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外光谱法用于固体催化剂表征

红外光谱法用于固体催化剂表征

红外光谱法用于固体催化剂表征
红外光谱法用于固体催化剂表征

红外光谱法用于固体催化剂表征

董庆年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太原,030001)

一.序言

在非均相催化反应研究中,红外光谱法已成为常用手段之一。一般说来,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研究催化反应机理。2.考察催化剂本身。但对复杂反应来说,红外光谱法用于前者往往受到限制,这是因为反应物、中间物以及最终产物的光谱叠加,大大增加了谱图解析的困难,再者,仪器的扫描速度也难以截获快速反应中寿命短促的中间物的信息,虽然“时间分辨光谱”附件的出现,已可使跟踪速度提高到微秒级,但对反应体系的苛刻要求,以及实验操作的复杂,又使一般实验室望而生畏。然而如果用红外光谱法来研究非均相过程中另一主角催化剂的表面微观状态,则困难往往要小得多。

这种观察固体催化剂表面微观状态的测定也称催化剂的表面表征,或简称催化剂表征。当用红外光谱法来进行这类表征时,不是直接测定催化剂本身的谱图,而是借助所谓的“探针分子”,用探针分子吸附物种的红外特征峰位置和强度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对探针分子的选择,一般要求其吸附态分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其特征峰的吸收系数较大(灵敏度高)和不被催化剂本身吸收干扰的优点。目前常用的探针分子有:CO,NO,H2O,CO2,NH3,C5H5N(吡啶),HCOOH等,其中高纯CO由于价廉易得,在研究金属/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时,尤为常用。

当选用CO作探针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作化学吸附时,有两个过程可能发生,即σ-给予(σ-donation)过程和π反馈(π-back donation)过程。

σ-给予过程发生在CO的5σ分子轨道〔“MO”(molecule orbit)〕和催化剂表面缺电子中心之间,由于CO 5σ-MO中的单独电子对与表面原子共享,将导致CO键增强,引起它的线型吸附态特征峰向高波数方向位移(兰移)。

所谓π反馈则发生在CO吸附在金属原子或金属离子上,其时,金属原子或离子上的d电子进入CO分子的2π*反键分子轨道(anti-bonding 2π*-MO),结果CO键减弱,它的线型吸附物种的特征峰移向低波数(红移)。

探针分子吡啶,NH3常用来表征催化剂的表面酸中心,这种表征方法的特点

是能区分表面酸类型:非质子酸(L 酸)和质子酸(B 酸),见表1.,而甲酸(或乙酸)或CO 2多用来检测碱中心。当甲酸(或乙酸)吸附在催化剂上出现~1600cm-1(νas CO 2-1)和~1400 cm-1(νs CO 2-1)吸收峰时,则表示碱中心的存在,而以CO 2作碱中心的探针分子,将在~1450(ν-CO3-2),~1620, ~1450, ~1220cm-1(νHCO3-1)处出现特征吸收峰。

表 1 表面酸类型及其特征吸收峰位置

探针分子

L 酸特征峰(cm -1) B 酸特征峰(cm -1) C 5H 5N:

~1450 ~1540 NH 3: 1600,3340 1430,3230

下面结合我们近年来的有关工作,简单阐述红外光谱法用于催化剂表征时所获得的信息。

二. 红外光谱法表征催化剂

1.考察反应物分子吸附时与催化剂之间的电子转移

负载型钴基催化剂是用于合成气

(CO :2H 2)制取液体燃料的优良催化剂。

为考察化学修饰对载体性质的影响,分别

用氨和乙酸在高压釜中处理载体Al 2O 3,

然后用浸渍法负载金属钴制得Co/

Al 2O 3(NH 3)和Co/ Al 2O 3(HAC ),吸附原

料组分之一的CO 后,得图1中的红外光

谱。

若Al 2O 3未经化学修饰,在Co/ Al 2O 3

的 Co 原子上,CO 的线型吸附态出现在2054cm-1处(见图3中的光谱5),但若吸附在载体经碱、酸处理后的催化剂上,则分别位移至2048和2067cm-1处。表明在前者情况下,氨中N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会经Al 2O 3输向金属Co ,使Co 原子的电子密度增加,反馈到CO 2π*分子轨道中的电子增多,C ≡O 减弱,特图1.CO 吸附在(1)Co/ Al 2O 3(NH3)和

(2)Co/ Al 2O 3(HAC )上的IR 光谱

征峰出现在低波数2048 cm-1处,而在Co/ Al2O3(HAC)上,由于乙酸通过Al2O3吸引Co原子中的电子,使Co的反馈能力减弱,C≡O键相对增强,因此其特征峰位于高波数2067cm-1处。由此可见,根据CO吸附态特征峰的位置可有效地判别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方向和程度。另外,CO吸附物种特征峰面积(2100-1800cm-1区)是其吸附量的度量。在Co/ Al2O3(HAC)光谱中,该区的面积远小于碱处理的Co/ Al2O3(NH3)相应值,这是由于Co在酸处理的Al2O3上分散度大,生成难以还原的CoAl2O4多,以致用H2O2滴定法测定还原度时,前者仅为后者的1/4,这一点,为XRD和XPS的数据所支持。因此,图1也反映了在Co/ Al2O3(NH3)催化剂上有着较多活性Co中心的事实。

2.研究催化剂金属-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图2中的催化剂由Zr(OH)4经120,400,600,800℃焙烧成ZrO2后浸渍Co(NO3)2而得,Co含量皆为10%,各记为CoZr120,CoZr400,CoZr600和CoZr800。各载体和相应的催化剂的织构参数见表2。各载体的NH3-TPD

