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9页版)

区域经济学(9页版)

区域经济学(9页版)
区域经济学(9页版)

第一章、导论

1、区域的概念:

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概念可以界定如下:

(一)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加以整体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二)“区域”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既是一个实体的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上的概念。

2、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1.有些资源如自然资源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如果要流动则要付出高昂成本。

2.有些流动性很强的生产要素常常受到限制,如受制度因素限制等。

(二)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1.从产品生产工序考虑

2.从企业生产规模考虑

3.从聚集经济效应考虑

4.从联系成本角度考虑

(三)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1.知识积累与创新紧密相连,知识积累率高则创新能力就高,反之亦然。

2.知识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创新也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创新能力强的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往往就快,创新能力弱或者无创新的区域则发展速度较慢。

(四)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1.只要存在空间距离,各种货物的运输和劳务的提供就必须付出运输成本;

2.运输不可能瞬间完成,须付出货物储存所需成本,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3.当空间上的生产地与消费市场间存在分离时,要完成交易必须付出运输成本和正常的交易成本,此外还必须付出空间成本。

3、中国区域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二)中部有凹陷之忧

(三)区域间摩擦加剧,地方割据现象严重

(四)区域分工弱化,区域结构趋同

(五)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

(六)“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普遍存在

4、二战后区位论发展方向

(一)区域科学方向

(二)人文地理的区域分析方向

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

1、基本概念:

经济区位: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单位:是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区位因素:是指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

区位决策:是指决策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2、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

第一,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生产综合体组织: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该部门的市场规模和规模经济的关系:有限的市场规模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努力结合在一起,必然造成生产的集中。由于种种限制企业规模扩张的因素的存在,企业的各种扩张冲动和活动最后向某一临界面收敛,该企业的市场边界也出现了。这样最终并以该企业为中心,以其市场边界为外界,形成某一企业(或行业)的势力范围。在这种势力圈内,该企业(或行业)占控制地位,同时各种“辅助的行业就在附近的地方产生了,供给上述工业以工具和原料,为它组织运输”,形成一种生产综合体组织。

这种生产综合体组织形成一种等级组织结构。

第二,迂回生产方式与生产综合体组织: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促使众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部门的出现,众多的中间生产部门和为此服务的众多的服务行业之间,都是通过其产品(或服务)的相互交换来彼此联系的,这种众多部门的出现以及他们之间结成投入产出链条,在地域空间上是以聚集和企业之间结网来表现的,也就是形成一种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

3、空间分工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一)含义:社会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二)演变历史:农业与畜牧业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工——商业与物质生产部门分工——城乡分工——城市分工——工场手工业下专业化分工——大机器生产下的专业化分工——产业、行业之间的分工、专业化——企业纵向、横向一体化——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的形成。

4、交易费用:进行交易所投入的价值量度。其影响因素有:资产的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5、空间成本:因空间距离而付出的额外成本。

6、城市的形成过程

生产地域综合体和商业中心两者结合起来统称为经济活动中心,即城市。人口集中是城市形成、发展、繁荣的基本条件。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现,造就了城市。

7、马歇尔对区域经济学的论述

首先,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专门服务的共享;

第二,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

第三,形成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

第四,企业间增强信任感,促进合作,结成企业之间的网络;

最后,可以通过竞争,提高效率。

8、企业组织的变化过程——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解

纵向一体化——变市场交易为企业内部交易,节约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是指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供、销不同环节的经济单位合并于一个企业之中。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生产地域综合体。

纵向分解——变企业内部交易为市场交易,从而节省交易成本。纵向分解可以理解为纵向一体化反向的企业组织变化过程,是在企业强化核心功能的同时把一些生产部门或多余的管理组织甩出去,即实行“外包”或“转包”。形成众多迂回生产部门企业聚集的生产地域综合体。

