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

第十一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

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A)。A稳定性B可变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

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A).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

3.儿童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C)。A成长B发育C发展

4.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D)。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心理的内部矛盾D、需要

5.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指的(B)A可变性;B稳定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

6.小学儿童处于(C),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重要的阶段:A

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

7.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A定向性;B阶段性;C差异性

8.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C)A客观因素;B先天素质;C需要

9.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不同的质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

A连续性;B阶段性;C定向性;D差异性

10.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这是发展的()性的表现:(D)A连续;B阶段;C定向;D不平衡

11.(A)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物质环境;D社会环境

12.(D)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物质环境;D教育

13.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A)A 需要;B动机;C兴趣;D价值观

14.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是(B)A游戏;B学习;C劳动;D日常生活

二、判断

1.儿童心理纷繁复杂,其发展的总趋势既是向上的,同时又是可以逆行的。(╳

2,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需要是最积极的因素。(√3.遗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4.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这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5.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条件。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年龄本身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6.大脑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水平。√

7.遗传素质不仅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性的形成。√

8.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9.生理成熟不受遗传物质的制约,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它为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状态。╳

10.心理学中的“发展”就是指儿童身体的发育和成长过程。╳

11.年龄特征和年龄是两个不同概念,年龄本身就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12.少年大学生和个别学生的跳级现象表明心理发展的阶段可以跳跃和逾越。╳

13.格赛尔的爬梯实验表明儿童的发展依赖于成熟的水平。√

14.生理成熟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15.教育必须按照儿童心理发展折固有规律和适应发展的阶段的特点来组织和实施。√

16.当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未成熟时,适时的刺激也会引出相应的心理活动,并促使它发展。╳

1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影响根源来自社会生活环境。√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选择

1.技能体现一种经验,是个人在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A)行为方式。A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和习惯化了的熟练的B、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后突然出现的熟练的C、经过知识积累而形成的D、自然形成的

2.智力的核心是(D)能力。A、想象B、记忆C、观察D、思维能力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D)。A、记忆力B、想象力C、推理能力D、操作能力4.下列哪一项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B).A、性格B、气质C、情感D、品质

5.诸如正直、慷慨或懒惰、吝啬这些个性品质都表示人物的(B)特点。A、气质B、性格C、能力D、情感

6.能力水平高于常态的超常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B)。A、13%B、3%

C、0.3%

D、1%

7.是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心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B)A、智力;B、一般能力;C、特殊能力

8.自信、谦虚、自尊等属于性格的(B)A、理智特征;B、态度特征;

C、意志特征;

D、情绪特征

9.能力水平低于常态的弱智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B)A、13%;B、1.3%;C、3%;D、14.5%

10.人的四种气质类型(E)A、粘液质最好;B、多血质最好;C、抑郁质最好;D、胆汁质最好;E、无好坏之分

11.某学生易冲动、急燥、直率、豪爽、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他们气质属于(A)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2.以对事情特敏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行为孤僻、畏缩为特征的气质类型是(D)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1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强、平衡、灵活型的人,其神经和气质类型是(D)

A、安静型、粘液质;

B、弱型、抑郁质;

C、兴奋型、胆汁质;

D、活泼型、多血质

14.(A)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意志特征;C、性格的理志特征;D、性格的情绪特征

15.(A)更多的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A、气质;B、性格;C、能力;D、情感

16.到了小学(C)年级儿童进入了性格发展的骤变期。A、二年级;B、四年级;C、四~六年级;D、六年级

17.、(D)性格中的镇定、勇敢、果断等特征属于性格的:A、态度;

B、理智;

C、情绪;

D、意志

18.(B)教师的教学能力属于:A、一般能力;B、特殊能力;C、认识能力;D、社会交往能力

19.(C)王勃10岁能诗齐白石30多岁才开始学画,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种差异属于:

A、能力类型的差异;

B、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D、都不是

20.(C)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是:A、能力;B、气质;C、性格;D、兴趣

21.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B)等品质A老诚、稳定、坚忍不拔;B、勇敢、坦率、热情C敏感、抑郁、细腻;D、活泼、机敏、好交往二、判断。

能力是某种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生理条件。╳

能力的早期表现是智力优异的标志,人称“早慧”,没有早慧的人,就不会有优异的智能。╳

3.教师职责是及早发现超常儿童加以精心培养╳

4.知识就是力量,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5.成绩优异的学生,说明他的智力是超常的。╳

6.因为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很大,所以,一经形成,就不能改变。╳

7.掩蔽现象不等于神经系统特性的根本改变。√

8.经研究,在中国男性儿童中,抑郁质的人非常显著地多于女性儿童中抑郁质的人。╳.

