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代中期诗词文

清代中期诗词文

清代中期诗词文
清代中期诗词文

第三讲:清代中期的诗、词、文乾隆时期至鸦片战争前(即乾隆至道光十九年,1735一1839)的文学作为一个阶段来探讨。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学者研治经史注重训诂、考订,力图以此法达到通经,由通经达于治世,文人也多重学问,在文坛上,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倡于前,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说”随其后,翁方纲别出新意,提出“肌理说”,实际上与宋人“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有相通之处。其间,既有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力主宋调,影响延至清末,也有郑燮、黄景仁等以才情傲立于诗坛,自成一家。清中叶古文和骈文均有繁荣之势,桐城派总结传统古文理论,倡“义理”、“考据”、“辞章”,影响盛于一时;骈文则在前代的沉寂之后,重又复苏,涌现出诸如汪中等骈文大家。从词坛看,厉鹗承朱彝尊继续倡导清婉深秀的词风,张惠言的常州词派尊词体,重寄托,则与清中期重学问之风相联系。

一诗

1、沈德潜“格调说”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即《清诗别裁集》)等书。

沈德潜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其说本于明代七子,故沈氏于明诗推崇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宗唐而黜宋。

但沈氏诗论的意义和明七子之说实际是不同的。因为他论诗有一个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求有益于统治秩序、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其《说诗晬语》第一节就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这首先是从有益于封建政治来确定诗的价值。

沈德潜的诗论是以汉儒的诗教说为本,以唐诗的“格调”为用,企图造成一种既能顺合清王朝严格的思想统治而又能点缀康、乾“盛世气象”的诗风。但唐诗的“格调”同它的激情是分不开的,这种主张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所以,沈氏本人的诗作,大抵平庸无奇;有时也写民生疾苦,但这不过是表现封建文人“忧国忧民”的姿态而已。只是他在各种选本中对一些古典作品的技术性分析,还说了不少内行话。

2、翁方纲 “肌理说”

 在乾隆时做过内阁学士的翁方纲(1733—1818),以提倡“肌理说”闻名。他是一位学者,也以学者的态度来谈诗,认为“为

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

所谓肌理,兼指诗中的义理和作诗的条理。他认为学问是作

诗的根本,“宜博精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粤东三子诗序》),同时认为宋诗的理路细腻为唐诗所不及,所以主张宗法

宋诗。在提倡诗风的“醇正”方面,他其实与沈德潜相合,其诗

作质实而少情趣。

3、袁枚 “性灵说”

乾隆时,在诗论主张上,既对王士禛表示不满,又先后与沈

德潜、翁方纲针锋相对的诗人是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浙江

钱塘(今杭州)人。广交四方文士,负一时重望。生活放浪,颇

为礼法之士所讥。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笔记小说《子

不语》。

袁枚值得注意的地方,不仅是他的诗歌主张,他实际从许多

方面重申了晚明的反传统思想,代表了晚明思潮在经历清前期的

衰退之后的重新抬头。他和李贽一样,肯定情欲的合理性,认为

圣人之治,就是要让“好货好色”的人欲得到满足(见《清说》)。他甚至肯定富有者奢靡的生活,反对一味崇俭,指出:“古之圣贤,求贫民之富;今之有司,求富民之贫。不知富民者,贫民之

母也。”(《与吴令某论罚锾书》)

袁枚的思想也不纯粹是个人的东西,而实际反映了当时城市

工商业者的要求和思想界的变化。甚至像身为馆阁大臣、士林领袖的纪昀,也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对矫情的“假道学”大加讥讽,主张“理”要顺于人情,可见这种思想变化是带有普遍性的。

袁枚的诗歌主张一般称为“性灵说”,这里的“性”即性情、情感,“灵”即灵机、灵趣。具体而言:

第一,从诗歌的本质来看,“诗者,由情生者也”(《答蕺园论诗书》),“性情以外本无诗”(《寄怀钱屿沙方伯予告归里》)。也就是说,人的性情乃是诗歌的本源,所以“提笔先须问性情”(《答曾南村论诗》);而“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蕺园论诗书》),所以他对沈德潜选诗时不收艳诗和程晋芳要自己删去集内的“缘情之作”大为反感(见《再与沈大宗伯书》、《答蕺园论诗书》)。

第二,性情又总是具体个人的性情,所以作诗须讲求自我个性,不可因袭他人,所谓“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答兰垞论诗书》),宗唐、宗宋的争执,在他看来是全无意义的事。

第三,从具体创作来说,他强调要有“才”、有“灵机”。“作诗如作史也,才、学、识三者宜兼,而才为尤先”,“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心灵”(《蒋心余蕺园诗序》),追求凭

藉天才发露而造成的“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赵云崧瓯北集序》)等超越陈规的变化多端的风格。