9、企业之间联系成本与区位选择

(1)集聚:企业之间联系规模小,非标准化的,联系又不稳定或需特殊中介的或联系频率较小的,不仅单位产品或服务的交易费用很高,单位产品或服务流动的附加成本也很高。这些经济活动变化多端的中小企业尽可能地接近它们的主要联系伙伴,表现为企业在某一空间区域的集聚。

(2)分散:企业之间联系规模大,交换的又是标准化的产品或信息流,企业之间联系又是经过长期合同建立起来的稳定关系,有易于管理,则企业之间联系和服务的成本很低,单位产品或服务流动的附加成本也很低。这样的企业的区位选择有很大的自由度,也可以远离它们的主要联系伙伴。

10、柔性与柔性生产方式的含义

(1)柔性是指在不可预见、连续改变的环境中的企业生存能力,也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企业的应变能力;

(2)柔性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强调各企业之间的动态集成和各种合作,其最高形式为虚拟企业;

(3)柔性生产方式是建立在柔性专业化基础上的协作生产方式,以产品为龙头组织协作生产,除设计和装配外,其余生产过程转包给柔性专业化企业,以实现动态集成;

(4)柔性专业化所要求的分工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分工,动态集成又要求各企业之间的密切的联系,也就是结网。11、机遇产品的特点

(1)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内,送到正确的地方进行正确的处理是最重要的环节;

(2)机遇产品强调速度效应,也就是各种部件在生产出来以后,要迅速集中在一个地方组装并交给用户。

12、城乡联系的基本理论

(一)城市——工业导向模式

城市——工业导向模式,是刘易斯提出并经拉尼斯——费景汉的补充而完善。

工业部门的利润→积累→投资→工业部门边际产出提高→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

(二)小城镇发展模式

1、弗里德曼提出农业城镇发展模式

理论的核心:强调通过合理的城乡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他提出在农村区一级管理层次(5-15万人)集中发展中心城镇,一方面可以分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规划与权利机构;另一方面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场所。

2、朗迪勒里提出建立遍及全国的分散的城市体系

朗迪勒里认为,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发展计划都不是很有效的发展计划,提出建立遍及全国的分散的城市体系,均衡布局城市,实现城市规模等级的合理化。

3、费孝通提出农村小城镇发展模式

费孝通强调在发展农村的基础上,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进而促进整个城乡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之间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Desakota模式

加拿大学者麦吉考察了东南亚,于1989年提出Desakota模式,指的是在同一地理区域上同时发生着城市性和农村性的行为,它被用来表示亚洲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发生的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点的,商品和人流相互作用十分强烈的发展过程。

Desakota模式强调城市和农村两大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区域空间上形成城乡边缘区,即指农村城镇化过程。Desakota模式称为城乡边缘区,包括大城市的郊区、交通线路沿线地带和农村地区乡镇企业聚集区。

(四)托达罗的农村综合发展模式思想

第一,加强农村的综合发展与综合建设。包括重视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口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

第二,缩小城乡之间就业的差别,减轻城乡收入的不平衡性;

第三,改革以追求学历为目标的教育制度,调整教育结构,发展实用性强的中等和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人才。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1、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特征

一、资本积累方式:一种实现国内的资本积累:第一,扩大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实现农业剩余向工业转移;第二,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收入低于创造的财富,即收入分配向资本积累倾斜。另一种资本积累途径,是不断扩展海外市场,利用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剪刀差,对殖民地和经济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掠夺。

二、结构演化:产业结构演化:由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机械、钢铁、化工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业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2、后发国家工业化的模式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模式,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

基本特征:以高速度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赶超发展型模式;以重工业部门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动力;以实现高积累、高投入为保证。

(二)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其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工业化。进口替代是通向工业化的一条老路。大部分的欧美国家在19世纪随着英国工业革命时就曾经走过这条路。而到20世纪60年代,进口替代就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

利:

1.促进了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3.增强了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的能力。

弊:

1.造成外汇短缺和国际收支失衡;

2.造成经济结构趋于不合理,使得对制造业的重视不断加大,而对电力、能源、基础设施重视不够,尤其会忽视农业发展;

3.在政府保护政策带动下的进口替代工业往往成本高、效率低、产品价格高、缺乏竞争力,因此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升,经济带动作用不大。

4.由于进口替代工业大都是节约劳动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因此不利于国内就业机会的增加。

5.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发展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劳动者之间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三)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是工业发展直接面对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事实上是对进口替代发展模式的替代和发展。

3、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农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农业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4、农业技术进步的两条道路(主要解决稀缺问题)

(一)劳动节约型技术(与机械技术一致):在土地丰富而劳动稀缺的国家,农业技术是按照替代劳动的方向发展。(二)土地节约型技术(与化学与生物技术一致):在土地稀缺而劳动丰富的国家,农业技术是按照替代土地的方向发展。

5、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一)含义:美国学者罗斯托(W.W.Rostow)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二)实现“起飞”的条件:

一是具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资本积累占国民收入的10%以上;二是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这个主导部门发展速度快,既能带动其他部门,又能赚取外汇;三是要有制度上的改革,即建立一种能保证起飞的制度。弄清楚各个阶段的主导产业。

6、一般区域成长阶段论

(一)待开发阶段——区域成长初始阶段;

(二)成长阶段——区域跨过区域化起点;

(三)成熟阶段——工业化较高水平;

(四)衰退或高级化阶段。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

1、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一)产业的市场潜力:主导产业部门,必须具有收入弹性大的特点。

(二)产业的比较优势度:主导产业部门,必须是在生产上比较优势度大的产业。

(三)产业规模:主导产业部门,必须是生产规模足够大产业。

(四)产业关联度:主导产业部门,必须是具有产业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就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过程。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选准并优先重点发展主导产业

(二)协调好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

(三)积极扶植潜导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机制

(一)自组织机制

所谓区域产业结构的自组织机制,就是市场机制。

(二)宏观调节机制

所谓对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节的机制是指政府从整个国民经济目标出发,为从总体上及时、有效地协调产业结构所运用的一切宏观经济杠杆,产业政策的有机总和。

4、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区域某一时期产业发展方向,并采取措施使区域产业结构沿这个方向发展

(二)保护和扶植幼小的战略产业

(三)淘汰或援助衰退产业

第五章、区域要素流动

1、区域要素流动的类型

借助于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区际要素的流动的类型:

1.对流:对流是以人和物质的移动为特征的,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及

劳动力的流动。

2.传导:传导是指区域间的各种交易,如财政交易等,这类交易以会计学的系统为特征,通过簿记程序来完成的。

3.辐射:辐射往往是信息的流动和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一般说来,辐射是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城市向农村地区辐射。

2、区域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际要素流动产生组合效应

区际要素流动提升区域比较优势

区际要素流动突破资源稀缺的瓶颈

区际要素流动使人们更加关心未来

3、区域要素流动的方式及其特点

(一)资金流动:区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利润的差别;区际资本流动分为生产资本的输出和借贷资本的输出。(二)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经济原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三)信息、技术的区际扩散分为三种形式:

1. 近邻扩散又称接触扩散:指以创新源地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连续的扩散。

2.等级扩散:指以创新源地为起点,循着一定的等级顺序扩散。

3.位移扩散:指扩散随时间产生非均衡的位移。

第六章、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1、区域经济空间的最基本的地域结构模式:为核心——外围的二元结构。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区域经济空间的最基本的地域结构模式为核心——外围的二元结构,并解释了这种结构的形成机理。

2、城乡边缘区的形成(山鹿城次的阶段论)

日本学者山鹿诚次从商品化的角度,将城乡边缘区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产品的商品化阶段

第二阶段,劳动的商品化阶段

第三阶段,土地的商品化阶段

3、科曾的周期增长理论(了解)

