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论述题

⒈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的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③马克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⒉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㈠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㈡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路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⒈论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⒉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事业已取得巨大胜利,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多次遇到较大的挫折。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不要因此而悲观失望。人民群众给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将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健康发展,取得更大的胜利。

⒊试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㈠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互相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一样㈡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②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形势与内容相对稳定,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形势与内容是基本适合的。内容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形式就落后于内容,逐渐成为内容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形势与内容变为基本不适合。这时就产生了变革原有形式以适应内容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变革,新形式代替了旧形式,形势与内容又基本适合。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是这样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过程。

⒈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①就唯物主义哲学而言,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论思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认识的理论,是对认识的反思和研究②认识发展史同人类发展史、生产发展史、社会发展史一样长久;而认识论只是认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认识论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过程和结果的再认识和反思,通过这种研究,揭示认识的本质、产生额发展规律③认识与认识论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就不能脱离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离不开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⒉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㈠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㈡真理和价值有时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人们之所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就在于它具有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真理与其价值是不可分的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侧。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追求满足需要的方式也会各异,于是便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那种与真理相悖的价值取向,即使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这种需要的满足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积极意义,甚至起消极或损坏的作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真理基础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⒈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阐明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

道理”的思想?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

建筑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也是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②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

道理”的思想,讲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

把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以经济体制和政

治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我

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③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较落后,因此,加速发展生产力更

具有迫切性。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

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⒉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①在一个社会的

上升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虽然

二者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

的范围内,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

解决。当这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就不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得

到解决,需要通过先进阶级的革命,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建立或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

跟根本上加以解决,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

或确立起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就达到了新的基础

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新的矛盾

运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

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

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

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②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

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

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⒊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

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资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

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有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

成生产力桎梏。那时的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

革。”这就是说,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

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产关系,建立适

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

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

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

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

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⒋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㈠社会改革的普遍

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

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㈡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

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

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

的性质和特点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地,

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

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

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

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群众

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

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卫乐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

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的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

内,使各种矛盾不断的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

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

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⒌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①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

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

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

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

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

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国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

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

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

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

知识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

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作用。

⒍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正确

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①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

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

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②在阶级

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就爱、

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

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十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

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③杰出人

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

人物及其历史作用④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

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

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⒈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它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

何?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既

然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但是,各个商品生产

者生产商品的主管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各

自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

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时各自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来决定,否则,越是劳动不熟练、劳动越差的人,生产同

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他生产的商品价值就越大,

同一种商品就不会有相同的价值量,这显然不符合商品经

济规律。实际上,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所决定的②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

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

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

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

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

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

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

系。

⒉论述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①通过资本的原始

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社

会生产力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迅速发展。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资料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

集中起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为发展,手工生产劳

动转变为大机器工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生产规模进一步迅

速扩大和产品数量的急剧增长。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不仅促使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而

且进一步向国外扩展,形成了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都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水平,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

前迅猛的发展②资本积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化生产

的发展。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

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

表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化生产的发

展,因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

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

然历史趋势。

⒈试论商品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的必要性及可能

性?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不

断扩大,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商品销售业务逐渐增加。产

业资本家为了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减少流通资本数量,

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来为其销售

商品服务。因而,随着商品资本的出现,商品资本的职能

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㈡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

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及货币资本的职能。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

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这

种不同的职能,就为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工创造了条

件。所以,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从产业资本的职能中

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的职能②产业资本家为了源源不

断地获得剩余价值,它的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经常在流通过

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这就表明,商品资本职能本来

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转

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⒉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是否实现了资本民主

化?①发行小额股票的原因。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发行小额

股票,有利于将分散于劳动者手中的少量积蓄集中起来,

由大资本家支配和使用。股份公司实际上是大资本支配其

他阶层货币收入的形式②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不能改变其

受剥削的地位。在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中,大股东和大资

本家实际上是股份公司的真正所有者。大股东控制股份公

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作股票控制额。由于小额股票的发

行,使股权分散化,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控制额,

往往只需要占股票总额的30%或20%,甚至5%即可,这叫

相对控股权。而众多持有小额股票的小股东,不可能形成

与大股东相抗衡的力量。劳动者即使购买了小额股票,并

不能使他们成为资产者,更不可能改变他们受剥削的经济

地位③资产阶级宣扬劳动者购买了小额股票,就实现了“资

本民主化”,消灭了劳动与资本的界限,这完全是欺人之谈。

⒈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从生产力方面看。在产业

结构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在生产力要素的变化上,就劳动者来说,脑力劳动比例攀

升,素质显著提高。就劳动工具来说,由传统机器生产的

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组成的“三机系统”,发展为增加

了电脑控制机的“四机系统”,生产工具的智能化趋势日渐

加强。就劳动对象来说,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

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的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

