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圣米歇尔山修道院

简介

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位于法国北部诺曼地和布列塔尼之间的海面上,高约80米。圣米歇尔山经大自然的造化,使它本身就是世界的一大奇观,而山上的古迹修道院和大教堂则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自708年,阿夫朗什镇(Avranches)主教奥伯特(Aubert)遇天使长米歇尔显灵,并在其脑颅上点开一个洞,奥伯特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到如今,修道院虽然经诸多建筑师设计,但依旧保持着朴实无华、古色古香的格调,令人无处不感受到本笃教徒那静思冥想、严苛简朴的苦行僧生活。

渊源

修道院的教堂始建于1023年,整个工程持续了近百年才结束。塔楼与中殿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保留了最初的风貌。因为教堂高耸于圣米歇尔山顶(当时还没有修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尖顶),不久便被雷电击中,引起大火,而且平均每隔25至30年岛上就会发生大火灾。

1204年法兰西将诺曼底吞并后,圣米歇尔被人纵火焚烧,老修道院被完全烧毁。1211年法国国王菲力浦二世下令修建一个新的修道院,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闻名遐迩的拉梅维耶尔(意为"奇迹")修道院。显然,菲力浦二世想以此来向大天使米歇尔及被焚毁的修道院赎罪。最终仅耗时17年(对那个年代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就完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建筑杰作,至今它仍被公认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典范。

百年战争期间(1337年-1453年),圣米歇尔岛始终未被英国人占领,它鼓舞着圣女贞德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战争结束后,圣米歇尔山声名远扬。这时正值难以解释的大规模的儿童朝圣高峰时期。几千名7岁~15岁的男孩女孩离开家乡和父母亲人前往圣米歇尔山朝圣。上天神秘的呼唤将他们从欧洲各地召集到一起。他们两人一排列成整齐的纵队穿越法国,口中高喊"为了上帝我们前进,向着圣米歇尔山前进!"孩子们的父母甚至不敢出面干预这势不可挡的朝圣。一位父亲曾试图阻止自己的孩子参加朝圣,他只是在心里呼喊"我以魔鬼的名分祈求,孩子回家吧!"可是他就莫名其妙地晕倒了。还有一位朝圣者的母亲也曾竭力阻止孩子,却从此变得又聋又哑。参加朝圣的许多孩子惨死于途中,有的被冻死,可怜的父母们惊恐万状却不知所措。最终还是宗教当局出面干涉,谴责这场狂热的儿童朝圣。

1469年路德维希十一世设立了大天使米歇尔骑士勋章,而1472年又下令在修道院最潮湿的一间屋子里安上"臭名昭著"的铁笼子,囚禁最危险的犯人。铁笼子用铁链拴在拱门上,囚犯每移动一步,铁笼子就会摇晃起来。一旦被关进去,囚犯就没有任何生的希望。无论以慈悲为怀的修士们怎样努力,囚犯最终会很快发疯,在饥寒交迫

中死去。惨无人道的铁笼子为法国国王效忠了300年之久,许多仁人志士惨死其中。最后一个被铁笼子折磨而死的是维克多·杜布尔。他是一名记者,1745年因发表抨击路德维希十五世的文章而被判刑入狱,被监禁一年后死于狱中。1777年"臭名昭著"的铁笼子才被彻底废除。拿破仑执政期间,修道院也曾作为国家监狱,直至1863年才关闭,同时宣布为国家所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教堂哥特式的尖顶和500公斤重的大天使米歇尔手持利剑的镀金雕像,是1879年才添加上的。

奥古斯丁与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

奥古斯丁与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 ◎蒋鹏 [摘要]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的理论大师,他的思想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格调和范式。本文从认识论范式、伦理学范式、历史神学范式三个方面对奥古斯丁的思想进行概括,清理出其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指明了其思想内容对后世基督教思想家的影响。 [关键词]光照说;恶;恩典;预定论;上帝国 [作者简介]蒋鹏,男,中山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 [中图分类号]B979.9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62(2008)01-0074-04 “希波的圣奥古斯丁”,被公教会尊为“伟大的导师”、“上帝的圣徒”、“教会的博士”,同时,也是宗教改革先驱路德和加尔文的重要精神导师。他把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共冶一炉,奠定了古今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范式。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在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府正行省的一个名叫塔加斯特的小镇上。早年,奥古斯丁曾于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和哲学,当地新柏拉图主义与斯多亚学派的学说甚为流行,学术氛围异常活跃。奥古斯丁首次接触到的哲学著作是西塞罗的《腾修斯》(现已佚失),该书启发了他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等问题的思考,激起了他追求真理的渴望。奥古斯丁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作恶,恶的根源是什么?”通过研究西塞罗的哲学著作和《圣经》,奥古斯丁都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由于后来接触到波斯传来的摩尼教,他认为只有摩尼教才能回答上述问题,他随即皈依了它。再后来,奥古斯丁对摩尼教善恶对立的二元论提出了质疑,并最终抛弃了摩尼教的学说,转向学院派怀疑主义的学说,然而,后者也同样让他失望。最终,他于386年皈依基督教。到430年去世以前,奥古斯丁历经多次重大神学论战,以《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著作成为拉丁教父思想的代表与集大成者。 认识论范式:从差等的认知到光照说 奥古斯丁的认识沦是围绕神学问题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强化信仰。为确定人们的日常知识本身就具有确定性,奥古斯丁对当时风靡一时的学园派怀疑论进行激烈的批判。怀疑论者认为,一切知识都不可靠,感觉和理性都不能给人们提供正确的认识。对这种怀疑论基调,奥古斯丁进行了有力的攻击--只有相信自己存在的人才害怕出错,进而,他才会进行怀疑,这是无庸置疑的真理,此即有名的主体性存在的命题:“我出错,故我存在。”他进一步推论:“既然你确实存在,那么,你只有活着才能知道这一点,因此,你也确实活着,你明白这两件事是绝对真实的。”因而,人的存在,人的生命和理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是三件确信不疑的事情。“我”对自身所进行的各项活动都有确定的意识,因而,“我”是自明的。 奥古斯丁的思考方式,如同思想的灯塔,成为笛卡尔等人的路标。笛卡尔认为,我们现有的所有知识都是真假难辨的。为了寻找到清楚、明晰、不容怀疑的知识,以便将其作为科学的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唯一可以采取的妥当方法就是,来一次最为普遍、彻底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问的意见、“知识”清除出去。他依次怀疑了感觉、身体以及自己最心爱的数学、几何知识。然而,当进行怀疑一切的活动时,怀疑活动本身却表明了一条确凿无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庸置疑的。我可以怀疑一切,但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对“我在怀疑”的怀疑本身还可进行怀疑,而这恰恰证明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怀疑是一种思想。显然,我在怀疑、我在思想、这必然有个在怀疑这种“思想”的主体“我”’的存在。换言之,思维也同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ZHOUINSTITUTEOFSOCIALISM2008年第1期(总第20期)No.12008(SerialNo.20) 74

