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华应龙《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案例

华应龙《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案例

华应龙《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案例
华应龙《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案例

华应龙《六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案

公开教学选择上复习课?这是我绝对不会做的,更确切地说——是不敢做!原因很简单:第一,复习巩固旧知识,学生觉得无味;第二,以练习为主,讲练结合,形式单一,缺

乏新意;第三,复习课主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典型错例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后面那么多

老师听课,一旦学生暴露的都是问题,不知该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

不久前的一节公开教学观摩课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执、可笑的想法,这是特级教

师华应龙执教的一堂六年级数学复习课。

这堂课既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全课的展开就

围绕着一张综合测试题:

1.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脱式计算: 1.25×32×0.25。

3.解方程: 6.8+3.2x=26。

4.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5.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时分别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行5 5米,小兵每分钟行65米,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向小

明这边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那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1题。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

就笑在心里,等待5分钟的到来,好吗?

7.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 3.2米,她爸爸准备把南墙刷上彩漆,这面墙上窗户的面

积是 2.8平方米。算一算,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

0.4千克)

“你在耍我们!”

【精彩回放】上课伊始,老师宣布进行一次5分钟比赛。随着一声口令,全班伏案

疾书,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完成这张试卷的同学请举手!”老师满脸期待。学生一脸

沮丧,面面相觑。“一个都没完成?”看得出,老师心有不甘。沉默片刻,一个愤愤不

平的声音传来:“老师,你在耍我们!”此言一出,满堂哗然!老师一脸迷惑:“我怎么耍你们了?”“你看,第6题……”随着他的提醒,大家将目光聚焦于试卷的一处——

“6.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1题……”

学生们恍然大悟,忍不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老师连忙追问道:“真是我耍了你

们?”这一追问引发了学生的自我反省:

“不是,因为第1题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而我连名字都没写!”

“我把名字习惯性地写在了右上角了!”

“如果我们按要求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的话,我们当然能看清第6题的要求。”

【且听且思】我们总习惯于在学生做练习时反复提醒:先审题,再下笔。然而,年

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提醒得到的依然是学生的我行我素,拿题即做,结果仍然是屡说屡

错,屡错屡说。于是我们便常常心生抱怨:怎么老师的话到了学生那里就成了耳边风?

这份试卷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不经意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自我反思,实实在在地体会到认

读提示语是多么重要。这种体验远比老师在学生做题前反复叮咛要有效、要深刻,它绝

非只是学生停留在表面、承诺在口头的应答。

“我们又上当了!”

【精彩回放】“既然大家觉得这张试卷很有意思,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请把其

中的第4题、第5题和第7题做完,时间为6分钟。”……开始交流了,一位矮个男孩

首当其冲:“第4题的算式是300-60×4”,其余学生纷纷颔首点头。老师并未急于表态,

而是将目光投向另一位眉头紧锁的女孩,他注意到刚才这位女孩曾迟疑地举了一下手。

“我觉得应该是60×4”,她吞吞吐吐地回答道。“奇怪!一般来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

会有不同的方法,现在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呢?”老师一脸惊讶:“这到底是怎么

回事?”

渐渐地,举手的人多了:“我们又上当了,问题是‘离甲地多少米?’”

“300-60×4求的是‘离乙地多少米?’”

“求‘离甲地多少米?’实际上是求‘已经行了多少米?’”

“这好比要我们去某个地方,地址都没听清就撒腿便跑,结果南辕北辙。”老师适时点评:“错得好,说得更好!只要我们有收获、有长进,那么刚才的错误就有了价值!”

