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2014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狂背:选修一

【历史】2014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狂背:选修一

【历史】2014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狂背:选修一

一、梭伦改革

★考点125改革的背景

①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导致雅典政局的动荡;

②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他们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③通过对梅加腊战争的胜利,梭伦树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

★考点126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颁布了"解负令",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制定了遗嘱法,规定土地的最高占有额。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

②建立四百人会议,国家权利由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组成,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农业,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改革币制,改革社会习俗。

★考点127历史影响

①促进雅典城邦经济的发展;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但改革并未根本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仍存在氏族制度残余。

二、商鞅变法

★考点12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深刻变化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②政治上,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

③军事上,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各诸侯国都争相增强国力;

④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指导思想。

★考点128主要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①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获取最新高考资讯,关注“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QQ号80796072、微信号80796072、腾讯微博gaokaoge)

②鲁国"初税亩";

(2)战国时期:

①魏国李悝变法;

②楚国吴起变法;

③商鞅变法。

★考点129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主要措施: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做法;

⑤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⑥普遍推行县制;

⑦"燔诗书而明法令";

⑧改革社会习俗。

★考点130商鞅变法的评价

(1)商鞅变法的积极方面:

①在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的制度,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②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酷;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也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考点13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③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

④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

三、王安石变法

★考点132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财政危机

原因:军队数量增多;官僚机构臃肿;统治者大兴土木,皇室开支不断增大;岁币负担沉重。

表现: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到英宗时已经入不敷出了。

2.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表现:各地农民、士兵起义不断,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3.民族危机严重

原因:北宋政府的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对辽、西夏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

表现:澶州战役后,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每年给辽、西夏大量"岁币"。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考点133概况

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以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以富国、强兵、育才为核心。

1.富国(指导思想是积极开源,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规定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市易法: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

出去。

青苗法: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募役法:废除以前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的办法,改为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

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居民照户等分派,财力不足的农户可向官府贷款,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方田均税法:规定清丈土地,然后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

2.强兵(目的是使军队对内足以镇压,对外足以御敌)

将兵法: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将官,分别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保甲法: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丁农闲时训练,维持治安,战时和正规军相参为用。

保马法:废除牧马监,把原占牧地归还民户,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并规定了许多优惠政策。

军器监:在开封城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3.育才

重点是改革科举和改革学校制度,以经义取士,并撰流域《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考点134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影响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③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

④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⑤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2.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在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新法过与急进,触犯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动摇了变法的决心,对王安石两次罢相。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做宰相,新法被废除。

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点135改革的背景

俄国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具体表现有:

①在农奴制下俄国的农民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不断发动起义,阶级矛盾尖锐;

②俄国的工业发展艰难,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③俄国国内新思潮出现;

④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得俄国的国际地位下降,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考点136 1861年改革

(1)改革的酝酿

①公开讨论;

②秘密讨论;

③公开方案。

(2)主要内容

①废除人身的控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②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通过赎买的形式得到一块份地;

③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规定加强对村社制度,由村社负责农民的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3)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在沙皇领导下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的专制独裁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4)改革的影响

①改革使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②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五、日本明治维新

★考点137改革的背景

①日本处于幕府统治之下,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日本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③幕府的腐朽的统治导致了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④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了日本的门户,西方列强纷纷加强了对日本的侵略,加剧了日本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⑤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改革扫除了障碍。

★考点138明治维新

(1)改革的根本目的

明治维新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

(2)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废除旧体制;

②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

④军事上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

★考点139改革的影响

①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使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成为日本发展的转折点;

②但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同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也加强了对周边国家的侵略,给这些国家和人民带了灾难。

六、戊戌变法

★考点140改革的背景

(1)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又发展了维新思想;

(4)政治基础:维新变法得到了一部分官僚和光绪帝的支持。

★考点141维新变法过程

(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改革的序幕

(2)发展:兴办学堂成立团体创办报刊

(3)高潮: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改革内容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但并未涉及维新派要求的开国会,设议院的主张。

(4)失败:标志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考点142改革的性质

维新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考点143失败原因

(1)主观上: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2)客观上:

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将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②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顽固势力的强大。

★考点144历史意义

①维新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运动;

②改革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当时是进步的;

