用效率很低.以流动资本为例,80年代我国流动资本周转一次平均需要110天以上,而美国为50天,日本为47天,这些国家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高于我国一倍以上.

企业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速度问题, 企业资本周转越快,增值的价值也就越多.加快企业资本周转的速度,其实质在于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假定我国每百元固定资产的产值能提高1%,用同样的固定资产就可以多生产近百亿产值的商品;每生产一百元产值的流动资本能节约1%,生产同样产值的商品,一年就可以节约40多亿元的流动资本.

问题:

(1)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对资本的增殖有何重要意义? 2)如何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答案要点:(1)跨国公司就是在一个以上的国家生产(或增值)的公司。然而,只有极少数公司真正以分支机构,也就是母公司本身生产的扩大这种方式在国外运营。多数企业的子公司是按当地法律设立的,母公司通常只是拥有国外子公司相当数额的股权。一般来说,拥有足以影响国外子公司生产的所有权份额才能构成跨国公司。

(2)跨国公司迅速而广泛地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原因。一是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的资本高度积聚和集中,形成过剩资本,并把这些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进行投资,谋取垄断高额利润。二是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生产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主要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的激烈争夺推动了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四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际经济的干预成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重要支柱。

2.某企业有机器设备9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15年;厂房建筑物3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15年;其他工具60,000元,平均使用年限6年。该企业生产周期为3个月。一个生产周期中,消耗原材料30,000元,燃料15,000元,辅助材料10,000元。该企业雇佣工人200人,每人每月平均工资50元,一个生产周期支付一次。

求:(1)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2)加快资本的周转对资本价值增殖将产生什么影响?(3)如何加快资本

的周转速度?

解:(1)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 = 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预付资本总值

先求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 90,000元÷15+30,000元÷15+60,000元÷6

= 6,000元+2,000元+10,000元 = 18,000元

再求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 ( 30,000元+15,000元+10,000元+50元×200×3)×(12÷3)

= (55,000元+30,000元)×4

= 85,000×4 = 340,000元

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 =(18,000元+340,000元)÷(90,000元+30,000元

+60,000元+30,000元+15,000元+10,000元+30,000元)= 358,000元÷265,000元

= 1。35

答案要点:(1)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1.35次。

(2)一是可以节省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二是可以缩短资本的回收期,既可以缩小因利息而形成的资本的未来值和现值的差额,又可避免或减轻因精神磨损饿造成的固定资本的贬值损失;还可以提高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三是可以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有利于加速实现剩余价值,从而也就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有利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加速进行。

(3)首先,缩短资本的周转时间。一是缩短生产时间,关键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它在生产这中的应用。二是缩短流通时间,企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合理的组织供销活动,发明和运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采用现代信息手段等。

其次,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一要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二要制定合理的折旧率。

3.某企业年产18万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价值200万元,平均使用年限为10年;投入流动资本50万元,周转时间为2个月;雇佣工人400人,月平均工资100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100元。

求:(1)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多少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4)请写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解:(1)m` = 生产周期的剩余价值量/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m = (100元×18万件)W - (50万×12/2+200万÷10年)

= 1,800万元 W - (300万元 + 20万元)= 1,480万元m

V =1,000元×400人×12月 = 480万元

m`= m / v = 1,480万元÷480万元 = 308。3%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1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1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预付资本总值 = (20万元 + 3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1。28

(3)年剩余价值率: M` = m`·n = 308。3% × 12/2 = 1849。8%

答:(1)剩余价值率为308。3%。

(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为1。28次。

(3)年剩余价值率为1849。8%。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一是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大则速度慢;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快慢。

4.设: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的情况如下:

I 12000 c + 1500 v ; II 3000 c + 750 v 。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占6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为100%。

求:(1)当年社会总产品价值是多少?

(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第一部类积累率为60%,第一、二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9:1,剩余价值率不变,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社会总产品价值,比第一年增加了多少?

(3)请写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4)通过上述两大部类的计算,说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那些基本规律性?

