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茶叶多糖纯度鉴定及结构分析的研究进展

茶叶多糖纯度鉴定及结构分析的研究进展

茶叶多糖纯度鉴定及结构分析的研究进展
茶叶多糖纯度鉴定及结构分析的研究进展

合利用了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优点,弥补了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各自的不足,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分离和检测手段。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流程由萃取与分离两过程组成,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效率的因素,除了萃取剂的选择外,主要还有:(1)压力的影响。(2)温度影响。(3)改性剂的影响。

4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E)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atrixSolid-PhaseDispersionExtraction,MSPDE)技术是1989年由美国Louisiana州立大学的StarenBarke教授首次提出,用于动物组织样品中抗生素药物的提取和净化。其基本原理是将涂渍有键合相或其它聚合物的担体作固相萃取材料与样品(固态或液态)一起研磨,得到半干状态的混合物并将其作为填料装柱,然后用不同的溶剂淋洗柱子,将待测物洗脱下来。一般情况下,萃取液可直接进行分析检测。目前国内外MSPDE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Torres[3]比较了用MSPDE和传统的液-液分配两种净化方法对萃取水果、蔬菜中13种杀菌剂及杀虫剂残留的效果,结果表明,以C

18

为分散剂的MSPDE效果较好,回收率为70%~105%。

5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SPME)固相微萃取技术是在1990年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学的Pawliszyn及Arhturhe首次提出,1994年即被应用在农药检测中。固相微萃取技术是在固相萃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萃取分离技术,它克服固相萃取吸附剂孔道易堵塞的缺点,是一种无溶剂,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的样品前处理新技术。

固相微萃取的萃取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种:直接法,即将石英纤维暴露在样品中,主要用于半挥发性的气体、液体样品萃取;顶空法,将石英纤维放置在样品顶空中,主要用于挥发性固体或废水水样萃取[8]。固相微萃取的选择性、灵敏度可通过改变石英纤维表面固定液的类型、厚度、pH值、基质种类、样品加热或冷却处理等因素来实现。

6食品中农药残留前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

食品中农药的残留量水平一般很低,除了要求检测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外,也对样品的前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近年来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另一发展方向是向待测样品制备和前处理的微量化、自动化、无毒化、快速化和低成本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申西,林华影.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测定中几种前处理方法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482-4491

[2]刘长武,刘潇威,翟广书,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蔬菜、水果中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及其代谢物残留[J].色谱,2003,21(3)∶2552-2571

[3]TorresCM,PicoY,ManesJ.Analysisofpesticideresiduesinfruitandvegetablebymatrixsolid-phasedispersion(MSPD)anddifferentgaschromatographyelement-selectivedetectors[J].JChromatographyA,1995,41(11-l2)∶6852-6921

收稿日期:2008-05-14

顾亚萍,钱和*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茶叶多糖纯度鉴定及结构分析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在茶多糖纯度鉴定和相对分子量测定中常用的方法;并对茶多糖结构分析中的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茶多糖;分子量测定;结构分析

ASTUDYSUMMARYONTHEIDENTIFICATIONANDSTRUCTURALANALYSISOFTEAPOLYSACCHARIDE

GUYa-ping,QIANHe*

(StateKeyLaboratory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School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

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China)

作者简介:顾亚萍(1982-),女(汉),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

*通讯作者

!!!!!!!!!!!!!!!!!!!!!!!!!!!!!!!!!!!!!!!!!!!!!!!!

近年来,多糖的分离纯化、组成鉴定和结构分析有了很大发展,在人参、黄芪等一系列具有独特药理作用的多糖发现之后,茶多糖的研究成了近十年来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茶多糖具有防辐射、抗凝血、降血糖、增强免疫功能、降血压、耐缺氧、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降血脂等作用。

茶叶多糖的制取需要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和结构分析。本文主要探讨茶多糖的纯度鉴定、结构分析在近年来的发展,以及各种新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情况。

1茶叶多糖的纯度鉴定和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1.1茶叶多糖的纯度鉴定

多糖类复合物等生物大分子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多糖类复合物的研究及其产品质量控制中,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重要指标。要测定多糖类复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首先要求鉴定其纯度,但是与小分子化合物的判断标准不同,茶叶多糖是高分子化合物,它的纯品实质上是一定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的相对均一组分,只代表相似链长的平均分布。

目前,国内外多糖类复合物纯度的鉴定方法主要有:比旋度法、超离心法、电泳法和凝胶色谱法。一般来说,纯度必须经过两种方法以上鉴定,结果才能肯定。

这几种方法的主要应用如表1所示。

Abstract:Themainmethodsinidetificationanddeterminationofmolecularweightofteapolysacchridearesummarizedinthisarticle.Alsothephysicalandchemicalmethodinthestructureanalysis.

Keywords:teapolysaccharides;determinationofmolecularweights;structureanalysis

表1多糖复合物纯度鉴定各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Table1Theprincipleandmethodoftheidentificationofpolysaccharide

原理Principle

糖的结构具有旋光性,比旋度的值不改变则为纯品

相同大小的分子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在离心力场中所受离心力相同的原理,分离均一的分子

根据糖分子的大小所带电荷数和形状不同,在电场的作用下,在固体胶上迁移率不同,与纯标样的迁移率相比较而确定

分子量不同,在凝胶柱中移动速度不同,流出液经示差检测仪检测,如只有一个对称的峰,则表明为均一成分应用Application

受溶液的温度、浓度特别是微量成分的改变而影响较大,受限

不能完全将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分子分开,使用具有局限性

较常用

快速、高分辨和重现性好的优点,因此最为常用

方法Method

比旋度法

Specificopticalrotationmeasurement超离心法Ultracentrifugalmethod

电泳法Electrophoresis

凝胶色谱法HPLC

在大多数文献中,茶叶多糖的纯度鉴定一般都是采用高效凝胶液相色谱和示差检测器检测的方法。也有利用茶叶多糖蛋白在280nm处有吸收,通过紫外检测器来检测茶叶多糖的纯度。

1.2茶叶多糖的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只代表相似链长的平均分布。同一多糖,其量均相对分子质量(Mw)和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不同,通常文献报道的相对分子质量是量均相对分子质量。目前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渗透压法、蒸汽压法、端基法、光散射法、粘度法、超过滤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凝胶过滤法、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法等。由于多糖的微观不均一性,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同一多糖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其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用渗透压法、蒸汽压渗透计法和端基法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属于数均

摩尔质量(Mn),用光散射法测得的为重均摩尔质量(Mw)。而用粘度法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为粘均摩尔质量(Mv)。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类复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具有快速、高分辨和重现性好的优点,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茶叶多糖相对分子质量随茶叶原料测量方法不同而相差很大,文献报道在10000 ̄130000之间。汪东风[1]等采用凝胶过滤法(SephadexG-200)测定从粗老茶中提取出的茶叶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700,而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则为11000。

清水岑夫[2]对番茶的冷水浸提物在碱性条件下用乙醚、乙酸乙酯和丁醇依次萃取除咖啡碱、脂类、茶多酚等成分,具降糖效果的水层中的多糖体由葡萄糖、阿拉伯糖、核糖组成,分子量约为40000。

陈海霞等[3-4]利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富硒

茶中提取出的茶叶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为117000。

周鹏等[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HPLC2ESI2MS)测定了从江西分宜粗老绿茶中分离纯化出的茶叶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1500。

Nie,S.etal.[6],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江西上犹绿茶糖蛋白的分子量为126513u。

