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社会话题]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悬赏点数10 该提问已被关闭10个回答

哈哈哈士奇2009-03-06 14:34:50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回答

理解你吗2009-03-06 14:35:12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字、思维、文化

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图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

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_ 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_ 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独立学科”_,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独立发展。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究它。学者们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语言理论,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

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气质。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儒家先贤曾参早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同上书《论语·述而》,以反省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道家则更进了

一步。王弼认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语言,甚至图象都成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图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这个传统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慧能虽然不识文字,却能以力主“顿悟”成为禅宗南宗的鼻祖。后来,禅宗干脆主张“不立文字”,彻底抛弃语言文字,而完

全用纯粹的直觉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的奥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中国形象思维的土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与此相应的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阴阳、元气、意境、神韵、风骨、虚实……举不胜举。

在语言思维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此,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如此。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是一种语言思辩的哲学。当然,西方学术史上的概念也是相当明确的。

专家认为,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地讲,语言思维具有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固然,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在向精确化发展。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简本《老子》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4] 虽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译成了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发现,表面上看,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国先哲的语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其实,在这种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却表达了与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样抽象的道理。所以,有些人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富于抽象,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这是一个错觉。有谁能说“得意忘象”不是一种抽象?有谁能说“心通”、“冥合”不是一种抽象?只是它们扑朔迷离、难于表达而已。甚至一向贬斥中国哲学的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周易》中“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其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抽象思维(确切地说是语言思维与逻辑思维混为一谈,所以那些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的人,也往往断言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这同样是错觉。所谓逻辑,就是客观规律性。其实,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也反映了客观规律性,当然也是一种逻辑思维。

当然,我们不否认,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言表达中显而易见,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语言表达中则不那么显著,因而是潜在的。这正是造成以上各种错觉的根源。

中西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造成了中西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的理论体系是潜在的、模糊的;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是外在的、清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并非没有自己的体系,那种认为中国缺乏理论体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或直觉把握事物的,这就自然地决定了这种思维方式把握的是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人们用直观或直觉去感知一个事物的局部而舍掉其它部分是相当困难的。当我们想象桌子的形状时我们的大脑中出现的总是整个桌子,既不只是桌子面,也不只是桌子腿;同样,我们想象桌子面或桌子腿的形状时,它们总是同整个桌子合为一体的,难分难舍。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这就给具体分析带来了方便。人们在运用“桌子”、“桌子面”、“桌子

腿”等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时候,它们都是完全独立、互不牵制的。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性。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和语言思维的分析性各给中西文化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中国学者的著作,大多是非常综合的,一部《论语》,囊括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内容。而西方的学术著作,一般是分门别类的,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则以《修辞学》、《诗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政治学》、《雅典政制》等政治学方面的著作。在物质文化方面,以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为代表的中国建筑,

具有鲜明的完整性,而西方的建筑则颇具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情趣。

语言思维的分析性与精确性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加精确,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加精确。它们表现在艺术创造上,是求真与再现。西方的艺术家们为了把人体画得更逼真,往往在人体解剖学上下功夫,他们力图再现艺术创造的对象。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的雕塑品,使当代艺术大师们叹为观止;达·芬奇的画蛋的求真态度,已成为妇孺知的美谈。这种真的、再现的艺术是符合西方之审美观的。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维妙维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西方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

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表现在中国人的美学观上是求似与超脱。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种“超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特色就在这里,几条线、几点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独有偶,司空图早在《诗品》里就说过:“离形求似”,可见这是一个传统。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诗,总能给人一个无限想象的天地,使人们回味无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苕溪渔陷从话》前集,卷十五苏东坡对王维的定评,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的特色。其实,在中国艺术史上,何独王维的诗是如此呢?“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不正是一幅用饱醮忧愁的笔墨描绘出的图画吗?又何独王维的画是如此呢?敦煌壁画中的佛像,那种既大智大悟,又天真纯

净;既莞尔而笑,又庄严静思的神态,不正是一首绝妙的诗吗?这都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出的硕果。

