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单项选择题

1.成人静脉采血,采血的部位通常是

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颈外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

2.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是

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D.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3.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

A 抗凝血酶I

B 抗凝血酶II

C 抗凝血酶 III

D 抗凝血酶IV E抗凝血酶V

4.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

A.红细胞计数B.白细胞计数C.血小板计数D.白细胞分类计数E.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5.枸橼酸钠用于凝血象检查,其主要优点在于可稳定

A.Ⅴ因子和Ⅷ因子B.Ⅶ因子C.Ⅸ因子D.Ⅹ因子E.Ⅺ因子

6.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

A.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阻止血小板聚集C.除去球蛋白D.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除去纤维蛋白原

7.关于抗凝剂,错误的是

A.EDTA-Na2溶解度大于EDTA-K2B.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C.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D.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8.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首选的抗凝剂是

A.EDTA-K2B.EDTA-Na2的其他盐类C.双草酸抗凝剂D.肝素E.枸橼酸钠

9.血沉检查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

A.1∶2 B.1∶4 C.1∶6 D.1∶8 E.1∶9

10.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

A.血浆B.血清C.全血D.浓缩血细胞E.血清因子

11.可用于输血保养液的是

A.EDTA-K2B.枸橼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草酸钾

12.凝血象检查时,最好采用

A.EDTA-K2B.38g/dl枸橼酸钠C.109mmol/L枸橼酸钠D.肝素E.草酸钠

13.属于酸性染料的是

A.美蓝B.天青C.硫堇D.伊红E.苏木素

14.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是

A.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B.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C.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

D.Hb为碱性物质E.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

15.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是

A.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B.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C.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D.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E.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

1

16.对瑞氏染色的介绍,正确的是

A.偏酸性环境中染色偏蓝B.偏碱性环境中染色偏蓝C.偏酸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

D.偏碱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E.偏碱性环境中易与伊红结合

17.关于瑞氏染色后细胞着色情况,错误的是

A.中性颗粒为淡紫红色B.淋巴细胞胞质为蓝色C.嗜碱性颗粒为紫红色D.嗜酸性颗粒为桔红色E.单核细胞胞质为灰蓝色

18.关于血细胞染色,正确的是

A.瑞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B.瑞氏染色法对细胞质染色不及吉姆萨染色法C.瑞氏染色法对嗜酸性细胞染色效果尤其好D.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差E.吉姆萨染色法为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19.吉姆萨染色法较瑞氏染色法的优点在于

A.试剂便宜B.标本色彩艳丽C.染料渗透性强D.对细胞核着色较好E.对胞质和中性颗粒着色较好

参考答案

1.B 2.D 3.C 4.E 5.A 6.D 7.A 8.A 9.B 10.A 11.B 12.C 13.D 14.D 15.D 16.B 17.C 18.A 19.D

1.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不应该出现的白细胞为

A 嗜酸性粒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淋巴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早幼粒细胞

2.引起WBC 数量生理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 新生儿

B 急性中毒

C 运动、情绪的影响D妊娠期E吸烟

3.改良牛鲍计数板每个计数池被划分为几个大方格

A 8个

B 16个

C 25个

D 9个

E 400个

4.通常情况下,白细胞计数的白细胞主要来自于

A 成熟池

B 分裂池

C 贮备池

D 循环池

E 边缘池

5.显微镜下分类计数白细胞时,应选择血涂片的

A 尾部

B 头部

C 体尾交界处

D 体部

E 头体交界处

6.通常情况下,显微镜计数白细胞的区域是

A一侧计数室,对角两个大方格 B一侧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 C 两侧计数室,对角共四个大方格 D 两侧计数室,共十个大方格 E 一侧计数室,中间一个大方格

7.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通常以几叶为主

A 1叶

B 2-3叶

C 4 叶

D 5叶

E 6叶

8.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五叶以上这超过

A 2%

B 3%

C 4%

D 5%

E 6%

9.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即可拟诊为

A 急性白血病

B 慢性白血病

C 贫血 D骨髓增生 E 中毒

参考答案

1.E 2.B 3.D 4.D 5.C 6.B 7.B 8.B 9.A

1.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玻片法计数用乙醇染料 B.试管法计数用盐水染料 C.染色前要充分固定D.染色时间必须充分 E.37℃条件下染色

