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

《国情备忘录》解说词

按语:2009-12-21 央视财经频道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这部纪录片是继《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之后,央视财经频道再次重磅出击的扛鼎之作。

纪录片共九集,分别讲的是《中国之谜》、《人口大计》、《农字当头》、《苍茫大地》、《资源扫描》、《山水之间》、《民生纵横》、《创新元素》,以及《中国脚步》,每集45分钟,就当下中国的人口、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创新能力等我国国情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详尽的表现。

第一集:中国之谜

多年以后,关于2008年,有这样一些印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一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到中国人身上。

带着剧烈的伤痛,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

这一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风暴进一步席卷整个欧洲大陆,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

再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无论是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都让深陷经济危局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

也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看清自己:延续了整整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如何在我们手中续写;未来前行的动力又在哪里?

姚景源:

改革开放30年,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不是符合中国国情。把握国情,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依据,也是我们执行这个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客观基础。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第三。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1978年仅为1.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

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7年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3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29位,从2007年以来则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他的畅销书《后美国世界》一书中这样描写到,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姚景源2

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那么经过30年,我们使2亿多的人从贫困状态,他们解决了温饱,他们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当他们在讲到说我们这30年全人类减贫的成就的时候,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他们一致认为,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是占了这30年全世界减贫的总成就的2/3。

我们现在有近万亿美元的进口,那我们这么大数量的进口,就有力地拉动了我们贸易伙伴的国民经济的增长,现在全世界500强在中国都有他们的投资,这么多的外资,他们的所有者在中国这片土地所获得的利润,大大地高于他们在原来所在地,所以中国的增长应当是为整个世界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美国《纽约时报》。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

当时出现这样的报道不免令人惊讶,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危机。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998758.html,但似乎一夜之间不一样了。

美国《新闻周刊》管中国叫“亚洲的庞然大物”;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发表了一部名为《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的著作,立即上了畅销书排名榜;

“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

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则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

而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迥异的表达方式、或夸张或公允的赞美,折射出大多数国家复杂难言却又惊人相似的心理感受。然而,没有人能统计清楚,这当中又有多少的误读。

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辞。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则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事实上,在全世界的眼中,我国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

弗里德曼——最关注中国经济的一位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关于中国,他有过这么一段小幽默。他说,只要能够给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他就有能力获得,或者他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意大利,又超过法国、英国。200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最终核实数据,2007年我国GDP总量为人民币25.73万亿元,约合3.38万亿美元,超过此前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德国,德国当年GDP总量为3.32万亿美元。

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摆在人们的面前。

在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2分钟就会起落一架航班,超过5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这里稳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机场行列。不断变幻的航班显示屏和繁忙的飞机跑道无不折射出这里的活力与效率,以及扑面而来的繁荣。这是中国。

而在距离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县的三义村,66岁的王荣和老伴就着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开始了他们的午饭。家中唯一的电器是这盏电灯,但也不常用,因为一个月不到2元的电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受土地沙化的影响,这里除了土豆很难种植粮食或是其他经济作物。在三义村,像王荣这样的贫困家庭并不少见。2005年,类似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地区中还有3700多个,贫困人口超过270万。这仍然是中国。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13%,但我们的养老保障却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998758.html,但这句话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描述出我国的基本国情。

胡鞍钢——一位多年关注中国国情的学者,他对自己的国家有过这么一段感慨。

胡鞍钢: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研究国情就如同读一部天书,天天读,但实际上我们发现也读得不是很懂,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因为中国太大、太复杂,它不仅每年在变化,每天都在变化。

20多年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一本书《第三次浪潮》,向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展示了这样一幅未来的画卷: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在家工作成为可能;家庭模式格局将更为多样……

时过境迁,人们发现,托夫勒的预言大多已成为了现实。有人曾说过:“托夫勒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直接的财富,但他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方法。”

但今天,阿尔文·托夫勒面对中国的巨变,却感叹所有的变化都超出了他的预测范围。他说:没有人能够想象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变化如此迅速地降临。是的,今天,再没有人认为中国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特征。

姚景源3

一些西方学者,按照他们的理论逻辑,曾经规划了一条通往国家富强的道路,但当我们看这一理论在实践当中的表现,我们会感到他们规划的国家富强的道路并不是金科玉律,我曾多次到过拉美,我曾经目睹拉美这些国家,他由于按照西方所设计的那种经济理论和发展战略,最后他们走向经济停滞,而经济的拉美化在今天正是政策失误的代名词。

