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研综述

科研综述

科研综述
科研综述

抗菌肽对天然免疫细胞的作用之综述

摘要:抗菌肽来源广泛,具有对热稳定、水溶性好、无免疫原性、广谱抗菌等特点,抗菌机制特殊,不同于传统抗生素,不易产生耐药性,对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及肿瘤细胞均有杀灭和抑制作用。抗菌肽的开发及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基因工程、医药开发及畜牧等多方面都有涉及。

关键词:抗菌肽、发展状况、作用机理、现状、前景

前言

抗菌肽,又称抗菌生物肽或肽抗菌素,是生物体内经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活性多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随着抗菌肽越来越多的优点被发现,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

抗菌肽是一类免疫效应因子,在机体的先天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物体产生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抗菌肽有着独特的抗菌、抗肿瘤作用机制,且对正常人体细胞毒、副作用较小,不会诱导病原体产生耐药株,药效极高,是迄今为止极为少见的一类抗菌、抗肿瘤物质。【1】目前,从昆虫以及其他动物中分离纯化到2000多种,其中从昆虫中就发现了200多种。

昆虫抗菌肽是指昆虫在受到刺激或感染后,由昆虫血淋巴产生的一类具广谱抗菌活性的多肽类物质。昆虫抗菌肽通常带正电荷,具两亲性,为阳离子多肽,长度为几十个氨基酸,线性或带有环状结构,环

状结构是由一对或多对半胱氨酸残基相连而成的。在完全变态的昆虫中,抗菌肽由脂肪体和各种上皮细胞快速合成并分泌到血淋巴中;而在非完全变态昆虫中,抗菌肽先是在健康的昆虫血细胞中合成,在受到刺激或感染后,才分泌到血淋巴中。【2】

昆虫是种群最大的生物种类,抗菌肽的数量难以估量。现在,仅在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和蜻蜓目等8个目的昆虫中发现超过200多种昆虫抗菌肽类物质,仅从家蚕这一种昆虫获得了40个抗菌肽基因。根据其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特征,昆虫抗菌肽主要分为4类:天蚕素类抗菌肽(cecropins)(属线性α-螺旋阳离子肽)、昆虫防御素(insect defencins)(富含半胱氨酸的抗菌肽)、富含脯氨酸的抗菌肽(proline-rich peptides)和富含甘氨酸的抗菌肽(glysine-rich peptides)。

1 状况发展

1950年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同时, 在血细胞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物质的存在。随后在巨噬细胞中发现了可以对感染发生作用的细胞内的阳离子抗菌肽, 其作用与昆虫的先天免疫细胞相同。1974年, 瑞典科学家G. Bom an等向眉纹天蚕蛾 ( Sam i a Cynthia )蛹注入大肠杆菌后, 在血淋巴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类物质, 随后诱导惜古比天蚕 ( Hyalop hra Cecrop ia )蛹也发现了类似的抗菌活性物质。1981年, 这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被命名为 cecrop i n, 这是人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发现抗菌肽。 1983年 Lehrer和 Se l sted从兔的肺巨噬细胞中纯化出两种

抗菌肽, 随后被命名为 defens i ns。在随后的研究中,从哺乳动物、两栖类、鱼类、昆虫类、鸟类和植物中均发现了抗菌肽。

抗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分子量在4KD左右,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最初,人们在研究北美天蚕的免疫机制时,发现其滞育蛹经外界刺激诱导后,其血淋巴中产生了具有抑菌作用的多肽物质,这类抗菌多肽被命名为天蚕素(Cecropins)。后来,从其他昆虫以及两栖类动物、哺乳动物中,也分离到结构相似的抗菌多肽。迄今为止,在不同动物组织中已发现了很多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和多肽,已有70多种抗菌多肽的结构被测定,抗菌肽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2 作用机理

昆虫受伤后能诱导血细胞和脂肪体迅速产生并释放大量不同组分抗菌肽进入血液,杀死外来细菌,这些抗菌肽合成类似于免疫应答反应和哺乳动物急性期反应。这些基因的表达受κB相关模式调控元件,与哺乳动物中相类似的调节编码免疫和应急期蛋白基因的NF-κB 相关的反式激活蛋白二者共同调控。当抗菌肽基因在体内通过细菌的脂多糖类(lipopolysaccharides,LPS)或死亡的细胞诱导表达时,外来的刺激信号激活转录激活因子NF-κB,激活的NF-κB识别并结合到抗菌肽基因5′B-上游的一段特定区域,从而激活抗菌肽基因的表达[4,5]。表达后产生的抗菌肽在水溶液中没有稳定的构象,只是在结合或接近细胞膜时才形成高级结构。对此有学者分别提出各自的观点:Merrifield等认为,当抗菌肽与细胞膜疏水区域接触时,整个分子