第四,在以性情、灵机为前提的情况下,也重视学习古人、精心磨炼,主张“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续诗品·著我》),并自述“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遣兴》)。

袁枚的诗论同沈德潜、翁方纲的主张直接对立,和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既相排斥又相关联。他并不反对“神韵”的提法,《再答李少鹤》说:“仆意神韵二字,尤为要紧。……

袁枚主要是继承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诸论,又汲

取南宋杨万里的意见,而构筑成自己系统的理论。在追求诗的“工妙”上,他比公安派来得讲究。在当日的诗坛,这种理论对恢复

诗歌的抒情功能和个性表现,有很重要的意义。

他的诗虽体式多样,但不以厚重壮大、激情奔放为特色,而以新

颖灵巧见长。如《春日杂诗》:

清明连日雨潇潇,看送春痕上鹊巢。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前两句写雨中春色初发,后两句想象月华融漾在杏花梢的幽艳,而以明月有情、相约观赏勾连前后,极为巧丽活脱。这种诗看似

轻灵,但绝非草率写成的。另外如“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十里烟笼村店小,一枝

风压酒旗偏”(《春桥》);“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雨过湖州》)等等,都是这样的名句。

袁枚也有些诗是关涉社会问题的。如《捕蝗曲》、《征漕叹》等都表现了士大夫传统的责任感;而有些讽刺之作,尤能看出他

的尖锐的个性:

晴太温和雨太凉,江南春事费商量。杨花不倚东风势,怎好漫天

独自狂?(《偶作》)

这首和《纸鸢》、《憎蝇》等诗,均以憎厌的语气描绘一类

人物的丑态:他们全无独立人格,趋时附势,却洋洋自得,甚且

不可一世。这种感受在乾嘉时期的文学中有特出的表现,这是值

得注意的。

 4、赵翼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深于史学,《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为世所重;

文学方面有《瓯北诗钞》和《瓯北诗话》。赵翼论诗与袁枚

相近之处,是以创新为最高标准,绝不甘落人后,更不用说模拟。有《论诗》绝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风骚数百年。

不要说见解卓异,即从此诗看作者的精神气质,亦是傲然不

群。

赵翼为诗不主一格,无所不入,个性分明、才情豪放是其长。如《野步》: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

枫叶白人头。

虽也有伤秋之意,却不愿写成悲叹之辞,在鲜明的色彩中表

现出健朗的意气。

 5、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一

位著名的书画家。有《郑板桥全集》。他是一个稍带狂诞习气,而思想和性格却并不敏锐和强烈的正直人士。就像他的书画,有

些“怪”味却并不放纵,其实还是比较秀雅的,内蕴也比较浅。 他的诗一部分集中反映民生疾苦,如《孤儿行》、《逃荒行》、《姑恶》、《私刑恶》、《悍吏》等,都很具体真切而富于同情心,为一般诗人所少有。语言自然浅切,不喜模拟,是一种优点,但缺少特异的感受和别出一格的创造。律诗尤嫌轻滑不着力,绝

句较明快,有些表现出他的性格。如下面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

作渔竿。(《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6、黄景仁

年辈稍晚的诗人中,黄景仁亦曾与袁枚有交往,张问陶的诗曾受到袁枚的赞赏。他们的创作都富于个性和才情,对压抑人性的封建文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在诗歌艺术上,黄景仁的成就更加特出,誉之者称“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包世臣《齐民四术》)。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有《两当轩集》。

黄景仁多次应试不中,一生潦倒而多病,穷愁困顿的生活实情也就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我生万事多屯蹶,眄到将圆便成阙”(《中秋夜雨》),“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都门秋思》),“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别老母》),写尽寒士的悲酸。

黄景仁的诗以七言之作(包括古体和律绝)最能显现其特有的气质,风格深受唐诗影响,但又自出机杼。

他二十四岁时参加安徽学政朱筠(号笥河)在采石矶太白楼举行的盛会,即席写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据说此诗曾让与会士子搁笔,人誉之为可与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作赋相比。

黄景仁的七言律绝能广采博取而自成一格,语言自然秀逸,意象鲜明而具有独创性,感情表达得很深细,有晚唐特别是李商隐诗的风味。在他的时代,他终究是最具诗人气质和才华的,其诗中深层的感染力一直漫渗到现代。

二 词

1、厉鹗与浙派词

 浙派词的势力从清前期延伸到中期,厉鹗继朱彝尊成为其支柱。厉鹗论词,曾以画为譬,“画家以南宗胜北宗”,而在词中,辛弃疾、刘克庄诸人为北宗,周邦彦、姜夔诸人为南宗(见《张今涪红螺词序》),抑扬分明。其意大抵承自朱彝尊,认为清婉深秀胜于慷慨豪放。