至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占优势,西方在近代占优势呢?这个问题迷惑过不少人,包括爱因斯坦这样卓越的科学家也感到惊奇。我以为,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出来的不同的优势。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第一,确切地讲,科学不等于技术,前者是指一种以理论为主的学术体系,后者主要是指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创造;第二,科技也是由技术创造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近代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既然古代科技形态的显著特征即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显然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会大显身手,而西方人的语言思维就相对逊色了。所以,中国能够成为四大发明的故乡四大发明基本上是技术创造。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主要也是技术方面的,《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对明代手工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对中草药的功能与用途研究的记录。另外,中国学者在理论体系和学术概念上的潜在性、模糊性、玄奥性表现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是别具一格的,但与生性精确的近现代科学理论背道而驰。这或许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一落千丈的一个深刻原因。而以语言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西方科学家,却正是在这方面得天独厚,故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中独占鳌头。牛顿的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体系在近代科技史上显示出了语言思维在这方面的优势。

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想法:中国的科技形态基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而西方的科技形态则是对人类原始经验的转折。原始思维研究证明,原始人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能力和经验积累。我认为,中国的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种原始经验,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科技形态;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与原始经验的联系,使之另外开辟出一块天地,从而形成了西方的科技形态。西方科技在现代社会的优势已为人们所共睹。其实,中国的传统科技,尤其中医学,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有待人们去发现、去挖掘。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的两朵奇葩,互有优劣,各具独特风貌,在历史上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因此,不能笼统地划分谁好谁坏,贬低一方,抬

高一方。那种贬低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抬高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的论调,事实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二、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是文化的更深的层面,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反映了各个文明的不同风貌。在我看来,哲学和宗教的含义,是一个需要重新界定的前提性问题。这两个概念都来自西方,所以,一般人观念中的哲学与宗教,都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可谓之狭义的哲学与宗教。以这种狭义的哲学与宗教来考量中国的学术思想,严格地说,中国既没有哲学,也没有宗教。如果一定要以这个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来分析中国学术思想,我们当然可以找到类似于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依此,或许可以这样说:

西方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分离,印度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合一,而中国思想的特质在于以哲学代替宗教。各国的宗教都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但在中国,哲学就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不需要宗教来扮演这一角色。中国哲学通过两条途径来安顿人生,一是自然,二是人自身,它们又往往交织在一起。由于它们都为人生而设,所以都具有人文主义特点。就此而言,我们又可以说中国哲学的特质是人文主义。

不过,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讨论中国的学术思想,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束缚,在更超越的层面上去理解哲学和宗教,对这两个概念从广义上进行重新理解和诠释。我想,如果把“哲学”看作关于世界根本观点的学说、关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如果把“宗教”看作关于人生的学说、关于信仰的体系,那么,那么就可以说中国思想具有哲学和宗教的两重性;它既是哲学,也是宗教。中国思想立足于人自身,所以这种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这种宗教也是人文主义的宗教。

中国传统思想的这种特质,是殷周之际经过一场以人为本位的深刻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形成的;这场思想风暴,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建立。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从探究人的本质即人性(德开始的。透过这场宗教批判运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是从原始宗教中转化出来的。

西方的情况完全不同。西方哲学尽管也萌芽于宗教,但它是从探究客观世界开始的。所以它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学,然后才转向人,从而具有人文主义性质。不可否认,西方早期的这种人文主义和中国早期的人文主义有许多一致之处。例如,伦理学一度成为古希腊哲学的主要课题,研究形上学是为了解决道德问题。这和先秦哲学家的思路不谋而合。

中西哲学不但出发点不同,而且发展进路迥异。希腊哲学没有经过殷周之际那样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这就为宗教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所以,在希腊哲学发展的后期,哲学终于和来自东方的宗教合流了,由此导入中世纪。然而,正是由于西方没有经历过殷周之际那种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始终禀性各异。其哲学是理性的、人文主义的,其宗教是非理性的、神本主义的。终于,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哲学与宗教又一次分道扬镳了。就这样,西方重新确认了久违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跨入近现代社会。可以说,西方的近现代文明是西方人的思想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结果,所以它表现出对中世纪激烈批判的意识。