在交流第5题的感想时,很多学生觉得:“题目太长,理解题意比较费劲。”“是啊,题目的确很长!”老师启发大家:“你们觉得这道题绕来绕去关键在哪?”“小狗在不停地、来回地跑。”学生的回答一针见血。“既然如此,那该怎么解答呢?”老师顺水推舟。“应该用55+65=120(米),1200÷120=10(分),10×240=2400(米),理由是……”听了他的分析,老师点头赞同,随后又问:“还有不同意见吗?”“有!应该再用2400×2=4800(米)”一位瘦瘦的男孩坚定地说。见大家不明所以,他继续补充道:“题目上说‘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问题是‘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可以理解为求一只小

狗跑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求两只小狗跑的路程。”这样的解释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而且很显然,老师并未预设到这种“生成”,他激动地询问了这位学生的名字,然后大

声承认:“我原以为刘梁丰同学错了,所以才让他交流,事实上他是完全正确的,让我

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且听且思】也许应该感谢那位眉头紧锁的女孩,是她的迟疑使得课堂在那一刻峰

回路转;也许还应感谢那位瘦瘦的男孩,是他的坚定使得课堂在那一刻精彩纷呈……学

生们的思考让教学有了生成的空间。但再深入仔细地想想,仅仅有了生成就足够了吗?

如果华应龙老师缺少智慧独到的眼光,缺乏“让差错显露出可贵”的思想,那么即便是

面对再多的生成也会熟视无睹!试想,若不是华老师的关注细节———发现了女孩的迟

疑;若不是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给了男孩表达的机会,也许上述这些有价值

的生成都将被悄无声息地淹没在我们的声音中,一种以“权威者”的身份妄加评判的声

音。

“这题没有答案!”

【精彩回放】第7题的交流非常热烈。第一位学生说:“用4×3.2=12.8(平方米),12. 8+2.8=15.6(平方米),15.6×0.4=6.24(千克)。”“错了,错了!”话音刚落,教室里便传来此

起彼伏的否定声。老师连忙摆手:“别说‘错了’,说不定有对的道理呢?应该说‘还有

不同的想法吗’?”另一位学生回答道:“粉刷墙壁时要把窗户的面积去掉,所以应该

用12.8-2.8=10(平方米),10×0.4=4(千克)。”他的分析有条有理,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

同。正当大家的观点趋于一致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我认为这两个答案都不对。因

为要求南墙的粉刷面积必须知道长和高,而题目中并没有告诉我们高是多少,所以这道

题目没有答案!”没有答案?大家满脸震惊,而后再次恍然。老师也深有感触地说:“我很佩服这位同学,一是佩服他发现了这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环节,二是佩服他能在大家的

声音特别高、特别一致时,有勇气站起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这让我想起了一个

故事:一条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船上装了75头牛、45头羊,问这条船上的船长年龄

多大?”学生哄堂大笑。

【且听且思】“这题没有答案!”初闻此言,满心震惊!平心而论,在平时的练习中,

我们已习惯于出有答案的题目,学生也已习惯于解有答案的题目。正是因为习惯于这种

定式,所以当学生绕了一大圈发现题目本无答案时,才会在震惊中领会出题者的深意。

一颗数学思维的种子,不管我们是有心还是无意,只要播进了学生的心田,它就会

以别人难以感知的方式存活、生长起来,而且,它的果实会成倍地膨胀。透过习以为常

的现象,我们是否该再次认真思考——何为“数学思想”?何为“有用的数学”?我想

华老师的这堂课已作了绝妙的诠释。让我们为这简约而精彩的复习课叫好!