(从N端到C端)诱导出两亲性螺旋,抑菌过程可能首先是抗菌肽N端的带电氨基酸与细胞膜的极性集团静电吸引,并形成α-螺旋,沿螺旋轴翻转,嵌入细胞膜,破坏膜结构。Fink等研究表明,抗菌肽N端(残基1~11)形成两亲性螺旋,中间部分(残基12~24)形成弹性转角,C端形成疏水螺旋。当抗菌肽作用于细胞膜时,C端疏水螺旋插入膜中,N 端结合在膜表面,中间由弹性转角相连。Christensen等提出,抗菌肽通过静电作用被吸引到膜表面,然后疏水性尾巴插入细胞膜中的疏水区域,通过改变膜构象,多个抗菌肽聚合在膜上形成离子通道。【3】

3 抗菌肽在先天性免疫中的作用

先天性免疫是提供给有机体对抗致病微生物侵袭的快速的第一道防线。由于抗菌肽可以对多种致病微生物快速发挥功能,所以宿主来源的抗菌肽一直被认为是机体的天然抗生素,其特点是来源多样, 并且参与先天性免疫的各个环节而成为新的治疗药物的设计基础。Territo等首次证明,defensins是人类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Scott 等发现了可以选择性地调节先天性免疫反应的抗菌肽。Scott设计的13个氨基酸的非毒性多肽IDR1(KSRI PAIP SLLNH2)可以减弱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同时促进单核细胞的选择性聚集,增强和维持单核巨噬细胞炎症趋化因子水平。感染或损伤处所分泌的Cathelicidins和defensins对效应细胞具有趋化性,诱导化学激活素的转录及分泌和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这些反应共同促进先天的及获得性免疫细胞的补充。Cathelicidin家族的抗菌肽能够抑制致炎细胞因子如TNF, IFNr和 IL6的相关基因转录、促炎症反应物质

的释放及避免细菌感染后啮齿类的脓毒症,还能防止引起组织损伤和炎症的毒性组分的产生,Cathelicidin家族抗菌肽还可通过调节TLR4来调节炎症反应。【4】

动物的免疫器官是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系统所组成。在细胞免疫方面,抗菌肽具有亲和素、凝集素和调理素的生物学活性;而在体液免疫方面,抗菌肽可以提高体液免疫系统的敏感性、激活系统的免疫记忆、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抗菌肽在动植物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他们本身就是机体细胞免疫因子,同时具有亲和素、凝集素和调理素的特性。通过在体内对各种外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反应,将病原微生物凝集在局部,再通过亲和素和调理素的联络和调动,使得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都充分的调动起来,与外源性的病院微生物进行斗争。各种巨噬细胞、细胞免疫因子,包括由侵染机体的各种病原微生物诱导产生的干扰素、白介素和自然杀伤因子等全都急急地行动起来。同时也调动了机体的体液免疫系统,提高体液免疫系统的敏感性‘激活以前机体受侵染时产生的免疫记忆,产生针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抗体,杀灭侵入的病原微生物,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整体上消灭侵染的病原微生物。

4 现状

抗菌肽自发现至今,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现有抗生素替代品,其研究及应用已成为生物制药和临床医学领域中的热点,并作为新型药物逐步迈入医药市场。Polymyxins和

gramicidin S是已上市的局部性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肽类药物,用来治疗由P.aeruginosa和Acinetobacterbaumannii引起的感染,临床证实其安全及有效,未发现抗药性。但二者因具有很大的毒性,阻碍了其全身性的使用。但是,Ledson等在研究中发现,co-listin(polymyxin E1、E2、E3)的前体colomycin,能全身性的用于患有纤维囊泡症的病人的肺部感染。Daptomycin是一种阴离子脂肽,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杀菌作用,2003年9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其用于S.aureus、Streptococcus pyogenes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等敏感菌株引起的皮肤感染。Pexiganan(MSI-78)是一种合成的magainin 2同系物,是第一个应用于糖尿病并发症(足底溃疡)局部治疗的抗菌肽药物。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时Pexiganan虽具有良好的疗效,但1999年FDA因其效用与现有抗生素相比无明显优势而否决了这项新药。Iseganan(IB-367)是猪内源性抗微生物多肽Protegrin-1的类似物,因在2个III期临床试验中Iseganan没能减轻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和放疗时的口腔黏膜炎及呼吸器相关性肺炎而未能成功开发为新药。MBI-226(CPI-226)和MX-594AN是两种牛源Indolicidin抗菌肽的衍生物,在已完成的III期和Ⅱb临床试验中显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MBI-226主要用于治疗插管相关感染,在已完成的IIIa期临床试验中,MBI-226降低了50%的导管感染率和40%的导管微生物定植。2005年Migenix和Cadence Pharmaceuticals将其更名为CPI-226,分别在美国和欧洲(2006)合作启动了治疗局部导管感染的IIIb期临床试