20世纪60年代,英国地理学者科曾(M. R. G. Conzen)从城市开发的复杂性和有序性的角度,探讨城乡边缘区土地利用景观的变动,提出了周期性因素对城乡边缘区形成的影响。

Conzen认为城乡边缘区并非是稳步向农村地区推进的,而是存在加速期、减速期和稳定期三种变化状态,而这种变化周期要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

4、区域地域结果的演化过程

1991年,我国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区域地域结构的总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

低水平的稳定平衡——二元性出现和增强——三元性出现和二元性减弱、消失——高水平的稳定平衡的过程

5、新产业区兴起的原因

信息经济的到来使得原有的聚集因素发生重大改变,推动着聚集经济的理论研究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聚集,更注重聚集和网络的关系。除了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之外,通过聚集的网络化,能够创造出新的空间外部效应,与此相应的理论则成为新产业区理论。

6、新产业区的特点

新产业区理论认为,成功的区域是有创新性的区域,区内企业能够持续地创新。这样的区域有三个主要特点:(1)同业和相关产业的很多公司在地理上集聚;

(2)有支撑的制度结构;

(3)企业在地方网络中密集地交易、交流和互动。

7、优秀产业集群具有的优势

新产业区域通常会涵盖众多优秀的产业集群,一个优秀的产业集群又具有如下优势:

(1)外部规模经济和分工专业化经济;

(2)外部范围经济;

(3)节省交易成本;

(4)自组织能力导致系统运行秩序的提高;

(5)创新和学习机制。

8、决定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因素

(1)创新源的易达性

(2)劳动力质量

(3)市场因素

(4)集聚因素

(5)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

(6)发达的通讯网和运输网的易达性

9、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特点

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角度来分析,城市是自然、社会、物质的有机统一体。

1.同心圆式的圈层结构模式

2.分散集团模式

10、城镇体系

一、城镇体系的含义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组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相互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

二、城镇体系的特点: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动态性。

三、城镇体系的层次:国家城市体系;地区城镇体系;地方城镇体系。

11、城市规模分布的定义

城市规模分布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第七章、城市经济

1、城市经济的特征

(一)集聚性

人口和经济活动仍然在空间聚集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得聚集经济利益。

聚集经济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膨胀的根本力量。

(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指的是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或是主导产业明显高于作为对照的城乡边缘区和乡村经济。

城市的产业结构水平高于乡村地区的原因:首先,这与城市经济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关;其次,城市产业结构水平较高与城市经济的聚集性有关;再次,城市产业结构水平较高还与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深化有关。

(三)城市经济开放性

城市经济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即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城市经济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劳动力的流动、资本流动技术扩散、信息传播以及城市的信息中心和运输枢纽的作用上。

2、城市经济在区域中的地位

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推动力,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一)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

城市是人口、生产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城市人口占区域人口的很大比例,具体的比例体现了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此外,城市集中了区域中的大部分经济资源,而且城市通常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总之城市经济的总量在区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二)城市经济还可以通过城市化的途径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城市的就业量是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城市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的生产率要高于乡村地区,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意味着区域经济整体生产率提高,从而区域经济也随着增长;城市化还意味着区域内生活水平的提高。

3、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城市劳动力市场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就业规模,进而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增长。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的提高将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强城市经济的竞争力。

(三)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经济的增长受制于城市产业结构。

(四)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

4、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的区别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对外影响。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的区别:

1、城市综合实力是从规模、总量上衡量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总体综合力量,而城市竞争力是从质量效率上的竞争能力;

2、城市综合实力主要着眼于城市自身,而城市竞争力强调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进行比较才能反映出竞争力的高低;

3、城市综合实力着重于城市现实状态,而城市竞争力不仅着眼于城市现实,更强调城市的发展潜力,城市的增长后劲。

第八章、城乡边缘区

1、城乡边缘区的定义

城乡边缘区,指的是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

2、城乡边缘区出现两种形式

(一)与大城市临近的农业地带

(二)多个城市在集聚过程中,城市之间沿主要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走廊.

