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风险评价专题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风险评价专题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风险评价专题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风险评价专题

附件二: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风险评价专题

1云南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概况

1. 1企业概况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公司于2001年1月成立,三年多来以疫苗制品的研究开发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现有三个疫苗制品申报了临床研究,其中2个项目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即:(1)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简称Hib结合疫苗),(2)精制甲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公司独立开发,自有的项目;另2个项目已申报临床研究并得到国家SFDA评审中心的受理。即(1)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是接受大连高新生物制药公司的委托,代为合作开发的项目;(2)脑膜炎球菌A+C群多糖结合疫苗。尚有脑膜炎球菌A+C+Y+W135群四价多糖疫苗将在2004年底以前申报临床研究。基于这样的基础情况,公司拟定此项目进行产业化,以推进云南省疫苗产业的发展。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公司拟在玉溪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东侧建厂,占地64亩,建设云南省疫苗产业园,进行有关疫苗的生产。

1.2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

拟建项目的生产品种、规格和数量见表1。

表1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公司疫苗生产方案

序号产品名称

规格生产规模

剂量抗原含量单位数量

1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0.5ml/支≥10ug 万支500

2 脑膜炎球菌A+C群多糖结合疫苗0.5ml/支各≥30ug 万支500

3 脑膜炎球菌a+C+Y+WI35四价

多糖疫苗

0.5ml/支各≥50ug 万支500

1.3产品质量

按国家SFDA批准的生产检定规程和企业注册标准执行。

1.4建设方案

总占地面积:42000M2

一期总建筑面积:6650M2

其中:

细菌疫苗车间:2600 M2

TT车间600 M2

质量控制中心:1000 M2

辅助用房:2450M2

辅助用房包括:

实验动物房:500 M2

库房1000M2、

锅炉房600 M2

危险品库房50 M2

污水处理300 M2

配变电等约300 M2

注(食堂和宿舍未考虑在一期建设中)

1.5技术特点及主要技术指标

(1)、疫苗是生物制品,用来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主要使用对象是健康儿童,以及健康成人。它比一般新药的研发和生产要求更高,必须保证其功效和质量,必须每批生产都要符合国家审批的规程要求,并要和国际上通用的质量技术标准接轨,方能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2)、该公司的细菌疫苗的菌种和病毒疫苗的毒种均是经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符合要求并得到认可。

(3)、该公司研制的新的疫苗均制定了生产检定规程和企业注册标准,已报国家FSDA审批。

2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种类识别

根据项目生产特点,该项目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为各种生产菌种和病毒对外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该项目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1)、b型流感嗜血杆菌

(2)、脑膜炎球菌

(3)、甲型肝炎病毒

3风险因素的种类、传播情况

3.1 b型流感嗜血杆菌

嗜血性流感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严重的感染通常是由这些细菌的荚膜多糖所引起。有6种荚股抗原型(a、b、c、d、e、f),几乎90%以上的严重感染者都是

由b型菌(Hib)引起。这种多糖是致病的毒力因子,也具有抗原性,是制造疫苗的主要抗原成分。

在没有免疫过的人群中,有15%以上儿童在其鼻咽部贮存有Hib,Hib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播。b型流感嗜血杆菌每年至少引起300万年幼儿童遭受感染,引起严重疾患,约40~70万人死亡。发病年龄高峰为4-~18月龄幼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如此。5岁以下儿童患病者也不少,而6岁以上儿童和成年人发病者较少。Hib可引起脑、心、肺、关节等系统器官的感染,主要造成的临床疾患有脑膜炎、肺炎、心包炎、骨髓炎、菌血症和脓毒性关节炎。临床记载更多的是脑膜炎和肺炎,而且常常会留下神经性后遗症。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专家委员会将Hib引起的疾病危害认定为全世界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2001年4月23日,在中国的武夷山召开了“安万特.巴士德健康论坛”上,来自卫生部预防医科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内卫生防疫和临床医学专家们提供的数据表明:b型流感嗜血杆菌在中国总的感染率每年可能为40/10万,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者占5l.7%,婴幼儿肺炎占34.3%,其中脑膜炎治疗后存活者中10.40%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是听力丧失或智力障碍。加之该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加,使开发研制有效疫苗,进行主动免疫来预防这一疾病对儿童带来的伤害成了世界关注的问题。

3.2脑膜炎球菌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一百多年来,该病一直在世界各地流行或散在发生,是人类的主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根据脑膜炎球菌英膜抗原的化学结构,已确定为A、B、C、D、H、I、K、L、X、Y、Z、29E、W135等13个血清群。其中A、B、C群占流行菌群的90%,近年来美国有Y 群流行,在沙特阿拉伯,次亚撒哈拉非洲,特别是布基亚法索有W135群流行。WHO 提示要世界各国关注。脑膜炎易感人群主要为儿童,以暴发型病死率最高,可达40%~60%。当今世界各大洲发病率在1/10万~10/10万,总病死率在50~100。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每年有500,000人发病,50 000人死亡。

我国曾出现过五次全国性大流行,在1938、1959、1967及1977年,约每8~10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2001年冬至2002年春,我国大陆多处有脑膜炎的流行。1990~2000年的统计我国的发病率在1/10万以下,病死率5%~7.7%。

脑膜炎球菌的致病毒力因子有脂多糖(LPS)、英膜多糖(CPS)、菌毛(Pill)、外胰蛋白(OMP)、调节性铁蛋白(RIP)等。其中荚股多糖是多年来用于疫苗研制的主要抗原物质。

