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治疗性HPV+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治疗性HPV+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治疗性HPV+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治疗性HPV+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治疗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 预防性疫苗是用免疫手段将预防传染病的抗原通过适宜途径种入人体,模拟一个轻度的自然感染或刺激机体 产生免疫应答,诱发、促使机体处于免疫状态,产生自 动免疫力,从而增强个体和群体的对抗相应传染病的能 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所谓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生物或患某些疾病的机体中,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制品。 治疗性疫苗的分类: 按是否有病原生物感染,分为感染型和非感染型治疗性疫苗。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性疫苗、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感染治疗性疫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治疗性疫苗、疟原虫感染治疗性疫苗等。 按针对的疾病不同,分为肿瘤治疗性疫苗、高血压治疗性疫苗、糖尿病治疗性疫苗、早老性痴呆治疗性疫苗、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性疫苗、艾滋病治疗性疫苗、疟疾治 疗性疫苗等。 按免疫原的种类不同,分为肽和蛋白型治疗性疫苗、核酸型治疗性疫苗、细胞型治疗性疫苗,后者如T细胞治 疗性疫苗、树突状细胞治疗性疫苗、肿瘤细胞治疗性疫 苗。

1.肽疫苗的主要技术路线: (1)抗原表位的筛选,这是肽疫苗设计和有效的关键; (2)人工合成;或将抗原表位基因插入表达载体,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表达出抗原短肽; (3)免疫动物; (4)检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评价免疫保护效果。 2.核酸疫苗的主要技术路线: 1)选择目的基因; (2)选择合适的真核质粒表达载体; (3)构建重组子并纯化; (4)转染哺乳动物细胞(以含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作对照),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 (5)疫苗接种,可经肌肉、皮下或粘膜等途径; (6)检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评价免疫保护效果。 3.核酸疫苗的优点: (1)免疫效果好,能全面激活机体免疫应答。DNA苗接种后在机体内以天然抗原形式表达其抗原物质,被免疫系统识别,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全面; (2)效应长。一次接种可诱导长期免疫应答,对不同亚型有交叉保护作用;

908植物保护概论

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植物保护概论)学科、专业:植物保护(095104) 第一章绪论 (一)植物保护及其学科结构 1.植物保护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以栽培植物为中心的植物保护 3.植物保护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植物损伤与经济损害的关系 1.栽培植物与自然植物的损害观 2.植物保护中的植物补偿与御害观 (三)植物保护对策 1.经济观点 2.生态观点 3. 环保观点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一)植物病害定义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状、病症 (三)植物病害的分类 第二节植物病原真菌 (一)真菌的形态 (二)真菌的繁殖 (三)真菌的分类 第三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一)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与生物学特征 1.形态与结构 2.生物学特征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型 (三)植原体、螺原体 1.植原体特征 2.螺原体特征 第四节植物病毒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和生物学 1.病毒的形态 2.病毒的化学组成 3.病毒的生物学 4.侵染与传染 (二)植物病毒的理化属性及所致病害症状 1.病毒的理化属性 2.植物病毒的症状

(一)植物线虫的形态结构 (二)植物线虫的生活史与生态学 (三)植物线虫的侵染危害 (四)我国主要的线虫病害举例 第六节寄生性种子植物 (一)形态特征与危害 1.半寄生 2.全寄生 第三章昆虫与螨第一节昆虫 (一)昆虫昆虫的构造和功能 1.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昆虫的头部特征 3.昆虫的胸部特征 4.昆虫的腹部特征 5.昆虫的体壁结构 6.昆虫的内部构造与功能 7.昆虫的激素 (二)昆虫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1.昆虫的繁殖方式 2.昆虫的发育和变态 3.昆虫的休眠 4.昆虫的行为 (三)昆虫的常见种类 (四)昆虫纲的分目及农业上主要目下的主要类群1.直翅目特征 2.等翅目特征 3.半翅目特征 4.同翅目特征 5.缨翅目特征 6.鞘翅目特征 7.脉翅目特征 8.鳞翅目特征 9.双翅目特征 10.膜翅目特征 第二节螨类 (一)形态 (二)螨类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螨的觉种类 第四章杂草