③抨击了封建文化,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考点145历史教训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3篇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3篇 在近年文科综合考试中,历史高考已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所以,高三历史备考中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为搞好高三一轮 复习,现制订计划如下: 一.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历史《考纲》中提出的目标要求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 讨问题”等,历史备考中,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要点化、 线索化,使学生掌握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容,并贯穿于历史复习的全 过程。那么如何夯实基础知识呢? 首先,要求学生读透教材。学生必须以课本为主,对于有关的知识点必须记死记准,不能似是而非,否则做选择题时就会无法准确 判断,做文字题时无法运用课本知识和历史语言来回答。 其次,要求学生重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视历史结论的掌握,并能够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要求学生完整地把握历史事件,理清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结果, 从而把握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第三,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我们要做好每节课一小测,每单元一测试,小测要以书面的形式,可以是选择,可以是填充,也可以是简答,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便及时地查漏补缺。对于小测及单元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学 生要及时进行订正,老师除了讲解外,也要搜集错题率高的题重新 整理,过一段时间再检查,做好错题的反馈,让学生理解掌握,改 变一错再错的恶性循环。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基本 能力。

在一轮复习中,应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比较的观点来分析、观察历史,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掘历史事件之间的显性或隐性的 联系;从而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要注意用概括、综合 的方法,使分散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汇合形成系统连贯的 知识体系,构建严密的知识网络。 同时,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重视例题(材料题、问 答题)精选、整合、变式、编撰,改变学生认为历史只要背书的不良 观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提高主 观题的应试水平。在上课的时候精讲题目,主要讲思路,课后让学 生进行规范作题。形成审题、做题的良好习惯和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情感教育 高三紧张的学习加上频繁的考试,往往会使部分学生觉得复习乏味,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燥和消极心理,所以上课要注重激趣、 创设合理的情境,做到备课、上课、作业、讲评、补练等的精细化。上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对于优秀 生要好上加好,让他们成绩稳定,并且成为一种优势学科。对于临 界学生要多加督促,让他们懂得学科的薄弱是由于学习上时间不够、方法不对。对于差点的学生,也要多给予关照,让他们在原有的基 础上能有所提高。 四.加强备课组的团结,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认真做好共同备课,共同研究考纲、新课程理念。经常相互听课,互相借鉴课堂教学的好做法。分工明确,精心选择习题,对待每份 习题,无论是课堂小测题,还是阶段考试题,都要做到先做后选, 让自己钻进题海、让学生脱离题海。 总之,一轮历史复习的原则是求慢、求细、求实,做到低起点,小步子,扎扎实实地走好第一步,为二轮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真题

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 .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2. 古代中国曾存在这样一个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该机构是() A . 中朝 B . 参知政事 C . 内阁 D . 军机处 3.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 .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 .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 .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4.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 . 重农抑商政策 B . 资本主义萌芽 C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 君主专制制度 5. 董仲舒称:“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不明于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表明他主张() A . 君主专制 B . 天人感应 C . “大一统” D . 君权神授 6. 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

