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国伟人张学良

民国伟人张学良

民国伟人张学良
民国伟人张学良

民国伟人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陆军一级上将,1928年在东北改易旗帜,1936年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001年10月14日逝于美国,与其妻赵一荻安葬于夏威夷檀香山.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危机。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在这种情况下, 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1930年10月11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仅仅靠东北自己的力量,很难能同日本作战。绥芬河、诺门坎与苏俄军事对抗的失败,很明显是前车之鉴。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人,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炙烤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机上。至于有的人说西安事变同共产国际有关,仅仅是传言,从能找到的史料来看,没有任何依据。相反,共产国际事先根本不知道事变的消息,所以,事变后才有塔斯社关于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汉奸的策划等等说法。张学良洗刷

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至于杨虎城和中共,则是出于另外的考虑。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值得深思。关于西安事变的书籍非常多,其中《挽救危亡的史诗》(广西师大出版社《抗日战争史从书》的一种)较好,尽管该书的观点非常正统,但史料是最详实的,也是相当准确的。

著名史学家许卓云对“西安事变”的看法是:“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从四十五年来,我们所得知的资料,我认为当时张学良先生完全是出于一片爱国心才做出挟持蒋委员长的决定。当时全国都笼罩在一片抵抗外侮抗日的气氛下,而张学良本人更有杀父失乡之痛……因此,他被逼冒死兵谏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许卓云老教授对张学良老校长的爱国热忱表示由衷的钦佩。真可谓“龄遐神龟,赤胆立巍峨”。

西安事变以前,张学良秘密与中共接洽,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共关于抗日宣传的响应。张学良当时认为,中共的抗日主张是真诚的。在谈判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对于中共坚持要从山西出兵抗日的举措,张学良很不理解,他对周恩来、李克农多次谈到,要抗日,从绥远出兵不是更直接?对此,中共没有正面回答。另外,中共政策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变化,是张学良一手促成的(要了解这一政策的变化,必须看到《八一宣言》在国内没有立即实施)。

另外,西安事变后的谈判也充分体现了几方的不同立场。大体上,张学良不要地盘不要钱,只要抗日;相比之下,杨虎城要地盘,中共既要地盘又要钱,而且为地盘和钱几乎导致后来的谈判破裂。这一情况,在当时的记载以及后来宋美龄、顾祝同等人的回忆中有相当详细的描述。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的举措,是大手笔。正是如此,维护了蒋介石的威望,保证了蒋介石对抗战的领导权威。对于蒋介石来说,软禁张学良,也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为了解决东北军集团的遗留问题。对于这一点,国共双方似乎都有点顾左右而言它。

抗战胜利之际,东北的接收成为国共双方力争的焦点,国民政府内有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如果南京方面让张学良出面回到东北,情况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对此,中共有一个十分厉害的策略,率先向蒋介石建议,请张学良出来回东北。这恰恰加剧了蒋介石的疑虑,而彻底否定了让张学良出山的提议。应该说,这个心理战,中共打得十分漂亮。

1949年以后,张学良成为国共双方都十分敏感的人物。中共方面,一直寄希望于利用张学良的声望。从诗作中,也可以看出来。1988年,吕正操(张学良的老部下)将1984年作的《浙东纪行》托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带给张学良,云:雁荡奇图屹浙东,剡溪九曲万山中。以血洗血高格调,逃台迁台小易盈。西京谈和安天下,羑里课易求不同。思君长恨蓬山远,雪窦双楠盼汉公。诗中的含义,自可细细琢磨。而张学良答诗也很有意思,曰: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充分反映了少帅的态度。

1990年,张学良又将旧作《谒延平祠》寄给吕正操,云: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遵明朝,确保台湾入版图。借郑成功的例子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对于自己的评价,他写道: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张学良和国民党整编66师中将师长李仲辛和徐州剿总中将参谋长李树正的"兄弟情"。与李仲辛和李树正在南京有一定交情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曾经征得蒋