2. HiCN转化液应置于

A 无色玻璃瓶内

B 无色有机玻璃瓶内

C 棕色玻璃瓶内

D 白色塑料容器

E 棕色塑料容器

3. HiCN法测定Hb后,废液处理时常用

A 次氯酸钠

B 过氧乙酸

C 去污染粉

D 甲醛

E 新洁尔灭

4.铅中毒时外周血涂片中易见

A 小红细胞

B 球形红细胞

C 有核红细胞

D 碱性点彩红细胞

E 嗜多色性红细胞

5.红细胞结构异常不包括

A 染色质小体

B 卡波环

C 嗜多色性红细胞 D碱性点彩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

6.染色质小体最常见于

A 脾切除后

B 缺铁性贫血

C 红白血病

D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 溶血性贫血

7.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采用

A 瑞氏染色

B HE染色

C 煌焦油蓝染色

D 加入偏亚硫酸钠后观察

E 吉姆萨染色

8.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于

A 腹泻

B 烧伤

C 铅中毒

D 溶血性贫血

E 大手术后

9.不与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有关的是

A.性别 B.年龄 C.精神因素 D.红细胞寿命缩短 E.感情冲动

参考答案

1.C 2.C 3.A 4.D 5.C 6.D 7.C 8.D 9.D

名词解释

1.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s body)也称豪焦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的紫红色小体,直径1`2微米,1至数个不等,已证实为核的残余物。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见于容血性贫血和脾切除术后

2.卡波环(Cabot ring)呈紫红色线圈状或8字型,存在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脂蛋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并存,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脾切除术后。

3.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用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RDW有助于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简称血

3

5.MCH 是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 pg 为单位单位。

pg L RBC L g Hb MCH 1210)(/)/(?=

6.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伴有毒性颗粒、空泡、核变性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

7.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 ) 外周血中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

8.棒状小体(Auer body ) 在Wright 或Giemsa 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1~6μm ,一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它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9.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 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称异型淋巴细胞或“Downey ”细胞。

1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和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凝血物质,是常用而且比较灵敏的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检指标之一。

11.国际敏感度指数(ISI ) 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各批组织凝血活酶PT 校正曲线的斜率。ISI 值越接近1.0,试剂的敏感性越高。

1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人平均凝血酶原时间的比值,临床多用作抗凝治疗的监护指标。

13.凝血酶原时间(PT ) 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筛检指标之一。

14.网织红细胞 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度阶段细胞,其胞质中尚残留部分嗜碱性物质,可被某些燃料活体染色后呈蓝色或紫色的网状或颗粒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15.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 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但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改变。骨髓增生但很少达到白血病的程度,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指在瑞氏染色涂片中,红细胞胞质内出现形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灰蓝色点状物,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简答题

1. RDW 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1)确铁性贫血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鉴于95%以上的缺铁性贫血RDW 均升高,故RDW 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指标;

(2)鉴别缺铁性贫血和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疾病;两者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前者红细胞大小明显不等,RDW 增高;后者大小较均一,RDW 基本正常;

(3)RDW 结合MCV 进行新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2.简述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1)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

血时网织红细胞可明显增高;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为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患者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说明治疗有效,贫血愈严重,网织红细胞升得越高,而且其升高在红细胞和Hb升高之前;反之,如果网织红细胞不见增高,说明治疗无效或骨髓造血功能有障碍。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情况。

3.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HiCN测定法、SDS-Hb测定法)

测定方法优点缺点

HiCN测定法①参考方法

②操作简单

③反应速度快、产物稳定

④可检测除SHb之外的所有Hb

⑥参考品性质稳定,便于质控①试剂中的KCN有剧毒

②高白细胞、高球蛋白血症标本可致浑浊

③对HbCO的反应慢(100min)

④不能测定硫化血红蛋白

SDS-Hb测定法①次选方法

②操作简单,呈色稳定,试剂无毒,

结果准确,重复性好①SDS质量差异大,SDS-Hb消光系数未确定

②SDS易破坏白细胞,不适用于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

4.网织红细胞分型及特征

分型形态特征正常存在部位

Ⅰ型(丝球型)RBC几乎被网织物充满仅在正常骨髓

Ⅱ型(网型)位于RBC中央线团样结构松散大量存在于骨髓,外周血很难见到

Ⅲ型(破网型)网状结构稀少,呈不规则枝点状排列外周血中少量0.2~0.3

Ⅳ型(点粒型)嗜碱性物质少,呈分散的细颗粒、短丝状主要在外周血0.7~0.8

5.Hct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优点缺点

温氏法应用广泛,无须特殊仪器难以完全排除残留血浆(可达2%~3%),需单独采

血,用血量大。已渐被微量法取代

微量法WHO推荐为常规方法。标本用量少,

相对离心力高,结果准确、快速、

重复性好

需微量血液离心机

血液分析仪法无须单独采血进行测定,检查快

速,精密度高

准确性不及微量离心法,需定期校正仪器

放射性核素法最为准确,ICSH规定为参考方法方法繁琐,不适用于临床常规检查

5

6.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时,如何消除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在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中可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它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因此,当血液中出现较多有核红细胞时,必

须将其扣除。校正公式如下:

有核红细胞数校正前白细胞数校正后白细胞数+?