恶性肿瘤临床DCCK治疗手册

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手册 肿瘤的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应用的报道已近10年,2009年6月,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细胞治疗作为第三类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卫办医政发 [2009] 84号)。结合我公司治疗数千病例的经验,总结制定本治疗规范,以方便临床使用。一、产品知识 肿瘤生物治疗简述 长期以来,肿瘤治疗最常见的方法是手术、放疗和化疗。但这三种传统的常规模式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随着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及肿瘤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肿瘤的生物治疗迅速发展,成为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治疗模式。生物治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异性、有效性,对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主要器官无负面影响和明显毒性,被认为是本世纪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中最活跃、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生物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现代手术、化疗和放疗方法联合应用,具有很强的互补作用,不但具有清除体内不同部位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作用,而且对病人受损的免疫系统又能起到恢复与 重建的独特作用。 目前,肿瘤生物治疗主要有5 类:细胞因子治疗、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技术、基因治疗、过继细胞治疗和肿瘤疫苗治疗。其中,细胞治疗是最具有发展应用价值的过继细胞治疗方法,而细胞治疗是最具有发展应用价值的肿瘤疫苗治疗方法。 细胞 1、基本信息 细胞,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毒作用强,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由于该细胞同时表达 3 +和 56+ 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称为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样 T 淋巴细胞,兼具有 T 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细胞的非限制性杀瘤优点。该细胞对肿瘤细胞的

FDA批准一种治疗性癌症疫苗产品

FDA批准一种治疗性癌症疫苗产品 2010年4月,在经历了多年挫败之后,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终于通过了第一款治疗性癌症疫苗产品。这就是由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Dendreon公司生产的Provenge (sipuleucel-T)。该疫苗能够使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命延长好几个月。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美国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肿瘤医学专家James Gulley认为,Provenge疫苗的成功让其它几款癌症疫苗看到了希望。 他指出,FDA在批准Provenge疫苗时需要克服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Provenge疫苗无疑是癌症疫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为后续的癌症疫苗产品趟开了一条新路。 在近三年时间里,癌症疫苗的研发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Gulley认为这部分得益于Provenge疫苗的成功,以及其它几款在晚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突出表现的癌症疫苗的功劳。大型制药公司们都在启动各自的治疗用疫苗(therapeutic-vaccine)商业项目,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们也对癌症疫苗研发工作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在美国,有数百个癌症疫苗的临床试验项目正在开展,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悉尼金梅尔综合癌症中心(Sidney Kimmel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肿瘤学家Hyam Levitsky认为,现在,癌症疫苗研究领域的前景要比过去20年间任何时候都要光明得多。Levitsky介绍说,每一个打算进入癌症疫苗研发领域的人都会得到这样的保证——“这一行绝对有前途。”

肿瘤疫苗作用

肿瘤疫苗作用 【关键词】肿瘤;肿瘤免疫;肿瘤疫苗 0引言一直以来,对于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常规方法.一百多年前,Caley用细菌疫苗免疫机体时,观察到肿瘤缩小.此后人们理解到肿瘤能够诱发免疫反应,而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也具有监视作用.肿瘤疫苗的产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使用增强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基本方法,诱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达到缩小和消除肿瘤的目的. 1肿瘤特异性免疫机制及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在机体内能引发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而以后者为主.肿瘤抗原在细胞内加工成肽段后与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并(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并)类分子结合并呈递给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或先从肿瘤细胞上脱落,再由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成肽段后与表面MHC并蚶喾肿咏岷喜⒊实莞鳦D4+辅助性T淋巴细胞,进而诱发机体的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值得注意的是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激活都需要MHC部乖肽复合物和免疫共刺激分子的协同刺激作用[1],而共刺激分子的缺失正是肿瘤引发的机体外周免疫耐受的可能机制之一.肿瘤因为其极大的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在机体环境长时间的免疫选择压力下,会启动一系列的免疫逃避机制,对抗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些机制分别针对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阶段和效应阶段,包括肿瘤抗原的丢失、MHC并窭喾肿颖泶锵碌鳌⒖乖加工缺陷、表达干扰细胞毒作用的蛋白酶及表达FasL等[2]. 2肿瘤疫苗的设计策略 2.1总体思路针对肿瘤抗原在机体内免疫原性下降,造成特异性细胞免疫激活不足,外周免疫耐受的状况,肿瘤疫苗设计策略的总体思路是应用各种技术,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的识别水平,改善免疫微环境,引发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阻止肿瘤进展,最终消除肿瘤.

“癌症疫苗”治愈率高达97%,一针就让癌细胞完全消失不可信!

