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年级下册科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苏教版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等都能增加水的浮力。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等都能增加水的浮力。

2.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玻璃水槽、橡皮泥、土豆、课件、数码照相机等。

学生材料:水槽、盐、泡沫板、牙签、塑料袋、橡皮筋、勺子、土豆、透明水杯、铁螺帽、毛巾、筷子、糖、味精、鸡精、面粉、记录表、白纸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1、出示“橡皮泥”、装水的水槽:把橡皮泥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猜测),放入水中沉下去了。

你能让橡皮泥浮起来吗?学生上台试试(把橡皮泥做成“碗状”浮在水面)

2、教师谈话:出示一个土豆, 如果把它放入水中,你们认为土豆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沉、浮)

3、演示把土豆放入水中――土豆沉在了水中。

4、提问:橡皮泥可以改变形状让它浮起来,而土豆不能改变形状,你们有没有办法使沉在水中的土豆浮起来?

(二)、研究使土豆浮起来的办法:

1、学生讨论、交流: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沉在水中的土豆浮起来?

2、同学们想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这些办法行吗?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呢?(实验试一试)。

小结。出示“吸管”潜水艇,示范玩一玩,同学们回家尝试做一艘“吸管”潜水

艇。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15.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

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最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 册沉和浮单元中的起始课,是一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一、观 察物体的沉浮;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 体在水中的沉浮。教材从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开始,通过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有一定的认知和解释,但还比较浮浅和模糊,甚至会出现错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鉴于此,教材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前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 演示实验:水槽、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1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回形针、木块、实验记录表 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总结 1、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实心),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即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沉;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4、潜水艇的原理是靠改变自身重量实现上浮和下潜。 5、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8、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也就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9、阿基米德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10、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时,会下沉;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时,会上浮。

11、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12、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他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3、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等物质,造成了水的浮力大,所以沉不下去。 为什么叫死海?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等物质,水太咸了,湖边很少长草,水里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得了死海的名称。 14、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一般情况下,液体越重,其产生的浮力会越大。液体越轻,其产生的浮力会越小。 15、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在液体中下沉;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在液体中上浮。 16、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浓盐水中上浮。 17、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18、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答:因为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所以会上浮。

小学科学浮与沉

浮与沉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3、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4、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能找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平衡尺、绳、橡皮筋、测力计、水槽、铁块、木块、塑料块、卵石、橡皮泥、气球、吸管、蜡烛、牙膏皮、橡皮、可乐瓶、有盖和无盖的小玻璃瓶、肥皂、萝卜、马铃薯、锡箔纸、海绵、棉线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导入 一、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二、提问:试预测,我们将所带材料放入水中,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并说出预测的依据。 ? 教学新课 一、观察实验:材料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 1、我们来用实验验证预测是否正确。 2、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沉入水中的物体 2)实验时,放入水中的物体,应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 3、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4、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检查原来预测的依据是否正确,现在有什么发现。 ? 拓展延伸 你对物体的浮与沉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 教学导入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物体浮在水上面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浮与沉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浮与沉 教学设计思想: 《浮与沉》这一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以水为载体物体的浮沉现象,并亲自感受水中物体的浮力。而教学的重点则放在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方法或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三、科学知识目标 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人们利用浮力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橡皮泥、棉花、砂、皮筋、钉子。

活动2:水槽、水瓶、橡皮、泡沫塑料。 活动3:水槽、塑料球。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大家翻开书P33,看看这幅图中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 学生看图并举手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做个实验看看哪些物体沉下去,哪些物体浮上来呀? 学生:想。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物体的浮沉 教师:四人一组,每组派个代表来领材料。 学生领材料。 教师:大家看看手中的材料,猜猜哪些物体在水中可以浮起来?哪些可以沉下去呀?学生猜测并回答。 教师:大家对这些答案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呀。说说你的原因? 学生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并说明原因。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 实验方法: ①大家根据预测将材料按沉浮分成两类并记录下来。 ②水槽中盛满水,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③记录实验结果。 ④将预测的和实际的实验结果作比较。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五年级科学《沉和浮》单元教案 课题 单元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课时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学习 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 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板书:浮。 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组织交流: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 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

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引导思考: 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 组织交流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沉 木块浮 塑料块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与沉》在《水》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在学习了《水与生命》之后,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第一课时我计划完成活动1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为体现《新课标》中关于“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②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 ③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给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完成科学实验。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浮沉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法与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教具与学具: 本课准备的教具有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一个、小铁球一个、烧杯一个、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和多媒体课件。 各小组准备的学具有乒乓球、木片、砖头、铁钉、蜡烛、曲别针、铅笔、塑料尺、山楂、棉花、带盖的空塑料瓶、橡皮泥、水槽等方便找到的物体。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熊猫和小袋鼠一起踢皮球,玩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洞口又小,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给学生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中的小塑料球会浮出水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 教师接着问:“如果是小铁球,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样演示当向烧瓶中倒水时,放入烧瓶的小铁球会沉在水底,这样学会很直观的看到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浮与沉。