3、确定城市边缘区范围困难的原因

对城乡边缘区的范畴的理解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对其范围认识的混乱,因而要迅速和清晰地确定城乡边缘区的范围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

第一,动态性。城乡边缘区的范围随城市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处在不断变动之中,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地域;

第二,过渡性。城乡边缘区的许多要素,如人口密度、非农业就业比例,等是随距离由城市到乡村而逐渐变化的;第三,混杂性。城乡边缘区通常是城市和乡村两种景观混合之处,城乡之间的要素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使人们不可能根据单一因素来确定其范围。

4、城乡边缘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城乡边缘区的基本内涵在于它是一个城市和乡村要素混合、交融的地域,这实质上反映了特定条件下城市与乡村两种异质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对城乡边缘区动力机制的研究也就无法离开城市和乡村两者的发展。

1、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1)集聚经济

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城市的集聚经济。城市之所以获得聚集经济的区位,在于城市的市场规模。不仅有足够大的需求支持企业获得可能的规模经济,而且有庞大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供其雇用。

从城市本身的发展演变规律看,它所带来的变化,刺激了城乡边缘区的发展。

(2)扩散经济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加,聚集在城市空间中的众多企业,通过一体化或分解过程,不断调整其组织结构,同时众多新的经济活动出现或许多原有的经济活动消失。

城市的过度膨胀,迫使城市在其周边的城乡边缘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正是城市人口和企业的外迁直接促使了周围城乡边缘区的发展。

2.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1)边缘区农村的非农化发展

在紧邻城市的周边农村地带,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利益差别等因素也一直在促使农村非农化的发展。促使城乡边缘区在原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中出现向城市要素的转化,成为城乡要素的混合地带。

(2)对边缘区农业耕地的保护

世界各国都对城乡边缘区不断被占用的耕地持谨慎的态度,出台政策和安排制度保护城乡边缘区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土地的极强依赖;城市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要等。

城乡边缘区的农业会部分保留下来。

5、城乡边缘区形成的客观条件

1、科技的进步

(1)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农业在技术和经济生产活动方面的巨大变革,如,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劳动力转入非农领域,必然使许多农业边缘区向城镇型发展迈进;

(2)科技进步中交通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城乡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城市人口向边缘区的扩散提供了可能。

2.对环境质量的追求

近50年来,随城市规模的扩张,过度的膨胀使城市中心区环境日益恶化,已不再适宜居住。相比较而言,城市外缘的城乡边缘区,仍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比较理想的居住区位。

汽车和高速路出现后,人口的郊区化成为了一种时尚和发展趋势,使城市居民居住用地开始逐渐侵入边缘区,边缘区城市居民用地从小到大。

3.与中心城市建立密切的关系

(1)城乡边缘区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它与中心城市日益密切的联系。

(2)城乡联系包括:资金投资流;信息流;商品流;技术与管理知识;新制度与新思想等。

(3)具体来看,联系的方式有:城市经济的扩散;城市经济的辐射;城乡边缘区的农民与城市文明接触的机会多于一般乡村的农民

6、城乡边缘区的特征

一、地域空间结构上的动态、过渡性特征

独特的城乡之间的区位,造就了城乡边缘区在空间发展上具动态的、在结构上呈现出各种景观、要素以及功能从城市近域到乡村边缘的渐变特征。

二、多元化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城乡边缘区的多元化人口社会学特征的原因在于不断的城市化和郊区化过程——城市和乡村人口社区混合。

乡村流动人口。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乡村人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时会沉淀在边缘区,原因是在于边缘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生活成本。

城市外迁人口。郊区化发展中,人口、产业向边缘区的扩散

边缘区原有人口加速分化。一部分加入非农领域,改变职业和生活方式,实现了城市化;另一部分则还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保存原有的生活方式。

