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奈达的“功能对等”与金的“等效论”比较

奈达的“功能对等”与金的“等效论”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a13476964.html,

奈达的“功能对等”与金的“等效论”比较

作者:李彦孙田丰

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0期

摘要等效翻译从交际学方面探索翻译理论中的等效问题,是现代译学中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实践原则。美国的尤金·奈达和中国的金隄都是等效论的代表人物。本文把奈达的“功能对等”

与金隄的“等效翻译论”做了比较,进而发现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对比功能对等等效论读者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中西方译学研究的人们多年来一直努力利用各种理论对翻译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单单“对等论”,就有“形式对等”、“近似反应论”、“同等作用论”、“功能对等”、“等效翻译”等众多提法。美国的尤金·奈达及中国的金隄都坚持等效论。本文拟比较奈达“功能对等”和与金堤的“等效论”,从而发现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借鉴的东西。

等效论,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玄奘提出的翻译指导原则:“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求真”即追求准确,但指出同时须“喻俗”,使群众理解,强调翻译的效果。19世纪末,严复进一步明确了此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奈达和金隄都从交际学方面探索翻译中的“等效”问题。奈达认为,语言是一种多功能的交际工具。翻译主要是传译原文的信息,否则便违背了译者的职责:“翻译即交际”(Nida,1981:20)。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的概念,其理论基础是对等效果的原则,即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Nida,1964:195)并利用信息论原理,说明译文接受者的渠道与原文接受者不同,符合原文语言规律而不符合译文语言规律的言语不

能或是很难通过,这样的译文实际上不能或很难完成信息传递任务,虽译犹不译也。

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动态对等”。动态对等翻译,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译者应把握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应。后来奈达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出版,他开始放弃使用“动态对等”的说法,以“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取而代之。“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是“译文读者的反应”,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进行对比;由于译语和原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

同,“功能对等翻译”要求译文读者对译文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而不是完全一致。(刘岗林,2008:284)奈达从功能角度对翻译进行的定义有三个优点,一,它明确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