这是2001年阿根廷的一组新闻镜头,阿根廷这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抢劫浪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最终迫使阿根廷内阁集体总辞职。不久,总统德拉鲁阿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向国会递交辞呈。总统走后,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1320亿美元的债务、高达18.3%的失业率。

面对连续萧条和债务累累的阿根廷经济,也许很难有人相信这个拉美国家曾经是二战以前的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处在相当于现在的日本的地位。而带领拉美走向失败的正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项共识,被称为《华盛顿共识》。

另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激进改革发生在我国的近邻俄罗斯,自1992年1月1日起,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这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经济改革。

“休克疗法”的改革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在长期的指令性价格及商品极度匮乏的形势下骤然放开价格的闸门,导致了商品价格的飞涨,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汹涌

而至。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1989年,俄罗斯的GDP是我国的2倍强,10年后,仅为我国GDP的1/3。“休克疗法”摧毁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基础,使贫富差距急剧扩大,事实上这次改革使俄罗斯倒退了20-30年。

我们今天面对的环境,无疑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其实,能不能把计划和市场最好的部分“装入一个篮子里”,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所在。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讨论北京共识了。

2004年,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的一篇论文,叫《北京共识》。雷默在其论文中指出,“北京共识”以创新和试验为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

“北京共识”一词由此不胫而走,引起各方关注。所有了解发展中国家几经起伏的发展史,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激烈争论的人们,都不难掂量出“北京共识”一词的分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姚景源4

可以讲我们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我们是走的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就全世界的发展来讲,没有一个国家和我们走的是一样的路,这条独特的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客观的认识中国的国情,就是尊重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再来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应当说,我们的选择是科学的,而我们选择这条道路确实是没有任何借鉴,实践证明,我们这条路是正确的,是科学的。

公元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

中国每一次的火箭发射,都牵动着这个国家公众的目光。这是一个大国的雄心、这是一个强国的尊严。

在神舟六号的太空之旅中,搭载了三幅书画长卷。三幅长卷中,人物、山水、花鸟各56件,这三幅中国画,被命名为——《神州颂》。

56幅人物,展示着中国56个民族——自古中国,人杰地灵……

56幅花鸟,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九州之壤,物华天宝……

56幅山水,描绘着中国人心中的家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的家园,这里有中国人强国的梦想。

奇迹是许多真实的数据。

我国的GDP已经冲过4.3万亿美元。

我国这个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我国的进步使超过2亿人摆脱了饥饿和贫困。

历时2年,《国情备忘录》摄制组足迹深入到我国几乎所有的省区,行程超过8万公里,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998758.html,试图勾划出一条我国国情的脉络。

这次漫长的穿越,我们用行走的脚步纪录中国国情。在镜头前面,我们自问,经历了五千多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在享用了三十年的繁荣之后,什么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什么是我们成长的基因,我国究竟面对着怎样的现实?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成长,也看到我们的伤痕,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也看到我们必须面对的艰辛。

中国仍然在“历史的三峡”中航行,前面还有大大小小的浅滩激流。

这是一个越来越融入世界大潮、却又相伴着许多难题的中国;这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向上生长的中国;这是个全社会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但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幸福的中国……

第二集人口大计

提要:1935年,胡焕庸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一直到云南腾冲,线之西北是中国64%的土地,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大约只有4%的中国人生活在这一侧;而线之东南,土地面积虽然只占中国的36%,但却养育着96%的中国人。中国的人口一直在这样的一个不均衡的环境下增长着。

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他们的人口只有区区1000万,还不到全球的2%;1935年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人口也不过才一个亿,只占全球的5%。而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转型的时候,身上背负的人口是5亿4千万,占全球的1/4。当中国启动工业化列车,人口载重却成了大问题。第四次人口高峰正在来临。

30年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但今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

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人口大计》

这是相当数量的中国人每一天的开始。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拥挤的车流,习惯了这快速涌动的人群。面对密集得甚至有点透不过气来的生存空间,他们恬淡从容,处乱不惊。

拥挤,这或许是生为中国人必须要习惯的一种生活。

虽然同样的拥挤可能出现在东京、纽约、伦敦、孟买,甚至更多国家的一些城市。

但是在国土面积前五十位的国家当中,没有一个会像我国这样,在如此广袤的疆土上,大面积地出现类似的拥挤。也不曾有过其他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始终如一地密集着。