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

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

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②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

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

企业股权分散化,并出现了工人持股的现象。在劳资关系

上,采取包括建立所谓劳资共决制度,发挥工会在维护工

人就业、工作条件改善和进行工资谈判等方面的作用,允

许工人代表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

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

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如实行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再分配手

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③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

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

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

外延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

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此外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

还有两点变化: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

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⒉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新

变化的原因?①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

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

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②生产关系方面。在所

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

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

调节,表现在对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运行调控上。这样,

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

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缓和社会矛盾③上层

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

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⒊试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①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

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

制。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

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②马克思

主义认为,事物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性

的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最终完成根本质变。目前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

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

计划调节、福利主义、工人参与管理等都是这种非爆式质

变的开端,也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当代西方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式质变过程,但在目前,

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

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

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⒋试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

定了自身的历史过渡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

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而

这种生产力本身则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相

矛盾的。无论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如何调整,

只要这种矛盾存在,就有导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即社会

主义阶段的客观要求与趋势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

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

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

的历史过程③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

的。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

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④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从资本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马克思指

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

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

造物质条件。”这是对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最精辟而辩证的

论述。

⒌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消灭剥削制度。这就使得在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制度的

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

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

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少数社会主义

国家和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的

发展和巩固也要经历复杂的斗争,并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

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

长期性。

⒈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东欧

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

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

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邓

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

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消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

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总结

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①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

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

性,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

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的

个别论断,而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勇于创新②社会主义的

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

经济体制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③要坚持共产党的领

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抵制各种资本主义

思潮的侵袭和腐蚀,又不能搞一言堂甚至压制群众的要求

和呼声,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④要善于吸收资

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

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

⒉为什么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

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

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

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①在这些国

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

艰巨的历史任务②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

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其开始并不是完善的,

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同时也表现为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

完善③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

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

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这些国家的执

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

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

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识和利用,这是经济文化

落后国家探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一个

重要原因。

⒊如何才能更好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各社会主义国

家执政党领导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而艰巨

的历史任务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

义公开问世到目前已有160年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

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敢

于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本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

类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人

类各种文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

的著作中引用了大量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把人类

文明的果实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营养。当今世界,发

达国家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

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和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

经验和方法,都应该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当然这种吸

收应是批判的继承、学习和借鉴,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⒈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①马克思主

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

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

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

产主义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②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

调整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前发展③社会主

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在社会

主义社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劳动

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为实现

共产主义创造出坚实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

产力不断增长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整个社会

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实现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

提高,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以及国家自行消亡,从而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将发展为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因

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⒉试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从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历史上以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

态之间的过渡和更迭具有重大差别①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

形态的过渡和更迭,不是通过旧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调整和成熟中

实现的,而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实现的。伴随着这种过

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

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②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

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都是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

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

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

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⒊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㈠共产主义

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

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趋势,总

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的吸取了英法两国的

空想共产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因素,继承和

发展了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思想的优秀成果,从而深刻的

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

科学的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制度的基本特

征,向全世界劳动群众展示了人类社会终将进入共产主义

的美好社会前景。同时他们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

命就是彻底解放全人类,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

业而奋斗。这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地位

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结论,终于使人类对美好社

会理想的追求,有空想变为科学②总之,共产主义之所以

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就在于它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

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

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㈡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①共产