3.3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一种急性肝的自限性疾病。甲型肝炎病毒是通过人——人传播,主要是粪口途径。甲型肝炎的发病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甲型肝炎在全世界传播,多数感染者可不出现病症,但每年发生的甲肝病例约150万人。患病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不适、厌食、恶习、呕吐,随之出现黑色尿和黄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随年龄而增长。甲型肝炎的并发症包括复发性肝炎、胆囊受阻性肝炎和暴发性肝炎等。暴发性肝炎的发生率约为临床发病者的0.01%,它的特点是肝功能快速恶化,极易死亡。甲型肝炎不存在慢性感染,也没有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可用。

血清流行病学分析可作为病毒在社会上传播的标志,世界不同地区,有抗HA V 抗体的人数比例不同。北欧最低,约占5%,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的成人中有抗HA V抗体者占40~70%。而发展中国家更高。

中国属于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在急性肝炎病例中甲肝居首位,约占45%。据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1997年甲肝总发病率为18.8/10万,病死率为0.075%;1998年发病率16/10万,病死率为0.067%。

4建设项目的防治措施评述

4.1建设的生物安全性评估

4.1.1生物安全的分级标准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1)危害等级I (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2)危害等级Ⅱ (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危害等级 III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

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4)危害等级Ⅳ (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

4.1.2建设项目的生物安全水平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点,由于项目主要的生产各种疫苗,在培养种的病毒、菌种时,虽然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有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因此可评定为危害等级Ⅱ。

4.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评价

4.1.1评价标准

每类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各分为四级。各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依次为:一级最低,四级最高。

(1)一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

(2)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3)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

艾滋病病毒的研究(血清学实验除外)应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4)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与上述情况类似的不明微生物,也必须在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待有充分数据后再决定此种微生物或毒素应在四级还是在较低级别的实验室中处理。

4.2.2建设项目的要求等级

根据项目的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在培养种的病毒、菌种的种类、传播方式,确定的项目涉及的实验室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以上。

4.3建设项目的生物安全措施评价

4.3.1项目拟采用的生物安全措施

(1)项目拟投资1261万元,按国家有关技术要求标准建设菌苗车间及生物实验室。

(2)应用生物反应器代替了常规的大罐细菌培养,应用新的杀菌剂代替了常规疫苗生产使用的福尔马林来灭活细菌,在多糖提取,活化及与蛋白载体结合工艺方面都有自己的实验成果包含在内。

(3)车间的菌苗生产工艺采用Hib活菌体进行生产,为防止灭活前的菌体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对这部分均采用密闭设备及管道进行生产,同时对使用过的设备、容器、管道进行高温灭活,发酵罐废气经过滤后排放,以防活菌体散发。

(4)疫苗制品的废渣处理:生产过程丢弃的破碎玻璃器材;一次性口罩、鞋帽工作服、纸张;废弃离心沉渣、酶标板、过滤膜、反应柱、层析柱、包装纸箱;实验用的处死小动物、动物饲料、动物粪便等。

处理原则:废渣的产量不是很多,每天清除后用清洁的纸袋或布袋包装,送废品库保管,集中一定量后送到当地的废物处理中心焚烧处理。

(5)废气处理方面:菌苗生产车间生产过程中发酵废气及二次蒸汽用除菌过滤器过滤后排放;各个净化系统均设置气体消毒排风系统。各系统消毒时,关闭该系统的新、排风电动阀及排风机,在空调器送风或房间内放入消毒气体发生器,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后,开启相应系统新风电动阀、消毒排风机及其排风电动阀,排除室内残存的消毒剂。

(6)废水处理:凡有病毒或细菌污染的废培养液,必须先经蒸汽高压(121℃l 小时)消毒后再排放;凡有病毒或细菌污染的容器和实验用品必须先经蒸汽高压(121℃l小时)消毒后再进行洗涤,排放洗涤用水。

全厂建立污水处理站,并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十消毒”处理达标后排放。

4.3.2建设项目的防护措施的风险性评价

(1)按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的有关要求,建设规范的生物实验室及菌苗车间后,其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安全、可行的。其风险性影响可得到较好的控制。

(2)目前对菌种的多采用高温灭活方式,可行性研究中方案是对用蒸汽高压

(121℃1小时)进行处理,其消毒时间已能达到有关要求,其方法是可行的,能有效地避免风险性的影响发生。

(3)项目对废气、废水进行消毒处理的工艺是必要的。只有对废气进行消毒处理后,可防止病毒、菌种通过空气向厂址周围扩散;通过对废水的消毒处理,彻底消除病毒、菌种通过水体向厂外扩散。

(4)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拟将“生产过程细胞碎片经严格灭活处理,用于无公害可降解的生物废料,浅埋土层中进行自然降解。”为了彻底消除病毒、菌种通过固体废物向厂外扩散,建议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作为医疗废物送焚烧厂直接焚烧。

项目生产的疫苗制品的废渣处理也同时作为医疗废物送焚烧厂直接焚烧。

总之,由于项目生产中产品是用于人体直接注射的疫苗,每批产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并且全厂要按GMP要求进行有关技术认证,因此,该项目生产的风险影响可完全可得到控制的。

4.3.3该公司现有的生产可靠性分析

该公司研发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已经完成连续3批的中试生产,除自检合格外,均已报送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并于2003年12月份报国家SFDA审批,于今年10月份获得了临床研究批件,2004年1月25日正式启动临床研究,预计2005年底获得新药证书。

研发的脑膜炎A+C群多糖结合疫苗已经完成了三批中试生产,已通过国家药品生物制品的检定,于今年十月申报了林穿研究,并得到了国家SFDA受理。

研发的精制甲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已完成连续三批中试生产,报国家药检所检定合格,同时于2003年11月报国家FSDA审批,现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

这些研发进展情况,证明所建立的中试生产工艺安全可靠,所制备的产品其产量和质量都能符合要求。同时证明首批进行产业化的疫苗制品可以完成每种制品每年生产100万支以上疫苗的能力。在完成生产车间建设,新的设备运转及工作人员技术培训后,可以达到每种疫苗制品年产500万支以上的生产能力。