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由此可见颜元() A . 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 B . 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 C . 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 D . 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 7. 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制天命而用之 C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8. 有一初唐书法家,尤擅正书。他最初效法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开颜柳先河,被后世书法家奉为圭臬。该书法家最可能是() A . 张旭 B . 颜真卿 C . 柳公权 D . 欧阳询 9. 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A . 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 . 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 . 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 . 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10. 卢梭认为,代表的观念是近代的产物,在古代的民主国家里,人民从不曾有过代表,他们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名词。卢梭的本质意图是() A . 否定近代的代议制 B . 强调“人民主权”说 C . 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D . 倡导“社会契约论” 11. 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何种主张() A . 《圣经》高于一切 B . 上帝永恒 C . 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D . 信仰得救 12. 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下面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完整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远古— 1840 年) 历史 阶段特征 中央政制 地方政制 时期 (政治) 奴隶社会的繁 王位世袭制: 封侯、伯 夏 荣时期 ①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注意:特征 商 阶级和国家产生; ③意义: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 相、卿士、卜、祝、史 王位世袭制的确 家与国密切联系 西 立;等级森严的分 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封制和宗法制的 巩固统治的需要 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 周 推行,逐渐形成了 目的 先 权的稳定(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 我国早期政治制 巩固统治 秦 度。 ①定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①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内容 (分封 时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政治等级、巩固统治国家的制度; 最多是同姓诸侯 ) ②主要的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 期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 子分封制(核心内容) ;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确立了严格的大宗、 小宗体系。(具 的义务。 有相对性,周天子绝对的大宗) ③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 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 宗法等级 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家和 国密切结合。 影响 ①积极(前期) :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 ①对当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贵族的统治,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周王确立 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 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 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维护 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消极(后期) :西周后期受破坏,春秋时期王室 ②对后世: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 衰微,诸侯争霸。 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对中国 破坏标志:楚王问鼎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破坏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受破坏; 直接原因制度的缺陷(诸侯权力大) 选官 制度 世 官制 春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秋 诸侯争霸, 实现局 部统一;分封制逐 战 渐 瓦解,封建制度国 逐步建立 关系 相同 王室衰微 互为表里,相辅相承。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①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②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都是早期政治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④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 (春秋管仲 改革 “相地而衰征 ”和战国 魏国李 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封建社会的初 背景: ③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期 ①历史根源 : 吸取春秋战国出现诸侯割据的教训,加强统治。 ②前提条件 : 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 ④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实现了国家的大 BC230 年 —BC221 年先后灭六国。 BC221 年建立秦朝 ⑤政治根源: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一统;专制主义集 权制度的建立巩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固时期。 1. 首创皇帝制度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秦 秦 ①皇帝独尊(称号) :显示皇帝的神圣感 ①建立 例如: “皇帝 ” 朕“ “制 ” 诏“”“玺” A 、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 ②皇权至上(权力) :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 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全国分 核心。例如:虎符调兵 为 36郡 ②内容 ③皇位世袭(王位) :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A 、郡(守)职权:中央以下最高一 例如:秦始皇、二世至万世 级地方行政机构。 2. 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汉 B 、县(长 /令)职权:由朝廷任命, ①三公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 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讼和兵役。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 监 C 、乡里亭 察百官; ③意义: 太尉: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但军权秦始皇自掌。 A 、郡县制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 B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 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是官 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 影响 ( 1)积极方面 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成为当时的大国。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 2)消极方面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1 按 军 功 赐 爵,皇 帝 任 命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志丹高级中学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根据我们学校高三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借鉴以往的经验,我们对一轮复习进行的总结并制定二轮复习计划。 一、一轮复习总结: 主要优点 1.课堂教学路子总体上符合高三一轮复习的特点和要求。 (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目的明确,紧紧围绕着巩固落实基础知识这个重点进行。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基础,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提高基础落实的力度和层次。 (2)教师对讲评课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理解的透,操作熟练。表现在:学情了解充分,讲评的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思维误区得到充分展示;注意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归类讲评;补偿练习选题典型、针对性强。 2.根据课时少、任务重的新情况,注意落实学生自主预习的前置,并有督促检查措施,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中教师提示点拨比较到位,并注意与现实生活沟通,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使知识得到活化。

4.教学观念明显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思考、总结、落实基础知识。 5.教师合作意识强,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搞好集体备课。教案和课堂教学明显体现了集体备课的成果。 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基础知识复习中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处理不到位;简单记忆,基础落实的层次低等。学生方面:观察图、表的能力较差,不能够提取有效信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有效的把信息与知识建立联系;迁移和重组知识的能力较差,不能把材料、课本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知识有效的整合为答案;答题时审题不清,答案不规范。 二、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三、目标 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 四、采取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2016.12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2.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 A.为地方百姓除害 B.削弱封国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地方秩序 3.表1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表1 时期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4.“雅典人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不受约束的,但他在仅仅屈从于他人专断意志的‘约束’与由法律这一应受尊重的规则所确认的‘约束’之间做出了严格的界分,因为后者是一种自我强制。”这一论述反映了雅典人 A.反对贵族政治的不公平B.遵守正当程序制定的法律 C.更加注重对自我的约束 D.主张自由是法治的基础 5.自从任何一个聪明的和爱国的英国人试图反抗当权的政府以来,已有几代人过去了。在所有诚实的、善于思考的头脑中,有一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与日俱增的信念,即影响宪法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法本身内部找到。这反映了英国人 A.反抗政府的精神B.推崇法律的权威 C.重视经验的积累 D.尊重历史的传统 6.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清洁空气法案,“根据部分优先权的规定,联邦政府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16-2017学年度高中各学科教学进度表及期末考试范围