由于居住具有同类人口集聚的倾向,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社区的混合现象。

三、经济发展的复合性特征

城乡边缘区既有第二、三产业的内容,又包括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基地,其经济发展是在原有的乡村经济基础上叠加城市经济成分而成的,表现出复合型的特征。

四、竞争激烈的多样化土地利用特征

1.土地产权主体复杂性

从所有权看,既有国有土地,又有集体所有土地。另外,从土地使用权的获取方式看,既有国有土地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又有国家先征用后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土地使用权,还有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及集体土地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等。

2.土地空间和用途的动态性

一是土地空间范围的动态多变,边缘区土地——被城市吞噬——向外延发展形成新的城乡边缘区——再被城市吞噬——再向外发展;

二是土地用途变更迅速,在比较效益的影响和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边缘区的用地类型之间竞争激烈,土地用途变更迅速。

3.土地的相对弱租性

土地租性的强弱,指地租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言的,通常用经济效益或利用强度来衡量。租性强弱、经济效益和利用强度呈正相关。显然城区土地比边缘区土地租性强。

4.农用地高集约性

相对一般农区而言,城乡边缘区由于区位优势,它能更便利地接受城市技术、信息和资金支持。其精耕细作的优良

传统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结合,保证了边缘区土地的高集约度。

5.土地利用生态破坏性

工业区、居住区不断涌现,用地布局杂乱,污染性工业企业从市区的迁移等,其排放的废物流向农田和水源,本应起绿化带和生态屏障带作用的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第九章、乡村经济

1、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乡村经济、城乡边缘区经济和城市经济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城乡边缘区经济是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过渡形态,构成区域经济主体的是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

(一)乡村经济向城市供应农副产品

(二)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提供各种资源和投入

(三)乡村经济是城市经济的市场

(四)乡村经济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2、可持续农业的含义

198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提出,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够接受的农业。

3、可持续农业的系统目标

1.农业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目标

农业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目标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加强对农业自然环境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2.农业生产子系统的目标

可持续农业中农业生产子系统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农业生产者追求收益最大化;二是农业生产者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3.农业消费子系统的目标

追求总效用的最大化。

4.农业市场子系统的目标

追求农业市场总交易费用最小化。

5. 农业管理子系统的目标

确保可持续农业系统内各子系统基本目标的实现,保障各个子系统呈良性运行状态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协调可持续农业系统同其外部环境间的运行关系。

4、乡村经济中不可持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一)现代工业式农业中不可持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1、工业式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

2、工业式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土地资源遭到迅速退化;

3、工业式农业中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往往给人类自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4、工业式的生产农业成了真正的能源和资本密集产业。

(二)传统型乡村经济中的不可持续性问题

1、传统型乡村经济中技术发展的极其缓慢,甚至长期的停滞,导致欠发达地区乡村对农业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极其低下;

2、受技术发展的制约,欠发达地区乡村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外延投入来实现。而这种生产经营组合必然造成人口和农业土地资源间逆向运动的恶性循环,使欠发达乡村经济的发展最终不可持续。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人口学给城市化的定义,流行的是美国人口学家威尔逊主编的《人口词典》的解释:“人口城市化即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显然,他们强调“人口城市化”。也有的人口学家直接用“城市化”替代“人口城市化”,如美国著名人口学者赫茨勒就这样说:“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地区流向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 经济学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分析城市化,强调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口和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比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指出,“过去一个世纪的城市化,主要是经济增长的产物,也意味着劳动人口,从而从属人口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又转而意味着经济投入的增长。” 在我国,1999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给出这样的定义: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仅突出了农村人口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城市型转化,而且还强调城市的不断发展完善,既着眼于农村发展,又着眼于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城市化定义。 上述对城市化含义的几种经典表述,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处在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国度而对城市化涵的认识,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城市化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城市化深刻涵的认识也应该不断丰富。上述几种经典表述,是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第九章第一节教案

