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断章》意象多义性分析

诗歌《断章》意象多义性分析

诗歌《断章》意象多义性分析
诗歌《断章》意象多义性分析

《断章》诗歌意象多义性赏析

10汉语言文学2班陈本月 110333010222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小诗哲理性意蕴非常浓,让人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每一次都能收获美的

感受。这首诗被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就像李商隐的《锦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正是因为有着不同的解读,诗歌才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我对卞之琳这首诗歌的解读也是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看待,并从意象多义性的角度进行

简要分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其中的“风景,与下文的“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中的“风景“两者具有相同又有各自独特的意义。第一句”你“在看”风景“。我认为有两层

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这里的”风景”指“你“站在桥上看到的美景,诗歌中没有提到具体的景,但是很容易让人根据下文联想”你“看到的风景就是小桥,流水,小舟,柳条等等。

第二层”风景“的意思是:”你“所看到的”风景“并非”物之景“而是”心中之景“。

一个思念着恋人的”你“,眺望远方的眼神定然是”心无旁骛“,你不在乎看到的是什么,只是借看风景来思念恋人。”看“也只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但表达的目标不是景色之美。其实”你“真正的风景是心上之人。第二句”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看风景人”

其实在看的风景有三层意思:一是只是看到的自然之景,二是在看自然之景中不小心看到

了“你”,你也便成了他要看的风景。三是心无旁骛,你才是他所要看的风景。

简而言之,这首小诗对“风景”二字的理解,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的关键。“风景”

这一意象,具有多义性,每个人或许都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意味。意象的多样性,让诗歌更

加神秘感,也更加值得玩味。

古典诗歌中梧桐的意象分析39407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象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诗人词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它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 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二.象征着爱情 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有抒发爱情的文学作品,而古典诗歌中的爱情,往往都是抽象式的抒发,在众多象征爱情的意象中,梧桐凭借着它的根深蒂固,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被赋予了忠贞爱情的意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梧桐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又如孟郊的《琴曲歌辞·烈女操》里的“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三.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与节操的高尚,梧桐就是其中常用的意象之一。诗人词人往往赋予了梧桐高洁、孤直、虚心等等高尚品格与君子风度。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又如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无论是诗人以梧桐来称赞别人,还是以梧桐自况,都说明了梧桐这一高尚的品格所带有的价值。 ( 四.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白居易《商山路驿桐树,昔与微之前后题名处》中说到“与君前后多迁谪,五度经过此路隅。笑问中庭老桐树,这回归去免宋无” ,白居易与元稹二人仕途坎坷,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教案资料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

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 “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摘要】本文对诗人北岛外诗汉译的12个诗歌翻译观从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和更高层面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相关诗歌翻译观点,对北岛的诗歌翻译观进了阐释和分析,指出北岛诗歌翻译观的独特之处,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北岛;诗歌;诗歌翻译 引入 诗人北岛认为二十世纪(尤其上半叶)的诗歌“它冲破了国家种族和语言的边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和与之相应的国际影响,正是在此意义上,才有所谓的国际诗歌”(北岛,2009:346)。从1999年起,北岛在美国大学教授创作课,编写教材之际,对他所热爱的几位国际诗人诗作的汉译本进行了细读,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的大量译作粗制滥造,带来了进一步误导,使本来在批评缺席、标准混乱的诗歌中晕头转向的读者更糊涂”(北岛,2009:347)。他将自己撰写的九篇文章发表在《收获》杂志的“世纪金链”专栏,自2004年第一期起连载,至2005年第三期,最终这九篇文章被收录在了他散文集《时间的玫瑰》当中。 《时间的玫瑰》收录的九篇“诗歌传记”,分别介绍和述评了国际诗人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狄兰•托马斯九人的生平、诗歌创作和代表性诗歌。此外,北岛还对不同译本进行了评论,发表了自己对各译本以及诗歌翻译的看法。北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受瞩目的新诗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现代汉语诗歌、外诗汉译本的感觉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之处,对他散见于《时间的玫瑰》中的诗歌翻译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管是对诗歌翻译、翻译批评、翻译研究,能起到某个侧面的丰富作用。 笔者将散见于该文集、体现北岛诗歌翻译观的十二个小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更高层面。 一、原文理解层面 1.诗歌细读 北岛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细读”,“诗歌翻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除其他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花草类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海浪:人生的起伏 东风:春天、美好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惨 鱼:自由、惬意 鸿鹄:理想、追求 猿猴:哀伤、凄厉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利国利民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破晓:初现希望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深夜:愁思怀旧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