但是,由于经历了殷周之际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从那时起,中国的思想就一直是人文主义的。正因如此,中国没有中世纪,也不存在什么封建社会,就象不存在奴隶社会一样。也正因如此,中国人没有必要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重新认定人文主义传统,因而也不可能象西方那样经历文艺复兴运动。

多少年来,在西学的一片凯歌中,学者们千方百计地用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来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费尽心思地寻找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煞有其事地猛烈批判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所有这一切,皆迹近无的放矢。诚然,中国古代社会有它的弊病、有它的缺陷,甚至严重的弊病和缺陷。然而,这就是封建主义吗?这就是专制主义吗?对此,需要重新考量。我想,中国古代至少没有西方那种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如果说中国有西方意义上的专制主义的话,那应该是斯大林主义传入以后的事情,而文革是其顶峰。所以,中国的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直面现实,不要总是把账算到古人的头上、总是把祖宗当作替罪羊、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切实地提高自己,发展社会。

三、形上学

形上学不但是某种哲学的核心,也是某种文化系统的核心,所以它最能反映一种学术思想的特点。

形上学所探讨的最普遍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是与现实世界无对的。这就是说,它完全由人心所设。这样,我们就无法回避心这个概念。

上文谈到,心包含生命之心和认知之心两个层面。我认为,相应地形上学也有两种类型,即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它们分别由生命心和认知心所构造。前者乃生命根本特质的投影。哲学家们把他们对心(或者说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把握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然后用它来规定心、安顿心。后者乃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投影。客观世界的根本特质首先投射到认知心,

然后又由认知心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

由于哲学家们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对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认识各有不同,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黄梨洲说:“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6] 这里,我要接着他的话说:存在(最普遍的存在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既然最高形上概念为心的投影,所以,存在的本体,也就是心的本体;“工夫”的不同,决定了心之本体和存在之本体的不同。“工夫”,当然是心的工夫。

中西传统的形上学属于不同的类型。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是一种“爱智”的学问,由此形成的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用科学性的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论知识体系来把握的,这当然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或有所不同。

中国哲学一开始就立足于生命的价值,因而其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生命形上学。儒道佛三派形上学的最高范畴分别为天、道、真如,这些范畴的实质分别为善、自然、空。就是说,三派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分别为善、自然和空。不过,宋明新儒学中的程朱一派的形上学则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它虽然声称其最高范畴“理”

具有普遍性,但在实际论证中更侧重社会人伦的一面,所以与西方的认知形上学有所不同。

既然生命心的功能是对其自身的体悟,所以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归根结蒂它是主体性的实际承载者。这正是中国哲学主客合一特点的根源。与此相反,对象化是认知心的鲜明特征。它总是把客观世界作为对象去认识;即使对自身,它也是先将其对象化,然后再去认知。换言之,认知心与客观世界本来二分。另一方面,认知心与作为主体性实际承载者的生命心与本二分。这就导致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特点。

由于中国哲学脱胎于早期宗教,所以它难免带有中国早期宗教的特征。就象在原始宗教中人的命运是由天所赋予的一样,在中国哲学中,人性也是由天、道等最高形上实体赋予,从而内在于人自身的。这一点,也是与西方形上学大相径庭的。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近代以来尤其现代以来怀疑、否定传统形上学潮流的实质,在于对认知形上学的背离和对生命形上学的靠近。这样,一些西方哲学家自觉地从中国哲学中吸收养分也就不足为怪了。