他的词作以纪游、写景及咏物为多,音律和文辞都很工炼,选取的意象大抵华美而幽冷。与朱氏有所不同的地方,是他的词中特多孤寂的情调,这种情绪在寻求宣泄时,会形成自我的扩张,使词呈现壮奇之趣。如《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

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寒城阙,

不见春红吹到。微茫越峤,但半沍云根,半销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

浙派词自厉鹗之后,虽仍保持一定影响,但声势已不

振。这主要是因为包括朱彝尊、厉鹗在内的浙派词人,取材的范围都比较窄,对于意境的追求也比较单一,他们又喜欢写咏物词借以表现音律与辞藻之长,这些特点本身容易造成内容和风格的重复;在才力不足的词人手中,更容易走向枯寂、琐碎。在此种状况下,浙派后期词人吴锡麒,郭麟等先后试图通过对浙派传统理论的变通以求挽转委顿的态势,但并未造成很大影响。嘉庆年间,张惠言用经学方式提高词的身份,别张一帜与浙派对立,它更难以与之相抗衡了。

2、常州词派: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他是一位经学家,并以词和散文著名,是当时“常州词派”和古文中“阳湖派”的首领。有《茗柯文编》、《茗柯词》,另编有《词选》,代表他的词学观点。

其《词选序》中所述主张,最根本一点是提出词和诗一样要讲求比兴、要有寄托,“要其至者,莫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非苟为雕琢曼辞而已”。从这一种标准来看,他认为宋亡以后“四百余年”的词家,都是“安蔽乖方,迷不知门户者也”,这当然也包括了风行一时的浙派词。他是怎样来指明门户的呢?

《词选》共选唐宋词人四十四家,而序文特加称许的,在唐

为温庭筠,在宋为张先、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张炎。

他最推崇的是温庭筠,而原因是在他看来温词种种美人香草的辞面都只是比兴,内中隐有深微的大义(这实际是经今文学的解释方法)。而宋之八家,都还有缺点,即“不免有一时放浪通脱之言出于其间”,要注意辨别。所以他虽选了苏、辛,但主要是选其含蕴委婉之作。

这样,张惠言把词的正格规定为一种通过比兴手法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讲究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这种带有经学气息的词学理论,看起来似乎可以纠正浙派词的某些弊病,其实它所指引的路径更为狭窄,在感情的表现方面也更为收敛和隐晦。但由于张惠言的影响,这种理论一度相当风行。

张惠言的词作,文字简净,少用华艳的辞藻和典故,抒情写物,细致生动,词旨在若隐若显之间。他的《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五首,前人颇多称颂,下面这首《木兰花慢·杨花》也很有名:

儘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

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但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

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与朱彝尊、厉鹗的词作相比,它的感染力显然差得多。这种若隐若显的写法,虽可以作为多种风格中的一种,但如果要求所有的词都这样来写,单调和重复将不可避免。张惠言一生作词不多,恐怕就与此有关。

通行本《词选》后面,附有郑善长所编《附录》一卷,收张惠言、张琦兄弟及黄景仁、左辅、恽敬、钱季重、李兆洛、丁履恒、陆继辂、金应珹、金式玉和郑善长自己的词,他们中除后三人为安徽歙县人外,其余都是常州(武进、阳湖)人,因此他们被称为“常州词派”,但这些人中,黄景仁、钱季重早逝,恽敬、李兆洛、陆继辂等为阳湖派古文家,并不以词名,堪称张氏羽翼的是后三人,他们都是张氏的门生。但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影响,真正进一步推衍常州派理论而有重大影响的,是稍后的周济。

周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江苏荆溪(今宜兴)人。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并选有《宋四家词选》。

周济早年曾随张惠言的外甥董士锡学词,但他与继承张氏衣钵的董氏之说“或合或否”(《味隽斋词自序》),对张氏的词论也提出了不少修正的意见。

其一,张惠言提出词体与“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词选序》)相近,因此词与诗赋有同样的价值,这掀起了词史上所谓“尊体运动”。周济更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介存斋论词杂著》),进一步强调了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

其二,张惠言重比兴寄托,但如以他在《词选序》中的“指发幽隐”之说为准的话,实在是很容易把词写成谜语。周济也强调寄托,但在讲“非寄托不入”时又讲“专寄托不出”(见《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要求超然于事象之上,使“灵气往来”(《介存斋论词杂著》),这就避免了把词中的意象、文辞变成一种隐晦的“代码”。

其三,张惠言《词选》虽贯穿其理论主张,但范围稍广,兼有精选读本的性质,周济《宋四家词选》只取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四家,而以其他词家分属这四家之下,并明确提出学词的途径是“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则完全成为学词的范本,且更为简明。他推重张氏所不取的吴文英,又以周邦彦为最高典范,均与《词选》的标准有所不同。