2042

2050

2054 2032

图2、CO吸附在不同C O/ZrO2催化剂上的IR光谱

数据已表明,它们的表面上都存在酸中心,且其酸量随焙烧温度升高而降低。因此当CO吸附在酸量大的C O/ZrO2120催化剂上,由于载体酸中心对C O电子的强吸引,致使其反馈能力减弱,CO线型吸附峰位于2054cm-1最高波数处。对于CO/ZrO2600或CO/ZrO2800催化剂来说,决定CO线型吸附峰位置的情况要复杂些,至少为下列因素所左右,其一是金属粒子的大小,如表2所示,高温焙烧后,载体的孔径大,比表面低,因此同样载量的C O 将堆积在表面形成大颗粒。根据

金属或金属原子簇的键合理论,它们的一部分电子参与金属键的形成使金属原子的自由电子减少,当CO吸附其上时,它的反馈能力降低。使线型吸附峰兰移;第二个因素是载体的酸量,如前所述,载体焙烧温度高,酸中心数量下降,因此C O/ZrO2600或C O/ZrO2800相对于C O/ZrO2120而言,载体对C O中的电子吸引力小,又利于Co对CO对反馈,使吸附峰红移;第三个因素是ZrO2晶粒的尺寸,高温焙烧不仅使Co颗粒增大,也使ZrO2的粒度增大(见表2),其结果使两者的接触面减少,不利于自由电子的迁移,同样也增加了Co的反馈能力。在这三者作用下,结果其线型吸附态峰出现在比2054cm-1低的2042cm-1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这一系列催化剂来说,金属载体之间的作用要大于金属-金属之间的作用。

表2、不同温度处理的ZrO2及其C O/ZrO2催化剂的织构参数

15.4

图2中2100—1800cm-1区的峰面积同样反映催化剂对CO的吸附量,对Co/ZrO2120催化剂来说,比表面积大,C O和ZrO2的粒径小,C O在ZrO2表面上分散度好,金属和ZrO2的强相互作用形成了难以还原的类钴-锆固溶体,造成总的Co活性中心少,CO吸附量最少;随着载体焙烧温度的升高,钴-锆相互作用减弱,能被还原的Co离子增多,吸附CO的量也随之增加,但焙烧温度达到800时,因Co晶粒的过大,反使吸附CO的活性中心减少,吸附量有所回落。因此在这里CO吸附物种的峰面积也间接反映金属-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3.揭示复合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所用的复合载体系由AlCl3-ZrOCl2混合溶剂滴加NH4OH 获得沉淀后,经

350℃焙烧而得,用浸渍法获得图3中所用催化剂,其后缀数据表示复合载体中Al组分的质量%值。

图3 CO吸附在由ZrO2-Al2O3混合载体制得的Co催化剂上的IR光谱

这些催化剂的NH3-TPD数据表明,无论是总酸度或酸强度,Al2O3都要比ZrO2大,随着ZrO2载体中Al含量增加,其酸含量增加,金属Co中的电子转移至酸中心的量也增多,因此当CO吸附在催化剂上的C O原子上时,CO线型吸附特征峰位置由Co/ZrO2的2042cm-1逐步移向Co/Al2O3的2054cm-1,印证了两种载体间相互作用的存在。

4.观察催化剂中多元金属组分间的作用

在催化反应中,通过添加金属助剂的方法可使反应向着有利于所需产物生成的方向进行,因此成熟的催化剂常含有多种金属组分,研究金属组分间的作用对阐述催化机理以及进一步提高其催化性能无疑有着指导性意义。用红外光谱法来观察用于合成低碳醇的Cu/Mn/Fe/ZrO2催化剂中各金属组分的作用可作为例子之一。Cu/Mn/Fe/ZrO2催化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得。为归属CO吸附态特征峰,相应地用同法制备了模拟物Cu/ZrO2 Cu/Mn/ZrO2,图4是它们于300℃下还原4小时室温吸附CO的红外光谱图。由图可知,在ZrO2上,CO几乎不吸附,Cu的加入在2109cm-1处出现一弱的吸收,标志CO吸附在Cu+1上,锰的加入,该峰位置没有变化,仍在2109cm-1处,但强度增强,表明锰的加入不会引起新型的吸附中心出现,而是增加了铜的分散度,使CO的吸附量增加。如若再增添金属铁,则引起光谱的变化较大,此时吸收峰不但移向高波数2113cm-1处,而且峰强大

大增加,说明铁的引入明显改变了催化剂表面状态;首先铁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的分散度,使表面吸附中心增多,引起吸收峰强度升高;而活性组分分散度的增加,又促使金属组分相互作用增强,以致Cu-Fe 、Cu-Mn 合金形成,使金属的电子云密度下降,造成活性中心与CO 之间的d-π反馈减弱,引起ν-CO 特征峰移向高波数。

图4 CO 在Fe/Cu/Mn/ZrO 2及其模拟催化剂上的室温吸附

5.测定催化剂表面酸碱中心

2109 170016501600155015001450140013501300

1490155815711608

15371445t-ZrO 2m-ZrO 2

am-ZrO 2

A b s o r b a n c e /a .u .Wavenumber/cm-1200018001600140012000.00.1

0.20.30.40.50.60.70.80.91.01.1

m-ZrO 2t-ZrO 2am-ZrO 2133012221430144615541612K -M Wavenumber/cm-1

图5 am-ZrO 2,m- ZrO 2,t-ZrO 2三种

晶型的酸中心表征(对探针分子:Py ) 图6 am-ZrO 2,m- ZrO 2,t-ZrO 2三种

晶型的碱中心表征(对探针分子:CO 2)