华应龙课堂评价艺术

华应龙课堂评价艺术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表扬是一门艺术。课堂上的表扬语言,就想魔术师的魔棒一样,可以调控课堂秩序,引导学生情绪,指引研究方向,有着点石成金的魔力。以下是我收集的着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的课堂语言,并且根据自己经验,做了的适当点评。他适时恰当的口头评价催生了学生”再创造“的灵感,他妙语连珠的课堂评价语言比比皆是:(参阅了华老师很多的课例,收集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这么好的资源我不想独享…与同行共勉…) 1、没学过的都知道了知识面真广! 2、看来你不但会用,还能把道理说清楚,真棒! 3、说得真好!看来传播知识真得走出去!每一个简单的符号背后都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 4、是啊,小括号就是我们里面穿的衬衣,中括号就相当于我们的外套。你见过有人穿件衬衣,外面再套件衬衣的吗(指导孩子括号书写的位置关系) 5、看来我们的数学表达也像歌里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简洁是数学永远的追求!(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6、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得出来。……厉害!是不是这样啊 7、请上台来,我想你会说得更清楚。 8、我想刚才举手的同学和笑的同学和他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9、这句话说得多好!这个“50度”还有一个很有数学味道的写法,有没有人会(没人应声)是这样的。(……)这就是50度。(先问同学们会不会,没人会,老师再写,充分尊重孩子知识基础。) 10、时间问题,就此打住。“千金难买回头看”……还有很多。有些规律是我们可以解释的,有的规律是我们解释不了的。比如,今天我们所研究的内容为什么是495而不是其他的数呢这个问题,我解答不了。我上网查询了很多,也没有人解答得了。对,将来你们谁能解答了,谁就是全世界的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课堂上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吧。(体现的理念:善于总结。认识研究现状。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11、非常好!有的同学已经想到了,可是他又把手轻轻放下了,想让其他的同学也去思考一下,自己也深入思考其他解法。了不起!(引导:防止出现优生霸占课堂,代替其他孩子思维的情况) 12、同学们的写字姿势真好!(不光要教书,还要育人:肯定良好的学习习惯) 13、我觉得同学们很会学习!习惯好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就更高。刚一开始讨论,同学们的声音马上出来了;讨论完了声音马上低下来,让老师知道我们已经讨论完了。行,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学习习惯) 14、好!哪个同学来评价这个小组代表的发言(在评价中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 15、你的数学语言真好!(引导使用数学语言) 16、还有补充吗(学习习惯养成)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心得

读华应龙《我就是数学》心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偶然遇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篇文章。翻阅《我就是数学》这本书,在大吃一惊之余,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动了。 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他始终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爱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的退,适宜的进的时机;像农民对

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像这样的农民对庄稼的精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变成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教育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坚强砥柱。 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我们更要精心呵护我们的未来。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学生不仅可以畅所欲言,而且可以不必担心被“证伪”,可以毫无思想负担的,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读了华老师的寥寥几篇教育随笔,我深深意识到肩负的重任,我感到要在我的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的探索,