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在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这种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同样是对继承与发扬中国诗歌艺术的证明。 (三)、诗歌创作中的多种艺术手法的应用

庞德《神州集》诗歌主题特点

庞德《神州集》诗歌主题新探 【摘要】庞德的《神州集》是美国意象派运动初期的重要作品。这部由中国古典诗转译而成的新诗集彰显了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 理念,被英美诗坛誉为“中国诗的伟大发明”,并对美国新诗创作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神州集》已被中、外学者进行过多种角度的解读,但这部诗集的主题问题却始终未引起重视。本文拟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神州集》诗歌与中文原诗的主题变化,分析其主题特点及对意象派运动的意义。 【关键词】意象派运动;《神州集》;诗歌主题;悲愁;现代性一、引言 1915年4月,美国新诗运动方兴未艾,意象派领袖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以19首中国古典诗为底本转译而成的《神州集》(the cathay)付梓出版。这部通过吸收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而创作出的诗集呈现出英语诗歌的崭新面貌,彰显了庞德的意象派诗学主张,因而一经问世便震动英美诗坛,成为彼时意象派诗人学习中国诗风、自觉进行诗歌实验的重要媒介,也造就了中、美文学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统观前人对《神州集》的研究,其中既有将其置于美国新诗运动语境下所做的宏观审视,也有针对其翻译技巧、艺术风格与诗学观念的细致探讨。然而对于《神州集》的诗歌主题,前人或未加以关注,或难以达成共识。事实上,最终收入《神州集》的19首作品,

是庞德由东方学家费诺罗萨(earnest fenollosa)留下的众多中国诗笔记中遴选而出的,这种取舍本身便带有主旨上的指向性,足以反映庞德将中国诗作为范本改造美国诗歌的目的。因此,理清《神州集》主题研究方面的疏漏及偏颇,对其主题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将完善我们对这部划时代诗集的体认。 二、前人对《神州集》诗歌主题的研究 在意象派运动的大势所趋之下,庞德的《神州集》一经问世即成为英美诗坛的焦点,自那时起,研究者对这部诗集的阐释与争论便从未停止。围绕《神州集》所展开的探讨,涉及中国古典诗艺对英语诗歌的影响、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实践、该诗集的翻译得失等诸多方面,却鲜有诗歌主题的相关论断。庞德本人虽然生前多次在诗歌刊物、私人书信中谈及《神州集》的创作心得,但也对其主旨只字未提。在英美学者中,目前仅有庞德研究专家休·肯纳(hugh kenner)对诗集的主题做出过直接评论。在肯纳看来,《神州集》“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战争之书……诗集意译了前人不曾描写过的伤感 的战事诗。在诗歌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作出的回应中,《神州集》无疑最为持久,历经半个世纪依旧生机十足。”①在后续的论述中,肯纳还以庞德的好友、一战中死于法国战壕的布雷泽斯卡(gaudier brezska)作战时随身携带《神州集》为由,强调这部诗集的“反战”主题及其社会影响。②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神州集》的诗歌主题渐有关注。以祝朝伟、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xx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 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 1、xx——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2、芳草: 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 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7、xx: 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 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8、桃花: 象征美女的xx。 6、xx:

象征高贵、富贵。 9、xx: 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1、xx——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 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xx、青鸟: 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xx(xx):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 表示惆怅。

7、猿啼: 表现凄厉、哀伤。 8、蝉: 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xx: 春天的象征,表示xx。 三)、乐器乐曲类: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 羌笛何须怨xx,春风不度xx。 谁家xx暗飞声,散入东风满xx。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xx——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 唱彻《xx》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四、送别场所: 1、xx: 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xx:

诗歌意象总结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 “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 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象和虚象两大类。所谓实象,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象,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例如,郑板桥的“夜深更欲秋潭水,连月

庞德‘意象主义

庞德与意象主义 “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这是庞德对“意象”这个概念的阐释。这句话,虽然偏激,但却可以理解。因为其实他本人也无法做到。 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我的理解是,当“我”面对一个客体时,会产生“像什么”的冲动,然后跳出来一个词,构成一个比喻。但比喻是有区分的,例如“美女像花”,那是通例的比喻,已经在语言体系里约定。但大多数,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的比喻,它在应用中是有独特针对性的。例如,“美丽的西施,就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这里“西施”是个别的,相异于“美女”的泛指。所以后面的比喻,不能简单地写“像花”,而需要修饰和限定,是“盛开的”,是“鲜花”。但这也只是个别化的比喻,它不是“意象”。“意象”是“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所以,还得加入说出这句话的人的“理智和情感”。虽然说,他可能已经表达了他的欣赏和赞美,但我觉得,这句话情感不够强烈,不够鲜明。一般人也许没有问题,但是作为诗人来讲,显然就欠缺了,因为缺乏诗人的创造性,没有表现出诗人高于普通人感受的情感。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们是人群中最敏感最具激情的,所以,诗人应该会说“美丽的西施,就像是刚从枝头摘下的一朵鲜花”,那么这里“刚摘下的鲜花”,显然和西施的命运连结了起来,诗句就充满了一种穿透性,同时也将言外之意释放了出来。这里的“鲜花”已经不同于前面充满欣赏和赞美的意思,更多的是借鲜花的美丽反衬出红颜薄命的悲情故事,以及诗人道德情感的抒发。这种涵盖更广大更复杂的比喻,就有点接近庞德所说的“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 但是,庞德并没有把“意象”概念说死,他从来没有指出过哪个是意象是哪个不是,他只是指出了隐藏在我们文字世界里的一条不是很清楚的道路,他认为诗人寻找和经过这样一条道路或者捷径,就能直接抵达文学世界或者诗歌的核心。正由于他的不确定,或者说,他把“意象”刻意地提高到一个神圣的位置,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的象征意义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杨花:离散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悲伤 木叶: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高洁,不屈不挠,傲雪坚强 兰花:高洁,高雅,美好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竹:正直向上,有气节,虚心 竹林:闲趣,隐逸 牡丹:富贵,美好 丁香:愁思或爱恋情结 枯藤:萧瑟,荒凉 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花落:表现失意、惜春之情,感伤凋零人生、事业的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青春人生的灿烂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草: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表现荒凉、偏僻,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生命力强,离恨 松柏:高洁,坚贞,富有生命力,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借指以诗传情 禾黍: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桃花:象征美人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莲: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有飘零之意。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纯净洁白,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动物的象征意义