9.性格无好坏之分,气质却有善恶之别。╳

10.气质在个性中是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

11.世界上性质完全相同的人是不会有的,但却有性格相似的人。

1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并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13.班风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性格。√

14.性格比气质的形成要早一些。╳

15.早慧的儿童长大后一定会取得很高的成就。╳

16.天才是由遗传决定的,是各种能力发展和有机结合。╳

17.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也好,但其中也有靠刻苦用功的,智力平常。√

18.当知识经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是技能。√

19.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可以完全表明他的能力大小。╳20.人的智商是可以变化的。√

第九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选择

1.人类意识的最高形式是(B)。A、潜意识B、自我意识C、无意识2.自我意识的形成要比个性的形成(C)。A、晚B、同步C、早3.自我意识的作用可归为一条,那就是(B)。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C、动力功能

4、小学生自我意识在(A)之间发展尤为迅速。

A一、二年级B、三、四年级C、五、六年级

5.曾子说:“吾日三省语身”,这里的省是(A)的意思。A、自我观察B、自我分析C、自我评价D、自我监督

6、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C)A、自尊感B、成功感C、自信感D、失败感

7、被比之为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庭”的是(D)A、自我检查B、自我控制C、自我掩饰D自我监督

8、.学习成绩差的儿童通常是自我评价(C)A、过高B、适当C、过低D、都不是

9、当别人不小心把脏水泼在你身上而赶昆向你道歉时,你尽管恼火但也表示:“没关系”。这种心理现象属于(C)A、自我检查B、自我监督C、自我体验D、自我掩饰

二、判断

1.自我意识通俗地讲就是自我认识。(╳)

2.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成绩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主导作用。(╳)

3.学习上的“平等竞争”是指全班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普遍竞争。(╳)

4.社会视角转换技能是指在社会认识过程中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评判自我的技能。(╳)

5.自尊感是与社会评价相联系的。(√)

6.“自我掩饰”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因此,这种现象是消极的,应该避免.(╳)

7.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三至五年级最为迅速。(╳)

8.自我意识各成分之间的发展是同步的、均衡的。(╳)

9.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级儿童高,说明低年级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比高年级儿童高。╳

10.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11.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与同龄人的交行为表现活动中形成与校正的。(√)

1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完全依附于教师和父母,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独立的看法。(╳)

13.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程度,整个小学阶段仍是低的,到了初中三年级以后才趋于稳定。(√)

14.学习上的“平等竞赛”是指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一、选择

1、个性是(B)形成的。A、天生的B、出生后立即形成的C、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

2、个性从功能上讲,具有(A)。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

D、可变性

3、个性从发展的角度讲,又具有(D)。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性

4、人的兴趣的转换,必然引起活动性质的改变,从而导致能力的改变,这反映了个性具有(B)。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

D、可变性

5、个性的稳定性、整体性和社会性,构成了个性的(C)。A、可变性B、发展性C、普遍性D、特殊性

6、个性是(C)的统一。A、稳定性和社会性B、整体性和社会性C、普遍性和个别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

7、(B)是个人发展的意图和决心的表现,在个性中起重要的动力作用。A、需要B、志向C、兴趣D、世界观

8、(B)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A、活动需要B、认识需要C、交往需要D、成就需要

9、(D)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A、需要B、志向C、兴趣D、世界观10、(C)需要是小学儿童的基本的社会需要。A、活动需要B、认识需要C、交往需要D、成就需要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特点是(C)。A、个人价值观B群体价值观

C、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

1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的个性具有(D)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个别性

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A)。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性

14、“浪子回头金不换”说明人的个性具有(D)。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性

15、儿童的兴趣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是与其(B)直接相联的。A、需要B、认识能力C、情感D、活动

16、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它是个性构成的(B)。A、核心

B、本质

C、关键

D、主体

17、希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当一个“三好学生”这是小学生的(B)

A、交往需要

B、成就需要

C、认识需要

D、自尊需要

18、个性的本质特点是(C)。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可变性

19、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A)上。A、职业志向B、道德志向C、政治志向D、经济志向

20、小学能把志向和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的占(A)。

A、四分之一

B、二分之一C三分之一D、五分之一

21、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鼓励和赞扬以及同学的支持,这是小学生的(C)A、活动需要B、认识需要C、交往需要D、成就需要二、判断

1.小学生的需要发展是单一的,其总趋势是由低向发展。(╳) 2.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因此,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相比之下并不强烈。(╳)

3.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

4.在整个小学阶段一儿童交往需要的强度日益强烈。√

5.小学儿童入学的头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

6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能促进个性和谐地发展╳

7.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政治志向上。(╳)

9、兴趣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它与全部心理过程都有密切联系。╳

10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最基本的需要,而交往需要是他们的主导需要。╳

11.小学儿童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他们婴幼儿期时与伙伴交往需要的延续。╳

12.年级越高,儿童学到的知识越多,他们对学业失败的焦虑也就越低。╳

13.要使儿童的需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就要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

14.小学儿童的价值观的发展处于由价值观向世界观过渡的阶段。╳15、.就主导特性来说,个性是可变的。╳

16、一个人只有在一贯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

17.小学高年级把有一位好老师、好课本,作为认识需要中最主要的内容。╳

18.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小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因而,表扬越多越好。╳

19.个性是一个人独有的,而别人绝对没有的心理特征。╳20.个性具有稳定性,所以人的个性是不变的。╳

21.人的需要是一成不变的。╳22.客观事物引人入胜,使人感兴趣,这是间接兴趣。╳

23、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24、一个人身上偶然出现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同样是这个人的个性特征。╳

2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人的个性存在个别差异。√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一、选择

1.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是(C)。A、活动B、交往C、人际吸引2.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是(C)。A、电视B、动C、语言

3.班级人际关系包括(B)。A、师生关系B、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C、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A)。A、友谊B、同伴C、同伴团体

5.为了解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通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A)。A、社会测量法B、观察法

6.群体团结的基础是(C)。A、群体规范B、凝聚力C、心理相容

D、友谊

7.小学儿童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B)。A、不良品行B、成绩不好C、容貌差D、不讲话