验。MX-594AN是一种用于局部治疗座疮的新药,2003年完成Ⅱb临床试验,2005年授权给Cutanea Life Sciences。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已有多家公司和机构致力于动植物来源的抗菌肽类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某些抗菌肽药物已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尚有多种抗菌肽正在进行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的可行性研究。【5】

美国已合成对细菌、病毒、原虫及某些癌细胞均有杀伤力的全能肽(Versatile peptide) ,以及应用于食品和饲料的防腐与外用敷洗的天蚕霉素(Ce-cromycin) ,吴映雅等(1998)将抗菌肽基因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融合,并将其在酵母中表达成功,产生的融合蛋白既杀菌又能促进愈伤。

5 前景

抗菌肽不仅有广谱抗菌能力,而且对真菌、病毒、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杀作用,此外还具有稳定性好、水溶性好、抗菌机理独特、对高等动物正常细胞无害等特点。杨晓红等研究了家蝇和蜚蠊抗菌肽对肿瘤细胞K562的作用;Boulanger发现抗菌肽对原虫有杀灭作用,并系统研究了其机理。近几年来,有关抗菌肽及其应用的研究一直都是动物学、植物学、药理学及生理学领域的热点。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有关抗菌肽的数据近90条。目前抗菌肽在农业、医药、化妆品、食品及保健品等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医疗上,细菌病的防治是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难题,手术、创伤和烧伤感染等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具有强大抗菌活性的抗菌肽显然在以上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除此以外,它还具有杀伤癌细胞及促进伤口

愈合的作用。在农业上,将昆虫抗菌肽基因导入植物,培育抗病新品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诱人的研究领域。如果将抗菌肽基因转入经济昆虫,如蚕、蜜蜂体内,有可能培育出新型抗病品种。

6 结语

抗菌肽作为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短肽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在各个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临床研究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抗菌肽的发现是医学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

参考文献:

【1】李珀,于娟,赵瑞君昆虫抗菌肽对人淋巴瘤细胞杀伤作用及筛选

【2】马宝林,宋宝珍昆虫抗菌肽研究和应用现

【3】张瑞霞,许维岸,李雪雁昆虫抗菌肽及其利用状

【4】刁昱文,赵红蕾,高宇,刘珊珊,冯新,雷连成,韩文瑜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5】吴静,李玉峰,林树乾,马秀丽,宋敏训抗菌肽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66期2012年第20期Serial No .166 No .20,2012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 的新的组合。” [1] 弗里曼(1973)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商业化的过程,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首次商业性转化[2]。Bessant (2001)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过程中发明之后的阶段[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1969年的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在1976年的报告中把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的改进视为低层次的两种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4]。傅家骥(1995)认为,技术创新是:从研究开发(R&D )到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生产费用更低、能效更强、效率更高的生产经营的系统活动过程[5]。 曹萍等(200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 竞争状况及自身条件,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6]。廖媛红(2009)指出,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以及上述各项改进的构想从闪现、研究到生产、销售,实现市场价值的全过程[7]。 综合上述观点,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过程,是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到成果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技术创新模式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式。 1.技术推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研究开发得到新技术、新产品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通过生产和销售把新技术、新产品引入市场。在这种模式中,科技进 步或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市场只是被动的接受创新成果[8]。 2.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认为多数的技术创新是由社会和市场需求拉动的渐进性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直接结果[9]。 3.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模式,强调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把单一的技术创新模式视为科学、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的特例[10]。 4.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认为技术创新过程包括构思、研究开发、生产以及营销等行为,强调研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以及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联系[11]。 5.技术创新的网络模式是一体化模型的发展,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换。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过程的网络化已成为创新过程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按照划分对象的层次不同,技术创新可划分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整个产业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指出,随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企业技术条件发展较快,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和研发能力,但仍然缺乏技术型人才和核心技术[13]。肖虹(2007)通过对37个产业1999—2004年技术创新统计数据的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产业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与非高科技产业对技术的转化能力不强[14]。 王健(2007)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04年的指标值,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R&D 投入和产品占世界出口份额上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较为薄弱[15]。董瑜等(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产业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王璐(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关于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王 璐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育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提高研发人员比重,创建学习型组织。政府要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力度,加大产业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从而提升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20-0020-02 20——

