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力说课稿——评职称专用

重力说课稿——评职称专用

重力说课稿——评职称专用
重力说课稿——评职称专用

《重力》说课稿

****二中 ***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物理教师****,参加这次说课活动,我认为是一个难得的学习的机会,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说说《重力》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重力》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关系;会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收集、分析、处理实验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树立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激发学生探索自然

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原理的热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是本节难点。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法、演示法和实验探究法。

本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演示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在实验探究中通过设计方案(包括如何实验,如何设计表格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结论、交流评估等对重力与质量关系进行探究。这几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收集、分析、处理实验信息,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观看“苹果落地故事”视频,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引出《重力》的课题。

(二)重力概念的教学

1.由分析苹果落地的原因得出“重力”的概念,说明重力用符号“G”表示,重力也简称物重。

2.展示几种重力现象图片,并请学生举例生活中其他常见的重力现象,说明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3.通过分析事例,说明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三)重力方向的教学

1.通过观察粉笔离开手后最终都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首先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2.再进一步通过分析粉笔下落的方向、重锤悬挂静止时细线的方向的特点,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同时通过分析静止时细线在水平地面与在斜面时的方向特点,引导学生对“竖直向下方向”的理解,即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面垂直,但不一定与地面垂直。

3.介绍重垂线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次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重力大小的教学

1.讲述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

2.探究活动

由如何判断两个质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大小,以及如何验证“质量越大,重力越大”这句话的正确性,引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包括如何实验,如何设计表格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结论、交流评估等。

在学生得到“质量越大,重力越大”这句话是正确的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得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10N/㎏”的结论。

通过对“各个地方g值”的分析,得到:地球上不同地方,g值不同,

说明一般情况下g取9.8 N/㎏。

3.引导学生得到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说明各量的单位以及g值的读法与物理意义。

4.重力公式应用举例

出示相关重力公式应用的实例,说明利用G=mg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分析并板演例题,让学生完成教师出示的训练题并订正(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重点分析清楚解题的思路和需要主意的方面)。

(五)重力作用点的教学

出示不倒翁,以“不倒翁为何不倒”引出重力作用点叫重心,并说明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物体的重心就在它们的几何中心上,简单介绍寻找不规则、质地不均匀物体重心的两种方法。

(六)课堂检测与评价

(出示课后作业1-3)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估。然后老师根据检测、交流评估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七)作业布置

以“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怎样”为主题,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说出可能的情境。

总体说来,本节课充分考虑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尝试应用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掌握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老师指正,谢谢!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说课教案 科目:物理 课题: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杜中华授课时间: 2011年5月

关于《重力》的说课教案 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杜中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

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 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 ? 1.重力的产生. ? 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 3 .重心的理解及确定 ?(五)教学难点: ? 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 三、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 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 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 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第四环节:知识延伸。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 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 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 种途径。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 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 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 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 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他们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他 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 儿在游戏中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 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 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 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 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doc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希望考生们能在202X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开始前,积极准备备考,争取通过这最后一关!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说课稿:重力与重心 《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初中物理 优秀《压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8。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五个方面阐述。 一、说教材 压强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压强即是前面学过的质量密度、重力及二力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后面学习浮力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设计 1.知学情分析学情可知学生对力有初步的认识。有探究简单实验的经历,了解控制变量法。具备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薄弱。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参与实验,操作兴趣强烈。 2.通过课标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2) 能通过实验,会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3)知道压强、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改变压强,能用压强解释有关物理现象。 3.依据教学目标和中考热点,确定重点是压力、压强公式及简单计算;难点是:压强概念的形成。 4说教法、学法、教具我的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学法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为主,教具有自制微课、改装的书包、气球、水桶、瓶子、烧杯、水、沙子、木块、小桌子、钩码、海棉。 三、教学流程如下:

由微课情景引入认知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学 习压强改变压强知识巩固延展 (一)微课情景引入【】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我根据教材,利用自制的微课“北极的交通工具”,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北极的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情由景引入新课。 (二)认知压力分三步 1.初步认识。我让学生用手指压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提问:手指有感觉吗?有形变吗?学生动手实验,有感知、有兴趣,积极性高。明确压力定义后,学生练习画压力的示意图。通过投影、纠错,示范。这样训练正确画图,进行规范引导。 2.区分压力和重力。我利用水桶压气球的实验,提问:球为什么变瘪啦?学生能说出是压力的作用。再问:压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容易想到的是重力。我再把气球挤压在墙上,问:这个压力怎么产生的?通过实验学生意识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随后展示示意图进一步区分。这样让学生由现象到本质逐渐深化,构建知识。 3.通过设计组合图,会进行压力的简单计算。 压力是重点也是中考的热点。考虑学生的认知层次,我把压力分三步学习,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理解压力,为压强计算做好准备。 (三)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书包做了改装,让学生去体验改装的效果。【】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动”。学生通过摸摸、看看、做做,多种感官感知,从而发现问题或找到规律。

《力的平衡》说课稿

第八章力与运动 第二节《力的平衡》说课稿 望江学校余涛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得出静平衡,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发现受平衡力的物体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完善平衡的概念。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根据初二学生的好奇心,完成书上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容易。 课本中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这种平衡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探究,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理解,我在课件中增加了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会对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 通过探究和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3.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什么是平衡状态; ②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能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本节知识也为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物理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分组汇报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总结的能力。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的确定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摩擦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再通过一些小实验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存在方向和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初中物理说课稿三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三篇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初中物理说课稿三篇 物理课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八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听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同学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准备了初中物理说课稿三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说课稿:《动能与势能》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

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初中:《重力》说课稿

初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 / 初中说课稿范文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重力》说课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说课稿资料适用于初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下面是关于《重力》的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 《重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多先前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起到加深和巩固的作用,还可以为以后学习二力平衡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重力已经具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此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合理设计探究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掌握重力的定义 2.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3.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及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二)过程和方法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体会到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相紧密 (四)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五)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设计思路】新课标的理念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的反馈如何,我都会给予肯定和支持,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教、学法】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我将把提问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融入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年级物理册,第章,第节《》,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章《》是初中物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要求) 1)。(以及) 2)。 (2)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以及) 2)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部分)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4,(第四部分)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功课,学习热情都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物理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的方面) 二、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所以本节课我制定的学法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的现象及结论,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第三个方面)三、教学过程(我将它分为六个环节,首先第一个环节)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识 课的开始,我将向学生描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接着提出问题:?通过该问题调动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同时也自然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接着第二个环节) 2,(讲解新课),探究新知识 。(第三个环节) 3,联系生活,扩展新知识 在此时,我会将生活中,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实际例子,给学生提出来,与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第四环节) 4,交流收获,优化新知识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重力》说课稿_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 下面是关于《重力》的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 《重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多先前学习的力的作用效果起到加深和巩固的作用,还可以为以后学习二力平衡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重力已经具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此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合理设计探究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掌握重力的定义 2.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3.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及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二)过程和方法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1 / 5

