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社介绍 一

哲学社介绍 一

哲学社介绍 一
哲学社介绍 一

哲学社介绍

致力于西方哲学史研究,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其当代性研究;当代西方实践哲学研究主要包括现代西方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内西方哲学研究这一领域里,主要内容是研究西方哲学历史中著名哲学家和主要流派的基本思想以及其作用和意义。其研究方式可以是断代史和国别史研究。如可设立古希腊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美国哲学等等方向;也可以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性质去研究,如可设立西方理论哲学研究和实践哲学研究方向。西方理论哲学研究包括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等研究,而实践哲学主要包括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法哲学以及社会哲学等的研究。

而在道德哲学研究中,主要包括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道德法则、善恶等问题的研究;而在政治哲学研究中,主要包括公共领域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研究。这就是说,所谓的实践哲学就是从哲学的维度来研究同实践相关的问题,从而与具体的社会和人文科学相区别。

从当代西方哲学发展上看,当今的西方哲学主要关心的都是同实践哲学相关的问题,如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甚至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将胡塞尔看着是当代西方实践哲学的代表。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当代西方哲学的这一特点,又同西方哲学的历史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因此,加强对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也是当今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我们只能在这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传统之中,我们才能够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当今西方哲学思想和其发展的内在理路。

外国哲学研究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基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想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对于外国哲学的研究。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外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就西方哲学而言,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则是它的理论基础。这一基础是西方哲学得以成立从而同其他学科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外国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等学科同属哲学的二级学科。从外国哲学学科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外国哲学中西方哲学的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同西方哲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说是西方哲学的最高表现。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本质说,也是西方哲学的伟大突破,从而同传统的西方哲学又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样不同主要表现在对于哲学含义、功能和意义的理解不同。从这样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的实践哲学,而一般的外国哲学更多的还是思辨哲学。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外国哲学同中国哲学也有不同。甚至外国哲学中的东方哲学也同中国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独立的一系列概念或范畴,如心性,天道、形而上与形而下等,而且其论证的方式等等都同外国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强调体认、直觉或默识等等,而西方哲学更强调逻辑等等。然而,就它们同属于哲学而言,它们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因为它们所关注或研究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都是想为宇宙世界和社会人生提供意义。

(一)培养目标

1、掌握西方哲学相关的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较为全面的了解西方哲学历史和现实状态,以及所从事专业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2、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具备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和教学独立工作能力;

3、培养出对于人类思想和文化研究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辨和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踏实工作作风;

4、密切地关注社会现实,形成将相关思想同社会具体的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学风。心怀大志,勤奋工作。

(三)研究方向

1、西方哲学史研究方向

以相关原著为基础,较为透彻地了解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基本理路,特别是对古希腊哲学和近代西方哲学中的著名哲学家或流派要有一个深入的研究,初步形成学生今后继续研究的基本方向。

2、当代西方实践哲学研究

以相关原著为基础,对于二十世纪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特点,有一个基本了解,对于其中的一种部门哲学,如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或社会哲学等,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初步形成对于当代西方实践哲学中的一种的研究纲要。

(七)培养环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分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两个月内提交,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制定;论文研究计划,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提交。

2、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所有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开题报告。只有开题报告通过后,才能进入论文的写作。其具体工作参照《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要求》执行。

所有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进行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只有通过了中期考核的学生,才能继续学习。具体工作参照《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

3、实践教育

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须参加导师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上课的课时不少于6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包括参加课题研究、学术会议、撰写论文等等;鼓励学术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包括参加社会调查等等。

从19世纪上半叶到二战以后西方哲学的演变过程,着重分析和介绍最有代表性的哲学流派及思想,并穿插介绍古典哲学家对一些主要哲学问题的论述,使读者理解一些重要哲学观点的来龙去脉。本书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其合理因素,批判其错误倾向,使读者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避免艰深晦涩的概念。

本套教材在内容上分成三大类,即提高修养类,旨在提高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拓宽视野类,旨在拓宽大学生知识视野;培养技能类,旨在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社会竞争能力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实证主义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

二、约翰·穆勒的实证主义

三、斯宾塞的实证主义

第三章意志主义

一、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

第四章新康德主义

一、朗格的生理学康德主义

二、柯亨的伦理社会主义

三、弗赖堡学派的价值理论

第五章马赫主义

一、马赫哲学的基本概念

二、彭加莱的约定主义

第六章生命哲学和柏格森主义

一、德国的生命哲学

二、柏格森主义

第七章实用主义

一、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二、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第八章存在主义

一、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基尔凯戈尔

二、海格尔的存在主义

三、萨特尔的存在主义

第九章弗洛依德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

一、弗洛依德主义

二、法兰克福学派

第十章分析哲学

一、逻辑实证主义

二、日常语言哲学

第十一章批判理性主义

一、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二、波普尔的社会改良主义

三、波普尔的世界1、2、3理论

第十二章历史主义学派

一、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第十三章结构主义

一、结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后结构主义

结束语

《西方哲学十二讲》是对哲学的回忆。不过,《西方哲学十二讲》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回忆每个时期每位哲学家的思想,而是把目光集中投射到他们思想的某些方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试图让回忆更深入一些,在澄清哲学家本人思想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当代视野来揭示其中的深层蕴涵,另一方面也通过问题本身的如其所是来展开对问题本身的回忆与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西方哲学十二讲》探讨哲学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哲学地思考。