奥古斯丁的法律思想

奥古斯汀的法学思想 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学的主要代表,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以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哲学观点接近于新柏拉图主义,是一位神秘主义的哲学家。他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建立了以神权政治论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体系。奥古斯丁为了反驳异教徒对基督教的攻击,编写了《上帝之城》、《教义手册》等书籍。奥古斯丁的观点和功绩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在基督教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殊荣。 一、法律是维护和平与秩序的一种手段 奥古斯丁认为,热键世界之外有一个天国存在,他说天国是永久和平的。他认为,与天国对立的是地国,或者说是世俗的国家。凡是不能升到天国而在人间受罪的人,只能生活在地国,即使将来有可能进入天国的人,也要先在人间接受锻炼和考验。奥古斯丁从教义出发,认为人类祖先犯了罪,留在人间生活是接受上帝的惩罚。他认为要维护人间的国家的和平,需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不良欲望:“一个没有理性的人,需要别人用命令来控制他的各种欲望。”柏拉图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人,需要用外部权威(即法律)来控制。在这里,他是承袭了柏拉图的观点的。 奥古斯丁说的和平就是只有秩序。换句话说,在人类社会中,就是“有秩序的统治与服从”或者“有秩序的命令与遵守”。秩序就是有差异的各个部分得到最恰当的安排,每一部分都安置在罪合适的地