常州派的理论经过周济的发挥,更为系统化,也更为简明实用,所以影响也更为广泛深远,笼罩了清后期的词坛。

三、骈文与散文

清中期的文,情况较为繁复。既有骈体与散体的对立,散体之中,也有正统的“古文”与这以外的散体文的区别,而正统的“古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诗歌一样,清中期包括骈文在内的广义的散文,在脱离为封建政教服务而恢复自由抒情和个性表现的功能上,有较显著的发展。

一、骈文的兴盛

自唐宋古文运动以后,骈文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但作为官方文书的应用文体,仍为一般读书人所熟悉。而唐宋古文的传统因受理学牵制,在元明显得无法顺应时代的变化,骈文又有了重兴的机会。晚明时期,一方面是小品文在近俗的方向上打破了唐宋古文的传统,另一方面,复社诸子提倡骈文,则是在古雅的方向上起到同样的作用。入清以后,文化风气总体上的趋雅,使骈文更容易得到肯定。清初的骈文名家陈维崧、毛奇龄诸人,实际是把晚明风气带入清代的作家,稍后则有章藻功。至雍正、乾隆之际,胡天游成为承上启下的人物,时人称其“骈体文直掩徐、庚”(齐召南《石笥山房集序》)。至乾隆、嘉庆之际,骈文大盛。这一过程,大致如《清史稿·胡天游传》所说:

俪体文自三唐而下,日趋颓靡。清初陈维崧、毛奇龄稍振起之,至天游奥衍入古,遂臻极盛。而邵齐焘、孔广森、洪亮吉辈继起,才力所至,皆足名家。

乾、嘉骈文之盛,又带有与桐城派古文相抗衡的意味。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应数汪中。

 汪中(1744—1794)字容甫,江苏江都(今扬州)人。三十四岁为贡生,后绝意仕进,钻研经史,以博学称。有《述学》等。

他不喜宋儒之学,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每加驳斥,文章也自具思想光彩。如《列子·说符篇》记“狐父之盗”路遇“爰旌目”将饿死于道,遂以食物救活了他,而爰旌目醒后义不食盗者之食,终于饿死。汪中取前半部分作《狐父之盗颂》,热烈赞美狐父之盗救人的美德。作者认为,盗者之食是冒犯死刑而得,而施之不望有报,纯为“悲心内激”,所以是格外可贵的,叹为“吁嗟子盗,孰如其仁!”江藩称汪中著此文“以写怀自伤”(《汉学师承记》),未必全面。它不仅有意与“义不食盗者之食”的正统道德观相背,把苦难者求生的权力放在传统道义观之上,而且强调人与人休戚相关的感情才具真正的道德价值,都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另有《广陵对》、《哀盐船文》、《自序》,均为人所称道,而《经旧苑吊马守真文序》,更是文采优美,感情动人:

岁在单阏,客居江宁城南。出入经回光寺,其左有废圃焉。寒流清泚,秋菘满田,室庐皆尽,惟古柏半生,风烟掩抑,怪石数峰,支离草际,明南苑妓马守真故居也。秦淮水逝,迹往名留,其色

清代诗词文发展络

清代诗词文发展络

————————————————————————————————作者:————————————————————————————————日期:

清词的发展脉络 流派时间代表人物特点影响 阳羡派清初陈维崧悲慨健举 萧骚凄怨 以豪情抒悲愤 陈维崧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摒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新乐府精神,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畛域。对词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浙西词派清初到清 中叶朱彝尊(清 初代表)、厉 鹗(清中叶 代表) 标举醇雅风格,蕴藉空 灵,无轻薄浮秽之弊,也 不落浓艳媚俗。即使艳情 咏物,也力除陈词滥调, 独具机杼,音律和谐。 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 制了创造的天地,也给该派带 来了堆填弄巧的风气 纳兰性德(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清初纳兰性德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 爱情词低回幽渺,执着缠 绵。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 全词。纳兰词真挚自然。 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 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 水。 常州派清中叶到 晚清张惠言、周 济 张词气势雄健,风格俊 逸。词风较为质实,但其 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主张尊词体,提高词的地 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 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 周济以艺术审美眼光推 崇词体,突出词的“史” 性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 治感慨;对词的比兴寄托 从创作于接受上肯定。 ①张惠言主张尊词体,提高词 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 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 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气起到了积 极作用。②周济一方面并纠正 了浙派的浅滑甜熟,使常派真 正风靡开来,笼盖晚清时期的 词坛,一方面创作与理论脱节 对艺术审美和技巧认识较缜 密,个人词作却为如人意。