为什么国土面积位列全球三甲的中国,会显得如此拥挤?这个问题的答案,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一个叫胡焕庸的地理学家掀开过一角。

1935年,胡焕庸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一直到云南腾冲,线之西北是我国64%的土地,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大约只有4%的中国人生活在这一侧;而线之东南,土地面积虽然只占国土的36%,但却养育着96%的中国人。

独特的人口分布,给了我们独特的生存密度。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曾数次试图向西部迁移,从大三线建设,到屯垦戍边,再到上山下乡,但是这条看不见的线依然横亘在中华大地上。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4亿3千万,而是,12亿2千万。

虽然我们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

就是这有限的土地,养育了13亿中国人,养育了全世界1/5的人口。虽然和胡焕庸时代相比,中国人口增长了近3倍,但今天的中国人却生活得更好。

同期:韦安夏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

“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显著的成就。中国用实际工作证明了它在走正确的道路,这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特征。13

亿中国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13亿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是中国最大的课题。30年期间,我们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那么我们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现在,我们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如果我们不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们今天仅仅能够达到1800美元左右。我们现在的人均土地、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我们一系列的人均重要的指标,都会比目前,下降20%。

【短片:第四次人口高峰来临】

这里是北京最大的专科妇产医院。产科六个病区的办公室全都已经腾出来改成了病房。门诊医生从原来的六、七个增加到了十二个,还是无法满足需求。

张为远北京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早晨挂号以前从十点钟左右,头一天(晚上)十点钟排队,去年就是提前了,头一天下午就来排队。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建国以后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那个时期出生的孩子们,如今已经开始结婚生子。中国又一个人口生育高峰不可避免的来临了。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每年的新生人口总数从20年前的1900多万降到了1600万以下,但最近五年又开始波动,2005年和2008年两度突破了1600万关口。

虽然与前三次生育高峰相比,这次的生育高峰仅仅是一个小凸起,但社会公共资源同样面临新一轮的抢夺。

马俊

“就是我们的资源的配备,床位的配备,医护人员的配备,希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这样一个工作量,//但现在就把这个节奏完全打破了,完全打破以后,造成医护人员相对不足。”

产前检查要排队,生孩子要排队,以后还要上大学、找工作,孩子未来的人生究竟要排多少队,做父母的不可能不去想。

【短片:中国能承载的人口极限】

中国这块土地,究竟能够承载的人口极限是多少?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估测,中国人口承载的最大极限约为16亿人,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是7到10个亿。

科学家们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作出这样的估测的,比如,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12.6亿人;按能源负载,不应超过11.5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按淡水供应,不应超过4.5亿人。

今天的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比理想状态多出了3亿多。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998758.html, 现实似乎并没有那么悲观。然而,活着,并不等于活得自在!面对13亿人,中国任何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都很可能在瞬间变得微不足道。

【短片:人口资源压力+当家难】

虽然我国拥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但当这“生命之源”平分给13亿人,我们就只能和沙特、阿联酋这样的沙漠之国,一起站在联合国的缺水名单当中;

虽然我国地下蕴藏的煤炭总量位居全球三甲,可被13亿人一分,我们的排名就会迅速下滑整整五十位;

虽然我国人脚下涌动的石油总量,就连OPEC成员国都要羡慕,但人均以后,我们又会被全球四十个国家远远甩在身后。

13亿人要吃饭,平均每天就要吃掉160万头猪,就要消费掉大约13亿公斤的粮食。

13亿人要生活,每天就有10万吨垃圾需要填埋,就有3个西湖的水要被马桶抽掉;

13亿人要发展,每天就要动用相当于建一个长江大桥的财政资金。

中国人的日常开销究竟有多大?也许在北方这个最大的煤炭枢纽,你会得到一种答案。

大秦铁路线上,像这样一座三百多米长,十五、六米高的煤山,通常只需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会被完全搬空。中国每三盏灯里就有一盏必须靠这里运出的煤来点亮。

秦永红太原铁路局运输处副处长

“几乎每10分钟就要发出一趟万吨或者2万吨的电煤专列,像大家看到的,每一根线就代表一列万吨或者2万吨的重载列车。”