社团小结:社团成员习作采摘

理性地看待理性本身——从《纯粹的理性批判》看康德的理性主义

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周士武(此文获得复旦大学第五届博雅杯人文知识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本文拟对康德“批判的理性主义”的思想流变、内在涵义及历史意义作出论述。

兴起于南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极力宣扬人性,推动教会人性化,带有强烈地感觉主义色彩。而中北欧的日耳曼人,当时比较贫穷蒙昧,又没有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根基,他们只能向纯洁的信仰靠拢,主张信仰至上的信仰主义。但是,无论是文艺复兴的大师还是宗教改革的巨擘,都没有促成中世纪天主教文化的根本转型。

17、18世纪,西方文化找到了新时代的立足点——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内涵,便是理性主义的复兴和崛起,康德,就大致处在这个文化的真正转折时代。当然,启蒙运动之滥觞在于英国。教会改革和教产还俗,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生长,理性主义便在人们对知识的迫切渴望中顺理成章地崛起了。牛顿的最大功绩,就在于第一次把世界变成了一个按他的万有引力和运动三定律运转的有序世界。那些信徒思想家们便客气地把上帝供奉在了自然界之外。自然神论,就把上帝美化成了一个制造出世界这个完美钟表的钟表匠。而洛克也用法律规范与君主立宪政治制度及其体现的自由、民主,接管了上帝在社会领域的管理工作。然而,当18世纪初,启蒙运动传到了法国,法国便成了最激进的启蒙中心。法国地处中欧,兼容拉丁文化与日耳曼文化之精粹,法国人素以机智敏锐与标新立异著称,伏尔泰、孟德思鸠等老一辈思想家还恪守自然神论,但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已把理性主义推向了无神论的极端。

在此,我们需稍作停留和转向,回顾一下近代理性主义在哲学领域的内在历程。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悠久,对理性的推崇始于苏格拉底对伦理道德普遍定义的追求,经过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大哲的发展,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崇高地位。中世纪经院哲学又使理性沦为了信仰工具。直到从笛卡尔开始,理性主义又超越性的复苏,此时,认识论的问题突显,近代理性主义产生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

野。

至此,康德才真正登上了思想史的舞台,他要解决摆在面前的一系列问题。第一、法国人用理性“屠杀”了上帝,把理性推至崇高,却是又树了另一个暴君。认为理性可以解决一切的态度,本就是一种非理性态度,这种态度在注重哲学思辨和拥有信仰主义传统的德国人那里是注定受到批判的。盲目地推崇理性势必带来对伦理道德、精神信仰,甚至是人的生存基础的巨大冲击。众所周知,今天的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科学盲目发展带来的战争对全世界的毁灭性危胁以及新兴科学对伦理的冲击等,都是盲目推崇理性的结果。第二、理性主义内部的“内斗”使哲学“这个君临一切的女王如今像一个孤苦伶仃的妇人被人遗弃,无人眷顾”①。莱布尼茨—沃尔夫的独断论(唯理论)否定感性经验,以先天理智主宰一切,作为真理的标准;而经验论的怀疑论则只承认感生经验的可靠性,否定普遍必然的客观真理。前者把上帝、灵魂等超验内容纳入知识范围,很多结论不可证实,不能成立,从而陷入崩溃;后者怀疑和否定人现实具有的认识能力,否定科学知识,起到了破坏作用。两者各执一端,“一个是专制统治”一个是破坏定居秩序的“游牧民族”,使哲学陷入了黑暗。

为解决以上问题,康德提出,要理性地看待理性本身,即对理性本身的批判。同时,他的批判思路也与以上问题成立,即实现这一时代多种思潮的调和,实现理性与信仰的调和。

在《纯粹的理性批判》中,康德要批判的是理性(认识理性)本身,而并非某一哲学体系。简言之,就是弄清楚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可能;什么是人类理性的界限等问题。

康德的批判由此开始。在导言中,康德通过对“先天综合判断”的阐述,提出了改造传统形而上学的设想,在他看来,知识就是判断的体系,判断有两种:即“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分析判断”又叫解释性判断,判断中的宾词的意义可以从主词的内涵中分析出来,就是逻辑学所说的“演绎”;“综合判断”又叫扩充性判断,判断中的宾词意义要借助经验的中介才能成为主词的规定,就

是逻辑学中的“归纳”。康德认为,分析判断表征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特征,却无法扩展知识范围;综合判断则相反,它能使人扩大知识范围,却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前者是唯理论的思维模式,后者则是经验论的思维模式。总之,先天综合判断就是通过先天的普遍必然性与综合判断相结合,从而使知识既有普遍必然性特征,又能不断扩大范围,其实质就是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局限性,从而完成对知识能够成立的逻辑条件的论证,这体现了康德的思路: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调和。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探讨了认识对象问题。“自在之物”(“物自体”“Ding an sich”)是事物的主体,它是不可认知的,是知识的界限。我们的感观获得的,仅仅是为我之物(现象)。我们对现象的认识无论多么深入,我们的知识也不会与事物本身完全相同,“通过对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而正在向自然内部深入,可是我们将来在这方面究竟能够向前推进多远就不得而知了。”②可见物自体这个界限是永远无法触到的极限。康德设定这个界限,其目的就在于反对对科学抱设有根据的奢望,反对科学万能带来的潜在危险。然而,正因为这个界限是无限远的,所以思维与存在的绝对一致就不可能,就只能是一个过程。这有力地反对了思想僵化,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作了思想准备。