图5是用探针分子吡啶测定三种晶型ZrO2(无定型-am-ZrO2,单斜型-m-ZrO2,四方型-t-ZrO2)表面酸中心的结果,如图所示,除m-ZrO2的1537cm-1峰表示有少量质子酸中心存在外,在三者的表面上主要是以非质子酸(1445cm-1)为主,且am-ZrO2含量最多,t-ZrO2含量最少。用CO2做探针分子检测三种晶型ZrO2表面的碱中心时,可以观察到碳酸根的~1450cm-1以及碳酸氢根的1612,1430,1330, 1222cm-1峰。相对来说,三者中t-ZrO2的表面碱中心最多,而m-ZrO2的最少。

四、结语:

1、从上述所列实例中可以看出,用探针分子CO特征吸收峰的位移,可以很好地表征金属—载体催化剂的表面状态,形象地反映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由于CO吸附态特征峰的吸收系数大、灵敏,它们又都位于2100-1800cm-1区间,很少有其它物种吸收峰的干扰,故谱带解释容易,特别是它们存在稳定,不受光谱扫描所需时间的限制,因此操作也简单易行。这些优点都促使人们乐于采用红外光谱法来研究催化剂本身,以便为指导催化剂的制备提供科学依据。

3、对于CO加氢的反应来说,催化剂的活性和其CO吸附量关系密切,因此用CO做探针分子来表征催化剂时,所显示的CO相对吸附量可用来初步评价催化剂,减少费时费力的催化剂评价工作。

致谢:文中的数据取自张俊岭、赵红霞、徐润、马忠义、王谋华、张文郁的博士学位论文,特此致谢!

第四章 振动光谱

第四章振动光谱 一、教学目的 理解掌握震动光谱分析的基本理论,掌握红外光谱图的分析处理,了解红外光谱实验技术。 二、重点、难点 重点:震动光谱分析的基本理论,红外光谱图的分析处理。 难点:震动光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学时分配 4学时 引言: ●1900~1910年间,科布伦茨(W.W.C。blentz)首先用红外光测量了一些有 机物液体的吸收光谱而建立起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法。他发现分子中的一定原子群可以吸收特定的频率,这些特定的频率犹如人类的指纹,可以用来辨认分子中特定原子群的存在。 ●它主要可以用作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物质化学组成(物相)的分析(包括定性和 定量)。红外光谱法作分子结构的研究可以测定分子的键长、键角大小,并推断分子的立体构型,或根据所得的力常数,间接得知化学键的强弱,也可以从正则振动频率来计算热力学函数等。 ●不过红外光谱法更多的用途是根据谱的吸收频率的位置和形状来判定本知物,并按 其吸收的强度来测定它们的含量。因此红外光谱法在目前已成为十分方便而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 ●红外光谱法应用得较多的是在有机化学领域,对无机化合物和矿物的红外鉴定开始 较晚。红外光谱法对测定矿物的结构或组分虽不如X射线衍射分析那么成熟,却也有其独特长处。 所谓振动光谱是指物质因受光的作用,引起分子或原子基团的振动,从而产生对光的吸收。如果将透过物质的光辐射用单色器加以色散,使波长授长短依次排列,同时测量在不同波长处的辐射强度,得到的是吸收光谱。如果用的光源是红外光波,即0.78~1000μm,就是红外吸收光谱。如果用的是强单色光,例如激光,产生的是激光拉曼光谱。本章主要介绍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其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应用,对拉曼光谱只作简单的介绍。

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实验技术 3.学会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样品测试 4.掌握几种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三、【实验要求】 利用所学过的红外光谱知识对碳酸钙、聚乙烯醇、丙三醇、乙醇的定性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样品制备方法;并对其谱图给出基本的解析。 四、【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8~3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8~2.5μm(波数在12820~

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25μm(波数在4000~400cm-1),又称基频区;远红外区:波长在25~300μm(波数在400~33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wavenumber)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作为红外光谱的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它最广泛的应用还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其次,它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的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而作为红外光谱的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 等)比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谱图中每一个特征吸收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的质点或基团振动的形式。因此,特征吸收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定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掌握Nicolet FT-IR的使用方法。测定CO2、VC、和任意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了解红外光谱的原理和图谱分析。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用Nicolet FT-IR测定有机物以及高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或转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来的基态振(转)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转)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所以,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将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就得到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图通常用波长(λ)或波数(σ)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用透光率(T%)或者吸光度(A)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 红外光谱作为“分子的指纹”,广泛用于分子结构和物质化学组成的研究。 根据分子对红外光吸收后得到谱带频率的位置、强度、形状以及吸收谱带和温度、聚集状态等的关系便可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求出化学键的力常数、键长和键角。从光谱分析的角度看主要是利用特征吸收谱带的频率推断分子中存在某一基团或键,由特征吸收谱带频率的变化推测临近的基团或键,进而确定分子的化学结构,当然也可由特征吸收谱带强度的改变对混合物及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Nicolet FT-IR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 Thermo );压片机(美国热电公司);多功能反射头(美国热电公司)VC ;自备样品(聚苯乙烯薄膜)等;KBr 固体、研钵、红外干燥箱 四.实验内容 1. 背景干扰的测定和扣除 (1)实验步骤: 不放样品的情况下测试空气中的红外吸收谱图,在不扣除背景的情况下在nm 下可以看到CO 2、H 2O 的红外吸收谱图,观察CO 2、H 2O 的红外吸收精细结构。 2. 维生素C 的测定 (1)压片:将KBr 粉末用红外干燥箱干燥;将少量维生素C 固体加入到KBr 粉末中,碾碎并拌匀;用压片机压成薄片。 (2)测试:将压好的样品薄片放置在红外光谱仪中,测定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先需要扣除背景,同时将CO 2出的突峰直线化。 (3)谱图解析:将测得的谱图在谱图库中查询比对,看看是不是自己测得的物质,并记录匹配度;分析谱图,将各种官能团指出来。 图 1-6 CO 2分子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分辨率 2260 2280 2300 2320 2340 2360 2380 Wavenumbers S i n g l e B e a m R P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名称: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5~1000μm 。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5~2.5μm (波数在13300~4000cm -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 2.5~50μm (波数在4000~200cm -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 (波数在200~10cm -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10)(4 1 cm cm λσ=-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 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检测器样品室干涉仪光源?→??→??→??→?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红外光谱仪并稳定大概5分钟,同时进入对应的计算机工作站。 2、波数检验:将聚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 -1进行 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然后将所得的谱图与计算机上的标准谱图进行匹配,分析得到最吻合的图谱,即可判断物质结构。 3、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 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 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2μm ),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 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 -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然后将所得的谱图与计算机上的标准谱图进行匹配。 4、结束实验,关闭工作站和红外光谱仪。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1、红外光谱法特点: 由于许多化合物在红外区域产生特征光谱,因此红外光谱法广 泛应用于这些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特别是对聚合物的定性 分析,用其他化学和物理方法较为困难,而红外光谱法简便易 行,特别适用于聚合物分析。 2、红外光谱的产生和表示 红外光谱定义:分子吸收红外光引起的振动能级跃迁和转动能级跃 迁而产生的吸收信号。 分子发生振动能级跃迁需要的能量对应光波的红外区域分类为: i.近红外区:10000-4000cm-1 ⅱ.中红外区:4000-400cm-1——最为常用,大多数化合物的化键振 动能级的跃迁发生在这一区域。 ⅲ.远红外区:400-10cm-1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必要条件: 1)分子振动:只有在振动过程中产生偶极矩变化时才能吸收红外辐射。 ⅰ.双原子分子的振动:(一种振动方式)理想状态模型——把两个 原子看做由弹簧连接的两个质点,用此来 描述即伸缩振动;