“癌症疫苗”治愈率高达97%,一针就让癌细胞完全消失? 不可信! 前两天,一篇名为《重磅!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彻底治愈率达97%》的文章可谓是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此文趁着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还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但是!仅仅扎一针真的就能让癌细胞完全消失?中六君可不信!你也不信?那正好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不可信”的原因吧~ 1彻底治愈率97%,这是真的吗? 老鼠和人的癌症发病机理不同,试验在人体成功性不大。 且不说90只小鼠的模型,87只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治愈率并不达97%,试验在人身上能否成功都还是个疑问呢,也就是说真正人体的治愈率到底是0%还是97%还无人知晓,能不能成功通过一期临床实验都还未可知,标题的“彻底治愈率达97%”简直就是在误导我们,更是给予患者无谓的希望...... 再者,实名认证信息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博士”的微博博主@宝妮BR对此也表示了质疑↓↓此外,知名癌症科普作者“菠萝”日前也撰文表示,此次研究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除老鼠和人之间存在的物种差异外,“菠萝”指出,人体肿瘤还存在异质性。人体内的肿瘤通常是经过10至20年进化形成,每个癌症病人身上通常也有很多个特性不同的肿瘤同时存在,这种现象被称为“肿瘤异质性”。由于异质性存在,有时抗癌药只能杀死90%人体癌细胞,而不是100%,这导

致肿瘤耐药和复发。但实验室用的老鼠肿瘤模型,几个礼拜就长起来了,没有进化过程,肿瘤细胞来源单一,不是多种混合。因此,药物一旦起效,很容易杀死99%,甚至100%的癌细胞。在文中,“菠萝”直斥所谓“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是标题党,在他看来,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癌症疫苗在动物模型身上效果挺好,几十只小老鼠身上的一点点小肿瘤消失了。” 2那么这个“新型疫苗”有多重磅?由于传统化疗效果欠佳,副作用太大,所以癌症的免疫疗法非常引人关注。所谓免疫疗法,就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力来精准消灭癌细胞。一个主流方法是动员患者自身的T细胞——将T细胞从血液中收集之后,在体外增强它们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力,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发挥针对性的肿瘤治疗作用。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费事,费时,昂贵,疗效不确定。那有没有一种方案,让这种T细胞直接接触肿瘤细胞,杀灭肿瘤细胞,而又省去体外培养的复杂工序呢? Levy博士的研究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直接向肿瘤部位注射小片段特殊的DNA,这个DNA片段进入肿瘤后,可以激活肿瘤内的免疫细胞,放大T细胞表面一种激活受体,叫做OX40。OX40被激活后,T细胞变得活跃起来。同时注射的还有一个抗体CpG寡核苷酸。CpG 会特异性地跟OX40结合,于是大幅度地激活T细胞,让它具有了强大的抑制肿瘤能力。两种物质同时注射,而且是直接注射进入肿瘤内,就只会激活存在于肿瘤内的T细胞。这样既避免了T细胞体外合成的复杂性,也确保T细胞不会攻击其他正常细胞。