黄永春等[7]使用GPC测定粗老绿茶水提糖蛋白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6439,而超声波提取得到的糖蛋白的平均分子量为47447。

2茶多糖的结构分析

糖的结构分类沿用了蛋白质和核酸分析方法。单糖是糖类的组成单元,单糖之间脱水形成糖苷键,并以糖苷键线性或分支联结成寡糖和多糖。多糖的结构可分为一、二、三、四级。多糖的一级结构包括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碳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多糖的二级结构指骨架链间以氢键结合所形成的各种聚合体,只关系到多糖分子中主链的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多糖链一级结构的重复单元中的羰基、羧基、氨基以及硫酸基之间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导致有序的二级结构空间有规则的构象,即是多糖的三级结构。多糖的四级结构指多聚链间的非共价键结合形成的聚集体。

在多糖的结构研究中,一级结构及多糖的化学结构研究是最重要的,与蛋白质和核酸相比,糖的一级结构非常复杂,如两种氨基酸可形成四种二肽,而两种单糖能形成11种不同的二糖。多糖结构的描述包括以下方面:多糖的分子量范围,多糖中单糖的组成,单糖连接点类型,单糖和糖苷键的构型,重复单元。

目前一级结构研究中常使用的分析手段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2.1物理方法

2.1.1GC和GC-MS联用方法

用于测出组成多糖的各个单糖之间摩尔比,此法要求所测样品具有一定挥发性,因此所测样品多需制成硅烷衍生物、乙酰化衍生物等,其工作量大,实验繁琐,因而在茶叶多糖中应用的比较少。

2.1.2核磁共振光谱NMR法

包括一维NMR和二维NMR法,一维NMR谱可得到整体结构信息,一般有1H-NMR谱和13C-NMR谱。二维NMR谱则能给出相关碳氢连接方式方面的信息。二维NMR谱中的化学位移相关谱(COSY),在多糖结构研究中特别有用,使传统的一维谱拥挤区的分辨率得到大大提高。

1)1HNMR

1HNMR主要解决多糖结构中糖苷键构型的问题。通常α型糖苷的异头质子超过δ5.0,β型一般小于δ5.0。此外,耦合常数3J

1,2

对解析异头质子的构型也有帮助。如果异头质子同时满足化学位移小于5.0且

3J1

,2

大于6,则认为是β型。反之,若化学位移大于5.0

且3J1

,2

小于4,则认为是α型。3J1

,2

的计算方法是谱峰的分裂间距(ppm)乘以仪器的工作频率。

此外,异头质子(H1)和6位脱氧糖的甲基(H6)信号的线宽和积分可用于区别糖单元的类型及其相对含量。

1H-NMR分析谱图的突破口是在非共振拥挤区,被称为“结构信息共振信号”的1H-NMR信号。可以用来区别糖单元的类型、相对含量及糖苷键的构型。

2)13C-NMR

13C-NMR的化学位移范围较宽,而且通常采用全去耦法,每一种化学等价的碳原子只有一条谱线,因而谱图的分辨率好,谱线很少重叠。

13C-NMR在多糖结构研究中的作用如下:①确定糖残基的数目和相对含量。异头碳的共振信号出现在δ90~110,由于所有异头碳的共振是非等价的且很少重叠,因而可根据这一范围内峰的个数来确定糖残基的数目,还可根据峰的相对高度来估算糖残基的相对比例。②确定糖链的连接位置。糖环上某个位置的碳如发生取代,则其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6ppm~7ppm。如α-Glc的C4的化学位移是δ70.6,C4被取代后化学位移变为δ78.1。因此,如果糖残基的各个碳都得以归属,就可以通过与已知单糖的碳的化学位移进行比较,确定糖链的连接位置。③确定硫酸基的取代位置。硫酸酯多糖中硫酸基的取代位置对多糖的生理功能有重要影响,若用红外光谱法来判定硫酸基的位置并不可靠,13CNMR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糖环上某一位置的碳若发生硫酸基的取代,则其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6ppm~9ppm。因此,通过比较硫酸酯多糖脱硫前后的13CNMR谱,就可以确定硫酸基在糖环上的取代位置。④确定某些糖类。例如,δ170~176范围内的低场信号表明存在己糖醛酸的羧基或乙酰氨基,δ16~18范围内的高场信号表明有6位脱氧糖的甲基存在。⑤确定异头碳的构型。多数β型异头碳的化学位移高于α型约2ppm~3ppm,因而可对H谱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证。但此规律不适用于甘露糖和鼠李糖,因为它们的α与β化学位移几乎在同一位置。

13C-NMR谱的灵敏度比1H-NMR谱低3个数量

级,与十分拥挤的1H-NMR谱相比,谱线很少重叠。可以用来确定糖残基的相对数量,糖链的连接位置,某些单糖种类及异头碳的构型。其它一维NMR方法,如NOE核间双共振技术,对于糖残基的连接位置和顺序的确定尤为重要。

2.1.3紫外光谱法

在260nm~280nm处用于检测多糖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核酸和多肽类。

2.1.4红外光谱法

用于确定吡喃糖糖苷键构型及其他官能团。

黄桂宪等将提取TPS-3进行红外扫描,TPS-3在3415cm~3280cm和1665cm~1635cm处具有多糖类物质特征吸收峰。

2.1.5原子力显微镜法(AFM)

前4种方法主要研究多糖的一级结构上,但是原子力显微镜却可以用于研究多糖的二级结构甚至是三级结构。原子力显微镜法是利用悬臂前端尖锐的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再通过激光光束照射,光线在样品与针尖接触区域发生折射,经光电二极管接收转换成计算机可辨信息,以图像表征出来的分析仪器。其优势在于首先,样品制备简单,无需喷镀或染色,对样品破坏小;其次,AFM可以在真空、空气和液体环境中操作,生物大分子在其生理环境下直接成像,可以观察分子的构像变化及分子间的实时动态反应;再次,AFM能提供生物分子纳米/亚微米级的三维结构信息,特别适合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可视化和功能化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AFM在单分子操纵领域的应用已经突破简单成像,可以在分子水平探测单分子内部力的变化,获得其内部结构信息,并可对其进行精确的修饰和控制。在多糖的研究中,虽然会因为“双针效应”而产生假像,或者因为在扫描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划痕,将分子移动以及将分子划断,但是随着样品制备和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以上缺点已经逐步得到解决。近年来AFM在多糖的结构研究中发展很快,可以直接用AFM观测多糖分子的高级结构以及多糖形成的凝胶网络结构等。现已有虫草多糖、西洋参多糖和果胶等相关的文献出现了,但用AFM对茶多糖的研究不多。

2.1.6圆二色谱

一束平面偏振光可以看成是由频率和振幅相同的左、右圆偏振光迭加而形成的,当这两束偏振光通过光活性介质时,如果它们的波长在该光活性的生色团的吸收范围内,由于光吸收的不同,透射后的两束光的振幅有不同的减少,这样透射光的迭加就形成了一个椭圆偏振,这种现象称为圆二色性,通过记录不同波长处所对应的椭圆率θ就得到圆二色谱(CD)[8]。从CD可以知道绝对构型、构象等信息,是研究多糖的三维结构的有效办法[5]。中性多糖因缺少一般紫外区可提供信息的结构,难以直接得到由CD谱提供的结构信息[9]。通常可进行衍生化或者将多糖与刚果红络合后测定。周鹏[5]等用CD谱分析了茶多糖TGC和TGC与刚果红络合物,结果表明,TGC为中性多糖,其CD谱缺乏明显的CD信号;而络合物在270nm附近有正的Cotton效应,说明TGC以有序的结构与刚果红形成络合物;在226nm附近有负的Cotton效应,表明TGC在水溶液中以有序的螺旋结构存在。