5避免风险发生的措施及要求

5.1防护措施

为了防止生产实验及生产过程中风险因素有发生,项目必须按GMP的有关要求进行建设及生产,一定要遵守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

用准则》及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修订版)2003] 的有关要求,其中部份要求见下:

5.1.1实验室及生产车间的技术要求

5.1.1.1布局

(1)生产区和实验区应在建筑物中自成隔离区(有出入控制)或为独立建筑物。必要时,与其它之间应设缓冲区。

(2)污染区与半污染区之间、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应设置传递窗,传递窗双门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传递窗内应设物理消毒装置。

5.1.1.2 围护结构

(1)实验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应光滑、耐腐蚀、防水,以易于消毒清洁;所有缝隙应可靠密封,防震、防火。

(2)围护结构外围墙体应有适当的抗震和防火能力。

(3)天花板、地板、墙间的交角均为圆弧形且可靠密封。

(4)地面应防渗漏、无接缝、光洁、防滑。

(6)实验室内所有的门应可自动关闭;实验室出口应有在黑暗中可明确辨认的标识。

(7)外围结构不应有窗户;内设窗户应防破碎、防漏气及安全。

(8)所有出入口处应采用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设计。

5.1.1.3 送排风系统

(1)应安装独立的送排风系统以控制实验室气流方向和压力梯度。应确保在使用实验室时气流由清洁区流出,同时确保实验室空气只能通过高效过滤后经专用排风管道排出。

(2)送风口和排风口的布置应该是对面分布,上送下排,应使气流死角和涡流降至最小程度。

(4)送排风系统应为直排式,不得采用回风系统。

(5)由生物安全柜排出的经内部高效过滤的空气可通过系统的排风管直接排出。应确保生物安全柜与排风系统的压力平衡。

(6)实验室的送风应经初、中、高三级过滤,保证污染区的静态洁净度达到7级到8级。

(7)实验室的排风应经高效过滤后向空中排放。外部排风口应远离送风口并设置在主导风的下风向,应至少高出所在建筑2m,应有防雨、防鼠、防虫设计,但不应影响气体直接向上空排放。

(8)高效空气过滤器应安装在送风管道的末端和排风管道的前端。

(9)通风系统、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安装应牢固,符合气密性要求。高效过滤器在更换前应消毒,或采用可在气密袋中进行更换的过滤器,更换后应立即进行消毒或焚烧。每台高效过滤器安装、更换、维护后都应按照经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运行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以确保其性能。

(10)在送风和排风总管处应安装气密型密闭阀,必要时可完全关闭以进行室内化学熏蒸消毒。

(11)应安装风机和生物安全柜启动自动联锁装置,确保实验室内不出现正压和确保生物安全柜内气流不倒流。排风机一备一用。

5.1.1.4 特殊设备装置

除设有一般实验室的要求外,应有符合安全和工作要求的II级或III级生物安全柜进进行相关有技术实验,有关特殊设备的设置要求具有以下条件:(1)其安装位置应离开污染区入口和频繁走动区域。

(2)低温高速离心机或其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设备应置于负压罩或其他排风装置(通风橱、排气罩等)之中,应将其可能产生的气溶胶经高效过滤后排出。

(3)污染区内应设置不排蒸汽的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消毒装置。

(4)应在实验室入口处的显著位置设置带报警功能的室内压力显示装置,显示污染区、半污染区的负压状况。还应设置高效过滤器气流阻力的显示。

(5)应有备用电源以确保实验室工作期间有不间断的电力供应。

(6)应在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出口处设洗手装置。洗手装置的供水应为非手动开关。供水管应安装防回流装置。不得在实验室内安设地漏。下水道应与建筑物的下水管线完全隔离,且有明显标识。下水应直接通往独立的液体消毒系统集中收集,经有效消毒后处置。

5.2避免风险的安全防拟措施

5.2.1 化学品安全管理

在实验室中,对化学品的存放、处理、使用及处置的规定和程序均应符合良好化学实验室行为标准;应按照相关标准在每个储存容器上标明每个产品的危害性质

和风险性,还应在“使用中”材料的容器上清楚标明;对化学、物理及火灾危害应有足够可行的控制措施;应定期对这些措施进行监督以确保其有效可用。应保存监督结果记录;应要求所有人员按安全操作规程工作,包括使用被认为适用于所从事工作的安全装备或装置;对实验室内所用的每种化学制品的废弃和安全处置应有明确的书面程序;其应包括对相关法规的充分及详细说明,以保证完全符合其要求,使这些物质安全及合法地脱离实验室控制。

5.2.2样本的运送管理

实验室负责人应负责为所有向实验室提交样本的地点准备适当的指南和指示;所有样本应以防止污染工作人员、患者或环境的方式运送到实验室;样本应置于被承认的、本质安全、防漏的容器中运输;样本在机构所属建筑物内运送应遵守该机构的安全运输规定;样本运送到机构外部应遵守现行的有关运输可传染性和其它生物源性材料的法规;样本、培养物和其他生物材料在实验室间或其他机构间的运送方式应符合相应的安全规定;应遵守国际和国家关于道路、铁路和水路运输危险材料的有关要求;按国家或国际标准认为是危险货物的材料拟通过国内或国际空运时,应包装、标记和提供资料,并符合现行国家或国际相关的要求。

5.2.3废弃物处置要求

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的管理应符合国家、地区或地方的相关要求。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的目的如下:

(1)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弃物的危险减至最小;

(2)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

所有不再需要的样本、培养物和其他生物性材料应弃置于专门设计的、专用的和有标记的用于处置危险废弃物的容器内。生物废弃物容器的充满量不能超过其设计容量。

利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等)应直接弃置于耐扎容器内。

实验室管理层应确保由经过适当培训的人员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处理危险废弃物。

不允许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弃物。已装满的容器应定期运走。在去污染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实验室区内。

