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月下(平板电脑教学专题1-14页)

3月下(平板电脑教学专题1-14页)

(2)让学生理解探究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运用世界海洋分布图能力训练。

4.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同伴互助。

5.教学环境与教学准备

(1)学生分成5组并按组安排座位,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可无线上网。笔记本电脑上安装有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

(2)教师课前打开制作好的思维导图“德国的水”,打开网页谷歌地图、作业要求、学校ftp、课堂评价表。

三、教学过程

引入: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人类的思想。”教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水土养育了这些充满自省能力、富有思想的人?

1.探究德国

(1)认识德国的“水(文)”的重要性及与其他方面的关联性(10分钟)。

教师把事先做好的思维导图“德国的水”打开(如图1所示)。(注意: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通过软件的简报功能把导图下级分支逐步呈现,同时特别要注意对已学过知识应简要略过,重点在分析而不是重新引领学习。)

图1 “德国的水”思维导图

指导学生读书55页“德国的海陆位置”、地图册

16页河流与临海图,对照找出德国主要河流与临海(逐渐在思维导图中呈现)。

引导学生认识德国的河流与德国的工业区分布。问:这些河流如何培育了德国发达的经济呢?简析莱茵河与鲁尔区工业的关系。(结论:交通、工业用水。重点:鲁尔区、汉堡、慕尼黑。)教师:除了丰富的淡水河流资源,一个国家海洋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

引导学生认识德国的临海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问:海洋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最近几个月几乎每天都在讲我国周围海域的问题,因为海洋在当今成了一个国家的生命线:“‘蓝色革命’席卷全球 ,世界海权力量竞争激烈 。”引导学生认识德国的海与经济的关系。周边东欧、中欧国家的贸易必须经过德国领土。

引导认识德国的名人与河流。问: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有河的地方,全世界无论气候干旱与否,都因有河流才成一个居民点、一个中心、最后发展成一个城市。引出德国名人与河流。认识河流与城市发展关系。举例: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位于多瑙河畔。贝多芬出生在波恩,莱茵河河畔。

引导认识河流受其他自然条件影响。问:德国为什么有这样美丽与富足的水源呢?这样的河流是怎么形成的呢?讲解影响河流的因素:地形与气候。

小结:德国的“水(文)”的自然地理要素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结论:所有地理环境中的要素相互之间都是互相依赖与互相影响的。

分析: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①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3种表象形式呈现。③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④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思维导图这一认知工具恰好与上述理论相符,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加工概括。它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和拓展知识点;作为一种模板,帮助学习者组织建构知识框架,并概括精练,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提高教学效果。

本环节运用思维导图的定向教学策略。教师作品在前,教师通过软件的简报功能,把导图“德国的水.mmap”的

主干从中央向四周以关键词关联方式一一放射呈现各个分支,让学生开始只能看到部分思维导图,大脑自然联想思考下一步空白部分,然后空白被填充,想象得到验证。这样一步步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在教师逐级展现分析时,学生便消化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学生从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上得到启发,然后经引导,自然就会深入思考鲁尔工业区、城市、名人等与地理位置、莱茵河等河流、北海等临海的紧密联系。如此一来,学生则能更深地认识、熟悉德国的自然条件,并理解其与德国经济人文的关联性。

(2)学习认识德国其他地理特征

请学生用思维导图列出“德国的地理位置”“德国的自然资源”“德国的城市”“德国的工业”“德国的名人(科学家、音乐家、思想家)”。

其方式包括2种,个体学习:抓阄,每组选一个项目,运用思维导图软件归纳罗列,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点每人列一个思维导图(5分钟);小组合作:把5个人的思维导图筛选组成1个专题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有图片,通过教学管理软件上传给教师,注意分工与参与(10分钟)。

分析:学生本身具有的德国经验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这里教师需要运用思维导图软件技能上的整合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建立对德国地理特征、地理联系的理性认识。由于有时间的限制及思维导图本身的制作特性,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快速阅读和信息整理,确定主题和关键词。这都要求学生把知识进行转化,同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简单的摘录。通过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定位,可以加强对德国各知识点的理解。

本环节教学,学生在独立主动思考制作成果出来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一个专题的新思维导图,相互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筛选,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劲头,而且促进学生之间交往、观点采择、自信、合作等非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发展。事实证明,合作学习较之竞争性学习和独立性学习更为有效。