图1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模型 ⅱ.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简正振动,依据键长和键角变化分两大类) 伸缩振动:对称伸缩振动 反对称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面内弯曲:剪切式振动 (变形振动)平面摇摆振动 面外弯曲振动:扭曲振动 非平面摇摆振动 ※同一种键型,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大于对称伸缩振动频率,伸缩振动频率大于弯曲振动频率。 ※当振动频率和入射光的频率一致时,入射光就被吸收,因而同一基团基本上总是相对稳定地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出现吸收峰。ⅲ.分子振动频率: 基频吸收(强吸收峰):基态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分子振动 的振动频率。 倍频吸收(弱吸收峰):基态到第二激发态,比基频高一倍 处弱吸收,振动频率约为基频两倍。 组频吸收(复合频吸收):多分子振动间相互作用,2个或2

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一章质谱习题 1、有机质谱图的表示方法有哪些?是否谱图中质量数最大的峰就是分子离子峰,为什么? 2、以单聚焦质谱仪为例,说明质谱仪的组成,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及原理。 3、有机质谱的分析原理及其能提供的信息是什么? 4、有机化合物在离子源中有可能形成哪些类型的离子?从这些离子的质谱峰中可以得到一些什么信息? 5、同位素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在谱图中识别同位素峰? 6、谱图解析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7.初步推断某一酯类(M=116)的结构可能为A或B或C,质谱图上m/z 87、m/z 59、m/z 57、m/z29处均有离子峰,试问该化合物的结构为何? (B) (A) (C) 8.下列化合物哪些能发生McLafferty重排? 9.下列化合物哪些能发生RDA重排? 10.某化合物的紫外光谱:262nm(15);红外光谱:3330~2500cm-1间有强宽吸收,1715 cm-1处有强宽吸收;核磁共振氢谱:δ11.0处为单质子单峰,δ2.6处为四质子宽单峰,δ2.12处为三质子单峰,质谱如图所示。参照同位素峰强比及元素分析结果,分子式为C5H8O3,试推测其结构 式。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1、表示方法有质谱图和质谱表格。质量分析器出来的离子流经过计算机处理,给出质谱图和质谱数据,纵坐标为离子流的相对强度(相对丰度),通常最强的峰称为基峰,其强度定为100%,其余的峰以基峰为基础确定其相对强度;横坐标为质荷比,一条直线代表一个峰。也可以质谱表格的形式给出质谱数据。 最大的质荷比很可能是分子离子峰。但是分子离子如果不稳定,在质谱上就不出现分子离子峰。根据氮规则和分子离子峰与邻近峰的质量差是否合理来判断。 2、质谱仪的组成: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和真空系统。 进样系统:在不破坏真空度的情况下,使样品进入离子源。气体可通过储气器进入离子源;易挥发的液体,在进样系统内汽化后进入离子源;难挥发的液体或固体样品,通过探针直接插入离子源。 真空系统:质谱仪需要在高真空下工作:离子源(10-3~10-5Pa );质量分析器(10 -6 Pa )。真空系统保持质谱仪需要的真空强度。 离子源:是质谱仪的“心脏”。离子源是样品分子离子化和各种碎片离子的场所。质谱分析时离子源的选择至关重要。采用高能电子轰击气态有机分子,使其失去一个电子成为分子离子,分子离子可以裂解成各种碎片离子,这些离子在电场加速下达到一定的速度,形成离子流进入质量分析器。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10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μm(波数在13300~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50μm(波数在4000~200cm-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波数在200~10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