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闯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来,就已经在不断实践之中。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②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正是共产主义事业在现阶段的实践。所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国的现实生活之中。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 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能源学院 10021051100200518 陈哲豪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视角,对时空、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诸范畴进行了解释与辨析,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时空规律和基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领分为1.以人为本 2.全面 3.协调 4.可持续 从科学发展观的这几方面在马克思基本主义的理论之上,我们可以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较为全面的讨论分析。 那么如何用马克思的相关基本原理论述可续发展观,下文中将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几个基本原理来浅谈下科学发展观。 关于“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1、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依据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揭开了宗教神学和唯心史观披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神秘的、唯心主义的面纱,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对人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去分析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奥秘。 物史观主张以人为本,但并不认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马克思就指出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 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还面对着一个按照自身规律运行着的客观对象、客观实际、客观条件。实践活动过程既是人们的主体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实现过程,又是客体、对象以其自身的规律性对主体的作用过程。人们只有把对对象、客体的改造建立在对对象、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只有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实践活动的前一特性要求人们讲以人为本、讲价值论、讲人文精神,实践活动的后一特性要求人们讲客观存在、客观规律,讲认识论、科学精神。实践活动两方面特性的统一就是以人为本与客观存在的统一、价值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发展观中既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又有“科学”规定的特定内涵的原因。把我们的发展观理解为不包含科学规定的纯人文发展观,或理解为排斥人文精神的纯科学发展观,都是片面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当代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为人类社会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为社会改造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蓝本,指导着公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确立与完善。同时,它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和原则,让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目标和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论述过程中,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于其中,因此有关自由的观点有着深刻的涵义。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上述关于自由的这三个层面既有它们统一的外在表现,又有各自确定的内在界定。从哲学角度讲,马克思从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并准确剖析了自由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论述自由观的。因此这种以实践来构建的基础是合理的、客观的,构建的过程也是科学的。它不仅有各自确定的界定以及构成,而且又有其统一外在的表现,而人类解放就是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准确地、非常科学地表述为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真正意义上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完全解放、成为真正的主人,实现完全的自由,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而人类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追求与目标,就必须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始终把生产解放作为基础和前提,将社会解放作为重点,将思想解放作为先导,也即是以先进的理论把人自身培养成为求真务实、信念坚定、平等互助的人,这也是促进实现美好追求与人类解放目标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意义。一、从理论上为人类社会指明了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从实践的高度对自由观进行了深刻论述。他科学、客观地分析了人类的需要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辩证关系,并指出这种具体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好的诠释。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是全面实现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人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彻底的解放、实现完全自由,成为真正的主人,“把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①。这就从理论上确立了人的追求目标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人的活动更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二、让我们能够对共产主义实践的理论内涵有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更是一种实践运动,也就是共产主义实践。“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②当然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四观复习资料(新)

马克思主义四观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祖国观:祖国观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3.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是由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 4.民族观:是指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和体现。 5.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或其部分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其特点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6.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民族融合是指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间的特征和差异即民族差别消失,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现象。二是民族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 7.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地位平等。 8.民族问题:就是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9.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0.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11.宗教观:宗教观是人们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宗教的态度和提出解决宗教问题的方式、方法。 12.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比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13.文化观:是人们对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即人们认识、理解、对待精神生活及其成果等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 14.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 二.思考题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课的重要意义? 1.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2.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3.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二、国家的起源、实质,对内对外职能? 1.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这个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的阶级本质体现为: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3.对内职能:包括对内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4.对外职能:是国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一个系统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时,为了协调和处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P228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共同富裕。(谈理解)这是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联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二、(公)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配)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四、(政治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五、(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人)以人为本,构建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其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必然趋势?p205页 与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科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剩余价值)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不能根本消除,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题

第二章 1.怎样理解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社会实践有哪些基本特点和基本方式? 答: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基本方式:第一,社会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第二,社会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第三,社会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答:第一,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第二,实践是人类特殊本质的表现形式。第三,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5.劳动在意识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促使思维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脑。 第二,第四,劳动为意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提高意识反映的能力。 6.意识本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影响。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7.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条件? 答:??? 作用:一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二是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克思主义:由马恩两位天才的科学巨匠兼伟大的革命导师创立的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产生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是科学革命化,摆脱了一切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诞生:(1)产生历史条件:时代产物—自由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创造了巨大财富,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三大工人运动)(2)思想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唯物主义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唯物史观发展历程: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A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基本观点,b阐述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揭示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E 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观点及其矛盾运动。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之迷”的神秘面纱,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为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2)剩余价值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发展历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劳动价值观。剩余学说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上,‘手稿’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剩余价值学说,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转变。1867《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内容》首先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和实质,1特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实质:剩余价值生产。其次,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及其作用,再次,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必亡的命运。科学的剩余价值伦理的创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中划时代的功绩之一,剩余价值理论与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二列宁和列宁主义1列宁主义:1870-1924是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小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发展A唯物主义发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对物质下了科学定义。B阐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C辩证法方面:总结例如辩证法的十大要素,揭示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认识论方面:强调了认识的客观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E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阐明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发展马义关于阶段阶级斗争理论及国家学说。(2)列宁对马政治经济学的发展:A创立关于帝国主义经济的理论:明确提出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是帝国主义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阐明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帝国主义是寄生,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及革命的前夜。B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高度概括了苏维埃俄国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的实际经验,奠定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例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还有一系列政策的制度。 3列宁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1)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一国或几个国家胜利的理论。 (2)无产阶级革命的策勒:(俄国十月革命) (3)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4)关于民族殖民地的理论: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斗争。