2.1.7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

FAB-MS是一种软电质谱技术。FAB-MS适合于分析极性大、难挥发、热不稳定的样品。在快原子轰击过程中,样品通过正离子方式增加一个质子或阳离子,或通过负离子方式失去一个质子产生准分子离子作为谱图的主要信号,并给出反映连接顺序等信息的碎片。因此FAB-MS可用来测定寡糖链的分子量。通过FAB-MS形成[M-H]-离子是确定寡糖中单糖组成的一种方便的方法。但对中性寡糖,负离子FAB-MS并不太容易形成稳定的负离子。经过还原、全甲基化或全乙酰化后,可用正离子FAB-MS确定寡糖中单糖的组成[10]。FAB-MS不仅可以测定寡糖及其衍生物的分子量,还可以测聚合度高于30的糖的分子量、确定糖链中糖残基的连接位点和序列[11]。

2.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中以酸水解应用最多,它可分为完全酸水解、部分酸水解法、乙酰解和甲醇解等,用于鉴定多糖中单糖组分或多糖中低聚糖。

其他化学方法有过碘酸氧化、碱降解、甲基化反应、碱降解和Smith降解等化学降解法,用于多糖结构中苷碱构型、单糖之间连接部位确定等。但在使用时,通常需要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多糖结构测定。

综上所述,多糖链结构分析时常用方法如表2表示。

常用方法Methods

部分酸水解,完全酸水解,纸色谱,气相色谱

红外光谱

选择性酸水解,糖苷酶顺序水解,核磁

糖苷酶水解,核磁,红外光谱

甲基化反应-气相,过碘酸反应,核磁,质谱

单糖与氨基酸组成,稀碱水解法,肼解反应

解决问题Problems

单糖组成和分子比例

吡喃环或呋喃环

连接次序

α-或β-异头异构体

羰基被取代情况

糖链-肽链联接方式

表2测定糖链结构的常用方法

Table2Themainmethodsinthedeterminationofthestructureof

polysacchride

茶叶多糖是一种杂多糖复合物,由于组成茶叶多糖的糖链中单糖,甚至还有糖醛酸的种类、连接位置、糖苷键构型和糖环类型的不同以及聚糖链与配体蛋白之间以N-糖肽键或O-糖肽键相连,使得茶叶多糖的结构十分复杂。当前的研究中,对茶多糖的一级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糖基的组成上。

MoriM等用水、乙醚和丁醇作萃取剂得到的具降血糖效果的茶叶复合多糖的组成及比例为L-阿拉伯糖:D-核糖:D-葡萄糖=5.1:4.7:1.7,平均分子量为40000。

王丁刚[12]等从屯溪绿茶中提取的茶多糖由L-岩藻糖、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0.23:1.04:0.62:2.43:1.00,分子量为91000。

何玲玲[13]等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Ⅱ的糖基组成及相对含量。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Ⅱ及各单糖标准品经硫酸水解、硼氢化钠还原、乙酸酐乙酰化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由气相色谱分析的保留时间确定苦丁茶冬青叶多糖KPSⅡ的糖基部分由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等5种单糖组成,由各峰面积比求出其各单糖摩尔比为10.2:1.0:1.2:8.0:5.4。

汪东风[14]用岛津GC-9A气相色谱仪对经SephadexG-200柱纯化的仿乌龙茶级外茶的茶多糖的多糖部分的进行了分析,证明其是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其单糖组成比为5.52:2.21:6.08:44.20:41.99,分子量为107000。

周鹏等[5]通过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反应和部分酸水解反应结合GC-MS检测,并根据通常α型糖苷C1质子的δ会超过5×10-6,而β型则小于5×10-6的特性,利用1H-NMR探讨多糖结构中糖苷键构型。研究发现,由江西婺源粗老绿茶中提取得到的茶叶多糖的一级结构为:主链中由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构成的单元应为其骨架结构(基本结构),这3种单糖都有可能连接支链,不接支链时它们的连接方式为β1→3。支链主要由阿拉伯糖构成,连接方式可能有β1→2,β1→3,β2→3等3种。木糖以β1→的连接方式存在于主链和支链的末端;同时与圆二色谱、紫外光谱等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对茶叶多糖在溶液中的构象进行探讨,发现茶叶多糖在水溶液中以有序的螺旋构象存在。

陈海霞等[3]通过圆二色谱与紫外光谱相结合研究了茶叶多糖溶液构象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转换,发现天然茶叶多糖是部分有序的,圆二色谱值与紫外吸收

随着pH值、温度、离子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也伴随着其有序和无序的转换。特别是高温、高pH值或低pH值对其构象有极大影响,结果显示外部因素对茶叶多糖在溶液中构象的稳定性有重大影响。

倪德江等[15]采用圆二色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相结合研究了乌龙茶叶多糖的光谱特性,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粒度分布仪及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了其形貌特征,利用综合热分析仪研究了其热特性,发现乌龙茶叶多糖在溶液中呈直径0.2μm~0.5μm、高度0.3μm~0.6μm的短棒形不均一聚集体,并具有强烈的荧光,溶液的pH值显著影响其聚集行为。pH值、离子强度和络合物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均导致多糖立体构象和非对称性的变化,在SEM(扫描电镜)低倍镜下呈折叠卷曲形貌,在高倍镜下呈现平整的图像;在加热过程中,多糖有3次大的质量损失过程,出现3次吸热峰和放热峰,提示茶叶经过半发酵处理后,多糖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可引起微观形貌、链构象和聚集行为的变化。

3结语

近几年来,茶多糖引起了化学家、药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药理药效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广泛和深入。随着现代仪器技术的高速发展,茶多糖结构和药效的关系也将日渐明朗化。茶多糖一定能在人类消除疾病的斗争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东风,杨敏.粗老茶治疗糖尿病的药理成分分析[J].中草药,1995,26(5):2552257

[2]清水岑夫.探讨茶叶降血糖作用以从茶叶中制取糖尿病的药物[J].国外农学-茶叶,1987(3):38-40

[3]ChenHaixia,ZhangMin,XieBijun.Componentsandantioxidantactivityofpolysaccharideconjugatefromgreentea[J].FoodChem-istry,2005,90(122):17-21

[4]陈海霞,谢笔钧.富硒茶叶中茶多糖的某些化学性质及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卫生研究,2001,30(1):58-59

[5]周鹏,谢明勇,王远兴.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用于茶多糖蛋白的纯度和相对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J].色谱,2004,22(1):27-29[6]NieS,etal.,Studyonthepurificationandchemicalcompositionsofteaglycoprotein[J].CarbohydratePolymers(2007),doi:10.1016/j.carbpol,2007(7):5

[7]黄永春,马月飞,谢清若,等.超声波辅助提取茶多糖及其分子量变化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7):170-173

[8]段金友,方积年.圆二色谱在糖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1):71-75

[9]梁忠岩,苗春艳,张翼伸,等.树舌多糖结构修饰前后CD谱比较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95,11(4):434-436

[10]刘翠平,方积年.质谱技术在糖类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分析化

学,2001,29(6):716-720

[11]刘永臻,梁峰,再帕尔?阿不力孜.离子-分子反应及其在质谱分

析中的应用[J].质谱报,2004,25(3):175-182

[12]王丁刚.茶叶多糖的降血糖、

抗炎及碳粒廓清作用[J].茶叶科学,1999,1

(2):173-174[13]何玲玲.苦丁茶冬青叶多糖的组成分析[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