1、波数检验:将聚苯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2、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2μm),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五、注意事项 1、实验室环境应该保持干燥; 2、确保样品与药品的纯度与干燥度; 3、在制备样品的时候要迅速以防止其吸收过多的水分,影响实验结果; 4、试样放入仪器的时候动作要迅速,避免当中的空气流动,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5、溴化钾压片的过程中,粉末要在研钵中充分磨细,且于压片机上制得的透明薄片厚度要适当。 六、数据处理 该图中在波数700~800、1500~1600、2800~2975左右有峰形,证明了该物质中可能有烯烃的C-H变形振动,C-C间的伸缩振动,同时也拥有烷烃的C-H伸缩振动,推测为聚乙烯的红外谱图。 谱带位置/cm-1吸收基团的振动形式 )n—C— n≥4) (—C—(CH 2

固体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KBr压片法测定固体样品的红外光谱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 3、掌握用KBr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的技术和方法。 4、了解基本且常用的KBr压片制样技术在红外光谱测定中的应用。 5、通过谱图解析及标准谱图的检索,了解由红外光谱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 二、仪器及试剂 1 仪器:美国热电公司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HY-12型手动液压式红外压片机及配套压片模具;磁性样品架;红外灯干燥器;玛瑙研钵。 2 试剂:苯甲酸样品(AR);KBr(光谱纯);无水丙酮;无水乙醇。 三、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②再根据“指纹区”(1300~400cm-1)的吸收情况,进一步确认该基团的存在以及与其它基团的结合方式。

图1 仪器的基本结构 四、实验步骤 1. 红外光谱仪的准备 (1)打开红外光谱仪电源开关,待仪器稳定30 分钟以上,方可测定; (2)打开电脑,选择win98系统,打开OMNIC E.S.P软件;在Collect菜单下的Experiment Set-up 中设置实验参数; (3)实验参数设置:分辨率 4 cm-1,扫描次数32,扫描范围4000-400 cm-1;纵坐标为Transmittance 2.固体样品的制备 (1)取干燥的苯甲酸试样约1mg于干净的玛瑙研钵中,在红外灯下研磨成细粉,再加入约150mg干燥且已研磨成细粉的KBr一起研磨至二者完全混合均匀,混合物粒度约为2μm以下(样品与KBr的比例为1:100~1:200)。 (2)取适量的混合样品于干净的压片模具中,堆积均匀,用手压式压片机用力加压约30s,制成透明试样薄片。 3.样品的红外光谱测定 (3)小心取出试样薄片,装在磁性样品架上,放入Nicolet5700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室中,在选择的仪器程序下进行测定,通常先测KBr的空白

第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第三章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3.1概述 3.1.1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于分子光谱的范畴,是有机物结构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若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辐射的频率一致,两者产生共振,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该基团就吸收了这个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能级跃迁;如果红外辐射的频率和分子中各基团的振动能级不一致,该频率的红外光将不被吸收。如果用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某试样,分子将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引起对应区域辐射强度的减弱,用仪器以吸收曲线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得到该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稀溶液谱带的吸光度遵守Lambert-Beer定律。 图3-1为正辛烷的红外吸收光谱。红外谱图中的纵坐标为吸收强度,通常用透过率或吸光度表示,横坐标以波数或波长表示,两者互为倒数。图中的各个吸收谱带表示相应基团的振动频率。各种化合物分子结构不同,分子中各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不同。其红外吸收光谱也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进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 图3-1 正辛烷的红外光谱图 几乎所有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在红外光谱区均有吸收。除光学异构体,某些高分子量的高聚物以及一些同系物外,结构不同的两个化合物,它们的红外光谱一定不会相同。吸收谱带出现的频率位置是由分子振动能级决定,可以用经典力学(牛顿力学)的简正振动理论来说明。吸收谱带的强度则主要取决于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和能级跃迁的概率。也就是说,红外光谱中,吸收谱带的位置、形状和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的特点,而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和分子组成或官能团的含量有关。

分析实验报告-红外光谱测定苯甲酸---最终版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杨秀琼学号:20082401129 专业:化学年级班级:08化二 实验类型:综合实验时间:2010/3/25 实验指导老师郭长娟老师实验评分: 红外光谱法测定苯甲酸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苯甲酸的红外光谱特征,通过实践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鉴定方法。 2.练习用KBr压片法制备样品的方法。 3.了解红外光谱仪的结构,熟悉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方法主要是依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进行测定。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其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的能量不同,因此要吸收不同的红外光,将在不同波长出现吸收峰,从而形成红外光谱。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软件:IRSolution; 压片机、膜具和干燥器;玛瑙研钵、药匙、镜纸及红外灯。 试剂:苯甲酸粉末、光谱纯KBr粉末。 四、[实验步骤]

