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键和化学反应》导学案

《化学键和化学反应》导学案

《化学键和化学反应》导学案
《化学键和化学反应》导学案

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第1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主备人:方兰群审核人:使用时间:编号:2-1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认识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2.能正确识别物质分子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理解化合物类型与化学键类型之

间的关系。能辨别共价化合物及离子化合物。

【学习重?难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含义。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展示练习

【基础链接】

你对化学反应的实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化学键与物质变化

【探究活动】

1.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初中化学中曾经讨论过的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水为什么在通电条件下才能发生分解?

3.化学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下表列出的各反应中化学键变化的情况:

二、共价键和离子键

【探究活动】

1.共价键

(1)以氯化氢为例分析共价键的形成

H原子中只有1个电子,距稳定的电子层结构还差1个电子;Cl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距稳定的电子层结构还差1个电子。在形成氯化氢分子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氯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一对共用电子,使氢原子和氯原子都达到具有稀有气体原子结构一样稳定的电子层结构。这样的共用电子对使氢原子和氯原子间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即共价键,使氢原子和氯原子结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2)共价键的概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成键微粒是________。形成条件_________________

(3)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①H2________________,②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N2________________,④H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H2O ______________,⑥NH3_______________。

2.离子键

(1)以氯化钠为例分析离子键的形成

(2)离子键的概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成键微粒是_____________,形成条件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并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

①Na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a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MgCl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K2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三、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探究活动】

1

2.

(1)离子化合物,其概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CaCl2、K2SO4、NH4Cl、NaOH、K2O等。

(2)共价化合物,其概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HCl、H2SO4、CO2、NH3等。

3.请用化学键的观点分析下列问题:

(1)离子化合物(如NaCl等)熔点都很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2的化学性质稳定,在空气中一般不发生化学反应,白磷(P4)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很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其原因是?

【归纳总结】

1

2.

【学习小结】

离子键、共价键与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1)含有离子键的物质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因为离子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形成的离子结合而成的。

(2)多种非金属元素之间可能形成离子键,常见的是铵盐,如NH4Cl、(NH4)2S等。

(3)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如NaOH、Na2O2。

(4)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一定不含有离子键。

(5)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H2、Cl2等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存在共价键,但它们不是共价化合物。

【达标检测】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键存在于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之间

B.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C.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D.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它跟卤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时,所形成的化学键是()

A.一定是共价键

B.一定是离子键

C.可能是共价键,也可能是离子键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②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③离子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④共价化合物中不含有离子键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①④

4.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离子键、共价键)相同的是()

A.HI和NaI B.NaF和KCl

C.Cl2和NaCl D.F2和NaBr

5.下列物质中:①N2、②H2O、③Na2O2、④CaCl2、⑤KOH、⑥NaF、⑦NaOH、⑧SiO2、⑨Ar、⑩CO2,只含有共价键的物质是________;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是__________;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____________;不存在化学键的是________。

6.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1) Na2O Na2O2NaOH MgCl2

(2) CO2 CH4H2 O H2O2N2

(3) S Na Cl Mg H

(4) C l-Na+S2–OH–

【课后感悟】

第1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第2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主备人:方兰群 审核人: 使用时间: 编号:2-2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感受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知道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学会从不同角度

认识化学反应的方法。

2.能够认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展示练习

【基础链接】

1.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________能量,有的________能量。

2.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____________生成,而且伴随着________变化。

一、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探究】

1.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试剂:NaOH 溶液,稀盐酸(2 mol·L -1),锌粉,消石灰[Ca(OH)2],氯化铵固体。

2.

①H 2SO 4+2KOH===K 2SO 4+2H 2O ②Mg +2HCl===MgCl 2+H 2↑ ③Ba(OH)2·8H 2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④2Al +Fe 2O 3=====高温

Al 2O 3+2Fe

⑤2Mg +O 2=====点燃2MgO ⑥C +CO 2=====高温2CO ⑦2KClO 3=====△2KCl +3O 2↑ ⑧C +H 2O(g)=====高温CO +H 2

【归纳总结】

二、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探究活动】

1.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

(1)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的断裂和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过程。

破坏旧化学键,需要________一定的能量来克服原子(或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__________一定的能量。

(2)请根据下列信息判断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

2.从物质内部能量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下列两个反应过程,指出哪个反应吸收能量,哪个反应放出能量。

3.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形式

(1)你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形式有哪几种吗?谈谈这些转化的实际意义。

(2)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如果新化学键形成时释放的能量________破坏旧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反应开始后,就会有一定的能量以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等形式释放出来;如果某个新化学键形成时释放的能量__________破坏旧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则需要不断地吸收能量才能维持反应的持续进行。因此,可把化学反应的过程看做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释放出来,或者是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等转化为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被“储存”起来的过程。