文献综述优质范文.doc

文献综述范文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和电子文档。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Folk custom culture

创新理论基础概述

创新理论 一、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麦克尔·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时曾经提出,国家的发展可以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4个阶段。一个国家在这4个不同的阶段里,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一个阶段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一样,同时在不同阶段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也不同。 运用波特的理论对高新区进行分析,其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核心竞争力也不同。 1.要素群集阶段。我国高新区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独特的经济发展区域,最初主要依靠优惠政策的“外力”驱动,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纷纷涌入,区内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要素也很难得到优化配置,土地及自然资源低效率使用,从而使得高新区处于低附加价值产出的状况。此时高新区发展和增值手段主要是“贸易链”,即通过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贸易交换获取附加值。我国一些发展水平偏低的高新区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 2.产业主导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高新区内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了。它们把各种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高新区因此也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经济实力,高新区发展动力由前一阶段的外力为主转向外力内力并举,即政府政策

推动和企业市场竞争力驱动双重作用。但是,这一阶段的高新区R &D主要依靠外部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高新区内R&D机构不多,企业R&D能力较弱。此时人们对高新区的增值手段主要是“产业链”。我国目前大多数发展较好的高新区基本上处于这一阶段,标志着“一次创业”基本完成。 3.创新突破阶段。随着高新区内主导产业的发展质量及其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区内产业及其骨干企业的R&D能力大大加强,各类R &D中心由区外大批转移到区内。各类创新活动(主要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大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原创性创新的涌现、“创新文化”的形成、高速的经济增长率、大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出和高新区的国际化及绿色环保化趋势成为创新突破阶段的显著特点,其增殖手段主要是“创新链”。高新区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和对地区乃至全国的巨大贡献十分显著。目前我国的高新区还难以完全进入这一阶段。从国外经验看,也只有美国的硅谷等少数科技园区可以认为是处于这一阶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二次创业”实质上是高新区从“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的转换。 4.财富凝聚阶段。随着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高新区内聚集着高价值的“财富级”的有形与无形品牌,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财富级”人才资源,运作着具有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资本,从而形成了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崭新“要素”。这种“三高”要素既是高新区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高新区成为人们创业和工作的“事业发展中心”,同时还是人们心中向往的“生活乐园”。在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b14329749.html, 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李杰中 来源:《创新科技》2015年第10期 [摘要] 回顾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梳理理论研究的热点和主要成果,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绿色技术创新评价研究,评析研究现状与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理论;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4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32-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 Jiez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 Fujian 352100)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combed the hot and main achievemen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discussed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on model,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asse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Theory;Evaluation research 绿色技术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加剧,绿色技术创新成为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积极的研究成果。 1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绿色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展开。从时间维度看,绿色技术创新本身历经了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末端技术到无废工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从废弃物最少化技术到清洁生产技术(1984年至1989年),直到对污染预防技术的关注(1990年),绿色技术不断演进,不断向前渗透,目标和关注重点历经了污染的 去处与资源化、资源的合理利用、零排放、节能减排与源头消减,更加强调全过程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强调防患于未然,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动。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Henry Chesbrough的开放式创新概念,从创新资源角度,企业研发模式、知识产权管理角度,支持环境角度,案例角度对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进行述评。最后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创新资源 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企业基于“成功的创新需要控制”的理念,认为创新活动应该严格的控制在企业内部,R&D(内部研发)是公司非常有价值的战略资产,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在企业内部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并进一步提供售后服务和财务金融支持,以此获得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从而得到超额的边际利润。该创新模式被哈佛商学院的Henry Chesbrough称为“封闭式创新”。该模式的特点是研发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生产与市场化、售后服务等都内嵌于企业自身系统中完成,这种范式被许多大型企业成功验证。然而,进入21世纪,全球创新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原来成功运行的封闭式创新模式遭遇新的挑战,逐渐由“封闭式创新转向更开放的创新”。 本文基于Henry 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概念,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从四个角度介绍开放式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及我国创新实际的研究展望。 开放式创新的内涵 Henry Chesbrough在《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或组织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将企业内、外有价值的创新资源集中起来创造价值,同时建立相应的内部机制分享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企业内部的创意可以通过外部渠道实现市场化,同样,外部的技术也可以被企业接受、采用。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活动过程,创新可以跨越企业的传统边界,不再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企业对内外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 引起创新模式由封闭式创新转变为开放式创新的主要侵蚀因素包括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知识性员工数量的骤增和高度的流动性、风险投资的蓬勃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迅速缩短、知识在产品价值网络中的广泛分布、外部创新资源的可用性、学术机构研究能力和研究质量的提高以及不断增强的外部供应商的

