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一般不超过10日)。病人常有高热,消化管症状严重(厌食、恶心、频繁呕吐、鼓肠等)、极度乏力。在起病数日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等)。体检有扑翼样震颤,肝臭等,可急骤发展为肝性脑病,黄疸出现后,迅速加深。出血倾向明显(鼻出血、瘀斑、呕血、便血等),肝脏迅速缩小。亦出现水肿、腹水及肾功不全。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纤维蛋白原减少;血糖降低;血氨、血清胆红素及ALT升高,但肝细胞广泛坏死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可迅速下降,形成“酶疸分离”现象。尿常规可查见蛋白及管型,尿胆红素强阳性。

(2)亚急住重型肝炎:起病初期类似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高度乏力,厌食、频繁呕吐、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达171.0微摩/升(10毫克/分升)以上,常有肝臭,顽固性腹胀及腹水(易并发腹膜炎),出血倾向明显,常有神经、精神症状,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死前多发生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肝脏缩小或无明显缩小。病程可达数周至数月,经救治存活者大多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胆红素迅速升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明显升高,或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下降与胆红素升高呈“酶胆分离”;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胆固醇酯及胆碱脂明显降低。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程中病情恶化,出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预后极差。

中国肝病防治中心温馨提示:急性重型肝炎预后效果好,但是也要接受正规治疗才能完全痊愈不然容易引起慢性肝炎,那样治疗起来难度会增加很多。如果在肝病的问题上有任何疑问可以通过在线咨询我们的专业团队或者拨打全国免费电话400 611 1368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14543592.html,/html/201211/5165.html

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重型肝炎可分为四类: (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

2016病毒性肝炎试题

2. 1 病毒性肝炎章节练习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关于肝炎病毒哪项是正确的: ( ) A.HDV是一种RNA病毒 B.HBV正链有四个开放读码区 C.HCV传播方式与HEV相似 D.HEV含双股RNA E.HAV-IgM型抗体可长期存在2、关于HBsAg和抗-HBs,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A.感染HBV后最早1-2周,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B.急性感染时HBsAg多持续1-6周,最长可达20周。C.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HBsAg可持续多年。 D.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出现于HBcAg阴转后。 E.除血液外,HBsAg还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液中(唾液、尿液、精液)。3、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 )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鼓肠、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E.发热4、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 )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丙型肝炎C.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D.慢性乙型肝炎 E.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5、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甲型肝炎少见为慢性病程 B.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C.丁型肝炎少见慢性病程 D.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E.戊型肝炎多呈急性过程6、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7、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IgM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B.HBsAg和HDAg均呈阳性, 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C.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单项抗-HBs高浓度阳性时, 可排除乙肝 E.抗-HA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甲肝病毒感染8、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9、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并发肝肾综合征者应尽早行血液透析治疗 B.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C.肝移植后不会出现病毒性肝炎复发 D.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持久 3. 4. 2 E.胆系感染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0、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 ) A. 小球形颗粒 B.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C. 丝状颗粒 D. 管状颗粒E. 核状颗粒11、下列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B.抗HAV-IgG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C.抗HBs是保护性抗体D.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E.HBsAg和HDAg均呈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和乙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12、下列指标表示复制, 但除外: ( ) A.HBV-DNA B.HBeAg C.DNA-P D.HBsAg E.e抗原13、下列试验中, 哪项不是反应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是: ( ) A.ALT B.胆红素 C.白蛋白 D.谷草转氨酶E.凝血酶原活动度14、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A.临床符合急性肝炎。 B.有肝掌、蜘蛛痣、腹水、脾大。 C.血清HCV RNA阳性。 D.肝内HCV RNA阳性。 E.或抗-HCV阳性。15、HBV在机体内复制指标阳性的是: ( ) A.抗PreS2 B.HBsAg C.HBeAg D.抗HBe E.抗HBc-IgG 16、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 ) A.胆红素> 171μmol/L B.凝血酶原活动度<40% C.血清白蛋白<32g/L D.丙氨酸转氨酶>500u/L E.胆碱酯酶<2500u/L 17、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 ) A.明显低钾低钠血症 B.低蛋白饮食 C.消化道大出血 D.合并感染 E.大量放腹水18、Dane颗粒核心部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 A.HBV-DNA B.DNA-P C. HBV-DNA+ DNA-P D.抗HBc E.HBsAg 19、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 ( )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20、乙型肝炎患者以下哪项是正确: ( ) A.重叠感染HDV等其他肝炎病毒可顿挫病情 B.重型肝炎时凝血酶原活动度应>40% C.急性淤胆肝炎易转化为胆汁性肝硬化D.慢性肝炎无肝外器官的损害 E.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21、下面哪一