运用思维导图技能的创新教学策略:通过聆听教师分析德国的河流、运河及临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软件分组进行归纳总结而掌握德国5个知识点;小组分工阅读教材、读图、上网搜索、制作本组思维导图,不仅培养了学生地理学习技能,因考虑到提高分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效率,创造了机会让学生合作学习、沟通表达。这样学生先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与思维发挥的空间,然后在相互浏览的过程中,思想火花得到碰撞,互受启发,再运用软件进行创新,提供了学生讨论的土壤与前提。另外,运用思维导图软件提炼、归纳和总结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读图,使学生读、识德国与欧洲地图能力得到训练。

(3)查看和评价其他组的思维导图(5分钟)

分析:思维导图是将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既可呈现知识网络,是组织陈述性知识的良好工具;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成为组织程序性知识的良好工具。

运用思维导图技能的熟练教学策略:通过以上对知识的整合阶段,学生就能将所学的知识概括化、系统化,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评价,对照思维导图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作为教学评价工具,学生在画导图的过程,就表达了他们对德国知识点正确或有偏差的理解或推理,教师可以从学生画的思维导图中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认知结构情况以及地理逻辑思维情况并及时予以评价、指导,有助于教师诊断学生没有思考到的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及人地关系。

2.深层探究:思考并讨论下面2个问题

(1)小组小议论

把其他组的思维导图如何与自己组的结合?(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实际操作完成)

分析:学生要把一个知识点的思维可视化内容与其他所有德国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梳理,就得搭建以德国区域特征为中心的区域地理思维框架。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提高学生思维导图运用的能力,最主要的还可以让学生从全盘思考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更高级的概括、归纳、推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两者之间关联的地理思维能力。

(2)软件运用巩固:我们后面将要学习俄罗斯及美国,你将怎样制作思维导图“俄罗斯的水”“美国的水” 分析: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某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

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变。所以作为国家的学习案例,不仅要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国家,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国家的某个区域特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和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策略。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坚持反复、连续与衔接。软件运用巩固要求的提出及后期的落实,我考虑的是发挥思维导图技能的迁移知识教学策略。通过思维导图技能对德国个案的学习,让学生归纳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学习方法,在学习新区域时,知道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和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本课我调整为两课时的原因。在学习俄罗斯、美国时,学生在制作“俄罗斯的水”“美国的水”时(如图2、图3所示),自然就学会借鉴了本课的方法。

教师课堂结束语——“德国”学习课堂总结:自然界所有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的,同样人类所有的活动也依存自然。影响自然,到一定程度,反过来又受自然的影响,如果是有利环境的,就会向好的

方面发展,如果过度、破坏环境,就要受自然的惩罚。人类也如此,德国的发展受自然法则的惠顾,德国人也深知德国与周边国家“唇齿相依”,它的经济发展在给别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受邻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是一个善于反思自省的民族,一个有反思自省的民族就是有希望的民族。这一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分析:教师的引导语言很重要,恰当的语言让学生容易尝试有意义的思考中,所以在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德国的名人与地理环境时,从课堂上我明显看出学生在了解德国的基本地理知识后,又主动学习从地理学的角度思考地理位置、河流与临海等对其经济与人文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认识国家的经济与自然条件之间紧密关联、大陆国家与周边国家唇齿相依的关系,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2 “俄罗斯的水”思维导图

图3 “美国的水”思维导图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辅导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思维导图的运用使日常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灵活开放,不仅减轻了平常授课负担,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自我反省能力。其实软件可以支持学生多种高级思维活动,例如分析、推断、综合等;而思维导图对思维方式的改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并不能一下就能有效体现,因此,将在未来教学中,接着尝试软件在系统地理知识、新旧知识对比、地理概念学习等知识表征功能上的运用,还要尝试思维导图设计地理活动、复习及解决问题的运用方式。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绘制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理念运用于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思维导图优化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作者信息

毛云辉,本科,中教高级。上海市控江初级中学,200093胡久龙.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区域地理复习[J/OL].人教网.( 2011-06-22).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12987649.html,/czdl/.付小英.试论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新课程,2009(12):38.