575-关于高血压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

关于高血压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 通讯作者:袁如玉,Email:yuanruyu@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3999125.html, 邢 艇,袁如玉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脏科,天津300211) 关键词:高血压;疫苗;血管紧张素类;病毒;病人依从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583X(2009)1721553203 高血压是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手段仍是依靠降压药物和改善生活方式,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的治疗,由于多种原因,患者或不能坚持治疗,或未能降压达标,直接导致高血压控制率不高,这是目前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一直是世界各国心血管基础与临床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和研究的热点[1]。对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肾素2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异常激活使血压升高,而长时间血压升高使血管发生病理重塑,并引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故RAS成为高血压化学药物治疗的主要靶点,临床上应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均获得了良好的降压及靶器官保护疗效,所以研究者继续针对该系统尝试应用免疫阻滞的手段来阻滞RAS的各个环节,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2]。关于高血压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再次进入业内人士的视线。 1 高血压疫苗的定义及作用机制 高血压疫苗主要指的是治疗性疫苗即针对慢性反应,在体内产生持续性的自身抗体从而发挥其作用,不同于传统的预防性疫苗,它是利用疫苗来诱导和增强抗体特定的免疫反应,以达到有效控制病情的目的。这种疫苗作用于人体的RAS,该系统目前被认为是引起大多数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疫苗把RAS的抗原引到人体,通过转染技术,把抗原和病毒结合,注射到人体,人体就会产生相应抗体,抗体持续地作用于RAS。研究者介绍,他们使用了一种病毒样的颗粒,在化学结构上将其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结合,这样人体会对AngⅡ产生强烈的抗体反应,从而降低血液中血管紧张素的含量。 治疗性疫苗主要分为3类:①肾素2血管紧张素疫苗,主要阻断位于上游的肾素,从而从源头上减少了下游的血管紧张素Ⅰ(AngⅠ)及Ⅱ在血液中的浓度,同时也降低了负反馈作用所致的肾素水平的升高,但是主要的缺陷为靶器官的损害较高。②AngⅠ及Ⅱ的中和抗体疫苗,主要依靠该抗体的中和作用减少了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此中和抗体能否完全中和血管紧张素的作用,同时靶器官的保护作用较差。③AngⅡ受体的短肽疫苗,即类似于ARB,具有降压,减少全身血流量的作用,但其具有反馈性肾素升高的缺陷。 高血压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小动脉的收缩和体内钠水滞留的结果。引起小动脉的收缩和体内钠水滞留的主要原因是体内生成过量的具有该作用的生物活性因子。目前使用的降压药是扩张血管和减轻钠水潴留,企图拮抗这些生物活性因子的生物学作用,达到降压的目的。但这样做的结果不能清除体内过量的生物因子,而且机体常通过反馈机制使已经过量的因子进一步的升高。因此治疗结果常使高血压的缓解是暂时的,疗效难持久。使用疫苗的主动免疫原理是直接针对体内过量的生物活性因子,用免疫学原理中和它们的生物活性,并将其清除出体外。高血压疫苗中和生物活性因子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高血压,更有疗效持久的优点,因此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 2 高血压疫苗的发展过程及进展 这种治疗性疫苗1953年就已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第1个抗体对象是肾素,抑制肾素活性是抑制RAS的初始步骤,抑制该系统的限速酶,理论上是最好的疫苗设计靶点,但在动物研究中发现,由于肾素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使得血压下降的同时,动物肾脏出现严重的自身免疫反应,因而肾素疫苗的安全性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此后50多年研究者进行了许多尝试但进展不大。 2004年,Brown等[3]报道英国学者开发了AngI疫苗2 PMD3117,并进行临床试验,完成免疫程序后,在高血压患者体内疫苗产生了高滴度抗体并能维持较长时间,但患者在撤停ACEI和ARB类降压药物后血压出现反弹。同时观察到患者体内的醛固酮分泌受到了明显抑制,说明该疫苗能对RAS产生抑制作用,血压不能维持的原因考虑为抗体还未达到足够高的滴度。 从21世纪起,AngⅡ短肽的类似疫苗开始出现,并在取得了Ⅰ期及Ⅱa期临床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又使此治疗性疫苗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紧张素这一环节。 2007年,瑞士Cytos生物公司宣布,已完成Ⅱa期临床研究并已公布结果。Tissot等[4]报道Bachmann等用针对Ang Ⅱ的抗高血压疫苗,该疫苗名为C YT0062AngQ6,内含Ang Ⅱ多肽与病毒颗粒结合在一起形成抗原,激发体内生成抗AngⅡ抗体。C YT0062AngQ6在大鼠、小鼠实验具有高度免疫功能,400μg可降血压21mm Hg(1mm Hg=0.133 kPa)。血液内AngⅡ浓度较单用病毒颗粒对照组增加9倍,有效地阻断了RAS。与雷米普利(一种ACEI制剂)比较,两组效果类似[5]。在临床研究方面:安全性研究,临床Ⅰ期志愿者12例分别注射C YT0062AngQ6100μg或安慰剂,观察4周,无不良反应。正常血压的人血压无变化,2周后血液内AngⅡ抗体增加。临床Ⅱa期研究收治72例轻中度高血压(140~179/90~109mm Hg)患者,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被注射了100μg或300μg的疫苗或者安慰剂。这些患者平均年龄为51.5岁。研究开始后,在0、4及12周时进行疫苗

皮卡佐剂及其治疗性疫苗作用机理

Open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 自然科学, 2015, 3(3), 70-8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3999125.html,/journal/oj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3999125.html,/10.12677/ojns.2015.33010 Mechanisem of Action of PICKCa Adjuvant and Its Therapeutic Vaccines Haixiang Lin*, Yi Zhang Beijing Yishengxingy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Email: *haixianglin5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3999125.html, Received: Jul. 27th, 2015; accepted: Aug. 14th, 2015; published Aug. 2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399912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PICKCa, a safe vaccine adjuvant for human use, is a complex of poly IC-kanamycin-Cacl2. It is the li-gand of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of TLR3, NOD and RIG-1. PICKCa vaccines can activate innate pathways in vivo to produce cytokines including IFN-α, IFN-β, IFN-γ, IL-2, IL-12p40, IL-6, TNF-α, promote macrophage function, stimulate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to produce co-stimulators of CD40, CD80, CD86, activate cell-mediated immunity and humoral immunity. Due to PICKCa adjuvant en-hancing productions of IFN, IL-2, IL-12, the adjuvant may make prophylactic vaccines from main humoral immunity to possess strong cell-mediated immunity as therapeutic vaccines. In 3 indepen-dent assays of post-explosure immunizations of mice and beagle dogs, PICKCa rabies vaccine was much better than commercial adjuvant-free rabies vaccines, the protective rate was 70% - 100% and 20% - 30% respectively,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 0.01). PICKCa rabies vaccine and PICKCa hepatitis B vaccine are ongoing in phase-1 clinical trials in Singa-pore. Keywords PICKCa Adjuvant, Therapeutic Vaccines, Mechanisem of Action 皮卡佐剂及其治疗性疫苗作用机理 林海祥*,张译 北京依生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Email: *haixianglin510@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3999125.html, *通讯作者。