乙肝病毒活动期主要有哪些症状

乙肝病毒活动期主要有哪些症状 出现乙肝活动期症状(劳动能力渐渐减退、经常有低热、月经失调)的患者,要引起重视,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极易恶化。乙肝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病菌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会损害体内的肝细胞。专家认为,了解乙肝的常见症状表现,有助于我们在诊断乙肝、治疗乙肝上少走弯路。 1、劳动能力渐渐减退,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口干舌燥、皮肤痛痒、腹胀、腹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乏。腹胀以夜间为重,引起坐卧不安,彻夜难眠,气短发憋。 2、常感觉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时有便秘,经常有牙龈流血、鼻衄、瘀斑等流血倾向,不仅齿龈出血、鼻衄,皮肤黏膜也出现出血点。 3、经常有低热、月经失调、性功能紊乱或退化,少数乙肝患者兼有关节炎、肾炎、糖尿病、干燥综合症等体外损伤特征。 4、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患者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神志反常,突然兴奋多语,但语无伦次,定向、计算能力障碍者,要注意肝昏迷发生。 5、皮肤变色,身体不适:表现在皮肤上主要是脸色晦暗,脸部惨白而没有光泽度,肌肤呈现黄色。从来没有得过肝炎的人,在畏冷、发烧、恶心、干呕、肝痛、极度无力后,突然出现两眼和肌肤发黄,则表明患了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患者若并发黄疸肝炎,显示病情恶化,严重的黑眼圈均是慢性肝部病患的早期征象。 6、出现红点血丝:肝掌、蜘蛛痔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肝掌与平常人的手掌色泽大不同,平常人的手掌色泽红润,而患上肝病的患者手掌心泛白无血色,如果出现蜘蛛痣,则会在皮肤上出现红点,四周有血丝状,类似于蚊虫叮咬后的病状,当用细棒一端压制痣中心时、全痣消退,放开后又会出现,这一点可同其它血管痣区别,当朋友们出现肝脏或者蜘蛛痣的时候一定是肝脏感染了乙肝病毒。 原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14543592.html,/yg/2012/1111/540.html

传染病学之乙型肝炎考点汇总

传染病学之乙型肝炎考点汇总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乙肝在中国流行广泛,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35%以上。乙肝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人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是传染病学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各省份传染病学考试真题,总结出传染病学相关重点,以便帮助大家梳理传染病学考试的相关内容,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一、传染病学知识点: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Dane颗粒。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与抗体系统、核心抗原与抗体系统、e抗原与抗体系统。 二、传染病学知识点: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具体传播途径主要有下列儿种: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和其他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 4.流行特征 (1)有地区性差异。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低; (2)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1; (3)无明显季节性; (4)以散发为主; (5)有家庭聚集现象,此现象与母婴传播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有关; (6)婴幼儿感染多见。 三、传染病学知识点: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A.HBsAg B.抗-HBs C.e抗原 D.抗-HBc E.抗-HBe 【正确答案】ABD 【解析】乙型肝炎血清学流行率调查中,常用的三大指标是HBsAg、抗-HBs、抗-HBc。