这蜘蛛网一样的图表显示的,仅仅是大秦线一天的运输情况。像这样的运输密度,全世界绝无仅有。而这条能源大动脉现在承载的运量,已经是它设计运送能力的4倍。绷紧的不仅是铁轨,还有铁路线上每个职工的神经。

春运,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独有的生活景观。每年春天,要将超过20亿人次的出行妥善安排,相当于帮每个中国人都搬一次家。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有过中国政府类似的体验。

是的,也许只有当你真正近距离地去观察这个国家的每个细节,你才能明白,要支撑起13亿人的衣食住行,是个多么复杂、庞大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

当家难。怎么当好中国这个大家?即便是世界顶级管理大师,恐怕也难以给出完美的答案。

【短片:人口总量压力(发展难)】

当这个贫瘠的农业小县仅仅用了三十年就变成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这里的常住人口也从2万猛增到100多万。这些密密麻麻的储水罐,这些警戒线下裸露着黄土的水库,已经和这里的商业奇迹一样抢眼。人多了,水不够用。怎样堵上未来20年1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是目前义乌发展最大的难题之一。

当这片只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连续二十年创造出位居全国第一的GDP

的时候。二十年外来人口增长7倍的压力,也让如今这里的发展面临缺地困境。

涂高坤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加上外来人口,我们现在是1亿多人,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之一了。所以在我们广东来讲,土地资源和人口的矛盾,应该讲在全国是最为尖锐的一个省份之一。”

当这一个个拥挤不堪的招聘会,最近五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城市,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依然在以每年六百多万的速度涌向社会。

【短片:不断加重的就业砝码】

未来五年,我国新增大学毕业生每年将高达600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要新增600万到800万人,而城镇新增失业人群每年也将高达500万人。如果再加500万还没有安排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下岗职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998758.html,每年中国需要解决的就业岗位就是2400万个。

虽然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已经连续四年超额完成任务,每年都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岗位,但依然还有1200万的巨大缺口。

13亿,庞大的人口总量,依然压在我们的心口,一如三十年前。

【短片:计划生育与工业化】

1978年,一部轰动大江南北的喜剧电影在全国上映,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

计划生育的电影。不过,对于当年的中国来说,选择计划生育,却并不像电影里那样甜蜜轻松。

事实上,究竟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历史总是给出不同的答案。

数量庞大的中国人口,曾创造出世界上最古老也最灿烂的文明。这些新颖农具每一次在中国出现,都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从公元前一千年前后的西周时期开始,中国就取代埃及和巴比伦,成为世界的人口中心和经济中心。

史学家司马光在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话,“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人多,赋税就多;兵力就强。这也被后来的中国帝王,当作国家兴亡法则的最好总结。

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这是一个农业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很低,所以这个生产的增加,财富的增加,主要是靠劳动力的贡献,所以对劳动力的追求,其实就是他对财富的追求,对这个生产价值的追求。”

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里也曾这样写到:“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从康熙至道光,中国人从不到1亿猛增到4亿,150年里翻了两番,完成了我国古代史上人口最大规模的一次增长,此时全世界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而与它相对应的,是那个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例,超过了1/4。中国的繁荣与富足让西方人望尘莫及。

然而,当中国启动工业化列车,人口载重却成了大问题。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他们的人口只有区区1000万,还不到全球的2%;1935年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人口也不过才一个亿,只占全球的5%。而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转型的时候,身上背负的人口是5亿4千万,占全球的1/4。

郑晓瑛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更具体地说,实际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那么带着这样一个大的基数的农业人口进行这个工业化的转型,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西方的工业化这个进程,和他们的经验从来也没有提供过一个如此大的农业人口的国家是如何转型的经验。所以中国完全走了一条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1978年的中国,一场新的改革蓄势待发,而此时我国人口已经逼近10亿大关。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可以心怀坦荡地去等待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慢将人们的生育热情降温。唯有当年的中国,已经来不及等待自然女神的眷顾。

1980年9月25号的那个清晨,中国,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

翟振武

“为什么中国要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说我们不能等到人口缓慢缓慢地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了,人们生命观念自然转变过来,中国真是没有那样的时间。”

经过三十年的调整、磨合,在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理解了人口控制与国家前途,与自己生存质量的关系。

2005年这个叫张亦弛的孩子幸运地成为了中国第13亿公民,为了让他的到来推迟4年,我国花费了整整25年的时间。

小亦弛是这个家庭里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里人所有精力几乎都花在了这个孩子身上。为了他的成长,全家拿出了全部积蓄,买了一套大三居。