zhangrongyanwen2009-03-06 14:35:22

月4日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螺旋思维,习惯迂回。

西方人重视抽象思维,喜欢下定义;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习惯比喻。

西方人喜欢分析思维,万事一分为二;中国人侧重综合思维,讲究天人合一。

zhangrongyanwen2009-03-06 14:35:40

从远古开始,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就寻找驯化野生动物的方法为人类服务了。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跳舞和表演等艺术也就随之诞生了。人驯化动物在为了运输、狩猎、看家、农耕的用途上也添加了新的内容:在表演艺术方面派上用场。这当然要从已经驯化成功了的家畜开始。随着竞技市场的竞争激烈,西方勇敢的驯兽师们就向最恐惧的动物之王----老虎和狮子进军了。其实在西方人看来,老虎也应该怕打。棍棒交加,肯定能把老虎打怕,然后打服。只要服了,因循利导就能驯化成乖猫。大棒加牛肉,久而久之就找到了驯虎的门路。直到把虎驯的肯让美女把头放入虎口。相反,中国人谈虎色变,从未有人敢想过把那见人就一口咬死的猛虎能驯服。第一次看到西方人让老虎把嘴张开把美女的头放入虎口以为那虎肯定是假虎。所以,中国人没有玩虎的。

然而西方人驯化不了猴子。因为猴子是群居动物,群居动物就要有统治者也就是猴王。猴王如何产生?那天下是一级一级的打下来的。当上猴王后,仍然危机四伏。因为看好猴王位子的海着去了。没有自动让位的猴王,想取而代之者就要与老猴王决一死战。老猴王直到被打死为止绝不让位。所以,人用棍棒打猴子,那猴子虽然承认你与猴子长的接近,但猴子绝不听你许

大马棒的指挥,它要你许大马棒听猴专员的调遣。猴子的智商很高,能理解出玩猴子就是对它们的极端羞辱。打死也不会让你羞辱,这是天性。西方人棍棒打不服猴子,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

中国人有办法玩猴子。把一只欢蹦乱跳的大公鸡在猴子面前用快刀把脖子割断。因为猴子是靠吃野果为生,见不得血。非但如此,一个笼子里放上十只猴子,当看到把那公鸡杀的血光四溅后,用手指指笼子中的某一猴子,另外九只就立刻把那被指的弟兄扔出来!你再去指第二只,那八只又会帮忙将那第二个兄弟扔出来。直到最后一只为止。

中国的统治者们从驯化猴子的方式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就是用同样的方式驯化人。那就是“示众”:就是把人头割下后,挂在出入城的城门上。让你毛骨悚然,心理立刻崩溃。这比打厉害多了。因为不怕打的人海着去了。甚至用各种刑罚惨不忍睹

仍有不服者。文革时给被专政者戴高帽游街示众。那纸帽子并不重,目的是让那看热闹斗人的人乖乖的听话。可怜的那高高兴兴、情绪激昂看热闹斗人的国民们,他们还以为那高帽仅仅是为了惩罚被斗者而与自己无关!彭真以为老毛手“指”的是吴含,立刻把吴含从笼子里扔了出来;刘少奇以为老毛手“指”的是彭真就立刻亲去杭州向老毛主动把彭给扔了出来;林彪以为他帮忙扔出了不少猴子了包括刘少奇,老毛不会在“指”他了。其天真如同那笼子里的最后一个被接受驯化的猴子。

不要以为这是老毛的专利,其实几千年一直如此。远的别说,明朝的300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就拿最后的皇帝崇祯来说,被驯化好了的猴子们纷纷向他打小报告。搞得崇祯疑心重重,在位时竟然废掉七十多位宰相。相比之下让老毛汗颜。

中国人驯化猴子的招术曾传到东欧。西方人驯老虎的招术并未被中国人采纳,至少在我出国前还没看到过人头钻进虎嘴的表演。

对中国人来说,打死他们也想不到敢驯老虎,所以对于强大的外部势力只好躲的远远的。因为不了解的外敌很可能是老虎。西方人打死他们也想不到“示众”这毒招,就象想不出驯化猴子的方法一样。

久而久之,这就造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最崇拜的是武松就因为他把一只病虎扛回酒店。老虎是非群居动物,猎食从不成群。中国人见了老虎,只要不是自己一人,不需要跑的快只要不是跑在最后就够了。甚至干脆给弟兄使个绊子让老虎吃着那弟兄自己再走不迟!这才是中国几千年盛产汉奸的原因。抗战时汉奸伪军人数是日军的十倍而且拿着的是日军发给的三八大盖。用不着国共正规军,那十倍于日军的汉奸又了解日军军情一天就把日军报销了。那杀人如麻、征服天下无敌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第一件事竟是修长城以防外敌---他心目中不可征服的老虎。这要是唐后主、宋高宗们想出来的也算了,可这竟然是秦始皇的倾国力之策。这实实在在反映了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的差异以及从此而产生出来的文化差异。老百姓就跟着家家高筑墙了--邻居也是虎了。便有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千年古训。