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治疗性疫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免疫治疗新概念,旨在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或异常细胞,使疾病得以治愈。从发展趋势来看,乙肝病毒治疗性疫苗将成为本世纪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特别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它与现有抗乙肝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将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治疗性疫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免疫治疗新概念,旨在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或异常细胞,使疾病得以治愈。治疗性疫苗主要应用于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应用针对慢性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通过不同途径呈递乙肝抗原,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有效诱导免疫应答,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乙肝治疗性疫苗是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治疗性疫苗分为三类:蛋白类疫苗、DNA疫苗、细胞疫苗,其中蛋白类疫苗包括亚单位疫苗、免疫复合物疫苗、多肽疫苗。 1 治疗性疫苗的研制 1.1 蛋白类疫苗 1.1.1 亚单位疫苗用于慢乙肝治疗的亚单位蛋白疫苗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重组HBsAg,包含HBV包膜蛋白的不同组分(preS1、preS2、S),并通过哺乳动物细胞及酵母菌系统表达。研究表明,应用Pre S2/S疫苗(GenHevac BR○,Pasteur Merieux)或S疫苗(RecombivaxR○,Merck)对CHB病人进行治疗,证实亚单位疫苗能够减低HBV的复制,但疗效仍有限。而Hepacare疫苗虽然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够降低免疫耐受儿童血清中病毒DNA 拷贝数,但不能有效清除肝细胞内cccDNA,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1.1.2 免疫复合物型疫苗(immunogenic complex,IC)疫苗复旦大学医学院闻玉梅等构建了HBsAg加人抗HBS免疫球蛋白作为免疫原性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这种疫苗是通过改变对HBsAg的呈递方式以诱生有效的免疫,消除免疫耐受性。抗体能对抗原的免疫原性起到增强的作用,在于增加抗原被APC细胞捕获并加工处理,进而激活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诱导发生免疫应答反应。应用IC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该Ic不仅能打破HBsAg转基因小鼠的耐受状态,且激发n1型应答(IFN一7及IL一12分泌增加),使血清HBsAg转阴,初步显示了抗原一抗体复合物(Ic)的免疫治疗作用。此类疫苗也存在不足,即对细胞免疫应答的激发远高于对体液免疫应答的激发,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 1.1.3 多肽疫苗由于蛋白质抗原不是通过完整的分子发挥作用的,抗原分子表位的研究是近年来新的研究趋势——有效的保护取决于一组表位的组合与搭配。通过对蛋白质抗原的B细胞表位、Th细胞表位、CTL细胞表位、NK细胞表位及MHC限制位等有利于免疫识别表位的深入研究,为设计新一代高效、高特异性疫苗奠定了基础。针对CTL表位的脂肽疫苗:此种疫苗的理论基础是基于抗原分子表位水平的研究。由于蛋白质抗原通过表位来体现其免疫特异性,有效的保护性免疫有赖于一组表位的搭配与组合。已知HBcAg中的多肽18 27是HLA A2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被CTL识别而产生免疫应答。将其和Th细胞多肽表位(破伤风类毒素的T细胞表位肽,TT830 843)以及脂质分子共价结合后制成了Theradign HBV 疫苗,提高了CTL多肽的免疫原性,不仅能打破慢性乙肝患者体内T细胞耐受,激发特异性及CTL应答,并使受试者血清病毒DNA转阴或拷贝数降低。 1.2 核酸疫苗 DNA疫苗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的疫苗形式,是一种含抗原基因的表达

园林植物病害复习资料(1)