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

生物学安全可通过高压消毒处理或其他被承认的技术达到。

实验室废弃物应置于适当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实验室。

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要求。

动物尸体和组织的处置和焚化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要求。

6小结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公司在玉溪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拟建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技术成熟,目前已有成功的中试生产经验。项目生产过程中只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进行设计、保证项目建设满足《国家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并遵循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及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修订版)2003] 的有关要求进行生产,项目涉及的风险性影响因素是可以降到最低水平的,并能避免各种风险事的发生。因此项目的建设,从风险评价的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附件1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修 订 版 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1 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若企业所属行业已发布相应的技术规范,则采用所属行业的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1号);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第27号);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2008年版)》;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

2020高考生物浙江专用大二轮复习讲义:专题八生物技术实践第17讲Word版含答案

第17讲微生物的利用与酶的应用 [考纲要求] 1.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2.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3.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4.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 1.培养基与微生物培养 提醒(1)LB固体培养基添加琼脂等凝固剂,用于单菌落的分离。 (2)全营养LB培养基与尿素固体培养基:①全营养LB培养基(含琼脂糖)是基础培养基;②尿素固体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如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的尿素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如尿素培养基中加入酚红)。(3)加入尿素前的固体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尿素溶液用G6玻璃砂漏斗过滤。 2.灭菌与消毒的比较

3.微生物分离的两种常用方法的比较

提醒划线分离操作的注意事项 (1)每次划线之前及最后一次划线之后都需要灼烧接种环。 (2)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才能伸入菌液,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 (4)划线用力大小要适当,防止用力过大将培养基划破。 4.大肠杆菌的培养与分离操作 (1)原理 ①接种在LB液体培养基中使其快速分裂增殖。 ②将待检测微生物样品通过划线分离法或涂布分离法接种在LB固体培养基上,样品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生长繁殖形成单个菌落。 (2)流程 5.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1)实验原理 ①筛选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 ②有些细菌合成的脲酶能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 ③细菌合成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升高,从而使加入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变红。 (2)操作步骤

提醒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中的易错点 (1)误以为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时,配制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作为酸碱指示剂,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应加入琼脂糖作为凝固剂。 (2)误以为降解尿素的反应中反应物只有尿素。降解尿素的反应中反应物除了尿素外还有水。 (3)误以为尿素灭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尿素遇高温会分解,所以其灭菌方法为G6玻璃砂漏斗过滤除菌。 6.探究酶活性最适条件和用量的实验设计 (1)探究影响果胶酶活性因素实验的分析 ①实验原则: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严格控制变量,尽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影响。 ②实验原理:果胶酶活性受温度、pH或酶抑制剂的影响,在最适温度或pH时,其活性最高,果肉的出汁率、果汁的澄清度都与果胶酶的活性大小呈正相关。 (2)三个实验的变量分析 提醒关于果胶的两点说明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方法 作者:齐建伟齐润婷,PMU会员 评估这个词并不陌生,但项目风险评估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太广泛,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的应用就更少了。实际上,几乎干什么事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风险,对于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的项目,只不过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克服了风险而已,而那些没有进行到底而流产的项目,则是典型的风险发作。项目中途流产,一般要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时,我们往往把原因归咎于客观,而不从自身的管理、技术条件等方面查找原因。风险评估和天气预测相类似,是预测项目 风险的。 有了风险评估才能更的进行风险跟踪与控制,是现代化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经过风险评估,可以找到项目的中主要风险所在,如果风险过大,没有能力回避,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前放弃该项目,如果风险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我们就可以承接该项目,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评估不只是简单 的凭空想象,必须进行量化后才能方便操作。 对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来说,项目风险的类型可分为项目的大小与范围、数据处理能力、技术能力与经验、管理模式、项目运作环境几大类。风险评估的模型不是固定的,还没有统一的固定模式,计算机公司可根据自身条件制定适合本公司的模式。下面是根据本人的经验并参考国外的经验制作的一套评估模型,供读者参考。 表中提及的“数据处理”是指系统模块开发与代码编写;“公司”是指项目组所属公司;“用户”是指项目完成后的系统用户;“供货商”是指向项目组提供软硬件设备的经销商。 每一项问答都有几个选择答案,答案的后面是风险要素因子,将此因子与该项的系数相乘即可得到该项的风险值。回答完所有问题之后,分别得到各项的风险总和,用分项的合计值所占总数的百分比来衡量项目风险的大小。风险有分项风险和总体风险,一般认为,百分比在40%以下为低风险,40-70%为中风险,70%以上为高风险,各公司可根据自己的 承受风险的能力,来确定具体控制指标。 1、项目大小与范围的风险 2、数据处理经验水平 3、技术风险 4、管理风险 5、项目运作环境风险 汇总表