介石的同意,也出席李仲辛将军的追悼会,看到和李师长相敬相爱,非常恩爱的李师长夫人周黛西女士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紧紧抚摸李仲辛不放,张学良想起十二年前既1936年西安事件前夕曾到南京和李仲辛见过面,谈了很长时间,当时,两人都相见恨晚,后来,张学良称呼小他十一岁的李仲辛为仲辛弟,20多岁的李仲辛和比李仲辛还小一岁的李树正称呼他学良哥,后来,李仲辛担任监视张学良的警卫部队团长,李仲辛对张学良十分关心和照顾,吩咐给予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一定自由活动空间,想到这里,张学良流下眼泪,叹道:"仲辛弟,才36岁,36岁呀,这么年轻."已经是徐州剿总中将参谋长35岁的李树正及夫人叶芳娜也默默流泪.

张学良对赵四小姐叹息道:"仲辛弟作为国军整编66师中将师长,他为党国成仁,可是却给非常爱他的贤妻周黛西小姐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小妹,仲辛弟和你都是同年生人,都是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出生,死时才36岁,真是英年早逝,让人痛心啊。"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如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如1928年的改旗易帜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纵观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施行易帜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了统一,虽然他后来执行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但日后的西安事变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中作文:民国人物素材

民国人物素材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人物概述 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 3 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

近代名人简介

1:梁启超——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公车上书,并参与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民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社会活动家: 2:林则徐——他是封疆大吏,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其亲身参与了虎门销烟,被人们誉为民族英雄 3: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经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 5: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他修建的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6:洪秀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7:李鸿章——李鸿章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8: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9:康有为——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同时他也是戊戌变法主要参与者 10: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11:谭嗣同——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谭曾著《仁学》一书,维新派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甘愿流血牺牲,英勇就义。 12:孙中山——是医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13:蔡元培——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4:陈独秀——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 15: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蔡锷——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17:汪精卫——早期革命家,青年时代加入孙文的革命组织,成为孙文的得力助手。18: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著《天演论》,是早期的共产主义者。 2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2:朱德——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军委第一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第一。 23 :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第二副主席;军委第二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4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军委第叁副主席;政协副主席;曾拟授元帅。 25 :任弼时——七大中央书记处第5书记兼书记处秘书长,政治局委员。 26 :彭德怀——军委第四副主席;十大元帅第二;西北政府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27:林彪——十大元帅第叁;中南政府主席,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 28:邓小平——人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曾拟授元帅;西南政府第二副主席;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 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 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

走进民国名人演讲稿

走进民国名人演讲稿 篇一:名人经典演讲稿 名人经典演讲稿 名人经典演讲稿 我们不能单独行动。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勇往直前。我们不能后退。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会感到满意?”只要黑人依然是不堪形容的警-察暴行恐怖的牺牲品,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我们在旅途劳顿后,却被公路旁汽车游客旅社和城市旅馆拒之门外,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限于从狭小的黑人居住区到较大的黑人居住区,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我们的孩子被“仅供白人”的牌子剥夺个性,损毁尊严,我们就决不会满意。只要密西西比州的黑人不能参加选举,纽约州的黑人认为他们与选举毫不相干,我们就决不会满意。不,不,

我们不会满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 I am not unmindful that some of you have come here out of great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Some of you have come fresh from narrow cells. Some of you have come from areas where your quest for freedom left you battered by the storms of persecution and staggered by the winds of police brutality. You have been the veterans of creative suffering. Continue to work with the faith that unearned suffering is redemptive. 我并非没有注意到你们有些人历尽艰难困苦来到这里。你们有些人刚刚走出狭小的牢房。有些人来自因追求自由而遭受迫-害风暴袭击和警-察暴虐狂飙摧残的地区。你们饱经风霜,历尽苦难。继续努力吧,要相信:无辜受苦终得拯救。 Go back to Mississippi, go back to Alabama, go back to Georgia, go back to