思维导图[DB/OL].百度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12987649.html,/link?url=tjNTocKOLvknDg8yvMGUwRJ1Ua64XnTHpBxF8bTlVC-E_E6ztONvExOjamoFDJ3r.[1]

[2][3]

图1 Airschool构架图

结合小学科学的特质和实践,目前将其授课模式结合教学实践梳理如下。

1.课前预习 自主探索

生命世界领域的长期观察课,校外比课堂观察时间长,且携带不便。鉴于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心发布预习任务,形式可以有研讨、问题、资源、练习、作业、思

形式1:发布任务,搜集素材。学生按照预习要求搜集素材,并提交成果。形式有文字、图片、音频、导图等。不仅完成观察任务,更便于教师检查。

形式2:提出问题,交流探讨。学生针对问题,解答或搜集资料,并交流探讨。例如三年级科学“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为单元起始课,其养蚕窍门和饲养兴趣是后续开展活动的关键。课前学生自己或是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资料搜集,多为视频和图片。但在课堂上学生要将其转化成文字和语言的形式,即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贮备,接替了教师的讲授,还课堂于学生。

形式3:预设情景,实证发现。教师预设观察内容,学生观察实验,并将实验过程录制下来,可上传至公共平台,提供实证发现。例如,凤仙花的弹射传播,蚕宝宝的蜕皮、结茧、摄食、运动等动态过程素材;尤其是像蚕蛹破茧的精彩瞬间,若已进行上传,其他学生都可以轻松提取并分享,如图2所示传统课堂和Pad 课堂学生观察课对比,Pad 课中每名学生分享并互相学习。

图2 传统课堂与Pad

课堂学生观察课对比图 2.

新知导入 初步认知

形式1:素材展示,引入新知。教师将自己搜集的素材,或者学生预习中提交的素材进行整理,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并做重点讲解。可通过资源推送、查看预习

成果等方式实现。

提取学生中典型的素材进行展示与讲解,这是pad 课堂的成功试点,教学更有针对性,从学生中来,到教学中去,学生为解决问题或困难,积极性更高。例如生态瓶制作中,学生对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空间问题较难把握,通过典型问题研讨展开课堂,突出主题,深入探究。如图3所示,对28号、32号学生生态瓶制作预习作业的提取,有评价即有交流,较传统课堂汇报式,交流率明显高,不论课堂还是课外。

图3 生态瓶制作上传素材截取

以一个班45人,7组为例,同一时间问答交流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同一时间问答交流情况统计对比

形式2:问题导入,初步感知。实现方式:教师抛出与新内容有关的一个问题,并提供可选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观察进行测评,教师分析结果进行相应指导。

功能应用:统计、投票、练习(选择题)。利于师生、生生评价,更具激励性(如图4所示)。

图4 小组内认真研讨

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组间问答1对11对1

1对11对45

1对44

(且人数和人员可随意组合)

1对7

(且组数和组员可随意组合)

3.探究交流 深入理解

形式1:对比成果,知识梳理。教师课前审核学生

实验成果,课上展示有代表性的实验,并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进行知识梳理。

功能应用:查看预习成果、分屏投影、分组研讨。对比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组内、组间对比,可将数据进行有效对比和分析。Pad 课堂中,可同时进行4块屏幕的投射,即可以随意选择4名学生或4个小组同时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有效开展教学。 4.梳理疑难 课后拓展

形式1:疑难梳理,教师点拨。发布练习,学生作答并提交,教师根据答题结果进行针对性讲解。 功能应用:练习+圈画+投影+评价。

形式2:联系实际,家校合力。在短暂的40分钟课堂上,我们无法充分展开科学教学中涉及“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种植、饲养”等活动内容。为此,教师需打开课堂,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参与到科学教学的延伸活动中。家长的参与从时间上、空间上补充了学校科学教学所很难触及的部分,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协调、一致的教育过程中,有利于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结合Pad 教学实践 领悟新发现 1.开设Pad 课堂 技术教育化

科技发展与教育相辅相成,开设Pad 课堂,让学生体验新技术、新科技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变化,加强实践能力。