智慧树知到《中国古诗词探胜》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测试 1、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佳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平正中和之音,细咏自见,取冠《三百》,真绝唱也。”说的是() A、《汉广》 B、《关雎》 C、《蒹葭》 D、《桃夭》 答案:B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对诗乐的评价。() 答案:√ 3、清人姚际恒说()一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A、《摽有梅》 B、《蒹葭》 C、《硕人》 D、《桃夭》 答案:D 4、《诗经》中有大量的()提倡人伦的和谐,整个人群的“和”,是此类诗篇的主导精神。 A、燕飨诗 B、颂祖诗 C、爱情诗 D、农事诗 答案:A 5、《宾之初筵》是对正确的宴饮之道的申诫,对酒后失德的谴责。()

答案:√ 6、()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答案:C 7、《七月》以()为兴,颠倒错综,亦实亦虚,串连全篇。 A、空间 B、农事 C、月令 D、饮食 答案:C 8、《离骚》,一般认为是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时所作。 答案:√ 9、《九章》是屈原学习民歌的作品。 答案:X 10、屈原的作品内容比较接近的是____。 A、《九歌》 B、《九章》 C、《离骚》 D、《招魂》

答案:BC 第二章测试 1、秦罗敷这一形象的特点有 A、美丽 B、坚贞 C、机智 D、爽朗 答案:ABCD 2、《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 A、《文苑英华》 B、《玉台新咏》 C、《文选》 D、《乐府诗集》 答案:C 3、“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____的诗歌特色。 A、屈原 B、王粲 C、谢灵运 D、曹植 答案:D 4、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 A、曹操

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的诗词文

————————————————————————————————作者:————————————————————————————————日期: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的诗 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 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万历进士。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钱诗名很大,被推为一代宗师,著有《投笔集》。他与吴伟业、龚鼎孳

清代诗歌发展脉络表

清代诗歌发展脉络图

代 诗 人屈 大 均 《翁山诗 外》 《翁山诗 略》 屈大均诗以 屈原为楷模,效 法注重民生的 诗圣杜甫,但又 自铸伟辞,开辟 出自成一家的 “翁山诗派”, 形成词语璀璨 瑰丽、情感沉烈 恢宏、意象雄奇 的独特风范,将 文采美、性感美 与理性美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文采美 发自情感美,而 情感美又遵循 着理性美,这种 完美的结合,使 得他的诗文具 有动人心魄的 艺术感染力。 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歌 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神, 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辟 了道路。其中以顾炎武、 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吴 嘉 纪 《陋轩诗 集》 他终日把卷苦 吟,写出了大量 反映社会黑暗, 民不聊生的诗 篇。他的诗以其 真实而深刻的 内容和高度概 括的手法,反映 了当时劳苦大 众苦不堪言的 生活困境和自 己的思想感情。

清代 自 珍 亥杂诗》表示态度和愿 望。他以政论作 诗,但并不抽象 议论,也不散文 化。实际他写得 多的还是五七 言“古体侓诗”, 七言的“近体 诗”,而以七言 绝句为大宗。一 般趋向是不受 格律的束缚,自 由运用,冲口而 出。这也以七言 绝句表现得最 突出。 富而深刻。而表现方法也 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 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 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 奥。 宋 诗 派 与 同 光 体 宋 诗 派 郑珍《下 滩》 何绍基 创作倾向是“合 学人、诗人之诗 二而一之”。宋 诗派学古并不 主张机械地拟 古,他们也吸收 了宋人学唐而 “力破余地”的 艺术创造精神, 追求诗歌的独 创性。 成就较为突出的郑珍以 刻炼之笔出以平易面目, 确有独自风格。不过由于 他们缺乏新思想,又或为 达官贵人,或为贫寒学 者,生活面狭窄,尽管尖 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也曾在他们的诗歌中激 起一点回响,但总体说 来,诗歌的现实内容是较 为贫乏的。宋诗派至光绪 年间衍为“同光体”。

清代诗歌流派

神韵说 1.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 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tFfIl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i 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 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阳羡派 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91PyIy 2.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 1.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等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以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T*Y} 常州派 1.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第二章神话 第三章《诗经》 第四章历史散文 第五章诸子散文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 第二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章东汉散文 第五章汉代的辞赋 第六章汉代的诗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第二章建安文学 第三章正始文学