【归纳总结】

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如果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则反应吸热,如果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新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则反应放热。

2.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有关;如果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能量;如果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吸收能量。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1.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钠原子和氯气反应生成食盐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体系的能量降低

B.物质燃烧可看做“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C.氮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共价键,故通常状况下氮气化学性质很活泼

D.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2.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除热能外还可以是光能和电能

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C.一般来说,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释放能量的反应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B.会产生新的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4.在相同条件下,下列物质分别与H2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A.Cl2B.Br2 C.I2D.S

5.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发出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a 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b kJ,形成1 mol HCl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c kJ,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b>c B.a+b>2c C.a+b<c D.a+b<2c

6.“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前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就会制冷。该化学物质是()

A.氯化钠 B.固体硝酸铵C.生石灰D.蔗糖

【作业】

1.M元素的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转移到R元素的两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与R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R2

B.M元素的原子半径一定比R元素的原子半径大

C.M与R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不一定溶于水

D.M与R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晶体一定不导电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因此整个晶体不显电性

C.阴、阳离子间有吸引力,没有排斥力,所以离子的核间距离相当小

D.离子化合物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存在分子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B.共价化合物不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D.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原子或多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B.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5.下列物质中,只含有一种类型的化学键的是()

A.Na2O2B.Ca(OH)2C.HClO D.Ne

6.A、B属于短周期元素,能以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式为AB2型的化合物,则B、A元素不可能分别属于周期表中的族数是()

A.ⅤA和ⅠA族B.ⅥA和ⅤA族C.ⅥA和ⅣA族D.ⅦA和ⅡA族

7.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有X、Y两种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4% 和25.9%,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则乙的分子式只可能是()

A.XY B.X2Y C.X2Y3D.X2Y5

8.氢化铵(NH4H)与氯化铵结构相似,又已知NH4H与水反应有氢气产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H4H是由NH+4和H-构成的B.NH4H固体投入少量水中,有两种气体产生

C.NH4H中的H-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D.NH4H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显酸性

9.近来用红外激光技术研究液氢,发现分子间作用力也可引起微粒间的反应,在液氢中有氢分子和质子形成的H+3,其构型是等边三角形,属于二电子三中心离子,同时,H+3可进一步形成H+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H+3是由3个H原子构成B.H+3可在液氢中形成H+4、H+5、H+6

C.H+3可在液氢中形成H+5、H+7、H+9D.H+3可广泛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氢中10.有A、B、C三种元素,已知①4 g A元素的单质与水作用,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氢气

2.24 L,反应中有1.204×1023个电子发生转移;②B元素可与A元素形成AB2型的离子化合物,且知A、B的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③元素C的气态氢化物可以与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盐,1 mol该盐含有42 mol电子。

根据以上信息填写下列空白:

(1)元素符号: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3)C与B的气态氢化物反应时有________________现象发生,生成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__化合物。

11.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日益认识到生命细胞的组成和元素周期律有着密切的关系。约占人体总质量99.97%的11种常量元素,全部位于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之内,其余0.03%是由10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组成。现有A~G 7种短周期元素,是除氧、硫、钾、钙外的其他常量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组中,元素的原子间反应最容易形成离子键的是______,元素的原子间反应容易形成共价键的是______。

A.C和F B.B和G

C.D和G D.B和E

(2)下列由A~G形成的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______。

A.EA3B.AG C.FG3D.DG4

12.氮化钠(Na3N)是科学家制备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它与水作用可产生NH3,请回答:

(1)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键形成的。

(2)Na3N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3)Na3N放入足量盐酸中生成________种盐,其化学式为________。

(4)比较Na3N中两种粒子的半径:r(Na+)______r(N3-)(填“>”、“=”或“<”)。

【课后感悟】

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第1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基础链接

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一、探究活动

1.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2.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通电正是提供了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说明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这个强相互作用就是化学键。

3.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4.H2分子中氢原子间和O2分子中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的化学键H2分子中氢原子间和Cl2分子中氯原子间的化学键HCl分子中氢原子和氯原子间的化学键N2分子中氮原子间和H2分子中氢原子间的化学键NH3分子中氮原子和氢原子间的化学键

二、探究活动

1.(2)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共用电子对

2.(1)钠原子最外电子层和次外电子层上分别有1个电子和8个电子,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的Na+。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的Cl-。Na与Cl化合时,在钠原子与氯原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带相反电荷的Na+和Cl-,Na+和Cl-通过静电作用(即离子键)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与单质钠和单质氯性质完全不同的NaCl。