三年级上册科学《改变浮与沉》教案

16 改变浮与沉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6课《改变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对浮沉的转换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用实验验证;初步掌握通过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快乐;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及科学的双刃剑作用。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可以改变的,了解改变浮沉的常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设计实验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2.难点:改变形状能改变浮和沉。 教法:引导观察,演示法 学法:实验观察法,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水槽。 2.分组材料:水,土豆块,装沙子小瓶,气球,盐,木条,空瓶子,橡皮泥,大头针,泡沫塑料,螺丝帽,细绳,空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幻灯片,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请观察关于潜水艇工作原理的图片,谁能说说潜水艇沉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指名回答)引出本节课课题。 2、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常见的物品中哪些会浮,哪些会沉吗?请同学们写一写(课件出示写一写)。 3、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自主探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 (1)小组内讨论一下如何使沉下的物体浮上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3)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总结:刚才我们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重量、改变水的比重,附着浮的物体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了上来。 活动二:知识迁移探究: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师:同学生的表现非常棒,都能通过动手实践,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你们还能开动脑筋再想办法让它们沉下去吗? (1)学生分组实验。 (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师生交流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重量和改变水比重,附着沉物体使浮在水里的物体沉下去了。 小结: 师:如何改变物体的浮与沉。 师生交流,总结方法: 改变物体形状 改变物体重量 附着浮沉物体 改变水的比重 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介绍死海,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人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 3、课件出示潜水艇图片,你们想不想知道:潜水艇为什么会在水中自由的沉浮? 观看视频: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师总结:潜水艇的大小不变,它的浮沉是靠调节水舱中的水量,从而改变自重来实现的。 4、同学们想一想,联系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我们还知道那些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播放曹冲称象的图片) 5、同学们,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

2019年精选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沉和浮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巩固辅导第九十篇

2019年精选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沉和浮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巩固辅导第九十 篇 第1题【单选题】 根据你的经验推测,下列物体中能在水中浮起来的是( ) A、橡皮 B、铁块 C、木块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能用来做小船的是( )。 A、塑料瓶 B、薄铁片 C、易拉罐( D、以上都可以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能用来做小船的是( )。 A、塑料瓶

B、薄铁片 C、易拉罐 D、以上都可以 【答案】: 【解析】: 第4题【判断题】 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古代的船都是木材做的,现代的船都是钢铁做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小,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加。(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改变了它的体积。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保持船的平稳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尽量加重货物。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0题【判断题】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小,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1题【判断题】 各种船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是船内都有很大的空间。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3题【填空题】 回忆船的发展史,写出古今三种船______ A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答案】: 【解析】: 第14题【填空题】 把船造得尽量大,它______就大,装载的货物就______. 【答案】: 【解析】:

(完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复习提纲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复习提纲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还是浮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6、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7、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8、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9、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浸 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0、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 盐水轻,所以上浮。 1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12、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13、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 的浮力(小于)重力。 14、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问答题: 1、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课本P3)

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沉与浮教案 大象版

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沉与浮教案大象版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应备条件的猜想能力。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水中的物体”、“感知浮力”、“谁主沉浮”、和“拓展活动”四部分内容。其中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1、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2、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材料准备: 老师用:大玻璃缸、白菜、萝卜等常见的生活物品。 学生用:玻璃缸、木块、塑料块、铁块、石子、鸡蛋、盐、橡皮泥、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并以此作为阿基米德小组的获得要求。) 一、认识各种材料(木块、石头、鸡蛋、泡沫塑料、萝卜、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2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帮小红军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我们把盐藏在了什么地方?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材料。 二、猜想实验,引出课题 [8分钟] 师:同学们这些材料也会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吗? 师:我们猜测一下哪些会溶解在水中?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师:让我们动手也试一试吧!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刚才的猜想正确吗? 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问题吗? 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有些物体浮在水面,而有些物体则沉在水底?”。谁能说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猜测。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15.《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知识与能力第一单元《沉和浮》参考答案

五年级下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探究起跑线 实验时间:年月日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