肝炎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关键词】肝炎心理分析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为来影响和改变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健康的方法和手段[1]。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各种压力增大,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会愈来愈多。然而,在社会繁荣,物质丰富的今天,接踵而来的是各种疾病对人体的侵袭,其中病毒性肝炎乃是当今危害人们健康的最大元凶之一。 肝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目前我国已成为肝炎的高发区。由于该病的危害大,它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不可忽视的公共问题。现在全世界约有3.5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受感染的人约有15%~40%将发展成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癌[2]。在我国的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占有很大比例,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卫生与健康。由于乙肝患者心理压力大,对治疗不利,所以做好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应用心理学知识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范畴。 1 心理状态的评估 为了使心理护理具有科学性,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当患者入院时应对其采用主观观察法并询问交流法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措施,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心理状态是某一时间或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的心理好坏状态,多包括平静、焦虑、抑郁、恐惧、烦躁等。心理问题的准确评估是优选心理护理对策的前提,必须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确定其性质(焦虑、抑郁、恐惧等)、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以及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优选心理护理对策,使心理护理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3]。 2 不良心理分析 2.1 焦虑恐惧忧虑心理焦虑恐惧是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的期待心理,这种消极的情绪,来自于本身疾病久治不愈的心理体验,是一种预感到威胁性刺激而无法应对的痛苦反应。焦虑是对某一特定的刺激引发的条件反应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不良反应。据国外文献报道,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地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4]。恐惧绝望使重肝病人常表现出烦躁不安,精神紧张。特别是看到同类病人抢救或死亡时,都会给其他患者造成很大的恐惧感,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2.2 自卑消极悲观心理除学龄前儿童少见外,其他年龄组均常见。常常在交谈中发现,具有自卑心理的病人一般少言寡语,说话小心谨慎,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对肝炎传播途径的了解,对肝炎病人表现出过度的无原则的“避而远之”。社会、单位等的不理解,视肝病如瘟神,甚至在招聘工作时乙肝病人都被拒之门外。如建国以来首例因考生是乙肝小三阳而被取消录取公务员资格致浙江省人事厅被告上法庭的案例曾轰动全国。由此可见谈肝色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肝炎病人采取歧视态度,使病人产生孤独感和遗弃感,在社会上总感到低人一等,整日愁眉苦脸,不愿与人交谈,不积极配合治疗。另外由于治疗药品费用昂贵,加之治疗时间较长,使许多家庭坠入贫困,甚至举债。特别是自费患者思想压力巨大,加重了自卑消极悲观厌世心理,导致病情加重。 2.3 易怒心理祖国医学把人的各种情态归纳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怒则伤肝。祖国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伸展,而肝病患者往往容易出现肝气郁结,气滞化火,肝经郁火的病理表现。由于目前治疗肝炎病毒尚无特效药物,病人久经治疗,化验指标长期不能转阴,加上工作、家庭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常表现为情绪易激动,动辄就对医务人员或家属发脾气,事后又后悔。特别是重肝病情发展快,来势凶猛,自觉症状明显,使患者表现出恐惧不安的情绪,惟恐病情加重,而出现急于求成、希望药到病除的心理。若未达到自己预期效果,则表现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doc

[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 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 2 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 2 周以上 24 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 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现将 2000 年 9 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 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2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 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 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 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 天至 24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 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μmm 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 常值 10 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 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 、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 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 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 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推广和普及乙型肝炎的防治、护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对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护理和治疗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员对该疾病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乙型肝炎(hepatitis B,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肝在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虽已通过大面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HBV感染,但现有乙肝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防治在今后几十年内仍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一、病原学 (一)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乙肝病毒的形态主要有两种,即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 ,数量最多。管形颗粒直径 22 × 40--400nm ;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 HBsAg ,无感染性。 图 1 乙肝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二)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1. 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HBsAg 和抗-HBs) 1. HBsAg 阳性: HBV 感染的一个指标。 抗 HBs 阳性:标志着感染恢复、病毒清除、传染性消失和免疫力产生,也是考核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 2. 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HBcAg 和抗-HBc ) HBcAg 阳性:存在病毒颗粒,具有传染性。实际工作中一般不检测血清中 HBcAg 。