工程项目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新编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工程项目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工程项目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 控制的策划(新编版) 工程项目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一)策划方式 本工程将采用专题会议的形式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操作程序执行我局《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专题会议由总承包项目经理组织,总承包项目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部和项目其他相关的管理人员参加,共同完成。项目组织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将参考我局《常见危险源名录》,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 (二)危险源辨识 1、危险源辨识应全面考虑项目的各种活动: (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3)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包括相关方提供部分)。 2、危险源辨识应全面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六种类型: (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 (3)六种类型:物理性风险因素、化学性风险因素、生物性风险因素、生理及心理性风险因素、行为性风险因素、其他风险因素。 根据项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由项目安全部负责编制《项目危险源台帐》,并报总承包项目经理审核确认。 (三)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定量评价采用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 直接判断法的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符合性、相关方的合理要求、类似事故的经验教训、直接察觉到的风险等。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专题一、二 习题教学提纲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专题一、二 习题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专题一、二习题 1.下列有关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可以准确计算出一定容积的样品中活菌的数量 B.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C.活菌计数法就是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D.为保证活菌计数法的结果准确,需设置重复组且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2.在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中,下列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选取深层的土壤作为样品 B.可选取树林中多年落叶的腐殖土作为样品 C.可选取树林中多年积累的枯枝败叶作为样品 D.可把滤纸埋在土壤中经过30 d左右,再选取已腐烂的滤纸作为样品 3.研究人员欲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能产生较多淀粉酶的菌株。下列实验步骤中正确的是() A.可将滤纸埋在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从腐烂的滤纸上筛选目的菌进行诱变B.制备培养基时,将各种营养成分加入足量的蒸馏水中充分溶化后调pH 值,再进行分装、灭菌处理 C.筛选出的菌种,若需频繁使用,可将其接种到试管的固体培养基上,并立即放入4℃冰箱保藏 D.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中的细菌不一定都能产生淀粉酶 4.以下关于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经选择培养后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 B.选择培养这一步可省略,但得到的纤维素分解菌会较少 C.可通过定时测定葡萄糖产量的变化来衡量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中的纤维素酶产量 D.对照组可用等量的纤维素分解菌培养液涂布到不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上 5.下列关于刚果红染色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长期培养刚果红有可能被其他微生物分解形成透明圈B.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可在培养皿中先加入1mlCR溶液后加入100ml培养基C.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出现刚果红 D.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不需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 6.菌落的特征包括 ①菌落的形态②菌落的结构③菌落的大小④菌落的颜色⑤菌落的隆起程度⑥

信息化方案之如何进行项目风险评估

信息化方案之如何进行项目风险评估 1

如何进行项目风险评估 AMT的研究表明,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不但仅来源于企业,信息系统的实施方也是导致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实施的不同阶段,从开始到结束,实施方的消极态度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诚实的自我评估、确定目标并向着目标稳步前进,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连续的过程,而这也正是管理的趣味所在。" 管理者成功地解决难题之后,征服感油然而生。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能够抵消这种趣味的事情似乎和趣味一样多。 接触过信息化建设的人士都知道,一个信息系统的实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上一个比较完整的ERP系统,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甚至三四年。如此漫长的实施过程,已经足以把企业内人们对信息化最初的憧憬和热情消磨殆尽。中国有句俗话,叫"日久见人心",所隐含的无非就是时间能够作为衡量事物真实性的最好的手段。同样的,放在信息系统实施里,一开始不成问题的事情,到了后来都会蜕变成问题,而且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糟糕程度也不断地增加。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实施过程,降低企业的实施风险成为保障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就是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主题。

如何有效地降低实施过程的风险呢?首先需要了解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可能碰到哪些风险。 按照一般意义,我们常常所说的风险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不可预知的,一种是可预知的。既然是不可预测的风险,有预防的想法,恐怕也是无从做起,只能是在风险到来的时候直接对问题做出反应。而这里我们主要针正确是那些能够预测的风险,在明晰它们的基础上,想办法去控制和降低它们。 信息化项目的项目特性,注定了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有综合风险,也有阶段风险。 图1 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包括项目的综合性风险和阶段性风险(资料来源:AMT-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 3

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余杭区鸬鸟镇2018 年“四好农村路”提升改造工程 施 工 安 全 风 险 评 估 报 告 编制人: 技术负责人: 项目经理: 浙江沪杭甬养护工程有限公司 余杭区鸬鸟镇 2018 年“四好农村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 0 一八年九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 ...........................................................- 2 - 二、风险评估 . ...........................................................- 2 - 1、评估对象目标及范围 (2) 1.1 评估对象 ........................................................- 2 - 2、评估目的 (2) 二、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 .............................................- 2 - 2.1工程概况 (2) 2.2主要工程数量 (2) 三、评估过程和评估办法 . .................................................- 2 - 3.1成立风险评估小组 (2) 3.2评估办法 (2) 四、公路工程风险评估 . ...................................................- 3 - 4.1总体风险评估 (3) 4.2专项风险评估 (3) 4.3风险分析 (5) 4.4安健环危害因素分析 (6) 五、活动风险源辨识 . .....................................................- 9 - 5.1活动风险等级划分 (9) 5.2风险等级判断 ......................................................- 11- 七、风险控制 . (11) 八、评估结论 . (12)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专题八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八生物技术实践 1.(2016·佛山市二模)牛奶中富含蛋白质,长期饮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牛奶同时也是多种疾病的传播载体。国家标准是每毫升牛奶中细菌数小于30 000个。以下是牛奶消毒及细菌检测实验。 (1)图中步骤①称为________________消毒法。步骤②是____________。 (2)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________。进行步骤③操作时,应选用下列中的哪种工具?________。为了避免杂菌污染,此步骤应在________附近进行。 A B C D (3)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作为对照的________同时放入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6小时。取出后统计各平板的菌落数,结果如下表所示。应该选择其中稀释倍数为________的平板进行计数,经过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数大约是________/mL。 牛奶稀释倍数10-210-310-4 平板1菌落数87 10 1 平板2菌落数83 12 1 平板3菌落数85 10 0 解析:(1)80 (或梯度稀释); (2)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可以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③是接种,因为需要计数,需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工具是涂布器;为了避免杂菌污染,此步骤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3)统计各平板的菌落数时,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计数,经过消毒后的牛奶中,细菌数大约是(87+83+85)÷10-2=8 500个。 答案:(1)巴氏系列稀释(或梯度稀释) (2)碳源、氮源(和维生素) B 酒精灯火焰(3)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10-28 500个 2.(2016·沈阳市高三质检)红方是腐乳的一种。请回答与其制作有关的问题: (1)补充制作红方的实验流程:①________→②加盐腌制→③________→④密封腌制。 (2)在实验流程①中,首先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笼屉中的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