然而,由物自体和感官结合产生的“感觉”仅仅是构成知识对象的“质料”,必须与先天的“形式”结合才能构成认知对象。而且,这种“形式”才是感性认识中的主导方面,因为它保证了感性认识的普遍必然性,那么,这种先天直观形式是什么呢?就是先验的时空观。

当时的时空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牛顿的看法,空间与时间有其独立实在性,无限而永恒,像一个容器,把世界盛于其中;另一种是莱布尼茨的看法,时空是一种共存或联系的关系,本身无实体存在,在思维中有清晰存在,在现实中是模糊的经验表象。康德既欣赏牛顿时空观的普遍必然性,又欣赏莱布尼茨把时空看作一种关系与现象,于是他又将两者调和成为认识主体(人)先验地存在于心灵中的纯直观。

人类通过先天的感性能力获得认知对象,还要以先天的知性能力规整知识,“通过感受性对我们就有对象被给予出来;通过知识,对象就被思维。”③所谓知性,就是在判断中将不同表象置于一个共同的表象之下的综合统一性功能。在这之前,感觉论认为,感性认识起主要作用,逻辑认识只是完善了感性;唯理论则认为,知性是主要的,感性仅仅是潜在的知性,他们其实都没有看到二者的原则区别。康德则认为,不能把一种“认识的主干”归结为另一种“认识的主干”,“没有直观的思维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④两者同等重要,无所偏重。

在康德看来,感性认识通过先天时空观而确立,知性也要通过某种逻辑条件将散乱无章的感性形象规整为综合统一的体系。构建知识的逻辑条件即先验逻辑,其客观方面就是知性范畴,知性范畴的内容来源于形式逻辑,是知性活动要遵循的的原则;其主观方面就是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统觉即再生想象力将多样性的现象综合统一为有序的知识,为保证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它必须是先验的。

由此,引出康德最有价值的一个观点:即人为自然立法。他说:“在我们未进行联系之前,我们就不能把任何东西都想象为在客体中联系着的。”“知性不是从自然界获得自己的规律,而是给自然界定规律”。尽管有严重的唯心倾向,但他真正强调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在康德之前所有哲学的共同缺陷,就是把知识看作观念的消极容器。康德提出的对象必须符合认识的原则,的确带来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当然“自在之物”的理论前提已经说明,人类为之立法的“自然”,并非真正的自然,而是知识。马克思说:“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发展了。”⑤他所说的,就是康德。

在先验分析论最后一章,康德又一次提出自在之物的概念,特别强调的是,自在之物不可认知,但可以作为思考对象。

至此,知识的限度已划定,但问题远未结束,那些被康德划在知识范围外的理念(上帝、灵魂、宇宙),需要一个满意的答复。于是二律背反(相互排斥并同样可以得到证明的判断)证明了为什么理念不可认知。二律背反有四对,康德

认为,它们是人类企图把握整个世界时产生的,其正题和反题都可用反证法证出,由此陷入了矛盾,因而也证明了自己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界的划分是正确,即应该把理念一类的东西划出认识范围。二律背反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是辩证法思想的体现,是“概念本身的辩证法”;同时也预示着,理性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矛盾是必然的。

《纯粹的理性批判》从理性的认识能力自身做出了批判,同时为理性的实践作好了理论准备,是整个批判的理性主义的基础。该书卷幅浩迭,艰深难懂,但掩不住哲学家伟大思想的光辉,当然,要完整地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三大批判是缺一不可的。

康德的理性本身的批判,真正体现了理性地看待理性本身这一理性的最高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代表的德国的启蒙运动,才是启蒙运动的思想顶峰。同时,通过对当时各思潮的调和(特别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困境,尽管又产生新问题。此后200年的哲学世界,无不是带着康德的影子,特别是他对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地位的确立,指出了现代哲学转向的方向,“每走哲学之路的人,都要走过康的这座桥”。

真正使康德具有永恒意义的,是他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识,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这是人文学家必须扛起大旗,只有不断地进行理性的批判,才能保证人类不至于陷入困境,走向极端。康德的责任,也是每个人文学者的责任。

①②③④康德:《纯粹的理论批判》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参考书目:康德《纯粹的理性批判》,[苏]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美]梯利《西方哲学史》注:因字数限制,敬请参照打印稿

哲学社常规讲座:存在主义

济南外国语学校郭一脉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人只有一生一世么?或者说,我们死后,会到天堂地狱这些地方么?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宗教信徒,所以不相信人会有前生后世,也不相信有什么天堂地狱,死了就是死了,没有什么了。

在无神论者看来,我们只有一生一世,我们的行为不会给我们的后世带来任何影响——也可以说是没有可以施加影响的“后生”。但是根据佛教的观念,人是有六道轮回的;根据基督教的观念,人死后将会接受审判,世界也会有最后的审判。也就是说,在宗教信徒眼中,我们所在的这个时空,其实是与其它时空相连的,尤其是用佛教的观点说,事物没有它的真实本性,只是“空”的。