民国人物传记

说起民国四大美女,有“校园皇后”陆小曼,“金嗓子”周璇,“默片影星”阮玲玉以及才气与美貌并重的林徽因。其中林徽因是一个清丽脱俗、温柔似水、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女,在民国的文化园中,她像一朵神奇的玫瑰,散发着淡紫色的光芒。 著名建筑家,诗人以及作家等多个名衔集齐在这一女子之身,不可谓不称之为才女,而才华与美貌并存的林徽因,在民国文化的土壤上孕育而生,更像一朵鲜花盛开,由内而外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林徽因自幼便是人群中那颗闪耀的那个人,早年经历就丰富非凡。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江南杭州,其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任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官职。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在这样的家庭熏陶的林徽因,自然不同一般的女子。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这样的一位才女,攻略建筑学、诗文、书法、美术……在物质层面上俨然优秀到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这样优秀的才女的感情经历也实为丰富。 林徽因在感情生活中,遇到的是三个不同风格的男子。诗人徐志摩,建筑师梁思成,哲学家金岳霖,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视林徽因为掌上明珠,一生的目光,都围绕着林徽因的身影转动着。她有幸被几位出色男子宠爱的故事,将会流传千古,成了无数女人追求爱情的榜样。 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时,刚刚16岁,恰值情窦初开的美好年华。林徽因被对方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打动。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多年以后,徐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说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看来,林徽因着实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或者可以夸张一点地说,没有林徽因,徐志摩是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可惜当时的徐志摩已是有妻之人。随着时间,距离的洗刷,两人也就不欢而散。 在与梁思成赴美留学,二人也是在外相互扶持,最后结婚,徽因留学归来以后,身心方面更为成熟,她能够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两人时有走动,把当初的恋情升华为更高的境界,比红颜多一点,比情人少一点,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许上天也觉得这段感情应该有个结果,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搭乘一架邮政飞机。当飞机抵达济南上空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轰隆一声撞上白马山,当即燃起了熊熊烈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这段感情也有了终点。 金岳霖的终身未娶,更是说明了林徽因的魅力所在,林徽因当时深爱着两个

民国名人轶事(二)

民国名人轶事(二) ⊙1930年,杨振声筹办青岛大学,力邀闻一多和梁实秋加盟,分别主持国文系和外文系,杨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梁称之为“先尝后买”法,于是“半日游览”、“一席饮宴”,就留在了青岛大学。 ⊙有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在一间教室的黑板上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乌龟和一只兔子。旁边注了一行字:闻一多与梁实秋。“哪一个是我?”闻一多严肃地问。梁实秋同样严肃地回答:“任你选择。”

⊙抗战胜利后,吴有训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一天深夜,警察从贡院街妓院抓到一名学生,送回学校处理。吴有训把那个学生认真训导一番之后,提笔写了“德之贼也”四个字相赠,并将其开除。 ⊙1941年的一次会议上,张奚若尖锐地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蒋介石的独裁。蒋听不下去,就插话说:“欢迎提意见,但不要太刻薄!”张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下次再开会,他接到会议通知和往返路费后,当即回一电报:“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再没有出席国民参政会。 ⊙1945年底,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各党派都有代表参加,学者中有傅斯年和张奚若。张本是国民党党员,他的代表名额是共产党提的,以无党派代表出席。国民党反对说:“张奚若是本党党员,不能由你们提。”张便发了个声明:我不是贵党党员!

⊙少年胡适出洋,哥哥嘱付他:到美国别学没用的文史哲,要学有用的才能发财。胡适答应,到美国选修农学。老师拿来30多种苹果,让学生们认苹果的名字,胡适照着书反复对啊对,还是错了一多半。再看别的学生,人家根本不用对,都是农家子弟,这苹果打小就认识。当时胡适就抓狂了,从此改修文史哲,终成大家。 ⊙民国时期有个清官叫石瑛,不义之财,分文不取。30年代任南京市长时,硬逼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纳税4500块大洋。孔氏后来伺机报复,克扣南京市政经费。国民党中常委开会时,愤怒的石瑛抓起大墨盒,砸向孔祥熙脑袋。虽未砸中,却泼了孔氏一脸墨汁。蒋介石深知石瑛为人耿直,不但未批准其辞职,反而向其保证恢复经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赴南京请愿抗日。蒋介石请陈铭枢、蔡元培出来劝学生,陈铭枢被闷棍打倒,蔡元培被女生薛迅扇了耳光。报道称:蔡年事已高,右臂为学生所强执,推行半里,头部亦受击颇重。蔡伤数月方愈。策