(2)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静电作用阴离子和阳离子

(3)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或“×”表示原子或离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归纳总结

原子阴、阳离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学键非金属元素(一些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以,如AlCl3)活泼金属元素(IA、ⅡA族)与活泼非金属元素(ⅥA、ⅦA族)之间(一些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以,如NH4Cl等铵盐)

三、探究活动

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酸原子共价键酸原子共价键碱离子(Na+、OH -)离子键、共价键盐离子(K+、NO-3)离子键、共价键盐离子(Ca2+、Cl-) 离子键氧化物离子(K+、O2-)离子键氧化物原子共价键

2.(1)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2)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3.(1)离子化合物熔化时要破坏很强的离子键,因此它们的熔点很高(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因此,化学键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物质化学性质活泼程度。氮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时要破坏分子内很强的共价键,由于该共价键很难被破坏,因此氮分子化学性质很稳定;而白磷分子中磷原子之间的共价键较弱,很易被破坏,因而通常白磷很活泼,在空气中可发生自燃。

归纳总结

1.原子 阴、阳离子 只含有共价键 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 非金属的氧化物和氢化物、酸、多数有机物等 活泼金属氧化物、强碱、大多数盐

达标检测

1.D [A 项不正确,化学键不存在于分子之间;B 项不正确,化学键不只是两个原子之间作用,也可能是多个原子之间作用,而且是强烈的相互作用;C 项考查离子键的实质,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所形成的化学键,故C 项不正确。D 项正确。]

2.C [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可能是H ,也可能是碱金属,H 与卤素形成的化学键是共价键,碱金属与卤素可形成离子键,故C 项正确。]

3.D [①正确,如离子化合物NaOH 、KNO 3、Na 2O 2中都含有共价键;②不正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只可能含有共价键。]

4.B [B 中两物质中的化学键均为离子键。]

5.①②⑧⑩ ④⑥ ③⑤⑦ ⑨

第2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基础链接

1.释放 吸收 2.新物质 能量

一、实验探究

1.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温度计温度升高 NaOH 溶液与盐酸反应时释放能量 剧烈反应,锌粉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温度计温度升高 锌与盐酸反应时释放能量 固体粉末变成糊状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玻璃片与小烧杯因水的冻结而粘在一起 消石灰与氯化铵固体反应时吸收能量

2.放热反应有①、②、④、⑤;

吸热反应有③、⑥、⑦、⑧。

二、探究活动

1.(1)旧化学键 新化学键 吸收 释放

(2)由上面的信息可知1 mol H 2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930 kJ -436 kJ -249 kJ =245 kJ 。

因为形成1 mol H 2O 分子的共价键放出的能量比断裂1 mol H 2分子和12

mol O 2分子的共价键吸收的能量之和还多,所以1 mol H 2燃烧过程中伴随着释放能量的过程。

2.(Ⅰ)反应过程吸收能量,(Ⅱ)反应过程释放能量。

3.(1)①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

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钮扣电池的放电过程等;

③化学能转化为光能:蜡烛、镁、铝等燃烧发出光。

在人类生产、生活对能量的需求日益增大的今天,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对合理利用常规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大于 热能 电能 光能 小于 化学能 热能 电能 光能 热能 光能 电能 达标检测

1.C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当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稳定结构,使体系的能量降低;物质燃烧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任何化学反应的发生都经历了旧键的断裂(吸收能量)和新键的形成(放出能量)的过程,但反应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并不是由反应的条件

决定的。因此A、B、D选项均正确。]

2.D

3.C[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表现为有新物质生成,而化学变化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在反应前后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故C项错。] 4.A[因为各选项中的物质Cl2最活泼,能量最高;而产物中HCl最稳定,能量最低,故等物质的量的Cl2与等物质的量的H2反应时,释放的能量最多。]

5.D[燃烧放热,故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2c kJ大于破坏化学键吸收的能量(a+b) kJ。] 6.B[硝酸铵溶解过程为吸热过程。]

【作业】

1.B 2.A[A正确;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不一定为1∶1,但正、负电荷数相等,B错;阴、阳离子间有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排斥力,C错;离子化合物在蒸气状态下,可存在单个分子,D错。]

3.C[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但离子化合物中除含离子键外还可以含有共价键,如NaOH,其中O—H之间为极性共价键,而Na2O2中O—O之间为非极性共价键。] 4.D[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A项不正确;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平衡,B项错误;离子键的形成必须有阴、阳离子,但并不一定是含有金属阳离子,例如:铵根阳离子同样可以形成铵盐。] 5.C[A、B为离子化合物,它们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C为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D为单原子分子,不含化学键。]