方。这种秩序和安排都来源于上帝的永远的正义和永恒的法律,也就是他说的自然法。人与人之间的和平,是一种互相协调;一个家庭的和平,是在各成员之间实行一种有秩序的通知与服从。一个城市的和平,是在公民之间实行一种有秩序的命令与遵守。按照他的说法,服从于上帝,服从法律,服从命令,服从统治,就是秩序,就是和平,就是和平。 奥古斯丁将发案率分为两种:神法和人法。神法是指“上帝的法律”或永恒法。在他看来上帝的“至善”是不变的,所以上帝的法律也是不变的。而世俗法(即人法)乃是“虽是公正却能随时间而加以适当修改的法律”,尽管它可以制止恶行、稳定秩序,然而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不可克服的。 第一,世俗法受时间与变迁限制。正义在不断变化,要了解此正义,全凭人生经验。而“人生非常短促,不能以为本身有了经验,便对经验所不及的古今四方的事物因革都融会贯通。 第二,世俗法作为有形的法,仅仅规定和禁止外在的行为,它不涉及这行为背后的动机,甚至很少关心纯粹的内心活动。不可否认,有时一颗罪恶的心要比一个损害后果还要危险得多,而世俗法只能规范后者。而恶行由恶的自由意志产生,世俗法对恶意志即无能为力,可谓“治标不治本”。 由于上述原因,必须要呼唤更有理性且万世不易的法律,这就是永恒法。 在奥古斯丁看来,法律产生于上帝,是正义的体现,是上帝统治人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讲课稿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 奥古斯丁(354—430 年)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按照当地的风俗,奥古斯丁没接受洗礼。从7 岁起,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17 岁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曾崇拜西塞罗。稍后加入摩尼教,曾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最后于386 年皈依基督教。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他曾做过教师、神父,42 岁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讨论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基督教的世界观,把教父们的思想推向顶峰,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他所论证的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在中世纪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台柱”,奥古斯丁本人也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真神的圣者”等等,一直受到尊敬。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和《真神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白》、《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布道集》等。 (1)信仰与理解 几乎和所有的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临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面对动荡的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哲学、系统地利用哲学,为基督教义作论证。他以真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根据,力求从哲学上阐述各种问题。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宗教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真神”。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是关于真神。”他的哲学就是以“认识自我,认识你(真神)”而建立起来的。 在论证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即人的思维存在的确切性出发,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怀疑论观点。在《独白》中,他自问自答道:“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所以,你的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千真万确。”他认为,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1)时代背景:“教父学”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神学处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此之前属于“使徒传道”时代)。在公元2—5世纪,出现了一批基督教知识分子,他们把基督教基本信条教义化、系统化、理论化,制定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即基督教神学,同时还从政治上对基督教地位进行理论论证。这些人被称为“博士”或“教父”,其神学理论被称为“教父学”比较著名的教父有:奥古斯丁,德尔图良、安布斯洛、杰罗姆,其中奥古斯丁是教父学的最高权威(2)政治实践: ①著作:《上帝之城》,在神学的框架下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 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对中世纪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教会与国家之间 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个人经历:公元387年皈依基督教,391年成为希波教会的神甫,后来成 为主教; ③他的思想主要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崇尚精神的价值,鄙视世俗的享乐。(3)具体观点和思想特色 综述:与以往的政治思想家不同,奥古斯丁首先是一位神学家(波利比阿首先是历史学家),关心神学问题,他的理论主要是一套神学,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理性主义传统的先驱是亚氏),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关系中考察人、考察国家的政治问题。 从他开始到文艺复兴时,西方政治哲学都是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被称为“神学的婢女”。 奥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国家观以及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成为了中世纪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原罪救赎说 由于亚当偷食智慧果,因而使得每个人生来有罪—“原罪”,情欲败坏了人的理性本性;党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时候,即成年之后就会继续犯罪,这是“本罪”,由于人的罪,注定受到上帝的“永罚”。一切人都带有原罪,因而惩罚是罪有应得,一切人间王国必然灾难深重,必然灭亡,只有上帝之国才是永恒的。谁能得救,需要上帝“拣选”,而上帝的挑选是任意的,并不靠个人的努力,即使是信仰基督教和实行苦修的人也不能免于惩罚。 ②恩典理论 人的主观努力没用,上帝的“拣选”人,令其信仰基督教从而得救是完全任意的,只能指望神的恩典,这就是恩典理论。奥古斯丁由此被称为“恩典博士”。 运用到现实中,他把一切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罪恶都说成是上帝对人的惩罚,所以人的反抗是徒劳的,只有服从忍受。 ③区分了所谓的“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这是他政治哲 学最突出的一点。 两个城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以两种爱为基础: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选择肉欲;由只爱上帝甚至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选择精神 两城分解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实质上,是依据基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

浅析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论文 奥古斯丁“信仰寻求理解”的哲学诠释学解读 “信仰寻求理解”(fidesquaerensintellec-tum)源自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第七卷中谈到如何理解三位一体时提出的“你们要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后来安瑟伦将其表述为“信仰寻求理解”。关于三位一体的表达,奥古斯丁指出,“倘若这不能用理解力来领会,就要用信仰来把握,直到那藉先知说‘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理解’的主,照耀在我们的心田。”[1]在奥古斯丁看来,信仰就是“赞同地思考”,是“人类通往上帝之路的起点,也是“人类理解的向导。”[2]而信仰是为了理解,“理解是信仰的回报”[3]。奥古斯丁提出“信仰寻求理解”的用意,不仅在于批判古代希腊晚期以斯多葛派为代表的独断论、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以德尔图良为代表的极端信仰主义,更在于在认识上实现方法论的突破,为寻求宗教真理指出一条由信仰走向体悟,通过内心反思来追寻上帝,达到理解,最后达到荣福直观的大道。在“如何达到理解”这个向度上,奥古斯丁的“信仰寻求理解”是如此地和现代哲学诠释学的思想进路相契合,以至于Grondin指出,“奥古斯丁是20世纪诠释学的一个主要的对话伙伴。”[4] 一、“记忆-信仰”与“前见-预期” 奥古斯丁的“信仰寻求理解”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实有所指。关于信仰的对象,奥古斯丁作了如下的划分,“有三种信仰(念)的对象:首先是总是被相信而从不被理解的,如在时间与人类事件过程中的历史个例;其次是那些一被相信即被理解的对象,如数的领域或任何学术研究中理性的运用;最后是先被相信后才被理解的对象,如那些除清心者外不能被理解的神圣事项,只有服从诫命,适当地生活才能达到这条件。”[5]这段话从历史、逻辑、宗教三个层面指出了信仰在理解中的作用。与此相对应,信仰本身也可分为信任、相信、信赖三种[6]。

2020年奥古斯丁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教育思想 奥古斯丁(Augustinus,354~430年)是 ___教父哲学的集大成着,他是把哲学用在 ___教以上,从而创立了 ___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 在他的重要著作《忏悔录》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历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 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 ___教育的理论基础。 (1)宗教哲学和教育 奥古斯丁的最高精神实体就是上帝。 上帝是不变的存在的本体,是绝对的精神。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虚构,成为中世纪___会实现其国际神权政治以及与世俗国家争夺政治权力的理论根据。 这个理论对于加强教会在欧洲国际政治中以及各国中的地位,对于加强教会对教育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

(2)灵魂论和知识论 人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实体,它也是上帝的创造物。 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功能:知、情、意。 人的认知活动,在人的灵魂活动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 人的认知活动包括三种能力:一是感觉,二是灵魂,三是思想。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也同样充满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他强调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 但是,奥古斯丁并没有达到完全弃绝知识的地步。