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马克思主题报告《马克思主义的职业观》

马克思主义的职业观 产生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又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数量也连年攀升。据统计,我国2001~2009年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 115、145、212、280、338、413、495、559及630万,十年间,数字增加了5倍之多。而在这期间,我国的GDP一直稳定在8%的增长速度,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使得就业面临泰山压顶之势。因此,大学生是否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大学生正确的择业和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定义: 那什么是职业观呢?所谓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会面对职业选择的问题,职业观的不同,使我们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生涯,职业是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平台,也是获得基本生活来源的手段。择业是人生紧要处的重要一步,因此在选择职业时要慎重思考。 一、选择职业的原则 马克思写道“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深层考虑,我们有必要找出鼓舞的来源。 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

1.个人喜好,即是个体自身的兴趣,能否将自己的兴趣与自己所选的职业相结合。人们在自己的兴趣与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从而使兴趣与工作都能够得到发展。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2.身体条件因素,身体条件即一个人的体质能否胜任工作。“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十七岁的马克思如是说。当我们的外部条件限制了我们主观愿望的前进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阻力,受挫的感觉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像我们袭来,那么即使原来的热情也会被消耗,厌世的情绪油然而生。马克思不主张青年超越体质的限制选择职业,“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样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差强人意的体质使我们不能持久地工作,“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能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 3.个人能力因素,个人的自身能力也是我们考量选择职业的一个原则,马克思曾经说过:“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状态中,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具有异化和剥削性质,人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自认为适合的职业,只有当各方面的客观社会条件具备以后,才有可能选择理想的职业。马克思强调青年应该在正确估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 二、选择怎样的职业 这一原则体现了对职业选择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实质上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诠释。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容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丰富思想。其提出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等辩证唯物论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等内容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它充分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它是重要的方法论,是对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运用,是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的结构功能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它作为科学理论,其提出反映了认识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其提出和贯彻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用全面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还要正确处理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因此,既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

1、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但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它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又称之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两者密切联系。 把握这一原理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就必须深入实际, 经过调查研究, 了解实情, 把握实情。因此, 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条件。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和解放思想紧密相联的。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 加强调查研究, 把握实际; 提高主体素质; 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如何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何所指导意义? 答: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相对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

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正确关系。研究矛盾问题, 重要的是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 不可分割。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 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社会主义, 二是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这是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能从本本出发, 必须从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路; 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作出科学的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及其解答(复习参考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在文学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一.观点凝练 ⒈发展具有普遍性 原理内容: ①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会经历一个有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 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原理内容: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 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的考验。 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积极的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求我们果断地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⒋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②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文学延伸 1.成语故事 (1)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蕴含哲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蕴含哲理: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蕴含哲理:事物发展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较长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种树要十年以上才能成材,教育后代耍更长的时间,百年以上才能培育出一、两代优秀的人才。这里其实我们要重视教育,及早抓教育,要有量变的准备,才有质变的结果。(4)田忌赛马;朝三暮四 蕴含哲理:量变引起质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 具体分析“田忌赛马”: 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的马无论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一次。比赛又开始了,这时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结果以二胜一负取得了胜利。 这则故事包含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认为,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尺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田忌采纳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是改变了与对方赛马的“排列顺序”,所以就由输变赢。这就是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发生质的变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杨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夺取胜利。 2.哲思故事 (1)楚人过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败。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河水时涨时落,不断变化,人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绝不能停滞不前、头脑僵化。否则必定会碰钉子。 (2)“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