力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以前在上中小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只是笼统的明白:学好知识,考个好成绩,以后可以考个好大学。而在华老师的课上,他每一次都会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门课;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某种需要,所以要学;因为为了后续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学等等。所以,在他的课中,我最欣赏的就是他的——导入情境,也正是因为“导入情境”——解决了why这个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在紧张枯燥的数学课上,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从而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在《角的度量》一课中,华老师首先拿出杀手锏——滑滑梯。学生一看,立马就来了兴趣,在想老师到底在买什么关子?随着老师问题的提出,学生也拨开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当老师去掉两个瘦的和胖的滑滑梯,留下中等的那个滑滑梯,问:“滑梯的角要多大才算合适呢?”这是同学们犯难了……于是,学习“角的度量”便有了“借口”,接着,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主题,这样的情境既贴近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不为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过程中若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疑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华老师开始引入一个情境——“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一听宝物一词,就给大家带来了新鲜感,顿时激起了学生想要找到答案的欲望。接着,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原来距离宝物3米的比方不止一个,可以有很多地方,当然是建立在平面上的,而这些地方形成的点就构成了一个圆,从而顺理成章在感观思维上就给了大家一个圆的概念。 而在最后课尾时的情境与课前导入情境遥相呼应。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在理性思维上已经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当老师再问:“‘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吗?”学生很容易意识到圆是建立在平面的基础上的,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与圆有关的东西,学生很容易想到——球。从而通过延伸大家又有了球的感观概念。不过华老师点到为止,给了大家更大的思考空间。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word版本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读华应龙老师《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安康市一小郑常涛 对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风采就有耳闻,他是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有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总想有机会去体验一下华老师的教学风采,可遗憾不能实现。去年,有幸加入了我校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王家强老师的工作坊,王老师为我们坊员发了一本华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在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这本专著,本书展示了华老师的12节数学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反思与评价。看了这些课,回答了我们数学老师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可是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书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华老师教我们如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整本书来看,给我的感觉就是华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十分可嘉。此外,书中华老师鼓励我们通过自己的方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具有独特的色彩,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而言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这便是我理解的本书的精髓。 在本书实例中,华应龙老师以“角的度量”教学为例,让学生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华老师在课前慎思,重点解决这三个主要问题,一、创设怎样的情境,二、如何认识量角器,三、如何渗透度量意识。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课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顺着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其实,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好心地做出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作为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通过学习华老师的这12节课例,透过华老师的这些鲜活的数学课表现出的特点,感受到好的数学课课堂教学应该是:1、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3、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4、好的数学课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露的课。在华老师的这本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地方,以上只是凭我的理解一点粗浅的认识,这也是我今后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第一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 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真的很是自在,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都厕所上用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基础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后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讶异的眼睛时,自尊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原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实际效果。我在思考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老师辉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索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大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大大缩短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仔细观察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 加进去,不尽相同每个班级的学情也略有不同,只有联系小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 的顺从,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 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 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仁义如何做人。 当读到“沙莱县和孩子对话”时我真的以为到此话为何意,教职 员工读后恍然大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 相印,息息相通。在教学中葆有四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 中找到接触点。尤其是儿童没有经验的我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回来思考,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从华老师正确性那里学到了课堂上的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 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性,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维护了孩子积极性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眼下的我也许也许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但这也是我茁壮成长所必须 努力争取经历的过程。我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 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 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 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 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学习应学习的当是 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 有去认真的反思,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 惶恐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感到畏惧,我在要是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将来教 学中摒弃各种杂念认真去反思,让自己做到更好。

名师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名师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 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真佩服,我们西安的小朋友真棒!会动脑子,。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华应龙案例集

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四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 【案例1】 一次,在讲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时,华老师出了一道习题:下面每组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如图:(略)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解答,而晨晨同学却有异议。他解释说:“为什么相等呢?因为那个图形像影子一样,所以相等。”同学们哄堂大笑,华老师也情不自禁笑了起来。晨晨显得局促不安。华老师说:“老师很欣赏晨晨同学能提出这条理由,人的影子确实有和身高一样长的时候。”晨晨的脸上露出几分自豪。华老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不过,大家想一想,人的影子有时不是也比身高长或者短吗?”同学们点点头。“既然这样,能不能根据那个图的影子,就推断它们的面积相等呢?”晨晨摇摇头。“晨晨同学能想出从来没有人想到的理由,并且这一想法对了一半。我们为有这样的同学而自豪。”教室里掌声响起来,晨晨同学体面地坐下了。 【点评】 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使课堂教学更趋完整,华老师除了对学生的参与作出评价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肯定孩子发言中的合理成分。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快反馈,学生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案例2】 一次,华老师上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复习课,要求学生把0.2

化成百分数。在兰兰同学回答出20%后,华老师让她说说是怎么想的。她说:“0.2=2/10,十分之……”还没说完,同学们“嘘”声一片。华老师示意别打断她,请她继续说。“0.2=2/10=1/5”。“扑哧”,有的同学禁不住笑出声来。华老师也在想:这扯到哪儿去了,可还是耐着性子让她说。“分子分母同乘以20,等于20%。”“哎呀,真了不起。”随着华老师的称赞,同学们鼓起掌来。 华老师接着说:“大家看,兰兰同学先运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巧妙地化成了百分数。这一系列知识她掌握得多么清晰,并且能运用自如,太棒了。华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复习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例子,华老师要向她学习。”教室里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学生情绪激扬,学习效果非常好,“白开水”变成了“茅台酒”。 【点评】 这些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评价,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不断地激励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 【案例3】 一次,华老师发现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用小手捂住卷面上的分数,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_心得体会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很有分量,写这样的书名需要一定的底气。我欣赏作者,工作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敞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