抗-HBc 持续阳性:体内病毒复制活跃,易转为慢性。抗-HBc IgM 消失后,抗-HBc IgG 出现,它可在血清中长期存在,是 HBV 既往感染的标志。 3. e 抗原抗体系统( HBeAg 和抗-HBe ) HBeAg 阳性:感染早期, HBV 在体内复制传染性大。 HBeAg 持续阳性:疾病预后不良,易发展成慢性。 抗-HBe 阳性: HBV 在体内复制减少或终止,传染性减弱或消失,病情开始恢复。 通常将 5 项 HBV 感染血清学标志( HBVM )称为“两对半”。 “大三阳”指 HBsAg+ 、 HBeAg+ 、抗-HBc+ ,多表示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血液中病毒量大,传染性强。 “小三阳”指 HBsAg+ 、抗 -HBs+ ,抗-HBc+or- ,表示病毒复制能力下降,预后较好。 病原学 (三)抵抗力 HBV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30 ℃ - 32 ℃至少可存活 6 个月, -20 ℃可存活 15 年。 100 ℃干烤 1 小时; 100 ℃直接煮沸 2 分钟; 微波(频率 2450MHz 、输出功率 500W 、 75 ℃) 1 - 3 分钟, 0.5% 过氧乙酸,3% 漂白粉溶液, 5% 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均可灭活 HBV 。 (四)动物模型和组织培养 动物模型:黑猩猩和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动物,其中以黑猩猩最敏感。

肝炎

一、名词解释 1. 血清转换:: HBsAg消失,抗HBs产生称为sAg血清转 换,HBeAg消失,抗HBe产生称为eAg血清转换。 2. 肝肾综合征: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往往是严重肝病终末期的变现。主要诱因:出血、大量放腹水、大量利尿、严重感染等。 3. 肝肺综合征: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和胸腔积液、低氧血症(Pa02<10.6KPa)等改变,临床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晕厥和昏迷。 4、Dane颗粒:又名大球形颗粒,为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直径为42nm,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包膜:含有表面抗原(HBsAg),糖蛋白、细胞脂质。核心:含有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及核心抗原(HBc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具有传染性。 5、重叠感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另外病原体感染,要举例说明:乙肝重叠丁肝 6、酶胆分离:重型肝炎患者可以出现胆红素不断升高,而ALT 快速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酶胆分离,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二、填空题 1.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病毒性肝炎有-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2. 重型肝炎(肝衰竭)可分为四类:-- -------、---------、--------和----------。(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加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3.HBV基因组由4个开放读码区,分别是-------、-------、-----和-------。(S区 C区 P区 X区编码) 5、急性肝炎可以分为2个类型:——,——。(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 7、乙肝病毒复制及传染性最直接、特异、敏感的指标是—(乙肝DNA) 8、我国最常见的丙肝病毒基因型是——。(1型或1b型) 9、各型肝炎基本病理改变是——,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间质增生