风险评价法

风险评价法 项目投资的动态评价方法所用的贴现率尚未包含“风险”这一因素。由于项目投资方案涉及的时间较长,在未来各个时期内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也不同程序地存在着“风险”,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可能包含的风险程度进行估量。 项目投资的风险评价方法有决策树法、风险调整贴现率和肯定当量法等。 (一) 决策树法 1.决策树法的基本原理。决策树法是通过分析投资项目未来各年各种可能净现金流量及其发生概率,并计算投资项目的期望净现值来评价风险投资的一种决策方法。 决策树法考虑了投资项目未来各年现金流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它涉及条件概率和联合概率问题。为了考察投资项目未来各年各种可能的净现金流量及其发生的概率,一般以树状图的形式列示各种净现金流量的条件概率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计算项目的期望净现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1 n i i i NPV PNPV ==∑ (7-12) 式中:NPV ——项目投资的期望净现值; NPV ——第i 种净现金流量的净现值; i P ——第i 种净现金流量的发生概率。 2.决策树法的决策规则。运用决策树法进行互斥选择投资决策时,应优选期望净现值大的方案;运用决策树法进行选择与否投资决策时,只要期望净现值大于零时,方案可以接受,否则应予拒绝。 [例1] 某企业有一投资项目,预计各年现金流量及条件概率分布如图7-1所示:

图7-1 决策树图 假定资本成本为6%,问是否可以接受该投资项目。 (1)各种情况下的净现值分别为: NPV=6000÷(1+6%)+ 4000 ÷(1+6%)2-15000=-5779.64 4000 NPV=6000÷(1+6%)+ 7000 ÷(1+6%)2-15000=-3109.65 7000 NPV=6000÷(1+6%)+ 8000 ÷(1+6%)2-15000=-2219.65 8000 NPV=8000÷(1+6%)+ 9000 ÷(1+6%)2-15000=557.14 9000 NPV=8000÷(1+6%)+ 10000 ÷(1+6%)2-15000=1447.13 10000 NPV=8000÷(1+6%)+ 11000 ÷(1+6%)2-15000=2337.13 11000 NPV=10000÷(1+6%)+ 12000 ÷(1+6%)2-15000=5113.92 12000 NPV=10000÷(1+6%)+ 14000 ÷(1+6%)2-15000=6893.91 14000 NPV=10000÷(1+6%)+ 16000 ÷(1+6%)2-15000=8673.91 16000 (2)该项目的期望净现值为:

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3004 工程项目风险评估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学生:王孝霞 指导老师:xxx 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所学专业:土木工程 研究方向: 东北农业大学 中国· 2016年7月

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建工程项目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日趋庞大,导致投资增加,建设周期加长,工程项目实施失控的危害日趋严重,如果不加防,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后果。鉴于此,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项目风险是每一个工程项目都可能会遇到的,需要提前做好应对。但目前我国在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风险分析技术和风险应对的研究也还不成熟,本文在介绍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阐述了评估工程项目风险的含义,以研究风险识别方法与风险评估方法为主要容,对工程项目风险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缓解风险、转移风险、风险自留、风险回避和风险监控五种应对风险的有效对策。力图提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水平,因此研究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对推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national economy and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modernization, the new project number increase rapidly, increasingly large scale, increase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period lengthen, the harm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s out of control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if not prevent, is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troublefree oper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even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In view of this, the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Project risk is every project, you might encounter in advance to cope with. Bu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n the aspect of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research on risk analysis and risk response is still not matur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risk identifi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s of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to research and risk evaluation methods as the main content,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countermeasure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study, puts forward the risk mitigation, risk transfer, risk retention, risk avoidance and risk monitoring five kinds of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risks. Tried to promote the actual level of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so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evalu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 is of great importance Key words:Engineering projects,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evaluation, risk countermeasure

2020届高考生物课标版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八第15讲 生物技术实践

第15讲生物技术实践 1.(2018课标全国Ⅰ,37,15分)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 培养基。 回答下列问题: (1)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培养基。 (2)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 除氮源外还有(答出两点即可)。氮源进入细胞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 (答出两点即可)。 (3)若在M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加入的显色剂是,该方法能筛选出产淀粉酶微生物的原理是。(4)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一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 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 有人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 。 答案(1)细菌选择(2)碳源、无机盐蛋白质、核酸(3)碘液淀粉遇碘液显蓝色,产淀粉酶的菌落周围淀粉被水解,形成透明圈(4)乙同学的结果中,1个 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悬殊,结果的重复性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1)链霉素可抑制细菌生长,从功能上看,添加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2)微生物正常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无机盐、氮源、碳源等。氮源进入细胞后,可以用于合成含氮大分子物质,如核酸、蛋白质等。(3)淀粉遇碘液显蓝色,若淀粉被水解,则产淀粉酶的菌落周围的淀粉被水解,形成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4)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为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一般选择菌落 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取结果差别不大组别的平均值,进而得出计数结果。

软件项目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软件项目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姓名:焦鹏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运筹学与控制论 指导教师:吕宏伯;张方 2003.5.1

摘要 本文从项目管理者角度出发,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软件开发项目的特点,对软件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论文以项目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为阐述的主线索,主要针对项目风险评估的过程,介绍了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技术的概念和常用方法与工具:综合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在风险评估过程的各个步骤中提出了新模型和新方法;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风险评估方法的使用,并给出了风险评估方法在实际使用中的几种模式。 本文提出了以下新模型和新方法: (1)综合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的TCQR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模型。该模型是风险因素和风险驱动因子的两层次模型,并结合实际情况引入了反映管理能力 的风险放大系数,较好的反映了软件项目的特点。 (2)建立了一般性项目风险驱动因子的标准集,并总结出TBQ调查问卷。TBQ调查问卷使得对风险驱动因子的识别和客观评价项目组的管理能力具有 了可操作性,也为TcQR模型的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提供了保证。 (3)结合风险综合评价函数改进了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引入了评价项目总体风险水平的项目综合风险系数。 (4)利用成功度评价风险管理的效果,并简要介绍了如何把风险评估方法运用于软件开发项目实践中的几种模式。 上述各种方法简单易懂、适于操作,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推广。通过本文的探索,旨在为项目管理者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潜在风险的分析、处理、决策提供一套标准化、系统化、定量化和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为进一步研究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打下基础。 关键词:风险;风险驱动因子;风险放大系数;模糊评价;蒙特卡罗模拟