华应龙《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到单位的价值。 3、体会到数学好玩,进一步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调节气氛 二、简单提问,找准学生知识起点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分数的问题,一起来看看,说是猪八戒吃西瓜,他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吃了3份,怎么用分数表示猪八戒吃的西瓜 3 生: 4 师: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3 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 4 师:那么,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变成6只猴子,3只公的,3只母的,你想到了什么分数 3 生: 6 师:说说怎么想的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生:表示公猴或母猴占猴子总数的六分之三 师:还想到了什么分数 1 生: 2 师:说说是怎么想的。 ……

三、 探究新知 (一)、大头儿子的难题----引出单位 (课件播放动画片:小头爸爸出去买沙发套,到了商店发现忘了测量沙发的长度,于是打电话让大头儿子测量一下,可是家中没有尺子) 师:这可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 师:一起来看看大头儿子是怎么解决的。 (课件继续播放故事:大头儿子想起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于是他问爸爸戴领带了没有,爸爸回答戴了,于是他从家中找出一条爸爸的领带进行测量,他先将领带对折,发现不行,再对折,还是不行,又对折了一次,折出这很后放在沙发前) 师:你知道大头儿子将领带平均分成了几份吗 生:8份。 师:那你知道沙发的长度了吗 生:知道。 师:请大家独立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指名交流结果) 生:8 7 师:为什么是87 生:大头儿子把领带平均分成了8份,一份就是81,沙发的长度 占其中的7份,也就是有7个81,所以表示为87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读《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有感 在杨敏工作室的推荐下,我选择了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教学实录》拜读,没想到这本书让我像着了谜一样,钻进去就不愿出来了,恨不得一下把它看完。从来也没有一本书像它这样吸引我。整本书我细细地研读,有些地方甚至反反复复地看,还意犹未尽。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 一、华老师的人格魅力。 1、博学。从书中可以看出华老师博学广识,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造诣。他说到一个人要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是要多看哲学的书,多看思维科学的书,多学习、借鉴、实践。他的文章引用名家名言得心应手,极具说服力。 2、勤奋。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 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华老师每次备课,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废寝忘食。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我想他的勤奋源于他对数学的执着的热爱。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 3、幽默。华老师的言语幽默风趣、真诚又富有情意。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讲课讲稿

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华应龙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他的数学课有其独特的光彩和风格,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层的意蕴,为众多的学者同仁所推崇。我有幸在前几年浙大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聆听了几节华老师的数学课,感受颇深,让我和现场的教师们一致奉为经典,“相见恨晚”。从此华应龙老师成为我最敬佩的数学名师之一,随后购得一本他撰写的课堂实录《我这样教数学》拜读,深有所感。 本书引用了12个比较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内容相当丰富。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课前的思考准备设计,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解决的过程详尽地、无私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能重新经历华老师的备课过程,更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养分。 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可能会问,华应龙这样的特级教师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思路和创意,有各种独特而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和上课风格,还有随机应变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进行教学生成的课堂应变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和闪光的思想精华。读了本书,或许我们会找到一些答案。

华老师是热爱数学的,同时也热爱生活,一直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开展教育想象,获得灵感,因而总是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他竟然把打篮球和自己成长联系到一起,把篮球当作自己的导师,而且产生了一种美好而遥远的想象——庞加莱猜想。生活处处有智慧,如何认识生活对待生活,实质是如何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期间会产生智慧。 华老师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由此可见,他的数学智慧,也是不断学习、思考、发现以及时间中一点点地积累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告诉我们,坚持是一种比天赋和聪明更重要的品质。 对于生活,华老师充满热爱、激情,不断地刻苦开垦、耕耘;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学生,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发现。他认为儿童本身就是充满创造性、优越性的存在,“一切奇迹都可能在课堂上发生”,“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基于儿童心灵的发现,基于儿童最伟大之处——可能性的发现。因此,他总是理解包容孩子们在可能中出现的差错,从中发现其正确的思路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并常常作为一种宝贵的课堂资源加以利用,生成正确的有用的思路或解决方法。 华老师对人的认识是智慧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也是一种智慧。他认为教育教学应该像农民种地一样,要像农民一样不误农时,因物因地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