=100100L /

7.什么是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以2~3叶为主,杆状核与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之间的比值为1∶13。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变化,即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有哪些?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常见于病程长的化脓性感染。

(2)毒性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不均匀、随机分布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见于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时。

(3)空泡: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核上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常见于严重感染。

(4)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2μm ,常见于严重感染。

(5)细胞退行性变和核变性: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现象。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固缩、溶解及碎裂现象。

9.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①急性感染或炎症:是最常见的原因,以化脓性球菌引起的感染最为明显。如急性阑尾炎、化脓性扁桃体炎。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的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③急性溶血: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④急性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时,WBC 常明显升高且出现于Hb 降低之前,可能与应激状态,一过性缺氧有关。⑤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安眠药、敌敌畏)、生物毒素(蛇毒)、代谢性中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⑥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WBC 增高的机制与促粒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被破坏、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引起贮备池的粒细胞释放等有关。

10.试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

①某些感染:见于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如流感、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②某些血液病: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秉、恶性组织病。③慢性理化损伤: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等。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自身免疫性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⑤脾功能亢进:肿大的脾脏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以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子。

11.试述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白细胞计数时,如何避免技术误差?

技术误差是造成白细胞显微镜计数误差的基本原因,是由于操作不正规和仪器不精确所造成,应通过规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试剂的标准化和增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加以避免。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器材:使用器材均须清洁、干燥,并经过严格校准,采用标准化的试剂。

(2)标本采集和稀释:原则上均应采用静脉血。静脉采血时,血液与抗凝剂应立即充分混匀、所用标

7 本应新鲜;采末梢血时,采血部位不得有冻疮、水肿、发绀及炎症等;采血速度要快,针刺深度要适当,不能过度挤压;稀释液应过滤,取血量和稀释倍数要准确;加入血液后应与试剂充分混匀,并放置5~10min 后充池计数。

(3)加盖玻片方式向计数板加盖玻片的方式,可影响充液的高度,应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 )推荐采用的“推式”法向计数板加盖玻片,以保证充液体积的高度为0.10mm ,减少计数误差。

(4)充液的影响:充池前应充分混匀稀释液(适当用力,快速振荡30s 即可),但应避免摇出过多气泡;充液时,避免充液太多或太少、断续充液、产生气泡及充液后盖片移动,以免细胞分布不均,影响计数结果。

(5)计数压线细胞时,应遵循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

(6)计数池内的细胞分布要均匀,一般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时,各大方格间的细胞数,不得相差8个以上。两次重复计数的误差不超过10%。否则应重新充池计数。

(7)有核红细胞的影响 若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因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可使白细胞计数结果偏高,须按下列公式加以校正。

有核红细胞数校正前白细胞数校正后白细胞数+?=100100

L /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血浆血清 血小板 白细胞血饼 红细胞 加入抗凝剂,离心,血液自然凝固 静置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 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7~8um ~ ~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红系原红细胞早幼中幼晚幼网织成熟祖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大型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血液一般检验

血液一般检验一、选择题 (一)、A1型题(标准型) 1、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入血后的平均寿命约为: A、50天 B、80天 C、100天 D、120天 E、150天 2、血液的pH值就是: A、6、80~7、00 B、7、35~7、45 C、7、00~7、25 D、6、00~7、00 E、5、50~6、50 3、以N表示五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总数,则红 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计算式应为: A、N×5×10×104×200 B、N×5×10×105×200 C、N×25/5×10×106×200 D、N×5/25×10×106×200 E、N×25×10×106×200 4、正常成人红细胞中90%以上的血红蛋白就 是: A、HbA B、HbA2 C、HbF D、SHb E、HbH 5、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 A、沙利法 B、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 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6、国内推荐哪种方法作为血红蛋白测定的次 选方法: A、沙利法 B、血气分析法 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 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7、血红蛋白测定法中基本淘汰的就是: A、沙利法 B、血气分析法 C、叠氮高铁血红蛋白法 D、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 E、碱羟血红蛋白测定法 8、HiCN法测定血红蛋白所用波长: A、500nm B、530nm C、540nm D、560nm

E、570nm 9、血液分析仪与血红蛋白测定仪多采用哪一 波长测定血红蛋白: A、500nm B、540nm C、560nm D、575nm E、600nm 10、测定Hb时,静脉血比毛细管血的结果: A、低10~15% B、高10~15% C、基本相符 D、低5~10% E、高5~10% 11、下列何种物质被认为就是最强烈有力的 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 A、胆固醇 B、纤维蛋白原 C、α-球蛋白 D、γ-球蛋白 E、β-球蛋白 12、血涂片中成熟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的 疾病就是: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B、多发性骨髓瘤 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再生障碍性贫血13、外周血出现多色性红细胞增多,表明骨髓 造血功能: A、正常 B、活跃 C、低下 D、重度低下 E、以上均不就是 14、双形性贫血最常见于: A、溶血性贫血 B、急性失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15、高渗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为: A、影红细胞 B、口形细胞 C、锯齿状红细胞 D、球形细胞 E、椭圆形细胞 1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形成的原因为: A、脂蛋白变性 B、胞浆内残留的DNA变性 C、胞浆内残留的RNA变性 D、核碎裂或溶解后的残余物 E、纺锤体的残余物 17、铅中毒时,血中哪种细胞明显增加: A、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血液学检验试题精修订