今日仍然如此。台湾大陆双方争着明买暗窃美国武器为的竟然是杀自己弟兄。而且双方找美国,用绳子把自己的脖子套上把绳子的另一头交给美国。

西方人的驯化老虎的直线思维必然带来自然科学的诞生。打仗对兵器的依赖程度高是自然的。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机制也很容易。中国人驯化猴子的曲线思维必然带来人的奸诈无比。虚幻的情感统治着言行。自然科学不可能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诞生。“义”字是最高境界了,因为见了老虎先使绊子让同志死自己活毫无“义”字可言,那“义”字便有千钧之重。统治者们用驯化猴子的方式驯化人,这样被驯化出来的人在老虎面前“打小报告”、“落井下石”、“划清界线”,养成了完整的一套汉奸心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民主法治制度的建立极其艰难。因为社会制度如同大厦,而文化才是根基。不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专制文化就实行民主制度如同在沙滩上建楼。150年来,中国不是没有过民主宪法,那民国初的《临时约法》相当不错;也不是没有过两党并存,中共建党于1921年,国民党建于1924年,结果杀的你不死我不活;更不是没有过崇尚民主的改革家,袁世凯就是选举出来的总统,一个大智大勇的改革家。不说别人,就连主张民主的孙中山就极力破坏袁世凯的总统政府和民主制度。我当不上总统就拆台你也别干好。说到底是因为没有改变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此文化与民主法治制度相差甚远。

有不少学者试图从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找差异,但多数找出来的基本上是文明程度的差异。本文是在思维差异导致文化差异方面的初步探讨。

那么,如何改变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简单的说应该是“反驯化”过程。找出人民不再被统治者奴化(驯化的路子。这将在下文中探讨。

yu跳跳2009-03-06 14:38:39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螺旋思维,习惯迂回.

西方人重视抽象思维,喜欢下定义;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习惯比喻.

西方人喜欢分析思维,万事一分为二;中国人侧重综合思维,讲究天人合一.

jindali12009-03-06 14:38:49

思维方式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只是现在我们身处现代化、西方化的潮流之中,只能以普适的价值、全球公认的标准——能否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否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能否促进民主自由社会的形成来评判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正如西方人喜欢批评社会并不意味着他们否定民主制度一样,我们讲思维的问题、《易经》的问题,也不是在否定传统、丑化我们的民族,而是在深化对传统的认识。通过了解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长处和短处,将有助于中华民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尽快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为什么中国人要么是革命派,全盘否定过去,要么是保守派,不允许反思传统,讲任何缺点呢?

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是模糊、体验、直觉型的,是象征主义、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思考模式,它适合于文学哲学的创作,但不适合科学的发展。

我们是简洁少言的思维方式。汉语文约义丰,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也引人遐想,趣味无穷。中国的哲学书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比如,《道德经》中的语句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论语》也是以寥寥数语阐述其哲学观点,虽简约但不规范。尽管《庄子》《韩非子》诸书中不乏清晰、思辩的内容,但其思维主流仍然是中国式的;尽管《墨子》《荀子》之中充满了逻辑、勘天的思维,但它们毕竟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人的思考主要是含糊不清的非概念思维、象征主义推理而非逻辑推理的方式。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玄”。庄子说“得意而忘言”,“言有尽而意无穷”,孔子说“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禅宗训诫:“不立文字”。可见,对于中国人来说,道理尽在不言中!这丝毫不奇怪,与古希腊人生存环境恶劣、重在探索自然,并从战胜大自然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中国人的自然环境相对优越,最困绕我们先人的不是自然的狂暴,而是人生社会的变幻莫测。而人生社会的许多道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可能用逻辑来理解。