1.将所有的膜具用酒精擦拭干净,用电吹风先烘干,再在红外灯下烘烤; 2.用电子天平称量一定量的KBr粉末(每份约200mg),在红外灯下研钵中加入KBr进行研磨,直至KBr粉末颗粒足够小(注意KBr粉末的干燥); 3.将KBr装入膜具,在压片机上压片,压力上升至14Mpa左右,稳定30S; 4.打开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将压好的薄片装机,设置背景的各项参数之后,进行测试,得到背景的扫描谱图。 5. 取一定量的样品(样品:大约1.2-1.3g)放入研钵中研细,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得到试样的薄片; 6.将样品的薄片固定好,装入红外光谱仪,设置样品测试的各项参数后进行测试,得到苯甲酸的红外谱图; 7.然后删掉背景谱图,对样品谱图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修饰,并标注出吸收峰值,保存试样的红外谱图; 8.谱图分析:在测定的谱图中根据出现吸收带的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各种基团特征吸收的知识,确定吸收带的归属。若出现了某基团的吸收,应该查看该基团的相关峰是否也存在。应用谱图分析,结合其他分析数据,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在按照化学知识和解谱经验,提出可能的结构式。然后查找该化合物标准谱图来验证推定的化合物的结构式。 五、[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红外分光光光度法(书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 红外分光光光度法(书后习题参考答案) 1.CO 的红外光谱在2 170cm -1处有一振动吸收峰.问 (1)CO 键的力常数是多少? (2)14CO 的对应峰应在多少波数处发生吸收? 解:碳原子的质量2323100.210022.612--?=?= C m g 氧原子的质量2323106.210022.616--?=?=O m g (1) σ =2071cm -1 O C O C m m m m k c ?+= )(21πσ 2346 210210)6.22(106.22)217010314.32()2(--?+???????=+=O C O C m m m m c k σπ =18.6×105 dyn·cm -1=18.6N·cm -1(厘米克秒制) (2)14CO 2323103.210022.614-?=?=C m g 2071106.23.210)6.23.2(106.1810314.3214623 510≈???+??????=--σcm -1 或O C O C O C O C m m m m m m m m +???+=1212141412σσ σ =2080cm -1 2.已知C―H 键的力常数为5N/cm ,试计算C―H 键伸展振动的吸收峰在何波数?若将氘(D )置换H ,C―D 键的振动吸收峰为多少波数. 解:C-H 键:k =5N·cm -1=5.0×105dyn·cm -1 碳原子的质量:m C =2.0×10-23g, 氢原子的质量:23 231017.010022.61--?=?= H m g 氘原子的质量: 23231034.010022.62--?=?=D m g 依2121)(21m m m m k c ?+= πσ得 29961017.00.210)17.00.2(10510314.3214623 510≈???+??????=--σcm -1 21991034.00.210)34.00.2(10510314.3214623 510≈???+??????=--σcm -1 3.指出以下振动在红外光谱中是活性的还是非活性的 分 子 振 动 (1)CH 3一CH 3 C―C 伸缩振动 (2)CH 3一CC13 C―C 伸缩振动 (3)SO 2 对称伸缩振动 (4)CH 2=CH 2 C―H 伸缩振动 C C H H

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无水乙醇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篇一:红外光谱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红外光谱分析实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实验技术 3.学会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样品测试 4.掌握几种常用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三、【实验要求】 利用所学过的红外光谱知识对碳酸钙、聚乙烯醇、丙三醇、乙醇的定性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样品制备方法;并对其谱图给出基本的解析。 四、【实验原理】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 波谱。波长在0.78?300卩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 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8?2.5卩m (波数在12820?

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2.5?25卩m(波数在4000?400cm-1),又称基频区;远红外区:波长在25?300卩m(波数在400?33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入表征外,更常用波数 (wavenumber)c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作为红外光谱的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它最广泛的应用还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其次,它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的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而作为红外光谱的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等)比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谱图中每一个特征吸收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的质点或基团振动的形式。因此,特征吸收 谱带的数目、位置、形状及强度取决于分子中各基团(化学键)的振动形式和所处的化学环境。只要掌握了各种基团的振动频率(基团频率)及其位移规律,即可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谱带的归属,确定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进而由其特征振动频率的位移、谱带强度和形状的改变,来推定分子结构。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1000卩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卩m (波数在13300?4000cm-1 ),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50卩m (波数在4000?200cm-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卩m (波数在200?10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 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入表征外,更常用波数b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 其关系式为: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 1、波数检验:将聚苯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2、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一一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 2 卩m),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1进行波数扫描, 得到吸收光谱。 五、注意事项 1、实验室环境应该保持干燥; 2、确保样品与药品的纯度与干燥度; 3、在制备样品的时候要迅速以防止其吸收过多的水分,影响实验结果; 4、试样放入仪器的时候动作要迅速,避免当中的空气流动,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5、溴化钾压片的过程中,粉末要在研钵中充分磨细,且于压片机上制得的透明薄片厚度要适当 六、数据处理 该图中在波数700~800 1500~1600 2800~2975左右有峰形,证明了该物质中可能有烯烃的C-H变形振动,C-C间的伸缩振动,同时也拥有烷烃的C-H伸缩振动,推测为聚乙烯的红外谱图。 表一聚乙烯的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FTIR)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仪调查及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红外光谱仪调查 1.1 简介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全名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 Spectrometer),是基于对干涉后的红外光进行傅里叶变换的原理而开发的红外光谱仪,主要由红外光源、光阑、干涉仪(分束器、动镜、定镜)、样品室、检测器以及各种红外反射镜、激光器、控制电路板和电源组成。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不同于色散型红外分光的原理,可以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地矿、石油、煤炭、环保、海关、宝石鉴定、刑侦鉴定等领域。 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以滤光片作为分光系统,即采用滤光片作为单色光器件。滤光片型近红外光谱仪器可分为固定式滤光片和可调式滤光片两种形式,其中固定滤光片型的仪器时近红外光谱仪最早的设计形式。仪器工作时,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滤光片后得到一宽带的单色光,与样品作用后到达检测器。 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分光元件可以是棱镜或光栅。为获得较高分辨率,现代色散型仪器中多采用全息光栅作为分光元件,扫描型仪器通过光栅的转动,使单色光按照波长的高低依次通过样品,进入检测器检测。根据样品的物态特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测样器件进行投射或反射分析。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器: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简称为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它利用干涉图与光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测量干涉图并对干涉图进行傅里叶积分变换的方法来测定和研究近红外光谱。其基本组成包括五部分:①分析光发生系统,由光源、分束器、样品等组成,用以产生负载了样品信息的分析光;②以传统的麦克尔逊干涉仪为代表的干涉仪,以及以后的各类改进型干涉仪,其作用是使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后,造成一定的光程差,用以产生空间(时间)域中表达的分析光,即干涉光;③检测器,用以检测干涉光;④采样系统,通过数模转换器把检测器检测到的干涉光数字化,并导入计算机系统;⑤计算机系统和显示器,将样品干涉光函数和光源干涉光函数分别经傅里叶变换为强度俺频率分布图,二者的比值即样品的近红外图谱,并在显示器中显示。 1.2 原理 光源发出的光被分束器(类似半透半反镜)分为两束,一束经透射到达动镜,另一束经反射到达定镜。两束光分别经定镜和动镜反射再回到分束器,动镜以一恒定速度作直线运动,因而经分束器分束后的两束光形成光程差,产生干涉。干涉光在分束器会合后通过样品池,通过样品后含有样品信息的干涉光到达检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定实验报告