兰惠北京市民

“离市区稍微远一点,然后为了空间大一些,然后阳光朝阳的,朝阳的房间多一些。”

比起三十年前,现在我国的每对夫妻平均要少生四个孩子。原来花在五六甚至六七个孩子身上的钱,现在花在一个孩子身上。独立的卧室,良好的教育,各式各样的玩具,张亦弛彩色的童年,是他的父辈和祖辈们小时候不曾想象过的。

(现场:张一驰念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短片:人口总量压力不能忽视】

30年计划生育,为我们全社会节约了高达7万亿元的抚养费用。富裕,使中国的经济变革处境更为宽松;财富,也让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更为从容。

然而,即便我们保持现在的生育水平,人口规模的压力依然存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每年还会以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惯性增加。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这意味着,在此之前稍有放松,中国人口规模依然很可能会突破16亿的承载极限。

姚景源

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承认在生活当中还有诸多的不如意。不知道你想没想过,我们这个不如意它的背后原因都和人口这个国情有关系。有人告诉我说,在中国现在我们是从生到死

都在排队。但是当我们把医疗卫生、住房、上学,把这一系列的难,你把它放到我们中国人口是13亿这样一个国情上去考量,这个时候,那么我相信你会看到问题的严峻性。你会想有些问题可能我们用一两代人都是难以解决的。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998758.html,所以,稳定人口的增长,实施适度地区控制人口总量的过快增长,仍然还是我们中国今后的一项基本国策。

【图表分析:老龄蘑菇云】

当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庞大人口基数,对应的是新增人口瞬间大幅减少的时候,我们发展的前方,是另一个隐忧。

这是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最近30年,它一直是一个金字塔型。但是这个金字塔,正在慢慢变成一朵蘑菇云,在中国上空升腾。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人比例如果超过10%,就算老龄化社会。1982年还是壮年型国家的中国,在2000年就已经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从青壮年步入老龄化,大多数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过程,然而我国,只用了不到18年。

【短片:中国老龄化特殊性】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达到了1.69亿。这意味着全世界每五个老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全亚洲每两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1988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天津市,这几年老年人口开始加速膨胀。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目前已经猛增到13%。

在天津许多普通社区里,你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志愿服务者也大多是退休老人。

类似的情景,不止发生在天津。

现场:

今年,90岁以上的,15位。

到明年,我今天查了查,明年就到二十几个人了。

这高龄的增加得多快啊你看。

社会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使我国的劳动人口抚养负担不可避免地加重。这是所有已经步入老龄化的中国城市,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阎青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劳动人口的抚养比越来越沉重,建国初期(扶养比)我们都是20:1,一直发展到后来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还10:1,可是前几年我们侧算了一下,就只有3:1,劳动力的抚养比只有3:1。到2025年,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测算,就要达到2:1,也就是说两个劳动人口就要抚养一个人。”

即便在发达国家,老龄化也是最头疼的社会难题。

福利大国法国,近几年老年人口爆炸性增长,已经使他们的退休金入不敷出;保障大国英国,养老金亏空目前高达300亿至600亿英镑;我们的邻居日本,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因为养老保险问题而暴露出财政危机;另一个邻居韩国,目前需要支付的国民养老年金,已经超过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就算是在最富裕的美国,十年后他们的养老基金也将面临着不够用的威胁。

远不及他们富裕的中国人,今后的压力只会更大。

未富先老,未富速老。社会养老的捉襟见肘随处可见。在宁波的这间普通的养老院里,由于床位有限,等待入住的老人又太多,收住老人的平均年龄,已经从三年前的65岁提高到了现在的81.7岁。

周国政

“好几次等到他排队排到了,他根据他满足他需要的床位,我们通知他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这个我碰到了已经。从去年我们收得比较多一些,收了十来个人,当时碰到的就有三个,三个已经去世了,没办法。”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目前超过1500万,比五个新西兰的人口还要多;

我国的残疾老人,目前有4500万,已经相当于一个韩国;

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目前约有600万到700万,远远超出新加坡的人口总和。

如果按照国家目前平均每张养老床位8万元的最低投入来计算,仅这部分老人的养老投入,就至少需要5万3千6百亿元的资金。5万3千600亿,这已经接近目前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1/5。