可是,科学的道理却要求“可道”,可以用文字符号精确地表达。

我们的老祖宗还擅长于比喻、暗示、象征的表述方法。比喻即以外物间接地表达自己或其他事物,特别是隐喻内心。中国的俗话成语中到处充斥着这类比喻、简单的类推,而且往往是异物之间的相推,如“山河易改,本性难移”,“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等等。在这其中,山水、马牛、鸟兔与人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中国人仍然喜欢这样的简单的象征主义推理。

中国人的思想中也充满了暗示——一种不便讲明的象征。庄子以“姑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曹植以“洛神”、骆宾王以咏蝉之“无人信高洁”、张九龄以“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暗示自己的高蹈;李白以“蜀道之难”暗示官场的凶险,孟浩然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暗示自己对官场的艳羡。

《易经》之阴阳八卦以及后来的五行思想是中国式象征主义推理的典型代表——以阴阳二爻、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类推万事万物。古希腊、印度也有类似的思想,如“火”构成说、“四大”说,但它们只是文化的支流,不像阴阳五行的象征主义是中国人思考方式的主流。西方现代文学流派也有象征主义,主张以外物隐喻内心、间接表达,其代表人物艾略特、叶芝、庞德等都喜欢汉诗。他们似乎也意识到中国人的思维就是象征主义的。

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因而表现出感性强、理性弱的特点,这或许是农耕民族的经验主义的表现吧。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治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造成了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王朝循环,但我们的古人仍然只热衷于对官场经验的描述,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只满足于诗词歌赋、美食男女、求神拜佛、方术练养、官场钻营之类,几千年竟然没有出现一个对专制制度作过彻底反省的思想家,最多像黄宗羲、顾炎武、洪秀全,主张天下非君主一人之天下、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至于如何以制度设计来保护百姓的利益、制约统治者,就没有下文了。不像古希腊人就研究分权、制衡、法治,进而出现了民主政治。

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有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有中医、针灸,但停留在经验或五行的范围内,虽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但阴阳五行之象征主义推理与三段式推理等科学理性仍然大异其趣。难怪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经验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有人甚至列出了古代中国几千个、几万个世界第一,但我们的成果永远处于能工巧匠式的捕捉现象、经验的初级发展水平,无论多少年都永远没有进步。难怪雨果说“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中国人是现实主义者、世俗主义者。恩格斯就说,中华民族是最讲现实的民族。作为以农耕为主的群体,我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居住在同一个地方,表现为辛苦性、家族性、实用性等等特点,缺少游牧民族、海洋民族的浪漫性、超越性——如丰富的神话和宗教、超越现实和具象的形而上的思考。中国人似乎对现实之外的东西不感兴趣,只热衷于大红大绿、大吃大喝、大红灯笼、抱个大鲤鱼、子孙满堂、光宗耀祖、酒肉祭奠之类的世俗的东西,我们的主流思想中也缺乏形而上的逻辑思考。庄子、韩非子等思想家也仅仅以寓言故事来论证其哲学命题,而不是缜密的推理。一个民族长期如此,必然带来理论的肤浅、不成体系,而理论的荒芜又导致技术的停滞、落后。李约瑟说,现代的蒸汽机等于中国的水排加风箱,可是中国人能制造水排,能制造风箱,就是不会把两者联系起来制造蒸汽机。中国古代的瓷器制造技术很发达,但我们不会制造玻璃,因为控制窑内温度和氧化还原时间的方法不能上升为理论,移植到别的地方。我们虽然有“四大发明”,但现代火药却是诺贝尔的专利,指南针帮助西方人发现了新大陆,在中国却只能用于测风水。因此,中国人在近代落后挨打是不可避免的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是相对主义、一元主义的。相对主义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相关、互为依存的,没有绝对的独立的存在。譬如,儒家倡导折衷主义、中庸之道,道家提倡辩证思维、“齐万物”之相对论,中国佛家特别是华严宗主张依存论、缘

起论,等等,他们都否定绝对的实体观念,表现出关联主义、互为联系的思想。中国人还持“场内观”——盘古、太极、道、人类都是在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