2.提升具象思维 思路清晰化

在传统课堂,教师常会播放准备好的视频或图片,易给学生造成知识的束缚。运用Pad 即时视频软件,还原事实于学生,让学生信服。另也告诉学生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没有观察到的事情,不可以随便说对或不对,要尊重科学的事实。往往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也是教师最困惑的时候,如何运用好科学的事实,是好课堂生成的前提。教师可运用可靠的新技术,为解自己“百口莫辩”之困。且不论是演示还是汇报,可视率均为100%。

3.鼓励长时探究 习惯成型化

不论何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评价,相互学习、监督。习惯养成需要不断地刺激与保持,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内化成习惯。我们要用方法,更要用对方法。

4.反馈疑难杂症 助推长期化

长期观察重在长期,但学生对任意一个课题,自由地或自发地进行实验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极小。尤其在课外遇到“疑难杂症”时,会影响到学生的观察积极性与兴趣。主题研讨区,亦可作为问题区,师生间和生生间进行相互学习,再加上家长的无形监督,都将助推学生进行长期观察。

四、结束语

Pad 的课堂应用目前只是初探,还有更多的软件等待着探索和开发,例如宇宙单元的星空、植物的生长变化等,在无法模拟的情况下,就可采用Pad 的演示功能。用新技术服务于教学,从而达到加速教育教学变革和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作者信息

陈斐斐,本科,小学一级。王依美,本科,小教高级,教导主任。杭州市三墩小学,310030

*基金项目:杭州市西湖区规划课题。

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戢守志.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国家研究理事会.每个孩子都是科学 让每个学生都具备科学素养[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1]

[2]

[3]

中使用的突出优势和操作方法。

根据人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降水的变化和分布”的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4项。

(1)通过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2)通过降水资料,绘图、阅读降水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通过读图分析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4)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第1、2项,第二课时主要是第3、4项。

1.导课在“E学习”下更出彩

导课指教师通过结合科目特点、学生实际、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因素,设计恰当且艺术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引进一种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是每名教师都要重视的首要问题。 本节课以诗歌欣赏导入。具体操作:学生朗诵诗歌《清明》和《春夜喜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并理解自然对人类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朗诵是推送背景音乐给学生,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比较有意境和感染力。

其实这种导入方式在今天已不算新鲜,但是在“E 学习”下它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的吸引、操作的主动及选择,使得呈现方式不是通常的学生口述,所以学生易于投入,导课的效果更好。

对比2个不同班级,在导入时没有参与朗诵的学生在普通教学的班级有2名,“E学习”的班级全都参与;普通班级集中播放配乐,学生朗诵,约有25人(全班40人)是阅读诗歌,而非有感情地朗诵,“E学习”学生没有有感情朗诵的人员仅有8人。

这证明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E学习”可以让简单的导课环节更精彩,例如导入时可以设计一个问答,可以进行一次小小投票的活动,学生都很热衷参与,平台也很快显示投票反馈。甚至发送一个小视频给学生,学生投入度都比集体观看高。因为更具自主性,使得学生参与度更高。

2.交互性的功能让课堂参与度更高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方式单一,往往是问答、练习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让生生交流也变成一种学习,增加了交流的多样性,但是这些仍然不够,在一节课中,仍有很多学生的需求未被满足,大量的知识仍是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在传递,课堂交互机会受到限制。而计算机本身是人机交互的载体,在使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在参与交互。在“E学习”的课堂,教师和学生通过人手一部的平板实现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多样及交互性。简而言之,全体学生可自主参与的环节增多,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交互过程可以让信息获取更快速、更有效,也让人更愉悦。因而“E学习”平台中各种交互性功能的设计是它的一大亮点,也是它进入教育的必然。

本节课在讨论到降水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以下的活动。具体操作:“我想对你说”活动,(当一些极端情况的降水出现时,对人们的负面影响比较大,那么你想对哪些人送去你的关心和提醒呢?)。教师利用“E 学习”平台中的分组研讨功能发布几种极端降水的情况及图片,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思考出现该情景时,想对谁送去关心和提醒。设计意图:体会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并培养人文情怀,主动关心别人。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作答并发送自己的意见,发送后学生也可以互相浏览、点评,参与度很高。传统的课堂可能是让学生写,然后让几名学生读一读。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增加了学生的组内交流,但是“E学习”课堂的这种参与状况是无法替代的。