分清病毒性肝炎的急、慢、重型症状

分清病毒性肝炎的急、慢、重型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急性、慢性、和重型之分,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表现也不同。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病理上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为特点,而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率高,我们一定要对病毒性肝炎提高警惕。 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 (1)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或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便泌或腹泻;少数病例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或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化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明显升高。本期一般持续5(3~7)天。 (2)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黄出现后发热很快消退,而胃肠道症状及全身乏力则见增重,但至黄疸即将减轻前即迅速改善。在黄疸明显时可出现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心动过缓等症状。儿童患者黄疸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本期肝肿大达肋缘下1~3cm,有明显触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且有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改变明显。本期持续约2~6周。 (3)恢复期:黄疸消退,精神及食欲好转。肿大的肝脏逐渐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约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临床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痛和腹胀,溏便等症状,多无发热,亦不出现黄疸。肝常肿大伴触痛及叩击痛;少数有脾肿大。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不少病例并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时被发现。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部分乙型及丙型肝炎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病情延迁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 3、C4可降低。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型肝炎病例诊断报告要求 ★乙肝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WS 299-2008)》 一、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 标志和HBV DNA 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 三、诊断 (一)急性乙肝 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 和AST 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3 HBsAg 阳性。 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 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 阴性。 5 抗-HBc IgM 阳性1:1000 以上。 6 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7 恢复期血清HBsAg 阴性,抗HBs 阳性。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同时符合1 和3。 ◆同时符合2 和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4。(1、3、4或2、3、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3、5或2、3、5)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3、6或2、3、6)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7。(1、3、7或2、3、7) (二)慢性乙肝 1、急性HBV 感染超过6 个月仍HBsAg 阳性或发现HBsAg 阳性超过6 个月。 2、 HBsAg 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 阴性。 3、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 4、血清ALT 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6、血清HBeAg 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 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2000年全国肝炎专家组在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草案提交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大会充分讨论,最后修订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该方案将我国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五个临床类型。其中重型肝炎又分为三个临床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一、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一)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三)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2)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3)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它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3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和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肝炎知识

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肝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导的一组全身性疾病。按照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各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二、流行现状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肝病毒的人群感染率约80%。全世界乙肝病毒携带者约3.5亿,我国约9300万。全球丙肝感染者约1.3亿,我国约3000万。丁型肝炎病毒人群感染率约1%,戊肝病毒感染率约17%。 三、问与答 1、肝炎有哪几种 传统上仍分甲、乙、丙、丁和戊五型肝炎(最近新发现第6型与第7型肝炎病毒,可分别引起相应型别的肝炎),其中乙型肝炎因其患病基数大(我国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000万)、治疗时间长、费用昂贵,故成为肝炎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由于各型传播途径不尽一致,因此不同型别的肝炎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其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为肠道性传染病,在预防措施上要加强

饮食、饮水卫生管理,注意个人卫生,甲型肝炎还可接种疫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母婴传播、经血或体液传播以及性传播,因而在预防措施上与前两种肝炎有所不同,包括新生儿应及时接种疫苗;对孕妇体检,表面抗原阳性者按规定进行母婴阻断;避免不洁注射及其它高危活动;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只有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肝炎的发病和蔓延。 2、肝炎的传播途径 (1)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进行传播,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 (2)乙肝、丙肝、丁肝等传播途径是一样的,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中国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 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 感染或宫内感染。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 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 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 医源性传播: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肝炎病人的饮食

肝炎病人的饮食 一、肝炎病人的饮食原则 1、热量适当:成人一般以2000千卡为宜,不强调高热量。 2、营养适当:当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差时,不宜给大量的高 蛋白、高糖饮食,以免引起上腹部不适及增加肝脏、胃肠的负担。 成人每日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350克、蛋白质控制在30g、脂肪控制在50g左右。 3、禁忌饮酒。 二、肝炎病人饮食的宜与忌 肝炎病人在饮食上需做到“五宜”和“四忌”。 五宜: 1、宜优质的蛋白质:肝脏细胞大约有3万左右,而这些细胞的构 成物质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优质的蛋白质是指人体所必需的,而人体内又不能合成的,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理所必需的。①主要是蛋类:100g鸡蛋含蛋白质 14.7g,生物利用度为94%。②猪肉:100g含蛋白质9.7g,生物 利用度为74%。③牛肉:100g牛肉含蛋白质20.1g,生物利用度76%。④牛奶:100g牛奶含蛋白质3.3g,生物利用度为85% ⑤鱼虾:100g鱼虾含蛋白质18g,生物利用率为76%。⑥豆腐、豆制品:100g豆腐含蛋白质7-15g,生物利用率为64% 避免煎炸、温度过高而破坏氨基酸。 2、宜充足的热量:人体中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依靠食物所产生的热