一. 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心地理论开始形成,而克里斯泰勒则是第一位将零星的中心地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者。 二. 要讲述中心地理论,先要理解几个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心地是指能够向 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一般可用:C = B1-B2表示 公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从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心性也就是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三.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如果门槛距离小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则获得超额利润,如果等于呢,就刚好获得利润。 四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的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交通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他首先假定了几个基本前提条件: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王蒙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课程编号:204008 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区位观,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以及分析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格局和态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含义以及经济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区域的划分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4、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1、区域 2、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 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2、新制度学派 3、区域管理学派 五、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

目录 摘要---------------------------------------------------------3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1.1交通枢纽作用-----------------------------------------------3 1.2增长极作用-------------------------------------------------4 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 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 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 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 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 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 4.2时间错位差异------------------------------------------------6 4.3生态位扩充差异----------------------------------------------7 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 5.1发展水平----------------------------------------------------8 5.2发展能力----------------------------------------------------8 6.总结-----------------------------------------------------------8 附录: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区域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中文部分 [美]埃德加?M?胡佛,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美]艾伯特?赫希曼,潘照东等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白雪梅,中国区域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陈鸿宇主编,区域经济学新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崔功豪、魏清泉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方创林,区域发展规划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刘树成等主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刘再兴主编,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 刘再兴主编,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刘再兴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陆大道、刘毅等,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陆大道、刘毅等,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陆大道、薛凤旋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孙久文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王一鸣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吴传钧、刘建一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吴殿廷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方法?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经济论文的切入点要小,分析最好能透彻,从基本原理的阐述到现实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最后最好有自己的精到的见解,要一语中的的那种。 1.经济学论文选题应注意前沿性。 2.经济学论文选题要切实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虽然国外经济理论发展比较完善,但如果直接拿来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问题很可能无法得到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状况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结合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状况才能找出研究经济问题的有关变量,从而进行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3.经济学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国内外有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不计其数,就一个经济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正因为同一问题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为创新提供了可能。创新需要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具体经济学科相交叉。比如做有关金融学的论文,可以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与金融学前沿相交叉进行问题的研究。各种经济理论、经济分析方法与经济问题相交叉也为形成广阔的创新空间提供了可能。 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 前言:这里把经济学论文大致分为十大类,每个大类包含若干小类,每一小类下面的提示有些可以作为一类论文题,有些也可以作为具体的论文题目,其中的例题是例举了别人写过的论文的题目,并给出他们的论文摘要,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当然,这些论文的分类只能是大致的,因为它们之间有时候是互相联系的,比如:产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国际资本、国际金融问题都是有联系的,鼓励大家在参考这些题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一、产业经济 1.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问题研究 提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例题1: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摘要:近10多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章分析了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指出目前制约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建设布局与区域分布特征,提出沿海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途径及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例题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产业经济学课程论文 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京江学院JINGJIANG COLLEGE OF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 论题名称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姓名景悦晴 所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学号 J国贸1302 4131116056 完成时间 2016年06月

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研究小城镇必须研究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问题,本文分析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小城镇建设的新契机,指出了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携手互进、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为未来中小城镇的更快更好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同时根据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对策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small towns [Abstract]Small town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study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must study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dustry brought about by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gether into each other,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for faster and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and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path.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mall town industry,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mall tow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own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 班级:09金融本四班 指导老师:张兆丰 组员:严萍(0915132431) 秦明月(0915132440) 许春霞(0915132427) 时间: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关键要素,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能源的历史密切相关。文化科学、工程技术愈进步,社会愈发展,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就愈强烈。在当代,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国际政治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对能源的研究与关注已远远超越了能源本身。在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历史上,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每次能源变革都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经济发展的飞跃。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忽视了能源基础设施或建设滞后,什么时候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会直接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进入工业化时期以来,能源在任何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生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各国大量开采煤、油、气等化石燃料,但总是供不应求,多次出现全球性或区域性的能源紧缺,甚而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与年俱增的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可见,能源发展战略的合理制订关系到一国经济能否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现实中,我国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