一个人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宗教信徒会批评我们的行为根本没有必须尊敬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不受约束了——对于庸俗的享乐主义者来说,反正没有神明看着,我们可以为所欲为;反正没有来生来世天堂地狱,那我就应当在今生享尽福,甚至不择手段。这是无神论者所受的最主要谴责。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是反对以上观点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理论依据来反对法。假设我们真的只有一生一世,我们应怎么活呢?要怎么活得才有意义呢?这是存在主义要解答的。实际上,存在主义也是分两大流派的,其中一派是虔诚的有神论者,另一派则是历史上最彻底的无神论者。但不管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他们的中心都在现实的人,现世的人,至于宗教上的前生后世,他们是不作为重点讨论的。所以即使是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比如雅斯贝尔斯,他们也并不提倡将现世的问题交给宗教来解决。存在主义者们要教我们的是在今生去如何抉择,如何生活。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存在主义是实际、实践的哲学,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谈玄说妙”。

在此,先解释一下存在主义是什么。

存在主义是19世纪末欧洲出现的一种新的哲学,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鼎盛期,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逐渐黯淡下去。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几代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的萨特甚至可以说是“学术明星”,他的追随者数

以万计;以后的各种西方现代哲学和文学可以说都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存在主义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通过“自我选择”实现自己的存在;同时又有一定的社会批判倾向,不认为有任何的“先在和谐”,即任何先验的规则,甚至道德,认为人应当具有自由的自我选择权。存在主义思想家们无一例外地探索人的感性能力,如情感、直观、本能、意志等等。这和传统哲学有极大差异:传统哲学是不重视甚至鄙视人的情感、本能或意志的。我认为存在主义应当是后现代性思潮的一个代表,它对传统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可以说是开创了西方哲学的新格局。存在主义文学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比如我们熟悉的卡夫卡,贝戈特和萨特等。

存在主义始终是关心人的问题,萨特有篇演讲名字叫《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我觉得存在主义可以作为一种“人学”。对于“人”的研究古已有之,但从黑格尔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则将人的本能(直观、意志、情感等等)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存在主义也是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切中了时弊,它反映了后现代时期人们的不自由和精神的苦闷。

实际上,存在主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是从马塞尔开始的,在马塞尔以前,存在主义只是一种思潮。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存在主义的先驱,来看一下弗雷德里希·尼采和索隆·克尔凯郭尔最著名的观点。

首先,人们总说尼采的哲学“超人哲学”,怎样翻译“超人”这个词呢?Superman吗?实际上,“超人”应该翻译成“overman”,即超越人的人。大家知道我们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你怎么知道我们就是进化链的终点了呢?所以尼采说人是悬挂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东西。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澄清:“超人”不是说我们进化出了3个大脑9条胳膊,而是指理想中的人。雅斯贝尔斯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它认为孔子,佛陀,基督和穆罕默德是人类的“四圣哲”,这四个人就是“超人”的典型(当然,这说法有点问题)。所以,“超人”是一种理想中的,高境界的人。既然人进化的方向是超人,那么我们作为人,是拒绝超人而停止进化呢,还是使自己“沉沦”呢(《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其次,大家知道尼采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上帝死了”。一听见这话我们总觉得尼采无非是为了树立一种无神论观点罢了。实际上,尼采的目的不仅仅是反对宗教,更重要的是实现他的“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那么他的崇拜者也就失去了崇拜的对象,就不存在不可打破的“神圣”的价值了。事实上,这句话是文学的而不是哲学的,因为既然上帝死了就说明他活过,而基督教神学中上帝根本就不存在“存活”这一性质,对于尼采来说就是从来不存在上帝,所以他可以“重估一切价值”。这里的“价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针对近代欧洲腐朽的天主教以及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

我们接下来介绍一下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是有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关于他的哲学,我们只介绍一下他的人生境界论。

作为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认为人生有三境界:感性境界,道德境界和宗教境界。关于感性境界,就是说一个人做事的标准只是“我喜不喜欢”,他不认为有什么“对不对”、“应该不应该”,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应该遵循的标准——这种生活态度的弊端是显然的,所以也是最低级的。道德境界就是说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做出选择;但需要指出的是,道德境界关心的是“我要干什么”而不是“我要怎么干”。(现在我问大家:我们到底要什么?大家也反思一下:我到底要什么?这个问题我不认为有几个人真正明白。)第三境界是宗教境界,我们知道宗教往往起着承载道德的作用,但是宗教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道德宣扬工具。比如说,爱上帝和爱某一个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感。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天地境界。冯先生“天地境界”也许可以解释“宗教境界”,即超道德境界。

人是具有历史发展性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必须从第一境界开始才能发展到第二、第三乃至更高境界的。因此,我们在人生中必然会面临境界的变化,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跳跃”,而在跳跃之前,我们会有一种“畏”的感觉:不是好像见到鬼的那种害怕,而是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和迷茫。