(3)伦理学和德育 奥古斯丁的原罪论和禁欲主义是他的宗教哲学和教育思想中的两个极重要的理论。 到了中世纪,它们就成为 ___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圣经中的有关亚当夏娃的故事制造出他的“原罪论”。 它对教育也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它成为中世纪学校恐吓和鞭打儿童的理论根源。 奥古斯丁的禁欲主义是他的原罪论的派生物。 他每天采取斋戒和鞭打自己身体的办法,来到到禁欲的目的。 这种用鞭打而强行克制并进而扑灭人的任何情欲的办法,以后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学校中,在大教堂学校中颇为盛行。

浅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思想(一)

浅论奥古斯丁的罪责伦理思想(一) 论文关键词:自由意志罪上帝幸福 论文摘要:奥古斯丁思想通过强调人对上帝犯的罪和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将之前的“幸福生活的指南”发展为“罪责伦理学”。奥古斯丁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上的价值值得肯定,通过对他的论证逻辑的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和发现其思想的局限。 1.奥古斯丁思想的伟大意义 在古希腊一罗马的思想领域里,伦理学的最根本问题可以被看作是善与恶的问题,伦理学的最高使命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使人幸福。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常常把这种伦理学称为善一恶伦理学,将其视为幸福的生活指南。在这种生活指南里,不仅人有善恶,事物也各有善恶好坏,人有人的德性,物有物的德性。在这种伦理思想中,不存在任何罪和责的观念,因此,这就必然导致一个问题:既然不能给牛羊草木定罪,凭什么就可以给人定罪?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基督教成了希腊化世界的主流信仰之后,伦理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罪与罚成了伦理学的最根本问题。伦理学的最高使命也不再是如何使人幸福,而首先在于如何使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维护自己的尊严、权利和希望。这一转变是通过奥古斯丁的思想实现的。奥古斯丁思想在哲学史上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从基督教信仰开显出了哲学的新的核心问题。他对自由意志的追问不仅为哲学开辟了新维度,而且为伦理学奠定了全新的基础。伦理学由此不再只是‘生活指南’,而首先是理解和维护人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和绝对责任的学问。”简单来讲,就是奥古斯丁通过提出自由意志的理论,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强调了人的罪责思想,认定人必须要向上帝赎罪。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伦理学的方向。 2奥古斯丁的论证逻辑 奥古斯丁作为基督教的“伟大的教父”,他所建立的理论也必然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基督教思想。“任何宗教都是信仰主义的,但任何宗教信仰又都祈求理性的论证,因为单纯的信仰是不可能长期说服人心的。因此,对基督教信仰做出某种合理解释,就成为基督教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这也是奥古斯丁必须正视的问题。若要使人们相信他的思想,进而信仰基督教,他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向人们阐述和证明:为什么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向上帝赎罪的历史?为什么人们应该信仰基督教?奥古斯丁之所以能成为完成基督教伦理建构的第一人,主要在于他聪明地吸收和利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为自己的思想论证服务。他以理性思考为基础,建构了一个新的、完整的基督教伦理体系。 2.1关于上帝 在基督教的观念里,上帝是全善全能的造物主,一上帝是世界创世之源,也是终极价值之源,唯有他能赋予万物价值和意义。自然,上帝也是人的终极追求。奥古斯丁认为,上帝不仅创造了宇宙万物,而且把它们安排在正当的位置,使它们组成了一个有等级的但井然有序的世界。万物的等级,就按万物善的程度或者与天地的远近关系排列,人在其中处于高级的位置,并得到上帝的偏爱。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在造人的时候,特别赋予了人认识能力、理性和自由意志,并且“灵魂的本质并不在于理性,而在于意志”,强调了自由意志对于人的重要性—拥有自由意志是人与其他万物的区别。因此,人的肉体应该服从于人的灵魂,而人的灵魂则应愉悦地顺从于上帝。 按照上帝创世、创造万物的思想,我们进一步推理:既然上帝是全善全能的,那么,上帝所创造的万物和世界也都应该是善的。可是,为什么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种种非善的事情呢?这明显与上帝是善的观点相悖。这一矛盾如何解决?恶到底源于何处?他认为,恶必须从上帝所赋予人的自由意志的特殊之处来解释。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最终使奥古斯丁将其与罪的来源以及罪的归责问题沟通起来,完成了对基督教伦理思想的论证。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从公元2世纪开始,随着基督徒社会成分的改变,在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这些基督教知识分子力图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这一批人被信徒们尊称为“教父”,他们所创立的神学理论则被称为“教父学”。奥古斯丁可以称为一个影响最大的教父.他可以说是集教父学之大成并且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奥古斯丁的很多著作当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上帝之城》和《忏悔录》。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结合在一起,把教父们已经提出来的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且提出了原罪说、选民说等,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他的神学政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恩典说 奥古斯丁所处的时代,罗马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仅帝国内部各地不断有起义发生,帝国外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开始大举入侵。日耳曼人,其中特别是汪达尔人,所到之处必洗劫财富,杀戮生灵。汪达尔主义因此成为野蛮破坏人类文明和文化古物的同义词。在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的过程中,许多品行良好的、虔诚的基督徒也无端地遭到杀害。这就难免使人们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怀疑:罗马帝国既然已经把基督教奉为了国教,上帝为什么不能保佑它?虔诚的、善良的基督徒既然会被蛮族无端地杀戮,上帝的威严、上帝的法术究竟何在?奥古斯丁的恩典说试图回答人们的这些疑问。 奥古斯丁把《圣经》中关于亚当偷吃智慧之果的故事作了发挥,提出了所谓的“原罪”说。他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之初,亚当是正直的,并且有自由意志。如果他继续保持正直,他会留在伊甸园,并且会享有与天使们同样多的幸福。但不幸的是亚当干了他不应该干的事情,他偷吃了智慧之果,他堕落了,他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亚当把他的罪遗传给了他所有的后代。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倒理性。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以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 由于人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避上帝的惩罚。不过,上帝是仁慈的,他从人类中选取了一部分,使其信仰基督从而得救,其余的人则无法逃脱惩罚的命运。上帝挑选谁、舍弃谁,完全是随意的,完全是一种恩典,并不以被选中者的主观努力为转移,也不以被选中者的特别气质、特别品质为前提。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等待恩典。这就是奥古斯丁的恩典说,奥古斯丁因此而曾经获得“恩典博土”的称号。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奥古斯丁把人间一切社会罪恶,一切不平等、一切不公平都说成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对于这些,任何反抗、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正确的做法就是逆来顺受,人间本来就是灾难深重,只有进入天国才能摆脱苦海。谁能得救、谁能进入天国,这不是个人努力与否所决定的,而是上帝的任意行为。正因为如此,即使是那些信奉基督并且实行苦