2007,21

(1):68-70[14]汪东风,谢晓凤.茶多糖的组分及理化性质[J].茶叶科学,1996,16

(1):128

[15]倪德江,陈玉琼,谢笔钧,等.乌龙茶多糖OTPS221的光谱特性、

形貌特征及热特性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25(12):

2263-2268

收稿日期:2007-10-31

反胶束萃取法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它具有成本低、可连续操作、萃取率高、条件温和、不会引起活性物质的失活以及处理量大等优点,在食品工业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1反胶束萃取的基础研究1.1反胶束的概念

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

(CriticalMicelleConcentration,CMC)时,就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正常胶束。(图1-a)。但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

(CMC),便会在有机溶剂内形成反胶束(图1-b)。在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基团在外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接触,而极性基团则排列在内形成一个极性核

(polarcore)。此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极性核溶解水后,就形成了“水池”

(waterpool)。1.2反胶束萃取的原理

由于反胶束内存在微水池,故可溶解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为生物分子提供易于生存的亲水环境。因此,反胶束萃取可用于这些物质的分离纯化,特别是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

作者简介:王永涛(1983-),男(汉),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加工与保鲜。

*通讯作者:张桂,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永涛,赵国群,张桂*

(河北科技大学生工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反胶束萃取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要:综述了反胶束萃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包括反胶束萃取技术分离应用研究和应用于酶的催化研究,并指

出了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食品工业应用前景。关键词:反胶束;蛋白质;氨基酸;油脂;酶

REVERSEMICELLES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INFOODSCIENCE

WANGYong-tao,ZHAOGuo-qun,ZHANGGui

(Hebei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hijiazhuang050018,Hebei,China)

Abstract:Theprogressofreversemicellesextractioninfoodsciencewassummarized,includingtheapplicationofseparationresearchandtheapplicationofenzymecatalysisresearch.Reversemicellessystemhasaprosper-ousapplicationinfoodindustryinthefuture.

Keywords:reversemicelles;protein;aminoacid;oil;enzyme图1

正常胶束与反胶束示意图

Fig.1Micellesandreversemicelles

!!!!!!!!!!!!!!!!!!!!!!!!!!!!!!!!!!!!!!!!!!!!!!!!

桑黄的研究进展

第24 卷第3 期中国食用菌E DI BL E FUNGI OF CHI NA 7 桑黄的研究进展 宋力1 , 孙培龙1 , 郭彬彬2 , 魏红福1 , 陈灵杰1 (1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杭州310014 ; 2 .浙江康裕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浙江东阳322109) 摘要: 桑黄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 本文介绍了桑黄的药用功能、深层发酵、桑黄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以及桑黄多糖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关键词: 桑黄 中图分类号: S64611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8310 (2005) 03 - 0007 - 05 桑黄( Phellinus igniarius 、Phellinus linteus ) 别名: 火木层孔菌、针裂蹄( 裂蹄) [ 1 ] , 是珍贵的药用真菌。其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北美、中南美等地。桑黄子实体中等至较大, 无柄。菌盖半球形, 剖面扁平至马蹄形, 深烟黄也略有研究。国内外桑黄研究较多集中于桑黄深层发酵条件优化和多糖提取研究, 也有桑黄多糖分子结构及抗癌免疫学机理的研究等。现将桑黄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1 桑黄的药用功能 111 抗肿瘤作用温克等[ 3 ] 比较了桑黄等四种真菌提取物的抗癌活性, 发现桑黄有较好的抑瘤作 用, 见表1 。 表1 桑黄等四种真菌提取物的抗肿瘤效果 按体重剂量抑瘤率 色至黑色, 有同心纹和环棱, 初期有微细绒毛, 后实验组中文名称/ g·k g - 1 / %变光滑、稍龟裂, 硬而木质化, 2 ~12cm ×3 ~ 21cm , 厚115~10cm , 边缘锐或钝, 其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锈褐色或浅咖啡色, 厚 2 ~ 7mm 。桑黄生于杨、柳、桦、桃等阔叶树的枯立木 Phellinus linteus 桑黄0105 43109 Agaricus blazei murrill 姬松茸0105 31101 及立木上及树干上。初期象一块黄土, 经过一段时Ganoderma lucidum 灵芝0105 38199 间的生长, 样子像树桩上伸出的舌头。桑黄常用的拉丁学名有多个, 包括Phellinus igniarius 、Phellinus linteus 和Phellinus baumii ; 我国产的桑黄的基原为针层孔科( Phellinus igniarius ), 日本、韩国产的桑黄的基原为Phellinus linteus , 其外观相似, 但其菌种是不同的, 所含有效成分也差异很大。据中科院戴玉成[ 2 ]考证, 东南亚地区称为桑黄的担子菌并不是Phellinus linteus , 桑黄真正的拉丁学名为Phellinus baumii , 而刘正南等[1 ] 认为, Phellinus linteus 为针裂蹄菌, 桑黄属火木层孔菌,学名应该是Phellinus igniarius 。直到现在, 桑黄的菌种分类还有争议, 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桑黄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桑黄因其着生树种不同, 分为桑树桑黄、杨树桑黄和桦树桑黄等品种。桑树桑黄子实体入药最佳, 味微苦, 民间用以治疗“月水不调”, 据《药性本草》记载: “治女子崩中带下, 月闭血疑, 产后血凝, 男子玄癖”等, 常用量16~30 g 水煎, 一次服完, 日服二次。 桑黄多糖的研究上世纪末在国内外逐渐兴起, 其中韩国和日本对桑黄研究较多, 美国和西欧对桑 P L - 2 . P L - 5 0105 3517 Chihar 等[ 4 ] 的研究表明从27 种真菌提取物中, 桑黄中提取的多糖有最好的抗癌效果, 抑瘤率达9617 % , 见表2 。 吉林农业大学杨全[ 5 ] 用桑黄粗多糖(为桑黄菌丝体胞外多糖和菌丝体胞内多糖混合物) 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实验, 发现桑黄粗多糖能使荷瘤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p < 0101) , 但对实体瘤的作用较弱, 试验结果还表明, 桑黄粗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与其剂量有关。 112 提高免疫力H wan - M ook KI M 等[ 6 ] 用P. linteus 的菌丝体胞外多糖( EPS) 进行免疫学实验, 发现EPS 不仅能够使T 细胞增殖, 而且对不同同类抗原的T 细胞也有增殖作用, 并且毒性T 淋巴细胞的毒性在加桑黄胞外多糖( EPS) 后大大增强。 Y un - Hee Shon 等[ 7 ] 发现桑黄提取物可以诱导相Ⅱ解毒酶包括苯醌氧化还原酶( Q R) 和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 ST) 的活性, 并且提高了谷胱甘肽的水平。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多糖结构总结

多糖结构总结

————————————————————————————————作者:————————————————————————————————日期: ?