2019版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十三 生物技术实践 自查卷

专题复习自查案 专题13 生物技术实践 一、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 1.培养基制备: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两种纯化培养方法: (1)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将聚集的菌种分散开。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3.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1)两种选择培养基。 ①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选择培养尿素分解菌。 ②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选择培养纤维素分解菌。 (2)两种鉴别培养基。 ①添加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尿素分解菌可使该培养基变红。 ②加刚果红的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周围产生透明圈。 4.两种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1)直接计数法:用血细胞计数板借助显微镜观察计数,不能区分菌种死活,实验结果偏大。 (2)间接计数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实验结果偏小。 二、传统发酵技术 1.四种传统发酵食品技术的比较: 2.发酵过程中消毒、灭菌的措施: (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①榨汁前葡萄应该先冲洗再去枝梗。 ②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 (2)腐乳的制作。 ①制作腐乳的玻璃瓶要洗刷干净后用沸水消毒。 ②酒、盐、香辛料都有杀菌作用。 ③接种、封瓶时都要进行无菌操作。 3.影响酒精发酵的两大因素: (1)发酵前期供氧不足。 ①结果:酵母菌数量少,产生酒精少。 ②原因:前期,酵母菌大量增殖,耗能多,需要通入空气或在发酵瓶中留有一定空间。 (2)发酵后期密封不严。 ①结果:酵母菌数量充足,但是产生的酒精较少或不能产生酒精。 ②原因:后期要通过密封严格控制无氧环境,以利于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三、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1.植物有效成分的三种提取方法: (1)蒸馏法:适合提取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且不与水混溶的物质。 (2)压榨法:适合提取高温易分解或原料易焦糊且含量较高的物质。 (3)萃取法:适合提取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 2.物质分离的五种方法: (1)分液法:分离油水混合物。 (2)过滤法:除去固体物和残渣。 (3)离心法:除去液体中质量较小的固体残留物。 (4)加入无水硫酸钠后过滤:除去芳香油中的残留水分。 (5)蒸馏法:除去萃取液中的有机溶剂。 1.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②③④⑤。 ①果酒自然发酵过程中,需人工添加酵母菌种。 ②葡萄制作果酒时,若先通入空气再密封发酵,可以增加酒精含量,提高品质。[来源:学_科_网] ③腐乳制作过程中加入香辛料既能调制风味,还具有防腐杀菌作用。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附件三: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编 制 说 明 (征求意见稿)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组 二○○九年十一月

目 录 1 项目背景 (3) 1.1任务来源 (3) 1.2工作过程 (3) 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3) 3 标准编制的依据与原则 (4) 4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4) 4.1标准适用范围 (4) 4.2标准结构框架 (4) 4.3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问题 (5) 4.4物质危险性识别 (5) 4.5风险识别对象和风险类型 (5) 4.6生产过程危险性识别 (5) 4.7重大危险源辨识 (5) 4.8确定最大可信事故的原则 (6) 4.9关于建设项目周界问题 (6) 4.10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6) 4.11风险管理 (6) 4.12附录D的使用 (6) 5 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6) 5.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不确定性问题 (6) 5.2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关系问题 (6) 5.3环境评价的研究 (7)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1项目背景 1.1任务来源 (1)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精神,落实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办[2006]4号)和《关于开展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排查的通知》(环办函[2006]69号)要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文下达了标准修订任务,项目统一编号:663.4; (2)标准承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1.2工作过程 (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在未正式下达编制任务前,就启动了修订工作。2006年1月进行了修订工作的讨论,并征求了使用单位的意见形成标准初稿。 (2)2006年1月11日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召开了标准修订讨论会,明确了标准修订方向。在广泛征求修订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了2次统稿和讨论。 (3)2008年环境保护部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正式列入2008年年度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承担标准修订任务。2008年10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修订)开题讨论会,进一步明确了标准修订的方向。 (4)经调研、内部研论,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环评单位意见,编制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提高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质量,2004年12月11日原国家环保总局以环发〔2004〕174号文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指导和规范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影响评价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标准仍然不尽完善,尚存在不足之处。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应成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风险评价的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评价单位应能基本上按标准规定的程序完成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另一方面标准应该是评价结果检验的尺度,以标准规定的基本内容要求去评估评价工作成果。标准的目的是规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之能更有效地防范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原标准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评价单位的使用情况调查说明,原标准可操作性相对差一些,对标准的可操作性应该予以加强。 2005年11月13日吉化双苯厂爆炸引发的松花江水污染事故,一方面暴露出企业和政府在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方面存在严重疏漏,另一方面也引起对《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能否满足当前环境保护需要的反思。 原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包括: (1)原标准的评价等级仅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等级,不够细化,且缺乏判断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数据,如恶臭物质等;缺少事故的伴生/次生有毒有害物判据;环境敏感判据未量化等。 (2)原标准的评价范围仅确定了大气、地表水和海洋评价范围,不够细化和全面,未按环境要素列表细化事故影响评价范围。