8.对人际吸引影响最大的深层因素是(C)。A、仪表风度B、交往频率C、心理品质D、空间距离

9.在整个小学儿童期,择友的重要标准是(A B C D)。A、敬慕关系B、直接接触关系C、接受关系D、其他关系

10.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心理条件是(C)。A、活动B、交往C、人际吸引

11.小学儿童选择同性别同伴的比率达到高峰是在(A)A、五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六年级

12.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重点是调整(C)。A、受欢迎儿童B、中间型儿童C、不受欢迎儿童

二、判断

1.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同伴关系。(√)。

2.小学儿童择友标准中最显著的标准是身体强壮否。(╳)。

3.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其本质也是一种人际交

往.(√)

4.学习行为对小学儿童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具有关键作用.(√)

5.班级中的小团体只有消极作用。(╳)

6.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关心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帮助他们改变处境.(√)

7.一个班集体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形成规范。(╳)

8.青春期以前的儿童,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别的同伴,在小学期间呈上升趋势,其中,男孩找男孩的比率高于女孩找女孩的比率,两者发展的趋势也不一样。(╳)

9.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在高年级形成,一经形成便相对稳定。(╳)

10.小团体是小学儿童同伴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因此,可以让其自由发展,不加限制。(╳)

11.教师要调整处境不利儿童的地位,只需对他们进行个体训练和指导就行。(╳)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

一、选择

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C)。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

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A)。A、初步的B、较高的C、相当高的

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C)。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

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A、知落后于行

B、比较协调

C、行落后于知

5、到了小学(C),儿童调节行为的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

6.对“儿童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问题,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自(A)的一种认识。A服从老师的要求,为了得到表扬,为履行班级或少先队的义务。B、为集体争光,这是社会公德的要求。C、应自觉遵守纪律

7.小学儿童大约在(C)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A、

一、二年级B、三年级C、四年级

8.小学(C)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A)。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B)。

A、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

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

C、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

二、判断

1.品德也就是道德。(╳)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5.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动机发展逐步发展到行为后

果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的统一。(╳)

6.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的。(√)

7、适当的惩罚对改变儿童的行为有一定作用。(√)

8.在品德教育中,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是相对的。一般说批评的效果比表扬好。(╳)

9.从性别因素看,女生更喜欢得到表扬,男生承受批评的能力比女生强。。(√)

10.品德和道德都是心理现象。(╳)

11、个体身上偶尔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并不说明他已经具备了某种品德。(√)

12、.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13、不同性别的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第四章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选择

1.“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③)①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性④思维的直觉性

2.“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①)①思维的概括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间接性④思维的直觉性

3.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②)①分析②抽象③概括④综合

4.小学儿童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①)。①具体化②抽象③概括④综合5.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时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④)阶段。①六七岁②七八岁③八九岁④十至十一岁

6.学前儿童一边摆积木,一边自言自语:“摆的是大桥”、“擂的是铁路”等,这种思维是(②)①集中思维②动作思维③发散思维④形象思维

7.老师提出“砖头有何用途时”,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回答的过程,属于(③)。①动作思维②抽象思维③发散思维④集中思维

8.人们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思维,叫(②)①动作思维

②抽象思维③发散思维④集中思维

二、判断

1.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以它与感知觉等认识的低级阶段无关。(╳)

2.由于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所以人的认识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推知过去,预测未来(√)。

3.加强学生的朗读、默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鲸不是鱼”这是思维形式“推理”表现。(╳)

5.“会飞的是鸟”这是日常概念。(√)

6.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7.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

8.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着很大潜力,只要教育得法,可以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9.同一儿童能演算较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是儿童思维发展中不平衡表现。(√)

10.小学儿童说“马是动物”,这说明他已揭示“马”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11、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因而比集中思维更为重要。(√)

12、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思维活动的直观形象性很突出,即使到高年级,他们形成概念,理解教材,进行判断推理,也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

第三章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选择

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②)记忆。①瞬时②短时③长时④运动

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③)会发生变化。①量②质③量和质④不

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②)性遗忘。①暂时②永久③一般④特殊

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④)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亿。

①积极②消极③熟悉④情绪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③)想象的形象。①有意②无意③再造④创造

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④)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①经验②知识③客体④表象

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②)发展的表现。①有意性②现实性③创造性④概括性

8.小学生从“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③)的发展的表现。①有意性②现实性③创造性④概括性

9.考试中的判断题,选择题属于(①),问答题与填空题属于(②)。

①再认②再现

10.学生学习生字时,首先要反复读写,这是记忆过程的(①),以后见到这个字能读出来,这是(③),而且还能背着写出来,这是(④)

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④再现

11.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②)。①记忆联想②记忆表象③幻想④追忆

12.在阅读文字作品时,作品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这种心理现象是(③)。①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

13.看到天上的云朵云层,自然而然地想象为大海、山峰或某种动物,这种心理现象是(②)。①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

14.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④)①有意想象②无意想象③再造想象④创造想象

15.无意识记是(③)的识记.①无意义②对材料不理解③无预定目

二、判断

1.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2.遗忘是识记的相反过程。(√)

3.凡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识记的效果就好。(╳)

4.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识记的效果要高于意义识记。(√)

5.采用尝试重现法进行识记是一种耗时较多,极不经济的方法。(╳)

6.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7.梦中出现的形象离现实很远,是一种创造想象。(╳)

8.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9幻想中的新形象是人们所向往、所期望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10.记忆是反映过去感知的事物(╳)1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