苯甲酸红外光谱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3、掌握基本且常用的KBr 压片制样技术。 4、通过实验巩固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基团特征吸收峰的记忆。 二、仪器及试剂 1、仪器:Nexus 67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BS 124S电子分析天平 2、试剂:苯甲酸样品(分析纯);KBr(光谱纯)。 三、实验原理 苯甲酸为无色,无味片状晶体。熔点122.13℃,沸点249℃,相对密度1.2659。苯甲酸是重要的酸型食品防腐剂。在酸性条件下,对霉菌、酵母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但对产酸菌作用较弱。在食品工业用塑料桶装浓缩果蔬汁,最大使用量不得超过2.0g/kg;在果酱(不包括罐头)、果汁(味)型饮料、酱油、食醋中最大使用量1.0g/kg;在软糖、葡萄酒、果酒中最大使用量0.8g/kg;在低盐酱菜、酱类、蜜饯,最大使用量0.5g/kg;在碳酸饮料中最大使用量0.2g/kg。由于苯甲酸微溶于水,使用时可用少量乙醇使其溶解。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1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四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3、CO 的红外吸收光谱在2170cm -1处有一振动吸收峰。试求CO 键的力常数。 解:根据μπγK c 21= 则 μγπ2)2(c K = 其中2321211002.0)1612(1612)(??+?=?+= L m m m m μ=1.14×10-23g=1.14×10-26Kg 则μγπ2)2(c K ==(2×3.14×3×108×2.17×105)2×1.14×10-26 =1905N/m =19.05N/cm 答:CO 键的力常数19.05 N /cm 。 5、指出下列各种振动形式中,哪些是红外活性振动,哪些是非红外活性振动。 分子结构 振动形式 (1) CH 3-CH 3 γ(C -C ) (2) CH 3—CCl 3 γ(C -C ) (3) SO 2 γs ,γas (4) H 2C CH 2 (a) υ(CH)C H C (b) υ C H C (c) W(CH) H H C H H ++++ (d)τ(CH) C H H C H H -++- 解:只有发生使偶极矩有变化的振动才能吸收红外辐射,即才是红外活性的,否 则为红外非活性的。也即只有不对称的振动形式才是红外活性的,对称的振动则为红外非活性的。因此,上述结构中: 红外活性振动有:(2)CH 3—CCl 3 γ(C -C ) (3)SO 2 γas (4)H 2C CH 2 中的(a) υ(CH)、(d)τ(CH),(3)SO 2 γs (伸缩振动) (c) W(CH) 红外非活性的有:(a) CH 3-CH 3 υ(CH) 4)H 2C CH 2 中的(b) υ(CH) 6、OH 和 O 是同分异构体,试分析两者红外光谱的差异。

光谱分析报告 实验报告材料

实 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 指导老师: 乔旭升 成绩: 实验名称: 光谱分析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了解紫光/可见光光度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和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主要用途和实际操作过程。掌握玻璃透光率、薄膜吸收光谱、固体粉末红外光谱和固体发光材料荧光光谱的测试方法。学习分析影响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原理 电磁波可与多种物质相互作用。如果这种作用导致能量从电磁波转移至物质,就称为吸收。当光波与某一受体作用时,光子和接受体之间就存在碰撞。光子的能量可被传递给接受体而被吸收,由此产生吸收光谱。通常紫外和可见光的能量接近于某两个电子能级地能量差,故紫外与可见光吸收光谱起源于价电子在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又称为电子光谱。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照射到非散射的均匀介质时,光的一部分将被介质所反射,一部分被介质吸收,一部分透过介质。如果入射光强度为I0.反射光强度为Ir ,吸收光强度为Ia ,透过光强度为It ,则有I0=Ir+Ia+It 投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透光率 T=It/I0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某化合物时,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光能转变为分子的震动能量或转动能量。此时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得到一带暗条的谱带。以红外光的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吸收率或者透过率百分数为纵坐标,把该谱带记录下来,就可得到该化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不同的化合物均有标准特征谱,将实验所得的光谱与标准谱对照,就可进行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化合组成的分析。可由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知被测物的结构,按照特征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当分子吸收来自光辐射的能量后,其本身就由处于稳定的基态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 M+h ν→。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激发态分子会迅速以向周围散热或再发射电磁 波(荧光或磷光)的方式回到基态: →M+荧光(或磷光)。任何能产生荧光(或磷光)的物质都具有两个特征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荧光(或磷光)为光致发光,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波长,这可通过激发

红外实验报告

红外实验报告 篇一:红外遥控实验报告 红外遥控开关 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掌握电子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各种红外收发器件;掌握红外遥控的收发方式;掌握红外遥控的编码、解码方式;掌握开关量信号对强电设备的控制方式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基本部分: [1] 红外遥控器采用现成的家用电器的红外遥控器,遥控距离不小于5米; [2] 遥控开关接收端的工作电源为220V 交流电; [3] 遥控开关使用发光二极管指示有无220V交流电源及遥控开关的开关状态; [4] 遥控开关能够控制台灯、电扇等家用电器,输出功率不超过200W。发挥部分: [1] 自制红外遥控器,包括至少4路遥控按键; [2] 遥控开关能够控制至少4路家用电器 设计任务 [1] 设计、安装、调试所设计的电路; [2] 画出完整电路图,详细说明电路原理,写出设计总