冷色世界有光亮_以_习惯_为例浅析北岛早期爱情诗

怀之情得以抒发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本身的脆弱与有限性在给个人带来的终极危机感的同时,也致使生命作为一整个“类”处于这种无边的危机中,从而也就形成了人类潜意识中共有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认可与关怀意识。 注释: [1]“荷马式的比喻”:那些取自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比喻参考文献: [1]《飘》玛格丽特?米切尔著,冀湘译,远方出版社,2004年1月 [2]《<飘>是怎样一本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3]《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胡山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文学原理》季水河、欧阳友权等主编南方出版社 [5]《外国文学史》张铁夫等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 在《情感与形式中》,苏姗·朗格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1],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创作感情的符号。创作出的符号依据作者的情感所指分别有不同种类的象征含义。在北岛的诗歌世界里,诗人也为我们创造了不同种类的艺术符号,而通过对符号种类的归结,我们可以在诗歌里看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北岛早期的诗歌,评论家往往关注他意象鲜明的艺术符号,以及他在诗中传达的一个思想者、呐喊者以及人道主义者的声音。这声音里有怀疑精神、悲壮意识、深刻觉醒、孤独情绪等等。这种声音也代表了北岛艺术所指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说那是一个充满正义与人道的世界,一个决绝清醒的世界,一个孤独执着的世界甚至一个悲壮消解的世界。也可以说,北岛的内心世界的颜色总体是冷色调的。但是,仔细发掘,这种概括是有偏见的。在北岛早期作品中并不多见的爱情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坚硬”质地下一颗柔软的心,以及在其冷色调下抹不去的“红”与“黄”—— —爱的温暖。(这两种色彩在北岛爱情诗里都有体现。)北岛早期描写爱情的诗包括:《在我透明的忧伤中》、《是的,昨天》、《见证》、《黄昏,丁家滩》、《爱情故事》、《传说的继续》、《雨夜》、《桔子熟了》、《无题》(你在呼喊的旋律中)、《你说》、《祝酒》、《你在雨夜中等我》、《习惯》、《枫树和七颗星星》、《挽歌》等[2]。北岛的爱情诗往往在冷静的书写中表达出爱的光彩和力量。本文通过对《习惯》一诗的解读,来体会北岛爱情诗的大致特点。 全诗四节,每一节都出现“我习惯了”,这是诗人惯用的间隔式反复修辞。诗歌第一节:我习惯了你在黑暗中为我点烟/火光摇晃,你总是悄悄地问/猜猜看,我烫伤了什么这一节,出现了一幅黑暗中“你”为我点烟的画面。“黑暗”与“点烟”是两个相对的关系。“黑暗”这一符号有丰富的含义,它既指黑夜,也可以指外界的阻碍带来的内心的消极情绪。在“我”黑夜独对灵魂的时候,或者在“我”情绪低落消极的时候,“你”为我点烟。点亮的不止是烟,还有关心理解和温暖。“黑暗”与“点烟”,一明一暗,鲜明对比中爱的温暖才更真实。“你总是悄悄地问/猜猜看,我烫伤了什么”这是一句俏皮而耐人寻味的话。作者没有直接表述答案,对该句分析我先按下不表。 诗歌第二节,作者似乎从眼前追忆开去,记忆之门打开。我习惯了你坐在船头低吟/木桨淌着水,击碎雾中的阳光/你拖着疲乏而任性的步子/不肯在长椅上重温我们的旧梦/和我一起奔跑,你的头发甩来甩去/隔着肩头满不在乎地笑笑这是一幅泛舟游玩的画面。这一幅画面里,诗人用细腻的笔描摹了“你”的形象。“船头低吟”时的你是安静的, “和我一起奔跑”时你是喧闹的。时而活泼开朗,时而乖巧沉静, “一动一静”之间,彰显了“你”看似矛盾而丰满的性格。 第三节,作者依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只是追忆的更远:我习惯了你在山谷中大声呼喊/然后倾听两个名字追逐时的回响/抱起书,你总要提出各种问题/一边撇着嘴,一边把答案写满小手/在冬天,在蓝幽幽的路灯下/你的呵气象围巾绕在我的脖子上这一节里,“你”延续着打动“我”的可爱模样。