血液学检验试题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第三章血液学检验试题 一选择题: 1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 A.肝脏 B.脾脏 C.卵黄囊 D.骨髓 2下列物质中对骨髓所有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都有调控作用的是 A. IL-2 B. IL-5 D. IL-6 3血友病A、B分别缺乏以下凝血因子 A. Ⅳ、Ⅷ B. Ⅲ、Ⅴ C.Ⅷ、Ⅺ D.Ⅷ、Ⅸ 4下列各项中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是 A. APTT B. SCT C. PT D. CT 5下列哪项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 A.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B.粒红比例2~5: 1 C.可见少量网状细胞和肥大细胞 D.原始淋巴细胞占8% 6下列哪项不符合DIC A.血小板减少延长含量减少减少7绿色瘤常伴随于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8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109/L,网织红细胞15%,可能是下列哪种疾病 A.溶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急性型ITP 9血清铁降低,骨髓细胞外铁增高、内铁减少,可能是以下哪种疾病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贫血 10为区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常用 染色染色染色 D.α-NAE染色 11POX 染色多呈阴性,PAS反应阳性产物为红色粗颗粒状或块状,底色不红,可能是

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B. 红白血病 C.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2下列出现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是RARA融合基因 ABL融合基因 C. t(9;11) D. t(15;17) 13下列哪项组合是错的 A.血友病时,APTT延长 B.严重肝病时,PT 延长 C.继发性DIC早期,3P试验阳性 D.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凝血酶消耗试验正常 14有关APC 的作用,下列错误的是 A.灭活因子Ⅴa、Ⅷa B.抑制因子Ⅹa与血小板膜磷脂的结合 C.激活纤溶系统 D..灭活凝血酶和纤溶酶 15下列不属检测血友病的筛选试验的是 A..STGT APTT (涂硅试管法) (普通试管法) 16胞核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有浑浊泡沫感,可见核旁淡染区,可能是 A.中幼红细胞 B.原始红细胞 C.浆细胞 D.原始单核细胞 17下列概念错误的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OX染色阴性 B.红白血病——幼红细胞PAS染色阴性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片分类计数中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18健康成人骨髓象中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不应超过 % % % % 19下列疾病中除哪项外,均可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恶性组织细胞病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0因子Ⅷ又称

血液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血液学检验试题及答案 1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0分一.单选题(共 733题,每题 0分) 1.下列哪项不符合髓外造血 ( C ) A.多见于儿童 B.是机体对血细胞的需求明显增高的一种代偿C.是机体正常反应,不属于病理改变 D.造血部位可以累及到胸腺 E.可导致相应器官的肿大 2.下列哪种疾病不是造血干细胞异常疾病 ( D ) A.CML 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男,58岁,诊断为M2型白血病,化疗后缓解。近日来感两下肢无力,逐渐发展成截瘫。检查血象及骨髓象仍处部分缓解状态,CSF 中蛋白(++),白细胞0.025×109/L。患者截瘫原因可能是( E ) A.第二肿瘤转移 B.中枢神经系统出血 C.细菌性脑膜炎 D.化疗药物损害 E.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4.下列哪种说法符合恶性组织细胞病 ( D ) A.是一种淋巴细胞系统的恶性疾病 B.女性多于男性 C.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黄疸 D.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E.病程常大于一年 5.临床上患者尿检查中,检出哪一项异常对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意义最大 ( E )

A.蛋白尿(++++) B.血尿 C.蛋白管型尿 D.原始细胞 E.本周蛋白 6.红细胞膜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约为 ( A ) A.1:1 B.1:2 C.1:3 D.1:4 E.1:5 7.肝硬化病人易发生凝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A ) A.某些因子缺乏 B.血小板减少 C.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D.维生素K缺乏 E.组织因子缺乏 8.下列哪项不符合凝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 B ) A.严重肝病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B.血友病A时出血时间延长 C.DIC时凝血酶时间延长 D.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ELT延长E.Ⅻ因子缺乏症APTT延长 9.最适宜用来识别T细胞的白细胞分化抗原(CD)是( B ) A.CD33 B.CD7 C.CD19 D.CD41 E.CD34 10.凝血过程中起加速作用和自我催化作用的凝血因子是( A ) A.凝血酶 B.组织因子 C.Ca2+ D.接触因子 E.因子Ⅺ11.血小板粘附率减低见于 ( D ) A.血栓性疾病 B.糖尿病 C.妊娠高血压 D.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E.肾小球肾炎 1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致病因素中,正确的是 ( C )