6.A[短周期元素组成AB2型化合物,A、B元素可能有以下组合:ⅡA(Mg)、ⅦA(Cl),ⅤA(N)、ⅥA(O)和ⅣA(C)、ⅥA(O)等,对常见化合物化学式熟记很重要。] 7.D[甲中X含量大于乙中X含量,而甲中Y∶X=2∶1,则乙中Y∶X>2∶1,只有D,Y∶X=5∶2>2∶1,所以选D。]

8.D[NH4H中H-具有He的电子层结构,与水反应生成NH3和H2,反应后溶液呈碱性,所以D错误。]

9.C[该反应可写成H2+H2―→H+3+H-,根据题给H+3是二电子三中心离子的信息,所以A错;H13可进一步形成H+n,显然H+3是和H2结合,而不是和H+或H-结合,因为若H+3结合H+,电荷将不再是+1,若结合H-,电性将消失,所以H+n中n只能为奇数,故选C。]

10.(1)Ca Cl N(2)

(3)大量白烟NH4Cl离子

解析根据①中的量化关系可知A为二价金属,且相对原子质量为40,即为Ca;由②中二者形成离子化合物AB2,且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可知B为Cl;由③中信息可知C的气态氢化物为碱性气体,即为NH3,则C为N。然后根据要求可确定各小题答案。

11.(1)B C(2)CD

12.(1)离子(2)Na3N+3H2O===3NaOH+NH3↑复分解

(3)2NH4Cl、NaCl (4)<

解析Na3N为离子化合物,与水反应符合水解反应规律,实际上也是复分解反应,Na +与N3-属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径大序小。

波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波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陆文新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波的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折射现象. 2.知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3.知道波发生反射现象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知道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与入射波相同. 5.知道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波速与波长不同. 6.理解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7.掌握入射角与折射角关系:sini/sinγ=v1/v2. 教具 水波槽,观察反射与折射现象用的木板与玻璃砖,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波的形成过程以及机械波的描述方法,今后几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波的一些特有现象.波的反射和折射,波的衍射,波的干涉.这些现象是波动形式的共同特征,也是学好以后知识的基础. 【板书】*第四节波的反射和折射 ●进行新课 【板书】一、波的反射 思考讨论并回答: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哪些现象是属于波的反射现象? 1.回声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原因是对着山崖或高墙说话,声波传到山崖或高墙时,会被反射回来继续传播. 2.夏日的雷声轰鸣不绝.原因是声波在云层界面多次反射. 3.在空房间里讲话感觉声音响.原因是:声波在普通房间里遇到墙壁,地面,天花板发生反射时,由于距离近,原声与回声几乎同时到达人耳.人耳只能分开相差0.1s以上的声音.所以,人在房间里讲话感觉声音比在野外大,而普通房间里的慢帐、地毯、衣物等会吸收声波,会影响室内的声响效果.4.水波传到岸边也会发生反射现象. 下面我们通过水波的反射来研究波的反射特点. 【演示】在水波槽的装置中,把一根金属丝固定在振动片上,当金属片振动时,金属丝周期性的触动水面,形成波源,在水面上从波源发出一列圆形波.将实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实验现象:(参见课本图10-20) (1)水面上形成一列圆形波.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 教学器材: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来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 教学光的反射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 ),手电光射到平面镜M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 25 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 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三线”、“两角”:入射光线——OA;反射光线——OB; 法线——ON;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 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 6)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M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将F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强调:因果关系。 实验探究2:如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会怎样? 观察:反射光线恰恰是逆着原来入射光线射出。 结论:光路具有可逆性。

圆柱体表面积教案

圆柱体表面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圆柱侧面积、表面积方的计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导入: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立体图形中的一位新朋友——圆柱体。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其实,圆柱还有许多的奥秘,你打算研究它的什么? 板书课题。 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猜想圆柱表面积 1、请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呢? 学生: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的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2、验证猜想 3、动画演示圆柱展开图 三、小组合作、研究圆柱侧面积 (1)、利用手中的材料,探究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将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C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5)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6)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巩固练习 1、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3.2分米,高5 2、出示例4, (1)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30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 子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面料?(得数保留整十数) (2)思考:求至少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什么? 生:就帽子的表面积 (3)这个帽子的表面积是完整的表面积吗?它包括哪些面的面积?