1 红外分析(IR ) 从硒化壳聚糖[图1(b)]与壳聚糖[图1(a)]的数据和图形对比可以看出,亚硒酸根主要连接在C 2的氨基本上和C 6的羟基上,主要是由以下的光谱图形和光谱 数据变化得到证明:壳聚糖C 2的氨基硒化后,NH 的弯曲振动由1594.52c m-1变为1523.29cm -1,壳聚糖C2 位氨基上未脱干净的乙酰基的羰基振动峰为

1650.32cm -1,而硒化壳聚糖C 2位上未脱干净的乙酰基的羰基振动峰为163 2.88cm -1,可能是受到C 6位的羟基上亚硒酸基的影响;同样由于硒化壳聚糖C 2位氨基上和C 6位羟基上亚硒酸根的影响,壳聚糖C -O 伸缩振动峰由 1079.45cm -1变为1090.41c m-1。同时,在800.00c m-1处观察到亚硒酸酯的Se=O 双键的振动峰。上述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与亚硒酸可能是通过C6位上的酯化反应和C2位上氨基的静电作用完成的。(硒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 从羧甲基壳聚糖与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图3、图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亚硒酸根主要连接在C2位的羧甲基和C 6的羟基上。主要由以下光谱图形和光谱数据变化得到证明: 羧甲基壳聚糖1627cm -1处的-COOH 反对称吸收峰在硒化羧甲基壳聚糖中红移至1599cm -1, 这可能是羧甲基壳聚糖中的-CO OH 与亚硒酸钠发生反应, 从而使键力削弱。1119cm -1处的C-O 伸缩振动在硒化羧甲基壳聚糖中红移至1064cm -1, 说明C6上的羟基也参与了硒化反应。此 外, 在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中观测到位于806.125cm -1的Se=O 双键振动峰。(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合成及表征) 2.X-射线衍射 X 射线衍射法是研究多糖的结晶构型的有效方法。多糖通常是不能结晶的,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可以微晶态存在。所以进行衍射分析的样品必须通过外界的诱导使其中相当部分呈现微晶态。进行衍射的香菇多糖样品一般先制成碱性溶液,然后在水中透析,进一步处理制备。孙艳等将从香菇中分离而得的多糖经X2衍射分析,确定其立体结构为右手心三度螺旋,晶格为六角形, 晶格常数a

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

2007年第1期 3月出版 李尔春*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系,西安710062) 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 Rsearchprogressonnaturalplant polysaccharidestructureandbiologicalactivity *李尔春,男,1984年出生,陕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在读生。 收稿日期:2006-12-14 LiEr-chun* (Departmentoffoodengineering,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摘要主要介绍了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生物活性功能,如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疲劳、降血糖、抗病毒、抗氧化等,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关键词 植物多糖 结构 生物活性 AbstactsThenaturalplantpolysaccharidestructureandthebiologicalactivityfunctionweremainlyintro-duced,liketheanti-tumor,theimmunoregulation,an-tifatigue,hypoglycemic,theanti-virus,antioxidationandsoon.Itsprospectsfordevelopmentwerealsoforecasted.keywordsPlantpolysaccharidesStructureBiolog-icalactivities 多糖是指由十个以上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他们除了作为植物的贮藏养料和骨架成分外,有些植物体内的多糖类化合物还在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衰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多糖是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但由于其单糖的组成种类和连接位置多,再加上端基碳的构型等问题,使得对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难度加大,长时间以来未受到重视,发展比蛋白质和核酸晚。近年来由于多糖类化合物的特殊生理活性,使得对于糖复合物和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1多糖的结构与测定方法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多糖是非常复杂的大混合 物,包括生物大分子的混合、不同多糖(中性多糖、酸性多糖或杂多糖) 的混合、同种多糖大小分 子的混合,因此必须采取适合特点的方法分离分级纯化,否则结构不易确定。同一样品采用不同分级方法,常有不同结果。植物的不同部位,因功能不同,其中的多糖也是各色各样的,必须分开来研究。例如人参的根、茎、叶、果中的多糖,虽都含有中性杂多糖、酸性杂多糖组分,但其组成与结构却是不同的。 多糖与蛋白质一样也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多糖的一级结构是指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碳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多糖的二级结构是指多糖主链间以氢键为主要次级键而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多糖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是指以二级结构为基础,由于糖单位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二级结构在有序的空间里产生的有规则的构象。多糖的结构测定包括纯度测定、分子量测定、单糖组成的鉴定、糖连接位置的测定、糖链连接顺序的测定、苷键构型及氧环的测定。 多糖一级结构的分析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三大 类, 即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生物学方法。① 化学分析方法。主要有:水解法、高碘酸氧化、 Smith降解、甲基化反应等。②仪器分析法。与化 学分析法相比,仪器分析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操作方便等优点,是糖链分析不可缺少的手段。用于糖链结构分析的仪器方法主要有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除了传统的分析技术,现代分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仪器之间的联用,大大推动了糖链结构的研究工作。③生物学分析法。主要包括:酶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食品工程FOODENGINEERING 44

实验五 海带多糖的提取及测定

实验五海带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3学时) 1、实验目的及原理 海带是褐藻门植物,海带多糖是海带药用价值的最集中体现,海带多糖的种类很多。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海带多糖的提取及测定方法。对海带多糖的提取方法有很多,碱提取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多糖中的己糖能与苯酚-硫酸试剂发生显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己糖含量成正比。颜色的深浅可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因此,可建立不同浓度的标准己糖与吸光度间的呈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值,再从表中曲线中查到样品中多糖的含量。 2、实验基本内容和要求 (1)掌握碱提取法提取海带多糖 (2)掌握利用绘制标准曲线方法测定多糖含量 3、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和试剂 (1)基本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2)实验材料及试剂:干海带 1 %碳酸钠溶液:称取15g无水碳酸钠加入1500ml蒸馏水 95%乙醇溶液,氯化钙溶液(2g/100ml),1.0ml 6%的苯酚溶液,98%浓硫酸 标准糖溶液:用岩藻糖和半乳糖fuc/gal(3:1)作为标准糖,取其混合物 0.1g,其中0.075g的岩藻糖,0.025g的半乳糖,将其溶解 到1000ml的水中,制成0.1mg/ml的标准溶液。梯度稀释, 用蒸馏水稀释分别配成,0,0.02,0.04,0.06,0.08,0.1mg/ml。 4、实验步骤

4.1海带多糖的提取 (1)购买海带后,用自来水将其洗净,晒干,研磨,过60目----80目的筛,收 集备用。称取制备好的2g海带粉,置于烧杯中,加入28ml刚配好的碳酸钠溶液。 (2)在50℃水浴中水浴,趁热用棉纶网进行吊滤,并不断用热水冲洗保持温度, 获得的吊滤液于5000r/min离心15min,保留上清液。上清液经减压浓缩(40℃)后,加入三倍体积95%乙醇,沉淀过夜。离心后获得海带粗多糖。 4.2海带多糖的测定 (1)将标准糖配成0.1mg/ml溶液 (2)取少量标准糖溶液,用蒸馏水稀释到2.0ml,向其中加入1.0ml 6%的苯酚溶液,振荡器混匀,再加入浓硫酸5.0ml,振荡混匀。静置5min,沸水浴 15min,冷却至室温后于490nm比色测定吸光度, (3)将测得的吸光度填写到下表中: (4)根据A值,制作糖含量标准曲线,对比多糖提取的海带多糖的A值,求得糖含量。