第四章两晋文学 第五章陶渊明 第六章南北朝诗歌 第七章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和散文 第八章南北朝民歌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第四章李白 第五章杜甫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七章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八章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第九章晚唐诗文 第十章唐代传奇 第十一章唐五代词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北宋词 第三章北宋诗 第四章北宋散文 第五章苏轼 第六章南宋词 第七章南宋诗 第八章南宋散文 第九章陆游 第十章辛弃疾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关汉卿 第三章《西厢记》 第四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第五章南戏 第六章元代散曲 第七章元代诗文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第三章《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第四章《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 第五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七章明代戏剧 第八章汤显祖 第九章明代诗文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一章清代文学概况 第二章《聊斋志异》 第三章《儒林外史》 第四章《红楼梦》 第五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长篇小说 第六章《长生殿》与《桃花扇》 第七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戏曲 第八章清代诗文词 第九编近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诗歌 (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诗汇》收录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2)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4)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清初诗歌 清初80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人:分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多表现伤感情怀; 后期诗人: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处。主要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祯影响最大。 (一)清初遗民诗人: 1、顾炎武: 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2、屈大均: 有《道援堂诗集》。其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民瘼之作如《民谣》。屈诗长于五律,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3、吴嘉纪: 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传统,以深厚工力、质朴语言、白描手法、遵劲风格而特色独具。 (二)清初入仕诗人: 1、钱谦益:清初宗宋派领袖。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性情)、“有物”(学问),其诗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颇有佳作。《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令时人难望项背。 2、吴伟业:清初尊唐派领袖。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梅村体”: 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清代黄景仁的《绮怀诗二首·其一》

清代黄景仁的《绮怀诗二首·其一》 清代黄景仁的《绮怀诗二首·其一》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赏析 “绮”本意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第二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在黄景仁的诗中,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第三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最新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篇一】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篇二】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诗句词句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诗句词句 胡雪岩年代:清朝胡雪岩简介:胡雪岩,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以图强国;怀着一颗仁厚之心,开办胡庆余堂,以图济世救人。终其一生,他以仁义经商,对当今的商人仍有借鉴意义。但他生活荒淫无度,又不谙政界之道,终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钱财散尽,黯然离世。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他曾经拥有的万贯家财和浮华一生,都没能给后人留下基业与向往。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余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虽然钦差大人文煜为了保存这座国药国库,帮助胡雪岩接管胡庆余堂。善良的百姓,至今仍记得他姓胡,并因胡庆余堂而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清朝时讲,北有王锡衮,南有胡雪岩。胡雪岩应该是中国商人的偶像。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官商,同时,令人佩服的是他黑白通吃。在当时中国政府的力量是无穷的,权限极大,所以企业要做大,必须找到这个靠山。胡雪岩的个人魅力更是了得,他虽然有那么多的老婆,但是他的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老婆都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缺乏信用契约的前提下,有老婆相助(相对稳固的夫妻契约)更是如虎添翼!综上所述,国外的环境和中国相去甚远,在中国做生意还是要研究国学,中国特有的官僚制度,人际关系,信用制度,胡雪岩作为中国商人的偶像当之无愧!!胡雪岩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这里且只分析他的人道。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以长取人,不求完人。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诗句词句1、胡雪岩7句箴言:1.读书如果不明白道理,等于白读;2.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品德,不是看他的才干;3.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会很稳固。;4.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5.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 6.机会是持续发展的; 7.不求人,格自高。——胡雪岩 2、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胡雪岩 3、道理是直的,但是路经常是弯的。——胡雪岩 4、如果你有一乡的眼光,你可以做一乡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能做天下的生意。——胡雪岩 5、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胡雪岩 6、做人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人只能控制过程,不能控制结果。——胡雪岩

清代的诗词文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节清代的诗 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 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 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万历进士。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钱诗名很大,被推为一代宗师,著有《投笔集》。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他论诗及对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也反对“公安

清代诗歌

清代诗歌 古典诗歌在唐已达高峰,在宋又另辟蹊径,形成唐诗、宋诗两大范型。元明诗歌紧随其后,缺少开拓,而清诗则把中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再次发扬光大。 清诗,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超过元明而上追唐宋。 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明诗的复古和轻浅等弊病,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刻意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使诗坛呈现繁荣景象。 清诗的基本特点: ?1、数量巨大 ?徐世昌《晚晴簃(yí)诗汇》收录的诗人达6l00人 ?2、流派众多 ?清初有遗民诗人、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 ?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 ?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清初诗歌 ?按照前期诗人的生活道路及政治态度,大致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 遗民诗人: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 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诗中自然流露出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 遗民诗人诗歌的共同特点:P210 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 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表现 百姓在明清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故 国之痛。 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表现出 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趋向。 主要诗人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之、屈大均、吴嘉纪等。入仕诗人:多游移于个人出处的尴尬选择中,在诗中更多表现出伤感的情怀。 入仕诗人诗歌的共同特点:P216 常常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懊悔,显 出思想感情的内在矛盾; 艺术上能对前代诗歌兼容并蓄,创 作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以钱谦益、吴伟业为最有声望,其 次是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润章 和宋琬。 ?王士禛与“神韵说”P226 “神韵说”认为作诗只取灵感到来的那一瞬间所获得的“超妙”来构成意境,不必在篇章结构上下功夫,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实就是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这对纠正当时只从腔调上模仿唐诗而流于空泛的诗风有一定意义,但过分强调诗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追求虚无缥缈的艺术形式,忽略思想内容,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在残酷的政治高压和文化专制下,诗歌开始离开现实主义道路,向着拟古主义、形式主义方向发展。 ?乾隆年间,诗坛大体沿着清初尊唐、宗宋的路子,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 与以上两个强调“道统”的诗派截然相对,还出现了继承晚明以来主情传统的“性灵派”。 沈德潜与“格调说”P319 ?“格调说”强调写诗思想感情要符合封建正统观念,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摹拟古人。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