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与折射

2.4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与折射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惠更斯原理,要求学生了解波面、波线等概念,学会利用惠更斯原理确定下一时刻新的波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波的反射现象和波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并利用惠更斯原理进行论证。 【教案目标】 理解惠更斯原理 知道波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波的频率,波速、波长都与入射波相同知道波发生折射是由于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知道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教案重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波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 难点是理解惠更斯原理 【教案思路】 通过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性,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首先学习惠更斯原理,使学生了解波在传播时某一时刻的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认为是一个新的波源,向各个方向发出子波,由此可以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分别进行探究和论证。主要手段是先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大致的规律,进而利用惠更斯原理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分别得出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满足的规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这样教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科学家研究物理现象的极为巧妙的思维方法。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和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并会应用解题。 【教案器材】 发波水槽、投影仪、自制多媒体课件等 【教案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各种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声波在遇到较大的障碍物后也会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传入人耳,听到的就是回声,我们在山中、在大的空房间里大声说话时,都会听到回声。 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体验。 教师:演示实验——水波的反射现象,并指导学生观察认识(采用发波水槽和实物投影仪)。 学生:观察实验,认识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其有何规律呢? 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学习惠更斯原理。 ◆新课展示 一、惠更斯原理 1.相关概念:波面、波前和波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表示波传播的方向?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0页有关内容,理解: (1)什么是波面?什么是波线? (2)对于水波和空间一点发出的球面波和平面波为例,如何理解波面和波线?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理解:

《光的反射》导学案

《光的反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重难点: 1、重点: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难点: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一预习导学: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 引入新课:光射向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二合作学习 (一)光的反射定律 1、认识一点、两角、三线 观看ppt,重点:法线 反射光线 反射光线 2、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和法线位置关系如何? 学生分组实验,把一个平面镜 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 板ENF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 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①.将F板与E板旋转到同一平面, 用激光笔发出一束沿E板AO方向 射入O点的光,观察在右侧F板 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OB。(如图甲) ②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观察在F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如图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观看ppt)得出结论: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实验(2)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如何? 教师演示实验(光具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表格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设计

2015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单元二课题圆柱表面积计划课时2-2 主备人复备人 教学 容 分析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13—14页,例3、4。 本节课的教学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圆柱基本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学好这部分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 目标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

重难 点教学重点: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的瓶子、剪子、圆柱的模型等。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本课由于概念抽象,知识难懂,易使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越听越迷糊。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实物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教学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w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祝小平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5.1光的反射和折射 导学案

七年级科学(下) 编号:020501 主备:祝小平 使用时间:2013年3月28日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科学下册§2.5.1光的反射和折射 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 1、知道光的反射定律; 2、会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 3、了解光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学习重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及应用、光路图的做法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67~P69,勾画出主要的知识点,并完成课本上相关的活动和讨论 1、思考:漆黑的夜晚,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被灯光照亮的物体而看不到没有被照亮的物体? 2、什么叫光的反射.... ? 请在右边方框中练习作出图2—49并在图像上标出“一点二角三线”(即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角、反射角)。 (注:法线不是光线,实际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设的— 条线;法线用虚线表示。) 3、探究一: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关系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假设: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____同一平面内(填“在”或“不在”); (3)设计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把装置 沿ON 线剪成甲乙两半,再用胶带把剪开处粘在一起,使接缝与镜面成垂直且位 于镜面中心。将甲固定在镜面上(用胶带纸粘),乙转至与甲有一定角度处。打开改装的手电筒(或激光),发出一束窄光,沿甲面45°处照射在镜面O 点 上。观察反射光线所在的位置。转动纸 板乙,直到甲乙两板在同一平面时才能在乙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4)得出结论: 。 探究二: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猜测与假设:反射角_________入射角(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设计实验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看图2-48(课本P68),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读出了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如下表所示 (4)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______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 两侧;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可简单概括为“三线两角”的关系) 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提示:先过入射点做出法线) (1)已知入射光线和镜面,画出反射光线。 图1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点一:圆柱的认识 (1)底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2)侧面: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3)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注:圆柱有无数条高 (4)侧面展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 长方形的是圆柱的高。 知识点二: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侧面积:圆柱侧面展开后长方形的面积。 (2)侧面积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3)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4)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 知识点三:圆柱的体积 (1) 定义: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的体积。 ⑵ 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X高 随堂练习: 一.圆柱的表面积 1. 求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 (1) 底面半径是3 厘米,高是10厘米

(2)底面直径是2 米,高是底面直径的倍 ⑶底面周长是,咼是(n取) 2.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5 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n取)?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分米,咼是6 分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n取)? 4.把一段长12 分米的圆木锯成3 段,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分米,求原来圆木的表面积?