民国人物评述范文

大先生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绍兴人。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成贡士,二十四岁入翰林,堪称才俊。宰相翁同龢曾品目蔡元培为:“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关于蔡元培,人们了解的更多的是他的教育哲学与思想改革。诚然,蔡元培在近代中国思想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蔡元培在入仕途不久后便弃官从教,组织了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后又游学德法,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教育模式与思想意识,这对于今后他在北大的一番大事业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在他身上同时有着两种教育气质,中国古代儒家气质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气质,这也就为他将西方教育体制融入中国打下基础,也是从他回国开始,中国才开始有了较为完善的先进的新式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这为之后的历次革命与斗争准备了大量人才。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思想,二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三是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正是由于这三点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界刮来一股新风,也是由于这三点,他也被称为自由主义教育家。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在接手北大之后,将当时的“官僚窝”变成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本着“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宗旨,将胡适、辜鸿铭、李大钊、陈独秀等等一批风云人物融入一炉;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用自己的思想与才干在北大校史中留下了一个蔡元培时代;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顶着风潮解救学生,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推上了高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为中华民族存留了一大批大师人物。蔡元培是不折不扣的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相比于蔡元培赫赫有名的思想教育成就,他在政治上的活动确很少有人知晓。其实,蔡元培在近代中国政治活动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人物,是同盟会早期成员、革命元老,在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但蔡元培一直反对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与宋庆龄杨杏佛建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副主席。他无畏于国民党的恐怖威胁,凭借自己的声望与努力解救了许多民主人士与共产党人,任鸿隽说:“在公义一方面,蔡先生是特立不屈、勇往直前、丝毫不退、莫不假借的斗士。”虽然受当时思想的局限,蔡元培一直对共产主义保持谨慎态度,但他的政治思想却是超越了党派的。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所谓人权,既同是人,就有一种共同应受保障的普通人权,所以我等第一无党派的意见。”他的追求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独立、平等、民主、自由。他的教育思想其实也就是他政治思想的一个体现,他虽为国民党,但他却又跳出了党派的束缚,他一生追求的是国家的独立与复兴,是国民的平等与自由。他的这种大视野大思想,无愧于国民大先生的称号。 1940年,蔡元培去世,他的一生,对中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民主斗争作出卓越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是伟大的民主斗士,是近代中国君子典范。先生逝去,世上再无元培。

民国名人爱情文章

民国名人爱情文章 相爱是让你们在一起,而生活令你们彼此成为习惯。相爱很短暂,习惯却能保持很久。当你的爱变成了习惯,才是一生一世。民国时期很多名人的爱情,被很多人传颂的祝福赞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民国名人经典爱情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民国名人爱情文章篇【1】:最传奇的爱情:张爱玲与胡兰成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1943年张爱玲在上海结识了当时汪伪政府文化部的官员胡兰成。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很快,他们恋爱了。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婚礼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就这样,他们成了夫妻。 1944年11月,胡兰成到湖北接编《大楚报》,开始了与张爱玲的长期分离。1947年6月10日,胡兰成收到张爱玲的诀别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随信还附加了30万元钱,那是爱玲新写的电影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的稿费。张爱玲从未就这一场恋情说过只言片语,我们只有从胡兰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国女子》去考证。这段感情,究竟孰是孰非,也许真的并不重要。 民国名人爱情文章篇【2】:最心有灵犀的爱情:钱钟书与杨绛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概况与杨绛的爱情 杨绛在东吴大学上学时,当时流传,追求杨绛的男同学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杨绛,一见钟情,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订婚仪式。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人物