血液学检验习题集

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标准型) 1.肯定红细胞寿命在120天于公元哪一年: A.1934年 B.1937年 C.1940年 D.1941年 E.1946年 2.人体输血能较安全开展是在公元哪年:A.1900年 B.1910年 C.1920年 D.1921年 E.1922年 3.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杀菌作用于公元哪年至哪年: A.1891~1932年 B.1892~1931年 C.1893~1932年 D.1894~1933年 E.1892~1930年 4.提出造血干细胞概念于哪世纪:A.18世纪末 B.19世纪中 C.19世纪初 D.20世纪初 E.21世纪末 5.造血细胞体外长期培养体系建立于:A.1966年 B.1962年 C.1968年 D.1970年 E.1973年 6.已知血小板有聚集功能和粘附功能是公元哪一年: A.1930年B.1923年 C.1924年 D.1934年 E.1940年 7.已知单核细胞吞噬功能是在哪年后:A.1920年后 B.1930年后 C.1937年后 D.1940年后 E.1910年后 (二)、A1型题(否定型) 1.细胞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946年肯定红细胞寿命120天B.1900年发现红细胞ABO血型 C.20世纪20年代已知红细胞在体外保存需要葡萄糖 D.40年代血库才开始逐渐建立 E.近20年来红细胞结构是红细胞膜与蛋白质组成 2.对粒细胞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892~1930年,已知中性粒细胞有趋化、吞噬和杀灭细菌作用 B.1986年,知道杀灭细菌的作用,依赖细胞内存在过氧化物酶,使自身体内的H2O2起氧化作用 C.1949年,知道嗜酸性粒细胞嗜酸颗粒会转变成夏科—莱登结晶 D.40年代,已知嗜酸性粒细胞内有阳离子蛋白,具有杀死微生物作用 E.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颗粒中嗜碱性颗粒只有一种化学成分,如组织胺,不参与过敏反应 3.对血小板认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1842年发现血小板 B.1882年才知道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和修补血管壁的功能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二、名词解释 1. 白血病: 2. 急性白血病: 3..急性白血病复发: 4. 部分缓解: 5. 微量残留白血病: 6. 柴捆细胞: 7. 非红系计数:。 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9. MICM分型: 10. FAB分型: 11.Ph染色体 12.全髓白血病 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14.尿本-周蛋白 15.类白血病反应 16.R-S细胞 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18、M蛋白 19、重链病 20、类脂质沉积病 21、血清β2-微球蛋白 三、问答题 1. FAB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

2.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年天津会议)是什么? 3.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 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 5.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 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 8.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 9.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0.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 11.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程度如何区分?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分化成 熟障碍、调亡减少,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并进入外周血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发烧、出血及浸润。 2.指起病急、病程短,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6个月的白血病,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 3.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5%且<20%,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②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20%;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4.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 5.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个)的状态。 6.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从形态上似柴捆,呈束状交叉排列,因而得名,柴捆细胞主要见于M3。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资料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 目录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 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 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 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 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 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 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 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 本部分要点: 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 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 1.血液的功能 ?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 静置30分钟后的情况 ?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 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 血浆蛋白质 血液凝固因子 红细胞血饼 有形成分白细胞 血小板 其他有形成分3.血液细胞构成 红细胞 血液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1). 红细胞: ?形态和功能: 7~8um ~2.2um 红细胞模型图 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 细胞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二分类 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 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 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第一章血液的一般检验 单项选择题 1.成人静脉采血,采血的部位通常是 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颈外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 2.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是 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C.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D.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 E.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 3.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 A 抗凝血酶I B 抗凝血酶II C 抗凝血酶III D 抗凝血酶IV E抗凝血酶V 4.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 A.红细胞计数B.白细胞计数C.血小板计数D.白细胞分类计数E.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5.枸橼酸钠用于凝血象检查,其主要优点在于可稳定 A.Ⅴ因子和Ⅷ因子B.Ⅶ因子C.Ⅸ因子D.Ⅹ因子E.Ⅺ因子 6.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 A.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阻止血小板聚集C.除去球蛋白D.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除去纤维蛋白原 7.关于抗凝剂,错误的是 A.EDTA-Na2溶解度大于EDTA-K2B.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C.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D.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8.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首选的抗凝剂是 A.EDTA-K2B.EDTA-Na2的其他盐类C.双草酸抗凝剂D.肝素E.枸橼酸钠 9.血沉检查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 A.1∶2 B.1∶4 C.1∶6 D.1∶8 E.1∶9 10.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 A.血浆B.血清C.全血D.浓缩血细胞E.血清因子 11.可用于输血保养液的是 A.EDTA-K2B.枸橼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草酸钾 12.凝血象检查时,最好采用 A.EDTA-K2B.38g/dl枸橼酸钠C.109mmol/L枸橼酸钠D.肝素E.草酸钠 13.属于酸性染料的是 A.美蓝B.天青C.硫堇D.伊红E.苏木素 14.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是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 通过本章节学习,你将能回答关于“血液一般检验”的下列问题: 1.红细胞计数有哪些方法?红细胞显微镜计数法原理如何?红细胞计数参考方法是什么? 2.什么是血细胞计数误差?如何减少误差? 3.血红蛋白测定有哪些方法?WHO和ICSH推荐何种参考方法? 4.简述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的实验原理? 5.有哪些人为原因可造成红细胞形态异常? 6.血细胞比容的离心沉淀测定有哪些方法?其原理如何?其优缺点? 7.何谓网织红细胞?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几型?外周血中以哪型网织红细胞为主? 8.常见网织红细胞染色方法有几种?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的原理是什么? 9.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10.白细胞计数时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 11.如何减少白细胞计数的固有误差? 12.如何校正有核红细胞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13.显微镜计数法白细胞计数的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14.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15.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6.临床常用血栓与止血筛检试验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7.如何评价出血时间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8.PT、APTT测定的质量保证环节及主要临床意义? 19.ISI、INR的含义如何?有何主要临床应用? 20.如何从PLT、PT和APTT这三项筛检试验获取临床信息? 21.何谓ABO血型抗体?IgM型血型抗体和IgG型血型抗体的产生及生物学特性有何不同? 22.常用ABO血型鉴定方法有几种? 23.如何区分Rh阳性血型和Rh阴性血型?常规鉴定Rh血型的方法是什么? 24.为什么对有反复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要同时使用酶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试验配血? 血液一般检验是指血液检验项目中最基础及最常用的检验,主要包括手工或仪器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实验指导 (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组编 2005年12月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血液学检验重点(DOC)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第一部分犬猫血液学检查