茶叶里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

茶叶里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 茶叶成份之一:茶多酚这貌似是个既感性又理性的问题。感性的,因为这个东西关系到我们的味觉,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影响,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而理性的,因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茶叶当中的一类化学物质,根本而言是关于一类化学物质的特性。这里尝试从以下的几个关于茶多酚的基本问题,逐一解答,让大家能有个基本的概念。1、茶多酚是个什么东西?首先这是茶叶当中最重要的一类物质的总称,是茶叶之所以被称为茶叶,之所以饮茶觉得有回甘和浓度的口感,之所以有特别好的保健功效的这么一类物质。茶多酚提取物这类物质的含量占到整个茶叶干物质的18%~38%,换言之,就是一斤干茶当中含有约100g 到200g的这种物质。更重要的是,这种物质可以迅速溶解于热水当中,于是我们泡茶饮茶时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从而对我们人体的起到特定的保健功效。 茶叶成分含量进一步对茶多酚进行细分,那么还可以简单的分为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苷类、花青素和花白素类、酚酸和缩酚酸类共四大类别,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儿茶素,约占到了茶多酚总含量的70%,于是我们在讨论茶多酚时,很多时候可以重点讨论当中的儿茶素。茶多酚的组成2、不同茶

类的茶多酚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知道,茶叶有白、绿、黄、青、红、黑茶共六大基本茶类。对于不同的茶类,由于加工工艺的不同以及发酵程度的不一样,其口感风格仲异,口感浓淡差异很大,这就很大程度上就关涉到茶多酚的含量。不妨假设某一个茶树品种,同时摘的同一批茶树鲜叶,按照六大茶类的加工方法,分别制成了六种茶,那么这六种茶,其茶多酚的含量可简单的依次判别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对应着口感,就是从浓到淡,从强到弱的次序。随着茶叶发酵程度越大,茶多酚被氧化的就越多,含量就会变得越少,从而使得刺激性口感变弱。 六大茶类发酵性及特点发酵是茶多酚转化的过程,自然的我们想问:茶多酚被氧化减少了以后都变成了些什么物质?按照发酵程度的轻重,茶多酚转变成了茶黄素(TF、亮黄色)、茶红素(TR、深红色)以及茶褐素(TB、暗红色)三大物质。这三种物质不但具有味道,还是茶汤颜色的主要组成物质,也正是由于这个转变的程度不同,我们所喝的茶汤才有了从黄到红、从明到暗的颜色的过渡。 茶多酚氧化产物3、不同环境下的茶多酚含量有什么差异?品茶需要掌握一些实用的技能,对于茶多酚这个茶当中最重要的物质,如果大家了解了以下,将会给大家品茶带来很好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摘要】多糖又称多聚糖,是由单糖缩合成的多聚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从20世纪50年代对真菌多糖抗癌效果的发现以来,人们开始了对多糖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系列的研究。目前已有报道的天然多糖化合物约有300多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近年来,由于植物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毒副作用小和不易造成残留等优点[1-2],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开发利用植物多糖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多集中在药理作用等方面,而对植物多糖进一步的分离纯化、结构测定、结构和功能关系及在食品、农业、工业方面的开发应用等研究工作较少。笔者参阅了部分资料,对植物多糖的结构、提取方法、药理作用及在保健品、食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今后中国植物多糖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奠定技术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糖;功能;提取纯化 1 植物多糖的组成和结构 多糖是由超过10个以上、通常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糖苷键分为α型和β型2种。植物多糖的糖链结合以β-1,3或β-1,6键为主,有的多糖还带有分支,带有分支链的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而α型连接的多糖生理活性较弱。但有研究表明[3],α型连接的多糖也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多糖与蛋白质一样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碳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二级结构是指多糖主链间以氢键为主要次级键而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三级和四级结构是指以二级结构为基础,由于糖单位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二级结构在有序的空间里产生的有规则的构象。研究表明,同是β-1,3连接的多糖即使其一级结构完全相同,但由于二级和三级结构不同,其生理活性差异也很大[4-5]。因此,多糖的活性与其高级结构密切相关。 2 多糖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2.1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2.1.1水煎煮法 水煎煮法是多糖提取的传统方法,是用水作为溶剂煎煮提取多糖。因为多糖在冷水中溶解度较低,一般要在70-90热水中回流提取2~3h,将提取液真空浓缩后加入乙醇将多糖析出。目前多数国内文献采用水煎煮法提取多糖,如盛家荣等[6]采用此法从板蓝根中提取多糖,李志洲等[7]采用该法提取大枣多糖。该法

灰树花多糖药理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2003 Vo1115 No 14   收稿日期:2002207224 修回日期:2002209225 湖北省“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2001AA204B03) 灰树花多糖药理研究进展 李小定 荣建华 吴谋成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系 武汉 430070) 摘 要 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关注。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反应调节剂,灰树花多糖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灰树花多糖药理研究的进展情况。关键词 灰树花;多糖;药理研究 灰树花(Grif ola f rondosa (Dicks ,ex Fr )S.F. Gray )为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层菌纲(Hg 2menomycetes )、无隔担子菌亚纲(Holobasid 2iomyceidae )、非褶菌目(Aphyllophrales )、多孔菌科(Polyporaceae )、树花菌属(Grigola )真菌,又名贝叶 多孔菌、千佛菌、栗子蘑、云蕈、莲花菌等,日本称之为舞茸(Maitake )。其药用作用最早记载于日本坂然的《菌谱》中,“味甘、平、无毒,可治痔疮”。子实体具有独特的芳香味,口味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与生物活性物质,是近年来我国和日本正在推广的一种珍贵食、药兼用真菌。在日本,灰树花的栽培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日本重点发展的六大食用菌之一,其销量仅次于香菇和金针菇。虽然我国灰树花的驯化栽培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主要分布于河北、吉林、广西、四川等地。1984年Ohno 等[1]报道了灰树花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对灰树花多糖的化学结构及保健功能的研究已逐步展开,其对人体生理功能良好的调节作用也逐渐被人们认识。大量的药理分析与临床实验证实,灰树花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改善免疫系统功能、抗HIV 病毒、调节血糖、血脂及胆固醇水平的作用。目前,以灰树花及灰树花多糖为原料的保健品已风靡日本与美国,已上市的产品主要有日本的MAITEX 系列产品、美国的GRIFRON 、MAITA KE 系列产品及我国的保力生胶囊、栗磨胶囊等。 1 抗肿瘤作用 Ohno 等[3]从灰树花子实体中用热水提取得到 的Grifolan 21N 显示了很强的抗肿瘤活性,以每只小 鼠20μg 的剂量腹腔注射5次后,对小鼠S 180实体瘤的抑制率为98%,肿瘤完全消退的小鼠为7/10。从菌丝体中提取的三种多糖对小鼠S 180实体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经腹腔注射,用热水提取的LMHW 的抑制率为24%,肿瘤完全消退的小鼠为1/10,相同剂量下用冷碱和热碱提取得到的LMCA 和LMHA 的抑制率分别为77%和71%,肿瘤完全消退的小鼠都为3/10,冷碱提取物显示了最强的抗肿瘤活性。Ohno 等[5]还研究了无抗肿瘤活性的多 糖对灰树花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发现β21,62葡聚糖(Islandicin )可提高其活性,而α21,42葡聚糖 (Starch )可降低其活性。Nanba 等[6,7]的研究结果表明灰树花多糖是所有研究过的真菌多糖中抗肿瘤活性最强的,经与其它真菌多糖的对比实验发现,灰树花多糖对肿瘤的抑制率为8613%,而相同剂量下香菇多糖、双孢蘑菇多糖、金针菇多糖、糙皮侧耳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7710%、7113%、6117%和6217%。用含20%灰树花粉末的饲料喂养MM46(胸腺癌)肿瘤小鼠一个月,肿瘤被完全抑制的小鼠 占40%,另外的60%与对照组相比肿瘤抑制率为90%。他们还发现脲、胍等变性剂会破坏一些真菌 多糖的立体构象,导致生物活性的变化,如香菇多糖经变性剂处理后β2三股螺旋结构消失,不具有抗肿瘤活性,不具活性的茯苓多糖经8mol/L 尿素处理后活性明显增强,灰树花多糖与裂褶菌多糖经变性剂处理前后活性无明显改变,这大大拓宽了灰树花多糖的应用领域。灰树花多糖不仅可以抑制已经开始生长的肿瘤,还对肿瘤的发生以及由于癌细胞在血液和淋巴液中的转移而引起的次级灶的形成有较强的抑制效果。Nanba 等[8]用灰树花子实体热水提取物M T 21和M T 22以1mg/kg ~20mg/kg 的剂量 4 63