高考作文素材“民国学人风度”多维解读与运用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 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素材一】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 年时间完成85 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1.学术标杆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 3 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也是白谈。我想,易中天先生说的是实话,惟其说了实话,让我们看到了斯文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 2.人格独立在那个学人身不由己的时代,陈寅恪能够过滤净化自己的心灵,坚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文心,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情操和博学深思的中国文化习养。作为一代文史巨擘,观其一生,很难用几句话评价陈寅恪其人,或许正如其在王国维墓碑上所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这两句话来评价他最为合适吧。陈寅恪自始至终将知识分子的人格、气节放在第一位。尤其在“十年动乱”期间,意识形态的高压管制也没有让陈寅恪在学术上做出丝毫让步。相反,他提出,做学问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是谈不上“现代化”的,更谈不上“世界之公民”。 【适用话题】标杆、平淡、坚守、操守、良知、沉潜、忧与爱、平凡之美、文化传承、人格独立、摒弃浮躁、学术自由、过滤心灵、人生的作业、寂寞与辉煌、看不见与看得见、这也是一种美丽

民国趣事_名人故事

民国趣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来华行医的日本医生矢原谦吉,以诊病为媒,结识了不少当时中国的显要人物,他与一些人甚至成为至交,如《大公报》记者张季鸾、文学名家张恨水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矢原谦吉移居德国,后又移居美国,闲暇之余,写下《谦庐随笔》。今天的读者可以将其看作“民国之趣事,正史之补充”。 段祺瑞生气 段祺瑞 段祺瑞两眼炯炯有神,鼻梁有些歪斜。在我看来,他的言谈举止,似

乎要胜过“吴玉帅”那样的人,人们当面都称他为“执政”。而他这个人的气场,则有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我听张季鸾这样说过:自从退隐之后,段祺瑞对外界的气度,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只是对他的儿子,既十分关爱,又非常严厉。有一天,段祺瑞和儿子下棋,儿子输了。段祺瑞生气地说:“下棋不过是小儿科的东西,而你在这上面都不能取胜,简直像猪狗一样笨。” 第二天,两人又下棋,这次儿子取胜了。段祺瑞又生气地说:“像你这样没有大胸怀、真才学的人,也只能在这种消遣的东西上胜过旁人了。” 张恨水笑解“凯旋餐” 张恨水

那一年,日本驻军在华北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演习。二十九军也进行了一次野外演习,作为对日本的回应。后来,张恨水邀请我出去游玩,对我说:“有没有空到海淀去尝一道新菜?我告诉你什么是&lsquo:凯旋餐&rsquo:。” 张恨水说:“演习的这段时间,海淀的官吏都聚集在一起。北京一家大饭店就派出十多个厨师和招待,在凉棚下面卖他们特制的&lsquo:凯旋餐&rsquo:。一些官吏认为吃&lsquo:凯旋餐&rsquo:大吉大利,就都去那里吃。这种餐的配制很特别,把韭黄、韭菜、肉丝,还有少量的花生米放在一起炒,然后放在荷包蛋上,味道也不错。” 张恨水看四下没人,就笑着对我说:“你知道饭店主人制作这道菜的用心吗?假如贵国的特工知道了里面的含义,这家饭店的主人恐怕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民国陈家名人