12.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13.只要提高记忆

效果,就能防止遗忘(╳)

14.复习就是反复阅读,读到记住即可(╳)15.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占重要地位(√)

16.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也就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再现(╳)

17.幻想是一种不能实现的想象(╳),18.鲁迅先生依靠幻想,构思出了阿Q的型形象。(╳)

19.能再认的一定能再现,能再现的未必能再认(╳)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一、选择

1.有的学生在课上从不主动举手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始终注视着教师,这种注意属(②)状态。

①真正的注意②表面上的不注意③表面上的注意④真正的不注意2.(②)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转移④注意的分配

3.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④)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转移④注意的分配4.当你中途离开影院,在强阳光下,反而什么也看不清,这是因为感觉有(③)的特性。①对比②暗适应③明适应④疲劳

5.当收音机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独唱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②)。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6.在小学儿童的感觉中,(①)占有极重要的地位。①视觉②听觉③肤觉④运动觉

7.小学儿童纯音听觉的敏感度(①)成人。①不如②接近③已达④超过

8.根据我国学者对儿童观察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③)①个别对象②空间联系③因果联系④对象总

9.“鹤立鸡群”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这是由于(④)引起的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

10.忽名忽暗的灯光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是因为(③)引起的。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11.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是(①③④)等。①知识经验②艳丽的色彩③需要兴趣④情绪精神状态

12.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条件是(①②③)等。①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②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③培养间接兴趣④刺激物的强度

13.在教学中,将分散的笔画组织成字,或将单个的字组织成词,或将词连成适当的句子,都会提高注意(①)品质。①广度②稳定性

③分配④转移

14.注意品质中具有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的是(①②)品质。①广度②稳定性③分配④转移

15.刚入学儿童,写字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注意品质中(③)不强。①广度②稳定性③分配④转移

16.人从暗处到光亮处,最初强光使人发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的(②)。①提高②降低③既没有降低也没有提高

17.在密密的人群中,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朋友这是属于知觉的(①)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18.同样一棵松树有人注意它的的风景,有人观察它的生长,有人分析它的木材应用,这是因为人们知觉有(①)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19.“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属于知觉的(③)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20.穿竖条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苗条,穿横条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胖些,这是(③)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错觉④恒常性

21.吃过甜食后再吃橘子,感觉它有些酸,这属于(②)①不同感觉相互作用②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③感觉的适应④同时性对比

22.“万绿丛中一点红”引人注目,这是(②)引起的。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23.小学生做数学作业时一会儿思考,一会儿计算,一会儿看课本,这是(②)的表现。①起伏②稳定③分配④分散

24.在噪音的持续作用下,病人拔牙时不觉得很痛,这是由于(①)

①不同感觉相互作用②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③感觉的适应④抑

制作用

25.教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出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是知觉(①)规律的具体运用。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26.刚入学的儿童写字用铅笔和田字格本,是根据(④)水平决定的。

①视觉发展②听觉发展③肤觉发展④运动觉发展

27.刚入学的儿童做体操时,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反应不够灵敏和准确,学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时常“6”、“9”不分,“bd”、“qp”不分。这是由于低年级儿童的(③)水平不高。①大小知觉②形状知觉③方位知觉④距离知觉

28.倒看物体仍不变,这是知觉的(④)。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29.人们用手拿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时,你会感到铁块重,这是属于(③)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错觉④恒常性

二、判断

1.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2.一个人只要有健全的大脑和感官,就能有感知觉。(╳)

3.人的感觉能力的高低是天赋的,训练是无济于事的。(╳)

4.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不同感觉之间,也可发生在同一感觉之间。(√)

5.错觉是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避免。(╳) 6.近视眼的人,视敏度比正常人低。(√)

7.人有适应能力.因此视力差的人若经常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地注视,有助于视敏度的提高。(╳)

8.小学生时间知觉水平的提高,与他们掌握和运用数概念、计时工具等有关。(√)

9.同一个人在任何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性都是一样的。(╳)10.适应是在刺激物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11.同一场合下,人们就能有共同的知觉对象。(╳)12.平常我们说“这事我没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

1,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③)。①感觉②知觉③思维

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于心理生活具有特殊意的是(①)。①额叶②顶叶③枕叶

3.条件反射受(②)控制。①皮下中枢②皮层③皮层和皮下中枢共同

4.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①)。①脑②客观现实③实践活动5."谈虎色变"属于(②)。①无条件反射②条件反射③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

6.一切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①)①反映②反应③反射④反馈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心理(④)①是脑的机能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③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④具有主观能动性

8、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运用(④)①观察法②实验法

③问卷法④产品分析法

9、请给以下⑴—⑺题的心理现象进行选择属于什么反射:

⑴“异物入气管引起打喷嚏”属于(①)

⑵“谈虎色变”属于(③)

⑶“望梅止渴”属于(②)

⑷“谈梅生津”属于(③)

⑸“把香喷喷的炒肉丝放进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①)

⑹“进了食堂餐厅,看见案台上放着炒肉丝,闻到了喷喷的香味,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②)

⑺“画饼充饥腹更饥”属于(③)

①无条件反射②具体信号类条件反射③抽象信号类的条件反射④

既是条件反射又是无条件反射

二、判断

1、.(╳).高级神经中枢指的是大脑皮质。

2.、(√)大脑左半球是抽象思维和言语优势的半球,而大脑的右半球则是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优势的半球。