奥古斯丁时间观

奥古斯丁对时间观的变革 本文提要: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体现在他通过把自由、历史引入哲学而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格局,而且体现在他通过对时间的追问而改变了古希腊人的传统时间观:时间不再是外在的物理之流,而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伸展。对于奥古斯丁本人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不仅使他得以捍卫上帝的超时间的绝对自由、全知全能以及关于上帝从无中创有的创世学说,而且使他得以“拯救”被物理时间带入“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世界的真实性;而对于哲学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则使时间本身成了哲学的一个问题,并且是哲学切入其他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 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意义,他对希腊时间观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时间只是作为被造物的人类的思想的伸展、持续,而不再是支配整个世界运动的物理之流,因而“无中创(生)有”的创世活动与创世图景也就成为可理解的,从而彻底改变了古希腊人关于不能从无中创有的创世观念。这种新的创世观念改变了希腊人规定的宇宙论图景:最高的神不只是一个只给出形式以整理、规范质料的设计师,而是一个能从无中直接给出形式与质料结合在一起的万事万物的造物主。也就是说,建立在新的时间观基础之上的宇宙论图景能够且必需为真正的造物主留下位置。实际上,时间观的每次变革都会带来宇宙观甚至存在论的变革。 如果从时间的概念史来看,那么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经奥古斯丁到康德,这是一个时间逐渐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现象世界的理解发生转变的过程。 在古希腊,时间被理解为一种“物理时间”: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存在者,它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而运动则是理解时间的条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里把“时间是什么”的问题看作是“时间是运动的什么”的问题,最后则把时间定义为“计算前后运动得到的所计之数。”1这一时间定义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时间是一种可由运动得到测量的东西,另一方面,时间贯穿并展示着一切运动。这种时间观实际上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就已确定了的。赫拉克里特说过一句很晦涩的话:“时间是一个玩游戏的儿童,儿童掌握着王权。”在他之前的泰利斯也说过另一句同样晦涩的话:“时间是最智慧的,因为它发现一切。”──时间是一个游戏进行者,所以,它虽然不能创造游戏中的一切,但是它却把游戏中的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哲学思想 奥古斯丁:教父哲学的典型代表 奥古斯丁(354—430 年)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母亲是基督徒,父亲却是异教徒。按照当地的风俗,奥古斯丁没接受洗礼。从7 岁起,他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17 岁赴迦太基攻读修辞学和哲学,曾崇拜西塞罗。稍后加入摩尼教,曾悉心钻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最后于386 年皈依基督教。奥古斯丁少年时代放荡不羁,皈依基督教后却闭门思过,清心寡欲,被基督教誉为浪子回头的典范。他曾做过教师、神父,42 岁时升任北非希波主教。后半生忠心耿耿致力于传教事业,为基督教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成功地运用柏拉图哲学,讨论各种神学和哲学问题,阐述基督教的世界观,把教父们的思想推向顶峰,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他所论证的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在中世纪被教会奉为真理的台柱”,奥古斯丁本人也被教会称为“伟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师”、“真神的圣者”等等,一直受到尊敬。奥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忏悔录》和《真神之城》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重要的还有《驳学园派》、《独白》、《论自由意志》、《论真宗教》、《论三位一体》、《教义手册》、《布道集》等。(1)信仰与理解 几乎和所有的神学家一样,奥古斯丁首先面临的是哲学与神学、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面对动荡的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奥古斯丁大胆地肯定哲学、系统地利用哲学,为基督教义作论证。他以真神为核心、信仰为前提、圣经为根据,力求从哲学上阐述各种问题。他宣称真正的哲学只能和真正的宗教在一起,只有真正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奥古斯丁断言:“真正的哲学家就是爱真神”。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认为哲学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灵魂,一是关于真神。”他的哲学就是以“认识自我,认识你(真神)”而建立起来的。 在论证理解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时,奥古斯丁首先从自我意识即人的思维存在的确切性出发,批驳了当时流行的怀疑论观点。在《独白》中,他自问自答道:“你知道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所以,你的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千真万确。”他认为,人可以怀疑一切,唯独不能怀疑自己思维的确定性。“难道有人怀疑他自己在生活、在回忆、具有认识、在意欲、在认知、在判断吗?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晓得任何可靠的东西;当他怀疑时,他就知道自己不可以毫无根据地表示赞同;尽管一个人仍可以怀疑自己有所意欲,但他却不能怀疑这个怀疑本身。”奥古斯丁进一步用人的思维可能产生错误来证明思维的确实性。他说:“如果我错了,则我存在,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显然是不会有错误的。” 他认为,人应该在自己内心深处寻求真理,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转入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你的内心。”但是,真理并不是人的认识或思维的结果。感性经验是不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人们所感觉到的是“变”、是“多”。但真理也不是理智的创造物,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理性无论坚持什么真的东西,都不能归功它自己。人的理性只能借助于“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抽象概念,深入内心的结果不是导向思维着的精神而是导向真神。“我进入心灵后,我用我灵魂的眼睛瞻望着在我灵魂的眼睛之上的、在我思想之上的永定之光。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也不是同一类型而比较强烈的、发射更清晰的光芒普照四方的光。这光在我思想上,也不似油浮于水,天覆于地;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后,因为我是它创造的。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这个永恒或真理不是别的,就是真神。真神是一个神秘的精神实体,人们对于真神是既无法否认,也不能认识和无法表述的。我们的思维和一切范畴都不适用真神。真神大而无量,善而无质,现存而无空间,永恒而无时间。一句话,真神是超越任何范畴的。认识在此失去了效力。对于真神的存在和行为,人们应以信仰为满足。奥古斯丁宣称信仰是绝对可靠的,信仰是十分自然和十分必要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如果你不理解,信仰会使你理解。信仰在先,理解在后。”奥古斯丁把信仰说成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信仰是理解的途径,理智是信仰的一种报酬。”他甚至还强调:“所以我不认为理解为了信仰,而是信仰为了理解。”理性之所以需要是为了论证信仰,奥古斯丁最终还是提出了“信仰为了理解”的原则。这条原则后来成为教父哲学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2)真神和三位一体