第一章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病程: 园林植物遭受其他生物侵袭或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后,首先是正常的生理程序发生改变,继而导致植物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出病态,称为病理变化过程。 损伤: 如果植物在瞬间或极短的时间内因外界因素的突然袭击而受到伤害或破坏,如受到昆虫、其他动物或人为的器械损伤,以及冰雹、台风等袭击,受害植物在生理上没有发生病理程序,就不能称为病害,而称为损伤。 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因子称为病原;间接因素则称为诱因。 1. 病害三角: 寄主、病原物、外界环境。 2. 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互相传染的。 3. 寄主: 被病原物寄生的植物称为寄主。 4. 植物病害的概念: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袭或不适应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全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或其他损失的现象 5. 寄生性病害: 凡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其都能相互传染,故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也称寄生性病害。

6.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是不能相互传染的,称为非侵染 性病害。 7. 植物病害发生三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寄主、病原物、外界环 境。 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无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第二章园林植物侵染 性病害的病原 1. 分生孢子:是真菌的一种无性孢子,产生于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成熟后从孢子梗上脱落。 2. 转主寄生现象:有的锈菌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很远的寄主上完成全部生活史。 3. 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为拟薄壁组织它是一种抗逆性结构,既是真菌的营养贮藏器官,又是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4. 厚垣孢子:是真菌的一种无性孢子,是菌丝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二形成的一种休眠孢子,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5. 症状: 6. 子座: 由菌丝或由菌丝体与部分寄主组织形成的(此时称为假子座),一般为垫状,也有球状或其他形状,能够进行繁殖产生孢子也能抵抗不良环境。 7. 试比较植物病原病毒和植原体在基本特性、引起植物的症状和传播特性方面的异同点。 1 基本特性:病毒、非细胞生物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核组成,植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03 英文名称:General PhytopathologyⅠ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必修 3.课程的目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病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的科学。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对农业有巨大实践意义的应用科学。 (1)通过本课程的本学期教学环节,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要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掌握植物病原真菌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特点;了解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病原物真菌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反应。 (2)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技能:了解病原物的鉴定程式,着重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原则和鉴定方法,植物病害一般诊断方法;掌握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方法,掌握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显微计测、显微描绘与显微摄影技术。 4.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4 5.建议先修课程 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园艺学等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理学原理(第二版).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1)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许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2)普通植物病理学.谢联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 (3)普通真菌学.邢来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Plant Pathology (5 ed).Agrios, G. N..Academic Press.2005 7.教学方法与手段 (1)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尽可能采用英汉双语进行课堂授课 8.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试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考试成绩占70%,期末闭卷考试,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拉丁文、识图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2)实验成绩占30%,根据实验完成情况评分 9.课外自学要求

肿瘤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肿瘤疫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摘要】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目前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肿瘤治疗方法已呈现多样化,肿瘤疫苗作为其中一种治疗策略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综述对目前肿瘤相关疫苗的类型及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肿瘤;疫苗;肿瘤疫苗;免疫 肿瘤疫苗(tumor vaccine)指通过肿瘤细胞相关抗原,包括肿瘤细胞、肿瘤细胞裂解物或肿瘤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抑制或消除肿瘤生长、复发或转移的目的。随着肿瘤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有关肿瘤免疫识别和免疫调控的分子生物学原理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肿瘤的强大武器,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多种方法制备肿瘤疫苗并利用其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从整体、细胞和分子等多个水平调控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为人们最终战胜肿瘤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 1肿瘤疫苗的免疫作用机制 肿瘤免疫耐受是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监控的主要机制之一。导致肿瘤免疫耐受的因素较多且复杂,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缺乏一种或多种成分,导致其免疫原性低下,而这些成分是有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所必需的。导致肿瘤免疫耐受的因素主要包括:(1)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弱;(2)肿瘤抗原的封闭、遮蔽与隔离;(3)MHC分子的低表达;(4)共刺激分子的缺乏;(5)抗原提呈功能障碍;(6)肿瘤细胞免疫豁免;(7)T细胞缺陷。鉴于这一机理的研究认为,人们通过研制大量的肿瘤疫苗来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排斥。 2肿瘤疫苗的生物学特点 肿瘤疫苗来源于自体或异体肿瘤细胞或其粗提取物,带有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或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它可通过激发特异性免疫功能来攻击肿瘤细胞,克服肿瘤产物所引起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强TAA的免疫原性,提高自身免疫力来消灭肿瘤。TSA的免疫治疗可以启动以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为主的抗肿瘤效应,有效打击肿瘤,防止转移、复发且不伤及无关组织,其抗肿瘤特异性和免疫记忆性是其它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它既可以独立地治疗肿瘤,又可与手术及放疗、化疗结合,具有疗效高、特异性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尤其对于中晚期已经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而言,它具有独到的治疗作用,故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3肿瘤疫苗的类型