平铺直白的叙述也许削弱了诗歌的韵味,但是影像般回放的清晰画面,才使得“你”的形象如此深入“我”心。于是,有了这一句“在冬天,在蓝幽幽的路灯下/你的 呵气象围巾绕在我的脖子上”。将“呵气”喻为“围巾”,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无形的与有形之间,共同指向—— —温暖。那是爱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温暖。这一巧妙比喻,达到了语言陌生化的效果,让读者在身临其境的画面中体会动人的温暖。 最后一节,诗人从回忆回到现实:是的,我习惯了/你敲击的火石灼烫着/我习惯了的黑暗这看似简单的总结,可以看到自己的思绪变迁。第一节,“你”问,“猜猜看,我烫伤了什么”?这一节,作者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你“灼烫着/我习惯了的黑暗”。我何以习惯“黑暗”?又何以习惯了你带来的光芒、火焰、温暖? 北岛是一个习惯孤独的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让他心灵沉重,无法轻松。罗曼·罗兰在评述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的时候写到:“渊源于爱情的妥协精神,对他的举动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影响。”[3]而诗人,同样是在爱情里让沉重的心灵得到了难得的休憩。再回到诗歌,就不难发现,当诗歌第一节“你”提出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答案。诗歌二三节都是我思考的过程。最后诗人有了答案:你不是“烫伤”,而是用你的纯洁火热的爱情,照亮了我负重的生活。题目是《习惯》,其实是作者对爱的表达。这种爱体现在其他爱情诗里,他说:“让我走进你的心里/带着沉甸甸的爱”“让我走进你的心里/忧伤化为欢乐的源泉”(《桔子熟了》);“你吹出一颗金色的月亮冉冉升起,照亮了道路”(《在我透明的忧伤里》);甚至,惯于“冷抒情”的诗人,在表达爱意的时候说出“低低的乌云用潮湿的手掌/揉着你的头发/揉进花的芳香和我滚烫的呼吸”这样情意绵绵的句子,以及当危难来临,“即使明天早上/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我决不会交出你”,(《雨夜》)这种类似宣誓的爱情诗句。从这些爱情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坚硬的”、“黑色”质地下柔软温情的一面。 从诗歌艺术上,这首《习惯》并不算北岛最好的爱情诗。它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冷静,也没有《无题》涵义蕴藉,更没有《雨夜》因艺术与思想的较好结合而广为人知。但就是那么略带朴素的诗句,我看到诗人的另外一面,甚至诗歌的另外一面。《习惯》这一诗中,看似过于平淡的叙述,正是北岛诗歌中一种难得的品质。北岛后期诗歌创作,出现通篇的比喻,意象纷杂反复、晦涩难懂、旨意不明等缺点和不足。从后期代表作《白日梦》里,便可以看到这些缺点的显现。我想,这也正是作者缺少了在《习惯》等爱情诗里一以贯之的情绪思路的缘故。北岛的爱情诗,用难得的温情脉脉的语言构建了自己的爱情世界,这一爱情世界正是对他独处的冷色世界的补充。在爱情诗中,诗人用“红”(如红月亮、火焰)与“黄”(如桔子、太阳)的符号色彩,照亮了和丰富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注释: [1]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年第51页 [2]孤独与行走—— —回溯北岛诗歌牛殿庆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4期 [3]贝多芬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8页 冷色世界有光亮 —— —以《习惯》为例浅析北岛早期爱情诗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茜 作家作品新论29