量,热量的摄入量与消耗量维持平衡,如热量在体内蓄积会造成发胖,热量过度的消耗会导致消瘦。较高热量的食品除主食米、面外,宜选豆类、果仁类、银耳、木耳、芝麻、乳制品、瘦肉类制品、腐竹、花生、葵花仔、核桃、芝麻酱、肉松、大枣、海带等。 3、宜脂肪:脂肪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又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热量比同等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高出一倍。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只有从脂肪中获得,并可以帮助人体吸收食物中的某些维生素。但如果脂肪过多可以引发脂肪肝和高脂血症,并可影响食欲。脂肪分为两大类:①动物脂肪②植物脂肪动物脂肪:主要是胆固醇。植物脂肪:豆油、花生油、茶油、菜仔油都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各种代谢过程和肝脏功能、活力有重要作用的元素。各种蔬菜中的胡罗卜素,能使维生素A充分发挥作用。 4、宜多种维生素:维生素是参与人体各种代谢过程,并对肝脏功能和活力有重要作用的元素。各种新鲜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C。含维生素A较多的有:动物的肝脏、牛奶、胡罗卜、韭菜、菠菜、苋菜、玉米等;含维生素B1多的有:豆芽、麦芽、豌豆、花生等;含维生素B2多的有:大米、大豆、西红柿、鲜枣、青椒、青蒜苗叶、山渣和新鲜蔬菜;含维生素K多的有:卷心菜、花菜、菠菜等。 5、宜良好的食欲:能促进食欲的食品有芥末、辣椒、咖喱粉、胡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14543592.html, 2004年5月8日11:45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2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2周以上24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现将2000年9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 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 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

乙肝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由于乙肝患者的体质不同,每个人感染乙肝的症状表现也不同,有的患者的症状轻,所以会忽视去做检查,而当症状越来越严重或长期出现症状,才想到去医院进行诊断检查,如果这个时候诊断出是乙肝,那么治疗乙肝的最佳时间已经过去了,给乙肝的治疗康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要知道急性乙肝如果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症状并治疗,急性乙肝就会转变为慢性乙肝,到那个时候就只能和乙肝打一场漫长的治疗战,而且治愈的几率随着时间的增长越来越小。可见了解乙肝的症状表现,对及时发现并治疗是非常关键的。那么乙肝症状有哪些呢? 乙肝症状表现有哪些 1、乏力、眩晕 如果体内病毒复制过多,肝脏受损严重,肝功能就会被损坏,肝脏内代谢紊乱导致身体供能不足,就会出现浑身没力气的症状。 2、手掌发红(肝掌) 手掌发红的原因主要是人体雌激素增多。肝脏具有灭活雌激素的功能,而当患者肝脏存在炎症,肝功能异常,肝脏灭活雌激素的能力下降,这就导致体内雌激素过多,而雌激素能够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这才会导致手掌发红,这种乙肝的症状表现在临床上被称为肝掌。 3、肝区疼 由于肝功能受到损害,人体每天摄入的食物不能充分被消化吸收,不能充分的代谢,造成人体供能不足,也可能造成了乙肝患者肝脏区的疼痛 4、皮肤瘙痒 因为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时,就可诱发机体出现皮肤瘙痒症状表现。 皮肤瘙痒的出现与体内血清胆红素的值有一定的关系,当血清胆红素增高时,皮下神经末梢受到结合胆红素的刺激,就可诱发机体出现剧烈的皮肤瘙痒,所以皮肤瘙痒症状常见于肝功异常,特别是胆红素增高的乙肝患者。 5、尿液发黄 尿液发黄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存在乙肝病毒,肝脏受损,肝功能异常,容易导致血液中胆红素的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出现尿液发黄、巩膜发黄、皮肤发黄等黄疸症状,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914543592.html,/ygzq/ygzz/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