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浙江理工大学,吴华贵,杭州,310018)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和国家创新政策制定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已有的对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从自主创新的投入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发现以往的文献对投入和外部环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运行和产出能力研究较少。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方面强调政府作用的占多数,缺乏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FDI;R&D; 创新概念的定义 要理解自主创新,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创新,自主的涵义又是什么。 创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引用“英汉辞海”innovate,innovation的意思,即采取新的事物,变革,创新,改革。查“英文字根字典”英文单词来自nonus,nonellas.意思是NEW 新的意思。① 熊皮特在其1911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首次引入了创新这个概念。他认为任何生产都是一种组合。而当有一种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是不连续的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创新的最初概念。之后其又在《经济变动分析》一文中对创新做了如下定义: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化,这种生产函数的变化不能分解为无限小的步骤,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可以把许许多多的邮车加起来,加到你想要加到的地步,但你永远得不到一条铁路(熊彼特著,叶华译,2007) 。这一定义后来也被学者广泛引用,但是对熊皮特的生产函数跳跃式变动持有不同的观点。S.C. Gilfillan(1935)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无数进步细小的更新和改良,而重大创新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John Enos(1962)对美国精细化工工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项新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有一半来自发生在新技术投入商业化使用之后的持续改进。Abernathy 和Utterback(1978)提出:“重大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种创新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类别,许多组织都经历了从重大产品创新到渐进创新的改变;工艺和渐进创新与产品创新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商业价值。N. Rosenberg(1982)认为:熊彼特强调的是重大创新,却忽略了渐进创新的作用。 从熊皮特提出创新概念到现在,创新被赋予了很多形式: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等。但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凡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创新就是制度创新(改变生产的“交易成本”),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改变生产的“技术成本”)(汪丁丁,2003)。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过程创新应该属于技术创新,而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属于制度创新。

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方向) 年级:2006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摘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 技术创新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自从熊彼特第一个系统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以来, 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目前,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和发展已形成了四大理论学派: 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 并综述了目前西方技术创新 理论发展的这四大理论流派。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创新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技术创新理论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系统的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 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 个 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 (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 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 创新。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 同时受到同时期 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影响, 在相当长的时期中, 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 西方国家的冷遇, 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 世纪50 年代以后, 以微电子技 术为核心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 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近 20 年 的高速增长“黄金期”, 这一现象已不能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等 要素简单地加以解释。由此, 西方经济学理论界重新对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 论进行认识, 开始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生了兴趣, 从而使技术创新 理论得以发展。 目前,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大理论学派。 2.1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这一流派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一是分解技术创新对于现代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 其二是将技术创新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技术 创新视为同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一样的经济增长要素。此学派以索洛 (S.C.Solow)等人为代表, 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是经济增长的

