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兴市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兴市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兴市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兴市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最新】江苏省泰兴市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母鸡下蛋B.铁皮生锈C.雨后春笋D.葵花向阳2.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生物都能发声

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3.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所有变量都不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D.所有变量都相同

4.使用显微镜时,下列对光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转动反光镜,从目镜内可以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①②

5.如图: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先用低倍镜观察,若想换用高倍镜观察,需转动()

A.① B.④ C.⑦ D.⑤

6.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材料必须是()

A.新鲜的B.干燥的C.薄而透明的D.有颜色的7.用显微镜观察写有数字“698”的载玻片,操作者的视野里看到的图形是()A.869 B.896 C.968 D.698

8.阴雨天,实验室内光线弱,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应选用()

A.大光圈、平面镜B.小光圈、凹面镜

C.大光圈、凹面镜D.小光圈、平面镜

9.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部位的洋葱表皮,能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组合是

A.目镜10×,物镜10×B.目镜8×,物镜10×

C.目镜16×,物镜10×D.目镜10×,物镜40×

10.下列四组显微镜的镜头组合中,能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A.5×10 B.10×40 C.15×10 D.5×40

11.下面是进行探究活动要遵循的一般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计划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得出结论⑤提出问题

A.⑤②③①④ B.①③④⑤② C.⑤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⑤

12.某同学在两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蚕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该实验要探究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是()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分

13.热带雨林地区生物种类繁多,而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对这种现象起主要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土壤

14.对于小麦的生活来说,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是()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杂草

15.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16.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这是()

A.生物的习惯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躲避敌害

17.在小麦田里,下列生态因素中,哪项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A.小麦田里的杂草

B.正在劳动的农民

C.阳光

D.小麦的蚜虫

18.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莲藕的茎和叶柄是中空的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19.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它的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大豆与菟丝子之间的关系是()

A.吸收B.寄生C.捕食D.竞争

2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群山羊B.一片森林C.一群小猫D.一窝小鸟21.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D.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22.下列描述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能生产产品的工人 B.能制造食物的加工厂

C.能制造有机物的植物 D.能吸收树干营养的真菌

23.下列四种生物关系中能体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

A.水稻与杂草 B.菟丝子与大豆

C.海葵与寄居蟹 D.草与羚羊

24.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说明()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由细胞构成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25.生物圈包括:(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大气圈下层、水圈上层、岩石圈下层

C.大气圈上层、水圈下层、岩石圈下层

D.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上层

26.如图为水族箱,是类似生态瓶的人工生态系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水族箱中的非生物部分仅有水和泥沙

B.水族箱中有生产者,消费者,但不需要有分解者

C.水族箱一般在短时间内不需要喂食和通氧气

D.水族箱要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不需要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27.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绿色植物的()

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D.吸收作用28.以下材料不适于作为“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实验材料的是()A.金边吊兰 B.银边天竺葵 C.青菜 D.马铃薯的地下茎

29.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湿度时,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A.每个实测地点若测三个数据,应取其平均值

B.草坪与灌木丛相比,草坪的空气湿度较大

C.裸地与草坪相比,裸地的空气湿度较小

D.用来测量空气湿度的工具是干湿表

30.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增施“气肥”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有利于蔬菜的丰产,这里的“气肥”指的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氢气

31.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是()

A.太湖B.撒哈拉沙漠

C.呼伦贝尔草原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32.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

B.分解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能量

C.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里的化学能

D.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把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

33.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

A.整个植物体B.绿色的叶片

C.所有绿色部分D.只有茎和叶

34.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跟生活在非洲沙漠的狐相比,耳朵要小得多(如图所示),这样有利于

A.增加听觉的灵敏度B.迅速奔跑以找到食物

C.适应北极寒冷气候D.不易被食狐动物发现

35.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A.茎 B.叶 C.叶柄 D.植物体各部分

二、填空题

36.下面是光学显微镜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取镜时,右手握住,左手托住,将显微镜安放在实验台略偏的地方。

(2)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和两个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是5×和10×,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是10×和40×。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倍,最小放大倍数是倍,。假如要观察一标本,需要放大100倍,应该选用放大倍数为的目镜和放大倍数为的物镜。

37.有一次某同学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他觉得很奇怪,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请你和他一起去探究。

(1)你的问题是: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对叶绿素产生了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

B.甲放在地方培养,把乙放在地方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绿,乙中的黄豆芽绿。(填“变”或“不变“)

(5)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

38.生态系统由和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39.科学探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综合题

40.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将一盆天竺葵放置黑暗中一昼夜(图A),选取其中一个叶片,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图B),置于阳光下照射一

段时间(图B),摘下该叶片,去掉黑纸片(图C),经过酒精脱色(图D),漂洗(图E),最后用碘液检验(图F、图G)。请分析回答:

(1)将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______等有机物运走或耗尽,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样处理主要为了设立______。

(3)几小时以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______(加热方式)加热。

(4)脱色过程中,盛有叶片烧杯中的液体逐渐变成绿色,脱色后的叶片呈现的颜色是____色。

(5)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可以看到叶片______部分变蓝。

(6)请完成下列概念图:______

参考答案

1.B

【分析】

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母鸡下蛋属于生物的繁殖现象,雨后春笋属于生物的生长现象,葵花向阳属于向日葵对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铁皮生锈是化学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

2.D

【解析】

试题分析:能快速运动不属于生物的特性,如植物一般不能运动,A错误;能发声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如植物不能发出声音,B错误;只有生物中的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如蜻蜓点水、母鸡生蛋等。生长和繁殖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特性,D正确。

考点:生物的特征。

3.A

【解析】

试题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B

【解析】

试题分析: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前要对光,对光时,首先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转动遮光器,把一个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然后①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此时说明

对好光了。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5.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镜臂、④目镜、⑤转化器、⑥物镜、⑦反光镜、⑧镜座。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先用低倍镜观察,若想换用高倍镜观察,需转动⑤转换器。转化器上装有高倍镜和低倍镜。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6.C

【分析】

根据用显微镜观察时对观察的生物材料的要求分析解答。

【详解】

用显微镜观察时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如果材料厚,无论它新鲜或者有颜色的或者是干燥的,由于它不透光,那么光线无法透过样品,我们的视野就会一团漆黑,就无法观察,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A

【解析】

试题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在一张小纸上写好数字“698”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869”。所以,“用显微镜观察写有数字‘698’的载玻片”,操作者的视野里看到的图形是“869”。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8.C

【分析】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为:

1、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详解】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光线较弱应该用凹面镜、大光圈。

故选C。

【点睛】

掌握光圈和反光镜在调节光线强弱过程所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9.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物像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而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越暗,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越亮,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最多。

【详解】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因此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应是放大倍数最小的。A、放大100倍 B、放大80倍 C、放大160倍 D、放大400倍,所以B组合的放大倍数最小,看到细胞数目最多。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物像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10.A

【解析】

试题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将长或者是宽放大,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

放大倍数。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反之,放大倍数越小,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要使视野内所看到物像最多,即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应选择低倍镜的组合,在四个选项中A选项放大50倍,B选项放大400倍,C选项放大了150倍,D选项放大200倍,因此,选项A的放大倍数最小,所以看到的能看到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探究活动要遵循的一般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⑤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①实施计划、④得出结论”。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2.C

【解析】

试题分析:甲乙作为对照实验,从表中可知变量只有一个就是温度。甲乙中的光照、水分、空气都相同,所以不能形成对照,也不能作为研究是否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

考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3.C

【解析】

【分析】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详解】

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14.D

【解析】

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

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水分、土壤、温度属于环境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杂草属于环境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5.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故选B.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影响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16.B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变温动物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吃不动进行冬眠,故冬眠是变温动物对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考点: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概念及其区别。

17.C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详解】

ABD、小麦田里的杂草、正在劳动的农民、小麦的蚜虫,都是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ABD不符合题意。

C、阳光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8.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

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大树底下好乘凉主要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同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选项A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符合题意;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适于在有水的地方生存,生物适应环境才能生存,选项B符合题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选项C 不符合题意;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改良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选项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9.B

【解析】

试题分析: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由于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考点: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20.B

【解析】

试题分析:一片森林,既包括了森林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符合题意。一群山羊,一群小猫,一窝小鸟,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考点:生态系统

21.C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

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除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外,还包括非生物部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2.C

【解析】

试题分析:工人属于消费者,A不符合题意;能制造食物的加工厂不是植物,不属于生产者,B不符合题意;能制造有机物的植物,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为动物提供食物,属于生产者,C符合题意;能吸收树干营养的真菌属于分解者,D不符合题意。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3.BD

【解析】

试题分析:水稻、杂草都是绿色植物都为生产者,因此,“水稻与杂草”体现的是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菟丝子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制造有机物,主要靠获取大豆的有机物生活,属于消费者;大豆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因此“菟丝子与大豆”体现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B符合题意;海葵、寄居蟹都是动物为消费者,因此“海葵和寄居蟹”之间体现了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草是植物为生产者、羚羊是动物为消费者,因此“草与羚羊”体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D符合题意。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4.B

【分析】

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句话描述了植物的生命现象,体现了生物的特征是生物能够繁殖后代,B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5.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

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但是整个的水圈几乎都有生物存在,有时生物圈的范围也说出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生物圈的范围。

26.C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态球中的生产者有藻类、水草;消费者是小鱼;分解者是细菌、真菌等。生态球中的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是阳光、空气、水等,A错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B错误;水族箱内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和释放的氧气可供消费者(动物)利用和呼吸,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尸体与排泄物被分解者分解,因此,水族箱一般在短时间内不需要喂食和通氧气;C正确;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这个生态球应放在有光的地方, 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7.C

【解析】

试题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分析解答.解: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地球上70%氧气来自植物光合作用.