10.7%,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2000年我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4.7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262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14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20.1%、5.1%、86.2%。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2004年,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目前,我国使用的能源以煤炭为主。200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煤炭占68.7%,石油占21.2%,天然气占2.8%,水电占6.3%,核电占1.0%。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05年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6.9%。不仅如此,2001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高速增长。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共进口原油1.63亿吨,同比前年增长12.4%;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同比前年下跌7.1%。以此数据计算,我国石油依存度已近50%。 尽管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比较丰富,比如全国水力资源蕴藏量6.8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量为3.79亿千瓦时,居世界首位;煤炭储量10019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也很丰富。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将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支撑条件之一是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其能源消耗量也与日增加,能源消耗量巨大。据资料显示我国现在己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耗国,能源消耗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左右。然而,我国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多以煤炭、石油为主)并不合理,同时伴随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如从

《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久文 叶裕民编著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区域经济学 目录以及考研参考书 一、招生目录简介 二、参考书详解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901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 参考书 101思想政治理论 1、《考研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核心考点》风中劲草 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题》肖秀荣 ②英语 《考研英语词汇乱序版》新东方 ③数学 1、《李永乐考研数学--数学复习全书+习题全解》 李永乐 2、《经典400题》李永乐 3、《李永乐考研数学历年试题解析真题》李永乐 ④《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刘英骥编著)《经济学教程》2012年第三版,经济日报出版社(张连城编著)

孙久文叶裕民编著 《城市经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谭善勇王德起编著 《房地产经济学》第2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张跃庆等 公共课参考书简介 一、英语篇 一、【考研1号】《考研真相》 很多学生在复习英语时都会有三个困扰:词汇量少,文章难以理解以及没有做题技巧,掌握不了规律。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来说,这些问题俨然是横阻在他们通向高分之路上的三座大山,难以逾越。而《考研真相》则以符合学生特点的整体思路和学习方法,具有针对性地为其铺就了复习之路,帮助他们在考场上挥荆斩棘,取得理想的成绩。 帮助词汇记忆——大纲词汇注释、MP3 学生们词汇量匮乏的原因有二:一是原有的基础词汇不多,二是缺乏记忆方法,单词总是背过就忘,即使有固定的词汇资料和复习计划,收效也并不理想。 这本书首先在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便捷。很多同学记忆词汇的方法是只对单词进行简单机械地背诵,这样不仅无法有效地记忆单词,更不能掌握单词的多种释义和用法,很难实现单词的记忆和运用。为解决这一难题,书中特意为每篇阅读文章中的大纲词汇开辟专栏——【文章词汇注释】,并加以详细说明,包括音标、词性、多种常见释义以及词组搭配和例句说明。将词汇与文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更多更全的方面加深对词汇的记忆。 同时,本书大胆创新,推出了全书美音慢读的MP3音频文件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不仅能够从感官上刺激学生对常用词汇的认知和记忆,也为其提前打好了复习听力的基础。 词汇量很重要,但究其本质还是要学会运用。词汇环节较弱的学生无需特意背诵单词,只需在复习真题时着重掌握这一模块,不仅加大了词汇量,更能将其灵活运用在理解文章、理解题意和写作上。 理解文章内容——图解难句,逐字分析 面对大量陌生的词汇和复杂的长难句,很多学生在理解文中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词汇的问题已经在上以缓解得到解决,而针对长难句的棘手问题,本书也有充分的准备。 本书在每篇阅读文章后会挑选五个【经典难句】进行详细分析,以【结构图解】的形式直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 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 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概念。 教学时数:2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界定 二、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含义 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讲经济活动区位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