让我们回到存在主义,看一下存在主义的中心人物、法国著名哲学家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在二战后的辉煌是由萨特开创的,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以深刻著称的德国哲学,如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但萨特毕竟是法国人,法国哲学以实践精神著称,所以萨特的哲学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他的存在主义可以说是战后欧洲人们处境的一个绝佳反映。萨特不只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家,也是一个富有激情的社会活动家、演说家,更是一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优秀作家。萨特一生追求自由,他认为“这世界上还有一个人不自由,那么我们就都是不自由的”,他坚决支持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甚至不惜得罪政府;他认为“冷战”背景下的诺奖已经成为政治的附庸,获奖是对一个人的成就的判定和对个人自由的约束,因而拒绝领取诺贝尔奖。萨特一生未婚,他认为婚姻不过是资本主义的虚伪形式罢了。萨特还曾经主持过罗素法庭,把美国送上被告席。

萨特的哲学著作主要有《存在与虚无》、《辩证理性批判》等,文学著作主要有《恶心》、《墙》、《自由之路》(以上为小说)、《苍蝇》、《脏手》、《隔离审讯》、《死无葬身之地》,《阿尔托纳的隐居者》(以上为戏剧)、《文字生涯》(自传)等。

萨特进入中国比较晚,虽然他是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甚至差点加入了共产党,但他还是受到了猛烈的攻击,被说成“资产阶级最后的哀鸣”。资本主义阵营也不喜欢他,说他是“骂娘的人”,真可谓“两间余一卒”了。

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就是研究“存在”的性质,萨特也不例外。萨特的“存在主义”中有一对很重要的概念:“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批判形而上学时,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讨论形而上学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如维特根斯坦,他认为形而上学不过是个语言错误,澄清了语言表达问题,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自在的存在”即你说一个桌子存在,但是你说不说都一样,桌子就在这里,你说它存在,它的确存在,可是你

说这句话有意思么?人们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是事物存在与否,更重要的问题是它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有些事物我们并不能确定其是否存在,但是它即使存在也毫无意义。存在主义要讨论的存在除了“自在的存在”外,还有“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自为的存在”的本质是事先规定好了的。萨特举了一个例子:一把裁纸刀,在它被生产出来之前它作为裁纸刀的性质就已经被确定了,它不能决定自己的本质,其它自然事物也是如此。我们把人类社会之外的世界称作“自然”,就是因为它“自然而然”,它就是它,不是别的什么,也不随着人的主观意识变化。人则例外,萨特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就被什么东西给决定的。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上帝这些概念,萨特取消了上帝,而把人上升到上帝的地位,使人获得决定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命运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可以成为自己要成为的人。

萨特认为,上帝是自为和自在的统一体,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上帝;人显然也只能是自为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并非确定不变的,只有通过不断选择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所以人要进行自我选择,一个不进行自我选择的人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自我选择就是选择自己本质的过程,所以萨特提出了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与虚无》)。人只有自我选择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而自我选择就是不断改变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悬挂”在他的存在中。一个不进行自我选择的人在概念上就不能作为人存在了,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自为的存在,退化为“物”了,而一个人退化为“物”是不能被容忍的,所以萨特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塑造自己。

那么你可能会说,我选择成为小偷杀人犯行不行?假如你说行,那么存在主义的合理性就要受到质疑;假如你说不行,那么“自我选择”的标准岂不是又给宗教的禁欲主义留下空间?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自我选择的“自由”问题,这也是萨特学说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显然,自我选择成为小偷杀人犯是不合情理的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可是如果你就这样武断地否定这种选择的话,就说明你有一条选择的标准,这条标准可

能是世俗的道德标准,也可能是宗教上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你彻底否定“当小偷杀人犯”的选择的话,是你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人,任何限制自我选择的行为都是在限制人的自由,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因此,自我选择没有什么先天的标准,自我选择的过程是完全自由的,这个过程仅由主体自己决定。萨特由此提出他的世界观:人是被“抛”在这个世界上,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完全偶然的,不是什么事物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只有这样,人才是自由的,才能真正实现自我选择。

“自我选择”是自由的,那么就有人会问了,这样的“自由”岂不是放纵么?岂不是为造反堕落提供了理论依据么?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用的“责任”这个概念。萨特所说的自由绝对不是放纵,放纵指的是不论是主体之内还是主体之外毫无制约;而“自由“则强调主体之外不存在先定的标准和限制、不否定主体自身;主体对他的选择具有“责任”。“责任”不是主体自己创造的,也不是什么品德高尚的人的产品,而是伴随自由而产生的,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要你自由进行选择,不管你愿不愿意,“责任”就会产生。同理,没有了自由,责任也无从谈起。

按萨特的观点,假如一个人对他自己的选择不能负责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称他为放纵。你想当小偷杀人犯,谁都不会限制你,只要你自己付得起责任。我们平常总是讲要胸怀大志,要放眼世界,可是这个要求对于一些人来讲是不可能不现实也是没有益处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都是不一样的,你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一样。我们有些人的选择可能是平凡的,只要你能对自己负责,那么我们就应当理解。我们没必要为符合社会普遍要求来强硬改变自己,这样的话就成了让社会来塑造自己而不是自己塑造自己了。我们有多种多样的理想,有各式各样的人生轨迹,没必要强硬要求统一。

上面讲了作为自为的人的个体问题,接下来讲萨特对自为和自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的看法。