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体会到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相紧密 (四)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及方向 (五)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设计思路】新课标的理念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的反馈如何,我都会给予肯定和支持,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教、学法】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我将把提问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融入教学过程中。为了遵循学生的主动参与原则,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片段《有趣的太空生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太空中会有这样的现象,而在地球上却没有? 各知识突破 一、万有引力 学生活动(模拟万有引力): 2、重力的产生 2 / 5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说课讲解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专 题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专题 一、知识储备: 1.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合力为。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受力,如图1中A、B两物体;不相互接触的物体受力,如图2中两磁铁。 3、重力的方向;作用点。 4、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方 向。 6、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关。 二、受力分析: 1. 如图3所示,小球用线系住挂在天花板上并与墙面接触,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2. 如图4所示,木块放在斜面上静止不动,试画出木块受力示意图。 总结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 (1)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 来,只分析它所受的力,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周围物体的作用 力); (2)在分析物体受力时,应先考虑重力,然后是弹性力、摩 擦力等,并分析物体在已知力的作用下,将产生怎样的运动或 运动趋势; (3)在分析各力的过程中,要找到它的施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这样可以防止漏力和添力, 根据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及物体周围的其它物体的分布情况,确定力,保证力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4)检验,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平衡力的知识来检验所画出的力是否正确。 3、如图5所示,试分析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A作匀速运动时的受力情况。 4、如图6所示,物体放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传送带上,请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如果传送带突然 加速或减速运动,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5、一小球静止在竖直的墙壁之间,如图7,请画出小球所受力的示意图。 三、应用: 1、一个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到分别为5牛和3牛的两个力F 1、F 2 的作用后仍处于静 止状态,如图8 所示,则该物体受到的合力为,桌面对此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方向为。 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受的多个力中,有一对大小为15N的平衡力,当这对力突然消失后,该物体的运动状态将____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3、一个小球重3牛顿,当它以0.5米/秒的速度在光滑的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加在小球上的水平推力是() A、0牛顿 B、1.5牛顿 C、3牛顿 D、无法判断。 4、如图9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 F1作用下, 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 N;若将A、B紧靠着放在 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水平桌面上,用水 速运动(如图9乙所示),则推力F2= N。

八年级《重力》说课稿

八年级《重力》说课稿 长江中学熊国武 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物理第三章第四节《重力》。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说明,以及教学程序设计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的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定义。通过牛顿提出“引力”概念的故事,养成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探究的习惯。 (2)知道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垂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知道重心。 (3)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其质量的关系及其公式G=mg,知道比例系数g的数值、含义和单位,能利用此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过实验来研究的,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指导意义,所以列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重力计算公式解决相关问题及时重点又是难点。二:教学方法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演示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程序设计 由于初二学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础知识来研究常见力的,所以本节课将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为学习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这幅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这几幅插图引入新课很自然。(二)新课教学分析 1.什么叫重力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学能力。 2.重力的大小 这个内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完成《学习活动卡》的步骤,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让学生学会对实验信息的收集及分析处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

初中物理教师说课稿模板__全套

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功》,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制定、学法教法、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功)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②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A.结合实例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C.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②过程与方法: A.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B.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C.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A.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B.使学生认识“不劳无功”和“劳而无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证唯物主义观点。 C.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教具与学具 木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初中物理《浮力》优秀说课稿

初中物理《浮力》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学物理教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节浮力(P176~ P178),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程序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

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工具 1、学生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适量水,物理《《浮力》说课稿——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案》。 2、演示器材: 一个小铁钉、一个木块、一个乒乓球、一个空心金属球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一、说教材 《重力》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本节课是在学生学 习了质量、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是本章的重 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 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对实 验也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能力不强,需要 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来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重力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能够定性的认识,但尚不能够科学认知,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 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 生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困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 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 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 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生活与物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 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最新《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说课稿 宁县四中高一物理备课组石银刚 一、说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低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从这节课开始研究物体所受的力,本节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如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压锯条、物体落向地面、地球自转等)引入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概念,并应用二力平衡原理引入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的物体,正常情况下都离不开重力的作用,因此在相互作用的教学中,教材将重力放在其它力的前面,突出重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因此教材在这部分的处理中只做陈述性的简单介绍。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现有接受能力来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和重心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解决重心这一难点,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以求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力的概念和重心位置 二、说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四、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力的概念 1.由同学们已有的力学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得出力的概念。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二)探索力的概念、图示,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实验,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发生形变的原因。学生概括力的定义。并在老师引导下探索出力的表示方法,即力的图示。进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重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 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 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重力的产生. ?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 3 .重心的理解及确定 ?(五)教学难点: ?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 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在初中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 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 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采用对初中知识复习与深化,从生活出发,通过课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逐步探索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产生、重力的三要素及重心。 对本节的设计应突出如下几个特点: 1 、基础性、预备性、学生的自主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