浅谈现代诗与古典诗词的区别

浅谈现代诗与古典诗词的区别 诗歌应该多样化,他不能排除任何风格的语言形式。当今网上、诗刊除了现代诗之外,仍有大量的古诗词,而且人们仍然乐道于平仄与尾韵的技巧,包括词。作为文学创作人,你总不能将其排除在文人之外吧。 难道诗人就喜欢进入这种模式?“存在即道理”,一切自然存在的都有他的合理性,我分析了一下,在头条上大量的诗歌几乎都带有古典诗歌,张口就来的人也大有人在,这在回复中可以看。例如:在“诗词大会”、“诗词欣赏”、“唐宋诗词”等热词搜索中,圈子非常热闹,好像远比现代诗繁荣。我很纳闷,现代诗怎么了? 在头条中,搜索现代诗,谈论最多的仍然是评论或相关余秀华的文章,再就是所谓的“梨花体、垃圾派”等,也有常写批评文章的郑正西老先生。鲜有热门的现代诗也只有“徐志摩”、“海子”、“席慕蓉”、“余光中”等国内外名家的作品,偶尔看到诗人芒克出新的作品,却也响应程度不高,点评也不专业,不到位。另外,其他几位知名的诗人如:老巢、李元胜、大连点点、海啸、王久辛等诗人外,很少再见有其他诗人注册了,而且这些已注册的诗人大多沉默不语,半月不更新。头条更多的热门基本属于国内外社会热点现象、书法、情感等方面内容。发现也有几个现代诗圈子,却好像没有古典诗圈子热闹,例如那个“中国诗词大会”,可能是借电视火起来的。这是为什么?我感到一种压抑,一种现代诗的冷门感觉,从头条里可以折射出现代诗目前状况的影子。 头条的另一种情况,也反应在优秀古典诗歌传播的专家教授与浮于表面的普通爱好者形成二种落差。前者的创作呈专业性,后者则是中年人古诗创作者。而现代诗,比较有热闹气氛的则是写现代诗的女性比较多,大多写爱情诗,文艺特浓的抒情模式,但总体缺少对社会及其他主题的涉入。还有一种情况,而且比较多见,那就是由于手机的便利阅读,使许多作者采用分行格式来写,其形式就像现代诗歌。因此,相当多的作者把日常也作为诗来写,这进一步增加了我选择阅读的难度。这样,可能错误地判断创作诗歌的从简性、日常性、便利性,更有作者也自称为诗人,冠以主题,误认为现代诗好写,另外头条的打卡也促使了这种情况的重复发生。 如何恢复人们对现代诗的热情?这是一件压在诗人们头顶上的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能办到的,我只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何让更多的社会文友加入到现代诗爱好者当中来,如何推广我心目中的几百名优秀现代诗人的作品,这很难。仿佛以小我之力怎能行使狂澜之舵? 现代诗与古典诗,可以追溯到我国“五四运动”时期,30年代初期,关于古文与白话文之争。当时是以胡适、吴稚晖、鲁迅等新文化创作者与朱光潜、梁启超等人之争;是当时建议古诗文入教材与现代文学可能对孩子的影响之争,争论了相当时段。如今,现代语言对时代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古典运词的应用。因此,可能古典文(八股文)会因各种束缚和教义而退居二线,如同戏曲与现代电影、歌曲一样,但不泛古典精髓的再创造与承传,这种意义上的承传个人认为,不是语言上的再仿造,而是从语言形式上划掉,从精神、信仰、道德伦理思想上的重建与承传。 不难看出,现代诗歌(含当代诗人)有着不朽的创造魅力,这种魅力是来源于继承与开创上的成功,我国早期现代诗人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新文化运动”胡适;“九叶新派”郑敏、陈敬容、唐祈等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顾城、海子、北岛等;以及70年代至80年代改革开放出现的“中间代”诗人,他们的创作更激情,洒脱,如安琪、江非、伊甸、樊子、黄梵、马高明、凡果、大解、臧棣、叶匡政、陈先发等诗人,他们以鲜明的诗风和不屈的人格以及对诗学的探索精神,树立了当代诗人的形象。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详解

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一、诗歌的意境 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它既是作家苦心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评论作品的重要准绳。我国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诗人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二、诗歌的意象 意象,在这里是个特殊的概念。有人也称为“传统意象”、“固定意象”、“典故意象”等,名称不一,所指基本相同。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菊花”是一个关乎“隐逸者”的意象。“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白云”,是一个关乎“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清秋”,是一个关乎“感伤”、“悲秋”的意象。“大雁”,也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石灰吟》取的是“物象”,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天净沙》取的是“景象”,寄情于景,借景以抒情。“以笑的样子哭着,以恨的样子爱着;以善良的样子残忍着,以疏远的样子亲近着;以跑动的样子站立着,以沉默的样子诉说着;以充实的样子空虚着,以糊涂的样子清醒着;以死亡的样子生存着,以真理的样子荒谬着。”(北岛《无题》)《无题》取的是“事象”,寄理于事,借事以明理。 诗歌取象,有的只取一个意象。例如舒兰的《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少年,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这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月亮。以月亮写乡愁,用“乡色酒”喻月光,飘逸莫名的乡愁就变得具体可感了。有的诗歌,取的是一组意象。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来承载感情,层层叠加,层层递进,渲染了海外游子与故国家园根脉难断的凝重感情。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其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德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①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②苏轼的诗《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满通俗但也更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