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篇一】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

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篇二】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清代黄景仁诗词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黄仲则,名景仁,自号鹿菲子,清代中期有名的诗人。他幼年聪敏,九岁曾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名句,十六岁于三千人中取童子诗第一,有“乾隆六十年第一人”之誉,然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 观其诗作,多抒发穷愁愤慨之情,如《别老母》:“……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写其从幕离家时的情景,读来催人泪下。再如《都门秋思》第三首: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尾联二句,写尽寒士悲酸,当时身居巡抚的毕秋帆读至此,竟夜不成寐,瞿秋白也有“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之叹。黄仲则才高自恃,不平则鸣,笔调凄怆,直抒胸臆,多有愤语。典型如《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傲世嫉俗,悲歌慷慨,抒尽胸中孤愤之气。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也笼罩着陆游《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感伤。“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这种充满了一种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浪漫情调,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开始,在诗人的眼中,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这种距离,泰戈尔笔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心中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绝望。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

文学常识(六)清代前四大诗歌理论

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一、神韵说 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宋代谈“神韵”者历来以严羽为代表,他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明清时期,胡应麟的《诗薮》有20处左右谈到“神韵”,如评陈师道诗说:“神韵遂无毫厘。” 在王士禛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禛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冲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出之于“兴会神到”或“神会超妙”,片面地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收并进一步发展了司空图、严羽理论中所包含的消极因素,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抹煞了诗歌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二、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凋”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 三、肌理说 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四、性灵说 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袁宏道曾说好诗应当“情真而语直”(《陶孝若枕中呓引》)。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 明清时期诗歌理论批评中的性灵说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封建专制制度走向崩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学术思想界展开了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和斗争。李贽在著名的《童心说》一文中指出,儒家理学的最大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作者:————————————————————————————————日期: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 ○第一节遗民诗人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和吴嘉纪其他遗民诗人 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据卓尔堪《明遗民诗》辑录,有作者四百馀人,诗歌近三千首,比南宋遗民诗在数量和质量上皆有过之。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虽然出发点仍是儒家的“严夷夏之防”,如顾炎武所说:“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夷夏之防,所系者在天下。”(《管仲不死子纠》,《日知录》卷七)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国,显然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

清代诗歌研究

清代诗歌研究 作者:王小舒 甘肃社会科学 2019年05期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19)01-0103-04 赵执信在清康熙朝号称“国朝六大家”之一。这六家中的其他五家是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禛和查慎行。他们都比赵执信的年岁靠前,只有赵执信生活到了乾隆初期。相比之下,赵执信算是一位开风气的作家,他的性格及诗风已体现出了清中期诗人的 某些特点。 一、狂放的品性与傲岸的人格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青州益都人(今山东博山)。他是清初诗人赵进美的侄孙,诗坛领袖王士禛的甥婿,家族文学传统深厚。但是, 赵执信的创作道路却与宗法七子的叔祖和倡导神韵的外舅都不相同。 应该说,赵执信属于早达型的作家,17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18岁中会试第六名,当年殿试二甲进士,选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一个不到20岁的青年,突然 变成了翰林院学士,其荣耀和得意可想而知。益都赵家与清王朝本无冤仇,执信的曾祖赵 振业明天启年间进士,入清后出仕,官至山西、江南两布政司参议;叔祖赵进美明崇祯年 间进士,入清后官至福建按察使。到赵执信这一辈,为清王朝效力更是顺理成章,加上赵 执信本人的仕途顺达,进取功名已为水到渠成之事;不但如此,这种背景还造就了执信狂 放自负、恃才傲物的秉性和气质。他本人说过:“余少好为诗,而性失之狂易。始官长安时,颇有飞扬跋扈之气,去之远而不自知。”[1]375《沈东田诗集序》后暮年家居时,作 者还曾回忆起当年在京师的狂放生活:“燕市居十年,酒徒能几个。……招请无昏旦,主 宾杂坐卧。狂或怒朋辈,醉不避惊逻。”[1]59《郑费生赴淮上》摹写可谓传神。赵执信 的诗友吴雯也曾形容他的为人和诗风云:“其于世也,率情自好,无所缘饰。故其为诗也,直而不俚,高而不诡,盖如其为人矣。”[1]43《并门集序》另一位诗人陈恭尹与作者相 差30岁,亦引执信为同道,在为其诗集作序时说:“益都赵秋谷,早通仕籍,才名震天下,然好纵酒,喜谐谑,士以诗文贽者,合则投分定交,不合则略视数行,挥手谢去,是 以大得狂名于长安。”[1]86《观海集序》可以想象,赵执信当时那种不可一世的做派和 风度。 虽然说张扬自我、勇于自信是康熙后期为数不多的文人作家一种新的精神风貌, 但不可一世的态度毕竟招来了同僚的嫉恨和排击。当代赵蔚芝指出:“这种狂傲性格,使 他(赵执信)不仅鄙弃一般权贵,大概连他在翰林院的顶头上司徐元文也鄙弃着。这个南 派首领对赵的社会影响已经心怀妒意,对他这种反权贵的性格,自然更不能容忍,而必须 找机会对付他。”[2]1911《赵执信和〈长生殿〉案件》情况正是如此。诗人28岁时, 《长生殿》案件爆发了,时任右春坊右赞善的赵执信因于佟皇后国丧期间饮酒观赏《长生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第二章神话 第三章《诗经》 第四章历史散文 第五章诸子散文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 第二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第四章东汉散文 第五章汉代的辞赋 第六章汉代的诗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第二章建安文学 第三章正始文学