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余杭区鸬鸟镇2018年“四好农村路”提升改造工程 施 工 安 全 风 险 评 估 报 告 编制人: 技术负责人: 项目经理: 浙江沪杭甬养护工程有限公司 余杭区鸬鸟镇2018年“四好农村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 二0一八年九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 2 - 二、风险评估............................................................ - 2 - 1、评估对象目标及范围 (2) 1.1 评估对象........................................................ - 2 - 2、评估目的 (2) 二、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 2 - 2.1工程概况 (2) 2.2主要工程数量 (2) 三、评估过程和评估办法.................................................. - 2 - 3.1成立风险评估小组 (2) 3.2评估办法 (2) 四、公路工程风险评估.................................................... - 3 - 4.1总体风险评估 (3) 4.2专项风险评估 (3) 4.3风险分析 (5) 4.4安健环危害因素分析 (6) 五、活动风险源辨识...................................................... - 9 - 5.1活动风险等级划分 (9) 5.2风险等级判断 (11) 七、风险控制........................................................... - 11 - 八、评估结论........................................................... - 12 -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十八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强化练(十八) 生物技术实践 时间:45分钟 非选择题 1.(2019辽宁辽阳一模)酸奶和泡菜的制作都离不开乳酸菌,请回答下列有关制作酸奶和泡菜的问题。 (1)分离纯化乳酸菌的培养基中含牛肉膏,牛肉膏提供的主要营养 有;培养皿灭菌常采用法;检验培 养基灭菌是否合格的方法是。 (2)培养乳酸菌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的pH会下降,原因是。 (3)家庭制作泡菜时,一般需要配制泡菜盐水,但会因其含盐量过高而影响口感。直接接种乳酸菌制 作泡菜时,产生的大量乳酸能够抑制,因此可以采用低盐工艺制作泡菜,从而大幅 降低泡菜的含盐量。 (4)乳酸菌活菌数是衡量酸奶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检测某酸奶中乳酸菌的含量取不同稀释 度的样品各1 mL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得到106、107、108三个稀 释度的培养基上的平均菌落数依次为413个、86个、13个,据此估算,每毫升样品中的乳酸菌数约 为个,接种乳酸菌所用的接种工具是。 碳源、氮源、磷酸盐和维生素干热灭菌取若干个灭菌未接种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 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生长 (2)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3)杂菌生长 (4)8.6×108涂布器 分离纯化乳酸菌的培养基中含牛肉膏,牛肉膏提供的主要营养有碳源、氮源、磷酸盐和维 生素等;培养皿等耐热器具灭菌常采用干热灭菌法;检验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的方法是取若干个灭 菌未接种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生长。 (2)培养乳酸菌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的pH会下降,原因是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3)直接接种乳酸菌制作泡菜时,产生的大量乳酸能够抑制杂菌生长,因此可以采用低盐工艺制 作泡菜,从而大幅降低泡菜的含盐量。

工程项目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通用版)

工程项目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通用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313

工程项目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 控制的策划(通用版) 工程项目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一)策划方式 本工程将采用专题会议的形式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操作程序执行我局《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专题会议由总承包项目经理组织,总承包项目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部和项目其他相关的管理人员参加,共同完成。项目组织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将参考我局《常见危险源名录》,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 (二)危险源辨识 1、危险源辨识应全面考虑项目的各种活动:

(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3)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包括相关方提供部分)。 2、危险源辨识应全面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六种类型: (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 (3)六种类型:物理性风险因素、化学性风险因素、生物性风险因素、生理及心理性风险因素、行为性风险因素、其他风险因素。 根据项目危险源辨识的结果,由项目安全部负责编制《项目危险源台帐》,并报总承包项目经理审核确认。 (三)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定量评价采用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 直接判断法的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符合性、相关方的合

三年高考(2017-2019)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 生物技术实践(原卷版)

专题14 生物技术实践 1.(2019北京卷·3)筛选淀粉分解菌需使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培养后,若细菌能分解淀粉,培养平板经稀碘液处理,会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如图),实验结果见下表。 透明圈直径:H(mm)H/C 菌种菌落直径:C(m m) 细菌Ⅰ 5.1 11.2 2.2 细菌Ⅱ8.1 13.0 1.6 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培养基除淀粉外还含有氮源等其他营养物质 B.筛选分解淀粉的细菌时,菌液应稀释后涂布 C.以上两种细菌均不能将淀粉酶分泌至细胞外 D.H/C值反映了两种细菌分解淀粉能力的差异 2.(2019江苏卷·9)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 3.(2019江苏卷·10)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兔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 B.DNA析出过程中,搅拌操作要轻柔以防DNA断裂 C.预冷的乙醇可用来进一步纯化粗提的DNA D.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4.(2019江苏卷·13)下列关于加酶洗涤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加酶洗衣粉中一般都含有酸性脂肪酶 B.用加酶洗涤剂能减少洗涤时间并节约用水

C.含纤维素酶洗涤剂可以洗涤印花棉织物 D.加酶洗衣粉中的蛋白酶是相对耐高温的 5.(2019江苏卷·19)下列关于产纤维素酶菌分离及运用的叙述,不合理 ...的是 A.筛选培养基中应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或蔗糖提供生长营养 B.可从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土壤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 C.在分离平板上长出的菌落需进一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能力 D.用产纤维素酶菌发酵处理农作物秸秆可提高其饲用价值 6.(2019江苏卷·20)为探究矮牵牛原生质体的培养条件和植株再生能力,某研究小组的实验过程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获得的原生质体需悬浮在30%蔗糖溶液中 B.过程②需提高生长素的比例以促进芽的分化 C.过程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细胞壁再生 D.原生质体虽无细胞壁但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 7.(2018北京卷·4)以下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 A.在制作果酒的实验中,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B.鉴定DNA时,将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滴(颗粒) D.用龙胆紫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 8.(2018江苏卷·8)花药离体培养是重要的育种手段。下图是某二倍体植物花药育种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防止微生物污染,过程①所用的花药需在70%乙醇中浸泡30min B.过程②的培养基中需添加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以利于根的分化 C.过程③逐步分化的植株中可筛选获得纯合的二倍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