萨特在《隔离审讯》(又译《紧闭》)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出自《隔离审讯》中主人公加尔森的感叹:哪里需要什么刑具,他人就是地狱!也就是说,人和人在一起就足以人间地狱了。这种说法乍看上去很不合情理,但是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萨特这么说是有他的道理的。首先,人的本质性质是自为,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自为和自为之间的关系,可是实际上人却总是把他人看作是自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把他人“物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力人与人之间互相利用的关系就体现了这一点。其次,人是不能忍受被物化的处境的,那么他就要反击他人对自己的“物化”,冲突就此产生,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贬低、物化,互相反击的关系。“物化”理论是西方现代哲学中常出现的词,马克思、卢卡奇、萨特、法兰克福学派都使用过这一概念,“物化”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人的处境的反映,工人们失去了自己的人格,仅仅是作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上的螺丝钉而存在,这样的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和他自己是没有对应关系的,甚至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用来反对他自己的,这就是“异化”现象。个人生活缺乏意义,社会又仅凭个人无法改变,所以人就只能通过忘记自己的存在来安慰自己,这是反人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萨特认为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利用、互相欺骗的关系,每个人都是对方的手段。萨特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境况:你在吃午餐,突然发现一个人一直在盯着你,你会怎么想?你会感到自己在这个人眼中是一个供观赏的物品罢了,你不愿自己被物化,那么就会反击,“瞪回去”。现代社会的物化现象仍然存在,只不过是方式更温柔罢了,(详细内容请参考法兰克福学派的有关理论)。所以,萨特的这种观点在现代仍有启发意义。

综上所述,我认为存在主义教给我们:

1.人应当塑造自己,而且这一过程是自由的

2.人对他做出的选择负全责,我们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对它负责。

3.人始终应当有独立的人格,他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4.人在面对他人时,应当从总体上把握对方,切不可武断规定对方本质。

5.人应当把握自己的命运,人的命运不能被制度和他人把握。

6.人来到世界上无所依靠,他只有靠自己。即使我们一无所有,我们照样能活得有意义,活得精彩。而且,只有靠自己,才能活得有意义。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第一节先秦诸子哲学概述 一、背景分析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 背景分析胡适先生说:“政治那样黑暗,社会那样纷乱,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生出种种思想的反动。”(《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P42)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生产关系的变化 《春秋》鲁僖公四年(前656)“蔡溃。”《公羊传》云:“溃者何?下叛上也。” 《春秋》鲁文公六年(前624)“沈溃。”《左传》说:“凡民逃其上曰溃。” 《春秋》鲁僖公十九年(前641)“梁亡。”《公羊传》说:“鱼烂而亡”。 3、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礼法之争,由此产生了哲学上的天人之辩。 二、先秦诸子的思想先驱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在“一部分较开明之思想”和“人之发现”中阐述的。所谓“开明”是在“开明之士,渐不信鬼神及所谓天道”。“人之发现”在“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Hum a ni st ic)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人而设。而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则是在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的第五节“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 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中作了阐述。 而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则是专用一章的内容阐发春秋思想的先驱,不过,他用的是“春秋时期的思想”,而文中所体现出来以及作者着意去阐述的也是春秋初期思想上 的“新旧交替”的特点。(见p p118-119) 早在西周末期,就出现了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思想和情绪。所有这些都成了春秋时期思想家们得以前进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1、批判的天命神权观 (1)普遍的对“天”的怀疑。《诗经》中有“昊天不惠”、“昊天不平”等对“天”的公平性的怀疑和关心人间疾苦的怀疑。 (2)在神民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随国大夫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虢国大夫史嚚对祭神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他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3)在天人关系上,出现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萌芽。 鲁僖公时,出现五陨、六鷁;宋、卫、陈、郑大火等现象。有人对此很是恐惧,以为是天对人的惩罚。

哲学知识点汇总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真正的哲学) 4、哲学的作用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哲学批判旧思想和旧制度,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精神。(批判功能)②哲学可以预见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塑造、引导功能)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含义及和三种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含义及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哲学概论复习大纲

哲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哲学 1、尝试回答的途径 1)从词源上看:哲学(philosophy) 源于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词合成,指爱智慧 “爱”:Eros指“情爱”:代表一种本能的感情冲动及浪漫的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有的。 Philia指“友爱” Agepi指“博爱”:宗教里无私的爱 我们首先要确定一点:爱智慧并不等于拥有智慧,哲学家也不等于那些已经拥有了智慧的人。爱智慧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以苏格拉底为例) 也就是说,哲学称为爱智慧,所强调的是“过程”,是不定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wonder)。 2)从外延上看:哲学既不是神学宗教,也不是科学,它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东西。(罗素的观点) 第三章哲学起源 1、哲学的起源: 1)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好奇心,起源于一种惊异感。 2)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哲学的起源: 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 所谓轴心时代,是指在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世界上的三个地方:印度、中国和希腊产生了哲学。这三个地方像三个点一样,构成了三种文化的中心与核心。而这一时期则被称之为“轴心时代。” 3)中国哲学类似的思考:金岳霖在论《道》中提出3个概念 西方:“逻各斯”(logos) 古印度:“梵”(梵我同一) 中国:道 2、西方哲学起源及其概念: 1)西方哲学起源:希腊哲学(从神话时代到哲学时代,即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古希腊人开始思考问题时以自然作为认识对象(与人的认识心理与其宇宙观有关)2)第一个哲学概念: (1)亚里士多德:所谓“本原”(arche)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惟独它不变的东西。 (2)在希腊语中,arche的两个重要含义:一个是开端,一个是主宰。因此,也译为始