5.一个圆柱形油桶的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6分米,做一个这样的 油桶(无盖)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6.把一段圆柱木料经过底面直径沿高切成两块,它的切面是一个面积为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原来圆柱体表面积为多少平方厘米(n 取)? 二.圆柱的体积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n取): (1)底面直径为5cm,高为10cm (2)底面积是平方厘米,高分米: (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底面直径的今倍: 2.一个圆柱形粮仓,底面直径是2 米,高米,每立方米空间可以装小 麦750千克,这个粮仓可以装小麦多少千克(n取)?

波的反射和折射

四、波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波的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折射现象. 2.知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3.知道波发生反射现象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知道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与入射波相同. 5.知道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波速与波长不同. 6.理解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7.掌握入射角与折射角关系:sini/sinγ=v1/v2. 教具 水波槽,观察反射与折射现象用的木板与玻璃砖,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波的形成过程以及机械波的描述方法,今后几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波的一些特有现象.波的反射和折射,波的衍射,波的干涉.这些现象是波动形式的共同特征,也是学好以后知识的基础. 【板书】*第四节波的反射和折射 ●进行新课 【板书】一、波的反射 思考讨论并回答: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哪些现象是属于波的反射现象? 1.回声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原因是对着山崖或高墙说话,声波传到山崖或高墙时,会被反射回来继续传播. 2.夏日的雷声轰鸣不绝.原因是声波在云层界面多次反射. 3.在空房间里讲话感觉声音响.原因是:声波在普通房间里遇到墙壁,地面,天花板发生反射时,由于距离近,原声与回声几乎同时到达人耳.人耳只能分开相差0.1s以上的声音.所以,人在房间里讲话感觉声音比在野外大,而普通房间里的慢帐、地毯、衣物等会吸收声波,会影响室内的声响效果.4.水波传到岸边也会发生反射现象. 下面我们通过水波的反射来研究波的反射特点. 【演示】在水波槽的装置中,把一根金属丝固定在振动片上,当金属片振动时,金属丝周期性的触动水面,形成波源,在水面上从波源发出一列圆形波.将实验现象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实验现象:(参见课本图10-20) (1)水面上形成一列圆形波. (2)画面上的圆形是朝各个方向传播的波峰波谷. 【板书】(1)波面:朝各个方向传播的波峰或波谷是在同一时刻构成的,

13.1.1光的反射和折射(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反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2、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的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3、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及其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的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概念。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 一、光的反射定律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光的反射现象: 。 2、反射定律: (三线共面,两角相等)。 3、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二、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1、光的折射现象: 。 2、折射光线: ,如右图中的 。 3、折射角: ,如右图中的 。 发生折射现象的同时也会发生反射现象(如上图)。 4、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5、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下表为光以不同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的变化情况,认真观察下表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① 。 ② 。 说明:大角增大(或减小)得快,小角增大(或减小)的慢。 6、折射定律: 。即: 12sin sin n r i = 三、折射率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n 12是个 ,它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 ,只与两种介质的 有关。 2、光从真空射向其它介质时,此常数用 表示,不同介质的常数 不同,即此常数与 有关。 3、折射率: ,简称 ,用符号 表示,即:r i n sin sin = 。 说明:光从空气射入介质近似与光从真空射入介质的情况。 4、折射率与速度的关系: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某种介质的折射率还等于光在真空(或空气)中 与光在这种介质中的 之比,即: 。因为 > ,所以, 任何介质的折射率n 都 1,即当光从真空(或空气)射入介质时, 中的角大于 中的角。 1、如果光线以大小相等的入射角,从真空射入不同介质,若介质的折射率越大,则( ) A .折射角越大,说明折射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程度越大 B .折射角越大,说明折射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程度越小 C .折射角越小,说明折射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程度越大 D .折射角越小,说明折射光线偏离原来方向的程度越小 2、已知水的折射率为1.33,一潜水员自水下目测到立于船头的观察者距水面的距离为h 1,而船头的观察者目测潜水员距水面深h 2,则( ) A .潜水员的实际深度大于h 2,观察者实际高度大于h 1 B .潜水员的实际深度小于h 2,观察者实际高度小于h 1 C .潜水员的实际深度大于h 2,观察者实际高度小于h 1 D .潜水员的实际深度小于h 2,观察者实际高度大于h 1 3、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气层的情况相比( ) A .将提前 B .将延后 C .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 D .不变 4、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折射率为2的介质中,入射角为45°,在界面上入射光的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折射,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是( ) A .75° B .90° C .105° D .120° 5、光线从空气射向玻璃砖,当入射光线与玻璃砖表面成30°角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垂直,则此玻璃砖的折射率是( ) A .2 B .3 C .2/2 D .3/3