第一部分 内容 第一章:血液学 1红细胞基本的红细胞参数解释红细胞系红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的寿命红细胞的破裂红细胞生成的控制红细胞系生成的异常:红细胞增多症相对的红细胞增多绝对的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症原因的概括与分类异常的红细胞系:贫血急性发生的贫血逐渐发生的贫血贫血原因的概括与分类描述红细胞形态折术语输血 2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 血小板的外观血小板的产生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的异常凝血 凝血机制抗凝血药血凝缺陷出血疾病的诊断出血疾病的治疗 3白细胞简介白细胞计数粒细胞的生成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的比率类固醇的影响第二章:临床生物化学 4特异检验的说明血浆生化的基本原理血浆或血清血浆蛋白质 总蛋白浓度升高总蛋白或白蛋白浓度降低低白蛋白血症 电解质 钠 钾 氯 碱贮(总CO2) 液体治疗 矿物质 钙磷酸盐营养性的钙/磷/维生素 D 的异常,继发的营养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佝偻病和 骨炎性纤维肉瘤 镁 铜 钴 硒 含氮物 尿 肌酐 氨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胆红素代谢 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 “酮体”(丙酮,B —羟丁酸和乙酰乙酸) 胆红素 胆汁酸 胆固醇甘油三酸酯,甘油和自由脂肪酸(FFAs) 临床酶学—用于诊断的血清酶 酶的单位与测定 正常值各个酶的解释清除与吸收试验磺酚溴肽钠试验氨耐受试验糖耐受试验木糖吸收试验Sulphanilate 清除试验菊粉清除试验 非血体液尿素粪便腹腔(和胸腔)液脑脊液 5系统调查开始时用标准的方式进行测定的选择犬猫基础的“ core panel” 烦渴和多尿呕吐慢性腹泻虚脱的动物秃头症其它种动物中检测方法的选择“代谢的profile ” 对各个器官进行进一步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练习题(1)解析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练习题(1) 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单选题): 1、下列哪种细胞常呈蝌蚪形或棱形,瑞氏染色下胞质中的颗粒常呈深紫红色,颗粒粗大,大小均匀,排列紧密。() A.淋巴细胞B.组织细胞C.内皮细胞D.纤维细胞E.组织嗜碱细胞 2、正常成人的骨髓中,粒细胞系统所占的比例是:() A.60%~70%B.50%~70%C.40%~60%D.30%~50%E.20%~25% 3、某细胞胞体为椭圆形,成堆分布,胞体边缘清楚。胞核椭圆形,偏于一侧,染色体呈粗网状,有1~3个较清晰的蓝色核仁。胞质丰富,蓝色,有空泡,离核校远处有一个椭圆形的淡染区。你初步认为是什么细胞。()A.浆细胞B.成骨细胞C.破骨细胞D.组织细胞E.内皮细胞4、下列哪项符合血细胞发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描述。() A.细胞体积由小到大 B.核浆比例由大到小 C.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核仁从无到有 E.颗粒从有到无 5、正常人骨髓中,粒红比值为多少() A.1:1B.1~2:1C.2~3:1D.2~4:1E.2~5:1 6、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异常的,见于以下哪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多发性骨髓瘤 C.缺铁性贫血 D.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 7、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是,通常根据骨髓中什么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值来判断