在这个环节传统课堂全班写意见,有5人以起立回答方式交流自己的意见,其中3人是主动发言,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不认真书写意见的约有7人。“E学习”课堂中每名学生都发表了意见,不认真书写并发表的0人,有29位学生的留言被点评,有13位学生留言获得2次及以上的点评。

因借助“E学习”平台的开放性,所以能够容纳所

有学生同时参与课堂,参与面广;借助“E学习”平台的展示功能,所有学生的发言都可以同时展示,所以也提高了学生对待问题的认真态度;生生点评、师生点评的功能不仅让学生的发言得到反馈,也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点评的能力,更使得学生发送的意见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从其他学生阅读或者点评中也可以获取信息和价值。

3.巧用资源包“E学习”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更自主更高效

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也是因为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或互助中通过竞争的刺激建构知识,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也有很大的进步。相比较,“E 学习”在这一方面具有很强大的辅助作用。

在传统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给予的资源往往是受到限制的,如果补充的资源需要给学生使用,有时需要转变为纸质的。然而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早已以数字化为主流,课堂上现今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技术也无法容纳信息的庞杂,数字化变革的背景下大量的、快速的信息却受到教育载体的限制陷入了瓶颈,而“E学习”可以让更多的信息进入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时进行指导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这节课中在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这一部分学习时,教师发送资源包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资源包,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完成。资源包中有北半球几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和景观图片,一个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和描述方法指导的微视频(3分钟)。任务是学生任意选取一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进行描述。 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视频,进行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描述,学生在资源的使用中自主建构知识。

对比显示,传统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呈现的2种类型的降水柱状图,集中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视频,结合小组讨论,思考如何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在过程中每小组约有1~2人讨论时主要发言,有2~3人因自主学习时仍有知识不理解不能完全投入讨论,最终教师呈现一幅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阅读并描述,能够进行全班展示的学生仅有3人举手,回答过程中有1人补充。“E 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包中资料,结合教材,尤其对于指导的微视频资料学生进行自主观看,有约20人利用了重播、暂停功能认真自学并有记录,资源包中呈现的多种类型的降水柱状图,学生虽任意选取其中一种进行描述,但是对其他类型的降水也有了解,甚至能够进行描述。展示时教师任选2幅图表提问,举手学生有15~20人,且回答快速、准确。

明显的对比使我们认识到“E学习”在课堂传递知识的量和种类方面都比传统课堂大得多,对于资源的使用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和可操作性,极大地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当然“E学习”的功能不仅限于此,大量的网络资源也是我们知识的源泉,获取资源的方式也不能只限于教师一人,学生也可以搜集和初步整合大量的资源用于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开发课程资源,让课堂更具开放性。

4.评价体系让课堂评价更多样、更及时、更量化

高效课堂的评价机制就是为每个受教育者实现生命的高价值“制造机会”,创造一切的可能性。单单的教师评价是不够的,也扼杀了机会。所以新课程理念提倡多样性的评价,例如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

“E学习”也可以让评价出彩。在前面分组研讨“我想对你说”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参与作答,还可以参与点评,学生可以给予其他学生一定的点评分,也可以回复其他学生,让生生点评更直接、广泛。

学生点评也使得学生发送的内容同时也成了一种教学资源。在处理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描述内容时,教师发送4

个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数据,学生分组绘制一个

地区的图,绘制后将降水量柱状图的描述写在图形下方。完成后组内选出一份优秀作品拍照上传,上传后小组间互相浏览,点评他组的绘制和描述,如有不正确的可面向全班讲解。学生在点评他组的作品,有不正确的地方全班“指图讲解”,有学生犯了相同错误的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对于没有问题的作品还可给予小组加分。

针对该环节将传统课堂与之对比,传统课堂采用学生绘图并进行图形描述,组内选出优秀,在展台进行展示并接受点评,4个地区的降水量逐一进行展示、描述,全班进行点评,耗时长(绘图、描述5~6分钟,展示、点评每组2~3分钟),所以课堂只能最多展示一组成果,因为他组学生未事先见到该图,参与点评的人数仅有1~2人。“E学习”课堂学生绘图、写下描述,上传,互相点评,有意见起立指出。耗时短,且每组都能展示(绘图、描述、上传5~6分钟,展示、点评所有组2~3分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且起立参与点评的学生共有6人,平台发送点评意见的有19人。