创新教学研究综述

创新教学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8-09-27T18:06:14.5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作者:刘嘉[导读] 随着体育舞蹈在国内的迅猛发展并在各高校课程建设的日渐完善,课程改革创新的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文章对国内各类体育舞蹈教材内容编写进行文献回顾和综述,对其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及其现状进行梳理, 以(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随着体育舞蹈在国内的迅猛发展并在各高校课程建设的日渐完善,课程改革创新的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文章对国内各类体育舞蹈教材内容编写进行文献回顾和综述,对其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及其现状进行梳理, 以期为科学地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提供些许参考。也希望体育舞蹈课堂的改革创新能广泛应用到实践当中来。 关键词:体育舞蹈;创新;教学改革 1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相关概念综述 1.1 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又名国际标准舞,它是在不同音乐节奏下,运用不同舞步来演绎不同风格的舞蹈。它既是以竞赛为目的,也是一项具有培养气质和陶冶情操等功能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操化类的实践课程,在教学中同样也必须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开展。 1.2体育舞蹈教学方法 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是体育艺术类教学法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体育舞蹈教学任务和内容完成的手段和途径总称。为了学生能掌握体育舞蹈技法、教师在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和安排下,对学生进行观察对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以得出适合体育舞蹈教授和学习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对学生的自信心、创新能力、道德素质等进行培养和教育。鲁春霞在《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的研究》中,以及韩金勇等在《研究影响体育舞蹈教学方法的因素》文章中认为:“体育艺术类教学法体系中,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完成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教师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情,不仅让学生习得技法,还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总结适合体育舞蹈教学的方法。可见,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湖南省普通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运用“理论+技术+平时”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式只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够全面客观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依据课程的特点,增加相关项目的理论知识教学和视频赏析,加强各类项目基础性内容的教学,如音乐节奏赏析、基本身体姿态、形体舞态等方面的内容,提升该类项目对学生音乐与舞姿的基本功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发展潮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流行、时尚且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多样化体育艺术类特色课程,问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学校领导层对体育舞蹈的开展重视程度普遍不高,部分高校还在存在着认知程度不高、对学科的范畴概念模糊;大学生团体对体育舞蹈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相关的师资与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了解程度不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每个学校在授课内容上存在差异;由于体育舞蹈的发展时间较短,同时课程的教学形式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湖南省普通高校中体育舞蹈专业师资力量极为缺乏,师资男女比例不协调,职称和教龄都偏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由于受到课时、场地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高校领导决策层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体育舞蹈”教材不能适应“体育舞蹈”教学,需要尽快编著适合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统一教材。 3 湖南高校体育舞蹈教学问题 3.1专业审美意识不强 高校学生在体育舞蹈表演过程中,只是扮演着表演者的角色,其艺术表现力、审美艺术并未表现出来。 3.2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较低 体育舞蹈发展普及仅仅十几年,专业型教师人才少之又少有的半路出家有的只是钻研理论并不会融入实际再加上近几年体育舞蹈专业的扩招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失调有的教师身兼数职很难投入到专业体育舞蹈教学中 3.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一个狭小、凌乱的表演场所与一个宽敞、整洁、优雅的环境相比,其效果将截然不同。 4 针对体育舞蹈创新教学的对策方法 赵沁在《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中双语教学实施研究》 (使用双语教学能更直观表达丰富舞蹈肢体语言及舞蹈情景性,且英语专业术语在记忆和理解方面使体育舞蹈课程学习更加有帮助。教学中学生相关专业英语实践和艺术修养能力也能有效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灵活而准确的体育舞蹈英语用语,对体育舞蹈各项理论知识及技术动作讲解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增强教学效果。还应利用双语模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发展模式和手段,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相关专业文化和技术水平拾级而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气质修养不断得到锻炼与提高。 杨佩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中说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的框架,让学生自主学习、"添砖加瓦",已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创设教学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学生独立探索;师生、生生协作学习和教学效果评定。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发展中教学观"。还说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是让学生结合自己个人身体素质、习惯、情感需要等特点,在体育舞蹈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与个人实际能力想吻合的学习方法来进行体育舞蹈技能学习。是体育舞蹈教学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模式。在准备活动方面可以借鉴不同舞种比如爵士舞流行舞等简单易学的 还了解到反转课堂的教学的方式也很独特创新能够吸引学生极大的兴趣。对于翻转课堂的含义王芳芳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操作系统课程微课教模式的构建方式》说到翻转课堂也可称之为“反转课堂”,英文简写为 FCM,具体而言就是将传统的先知识后内化转化先内化后知识,对传统课堂教学不断进行创新。早在本世纪初,美国率先提出了该理念,经过不断探索在 2011 年传入我国,并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与专家学者的重视,部分学校开始将其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1

目录 摘要 (1)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 (7) (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 (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 Abstract 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 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ory, it gets revelational suggestion and arrangement to search the new way of their own that fit to our country's companie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Haier Group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创新制胜的世纪,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而如今,“创新”也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上,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高新技术更是当代企业抢占先进生产力制高点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 ①肖峰. 企业文化.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2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年6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 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国内学者的概念推理一般都是立足于引进国外优秀概念的基础上的,因而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该首先从国外概念的介绍开始。 185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在将传媒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时,把传媒教育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积极,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他们将媒介产品的更大范围和多样化并为此作出贡献。”;美国媒介素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对传媒素养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锁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美国着名传媒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James Poter)在其1995年出版的着作《媒介素养》一书中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也曾经特别指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鉴别力的阅听大众。……进一步的责任,乃是鼓励对媒体展开睿智的批评……最后,他们应学习如何来运用媒体。”[2]国内最早由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将媒介素养引入到中国传播学视野下[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