3.、(╳)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说明只要外界有刺激,人就会作出一定的反映。

4.、(√)如果将新生儿置于一个完全缺乏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的环境中喂养长大,他就不会有人的心理。

5、(√)大脑皮层是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的管理者和调节者。

6、(√).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7、(√).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反映。

8.、(╳)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窥测别人在想什么。

9、(╳)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一定有人的心理

判断

1、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2、儿童的性格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训练对儿童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建立一种非实质性的联系。()

4、洗衣服、打绳结等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5、柯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顺序是不定的,可以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相等的。()

6、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则和技能系统构成。()

7、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都是为着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都属于外部动机。()

8、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运气属于外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因素。()

9、综合性的目标设置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

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

10、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往往会出现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

的矛盾。()

11、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

12、我国小学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常采用按照生理年龄

的自然阶段,或者按照我国现行的学制将儿童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

13、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一堂课45分钟都要求他们保持

高度的集中是不科学的。()

14、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分配和转移自己

的注意力。()15、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与学习有密切联系,场独立型学习者学习成绩比场依存型学习者成绩更为优秀。()

16、由于生理和社会文化差异的原因,男孩与女孩存在性别差异,

但这只是一种主观的差异。()17、以语言为中介进行学习是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差别。()

18、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的学习与人类的学

习最主要的差别。()

19、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20、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学习就是通过尝

试与错误逐渐建立起情境和反应的联结,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21、斯金纳和桑代克的学习观点是基本一致,都认为学习是刺

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学习是刺激引起反应的结果。()

22、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应注重以言语、物质的及时强化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

23、陈述性知识由简到繁划分为有组织的知识、事实和符号三

种类型。()

24、命题网络是由若干个包含共同成分的命题和图式彼此联系

组成的。()

25、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

程经历着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贮存——提取——输出的过程。()

26、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

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这是概念形成。

()

27、原理所描述的是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

28、原理描述的就是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9、创造性由三部分组成,即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

创造力。()

30、所谓“双基”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概念。()

31、技能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有密切联系。程序性知识掌握越

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

32、品德心理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是一个彼此互相联系、互

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整体,不可能是对立的,不相适应的。()

33、学习策略是属于陈述性知识。()

34、学生有学习动机就一定能产生学习行为。

35、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一定能表现好良好的学习行

为。()

36、面对成功或满意的行为结果,应该做稳定的、内部的归因:

()

37、经常体验失败的人应该选择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

归因,才是正确、合理和科学的。

38、行为主义者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往往着眼于学生可观察

的行为表现上,一般用“理解”、“再认”、“创造”、“应用”等术语来表达目标。()

39、认知学习观的人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强调学生内在的

变化,这种目标设置不能明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但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

40、我国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分散展示目标的效果优于集

中展示目标、展示目标与回扣目标结合效果更佳。()

41、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

学方法的选择。()

(三)选择题

1、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

A、纯具体形象思维

B、纯抽象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D、表象性思维

2、猫找开迷箱的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的心理学家是()A、巴甫洛夫B、桑代克C、斯金纳D、班杜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学习的(ACD)

A、主动性

B、可辨别性

C、社会性

D、情境性

4、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是通过()实现的

A、产生式

B、命题

C、命题网络

D、图式

5、儿童在知道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概念时,发生的学习属于()

A、下位学习

B、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6、学习汉语拼音后会对学习英语产生影响,这属于学习的()现象

A、定势

B、功能固着

C、迁移

D、酝酿效应

7、发散思维的重要特性为()

A、流畅性

B、社会性

C、变通性

D、独特性

8、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遗忘的进程是()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保持同一速率D、越来越快

9、温斯坦和梅耶认为有用的组织策略是()

A、列提纲

B、画图

C、划线法

D、提问

10、动机的显著特征为()

A、启动性

B、方向性

C、持久性

D、强度

11、学生对“闪电”感到好奇,从而努力学习科学工作者知识,从动机的来源上看,这是一种()学习动机

A、内部动机

B、自我提高的动机

C、附属的动机

D、短暂的动机

12、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

A、言语信息的学习

B、智慧技能和运动技能的学习

C、认知策略的学习

D、态度的学习

13、小学生接受纪律的发展过程处于()

A、强制阶段

B、强化和遵从集体阶段

C、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

D、民主平等阶段

14、小学生各种行为问题表现的最高峰是在()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六年级

15、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

A、学习心理

B、教育教学过程

C、学习策略

D、品德的形成和培养

16、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

A、客观性原则

B、计划性原则

C、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

D、整体性原则

17、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B、观察法C、实验法D、行动研究法18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体现在()A、小学低年级儿童中明显存在着记忆偶发现象;B、小学高年级,儿童有意记忆逐步占主要地位;C、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D、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

19、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体现在()

A、小学生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主要处在前运算阶段;

B、小学生的思维还明显地停留在感知水平;

C、小学低年级还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D小学高年级学生则能够在概念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分析、综合、比较。20、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表现在()A、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B、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C、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21、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体现在()

A、自我评价表现为从注重行为直接后果过渡到注重行为或后果的性质;

B、自我体验越来越深刻;

C、对他人的认识从了解他人的外部具体特征向了解他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发展;

D、选择朋友的依据开始转向积极的人格特点;

E、师生的交往中开始否定教师的权威;

22、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

A、认知差异

B、人格差异

C、性别差异

D、生理差异

23、对学习的正确表述是()