结报告 设计思路 红外遥控→红外接收→信号处理→开关驱动及显示 红外遥控器的发射端具有键盘矩阵,每按下一个键,即产生具有不同的编码的数字脉冲,这种代码指令信号调制在38kHZ的载波上,激励红外光二极管产生具有脉冲波串的红外波,通过空间的传送送到受控机内的遥控接收器。在接收过程中红外波信号通过滤波器和光电二极管转换为38kHZ的电信号,此信号经过放大、检波、整形、解调,送到解码器与接口电路,从而完成相应的遥控功能。 “红外线遥控器”设计方案 直流稳压电源部分 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结构 设计电路 整流电路虽然已经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 但是整流出来的电压还不是平稳的直流电电压, 所以在整流电路的后边还要有滤波电路, 来改善整流输出电压的平滑程度, 这个工作由电容器来完成。 电路的核心是集成稳压电路LM317, 它有三个端点, 一个输入端, 一个输出端, 还有一个调节端。调节端接地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我们采用芯片7805代替了芯片LM317,由7805的OUT端输出直流的稳定的电压。三端稳

KBr压片法测定固体样品的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测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Nicolet67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 3、掌握用KBr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的技术和方法。 4、了解基本且常用的KBr压片制样技术在红外光谱测定中的应用。 5、通过谱图解析及标准谱图的检索,了解由红外光谱鉴定未知物的一般过程。 二、实验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研究物质结构与红外吸收光谱间的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红外光谱可以用吸收峰谱带的位置和峰的强度加以表征。测定未知物结构是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用途。根据实验所测绘的红外光谱图的吸收峰位置、强度和形状,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带的归属,确认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推断分子的结构,鉴定的步骤如下: (1)对样品做初步了解,如样品的纯度、外观、来源及元素分析结果,及物理性质(分子量、沸点、熔点)。 (2)确定未知物不饱和度,以推测化合物可能的结构; (3)图谱解析 ①首先在官能团区(4000~1300cm-1)搜寻官能团的特征伸缩振动; ②再根据“指纹区”(1300~400cm-1)的吸收情况,进一步确认该基团的存在以及与其它基团的结合方式。 三、实验步骤 1、开机前准备 开机前检查实验室电源、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当电压稳定,室温为21±5℃左右,湿度≦65%才能开机。 2、开机 开机时,首先打开仪器电源,稳定半小时,使得仪器能量达到最佳状态。打开电脑,并打开仪器操作平台OMNIC软件,运行“采集→实验设置”菜单,检查仪器设置及稳定性。 制样

取1~2mg 无水葡萄糖、80-100mgKBr 于玛瑙研钵中在红外烘灯下边烘边研磨。取出模具,准确套上模膛,放好垫片,将制好的样品均匀的抖入模膛内,装好模具后,将模具放在压片机上压成片(压力不超过4MPa ),轻轻地取出模具,与装模顺序相反取出样品。将样品放在固体样品池上。 4、采集红外谱图 首先点击“采集”菜单→选“采集背景”,根据提示操作,仪器自动采集背景红外光谱图。 把准备好的样品放入样品仓中,点击“采集”菜单→选“采集样品”,根据提示操作,即可测得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点击“文件”菜单→选“另存为”→输入文件名储存谱图。 5、关机 先关OMNIC 软件,再关闭仪器电源,最后关闭计算机并盖上仪器防尘罩。 在记录本上记录使用情况。 四、实验结果分析 400035003000250020001500 10005000 20 40 6080 100 t r a n s m i t t a n c e T %Wavenumbers cm -1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红外光谱实验报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5~1000μm。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5~2.5μm(波数在13300~4000cm-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 2.5~50μm(波数在4000~200cm-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波数在200~10cm-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美国尼高立IR-6700 2、试剂:溴化钾,聚乙烯,苯甲酸 3、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 1、波数检验:将聚苯乙烯薄膜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65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2、测绘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溴化钾压片法 取1-2mg苯甲酸,加入在红外灯下烘干的100-200mg溴化钾粉末,在玛瑙研钵中充分磨细(颗粒约2μm),使之混合均匀。取出约80mg混合物均匀铺洒在干净的压模内,于压片机上制成直径透明薄

片。将此片装于固体样品架上,样品架插入红外光谱仪的样品池处,从4000-400cm-1进行波数扫描,得到吸收光谱。 五、注意事项 1、实验室环境应该保持干燥; 2、确保样品与药品的纯度与干燥度; 3、在制备样品的时候要迅速以防止其吸收过多的水分,影响实验结果; 4、试样放入仪器的时候动作要迅速,避免当中的空气流动,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5、溴化钾压片的过程中,粉末要在研钵中充分磨细,且于压片机上制得的透明薄片厚度要适当。 六、数据处理 该图中在波数700~800、1500~1600、2800~2975左右有峰形,证明了该物质中可能有烯烃的C-H变形振动,C-C间的伸缩振动,同时也拥有烷烃的C-H伸缩振动,推测为聚乙烯的红外谱图。 表一聚乙烯的红外光谱 谱带位置/cm-1吸收基团的振动形式 2915.118 (—C—(CH )n—C— n≥4) 2 2849.065 (—C—(CH )n—C— n≤3) 2 1472.730 δC-H(面内) 730.320 δC-H(面外) 719.560 δC-H(面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