() A.粒系细胞B.有核细胞C.巨核细胞D.淋巴系细胞E.有核细胞 8、某细胞,核染色质密集,核分两叶,其胞质中颗粒粗大,大小一致,呈圆形,不覆盖胞核,该细胞最可能是() A.早幼细胞 B.中性中幼粒细胞 C.巨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9、下列哪种细胞化学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意义最大() A.PAS B.ACP C.NAS-DCE D.NAP E.POX 10、临床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固定方法是() A.冷冻固定法 B.干燥固定法 C.化学固定法 D.火焰固定法 E.无需固定 11、为了鉴别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红白血病,首选下列哪项细胞化学染色()A.PAS B.α-NAE C.NAS-DCE D.NAP E.POX 12、下列哪种疾病NAP积分表现为降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慢粒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C.急性化脓必感染 D.类白血病反应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3、铁染色的原理是() A.氧化酶法B.普鲁士蓝法C.钙-钴法D.偶氮偶联法E.Gomori硫化铅法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一)

临床血液学检验(一) 姜春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血液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血细胞形态学: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 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血液免疫学: 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遗传血液学: 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血液流变学 :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实验血液学: 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等。 2014-10-31

临床血液学 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 2014-10-31

二、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1)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骨髓瘤患者会因为肾衰竭就诊于肾病科;粒细胞缺乏症和白血病同时会出现严重喉头感染和水肿急诊入住五官科等等 2)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许多非血液系统疾病都会有血液病的并发症:红细胞增高、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3)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例如: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或血浆等。 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2014-10-31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分三个期: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2014-10-31

血液检验试题4

试题4及答案 医学检验专业血液学检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40分)1.血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血液和造血组织 B .血液疾病 C .血液病患者 D ?造血器官E.造血干细胞及造血细胞 2. 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 A .肝脏B.脾脏C.卵黄囊D .骨髓E.胸腺 3. 3?6个月胚胎的主要造血器官是 A .肝脏 B .脾脏 C .卵黄囊 D .骨髓E.胸腺 4. 不符合原始细胞一般形态特征的是 A .胞体大,一般核质比大 B .细胞核内可见明显核仁 C. 胞质中一般无颗粒 D .核染色质均匀,浓集 E. —般为圆形或类圆形 5. 下列哪项符合血细胞发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描述 A. 细胞体积从小到大 B .核质比由大到小 C.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 .核仁从无到有 E.胞质颗粒从有到无 6. 核圆形,居胞体中央,染色质呈块状,核仁消失,胞质呈嗜多色性,该特征符合 A .早幼红细胞 B .中幼红细胞 C.原始红细胞 D .晚幼红细胞 E.网织红细胞 7. 在粒细胞系统中,哪种细胞胞质中出现非特异性颗粒 A .原始粒细胞 B .中幼粒细胞

C.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D .早幼粒细胞 E.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8.下列描述原始粒细胞形态特点正确的是 A .胞体直径12?22艸 B .胞质量较少,呈淡蓝色或深蓝色 C.核染色质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 D .核染色质比原始红细胞粗 E.核仁多而清楚,1?3个 9. 原始淋巴细胞形态学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胞质少,呈淡蓝色、透明,无颗粒 B .核染色质比原粒细胞细致 C.胞质较多,呈灰蓝色、不透明 D .核染色质粗,呈块状 E.核仁小,1?5个 10. 关于大淋巴细胞形态学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胞体大,胞质量少 B ?胞质量多,呈不透明蓝色 C.核染色质疏松、细致 D .可见核仁 E.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有时可见假核仁 11 .浆细胞系统形态学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圆形或椭圆形,胞质量多,呈深蓝色或火焰状 B. 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量多,有泡沫感 C. 胞质量多,呈深蓝色、透明 D .原始浆细胞无核仁 E.幼浆细胞核染色质呈深紫红色,比原浆细胞细致 12. 骨髓穿刺禁忌证是 A .外周血出现原始细胞、幼稚细胞 B .血象有变化 C.血友病 D .不明原因骨痛 E.肝、脾大,淋巴结肿大 13. 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初级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7年练习题第一章绪论