多糖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多糖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多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应用及日常保健提供帮助。多糖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菌、抗寄生虫等作用,对治疗肝脏、肾脏、胃肠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多糖在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极大。 [关键词]多糖;药理作用;发展 1.前言 糖类是自然界中蕴藏最多,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类化合物。多糖又称多聚糖,有的是构成动植物骨架的组成成分,有的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还有的具有储存和转化食物能量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多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防辐射、抗菌、抗寄生虫、抗风湿性关节炎等作用。现将对近些年来多糖的功能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多糖的功能做基础,为人类的健康保健提供帮助。 2.多糖的药理作用 2.1免疫调节功能 有的活性多糖能促进T细胞、B细胞增殖,激活LAK细胞,提高巨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某些活性多糖(如茯苓多糖、酵母多糖、当归多糖等)还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激活补体系统,这是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1]。张庭廷[2]等研究黄精多糖的生物活性时发现,其可促进小鼠溶血素的生成,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促进非特异性免疫作用。陈冠敏[3]等研究发现龙眼多糖口服液能够提高正常小鼠的机体免疫功能,积极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免疫保健品食用。 2.2抗肿瘤作用 多糖主要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改变肿瘤细胞膜的生长特性,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影响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分化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途径表达抗肿瘤作用。姬松茸多糖(AB01-P)[4]可极显著地提高S180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有一定的诱导MG/63细胞凋亡作用,抗肿瘤作用显著。陈留勇[5]等从黄桃中提取的水溶性多糖HTP1和HTP2,在提高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方面有显著作用。在治疗肿瘤疾病方面还用人参多糖、灵芝多糖、蘑菇多糖、补骨脂多糖、怀牛膝多糖、海洋生物多糖等等。 2.3抗病毒作用 人们很早就已经认识到多糖的抗病毒作用,应用于药物中。王学兵[6]等研究发现板蓝根多糖体外对PRRSV具有较好的阻断和抑制作用。盐藻多糖[7]具有良好的抗副流感病毒的作用,其不仅能阻止病毒的吸附与穿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灭活病毒。多种海洋贝类中含有大量结构新颖的活性多糖,这些多糖也有望成为新的抗病毒药物[8]。 2.4降血糖作用 目前用于降血糖多糖有黄芪多糖、桑黄菌丝体多糖、茶多糖、人参多糖、茉莉花渣多糖、苦瓜多糖、青钱柳多糖等等,但是各种多糖的降血糖机理有所不同。百合多糖[9]通过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分泌胰岛素和促进肝脏血糖转化为糖元来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效果显著。 2.5降血脂作用

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第一部分:野生灵芝菌种的分离、扶壮、保藏和培养 前言 采集吉林长白山野生灵芝,经过菌种分离,鉴定为GANODERMA(英文名称)多孔菌科真菌赤芝Ganoderma lucidum(Leyss.ex Fr.) Karst.的菌种。经过纯化扶壮培养,成为一支优良的灵芝菌种,为灵芝菌丝体发酵培养和灵芝多糖的提取奠定了基础。 实验室流程:(百级净化超净工作台)菌种分离菌种接种(恒温培养箱)菌种培养扶壮(恒温恒湿冷藏柜)优良菌种保藏(百级净化超净工作台)菌种分离菌种接种(摇床)发酵菌种摇瓶培养(用于接种菌种罐) 第二部分:灵芝菌丝体液体发酵培养 前言 液体发酵培养不同于灵芝子实体栽培,周期短,产量高,无污染,灵芝多糖含量高,节省木材和耕地。是一种灵芝多糖理想的工厂化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经过摇瓶培养的灵芝菌种接种于种子罐,待生长良好,在接种于扩大的发酵罐中,通过通气恒温培养,长成成年灵芝菌丝体,生长完全后,进行离心分离喷雾干燥,就得到相当于灵芝子实体的灵芝菌丝体粉,多糖含量达到15%左右。进一步提取加工得到高含量的灵芝多糖。 灵芝菌丝体发酵工艺流程:(配料罐)培养液的配制(菌种罐)菌种的发酵培养 (发酵罐)灵芝菌丝体发酵培养(离心机)灵芝菌丝体固液分离(浓缩液配制罐)灵芝菌丝体配制成浓缩液(喷雾干燥塔)浓缩液喷雾干燥,得到灵芝菌丝体粉 第三部分:灵芝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分离 前言 灵芝菌丝体粉,是大部分不溶解于水,食用以后象灵芝子实体一样,只有少部分成分被吸收,通过现代提取手段,将灵芝菌丝体经过提取罐的水提取,经过真空浓缩,在经过醇沉工艺,加工成可以全部被人体吸收,灵芝多糖含量提高到30-40%灵芝菌丝体提取物。极大的提高了功效,减少了服用量。 灵芝多糖提取工艺流程:(提取罐)灵芝菌丝体粉水提取(外循环真空浓缩罐)提取液真空浓缩(醇沉罐)浓缩液乙醇沉淀多糖(离心机)沉淀多糖分离 (浓缩液储罐)沉淀物配制成多糖浓缩液(喷雾干燥塔)灵芝多糖喷雾干燥 (粉碎机)灵芝多糖粉碎到100目(混合机)灵芝多糖粉批量混合(真空包装机)食品塑袋真空包装。灵芝多糖原料成品

茶多酚及提取工艺

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简称:GTP 别名:茶鞣质、茶单宁 英文名:tea Polyphenol,简称TP 定义: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状: 1 外观: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粉末。 2 性状:易溶于水及乙醇,味苦涩。 稳定性:在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安全性评价:无毒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 的4-6倍,是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 【药理作用】 1.具有很强的消除有害自由基的作用。 2.抗衰老作用。 3.抗辐射作用。 4.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5.抗菌、杀菌作用。 6.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作用。 【主要用途】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多糖结构总结

多糖结构总结.