论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论黑格尔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摘要:黑格尔哲学囊括很多的体系,其中有历史哲学、辩证法、形而上学、法哲学、自然哲学、逻辑学等等。其中很多分支经过黑格尔学派的发展补充,都 日臻完善,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天也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在 将来也有可供借鉴的地方。本文将主要从黑格尔哲学内容、体系、内涵,去分 析黑格尔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黑格尔哲学,世界哲学,黑格尔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地位 随着时间的过去,尤其是一批又一批的黑格尔学派和各大哲学家对黑格尔哲学 的补充与发展以及批判与继承,黑格尔哲学在今天,再次为社会所正视,也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再次展开对黑格尔哲学以及黑格尔其人的研究。如今,对于 黑格尔哲学的各种研究充塞在很多媒体之上,但是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概括却是 比较少,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定位也没有明确,因为很多的研究和探讨主要是对 于黑格尔哲学某方面的批判与继承。而且,黑格尔哲学的确是囊括社会很多方面,想要全面的研究会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本文从各个方面去为黑格尔哲学 在哲学史上给予一个定位。 1.黑格尔哲学 在这里,主要阐述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内容以及其内涵。今天,对于黑格 尔哲学,在学术界,争端不一,因此本文将从其源头——黑格尔哲学内容、体 系开始。这里将不再考究黑格尔本人的意愿,去舍本逐末,而是探究和考察黑 格尔极其之后的黑格尔学派及其他哲学的继承与补充。一个哲学体系的发展, 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历史是群众的历史,而有的学者就犯了个人英雄主义 的错误,去探寻黑格尔本人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意愿。 1.1黑格尔哲学的内容 在关于黑格尔哲学内容的范围上,哲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是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即仅仅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便是黑格尔哲学的全部内容。这在国内或国外都比较认同。其主要的理由 便是:黑格尔既然把它命名为《哲学全书》,当然就是其全部内容无疑。其二是:黑格尔哲学的内容除《哲学全书》外,还应包括早期的《精神现象学》、后期的《法哲学原理》和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一系列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等)。其主要理由有三个:(1)黑格尔曾经在 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题了“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的字样,(2)黑格尔还在1812年出版的《大逻辑》的第一版序言中,表明有把 《逻辑学》作为《精神现象学》的“第一篇续”的意向, (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有一段论述表明《精神现象学》 是包括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 1.2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因为各自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具体内容的范围的不一致,所以在黑格尔哲学的体 系划分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第一种的内容,把黑格尔哲学体系划分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懂得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构成及本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觉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学要求 认知 1.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物质的概念。 3.识记意识的概念。 4.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5.理解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6.理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7.理解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 1.举例说明人们只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改造门然。 2.分析错误意识产生的根源,说明意识反映世界的复杂性。 3.在实践中体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世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黑格尔哲学著作 《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 有时也译成精神哲学)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学全书》(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个主要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 人物语录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⒈ 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⒈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价值论 D 阶级斗争 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⒊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社会实践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科学发展观 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论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唯物论观点 ⒌人的存在方式是() A 时间 B 空间 C 实践 D 运动 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⒏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 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⒐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 阶级斗争 B 改革 C 科学技术 D 社会精英 ⒑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关系中,()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B 家庭关系 C 政治关系 D 分配关系 ⒒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 商品和商品的对立 B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C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立 ⒓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通过() A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B 改进劳动技术的结果 C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⒔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⒕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是40万元,其利润率是() A 20% B 40% C 200% D 50% 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具体劳动时间 ⒗()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 劳动二重性 B 剩余价值学说

生活与哲学基本学习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 汤阴一中周艳梅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一般知识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 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小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 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哲学的基本问 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 是什么: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为什么: 为什么是 基本问题 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 题的回答。 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 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为什么是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 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 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 一定借鉴意义。 哲学和时代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又对时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塑造功能 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产生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三大发现”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成为可能,从哲学上论证自然界唯物辩证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哲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 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条件

哲学与人生___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1.客观实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 2.什么是人生客观实际:社会历史条件,个人主客观条件,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 3.从实际出发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组号任何事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就不可 能进行正确的选择;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选择会对人生起到负面作用;认识客观实际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自己。 4.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客观认识自己,使主观符合客观;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适应时 代潮流;主动选择。 5.物质是运动的:事物都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分不开;运动是有规律的。 6.人生行动的限制因素:自身的体力和智力;社会历史条件。 7.为什么说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第一,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 第二,人的成长只有在行动中实现,才能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第三,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选择决断之勇;克服困难之勇;坚持到底之勇。 9.怎样善于行动?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走好人生每一步。首先要有准备;其次,要有顺序;最后,要有始有终。 10.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指人能动的反映世界,又能动的改 造世界的能力。前者指把客观的事物能动的反应于主观,后者指把主观的东西能动的作用实践于客观。 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 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客观规律,主观因素。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 1.“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要求我们: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生活 2.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 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 3.和谐: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不承认差别和分期。和而不同是 对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达到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实现总体上平衡和谐状态,是人们追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利益决定的。 4.发展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 5.发展——发展不是单纯数量的增加,不是重复。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6.新事物——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7.判断新旧事物不能仅凭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能仅凭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要看其是否符合 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8.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不是对 旧事物的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既克服消极过时的又保留合理积极的因素,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事物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前途是光明