探究接力棒 一、判断题: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与自身的轻重有关。 (×)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与自身的体积大小无关。 (√) 二、分类:将下列物体序号分别填入相应的圈内 ①蜡烛 ②带盖的空瓶 ③粘在一起的两块橡皮擦 ④半个苹果 ⑤一串回形针(20个) ⑥一根重两公斤的木棍 ⑦二分之一块鹅卵石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起跑线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物体沉浮是否与其轻重有关”实验记录表 相同体积小球的沉浮(质量从重到轻排列)。 “物体沉浮是否与其体积有关”实验记录表

探究接力棒 一、判断题 1.把两块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石头放进水中,重的容易沉下去。(√)2.把两块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石头放进水中,体积大的容易沉下去。(×) 3、潜水艇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 二、选择题 1.若相同质量的下列物体中只有一种能够浮在水面,它最可能是(B)。A.铁块B.木块C.橡皮 2.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A)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质量B.大小C.体积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探究起跑线 实验时间:年月日 “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实验记录表

探究接力棒 选择题 1.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C)排开水的体积。 A.大于B.小于C.等于 2.煮熟的饺子会浮起来,是因为饺子的体积(B) A.减小B.增大C.不变 3.使用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读数时要(C)水面的凹面。 A.俯视B.仰视C.平视 4、我们能使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C) A.橡皮泥自身重量变小了B.排开的水量变小了C.排开的水量增大了 4、造一艘小船 探究接力棒 一、判断题 用橡皮泥造船,各组所用的橡皮泥轻重一样,小明组造的小船最多装了8个垫圈,小红组的小船装了12个垫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小明的小船排开的水量比小红的船排开的水量大; B.小红的小船排开的水量比小明的船排开的水量大; C.小明的小船排开的水量和小红的船排开的水量一样大。 二、简答题 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种 现象,你是怎样解释的? 答案提要:钢铁做成轮船形状后,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量。 5、浮力 探究起跑线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9浮与沉》word教案(1)

浮与沉 【教学目的】 探究目标: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情感目标: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科学知识: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土豆、橡皮泥、塑料小瓶、小刀、线、胶带、气球、橡筋、小勺、食盐等。 2.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3.探究提示(幻灯片) 4.课件:潜水艇在海中的沉浮运动及其原理 5.自治教具:小潜水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橡皮泥实验。 演示:两块橡皮泥(一空一实)放入水中,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生提问而后猜测。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浮与沉的问题(板书课题) 主题探究 出示探究问题(幻灯片出示)。 1.原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2.原来沉在水底的物体,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 研究提示: 1.每组自选问题进行研究。 2.每组可选1-2种材料进行研究。 3.在讨论时尽可能多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汇报时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方法多。 (1)学生自选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

(2)而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相互评价、补充实验方法。如有争议,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加以验证。 (3)教师强调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单。 (4)学生根据研究题目自选材料进行研究,教师参与其中,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并当好学生的助手,为学生研究提供方便。 (5)表达与交流。 引导学生用“我们组研究的题目是........想到的方法......实验的结果......”进行汇报,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在黑板上板书,最后通过引导总结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改变液体、借助别的物体。 感受浮力 1.每组把气球或泡沫塑料放入水中轻按进行体验,引导出水的浮力的概念。 2.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例子。 课件演示潜水艇沉浮运动及原理,并给学生简单讲解制作小潜水艇的方法和材料。 课下作业 思考:煮饺子时,为什么刚下锅饺子沉在水底,熟了就浮起来了? 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故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乐清市建设路小学叶小琴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本课延续上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教科书从上一节课的内容引人,继续探索影响沉浮的其他原因。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人。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同时,教科书还设计了利用小瓶子继续研究相同体积下重量是怎样影响物体沉浮的实验,也为探索潜水艇沉浮的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潜水艇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 2.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4. 说教学准备:为了学生能顺利地进行研究思考,我为学生准备了如下研究材料: 每组一个水槽、教科书上要求的一七种物体、一套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 一套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也会很自然地把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因此在让学生探究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的关系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通过自己亲自探究后,会认识到原来的认识可能不是完全正确。这就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明白事实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科学上册 浮与沉 2教案 冀教版