此外“E学习”平台中也包括学生抢答次数、研讨次数、点评次数的记录等量化统计,教师有需要地使用,也对学生的课堂状况更多掌握和促进。

5.图片编辑的功能十分有助于地理学科中各种地图的学习

地理会经常涉及地图学习,图片编辑功能提高了学生地图学习的操作性。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第二课主要通过全球降水分布图归纳降水分布的规律。教师推送给学生2幅图片,设计了任务:阅读图1,分析全球降水分布规律;在图2中用阴影将陆地上降水多的地区表示出来。设计意图:学生读图1观察降水多的地区,并且在图2中画出来,并归纳出降水分布的规律。

图1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 图2 北半球降水分布

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二课时的要点和难点。在传统课堂学生阅读图形,让学生上台圈出降水量大的地区,并思考分布规律,学生仅能回答出分布规律的一点,经过引导学生能回答出两点,参与回答的学生有5人。“E学习”课堂中用模拟图让学生自主绘制,全班参与,其中有30人左右绘制基本正确,总结规律时举手回答17人,并能回答出两点,经过引导学生亦能发现回归线附近降水少的状况。对比发现,让学生利用“E 学习”平台编辑图片并发送的功能不仅让学生参与广,都能认真阅读地图,也使得学校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该功能在地理学科应有很广,例如在描述某个国家地理位置时,让学生将地图中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圈画出来;学习某个地区地形时,让学生圈出一些主要地形区并分析特点。学生编辑后的图片再发回,教师查看并点评。

学生进行图片编辑时的指导

6.练习功能的强大让练习更高效

“E学习”平台的练习功能在参与度、时效性、批阅、实时反馈、数据统计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发布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发送答案和解析,还可以查看练习的一些量化分析,另外所有的错题会收录在错题本上,课后学生可以随时巩固。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还可以设置差异性的练习。在本节课中,笔者设置了4题基础练习,2题挑战练习,学生必须完成基础练习,且正确率达到75%才可以继续完成挑战练习。

在传统课堂将课堂练习呈现在PPT上,学生集中收看,并写在纸上正确答案,有学生听到其他学生说出答案而写出来,当被要求解析题目时,有3题(共6题)抽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1人需要再读题,有2人说不出。并且教师对全班状况无法获知。“E

学习”

中基础题

4题正确率有80%,挑战题的正确率50%,教师发送解析和答案后,答错的学生也能很快理解,让具有差异的学生各自在完善自身。对于错误率最高的第六题,教师进行全班讲解。 7.课堂延伸

“E 学习”的特殊价值还在于将课堂得以延伸,便于学生续学、提升素养,让学生的知识学习生活化,也让自主学习规范化。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四方面实现。 (1)课堂资料的保存便于课后回顾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布很多的资源给学生,教师可发布一些知识总结的结构图给学生,便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传统课堂的课后有积极的学生不满足板书,会跟教师索要上课课件复习,但课件庞杂,增大复习内容。知识总结的各类图形和内容发送学生,学生复习效果更佳。下节课的课堂抽查学生复习提问,回答正确率达80%,在传统课堂最佳仅50%。

(2)课后任务的完成更加高效、反馈更及时 结合“E 学习”的课堂教学有着强烈的现代化气息,课后作业、课前预习也有这些特点,非常快捷,不受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完成后发布作业,教师接收后发布反馈和解析,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消化。

除了常规性的学习任务,“E 学习”的课后任务还可以具有时代特点,例如针对某个问题搜索一些网络资料,拍一段视频;制作的作品也可以拍摄照片;进行一项调查除了文字记录也可以有照片和视频记录,让知识更立体、更丰满,也使得学生乐于课上交流自己的作业,乐于认真完成自己的作业,乐于在生活中探究各种问题。传统课堂学生主动呈现课后学习成果较少,与生活相关的记录收集更为稀少。“E 学习”下学生主动收集并分享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一学期有达20多份,有非硬性任务布置收集资料的比例达全班的50%,其中不乏优质的调查视频和图片记录等资料。