A、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B、学习是个体主观世界形成和改变的过程;

C、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D、学习使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E、学习使个体情绪情感发生变化;

24、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有()

A、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B、形成了初步的学习态度;

C、有大量的直接学习,掌握直接经验;

D、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25、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

A、知识的学习

B、技能的学习

C、行为规范的学习

D、情绪体验的学习

2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A、学习是一种模仿行为;

B、学习是一种观察行为;

C、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知识经验体系的过程;

D、学习是自我强化或惩罚,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27、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属于()学习理论的观点。

A、格式塔派的顿悟说;

B、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C、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8、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有()

A、强调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B、强调学习者主动地构建知识,选择信息;

C、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

D、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有()

A、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

B、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C、提出“发现式学习”;

D、提出“支架式教学”、

30、罗杰斯的学习理论观点主要有()

A、学习应该是与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学习;

B、强调自由地学习;

C、教学应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

D、学习的动机是由不同需要层次构成的;31、陈述性知识的类型有()

A、事实

B、符号

C、有组织的知识

D、技能

32、“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等于∏”这一表述属于()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策略性知识D、均不属于

33、陈述性知识主要以()的形式来表征。

A、命题

B、命题方案

C、命题网络

D、图式

34、由等边三角形图形可以得出:凡一切符合等边三角形本质特征的图形,不论它的大小和颜色,也不论它的位置和方向,这反映的是等边三角形的()A、概念名称B、概念定义C、概念例子

D、概念属性

35、当学生已经形成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后,再来理解“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这一命题。这是属于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36、下述属于原理的表述是()A平行四边形是两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B、拼音规则;C、三角形内角和为180℃;D、距离=速度×时间;

37、如下对问题的正确表述是()

A、是需要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程序解决的;

B、是无法解决的命题;

C、需要运用已的知识与技能;

D、问题是一种情境;

38、动作技能的形成标志有()

A、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B、动觉反馈作用减弱;

C、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D、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

39、品德的基本成分有()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E、道德行为

40、对学习策略正确的表述是()

A、学习策略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

B、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的基本条件;

C、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D、学习策略是可以通过教学来发展的;

41、如下正确表述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的有()

A、学习动机不一定导致学习行为的发生;

B、同一学习动机可产生几种学习行为;

C、不同的学习动机可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

D、有的学习行为可以没有学习动机;

42、如下属于期望的归因有()

A、面对成功或满意的行为结果时,做稳定的、内部的归因;

B、面对成功或满意的行为结果时,做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

C、体验失败时,做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

D、体验失败时,做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归因;

43、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有()

A、明确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B、提高学生运用概念、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C、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习惯;

D、使学生学会学习;

44、猫找开迷箱的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的心理学家是()。A、巴甫洛夫;B、桑代克;C、斯金纳;D、班杜拉;

45、45、儿童在知道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概念时,发生的学习属于()。

A、下位学习;

B、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46、动机的显著特征为()。

A、启动性;

B、方向性;

C、持久性;

D、强度;

47、小学生接受纪律的发展过程处于()。

A、强制阶段;

B、强化和遵从集体阶段;

