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媒体环境下 “微阅读”与“碎片阅读”的时代审视

新媒体环境下 “微阅读”与“碎片阅读”的时代审视

新媒体环境下 “微阅读”与“碎片阅读”的时代审视
新媒体环境下 “微阅读”与“碎片阅读”的时代审视

新媒体环境下“微阅读”与“碎片阅读”的时代审视

新媒体环境下“微阅读”与“碎片阅读”的时代审视现如今社会随着微博、微信等等“微时代”产物的逐渐普及,甚至连课堂也变得“微”起来了。关于“微文化”的研究和讨论已经汗牛充栋,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它合情合理地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20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20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1.“微阅读”与“碎片阅读”的特点

“微阅读”与“碎片阅读”作为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通常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方面是指阅读的内容的微小、碎片化,相对于较完整内容的系统性阅读,微小、碎片化阅读使读者阅读其中的一个或者数个片段性的内容,也即随时可中断的零碎化、片段化、非结构化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是指阅读时间的微小碎片化,相对于连续性阅读,微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读者利用工作或者其他活动的间隙和零碎时间,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微博、微信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比如人们通过手机浏览新闻信息及各种资讯,或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分享,订阅感兴趣的公众账号话题等所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公民是49 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21.7分钟,2014年中国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38.6%,其中有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在3年的时间达到近3亿,5%的用户为“微博控’,用在微博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之下,人们只能在碎片化时间中来弥补阅读,由以往那种闲暇时还能够潜心通读完整的文本典籍的轻松阅读习惯,渐渐演变成了近乎彻底微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2.“微阅读”与“碎片阅读”的优势所在

2.1“微阅读”与“碎片阅读”拥有更新信息速度快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

它能够方便快捷地满足人们对海量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的获取、分享与传播之需求。可供阅读的“碎片”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娱乐八卦,甚至许多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在“微小碎片”中呈现出来,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信息。而且“微阅读”与“碎片阅读”阅读简易化、轻松化:“微阅读”与“碎片阅读”令原先厚重的阅读变得简易、轻松。阅读不再需要专程前往图书馆借阅书籍,也不再需要苦苦背诵经典,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获得需要的资讯。

2.2“微阅读”与“碎片阅读”有利于实现阅读全民化、普及化。

曾几何时,阅读是士大夫阶层或知识分子的专利,古时候,厚重的竹简制造、保存、流通都不容易,极大的限制了普通民众阅读书籍的可能性。而在数码时代,一本电子书可以储存千万数据,随时随地可以查阅信息,阅读变得轻而易举,所有的知识与理论都可以共享,无论是教授、学生还是农民,都可以平等的分享人类社会的智慧,甚至令人足不出户就可知晓天下事。加上碎片化阅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免费的,或者总能够以某种免费的手段去间接获得,仅凭这一点就已经让明码标价的纸质图书相形见拙。最关键

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3.3 “微阅读”与“碎片阅读”降低了思维的线性发展与连续性

读纸质书时,书中所述观点常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激发思想的碰撞,进而让读者自发地开展对书中所述议题真伪的探索。而“微阅读”与“碎片阅读”时由于大都是借助于电子媒体,其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导致人在阅读时思维容易受到干扰,信息从四面八方汇于眼前,降低了对核心内容的专注性。并且电子媒体目前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一个核心的“视觉疲劳”问题,即任何一种电子阅读器,长时间观看后视觉神经远比阅读纸书觉得疲倦,因而篇幅一般都不会太长。这导致对一些大的问题难以用更详实的论据、更精密严谨的推理去论述得更加深入,却多了武断的成分,甚至走向偏激,这绝非思维价值观尚在形成中的年轻读者所福。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因此,这些微小、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3.4 “微阅读”与“碎片阅读”降低了人们对内容真伪性的辨识能力

“微阅读”与“碎片阅读”流行后,由于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因而信息的传输变得更为快捷,也更加缺乏管理措施。思辨能力不高的人,很容易被蛊惑性的标题,煽动性的语句,夸大的事实,PS合成后的相片所蒙蔽。而一些粉丝数直接超过百万以上,VI P级的知名自媒体用户,他们一旦发布转载了包含虚假内容的碎片化信息,经过被粉丝关联化转播后,有可能被数倍的人员所阅读到,造成更大的困惑与混乱。倘若过度地依赖碎片化阅读,不仅不利于将知识真实、准确地传播,反而降低了人的自我辨识能力,有可能带来意识的浅层化、简单化、民粹化,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事业发展的初衷是相冲突的。

4.面对“微阅读”与“碎片阅读”,我们该何去何从?

纵观“微阅读”与“碎片阅读”的利与弊,难以判定其是“弊多利少”还是“利多弊少”。比如,有的人认为:“微阅读”与“碎片阅读”不易形成有深度的,系统的,理

性的知识体系,还有使人容易形成惰性的阅读习惯等等缺点;有的人则认为“微阅读”与“碎片阅读”让阅读变得轻盈而丰富,由捧着书籍摇头晃脑的“苦读”到“指尖阅读”(手指一动,信息就纷至沓来,好比随时随地都携带着一座“图书馆”),还有让人充分利用了零碎时间来阅读等等优点。

然而作为读者,应根据个人的情况,多读书,读好书,兼收并蓄传统纸本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不同特点,吸取不同阅读方式的优点,有计划地合理安排阅读。一方面不能小觑碎片化阅读的优点并能好好利用,另一方面不可盲目地认为传统纸本阅读已经过时并可辨证地传承传统阅读。

另外,阅读的内容比阅读的方式更值得关注。无论是“微阅读”、“碎片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关键是看其阅读的内容是什么。在如今庞大的内容当中,不乏精品也不乏糟粕,更多的可能是平庸之作。“亲近精品,远离平庸,拒绝糟粕”才是更值得特别关注的。倘若阅读内容属精品,那么无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传统纸本阅读,都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提高知识水平。故不应一概而论地将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割裂和对立起来。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微小、碎片化认知。

总而言之,不管是“微阅读”、“碎片阅读”还是传统纸本阅读,都是阅读的工具或者说是阅读方式,而因噎废食是愚蠢的,不能因为“微阅读”与“碎片阅读”有可能影响到传统纸本阅读,就盲目加以排斥,而是应该尊重多元选择的阅读方式,在微阅读中,要学会整理“碎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