第7章 非侵染性病害

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 1.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病因?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s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不适宜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不适宜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栽培制度和措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复种指数的提高,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使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步人工化;以及将获取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作为单一追求目标而造成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植物生长的环境变坏,植物营养的不均衡更加突出,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种类增多,发病面积扩大。 2.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非侵染性病害?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二是依据侵染性病害的持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三是进行治疗诊断。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十分重要,这对于初步确定病害的类别、进—步缩小范围很有帮助。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传染引起的,因此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这就可以通过检查有无病征初步确定是否非侵染性病害。在区分非浸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时,应该明确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①没有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③没有传染性,田间没有发病中心。④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在遇到新病害或难于区分的病害时,应采用柯赫法则证明病害是否有侵染性。

治疗性疫苗、反向疫苗与传统疫苗的比较与研究进展

治疗性疫苗、反向疫苗与传统疫苗的比较与研究进展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摘要:治疗性疫苗、反向疫苗与传统疫苗各自拥有着它们的优缺点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治疗性疫苗主要起到治疗的作用,而反向疫苗从基因水平表达的产物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某种疾病的预防,传统疫苗有着很多缺点,但因其准确也被广泛应用。本文结合了它们的特点并对最新进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治疗性疫苗;反向疫苗;传统疫苗;进展 正文: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现主要介绍三种疫苗及其研究的新进展。 一.三种疫苗的概念与比较 1.1 治疗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它通过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一些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起到治疗作用。它不仅具有传统疫苗的一般功能,而且能够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因此治疗性疫苗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临床数据表明治疗性疫苗在肿瘤、高血压和乙型肝炎等慢性复发性感染等疾病方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治疗性疫苗的作用机制还尚未完全研究清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某些感染病原体的机体内由于免疫系统缺陷,不能发挥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治疗性疫苗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微生物抗原呈递给免疫系统,来弥补或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清除病原体的作用。另一种认为,机体接受治疗性疫苗后,刺激T细胞、B细胞增殖,激活巨噬细胞,促进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病原体,从而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如利用卡介苗治疗肿瘤,就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而辅助治疗肿瘤。 1.2 反向疫苗 反向疫苗学是从全基因水平来筛选具有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候选抗原的疫苗发展策略。它以微生物基因组为平台,对毒力因子、外膜抗原、侵袭及毒力相关抗原等蛋白基因进行高通量克隆、表达,纯化出重组蛋白。然后,再对纯化后的抗原进行体内、体外评价,筛选出保护性抗原,进行疫苗研究。

10个颇具前途的治疗性疫苗

10个颇具前途的治疗性疫苗 以下译文转自Minhua 新浪博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3999125.html,/s/blog_4468f9470100zkub.html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通过加速人体免疫系统的运作,机体自身天然防线能够获得额外的力量来攻击肿瘤及其它疾病。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很多颇具前景的潜在“免疫调节剂”、“免疫刺激剂”以及“治疗性疫苗”的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 现在,有证据表明,治疗性疫苗实际上是有疗效的。传统疫苗是提供持久的保护以防止感染疾病,而治疗性医疗是用来对抗现有的疾病的。2010年4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治疗性疫苗——Dendreon的Provenge。Provenge(sipuleucel-T)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对于某种特定类型的转移性前列腺癌男性患者,可以延长大约4个月的生命。这种疫苗可以激发免疫应答,对抗存在于大多数前列腺癌细胞中的一个特定的抗原或识别分子。 Provenge所激发的不仅仅是患者的免疫系统,还有投资者、临床医生还有被免疫加强治疗相对较少的副作用和较高的收益所鼓励的大大小小的公司。Provenge 一个疗程的费用为93000万美元。对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不断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新的希望,一些机制不明、甚至在十来年前无法获得的候选疫苗纷纷出现。 现在,FierceVaccines选取了正在临床研究阶段的颇受关注的10个治疗性疫苗。通常,治疗癌症的疫苗会得到最多的关注,这部分是因为治疗性疫苗的耐受性很好,与传统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免疫刺激这一想法最后被证明在肿瘤学上是有限的,这也刺激了研究人员将治疗性疫苗的适应症从原来的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和肝炎扩展到癌症。开发治疗性疫苗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训练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摧毁“坏”细胞,这样疫苗就可以帮助机体对抗一种类型的肿瘤或者可以个性化治疗的疾病。因此,我们的名单中包括了一些针对癌症以外疾病的前沿治疗性疫苗。 IICT- 107 - 胶质母细胞瘤 VGX- 3100 - 宫颈癌 MAGE - A3 - 皮肤癌,肺癌 NeuVax - 乳腺癌 AE37 - 乳腺癌 NexVax2 - 乳糜泻 ADXS- HPV - 宫颈癌,头颈癌 CRS- 207 - 胰腺癌