C、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

D、民主平等阶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写不仅能够更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具体的有:(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准确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简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和发展。(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未).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弗洛伊德的教育心理学理论(3)成熟时期(20世纪60到70年代)。教育心理学注重和和学教育的结合。有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和人本主义的思潮。(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理论的盛行,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研究的越来越深 入细致。 前苏联的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 月革命之前,乌申 斯基的《人是教育 的对象》奠定了俄 国教育科学研究的 基础(2)发展阶段 (十月革命以后)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 展区理论(完善并 逐渐形成自己特点 的阶段,主要表现 在,注重和发展心 理学的结合如赞科 夫的教学与发展试 验,学习理论方面 出现了联想-反射 理论和学习活动理 论。同时还非常注 重人际关系在儿童 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 发展: (1)起源,中国古 代的教育心理学思 想,如孔子,孟子 等的关于学习的理 论都包含了丰富的 教育心理学理论。 (2)教育心理学的 产生和初步发展, 这个阶段是随着清 末师范教育的兴起 而产生的。(3)教 育心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阶 段。 4 小学教育工作者 为什么要学习小学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不仅仅 是一门学科,他更 应当成为一种累积 性的知识、智慧以 及直觉化的观念, 只有这样,教师才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 教育学面临的问 题,虽然教育心理 学不能告诉教师在 各种复杂的教学情 境中具体应该做什 么,但却可以给教 师提供作出正确决 策的原则,并使教 师以规范的言语讨 论自己的教学经验 和观点。另外当前 我国正在进行基础 教育改革,这次改 革能否取得预期的 效果,一是取决于 教育工作者的改革 热情,而是取决于 该改革者的理论水 平和实践能力,要 想提高改革者的这 些水平,教育心理 学知识是必须要学 习的,他不仅能够 给改革者提供新理 论的指导,而且能 够给解决新课改中 遇到的问题提哦能 够研究方法上的指 导。所以说要想成 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就必须要学习教育 心理学。 第二章 1、什么是心理发 展,举例说明心理 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 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至死亡的整个生命 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研 究表明,学生的心 理发展有四个基本 特征,即连续性和 阶段性定向性和顺 序性不平衡性、差 异性 2、简述小学生在认 知、情感、等方面 的发展特点? 小学感知发展的特 点。 (1)由感知带有明 显的无意性向有意 性发展;(2)由感 知的笼统性向精确 性发展。 小学生观察力的特 点 ()小学生的观察 从缺乏系统性的知 觉发展到有目的 有顺序的的知觉。 (2)小学生的观察 从模糊笼统的知觉 到比较精确的知 觉。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 点 (1)无意注意仍起 着重要作用。有意 注意正在发展。(2)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 定性差。(3)注意 的分配和转移力不 强。(4)注意的范 围比较小。 小学生记忆的特 点。 (1)由无意识记占 优势,到有意识记 成为主要的记忆方 式;(2)由机械识记 占优势,到意义识 记逐渐占有重要地 位;(3)具体形象记 忆仍占主导地位, 而词的抽象记忆迅 速发展。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 展。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 实性(3)想象的创 造成分增多。 小学生情感方面的 发展 (1)情感内容不断 丰富(2)情感的深 刻性不断增加(3) 情感的稳定性日益 增强。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 特点。 (1)从顺从别人评 价发展到有一定独 立见解的评价,自 我评价的独立性随 年级而增高。(2)从 比较笼统的评价发 展到对自己个别方 面或多方面行为优 缺点进行评价。(3) 开始出现对内心品 质进行评价的初步 倾向.但直到高年 级,他们进行抽象 性评价和内心世界 的评价仍然不多。 (4)自我评价处于 由具体性向抽象 性,由外显行为向 内部世界的发展过 程之中,其抽象概 括性和对内心世界 的评价能力在迅速 发展。(5)自我评价 的稳定性逐渐加 强。 3.简述儿童社会 性认知发展的一般 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 即从对外部特征、 外部行为的注意到 更深刻的心理品质 特征的注意。(2) 从简单到复杂。从 某方面到多方面、 多维度地看待问 题;从呆板到灵活 的思维;从具体思 维到抽象思维;从 弥散性的、间断性 的想法到系统的、 有组织的综合性的 思想。 4.简述小学儿童 社会性交往发展的 特点。 (1)小学儿童的交 往对象主要是父 母、教师和同伴。 (2)小学儿童与父 母、教师的关系从 依赖开始走向自 主.从对成人权威 的完全信服到开始 表现出怀疑和思 考。(3)平等关系的 同伴交往日益在儿 童生活中占据重要 地位,并对儿童的 发展产生重要影 响. 5.如何分析学生 的性格特征? 一般从以下西个方 面分析学生的性格 特征:(1)性格的态 度特征;(2)性格 的理智特征;(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 征。 6、论述埃里克森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及其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认为, 人格的发展一个 逐渐形成的过程, 它必须经历一系列 不变的阶段,人格 的发展贯穿于个体 的一生,整个发展 过程可划分为以 下八个阶段:(1) 学习信任的阶段 (从出生到18个 月左右)。(2)成 为自主者阶段(2— 3岁)。(3)发展主动 性阶段(4—5岁)。 (4)变得勤奋的阶 段(6—1l岁)。(5)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 阶段{12一l1岁}。 (6)承担社会义务 的阶段(19—24岁 左右)。(7)显示充沛 感的阶段(25—65 岁)。(8)达到完善 的阶段(65岁以 后)。 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指出了 人生每个阶段的发 展任务及所需要的 支持帮助.这有助 于教育工作者了解 中小学生在不同发 展阶段所面临的各 种冲突,从而采取 相应的措施,因势 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 阶段,既变得勤奋 阶段,主要任务是 培养勤奋感,克服 自卑感。教师或者 学校的教育要多鼓 励学生大胆想象与 创造,对儿童的建 议表示赞赏,并耐 心回答其问题,以 增强其自信心,发 展其主动的人格。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 种良好的学习环 境,要保证每个学 生都有机会在其帮 助下确立正确的实 际目标,并通过努 力获得成功。要给 学生表现独立性和 责任感的机会,同 时,对那些丧失信 心的学生提供适当 的支持,是他们获 得成功的体验。 7、简述皮亚杰的认 知发展阶段理论及 其教育价值。 (1)建构主义的发 展观皮亚杰认 为、发展是一种建 构过程,是个体在 与环境的不断的相 互作用中实现 的.所有有机体都 有适合和建构的倾 向,同时,适应和 建构也是认知发展 的两种机能.适应 包括同化和顺应两 种作用和过程,个 体的心理发展就是 通过同化和顺应日 益复杂的环境而达 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 论皮亚杰认为,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的发展的过程中 其认知结构在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中不 断重构.从面表现 出按不变顺序相继 出现的四个阶 段.每一个阶段都 有它主要的行为模 式.标志着这一阶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学习的主体因素,指(A)。 A.学生 B.教师 C.教案手段 D.教案环境 2.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B)。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 3.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B)。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B)。A.25% B.50%

D.100% 5.(A)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A.布鲁纳 B.桑代克 C.贾德 D.维纳 6.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C)。 A.比特 B.字节 C.组块 D.词 【解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短时记忆中的容量单位是组块(信息的组织或再编码)。组块是指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体。 10.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作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C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11.对程序教案贡献最大的是( A )。 A.斯金纳 B.普莱西 C.加涅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XX年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2.儿童在知道“菠菜”、“萝卜”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3.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斯金纳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 A.计划式策略