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辨正

□胡万年 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辨正 一、问题的缘起 “自由意志”是奥古斯丁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奥古斯丁在不同时期从多角度阐述自由意志概念,从而创立了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自由意志学说。概括起来,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概念包含三个层面:堕落前的原初的善的自由,堕落后的原罪的恶自由,拯救后的恩典的恶的自由。人们一般认为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内涵自相矛盾。因为他们所理解的自由意志概念是一种善恶之间进行中立选择的能力,而原初的自由和恩典的自由只有善的选项,原罪的自由只有恶的选项,因此,不符合自由意志概念的含义。这就涉及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内涵的理解问题。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本质内涵是“选择”(choice)的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确实存在内在矛盾。然而,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并非传统观念所能涵盖的。首先奥古斯丁并没有否认自由意志概念具有(善恶)选择的含义,但是这不是自由意志概念的本质内涵,而只是其行为的表现方式。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还具有另一深层含义—— —“意愿”、“自愿”或“志愿”(voluntary,本文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这三个词),它才是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本质内涵所在。这就开辟了对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理解的新维度。“自愿或意愿”是正确理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一个关节点。周伟驰先生对此有明确意识:“从‘意愿’到‘自由’的关系上,可以找到奥古斯丁庞大概念网络上的一个‘枢纽’,解开许多的‘死结’,清除对他的误解,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1〕 二、意志自由即自愿或意愿 从词源上看,“意志”与“意愿”在拉丁文原文是同一个词(voluntas),而“意愿”就是“愿意”、“志愿”或“自愿”。奥古斯丁指出:考察词源就可发现,“意愿来自愿意,能力来自能够”(奥古斯丁的《圣灵与仪文》53章)。因此,从本质上看,意志是意愿的或自愿的因而是自由的。所谓意志自由就是指一个行为只要行动者在行动时是自愿的,那么不管这行动有没有外在的必然的原因,它都是自由的。所以意志自由的实质就是自愿性或意愿性:“人是靠其意志得到幸福或者不幸的生活……而意志得幸福之赏,或得不幸之罚乃是依据其自身的特性。”〔2〕(1.14.30)这里的“意志自身的特性”就是意志的志愿性或自愿性。这就是说,意志是在自己的权能之下进行自愿选择的,因此,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这一观点明确地表现在奥古斯丁对“自然的”和“自愿的”区分中。奥古斯丁引入了灵魂朝向受责难的贪欲的运动与石子自由下落的运动的类比来阐释自由意志所引起的灵魂运动为何当受指责,在于“石子的运动是自然的,而灵魂的运动是自愿的”。〔2〕(3.1.1)正因为人类拥有这种意志的自愿性特征,“意志才是心灵的舵手,它可以极目远眺可欲之物的浩瀚海洋,轻快地摆脱那左右着不自由的船体的风浪,驶向任何令它愉悦的目的地”。〔3〕(x11)奥古斯丁所主张的意志的意愿性或自愿性表现为一种独立的心灵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立于内在力量(欲望或理性),二是独立于外部力量(上帝的救助或魔鬼的诱惑)。〔4〕首先我们分析第一方面。一方面恶的根源不能外寻而只能内求,但它不是感性欲求,而是意志或意愿自身,欲望只有通过意志的意愿才能作恶。所以“除了心灵自身的意志和它的自由选择,没有什么能够使得心灵成为贪欲帮凶”。〔2〕(1.11.21)在《论自由意志》中,奥古斯丁首先从贪欲着手分析恶的原因,例如奸淫、杀人、渎圣等。然而,奥古斯丁认为,这种解释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认为,贪欲可以引起罪恶,但并非一切罪恶都来源于贪欲。例如一个奴隶出于不在恐惧中生活的欲望而错杀了他的主人。奴隶的欲望自身无疑是善的。如果欲望在此作为谋杀行为的唯一动机,去惩罚这一明显邪恶的行为在道德动机上就毫无根据可言。因此,“所有恶人像善人一样,也渴望不在恐惧中生活,区别在于,善良之人做如此想,去除自己对于那些不能拥有的事物的喜爱,而邪恶之人则相反,努力排除障碍享有它们,于是走向邪恶和犯罪,这种生活更恰当地称为作死”。〔2〕(1.4.10)相应地,奥古斯丁强调,每个人都欲求幸福生活,但并非所有人都意愿正当地生活,光有对幸福生活的正确欲求是不够的,只有借助善的意愿和对这一欲求的正确对待,人才可能获得其幸福,这是因为“正确地或错误地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自由意志”是奥古斯丁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人们一般以善恶的选择来理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并得出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具有内在矛盾的结论。其实,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本质内涵不是“选择”,而是“自愿”。自愿是理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基石。 关键词:奥古斯丁;自由意志;选择;自愿 〔中图分类号〕B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9)12-0094-03 【哲学百家】 094 理论界2009.12