2016-2017学年度高中各学科教学进度表及期末考试范围 学 科 高一高二高三 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 第二学 期 语文必修1;必修2;课外阅读: 《呐喊》《边城》《欧也 妮·葛朗台》《务虚笔记》 必修3;《现代散文选读》;复杂记 叙文的写作训练;课外阅读:《家》 《红楼梦》《孟子》《麦田里的守望 者》 必修4;《<史记>选读》P70页及以后;议论文的写作训练。 课外阅读:《论语》《老人与海》《三国演义》《汉字王国》 必修5;《唐诗宋词选读》;议论文的写作训练 课外阅读:《茶馆》《雷雨》《女神》《人间词话》 复习必修1-5,《唐诗宋词选读》与《现代散文选 读》剩余部分;高考专题(一轮复习);课外阅读: 《庄子》《子夜》《哈姆莱特》《心灵史》 高考二 轮复习 数学苏教必修1、必修4(第1章: 三角函数、第2章:平面向 量) 苏教必修4(第3章:三角恒等变 换)、必修5,、必修2(第1章:立体 几何初步) 文科: 必修2(第2章: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选修1-1 (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导数及其应用)。 理科: 必修2(第2章:解析几何初步)、必修3、选修2(常 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导数及其应用)。建议:理科把空 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讲完,不作为本学期考试内容。 (文科)选修1-2、集合与逻辑、函数与导数、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除外)、直线与圆的方程。 (理科)选修2-2(推理及其证明、数系的 扩充与复数的引入)、选修2-3、集合与逻辑、 函数与导数。(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作为理科 考试内容) 期中:(文理通用):三角函数、解三角形、不等 式、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与方程、平面向量 与复数 (理科专用):选修4-2;选修2中的理科内容 期未:一轮复习结束 高三二 轮及专 题复习 英语1、教材M1--M3U1结束、 2、《新概念英语》第3册 1-10课 1、教材M3U2--M5U1结束 2、《新概念英语》第3册11—20课; 1、教材M5U2--M7U1结束 2、《新概念英语》第3册31-38课 1、教材M7U2--M8结束 2、《新概念英语》第3册39—42课 期中:M9U4--M10U4结束 期末:M10U5--M11结束 (三星校对10--11模块的教学内容可自行调整,作 限时阅读处理) 完成三 轮复习 物理必修1 +必修2第一章必修2第二~五章+选修3-1第一章选修3-1第二、三章+选修3-2第一章 [(文)新课全部结束] 选修3-2第二、三章+两个选修模块; 一轮复习必修1第一、二章 一轮复习必考部分(必修1、2+选修3-1、3-2)+ 两个选修模块 期中:一轮复习必修1、2+选修3-1第一章+ 两个选修模块 二、三轮 复习 化学必修1第1-4专题(第4专 题第一单元结束) 结束必修2 非理化组合:《化学与生活》结束及一轮复习结束(完全按 照小高考形式) 理化组合:《有机化学基础》及《化学反应原理》专题1结 束(期末试卷基本按照高考格式) 非理化组合:二轮复习并迎接学业水平测试 理化组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3及《物 质结构与性质》(基本按照高考格式) 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结束元素化合物复习及《化学 反应原理模块》内容(不含有机与结构选修,高考 形式);期末为一轮复习范围(完全按照高考格式, 因有机复习仓促,故有机难度适中) 二轮、三 轮复习 生物必修1 必修2 必修班:新课必修3结束,复习至必修1结束。 选修班:必修3+选修3基因工程专题 选修三、选修1新课结束,一轮复习必修1第 四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期中考试:必修1、必修2、基因工程; 期末考试:一轮复习结束 完成三 轮复习, 政治期中:必修1第1、2单元; 期末:必修1。 期中:必修2第1、2单元。 期末:必修2、必修1(其中,必修 2占3∕4,必修1占1∕4)。 期中:必修班:必修4;选修班:必修4第1、2、3单元。 期末:必修班:必修1、2、4;选修班:必修4;必修3第1、 2单元。 期中:选修班:必修3第3、4单元;选修3 第1、2、3专题。 期末:选修班:选修3、必修3、必修2第1、 2单元。 期中:必修1、2一轮复习。 期末:必修1、2、3、4、选修3一轮复习完,期 末除时政外全考。 高三二 轮复习 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人民版必修二人民版必修三人民版选修一、选修四;必修一1-5专题期中:必修一、必修二结束; 期末:必修三、选修一 选修四、素 养专题; 二轮复习 地理鲁教版必修1 鲁教版必修2 必修班:鲁教版必修3新授+必修1、必修2复习 选修班:必修3+地球仪和地图复习+区域地理复习(重点: 世界和中国概况+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 必修班: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选修班:两个选修模块新授+必修1第1单元+ 必修1第2单元岩石圈、水圈复习 期中:必修1+必修2第1、2单元+必修2第3单 元农业农业复习 期末:完成一轮复习 高三二 轮复习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 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 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 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 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 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 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 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 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 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

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 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 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 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1、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4、“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5、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6、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7、中国的对外关系 8、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9、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 10、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 试题 范围:必修一及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共25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5.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6.右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罗马法每日一题

