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分享

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分享

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分享
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分享

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分享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滨洲-滨南昆

七纵

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枝-枝柳宝成-成昆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完善交通铁路网

四.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网(2)以自行车代步出行(3)禁止大货车进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_日—_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_日(或_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_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_日或_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_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_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_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_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_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_月7日前后.

小雪:

_月_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_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_月_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1月_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3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_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_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_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_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_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_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_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_年.

_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_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_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_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_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_57年_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_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_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_70年〝东方红〞一号._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_年神州5号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4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

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滨洲-滨南昆

七纵

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枝-枝柳宝成-成昆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

(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

(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3)完善交通铁路网

四.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

(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网

(2)以自行车代步出行

(3)禁止大货车进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5

1.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①根据地区判读: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低低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原始部落)为原始型(高高低).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所不同.

②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1%,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低于1%或为负值,为现代型.

③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上宽下窄〞则为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

①原始型: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②传统型: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经济.就业的压力,

导致积累减少,加剧贫困,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③现代型: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兵源短缺,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

注意: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是通过死亡率的下降实现的;传统型到现代型是通过出生率的下降实现的.

(2)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过渡型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现代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

2.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①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物种减少等.

②社会问题:医疗.教育.交通.居住.就业困难,粮食匮乏,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等等.

③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对社会: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

②对个人:养老负担加重,精神孤独,老人保障不够.

③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梳理5篇分享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精选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精选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5 篇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 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下面就是我给大 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 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 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 焦/cm2. 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

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 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2 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地 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 太 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 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 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

最全面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精华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精选知识点汇总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 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 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 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 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 万人口小城市——20 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 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 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 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 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 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 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第一章)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最新最全面(完整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高一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恒星特点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行发光发热;球状 3、星云的特点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成云雾状 (和恒星比较,星云由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 4、行星的特点是:绕恒星运动;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能清除其轨道周围 物体 5、天体系统的层次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6、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8、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 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特点 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平均密度小,由氢氦氖等组成 离太阳远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9、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活动 周期 太阳活动的影响 ①黑子和耀斑增多时,抛出的大量高能带点粒子流影响无 线电短波通讯②使全球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异常③扰乱地球 的磁场,产生“磁暴”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黑子 耀斑、日珥 太阳风 11 年 10、地球上由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是: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表面的温度适中 地球的质量与 体积适中——地球由大气层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昼夜更替和季节轮回的节奏适中 地球处于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11、月球表面的特征 月球的体积质量小——吸引力小——基本没有大气——漆黑、寂静、温差大、荒凉 12、月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 日)——地球上永远看到同一个月面 27.32 13、月相( 月相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29.32 日) 日地月位置 大致一条直线,月球在中间 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 大致在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 日地连线和月地连线垂直 时间 初一(朔) 初七、初八 十五(望)十六 廿二、廿三 潮汐 大潮 小潮 大潮 小潮 天文现象 日食 月食 14、潮汐的影响:顶托河流如海,沿海水资源盐度上升;加剧海岸的侵蚀;潮汐能,发电; 利用涨潮巨轮进港;利用潮汐捕鱼和晒盐;旅游。 15、太空强资源:空间资源; 强辐射,超低温) 16、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 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氦— 3);环境资源 (微重力,高真空,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 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高中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最全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 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高一地理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导读:地理是文科,有着文科共同的地方,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背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高一地理的详细知识点总结吧! 高一地理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

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高一地理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地理是文科,有着文科共同的地方,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背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高一地理的详细知识点总结吧!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 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星际物质、尘埃。(太空中的人造卫星也是天体)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3.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海拔高,云层稀薄,太阳辐射丰富。 最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云层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1) 一年中能受到一次太阳直射的范围: (2) 一年中能受到两次太阳直射的范围: (3) 一年中不能受到太阳直射的范围:

2.黄赤交角: 黄道和地轴的夹角:赤道和地轴的夹角: 3.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的判读: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 二分日晨昏线与地轴的关系: 6.太阳高度的分布: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 说明: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3.昼长的计算: ㈢时区的划分: 1.区时的计算: 2.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余数>7.5,商数加一,余数<7.5,直接取商 3.中央经线的计算:(四):国际日期变更线: 自然日界线: (五)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特别特别特别重要!!!)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12时(2)太阳高度角: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0 (3)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4)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