解:社会两大部类当年实际使用不变资本的情况如下:

I c = (12,000 c × 60% × 20%) + (12,000c×40%) =1,440c+4,800c= 6,240c

II c= ( 3,000 c × 60% × 20%) + ( 3,000c×40%) = 360c + 1,200c = 1,560c

社会两大部类当年社会总产品价值计算如下:

I w = 6,240 c + 1,500 v + 1,500 m = 9,240 ;

II w = 1,560c + 750 v +750 m = 3,060

当年社会总产品价值:I w 9240 +II w 3060 =12300。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精编版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精编 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 2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一马克思主义总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 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1)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为解释资本何以产生价值,反驳是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谬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资本家用更少的钱,让工人做出可以被他卖的更多钱的商品。2)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地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为什么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超星马克思主义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 、《马克思的幽灵》 ·B 、《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 、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 、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 、认识 ·B 、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叮叮小文库【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 ·A 、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 、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 1999 年英国 BBC 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 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 B )。 ·A 、资本、政治 ·B 、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 C )。 ·A 、经济 ·B 、政权

叮叮小文库·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 D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 、海德格尔 ·B 、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 ·A 、金银 ·B 、铁和谷物 ·C、金银铁 ·D、工业和技术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精选文库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

马克思大题答案

马克思大题答案: 第一章: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和意义:P28 答: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简述矛盾特殊性的情形。P45 答: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热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P56 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试用辩证否定观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P47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

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否定。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好的方面为我所用。(结合实际具体分析) 第二章: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 答:第一,实验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试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现实意义。P76 答: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和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 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的产物。 2 .毛泽东对()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4 .()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成熟。 5 .()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机构。 6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7 .正式确立“三步走”战略是在党的()大上。 8 .“三步走”是战略目标是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9 .“台阶式发展”的关键是()。 10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关系。 12 .在效益和公平中居于首位的是()。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完整的概括是()。 15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2、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3、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八大 B 七大 C 一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是 A 过大于功 B 功过相当 C 功大于过 D 功不抵过 5 、当今社会时代的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科技与人才 D 合作与竞争 6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四大 C 十五大 D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7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社会主义革命 C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新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 D 封建社会 10 、统一战线中最重要的联盟是 A 工农联盟 B 全体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 D 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11 .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最基本原则是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党指挥枪 C 枪指挥党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 .标志着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重大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十道大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矛盾特殊性有哪些表现?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的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的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5、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这里指广义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观念结构主要是指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反映一定经济和政治的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 6、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 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书烈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1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第1题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您的答案: D 2.第2题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您的答案: A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朴素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 您的答案: A 4.第4题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您的答案: D 5.第5题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您的答案: A 6.第6题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您的答案: C 7.第7题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您的答案: C 8.第8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您的答案: C 9.第9题 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您的答案: C 10.第10题 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您的答案: B 11.第11题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A.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帮助他国发展的手段 B.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他国的手段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补充形式

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P32) 二、简述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答: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4) 三、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P41)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P47)五、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答: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P51) 六、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P70) 七、简述(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以及条件。 答:意义:1、只有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 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 A.具体细节 B.一般特征 C.具体阶段 D.特殊规律 2.马克思主义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 A.人们谋生的手段 B.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C.休闲的手段 D.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 3.自由王国是指() A.共产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 4.必然王国是指() A.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状态 B.原始社会 C.文明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C.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 D.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 6.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道路 C.两种不同的理想 D.两种不同的选择 7.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 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D.自然环境的优化 8.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们能够随心所欲 C.人们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的认识基础上对客观的改造 9.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它()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类追求的目标 10.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是()

A.夺取政权 B.消灭阶级 C.消灭剥削 D.实现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D.劳动全部由机器人承担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这两种社会状态是() A.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 B.共产主义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3.下列属于共产主义涵义的有()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4.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5.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 A.欧文 B.圣西门 C.傅立叶 D.斯密 6.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7.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 A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依据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 8.在共产主义社会() A.工农差别将消失 B.城乡差别将消失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将消失 D.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将消失 9.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精编版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马克思主义题目与答案一马克思主义总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独立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 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1)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为解释资本何以产生价值,反驳是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谬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资本家用更少的钱,让工人做出可以被他卖的更多钱的商品。2)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地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为什么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生产方式决定人性”的哲学基础,使其政治经济学担负起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使命。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政治经济学与其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普遍规律,而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现实。所以说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7.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是如何统一的?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2)科学性表现在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根据,以揭示事物的规律为己任。3)阶级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学说。4)革命性表现在它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通过统一了科学性,革命性,将理论付诸实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8.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而非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 9. 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作用,它是批判旧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建设新世界的光辉指南。但是它不是包容一切的知识总库,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在马克思主义的着作、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应该学其观点、立场、方法,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的问题,也在解决新的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10.为何说分割论、学派论、过时论都是错误的? 1)分割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知识分子,职业革命家,农民,工人四种马克思主义,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2)学派论只承认其科学性而否认阶级性,实践性。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学说,而忽视了它也是治国纲领,有阶级性和实践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