华应龙课堂教学观摩体会

走近名师,为学日益 听《认识圆》心得体会沙溪镇第三小学袁爽 11月24日,我有幸现场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认识圆》这堂课。无论是这堂课还是华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钱钟书曾戏虐的说过,如果鸡蛋好吃何必想要看看下蛋的鸡呢?我是好奇之人,到底是什么样的鸡才下如此好吃的鸡蛋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唯一的,因此每个视角也是独特的。我对此次的听课有一点心得与君共勉。俗话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华老师的课给我的启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学的文化、美育功能 新课标中提到:义务阶段的数学,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学还应该具有文化、美育的功能。华老师的课中渗透数学的文化、美育功能俯首皆是。教学设计可谓是图文并茂,从圆的定义:圆,一周同长;圆的特点:大方无隅;画圆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等等,到同时代的人物场景或人物图片。一方面让数学课生动有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圆不是今天才发现的,感受我国数学的发展和先人的智慧。谁说数学里只有思维、逻辑,华老师不正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文化、美育功能吗?其实学理偏爱文,古今中外皆有。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他还是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其实知识是相融相通,各种学科或是知识都好比淙淙的小溪,无论流经哪里都会汇入大海融合在一起。 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人文奥运,为什么我们的数学不能是人文数学?在数学中渗透人文知识,不是要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是发扬数学文化功能,渗透数学美育功能。我们怎样在教学中体现数学的文化、美育功能呢?个人认为先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实现以上功能。现在我才真正认识到何为特级,不愧为特级教师,处处张显与众不同。他教数学,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辈望其项背的。古今中外关乎数学关乎教育的名言信手拈来就是。我想他一定读

教师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

教师《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XX年4月,我外出学习了2个月,和其它学员一起团购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翻阅《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动了。这本书是华应龙老师教育随笔的总汇。这本书里汇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灵魂。当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大吃了一惊。华老师那坚定地话语“我就是数学”,重重的撞击了我。我教学十几年来,从未这样想过。而华老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到底他的底气在哪?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开始了品读。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华老师的教育思想。 从张梅玲老师写给这本书的序言中,我知道了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当了老师,他仍然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爱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的退,适宜的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像这样的农民对庄稼的精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变

成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教育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坚强砥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细细品味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或许是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所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的农民! 是啊!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们更要像对待农业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庄稼)。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学生不仅可以畅所欲言,而且可以不必担心被“证伪”,可以毫无思想负担的,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读了华老师的寥寥几篇教育随笔,我深深的感到我的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已经成了我当前迫在眉睫的使命。我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驰,不必有太多的顾虑。课堂上,我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考,使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西,遇到问题习惯于问个为什么。 虽然,这样的尝试过程是漫长的。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

观摩华应龙老师8

观摩华应龙老师《游戏公平》有感 一切皆有可能 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示范课《游戏公平》,感受颇多,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味。领略华老师的风采,再次被华老师所感动,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执著,也感动华老师艺术家的风范与博学。在名师的数学课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在跳跃与思考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尝试思考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对思维能力有目的地训练,让我看到数学名家的有效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一课从创设情境开始,问题便一个个接一个而来。“公平不公平?”“怎样才公平?”“如何来证明?”……即使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没有停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兴奋地摇动着水杯,认真的记录。整堂课中始终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积累信心。数学的魅力估计正是这样沁入孩子心灵的。数学的课堂如果想让孩子喜欢,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本节课中情景数学活动,也格外引人瞩目。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父子争看奥运会篮球半决赛的故事情景贯穿整堂课。孩子们在为华老师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开始对概率统计等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当华老师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结束教学的时候,孩子根本没有下课的想法,情景教学让孩子对数学更喜欢。在情境中在活动中,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也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才会让学生收获一种成功和自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在华老师的课上幽默也成为一大特色。华应龙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很幽默,他先在黑板上写下:华佗—华罗庚然后再写华应龙;在介绍完中南海后他再说自己就在中南海往西若干米上班;正是有了激情和幽默,名师们的课堂才更精彩,生命在场的意蕴才更浓厚。 现在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需学习之处。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拜读了这本《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都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努力着。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下面来谈谈自己读后的点滴感想: 一、精彩的课堂语言魅力 教师的评价语言空乏、干瘪是当前困惑教师的一大难题,评价的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巧用错题 知识,不再是华老师教学的唯一。在书中使我们看到,华老师的课堂决不刻意让学生只是掌握某个知识点,形成某种技能,而是重在活