《哲学概论》第一部笔记

第一部:哲学总论 第一章:哲学之意义 第一节:哲学,爱智及智之名之原义 西方:源于苏格拉底之“爱智者”,以区别以“智者”自称者。I know nothing。(因自知无知 而求知,此亦为哲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即不断探求而非直接接受,区别于宗教取经。) 中国:求知之成果——求知的能力——德行(求知的目的)。“知人之智”为一切智中之最难。 第二节:如何了解哲学之意义 哲学之意在变化,亦难将东西方之意义一一对应。如何从人类学问世界中去看出哲学一学问之存 在与其在学问世界中的地位,是本章任务。 第三节:论广义之学问及以行为主之学问 学问大分两类:一是主要关联于我们之行为的;二是主要关联于言语文字之意义之知的。 第一大类可分三小类:一,实用的生活技能及生活习惯之养成之学;二,艺术及身体之游戏一类 之学;三,道德的实践之学。 (此分类为作者一家之言,分类最重要是标准和目的,应因需而定) 第四节:论以知为主之学问 历史:始于以语言文字记载我们对于具体事物具体生活之变化发展的经验。 文学:始于以语言文字抒发表现我们在接触具体事物之具体生活中所生起之想象、感情、志愿等。简言之,即感情。 科学:始于以语言文字陈述表达人生活中所接触之不同具体事物之共同普遍的抽象性相与关系。 一切纯粹科学,在根本上只是研究什么是什么,而并不直接告诉人当如何修养自己,完成其人格。从此说,纯粹科学与我们上述之为人之学,好似属于学问世界之两极。 第五节:哲学在学问中之地位与意义之初步的了解 哲学就是要了解各种学问之相互关系,及其与人生之关系。 人必须有一种学问,去了解此各种学问间可能有的关系;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维,加以关 联起来,贯通起来,统整起来;或将其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消解。 (我们自觉各种知识是一个整体,和我们的整个的心相对应,因此需要一个经络去把各种知识以 及知识之外的存在统整起来。) 第六节:哲学问题举例

人教版高中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特点:A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唯物主义(特点:A它是时代的思想智慧,B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C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黑格尔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思想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背起行囊,独自旅行。 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 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 恶是发展原动力 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 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 嘿,哥们,我说,嘿,哥们我说,没有意义的怎么可能存在。 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太阳下面没有新事物; 良心,它就是对它自己有了确信的精神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 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人死于习惯 民必须体会到宪法是自己的权利,可以落实到实处。否则,宪法就只是徒有其表,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 历史常常惊人地重演 人类是地球上的匆匆来客 一个灰色的回忆,怎能抗衡现在的生动与自由 民族不是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民族是由国家创造的 熟知并非真知 上帝惊叹细节 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当只是单一的画家,应是兴趣广泛的多面手

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概况】第1、2、3课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 (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意识决定物质)(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⑵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第4、5课 1、世界的物质性 ⑴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⑵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具体物质形态是物质的体现。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与运动 ⑴运动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黑格尔哲学核心内容

黑格尔“实体即主体”思想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序言中说到:“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这就是著名的“实体即主体”的基本原则。 ?实体即主体的思想最早提出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范畴篇》里曾经从逻辑判断的角度为实体作出规定,他认为实体就是只能充当命题判断中的主词而不能充当宾词的东西。而当黑格尔提出“实体即主体”时,无论实体还是主体在概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笛卡尔开始,主体已经不仅仅是判断中的主词,而是更多地被用于人类理性尤其是认识能力。由于近代哲学是通过与客体之间的差别来确立主体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的同一性问题。黑格尔现在提出这个原则,就是想使主观性原则与古代哲学的客观性原则融为一体。与亚里士多德相比,黑格尔考虑更多的是实体本身的能动性。在他看来,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 ?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开始陷入了二元论的困境。斯宾诺莎强调了实体的一元论,但是缺少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原则;康德虽然发扬了主体的能动性,然而却始终无法扬弃外部世界的现实。黑格尔主张“实体即主体”,因为实体自身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能动性的内在动力。实体作为“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 ?在黑格尔看来,实体惟有在自身中就蕴含着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才可能展开自身而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实体并非无差别的同一性,而是在其自身内部就蕴含着否定性和矛盾: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因此,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也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的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而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就表现在它自身之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因而它是单一的东西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分裂为二,将自己树立为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中的矛盾和对立,重建自身统一性的过程。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于是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而且只有当实体真正成为主体,从潜在展开自身并且重建自身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现实的。 ?所以在黑格尔看来,真实的存在或真理并不是现成存在的所予对象,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其自己展开自己的自我运动,而且只有当它达到了终点时才能成其为现实,因而真理乃是将所有一切展开了的因素包容于自身之内的“全体”。 ?单纯的实体还只是潜在的因素,当它展开自身而外化为世界时,也仍然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当实体展开为世界并且扬弃一切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真正的现实,而这个重建自身同一性的工作就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于绝对的认识活动来实现的。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