同盟会员陈德元两度就任省五中校长 陈德元(1876—1938),字钦峰,号赞庭,酉阳龙潭镇人。前清优贡,1904年(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宏文师范。次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学 成归国,接受同盟会四川分会主盟黄树中(复生)的委托,负责川东地区秘密 征集会员的工作,因之,酉秀黔彭四县的有志之士参加同盟会者甚众。辛亥革 命爆发,酉阳州响应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他出任酉州五路司 令官之东路司令官。同年四川省临时议会召开,他身负众望,被推选为省议员,并任酉阳临时议会议长。1920年出任酉阳县知事。1928年2月与1932年2月 曾两度出任省五中(现酉阳一中)校长。其后,曾任秀山县教育科长及酉阳县 财务委员会委员长。此外,一生多从事教学生涯。 夫子花甲有二的一生,颇具壮丽色彩:少读诗书,聪慧勤勉,出类拔萃, 考取秀才,晋升优贡,官费留学,壮游东瀛。尤为可贵的是不做封建王朝的忠 实奴才,赤诚爱国,积极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推翻满清帝制。辛亥革命成功后,毅然还乡,敬恭桑梓,竭尽文韬武略,为地方社会治安、经 济发展、文化建设作出贡献。原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父亲段秀才(大勋)作歌以赞曰: “九桥溪进士(时人习惯称优贡为优进士)陈赞庭,擅古文,富六经。忆 昔年,为国不顾身,驱除鞑虏,推翻满清……” 夫子早年抱着实业救国的宏愿,在宏文选择了蚕桑专业,学成返乡时从东 洋购回了不少养蚕缫丝的科技书籍及实用器械,并身体力行先后在两河口、酉 阳城、龙潭等地开办蚕桑学校或讲习班、讲习所,讲授和推广养蚕缫丝技术, 然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要推广和发展养蚕事业谈何容易!不久连蚕桑学校 亦遭乱军洗劫一空。夫子啊,无情的现实惊破了你五彩绚烂的丝绸梦! 和当时若干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一样,早年他也多方探索,把振兴教育作为救国良方。东洋归来之时也购回不少教学仪器、科技书籍、体操器械,无偿 赠给龙潭镇两等小学堂,被存放在两间房子里,其中地球仪、哑铃、粉笔铜模 等一直保存到“文革”前夕。(本校“文革”前也曾有一副陈校长捐赠的粉笔 铜模。)并积极兴办新学,多年执教。 夫子一生胆略过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日本归国途中航经某海域时, 海轮曾经触礁出现漏洞,乘客一片惊慌骚动,甚至有欲跳海者,唯夫子端坐如常,看书不辍。经船长招呼,安定了秩序,堵好了漏洞,转危为安。他便成了 被表扬的“保持镇静、安全航行”的乘客典型。任职省五中期间,时逢兵灾匪 患连连。作为校长,他千方百计保障学生的安全。比如为防土匪夜袭,很长一 段时间安排学生晚上寄宿龙潭镇中心地段王家花园。每逢险情,首先让学生转移,不顾个人安危,有时炮弹就在近处爆响,也镇静自若,临乱不惊。1932年

民国人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要求“材料鲜活”,于是最新的社会热点人物和焦点事件成了考生的新宠,但这种“鲜活”素材的定向聚焦,必然导致“撞衫”,使文章失去特色。其实鲜活固然指“新”,但用少有人知或少有人用的历史人物、事件关照现实,同样是新,而且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既避免“撞衫”,又翻出了新意,还展现了个性,肯定独树一帜,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史海钩沉,本期及下期钩起“民国学人”逸事,从备考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素材积累,以求推陈出新,考场制胜。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18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等多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文革”时成为“寂寞销魂人”,含冤离世。 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6岁即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上课有“三不讲”,幽默风趣,听课的教授远比学生多。先生具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中,陈寅恪顽强地为后世留下了他对中国唐代历史的系统研究。“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提到陈寅恪时,给予了异乎寻常的褒奖:“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第二个大贡献是伟大的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做出的,他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和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扎实、严谨和令人信服。” 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在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他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立传,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展现出来。 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季羡林这样回忆陈寅恪: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多维解读 1.学术标杆 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有了这“三不住”,陈寅恪还真是免谈的好,因为谈了

民国名人经典108句

民国名人经典108句 吕碧城 (1883年-1943年1月24日) 1、即便这一生都没有爱情也没有关系,“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 2、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3、已无春梦萦罗绮,何必秋怀寄苣兰。灰尽灵犀真解脱,不成哀怨不成欢。 4、欲诉琴心,心事成灰炬,浥透鲛绡痕万缕,泪雨何时,晴到梨花树。 5、不遇天人不目成,藐姑相对便移情。 6、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早有妻室,汪季新年岁较轻,汪荣宝尚不错,亦已有偶。张啬公曾为诸贞壮作伐,贞壮诗固佳,奈年届不惑,须发皆白!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 民国名人经典108句,值得一读再读!29 / 作者:天天部落/ 帖子ID:11009,11032 冰心 (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 1、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愿你的生命有够多的云翳,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3、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是悲哀。 4、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5、如果你的心简单,那么这个世界也就简单。 6、群里的欢笑,掩不过静里的悲哀。 民国名人经典108句,值得一读再读!36 / 作者:天天部落/ 帖子ID:11009,11032 张幼仪