浮与沉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 物体的浮与沉 一、活动目标 1.能对由常风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沉浮进行预测。 2.能利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能根据沉浮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可4人一组,合作进行。 2.在本课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说说“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在学生回答正确或对答案产生争议时,可自然开始本次活动。 3.学生预测某物体的沉浮特点时,如棉花、海绵、小瓶(有盖与无盖)、废纸等,如果有争议,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再让学生根据预测将材料在实验桌上分门别类地摆开。 4.指导学生实验时,一定要强调操作方法,如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A)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可根据各组实验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沉浮原理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小?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上,有的却要沉下去? B)可以边实验边记录,也可以在实验结束后集中记录。如材料较多,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号码即可。 C)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并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一、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个恰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订简单的究计划。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选择问题,燕自由结组。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问题做个简单的统计,明确各组的任务。 2.实验前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每次尝试都可作为一种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过程和结果(即说清楚实验步骤和看到的现象),更要启发学生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4.可让学生用刚获得的经验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打捞沉船的方案、推测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等。 感受浮力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方法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2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3.能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1.分成4人一组。 2.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自然进行。例如,学生交流时可能会提到:“我把瓶子向下按,有顶手的感觉”;“橡皮泥在水里变轻了”等现象。教师可适时提示其他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从而开始本活动。 3.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按顺序认真体验1—2次,要轻轻往下按物体,再慢慢将手抬起。 4.活动后可引导学生具体谈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如果学生始终没提到过浮力这个概念,此时要告诉学生,在水中感觉到的那种往上顶手的力,科学上称为浮力。 5.活动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在插图的启发下,举一些日常生产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实例。如:船、游泳圈、救生衣、救生衣、淘米、煮饺子等。 教学后记: 学生以有的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判断“物体的浮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感受浮力”这三项逐层递进的活动。学生认识浮沉现象,对浮力有一种切身的感受。

浙江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浮与沉单元练习卷

浮与沉单元检测卷 姓名班级 选择题(3分一题) 1、海面上浮着许多的冰山,这说明() A、冰比同体积的海水重 B、冰比同体积的海水轻 C、冰和同体积的海水一样重 2、小明在清水中加了一些盐,发现马铃薯并没有浮起来,说明() A、盐水没有浮力 B、盐水里盐太少了 C、马铃薯太大了 3、让一个浮在水面的玻璃瓶子沉下去的方法可以是() A、改变它的大小 B、改变它的质量 C、在水中加盐 4、测得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向下的拉力为50N,浸没在水中时向下的拉力是35N,这个物体在水中会()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一个深度 5、同样轻重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 A、体积大的容易沉,体积小的容易浮 B、体积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C、体积大或小现象都一样 6、烘干能使马铃薯浮的液体,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是() A、盐 B、糖 C、味精 D、都有可能 7、下面哪种液体产生的浮力最大() A、盐水 B、油 C、水银 D、清水 8、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船,甲船最多装10颗弹珠,乙船最多装15颗弹珠,说明() A、甲船比乙船排开水量大 B、乙船比甲船排开水量大 C、甲乙两船排开水量一样大 9、压入水中的泡沫块以松手就浮起来,说明() A、泡沫块没有重力 B、浮力等于重力 C、浮力大于重力 D、浮力小于重力 10、当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它收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11、静止地沉在水底的铁球,它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12、当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时,船体会()一些。 A、下沉 B、上浮 C、不变 13、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塑料块放入水中,()受的浮力最大。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 教师:郭风玲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东西,洗脸、刷牙、漱口……我们都必须用到它。虽然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们的孩子对于水的浮力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有一天,在洗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一个塑料袋掉在水里,于是孩子马上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那个塑料袋漂在水上面呢?”我发现孩子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便抓住契机设计了科学“浮与沉”这一活动。本活动通过实验来探索、丰富孩子们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并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科学实验现象,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水、小盆、毛巾、水彩笔、记录卡、塑料吸管、树叶、铅笔、泡沫板、钥匙、小石子、橡皮泥、吸铁石。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百宝箱,这个百宝箱里装了好多宝贝,小朋友你们想看看吗?教师播放PPT。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是我们把他们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呢? 请幼儿先猜测一下,哪些会沉,哪些会浮,然后教师动手操作实验,幼儿观察。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幼儿理解“浮”“沉”并认识浮沉符号。 钥匙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吸管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师引导幼儿看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的表示沉下去。 2.教师继续播放PPT,展示记录卡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做记录的方法。 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啊? 1.讲解操作方法与规则:要求幼儿操作完后,马上用水彩笔在记录卡上做好物体沉浮现象的记录。 2.幼儿操作:师,小朋友在把物体放进水里时要看仔细了,看一下物体到底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的,认真观察水中的现象。 温馨提示: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验,每次只放一种材料。 ②实验室要注意安全,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 水溅出。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把物体进行分类放置,浮在水面 上的物体放在标有(↑)标志的盒子里,沉下去的物 体放在标有(↓)标志的盒子里,并及时记录结果并 完成表格。 3.教师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帮助幼儿在观察沉浮现象时,如何做好表示“沉”和“浮”的记录,同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三、分一分 教师继续播放PPT,引导幼儿将百宝箱中所有物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类。 四、延伸拓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