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能初步解决有关圆柱的实际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掌握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会应用有关圆柱的特征以及计算表面积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圆柱表面展开图教具 五.学具:学生制做好的硬纸片圆柱模型,剪刀。 六.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且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和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是掌握求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巩固上节所学《圆柱体的认识》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掌握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能正确地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和

实验,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然后,运用圆柱侧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接着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圆柱知识的动画。在会求侧面积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教育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些基本应用题。安排有:求圆柱的侧面积,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巩固。针对一些特殊的题型:只有侧面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等,以举实物来让学生判断怎样计算的形式进行练习。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课堂上出示矿泉水瓶,剪出圆柱体那一部分? 问题:哪位同学能说出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回答:圆柱体有两个底面,它们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圆柱体有一个侧面;有无数条高,圆柱的高处处相等。 二、新授 剪开矿泉水瓶的包装纸,想想: 1、怎样才能求出矿泉水瓶圆柱体包装纸的面积? 2、不把包装纸剪开,能不能求出包装纸的面积呢?怎样求?(小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2、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理解虚像的物理意义; 3、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4、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 5、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通过简介我国的水镜、铜镜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 教学器材: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来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 新课教学 光的反射 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 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手电光射到平面镜M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

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 “三线”、“两角”: 入射光线——OA;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 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 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 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M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将F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强调:因果关系。 实验探究2:如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会怎样? 观察:反射光线恰恰是逆着原来入射光线射出。 结论:光路具有可逆性。 思考:当你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别人的眼睛时,别人也一定可以看到你的眼睛,你相信吗?为什么?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同样都是平行光,反射后为什么反射光线的方向不一样? 镜面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漫反射:入射光线是平行的,经粗糙的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是不平行的。 应用:黑板反光;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电影银幕要用粗糙的白布来做。平面镜 设问:桂林山水甲天下,倒影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探究3:在平面镜前举起左手,镜子里的你和真实有何不同? 实验探究4:画个半圆,沿着镜子边放好,你观察到了什么? 实验探究5:用一块玻璃,一张白纸,两只蜡烛,一只点燃,防在玻璃前,将另一根放在玻璃镜后,前后移动直到后面的蜡烛也好象点燃一样,这一点就是蜡烛的像;记下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

人教版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

人教版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 人教版圆柱体的表面积教案导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导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导学准备:圆柱侧面展开图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长方形,正方形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导学案: (一)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共同探究例3. 1.圆柱的侧面积。 (1)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2)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2个底面的面积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例4 (1)学生汇报,集体讲解订正。 (2)师板书: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答:需要用2080平方厘米的面料。 4.课堂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课堂检测:

2.5光的反射和折射学案

华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科学2.5导学案 主备人:吴剑鹏审核:备课组学生姓名:班级: 2.5.1光的反射和折射 【学习目标】 1.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反射角、入射角等的含义. 2.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3.能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有关作图。 【重点难点】:光路的可逆性与光的反射作图中的细节。 一、情境导入: 【温故知新】:光在沿传播;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的 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叫做;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二、导学流程:认真阅读课本P67—P68,在书上划出关键字句。完成下列内容. 1、如右图: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光线与光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即图中的; 光线与光线的夹角叫反射角,即图中的。 2、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中,、和都在同 一个平面内;、分居两侧;角等于角。 3、使入射光线沿着原来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这时反射光线将逆着原来_________的方向反射出去,这说明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如:。4、先根据例题的提示,再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另外两个图:(用铅笔与三角板) 例题:已知平面镜与入射光线,作出它的反射光线。 步骤:1)先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平面镜的法线ON,并表明垂直号。 2)过点O作出反射光线OB,使

圆柱的表面积教案通用版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 ?结合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 ?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你想了解一下这种纸筒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到生产车间去参观一下。 师:根据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索 1 ?研究圆柱侧面积。

X 2dm * 师:求“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师:求需要多少纸板,也就是求圆柱形纸筒的表面积。 师:用你手中的圆柱,通过剪一剪,把圆柱的表面展开,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剪法和发现? 师:对,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圆柱侧面展开不论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那它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 想一想: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 长X 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 咼 2.圆柱体的表面积。 师:想一想: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生:我发现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师:你能求出做这个纸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吗? 生:侧面积:3. 14X 2X 3= 18.84 (平方分米) 底面积:3. 14X(2-2)2= 3. 14 (平方分米) 表面积:18. 84+ 3. 14X 2= 25.12 (平方分米) 答: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至少需要25. 12平方分米纸板。 三、自主练习 1.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单位:dm) 1*5*1