IR红外分析()1 的数据和图形对比可以看出,亚硒酸根[图1(a)]从硒化壳聚糖[图1(b)]与壳聚糖主要是由以下的光谱图形和光谱数据C的羟基上,主要连接在C的氨基本上和62-1变为C的氨基硒化后,NH的弯曲振动由1594.52cm变化得到证明:壳聚糖2-1为基的酰的干未基位C聚1523.29cm,壳糖氨上脱净乙基羰振动峰2

-1,而硒化壳聚糖C位上未脱干净的乙酰基1650.32cm的羰基振动峰为2-1,可能是受到C位的羟基上亚硒酸基的影响;同样由于硒化壳聚糖1632.88cm6C位氨基上和C位羟基上亚硒酸根的影响,壳聚糖C-O伸缩振动峰由62-1-1-1处观察到亚硒酸酯的800.00cm1090.41cmSe=O1079.45cm。同时,在变为双键的振动峰。上述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与亚硒酸可能是通过C位上的6酯化反应和C位上氨基的静电作用完成的。(硒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 2 的对比中可以图4、从羧甲基壳聚糖与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图3主要由以下光谱图形C的羟基上。看出, 亚硒酸根主要连接在C位的羧甲基和62-1反对称吸收峰在羧甲基壳聚糖: 1627cm-COOH处的和光谱数据变化得到证明-1

与亚1599cm-COOH, 这可能是羧甲基壳聚糖中的硒化羧甲基壳聚糖中红移至-1伸缩振动在硒化羧甲基壳处的C-O1119cm硒酸钠发生反应, 从而使键力削弱。-1在硒化羧上的羟基也参与了硒化反应。此外, 聚糖中红移至1064cm, 说明 C6-1(硒化羧806.125cm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中观测到位于双键振动峰。的Se=O 甲基壳聚糖的合成及表征) 2.X-射线衍射,X射线衍射法是研究多糖的 结晶构型的有效方法。多糖通常是不能结晶的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可以微晶态存在。所以进行衍射分析的样品必须通过外界的诱导使其中相当部分呈现微晶态。进行衍射的香菇多糖样品一般先制成碱进一步处理制备。孙艳等将从香菇中分离 而得的多糖经,性溶液,然后在水中透析a=b=1. 晶格为六角形确定其立体结构为右手心三度螺旋衍射分析X2,,, 晶格常数 5nm, c =0. 6nm。ZhangP等经X-衍射分析表明:天然香菇多糖具β三股绳 状螺旋型立体结构,但加入尿素或二甲亚砜后立体构型改变,转变为单绳螺旋结 构。(香菇多糖结构分析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3.拉曼光谱法 拉曼光谱在检测多糖分子的振动相同原子的非极性键和异头物方面效果较好。它侧重于探测多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如平铺折叠或螺旋状等。研究 -1-1926cm954和有很强的拉曼吸收,此外在-D 表明,α螺旋直链淀粉在 865cm-1内对多糖的类500-1500cm有C-O-C 糖苷键的伸缩振动吸收,拉曼 光谱在处 型和糖苷的连接方式的检测灵敏,比红外光谱表现出了更高的分辨率,许多复杂-1区域内。的拉曼吸收谱带都在低于600cm 2.1 Seleno-LP的拉曼光谱 -1-1附近的吸收峰亚硒酸酯中和Seleno-LP的激光拉曼光谱在 911cm699cmSe=O和Se-OH的伸缩振动,而LP在这两处均没有吸收峰。这证实了seleno-LP中存在Se=O键。(兰州百合多糖硒酸酯的合成及表征)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11食品科学余勇 11720525 摘要:植物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及其主要生物活性,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植物多糖提取分离生物活性 多糖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多聚化合物,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之一。根据单糖的组成可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同多糖指由相同单糖构成的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杂多糖由不同的单糖组成,结构上还可能与蛋白质或者核酸等结合形成结合型多糖。植物多糖是多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多糖在早期的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因活性不明显,常作为无效成分弃去。由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自2O世纪8O年代来,人们对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实验研究显示,植物多糖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功能,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抗菌、抗病毒、保护肝脏等,且对机体毒副作用小。因此,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医药保健品行业热门领域。如香菇多糖、灵芝多糖、云芝多糖已在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而其他一些植物多糖正在深入研究,如桑黄多糖、猪苓多糖、人参多糖、枸杞多糖等。 1 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1.1 植物多糖的提取 多糖是极性大分子,所以从植物中提取多糖,一般采用不同温度的水稀碱或稀盐溶液提取。由于水提时间长且效率低,酸碱提易破坏多糖的立体结构及活性。因此,发展高效,维持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方法至关重要。涂国云等采用酶法提取多糖,即采用复合酶一热水浸提相结合的方法,复合酶多采用一定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及中性蛋白酶,此法具有条件温和、杂质易除和提高效率等优点。同一原料,分别用水、酸、碱、盐或酶法提取,所得多糖往往是不同的。 1.2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利用不同多糖分子大小和溶解度不同而分离。常用季铵盐沉淀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如安络小皮伞粗多糖的纯化方法,在多糖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得到多个多糖;还可用葡聚凝胶(Sephadex)琼脂糖凝胶(Sepharose)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和缓冲溶液作为脱色剂,采用凝胶柱层析法使不同大小的多糖分子得到分离纯化,但该方法不适宜粘多糖分离。

多糖各种提取方法

一、植物多糖的提取 1 溶剂提取法 1.1 水提法 水对植物组织的穿透力强,提取效率高,在生产上使用安全、经济。用水作溶剂来提取多糖时,可以用热水浸煮提取,也可以用冷水浸提。一般植物多糖提取采用热水浸提法,该法所得多糖提取液可直接或离心除去小溶物;或者利用多糖不溶于高浓度乙醇的性质,沉淀提纯多糖;但由于不同性质或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多糖沉淀所需乙醇浓度不同,它也可以用于样品中不同多糖组分的分级分离;还可按多糖不同性质在粗分阶段利用混合溶剂提取法对植物中不同的多糖进行分离;其中,以乙醇沉淀最为普遍。但以根茎为主的植物体,细胞壁多糖含量高,热水直接提取率不高。此时为破坏细胞壁,增加多糖的溶出,有两种处理方法:一为酶解,二为弱碱溶解。 1.2酸碱提法 有些多糖适合用稀酸提取,并且能得到更高的提取率。但酸提法只在一些特定的植物多糖提取中占有优势,目前报道的并不多。而且即使有优势,在操作上还应严格控制酸度,因为酸性条件下可能引起多糖中糖苷键的断裂。 有些多糖在碱液中有更高的提取率,尤其是提取含有糖醛酸的多糖及酸性多糖。采用的稀碱多位为0.1mol/L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为防止多糖降解,常通以氮气或加入硼氢化钠或硼氢化钾。同样,碱提优势也是因多糖类的不同而异。与

酸提类似,碱提中碱的浓度也应得到有效控制,因为有些多糖在碱性较强时会水解。另外,稀酸、稀碱提取液应迅速中和或迅速透析,浓缩与醇析而获得多糖沉淀。

1.4 生物酶提取法 酶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到有效成份提取中的一项生物技术,在多糖的提取过程中,使用酶可降低提取条件,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中分解植物组织,加速多糖的释放或提取。此外,使用酶还可分解提取液中淀粉、果胶、蛋白质等的产物,常用的酶有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 1.5 超声提取法 超声波是一种高频率的机械波,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超声波产生的“空化作用”对细胞膜的破坏,有利用植物有效成分的释放,而且超声波能形成强大的冲击波或高速射流,有效地减小、消除与水相之间的阻滞层,加大了传质效率,有助于溶质的扩散。另外,超声波的热效应使水温基本在57℃,对原料有水浴作用。超声波提取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有提取效率高、时间短、耗能低等优点。超声提取的影响因素有:超声时间、超声频率(一般低频中提取效率高,但也有例外)、料液比和温度等。 1.6 微波提取 微波是频率介于300MHz和300GHz之间的非电离电磁波,微波提取的原理是微射线辐射于溶剂并透过细胞壁到达细胞内部,由于溶剂及细胞液吸收微波能细胞内部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当压力超过细胞壁的承受能力时,细胞壁破裂,位于细胞内部的有效成份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传递转移到溶剂周围被溶剂溶解。微波技术应用于植物细胞破壁,有效地提高了收率。具有穿透力强、选择性高、加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 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 ①提高免疫能力 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着疗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