浅谈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浅谈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摘要】: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对几篇奥古斯丁相关文章的研读,阐述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要旨以及其对中世纪美学发展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奥古斯丁综述美学思想神学 奥古斯丁,也叫圣·奥古斯丁,由于其在基督神学上做出的卓越贡献,所以被冠以“圣”字。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初期西方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号称“教会之父”。对奥古斯丁的评价,我最喜欢这样一说,“由于他具有把握各种美学难题的非凡能力和更为独特的兴趣,他建立了希腊教父们所难以企及的、更加完备的基督教美学”①。 一、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研究的微述评 对奥古斯丁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其著作研究所体现出来的。根据相关论文成果展示,在国外研究最多的著作是《忏悔录》《上帝之城》,约占研究总数的15%;其次是对于《布道集》和《书信集》的研究,占了7%;而对《论三位一体》《基督教教义》以及《约翰福音评注》和《诗篇评注》的研究,约占了8%之多②。而奥古斯丁对美学思想的研究则是穿插在各大著作之中。国内对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研究虽比国外,但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启发。主要的研究著作如下(本人能说所到并阅读过的): (1)张旭,《试析奥古斯丁美学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刘彦顺,《论美学思想中的时间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三期。 (3)杨晓莲,《论圣·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4)郭玉生,薛永武,《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齐鲁学刊》,2004年第二期。 (5)李卫华,《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美学思想》,《文化》,2011.04.49。 (6)乔焕江,《奥古斯丁神学美学思想刍议》,《北方论丛》,2006.5。 (7)马新龙,《奥古斯丁研究现状述评》,《中外文艺》(文学漫谈)。 (8)朱朝辉,《理性与信仰的交汇—浅析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理论学刊》,1997年第二期。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序言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序言 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 篇》序言 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 译序 在众多古代思想家中,奥古斯丁(公元354-430)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人。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真正伟大的古代思想家都可称是现代人,但之所以特别要称奥古斯丁为第一个现代人,是因为他的性情、思想都与现代人的心灵和灵魂如此切近(他的信仰之激悄以及这种激情所结的丰富的果子,对现代人仍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关于奥古斯丁的生平记载,到处都可以见到,尤其是他自己在《忏悔录》中已说得很详尽了(这里只需要强调他的生活和性情的几个方面。 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即今天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腊斯,当时属罗马帝国。奥古斯丁的父亲不是基督徒,母亲却是一个十分虔诚又热心的基督徒。他的父亲脾气暴躁,生活散漫,世俗气重,除了尽力供儿子上学以求功名外,基本上不管教儿子。母亲莫尼加则温柔善良,十分耐心地关怀儿子的成长,希望他日后成为一个基督徒,所以,奥古斯丁自幼受到母亲的熏陶。与一切善良的人一样,奥古斯丁最早感受到的爱便是母爱,与一切伟大的人一样,奥古斯丁自认为自己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确实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母亲对他的爱不是很多母亲常有的可以说是有私心的母爱,即对儿子的娇纵,尽管不能说一 点没有,比如当奥古斯丁16岁时即陷入人间邪恶的情欲,有了情妇并与之姘居时,母亲虽然日夜焦虑,希望儿子皈依基督,得到教规约束,但也没有建议他结婚,惟恐家室之累会妨碍他的前途。但总的说来,母亲费劲心机,都是想让儿子生