2017 第一章绪论 一、A1 1、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具备的技能是 A、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验 B、建立有关新试验 C、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试验工作 D、对疾病能下诊断 E、以上都正确 2、下列有关血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约占血液的55% B、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C、血液离体后可自行凝固 D、造血系统的疾患可通过血液影响全身 E、血液检验只用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 3、血液学包括的学科有 A、血细胞形态学 B、血细胞生理学 C、血液生化学 D、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 E、以上都是 二、B 1、A.血液生化学 B.血液免疫化学 C.血细胞生理学 D.遗传血液学 E.实验血液学 <1> 、在血液学中,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的是 A B C D E <2> 、在血液学中,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的是 A B C D E <3> 、在血液学中,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是 A B C D E <4> 、在血液学中,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是 A B C D E <5> 、在血液学中,研究试验技术和建立试验方法的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血液学检验的检验医师和检验技师应能:①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验;②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③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④具有一定程度血液病的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 【答疑编号100781232,点击提问】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正常血液离开血管后,在数分钟内便自行凝固。血液通过血管循环于全身,各种组织都与血液密切接触。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可以反映在血液变化中,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影响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因此血液学检验可用于全身各系统疾病的检查。 【答疑编号100781231,点击提问】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的血细胞形态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的血细胞生理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的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血液免疫学;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的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实验血液学等。 【答疑编号100781230,点击提问】 二、B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血细胞生理学是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答疑编号100917017,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血液生化学是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答疑编号100917018,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血液免疫化学是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答疑编号100917019,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在血液学中,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是遗传血液学。 【答疑编号100917020,点击提问】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在血液学中,研究试验技术和建立试验方法的是实验血液学。 【答疑编号100917021,点击提问】

血液学与血液检验——考试复习要点

血液学与血液检验考试复习要点: 1.原始细胞一般形态特征 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um,呈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占胞体的4/5左右,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分布均匀平坦,犹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膜不清楚;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蓝色。胞质较少,呈水彩样透明的天蓝色或深蓝色,绕于核周,有时近核处染色较淡,无颗粒或有少量细小颗粒。根据颗粒的有无,将原始粒细胞分为1型和2型:1型为典型的原始粒细胞,胞质中无颗粒;2型除具有典型原始粒细胞的特征外,胞质中还有少量细小的颗粒。 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um,圆形或椭圆形,常有不规则瘤状或伪足状突起,有时因核糖核酸聚集使胞质呈假颗粒状或泡沫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一侧,约占胞体的4/5左右;核染色质呈紫红色粗颗粒状,核膜清楚;核仁1-3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边界不清楚。胞质较多,深蓝色不透明,呈油画蓝感,染色较不均匀,在核周围常有淡染区;胞质中无颗粒,但因核糖核酸丰富而自行聚集,使胞质中出现蓝色“颗粒”。 原始巨核细胞:胞体直径15-30um,较其他原始细胞大,圆形或不规则。胞核较大,占细胞的3/4,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胞核常1-2个;核染色质较其他原始细胞粗,排列紧密呈浓密网状,分布不均匀,染深紫红色;核仁2-3个,呈淡蓝色,常不清晰。胞质较少,蓝色或深蓝色,周边深染,无颗粒,常可见胞质指状突起,细胞周边常有少量血小板附着。 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um,胞体及胞核呈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稍偏一侧。核染色质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稍粗且色深,排列均匀,核膜浓厚,周界清晰;核仁1-2个,较清晰,淡蓝色,好像凹陷之小洞。胞质少,蓝色,无颗粒,常有狭窄的核周淡染区。 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4-25um,圆形或不规则,有时可有伪足。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可有折叠或扭曲现象,核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细网状,较其他原始细胞着色淡,染淡紫红色,核膜不明显,核仁1-3个,常大而清晰。胞质较多,呈灰蓝色或蓝色,不透明、毛玻璃样,可有空泡,无颗粒或有少许,边缘不规则,常有伪足状突起。原始单核细胞分为1型和2型,分型方法似原始粒细胞。 原始浆细胞:胞体直径15-25um,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占胞体的2/3以上,常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核仁有2-5个。胞质多,呈深蓝色,不透明,近核处有淡染区(呈半月形),无颗粒,可有空泡。 2.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低倍镜下选择染色良好、细胞分布均匀部位,根据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反应骨髓的增生程度。对增生减低的标本,应观察全部送检骨髓片,以免漏检有代表性的标本,或将外周血稀释的涂片(无骨髓小粒)误认为增生减低。骨髓增生程度减低没有统一标准,有三级、五级、七级、八级等分类方法,但一般采用五级分类法,即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及增生极度减低。 3.贫血的分级 根据血红蛋白浓度,成人贫血的程度分为4级。 轻度:Hb>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之间,症状轻微。 中度:Hb90-61g/L,体力劳动后心慌气短。 重度:Hb60-31g/L,休息时感心慌气短。 极重度:Hb≦30g/L,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4.骨髓检查的禁忌症和适应证 适应症:(1)原因不明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和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三系减少或增多,一系增多伴二系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及幼稚细胞等。 (2)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