专题罗马法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罗马法 1.演变 (1)《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2)公民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是仅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的法律。 (3)万民法:公元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4)《查土丁尼民法大全》:完成于6世纪,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特点 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历史地位 其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2)历史价值 ①对罗马 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罗马帝国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冲突的解决基本上都 按照法律所规范的秩序运转,有效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对后世 罗马法的许多规定都明确指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 后世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大多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法律,资产阶级的陪审、诉讼等制度都 源于罗马法。 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

高三历史备课组二轮教学计划(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三历史备课组二轮复习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历史组吴燕妮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第一轮复习成果的巩固,又为第三轮复习作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为提高应试能力打基础。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工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轮复习中,注重基础,以课标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托,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热点、焦点及交叉学科知识,加强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以开阔的视野多角度观察和研究事物,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利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扎实抓好专题教学,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在14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 二:复习目标 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目标是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应用能力。第二轮复习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方式,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同时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本轮复习,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三、学生现状 高三共有8个文科班,学生基础较差,与同类兄弟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四:复习措施

高考必看新高考背景下高三一轮复习计划策略体会

新高考背景下高三一轮复习计划·策略·体会 孔老夫子在《礼记@中庸》中告诫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国领袖毛泽东也强调“既然有目标就要有明确的计划,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这都说明为了高考这个目标,一个合适的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今天就高三一轮复习计划与策略向各位专家、老师作个汇报。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2009学年高三一轮复习计划(我们凭什么来制定这样一个计划?) (一)我们制定一轮复习计划的依据 1.理论依据——根本依据:《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浙江省2009年考试说明》静待2010年的说明、《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7年版。 过去的09年高考复习,是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进行(第一年新教材,第一年浙江省自主命题)。可以说我们的复习也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的。但不管怎样,这些就是我们的“纲”,是这一届高三复习计划与复习教学的根本依据。 2.专家建议——重要参考 (1)09年浙江省考高文综历史反映的趋势(2009年第7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的两篇文章:朱可老师《2009年浙江卷历史试题的亮点与瑕疵》和浦江中学的王涛老师《浙江卷选择题:回归理性、贴近学生》:文章向我们一线教师揭示了浙江文综历史考查的趋势)即: ①返璞归真回归教材:如:17.中俄《尼布楚条约》……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分析:其中的选项②④直接来自《人物评说》P16 第1、2两行,这种考查基于教材,返璞归真,对学生来说是太有亲切感了。Array 同样:我们的数据表格可以清晰的说明这个事实; ②层次分明重视能力: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了体现选拔性,就会尽量减少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分析与思考:如:15.《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分析:该题看似与教材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实际上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对数据图标的分析并结合必修2经济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等教材内容分析得出结论。 ③情景创新史观鲜明:如: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分析:呈现了一个1977年高考恢复的全新的情景,学生在做这道考题时身处高考考场,对这个情景感同身受。 这些新高考反映出来的趋势,是我们制定计划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的建议:08年的12月20日与09年2月22日,浙大华家池连续举办了两次高考复习研讨会:省内知名专家给予我们高考复习以及时的指导,(朱 可老师、朱海燕、戚金平、朱建国老师等)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给我们复习中的提供了重要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客观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处“百姓”是指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但在战国典籍中,却常用“百姓”称呼普通民众。上述称呼的变化反映出 A.宗族观念形成 B.平民获得政治特权 C.官僚政治确立 D.礼乐秩序渐趋崩溃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是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这体现了 A.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B.郡县制尚未广泛推广 C.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D.啬夫由中央直接任命 4.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廷议制度,即国有大事皆由朝廷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据此可知该制度 A.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B.标志君主专制的强化 C.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 D.加强了对百官的监督 5.汉代初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如下图所示。汉代的诸侯王国以下是郡县,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之外,汉高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汉初的地方行政体制

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 【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 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梳理】 一、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 1、会议召开的背景: 前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供了前提 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邓小平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

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3、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P116 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抛弃了“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城市 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概念),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状况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原因)、改革的前提、改革的根本目的、内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实质?(复习资料P117。3) 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打牢基础是一轮复习的目标,落实是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规范是提高成绩的主因,把握方向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转眼半年过去,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教师先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网上备课,搜索相关专题,下载教案、习题等资料,围绕新课标整合教案和习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二、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统领课时备课 《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有三大变革: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第二大变革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针对新课程以主题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路也应更加开阔,这种编排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体统筹,加强单元备课。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单元备课法”。强调单元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统领课时备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编排理念,也才能一步步落实模块教学和课标要求。 三、运用学案导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