平哥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5.2光的反射和折射 导学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2.5.2光的反射和折射2 导学案 【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 1; 2 3 【学习重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我们平时家里使用的镜子的表面是平的,反面涂水银的,它叫做____________。 2、球面镜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两种,反射面是凹面的叫,对光有作用;反射面是凸面的叫对光线有作用。生活中常见凸面镜有 生活中常见凹面镜的例子如。 3、结合生活常识尝试解释: 1)回家试试站在穿衣镜前,当你走近或者后退时,感觉镜中的像怎样变化?实际上呢? 2)仔细观察汽车的后视镜手电筒有反光镜,分别有什么特点? 4、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平面镜成像规律(参阅课本P70探究实验方案,认真完成实验) (这个实验并不仅限于用蜡烛,使用其它等大物体也可以,如果教室偏暗,用带灯座的小灯泡效果更好)思考: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主要探究的是像与物的哪两方面内容?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与进行实验: 1. 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垂直白纸中间竖立一块玻璃板,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镜前,观察它在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 3. 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大小的蜡烛B竖立在平面镜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 蜡烛A的像重合,蜡烛B此时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注意观察蜡烛B的大小和蜡烛A的像是否相同。 4. 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出现。 5. 移开玻璃板,将把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分别测量它们到镜面的距离。 分析表格得出结论: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____。 合作与交流: (1)实验中,我们用薄的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来做实验,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我们用什么方法找到像的具体位置,从而更有利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实验中,玻璃板(平面镜)如果不竖直放置,对实验有何影响?(实验中试试)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范文教案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表面积》 教案范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案范文教学目标: 1、在初步理解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准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能解决一些相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一节课我们已经理解了一个新朋友——圆柱,谁能说说这位新朋友长什么样子以及有什么特征吗? 1.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2.圆柱各部分的名称(两个底面,侧面,高)。 3.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同学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以前我们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观察一个长方体,我们是怎么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呢?(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结果: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能够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练习二第5题 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能够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尝试练习。 (1)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2.5分米,高0.6分米。 ②底面直径8厘米,高12厘米。 (2)求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①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侧面积是25平方厘米。 ②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5分米。 5.小结: 在计算圆柱形的表面积时,要根据给定的数据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有时候给出的是底面半径,有时是底面直径。)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 练习二第6,7题。 四、课后思考。 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在计算表面积时都能够用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来计算呢?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首先带动课堂气氛

(完整版)圆柱体表面积练习题

圆柱体表面积练习题 知识要点 (1)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得到一个(),延斜线剪开得到一个()。 (2)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得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3)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4)圆柱的()面积加上()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5)把一个底面积是15.7平方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6)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7)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烟囱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8)计算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9)一个圆柱,它的高是8厘米,侧面积是200.9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 (10)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11)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12)用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 围成一个圆柱体, 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 基础练习 1、一个圆柱高9分米,侧面积226.08平方分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柱形,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为62.8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31.4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拓展提高 4、某宾馆大堂有6根圆柱形大柱,高10米,大柱周长25.12分米,要全部涂上油漆,如果按每平方米的油漆费为80元计算,需用多少钱? 5、一根长2米,底面积半径是4厘米的圆柱形木段,把它据成同样长的4根圆柱形的木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6、一支没有橡皮头的圆柱形铅笔长20厘米,底面半径0.5厘米。这支铅笔有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7、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接口处不计,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然后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本小节重点应放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另外两个规律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因为,所以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都大于1。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光的折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当光由介质射入空气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反而小于1。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反射与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并能解释与处理相关的问题 2、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知道折射率(指绝对折射率)的定义及其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讨论及教师的引导,理解折射定律、并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经历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体会其中蕴含的实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中大量的折射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并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重点是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折射定律,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以及光路可逆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实验演示:将激光演示仪接通电源,暂不打开开关,将烟雾发生器点燃置入光的折射演示器中,将半圆柱透明玻璃放入对应的位置.打开开关,将激光管点燃,让一束激光照在半圆柱透明玻璃的平面上,让光线垂直于平面过圆心入射(沿法线入射),观察光从空气射到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时,发生什么现象? 生观察并回答:一部分光返回到空气中去(反射光),另一部分光会进入到玻璃中去,但传播方向与入射光的传播方向相比,发生偏折。 师强调: 一、光从第1种介质射到它与第2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返回到第1种介质,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另一部分光会进入第2种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复习光的反射定律及反射光路可逆知识。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在法线两侧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师:从刚才的复习可知,我们在初中对于反射的了解已经非常到位 了,但对于折射,还只是知道了一些定性的规律,如:折射光线跟入射 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