第四章两晋文学 第五章陶渊明 第六章南北朝诗歌 第七章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和散文 第八章南北朝民歌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第四章李白 第五章杜甫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七章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八章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第九章晚唐诗文 第十章唐代传奇 第十一章唐五代词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北宋词 第三章北宋诗 第四章北宋散文 第五章苏轼 第六章南宋词 第七章南宋诗 第八章南宋散文 第九章陆游 第十章辛弃疾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关汉卿 第三章《西厢记》 第四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第五章南戏 第六章元代散曲 第七章元代诗文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第三章《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第四章《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 第五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七章明代戏剧 第八章汤显祖 第九章明代诗文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一章清代文学概况 第二章《聊斋志异》 第三章《儒林外史》 第四章《红楼梦》 第五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长篇小说 第六章《长生殿》与《桃花扇》 第七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戏曲 第八章清代诗文词 第九编近代文学

清代诗歌

清代诗歌 清代,无论通俗文学还是正统文学,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将课程分为通俗与正统两部份来讲)。 清诗是古代诗歌的光辉总结,是古典诗歌的再度辉煌。 清代268年,出现了众多诗人及诗派,作品数量极大,仅据徐世昌1929年编的一部大型的清诗选集《晚晴簃诗汇》所收,就有6,168家诗人,27,669首诗,清代诗人之多、创作之富,是历朝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清诗成就也较突出,与唐诗、宋诗一道成为我国诗史上的三大高峰。清代诗人善于继承前人成熟,兼师众长。从诗学上讲,不出宗唐、宗宋两大途径,“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唐诗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宗唐、宗宋与人之气质秉性相关,然而宗唐者不独尊唐而排宋,宗宋者亦不专主尊宋而斥唐。他们善于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同时也能在继承基础上努力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除此而外,他们也注重从理论上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与总结,致令清代诗歌理论宏富,后世之人若学唐诗或宋诗,可从清人诗论入手,不失为一捷径。 清诗课题愈来愈受到后人的重视。 第一节清初诗歌 清初指顺治、康熙两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为中叶。 清初诗歌是有清一代重要的转型期、过渡期,它直接承袭明诗传统而来,

受传统影响很大,但诗人们能认真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以其理论和创作矫正了明代七子复古派的偏狭和公安、竟陵的空疏浅陋,为清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因此,清初诗歌在清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和重要的意义。 清朝在入关后的一段时期,诗坛主要为遗民诗人和由明入清并仕清的“贰臣诗人”所占据。 前者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杜濬(浚)、吴嘉纪、屈大均等人,后者有“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1、顾炎武: 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昆山人。明末诸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后从事反清斗争,入清不仕,晚年定居华阴。 兼学者、诗人、抗清志士于一身。有《亭林诗文集》六卷,存诗400余首。其中不少写得激昂慷慨、沉雄悲壮,以抒写强烈深沉的民族情感为主题,或直接抒写不忘国仇、力图恢复的怀抱,或写时事、哀悼为反清斗争而呕心沥血、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或借历史人物和事件寓现实情感。 2、钱谦益: 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世称虞山先生。 他生身书香门第,家境饶富,祖上皆在明朝取得功名,自己也于29岁时入仕,立朝为官,尝筑绛云楼以藏书数千部,藏书富甲江南。 富才思,六岁时始读书,早年受七子派影响,对李梦阳、王世贞文集烂熟于胸,欲与驱驾并超过之,后潜心唐宋古文、佛家典籍及各朝诗法,撰《列朝诗集》八十一卷(选录明代约二千人的诗作,并附诗人小传,小传中有生平事迹、著述及牧斋的评价)。又受到李贽、公安的影响,诗学由宗唐转向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