活纯洁,信仰纯正。后来,当她得悉儿子信了摩尼教,大为伤心,感到儿子在信仰和精神方面已经丧亡,竟愤恨至于不准他在家中同桌共餐,同时又请一位基督教主教对儿子进行劝导。所以奥古斯丁的母亲对他的爱也不仅是很多母亲都能做到的无私奉献,她的爱超越了为自己的私心,也超越了为儿子的私心,而是与她对纯洁生活的爱,与她的神圣信仰紧紧相连。正因为这样,奥古斯丁在母亲的爱中感受到了一种伟大而又超越的爱,所以,他谈到母亲时,不是以母亲的怜悯,不是以一种对亲情、对母亲的一般的感恩之情,而总是以一种尊敬的笔调来叙述自己的母亲。奥古斯丁对母亲逝世经过的叙述,今天看来仍然是古代基督教文献中最崇高的不朽篇章之一。 奥古斯丁7岁上学。当时罗马的教育实行三级制,启蒙小学学识字 16岁入文法学校,读文法、诗歌、文学、历史等,16-20和算术,12- 岁入雄辩术学校,学修辞和哲学。奥古斯丁的学业也基本上是这样下来的,他幼年在本城读书,以后先后到马都拉和迦太基攻读文法和雄辩术。奥古斯丁自认为从小顽皮,不专学业。不过,他极强的自尊心和极聪颖的天资仍使他成为一个学识极其渊博的人。他曾回忆自己如何倚着母亲的双膝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拉丁语。至于他所接受到的哲学教育,我们知道,那个时代总的思想风尚已经从希腊人之理性地求真而让位于信仰的激情,哲学并没有承担起它应有的使命,学哲学,主要内容就是学修辞 学,即雄辩术。雄辩术要求人的知识、才华、机智、口才和技巧,但求真的理想则对它很陌生,实际上,它本质上否认所谓“不朽的真理”。新学园派的怀疑主义哲学当时就颇为流行,奥古斯丁在米兰时便曾被它吸引。但是,时代精神要求哲学和信仰的合一,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哲学因信仰而得以超拔。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完成了这一使命。不过,奥古斯丁在信仰上并没有走一条宽阔的路,他那时也不可能像后来的很多思想家一样首先在神学院接受正统的神学教育,然后

奥古斯丁翻译思想溯源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2), 112-115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0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2788960.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b412788960.html,/10.12677/ml.2020.82016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ugustine’s Translation Thoughts Mi Chen, Shengbing G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Feb. 18th, 2020; accepted: Mar. 27th, 2020; published: Apr. 3rd, 2020 Abstract According to discussions on the early western translation thoughts, Augustine, the great theologist of ancient Rome wa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supporters for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However, such rigid assumption does not tak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academic foundation of Augustine’s translation thoughts into consideration. Inspired by genetic translat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context of Augustine’s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attempts to shed some light on Augustine’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Keywords Augustine, Translation Thoughts, Historical Context, Academic Foundation 奥古斯丁翻译思想溯源 陈宓,高圣兵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20年2月18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27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3日 摘要 在西方早期译论探讨中,古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被认为是“字对字”翻译的推崇者。但是,这种固化的概念也意味着对奥古斯丁思想初衷的忽略和对其思想背后的历史语境、学术基础的失察。受翻译发生学的启发,本文将探究奥古斯丁“字对字”翻译思想背后的宗教信仰渊源和学术基础渊源,并探究奥古斯丁对后世语言学科的影响。

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

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是黑人 谈起形成西方神学的大神学家奥古斯丁(A.D.354-430),许多人可能会认为他是白人。奥古斯丁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的北非塔加斯特(Tagaste)。如果知道他是由北非出生的努米迪亚(族名)的黑人的话,很多人会感到惊讶的。正确地说,考古学证明他的脸是黑褐色(Dark Brown)。基督教两千年历史中最大的神学家--不仅在著述上,在思想的深度上,竟然是黑人,是值得惊讶的。实际上形成初期西欧神学(与东方教会神学区别的西方教会神学)的拉丁神学教父们大部分都是北非出身的黑人。 正如,他的满有灵性忏悔的《忏悔录》(De Confession)所表现一样,他是一位经历过非常深刻的、真实的灵性矛盾和对"存在(生存)"冥思苦想过的人。他继承母亲摩尼卡的敬虔品德,而寻求真理,渴求灵性之时沉迷于摩尼教(Manicheism),并成为了修辞学和新柏拉图哲学(Neo-Platonism)的著名教授。另一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世俗品性,沉迷于放荡的生活,甚至生了个私生子阿得奥达多斯(adeodatus)。 终于,母亲摩尼卡三十年流泪代祷得到应许。有一天,正当奥古斯丁在米兰的一个花园里慨叹思索时,听到孩子们的童谣声音,“拿起来”(tole!),"读吧"(lege!)。他环顾四周,发现一本圣经,顺手翻开圣经,偶然翻到了罗马书13:11-14的内容。经上写着,"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行事为人要端正,好象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从这一刻起,他革新换面成为另外一个新人。所有的绝望,挫败之阴暗消失了,真光开始照耀他的心。他在《忏悔录》中倾吐心声说“神啊,我的灵魂在您的怀中之前,决没平安可言”。 后来,他按立为祭司,并成为希坡(Hippo)教区的主教。后人称赞他的敬虔和神学造就深度,称他为圣者(Saint)。他有个别名叫"恩典博士(Doctor of Grace)"。 他的一生可以用如下图表描写: 第二节与摩尼教的争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