郑晓瑛

“发达国家是在一个很漫长的老龄化的过程中,用充足的资源来应对一个较小的老年人口群体的需求,那么这个对国家的压力是比较小的。中国是在资源很小的情况下,要快速地应对一个很大群体的老年人口需求,这个实际国家是难以承受的。”

2050年,我国的老人总数加起来将达到4亿,这比英、法、德、意、日五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整个21世纪,我们都已经注定要和“老龄化”三个字相伴。

【短片:20年战略准备希望与挑战】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各种各样的努力,已经起步。

当这些各具特色的养老试点不断出现在社区,出现在乡村,我们还是需要提醒自己,这些试点目前还只限于相对富裕的地区,要想让我国大地上1亿6千9百万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这样的养老服务,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姚景源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继续地控制人口总量,那么我们老龄化的问题会加剧,我们劳动年龄人口会减少,我们人口红利会消失,但是能不能放开人口规模呢?假如我们要是放开人口的规模,不去限制人口的增长,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婴儿的抚养比会增加,我们全社会的负担又会有新的更多的增加,而且,即使是现在放开人口总量的控制,你也要等20年,这些孩子才能成为劳动力,而20年远水解不了近渴,解决不了今天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在人口问题上,我们最根本点,还是要把从关注人口的数量转到提高人口的质量上面来。

【短片:13亿人的惊人力量】

13亿,这个数字有着惊人的力量。

中国人的生产力是惊人的:我们生产的粮油畜产全球最多,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998758.html,我们生产的水果蔬菜全球最多。每年我们都能为全世界每个人生产两件新服装,为全世界每个孩子增添两件新玩具。

中国人的消费力更是惊人的:我们每年要购买1亿3000万部移动电话,消费掉3500万台彩电,这些数字目前全球无人能及。

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大生产国和新车消费第一大国;用不了太久,我国还将成为奢侈品第一消费大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俯瞰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潜力正在被加速释放。

然而,13亿人组成的图景,也并非都如此美好。

当出生缺陷问题在我国拉响一级警报,癌症也开始成为成年人最大的杀手。失衡的性别比很可能将是我们的另一个巨大的隐患。与此同时,眼下在农村,还

有一半的劳动力没有念过高中,全中国的文盲仍数以千万计。文化素质的失衡同样敲打着我们的神经。

【短片:人口技能素质】

当中国制造努力摆脱原来小作坊式的生产,试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时候,中国的企业家却蓦然发现,自己企业里最基本的员工素质,离想象中还有相当的距离。

梁昭贤广东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

“我们现在所有的装备都是世界一流的,一流的装备需要一流的人才,如果人的素质达不到,再好的转杯也不一定也生产不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由于工程师和技工的操作水平都有限,同样的流水线,同样的材料和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依然在工艺上存在差距。无奈之下,格兰仕只能一边远赴海外寻找人才,一边花钱自己培养技工。

梁昭贤广东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

“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要成为世界的一流制造,要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靠谁,靠的是人才。”

纵观近代世界发展史,一个国家的昌盛,离不开对国民素质的重视和培养。

二战后的日本,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998758.html,具有知识水平的人大量存在,这促成了它后来的崛起。

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大力发展职业中学,也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其中之一。

邬沧萍

“为什么印度里面,IT软件,确确实实在全世界里面独一无二的,我们叫世界的工厂,人家叫世界的办公室,人家在这点上,它的文化素质,它的英语水平,显然还有一点,在国际公务员,印度就比我们多。”

翟振武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要想创造出美国这样的GDP的总量,中国不需要13亿人,他就应该能创造出来。//国家能不能发展得强盛,民族能不能发展强盛,人口多少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那么技术水平,科技,人口的素质,这个是决定的因素。”

姚景源

我们建国六十年,六十年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从35岁到了73岁,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现在中国人三十年期间平均受教育的年限,翻了一番。我们现在每千人劳动力当中的工程师,就是从事研发人员的比重,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那么推动科学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显然,我们现在劳动力的素质,我们和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我们整个社会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在人口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到提高人口素质这样一个根本点上。我们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说我们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我们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我们人口战略的核心。

人者,邦之本也。

中国人自古相信:“民之众寡为国之贫富”、“民之众寡为国之强弱”。然而当历史翻页,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贫富与强弱,已经不能再和人口数量简单地划上等号。