(1900年-1988年) 1、人生,从来都靠自己成全。 2、我不是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 3、我的万水千山,不是你要的翘首以盼。 4、最彻底的伤害,是最有力的成长。 5、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6、我不像你,你的勇敢是天生的。 民国名人经典108句,值得一读再读!19 / 作者:天天部落/ 帖子ID:11009,11032 陆小曼 (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 1、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2、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不去抱怨,尽量担待;不怕孤单,努力沉淀。 3、时间如雨,我们都是在雨中行走的人,去承担人间的祸福,去跟暴风雨奋战,在沉舟的碎裂声中毫不沮丧。 4、有的人迷失了,有的人又重逢,幸有你来,不悔初见。 5、我很愿意你能得着你最初的爱恋,我愿意你快乐,因为你的快乐就和我的一样。我的爱你,并不一定要你回答我,只要你能得到安慰,我心就安慰了。我还是能照样的爱你,并不一定要你知道的。 6、我不是醉,我只是难受,只是心里苦。 民国名人经典108句,值得一读再读!72 / 作者:天天部落/ 帖子ID:11009,11032 林徽因 (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历史名人录

历史名人録 雷迅敷 辈分名宜栗,号作霖,中国国医。 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名人都请他治病,在武汉、南京、上海和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省市都很闻名,并在河南老河口开了大药店,还定期在汉口大药店坐诊。许多高层人物敬献对联、诗词颂扬他,评价他:“魁梧其貌,仁爱为心,业精医術,品重儒林,不求不忮,宜古宜今,丈夫气象,历崇德懋。”他仁慈善良,对工农百姓治病不收钱。甚至对穷人求医来者不误,还免费发送中药膏丹、丸、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他生重病,中国人民解放军特派外籍西医专家上门为他治病。1950年病逝后,每年清明节,外地无数百姓来到雷西塆他坟墓上求拜。人民心目中永远不忘他这位大名医、大恩人。 历史名人中雷慕祁 辈分名于浩,字显初,号敏达。高级会计师、审计师、大专院校会计学会会长。 生于1934年(甲戌年)农历十月初十日,戌时。少年就读私塾、李集中心小学、仓埠正源中学、武昌中学、中医学校。 1951年参加工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就任新洲县潘塘区干部、县财政局副局长、罗田县财政局副局长、省教育厅计财处副处长、华中农业大学基建处副处长、湖北大学计财处处长,还成立了审计事务所,帮助政府加强财政管理工作。

现代名人録 雷慕郊 辈分名于训,字慧初,号敏通。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籍贯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雷西塆,父亲是中国国医雷迅敷,名闻全国,乃至海外,母亲施氏贤善仁慈。 慕郊有三兄(志初、觉初、举初)两弟(慕郊、慕班,与慕祁是双胞胎)、两姐(春燕、春梅)。 慕郊生于1934年(甲戌年)农历十月初十日戌时。少年就读私塾、李集中心小学、仓埠正源中学、武昌中学、中医学校。1951年2月参加工作,1954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农教育大校长、小学校长、文教干事,1958年调任中共新洲县委秘书、一般区级干部、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级)、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并选为县党代表、人民代表、县委委员、县委机关党总支支部书记、县直机关党委成员、县政协副主席。长期兼任《湖北日报》特级记者、省软科学研究会成员、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世纪专家、还被聘任中亚联合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香港人文社科院高级研究员。退休后任新洲扶苏扶贫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区老科协顾问。 慕郊毕生热爱学习、热爱写作,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调查研究、写了大量的方向性、思想性、政治性、社会性、经济性、政策性、学术探索性的文章,在各级杂志、报刊上发表800多万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