故选C

考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28.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验证的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的叶绿体中。因而设计对照实验

时,变量应该是有无叶绿体,其他条件都相同。金边吊兰或银边天竺葵边缘不含叶绿体的绿叶,中间部分有叶绿体,边缘部分没有叶绿体,这就形成了对照,变量是有无叶绿体;青菜内含有叶绿体;而选项D马铃薯的地下茎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选项D符合条件。

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29.B

【解析】

试题分析:每个实测地点若测三个数据,应取其平均值,以减少误差,排除偶然性,提高可信度,A正确;草坪与灌木丛相比,灌木丛的蒸腾作用旺盛,蒸发量大,因此灌木丛的空气湿度较大。而草坪的空气湿度较小,B错误;裸地与草坪相比,裸地的空气湿度较小,裸地植物稀少,蒸腾作用弱,因此裸地的空气湿度较小,C正确;干湿表又称“干湿球温度表”,是测定气温与空气绝对湿度的一种仪器。因此用来测量空气湿度的工具是干湿表,D正确。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30.B

【解析】

试题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而加强,制造的有机物就多,释放的氧气增多,大棚与空气隔绝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就会降低。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获得蔬菜的丰收,有些菜农在大棚里增施二氧化碳这种“气肥”,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1.D

【解析】

试题分析:太湖属于淡水生态系统,撒哈拉沙漠属于沙漠生态系统,呼伦贝尔草原属于草原生态系统,西双版纳是全年高温多雨的地区,丰富的热量和季节分配均匀而又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动植物种类特别丰富,因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属于森林生态系统。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32.C

【分析】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公式如下:

【详解】

由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公式可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3.C

【分析】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淀粉等有机

物并释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

可见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植物体的所有绿色部分。故选C。

【点睛】

考查光合作用的场所。

34.C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适应环境。解答时可以从生物与环境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详解】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适者生存。极地狐耳朵要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而非洲沙漠的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环境。因此北极的极地狐比非洲沙漠的大耳狐耳朵要小的多,C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

35.B

【解析】

试题分析: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幼嫩茎的绿色部位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组成根的细胞中不含叶绿体,因此根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是一种细胞器,不是器官。因此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考点: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6.(1)镜臂;镜座;左;

(2)400;50;10;10。

【解析】

试题分析:观图可知: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镜臂、④目镜、⑤转换器、⑥物镜、⑦反光镜、⑧镜座。

(1)在使用显微镜前,应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把显微镜轻轻的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的地方,镜臂朝向自己,镜座距离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这样便于用左眼注视目镜观察,右手做记录;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1=目镜倍数×物镜倍数=5×10=50(倍);放大倍数2=目镜倍数×物镜倍数=5×40=200(倍);放大倍数3=目镜倍数×物镜倍数=10×10=100(倍);放大倍数4=目镜倍数×物镜倍数=10×40=400(倍);50倍<100倍<200倍<400倍,因此,最大放大倍数是400倍,最小放大倍数是50倍;假如现在观察一个标本,需要放大100倍,应选用的目镜为10倍,物镜为10倍。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37.(1)光;

(2)光;

(3)有光(无光);无光(有光);

(4)变(不变);不变(变);

【解析】

试题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1)黄豆芽被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因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光能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吗?

(2)做出的假设是依据问题做出的,假设的做出又与我们对结果的基本预测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黄豆芽是在遮光的条件下形成的,豆苗是在有光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做出的假设应是:光对叶绿素产生了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B、设计对照实验时,要坚持变量唯一的原则。此处我们探究的是光照能否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因而实验的变量应是光。甲放在有阳光处培养,乙放在黑暗处培养。

(4)根据经验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

(5)该实验证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考点: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38.生物;非生物(顺序不限);生物圈。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指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湿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部分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的家园。因此,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9.观察;实验(顺序不限)。

【解析】

试题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40.淀粉对照实验隔水黄白见光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将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光照。如果这一部分遇碘不变蓝,而照光部分变蓝,说明经一昼夜黑暗处处理后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消耗了,照光部分的淀粉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还说明叶片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制造淀粉。

(3)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使叶片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白色。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需要“隔水”的原因是酒精易燃、易挥发,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

(4)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5)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可见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6)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释放出氧气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有光。

【点睛】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我们要弄清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并说出每一步骤的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