(3)结合网络资源回顾一些课堂问题 深化知识认知 “E 学习”课堂中我们发布的问题、练习,课后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E 学习”平台中查阅到,对于课堂完成时不太理解的问题,学生都可以进行回顾、复习,另外可以利用网络庞大的资源量进行知识理解和深化。

(4)结合微课回顾知识或利用微课预习新课 “E 学习”与微课相结合,教师发布微课给学生,学生可以课后在微课的指导下再学习。也可以将“E 学习”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课前发布微课、预习要求或练习,学生预先学习,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了一定了解,另外一些基础的问题在处理时可以更加高效些,提高了课堂和学生课后学习的效率。

三、结束语

本节课是在学校开展“E 学习”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数字化技术与地理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与思考。当然,本节课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我校的“E 学习”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也还有很多价值需要继续发掘、探索、尝试。只有教育与时代相结合,才是教育的存在意义;只有教育随着时代的推进也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所以“E 学习”如同这春天乍暖还寒的春风一样,在一次次尝试后终将温暖和煦,吹出一片灿烂景象。

参考文献作者信息

吴小洁,本科,中教二级。南通大学,226019

芮海亮.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以高中地理《地质与环境》为例[J].课堂创新,2014,(5):80-81.

薛燕强.e 学习让语文学习更轻松[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3):10.

董亮.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e 学习”设计刍议[J].教学教研,2013,(7):69.

夏宇,陆琴.区域“e 学习”平台部署及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探究[J].教与学,2013,(9):62-69.

[1]

[2]

[3]

[4]

3.讨论组功能

“E 学习”平台让心理健康课的讨论变得更加容易。笔者在课前并未设计讨论环节,但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自信不断增强,笔者顺势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培养自身的想象力?这打破了传统课堂讨论必须事先设计好的成规,传统课堂上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发言,自己也觉得这个讨论活动与自己无关,往往积极性一般。但是在这节课笔者让每一名学生都必须把自己的发言输入在平板电脑上,结果笔者发现学生的想法是很有趣也很有创造性的。随着软件的优化,讨论结果甚至可以直接用笔写或者语音传给教师用以丰富课堂,这会让心理健康课更加有趣,充满学生的智慧。

心理组潘恒冬老师上“E 学习”公开课“快乐地想象” 二、“E

学习”平台给心理健康课带来的烦恼 “E 学习”平台给课堂带来了很多的助力,可由于各种原因“E 学习”平台也给课堂带来了不少的阻力,笔者与其他学科使用“E 学习”平台的教师交流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1.E 学习平台容易分散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 当笔者教授“走进神奇的想象”一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在黑板、大屏幕投影、平板电脑、笔记本之间来回切换,致使课堂气氛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教师需要不停地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注意力也分散了精力。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也会出现,但在心理健康课表现得特别明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笔者频繁地拿起平板电脑,学生目光频繁地转移无疑破坏了课堂教学气氛。如何让“E 学习”平台和心理健康课堂完美结合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2.“E 学习”平台的不熟练使用减少了学生书写的频率

学生的书写虽然不是心理健康课的重点,但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心理健康课能获得很多感悟,但是往往转瞬即逝,心理健康课上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是很重要的,书写能将活跃的课堂冷静下来,让学生积淀每节课的精华,“E 学习”平台由于长时间用到平板电脑,学生会不习惯再用笔书写。相信随着“E 学习”平台软件的优化,未来在平板电脑上的书写会与纸上非常相似,在平板电脑上也能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

三、面临的挑战

“E 学习”是新一轮的教育革命,这场教育革命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教师的革命。即使最先进的技术,也无法离开教师的操作。教师的观念在这场革命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每一名教师应该明确现在的课堂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而“E 学习”平台正是这样一个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一个手段和工具。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平

板电脑传授知识,更不能因噎废食,裹步不前。相信随着“E 学习”平台软件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师

的实践,相信未来E 学习平台还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作者信息

潘恒冬,硕士,中教二级。华中师范大学,430079

宋国学.e-学习的理论内涵及实践价值[J].比较教育研究,2005(5):13-17.

宋国学.国外e-学习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6(2):38-41.

刘岚,唐荣荣.探索“E 学习”模式助力课堂效率提升[J].基础教育参考,2014(24):50-52.

朱联生.关于e-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4(6B):29-30.[1][2][3][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