B.规则式策略

c.启发式策略 D.算法式策略 5. 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当遇到相类似的刺激也能作出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附属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咼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情绪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动作记忆 9.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10.根据机能类型说,人的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 ()。 A.内向型 B.意志型 C独立型 D.孤僻型 11.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实验心理学 B.普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12.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总是集中在对学生成绩的关注上,由此可以断定,他的成长可能处在()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15.pdf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 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神经系统 2.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 D.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刚入学的儿童,写字时往往顾此失彼,这是因为注意的()不强。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4.在噪音的持续作用下,病人拔牙时不觉得很痛,这是由于 ()。 A.不同感觉相互作用 B.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的适应 D.抑制作用 5.在下列哪一项活动中,运用了再造想象?() A.作家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B.科技人员研制出了一台新机器 C.舞蹈演员编排新动作 D.建筑工人根据图纸想象新建筑物的形状 6.古书《列子》上写韩娥唱歌之后,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 不绝,这是()。 A.记忆联想 B.记忆表象 C.幻想 D.追忆 7.逻辑思维也就是(),它强调思维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推导,并采用一定的思维策略。 A.综合思维 B.抽象思维 C.分析思维 D.形象思维 8.小学生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 的某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 A.具体化

B.抽象 C.概括 D.综合 9.下列关于小学儿童情感的描述,哪个是不正确的?()A.小学儿童情感常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 景支配 B.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 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渐增强。 C.一般来说,小学儿童具有很强烈的“向师性”,对老师充满崇敬和热爱。 D.小学阶段,儿童情感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好的水平,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丰富性、可控性。 10.根据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权威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阶段处于()。 A.后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可逆水平 D.前习俗水平 11.()是人际吸引中深层的稳定的因素。 A.仪表风度 B.心理品质 C.特点相似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学管理得首要职能就是( )。 A.计划决策职能 B.组织实施职能 C.指挥运筹职能 D.监督控制职能 2.学生品德得形成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与( )。 A.表达 B.外化 C.内化 D.反馈 3.王军外出时总就是怀疑自己家里得门没上锁,常常要反复检查,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A.抑郁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焦虑症 4.下列哪些属于学习现象?( )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得重要性 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得东西 D.青春期少年得嗓音变化 5.某同学为了得到老师得表扬而努力学习,这种学习需要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一般内驱力 6.幻灯片与教学电影得演示,属于(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经验直观 7.对自己能力估计过高,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得人格障碍属于( )。 A.强迫型人格 B.偏执型人格 C.回避型人格 D.冲动型人格 8.以下不属于人格测验得就是( )。 A.创造力测验 B.兴趣测验 C.成就动机测验 D.态度量表 9.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得原因不包括( )。 A。遗传B.人际关系C.社会环境D.学校教育 10、课堂违纪现象严重,学生各行其就是,随便插嘴,不动脑筋,故意捣乱,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得课堂气氛 B.消极得课堂气氛 C.松散得课堂气氛 D.对抗得课堂气氛 11.按照智力测验得标准,智力超常儿童得智商最低临界值应就是( )。 A.130 B.140 C.150 D.160 12.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教师期望得预言效应称之为( )。 A.罗森塔尔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13.古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得德育方法就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14.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得就是一种良好得( )。 A.教师权威 B.师生关系 C.教师能力 D.教师感召力 15.成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说得学习迁移均属于(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4、A 5.C 6.B 7.B 8.A9.B 10.D11.A12.A13.B1 4.B1 5.A 二、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就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得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得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得认识,就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与价值标准所组成得有组织得认知结构。 2.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与她人得观点、情绪、思想、动机得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与对集体组织间关系得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3.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与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与理解得态度、科学得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与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4.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得内部动力,也就是激励人行为得原因,就是以需要为基础得,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得作用。 、简答题.简述小学儿童认知活动得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8.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9.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10.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 1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小学教育-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试题(带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2.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它功能的现象称为 功能固着。 3.对小学生来说,监控策略主要体现在集中注意和领会监控上。 4.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广义的知识划分成两大类,它们是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 识。 5.完整的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 6.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称为策略学习。 7.创造性一般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构成。8.皮亚杰认为,6—8岁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9一10岁儿童,既不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巡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从的或不可改变的,皮亚杰称这一阶段为自律水平的道德阶段。 9.由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奖励等外在因素激起学习动机称为外部动机。而要求掌握、 10. 儿童在知道了“萝卜、白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时的同化学习属于正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 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 3.下列哪些观点强调了内部心理过程、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A.试误说B.社会学习理论 C.发现学习理论D.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内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2003) 2.教育中的互动系统 3.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4.观察法 5.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法 6.问卷调查 7.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8学习(2006)/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2008)/机械学 习 9.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0.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反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005) 11.试误/顿悟 12.强化/正强化/负强化/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潜在强化 13.潜伏学习 14.身心发展 15.心理发展动力 16.最近发展区 /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2005) 17.发展性教学 18.动机(200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2009)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化理论(2006) 19.归因/内归因/外归因 2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2005) 21.概念(2009)/规则/规则 22.技能/认知技能/动作技能 23.概念学习/概念同化/过度学习/过度学习(2006) 24.迁移/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2005) 25.顿悟/关系转换说(2005)/相同要素说(2006) 26.知识的应用 27.认知结构 28.学习迁移的测量 29 30.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2005)/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阅读理解策略 31.元认知(2006)/元认知 32.形象联想 3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2005)/问题教学/问题教学 34.表征 35.系列搜索策略/选择性搜索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 36.功能固着/ 37.创造性(2005) 38.认知风格 39.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40.脑力激励法(2009)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