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三十年,中华大地上还将新增2亿人口,还将有3亿农民要从乡村走向城市。这意味着,至少有5亿中国人需要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重新布局。

拥挤,或许还将继续。每个清晨,我们仍将这样开始。

尽管拥挤,尽管嘈杂,尽管现代社会的竞争加速了各种不如意。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伦理基因。

家人,是我们幸福的永恒寄托;朋友,是我们永不沉沦的精神港湾。即便是一双双陌生的手,也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给予最有力的支撑。

同一屋檐下,13亿中国人,将永远这样——相互支撑,走向未来。

第三集农字当头

提要: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我们现在农民的总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小康方向迈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三农问题由此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工业化进程大都伴随着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今天,尽管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1.3%,可农民仍然占到总人口比重的近60%。中国有2.4亿农户,这种一家一户式的微型家庭农场面积平均只有0.5

公顷。

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小康。为什么我们会长期存在城乡的巨大差距?农民增收难在何处?乡镇企业发展的难点在哪里?农民进城务工是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希望所在?农民进城后新的问题又有哪些?

---------------------------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肥沃的冲积平原,曾是我们祖先赖以繁衍生息的粮仓。如今这周边依然富饶,但昭示其生命力的,不再是泥土里的产出,而是一座座新兴工业城市。

先农坛、后土祠,这些千百年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庄严祭坛,已经淹没到高楼大厦的深谷中去了。北京东门仓胡同这些曾经的皇家粮仓,也早已经变了模样。

在60年的时间里,这个国家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转身。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急剧上升,农业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1.3%。

虽然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它拥有7.2亿农民,320多万个村庄,中国仍然是个农业大国。

片名:国情备忘录——农字当头

2005年4月7日上午10点,在大海上行驶了22天之后,一艘来自加拿大的“蓝色梦想号”的货轮停靠在我国深圳赤湾港。对于这艘货轮来说,这只是一次平平常常的靠岸,但对于中国来说,这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时刻。船上装载的4万3千多吨小麦,是联合国捐赠给中国的最后一批扶贫粮食。联合国援助中国已经整整26年,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的粮食不再依靠外来的援助了。

采访: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主任

我们十分有信心中国能自己养活自己,粮食生产将来中国有能力帮助其它国家

中国人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令全世界瞩目,甚至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他们也许不知道取得这样的成就,蕴含了中国政府多少的艰苦努力和数亿农民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建国伊始,中国农民的贡献就已经载入史册。

这段50多年前的资料录像,记载了那个火热的年代。也记载了那一代中国人承担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奉献的年代,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工业,只能从落后的农业中挤出资金。

(资料片现场声:)“没有先进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农业,就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原料供应工业,就不能为国家工业化积累更多的资金”

从1952年到1978年间,通过统购统销,农业贡献资金4500亿元左右,支撑了国家工业化的起步。在短短的28年里,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那时打下的基础,而这一切,我们的农民功不可没。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多种因素的制约,相当长时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当贵阳的城市居民开着车去上班的时候,毕节大山里的农民要走7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镇里买双凉鞋;当城市里的孩子在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中自由选择时,会宁山区的学生只能挤在破旧的教室里上着带有浓厚方音的语文课——

当华西村的村民住在洋房里,分享着年产值400亿元的喜悦时,山西蒿店村的村民只能几代人挤在阴暗的土房里,盘算着每年600元的收入该怎么花;当中国年产值过亿元的村庄超过8000个的同时,还有1.4万个贫困村依然为养家糊口发愁。

当河南西平县粮棉基地的20台联合收割机,3天收完3000亩小麦时,在相隔不到50里的这个村子里,农民还在用传承千年的传统农具,为8亩地里的麦子,全家人要弯腰驼背地忙上半个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与最低的省份相差29倍。

希望和困惑、机遇和挑战、不变和巨变交织在一起,演绎着中国农村这个特殊的阶段。

纵向看,我国农村改革近30年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760元,年均增长12.6%,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横向看,农民收入总体上仍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差距仍在扩大,2008年收入差距达到了11020元。

姚景源:

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解决了大量的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应该说我们现在农民的总体状况,我们都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向小康方向去努力,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的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仅仅是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落后我们城镇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个差距现在还是在继续扩大。所以在这种状态下,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社会由农业走向工业时代的时候,大都经历了农弱工强、城乡失衡的转变过程。巨大的城乡差距也曾经在大洋的彼岸上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