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小朋友真棒!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 生:对

华应龙案例集修订版

华应龙案例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四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 【案例1】 一次,在讲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时,华老师出了一道习题:下面每组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如图:(略) 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解答,而晨晨同学却有异议。他解释说:“为什么相等呢因为那个图形像影子一样,所以相等。”同学们哄堂大笑,华老师也情不自禁笑了起来。晨晨显得局促不安。华老师说:“老师很欣赏晨晨同学能提出这条理由,人的影子确实有和身高一样长的时候。”晨晨的脸上露出几分自豪。华老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不过,大家想一想,人的影子有时不是也比身高长或者短吗”同学们点点头。“既然这样,能不能根据那个图的影子,就推断它们的面积相等呢”晨晨摇摇头。“晨晨同学能想出从来没有人想到的理由,并且这一想法对了一半。我们为有这样的同学而自豪。”教室里掌声响起来,晨晨同学体面地坐下了。 【点评】 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使课堂教学更趋完整,华老师除了对学生的参与作出评价外,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时肯定孩子发言中的合理成分。这种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快反馈,学生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孩子的心弦。 【案例2】

一次,华老师上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的复习课,要求学生把化成百分数。在兰兰同学回答出20%后,华老师让她说说是怎么想的。她说:“=2/10,十分之……”还没说完,同学们“嘘”声一片。华老师示意别打断她,请她继续说。“=2/10=1/5”。“扑哧”,有的同学禁不住笑出声来。华老师也在想:这扯到哪儿去了,可还是耐着性子让她说。“分子分母同乘以20,等于20%。”“哎呀,真了不起。”随着华老师的称赞,同学们鼓起掌来。 华老师接着说:“大家看,兰兰同学先运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巧妙地化成了百分数。这一系列知识她掌握得多么清晰,并且能运用自如,太棒了。华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复习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例子,华老师要向她学习。”教室里响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学生情绪激扬,学习效果非常好,“白开水”变成了“茅台酒”。 【点评】 这些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评价,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不断地激励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 【案例3】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精选.)

读华应龙老师《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安康市一小郑常涛 对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风采就有耳闻,他是全国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有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总想有机会去体验一下华老师的教学风采,可遗憾不能实现。去年,有幸加入了我校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王家强老师的工作坊,王老师为我们坊员发了一本华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在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这本专著,本书展示了华老师的12节数学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反思与评价。看了这些课,回答了我们数学老师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可是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书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华老师教我们如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整本书来看,给我的感觉就是华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十分可嘉。此外,书中华老师鼓励我们通过自己的方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具有独特的色彩,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而言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这便是我理解的本书的精髓。 在本书实例中,华应龙老师以“角的度量”教学为例,让学生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华老师在课前慎思,重点解决这三个主要问题,一、创设怎样的情境,二、如何认识量角器,三、如何渗透度量意识。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课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顺着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其实,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好心地做出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作为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通过学习华老师的这12节课例,透过华老师的这些鲜活的数学课表现出的特点,感受到好的数学课课堂教学应该是:1、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3、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4、好的数学课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露的课。在华老师的这本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研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 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

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第三个活动是猜8个人的年龄。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 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他带领学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