治疗性乙肝疫苗

治疗性乙肝疫苗 *导读:最近,治疗性乙肝疫苗三期在临床试验已经成功,效果良好,这是乙肝治疗的最大希望,让那些承受乙肝疾病痛苦的人们看到希望,那么,治疗乙肝疫苗三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了解。…… 最近,治疗性乙肝疫苗三期在临床试验已经成功,效果良好,这是乙肝治疗的最大希望,让那些承受乙肝疾病痛苦的人们看到希望,那么,治疗乙肝疫苗三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了解。 乙肝的治疗一直都没有放弃,人们不断的研究发现,治疗乙肝疫苗三期是乙肝患者的希望,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有一定的区别。从疫苗的免疫时间来看,预防性疫苗是在机体未遭受到病毒攻击之前就已经接种,按照标准方法注射后,可产生表面抗原抗体,,在乙肝病毒感染时可阻止,其与肝细胞膜的结合而中断感染过程,起到预防的作用。而治疗性乙肝疫苗则主要用于治疗已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个体,是在机体已经感染了病毒之后再注射的疫苗,此时,机体内已经有病毒抗原存在,只是由于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缺陷,而不能发挥有效的清除病原体的作用。治疗性疫苗就是通过某种途径来弥补或“唤醒”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也就是说治疗性疫苗,是针对机体的某种免疫系统反应的缺陷,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手段。

一直以来,乙肝患者想用抗病毒治疗法来抑制或减轻自己的病情,但他们却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药物会让免疫系统慢慢处于麻痹状态,最终无法阻止病毒的侵蚀。 治疗乙肝疫苗三期:治疗性的乙肝疫苗进入三期临床,在药监局的管理范围之内。 治疗乙肝疫苗的类别: (一)细胞疫苗 荷载HBV相关抗原的DC可能有效打破免疫耐受,恢复细胞免疫应答和清除HBV。 (二)蛋白疫苗 蛋白疫苗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治疗性乙肝疫苗,其主要原理是将乙型肝炎病毒(HBV)衣壳蛋白(如preS1,preS2,S)或核心抗原(HBcAg)进行一定的修饰后接种给患者。由于HBV衣壳蛋白和核心抗原均具有较强的抗原性,因此会诱发较强的特异性细胞免疫。 (三)基因疫苗 将HbsAg(乙肝表面抗原)的DNA负载于质粒上,其可在接种患者体内重新合成抗原,消除注射和反转的风险,并反复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与减活疫苗同样效果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以上就是“治疗乙肝疫苗三期”的相关介绍,治疗乙肝疫苗对乙肝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治疗乙肝疫苗三期临床试验成功,并开始施行,那么,乙肝的治疗就有希望,大批的乙肝患者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是植物病理学的后续课课程和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先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进一步深化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为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了便于组织教学,本课程分为《植物病理学原》、《植物病原学》二个子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二个子课程分别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二个子课程合并进行。 二、教学任务、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根据课程在植物保护和植物病理学中的地位、任务和要求来制订;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植物病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植物病原鉴定和植物病害诊断的正确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上篇: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为2.0学分;总学时:40;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一)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目的: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研究领域、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弄清植物病害的概念、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植物病理学科

一、植物病理学的性质 二、研究内容: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发生的过程、植物病害的流行和测报、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控制 第二节植物病害 一、植物病害概念 1.作物生态系统的产物 2.植物病害的概念:生物病原物与非生物病原物、病程、症状、经济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年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约为700亿美元。 第三节植物病理学简史 一、对植物病害的感知:远古至17世纪 二、植物病理学形成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中 三、植物病理学发展时代:19世纪中至20世纪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病原物及其特性2学时 目的:了解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的种类、基本特性,弄清寄生性和致病性、致病性分化的概念 第一节植物病害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非细胞生物 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 细胞生物:真菌、细菌、植原体、螺原体、线虫、原生动物、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 非细胞生物(分子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 第二节病原物的基本特性 一、生物间的关系共生、.共栖、竞争、拮抗、捕食、寄生 二、病原物的寄生性:寄生性与腐生性、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类型--专性寄生物(活体营养生物)与非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生物)、寄生性的相对性、.病毒的“寄生性”问题寄主与寄主范围与转主寄生 三、病原物的致病性:毒力和侵袭力 四、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