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
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

山野樵夫,能诗者随处可见。在璀璨的诗歌海洋里,有

一大批女性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歌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唐

代女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教情怀。“道教情怀是个看

不见、摸不着的无定质的东西,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于

唐代女性遗留下来的断章片言里,模模糊糊地折射出了

唐代女性的心灵世界。《全唐诗》中收录的女性诗歌很

多,卷、卷、卷收录妃嫔公主的诗歌约首,其中57953

武则天、女学士宋氏若华、蜀太后徐氏、蜀太妃徐氏在

诗歌中明显使用了道教术语和道教典故,上官昭容的诗

歌也具有鲜明的道家林下风致;第~卷收位

797850107

名媛的诗歌,共首。其中李冶、鱼玄机、元淳是女

535

道士,薛涛晚年常著道服,入道与否没有确凿的证据,

她们位的诗歌首。根据诗歌内容,崔仲容、葛鸦4158

儿、葛氏女属于在家修道者,她们的诗歌有首;卷

6863

~收女仙、女神、女鬼诗首。其中张云容、崔少86773

玄、戚逍遥、眉娘、南溟夫人、云台五仙女、上元夫

人、王仙仙、黄陵美人、吴彩鸾等修道者的诗歌首。

42

另外,《补全唐诗拾遗》收女道士李冶诗首;《全唐

2

诗补遗》收武则天道教慕仙诗首,女道士元淳复出

11

首,薛涛诗首。《全唐诗续补遗》收女性诗首,其中29

何仙姑诗首;《全唐诗续拾》收女道士谢自然、崔玄5

真的道教还丹诗各首;薛涛的残诗首;武则天补

112

首,武则天这些诗歌在描述色彩时,大多数都琳琅满

目,充满了道教流金溢彩的神仙色彩。”[1](P64)

为什么唐代女性的诗歌中充溢着或浓或淡的道教情

怀呢?她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道教情怀是怎样产生的

呢?笔者认为,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大致有如下成因:唐代崇道氛围的濡染;生命本真的向往;生存空间的拓展;生命翻腾的调和。

一、唐代崇道氛围的濡染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道教空前繁荣的时期。唐朝廷尊崇和扶植道教,除了出于一般的信仰和政治上的需要之外,还因为唐王室有着鲜卑的血统,在魏晋以来重视门第的社会传统中,追崇老子为圣祖可以抬高家族的声望,提高唐朝统治者的身份。为了制造唐皇室是老子后裔的伪说,除武则天统治时期,唐统治者从唐初就一直下达“尊祖”的诏令。《唐会要》云:“乾封元年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元元皇帝;至永昌元年,却称老君;至神龙元年二月四日,依旧号太上元元皇帝;至天宝二年正月十五日,加太上元元皇帝号为大盛祖玄元皇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号为大圣祖大道元元皇帝;十三载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元元皇帝。”[2] (P865)随之而来的结果是,道教和道士大受推崇。《旧唐书?隐逸传》记载:“王希夷,徐州滕县人。孤贫好道。 隐于嵩山, 及玄宗东巡,敕州县以礼征,召至驾前,年已九十六。上令中书令张说访以道义,宦官扶入宫中,与语甚悦。开元十四年。下制曰:徐州处士王希夷, 可朝散大夫,守国子博士,听致仕还山。”[3](P5121)“道士王远知,琅邪人 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传其道法。后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 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密传符命 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归山。至贞观九年,敕润州于茅山置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 调露二年,追赠远知太中大夫,谥号升真先生。”[3](

《云南社会科学》年第期

20043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3唐代女性道教情怀的成因

田晓膺

(四川大学 宗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唐代女性的诗歌或隐或显地流露出她们的道教情怀,作者从唐代崇道氛围的濡染、生命本真的向往、生存空间的拓展、生命翻腾的调和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情怀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女诗人;道教情怀;成因

中图分类号:

B958.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8691200403010805

收稿日期:——

20040311

作者简介:田晓膺(~),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道教美学研究。

1978

108

P5*******)“潘师正,赵州赞皇人。 高宗幸东都,因召见与语, 高宗与天后甚尊敬之,留连信宿而还。寻敕所司于师正所居造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观以处之。初置奉天宫,帝令所司于逍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又于苑北面置寻真门,皆为师正立名焉。”[3](P5126)即使是在武则天崇佛抑道时期,也曾经追赠王远知“金紫光禄大夫。天授二年,改谥号升玄先生”[3](P5126)。则天晚年,在《赐胡洞真天师书》中对道士胡超大加赞誉:“先生道位高尚,早出尘俗,如轩历之广成,汉朝之河上。”[4](P1001) 在此诏令的最后,武则天在胡超面前把她服食药物以求永生的道教信仰表现得淋漓尽致:“瞻鹤盖以方遥,空睇风云。惆怅无已。倘蒙九转之余,希遗一丸之药。” [4](P1001)

唐代流行服食金丹,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诸位皇帝都因服食丹药而中毒致命,帝王的求仙、服药大大抬高了道士和道教的地位。上下崇道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请为道士,还乡。舍会稽宅为千秋观”[2](P88);“贞元七年四月,玄州刺史阎采上言,请为道士,从之,赐名遗荣”[2](P881);宰相李林甫请舍宅为观;诗人李白、吴筠正式度为道士 白日飞升、平步青云的成功之路,霓旌照耀、羽盖淋漓的人间天国极大地刺激着人们求仙学道的热忱。这样一种浓厚的崇道氛围点燃了唐代女性求道的热情。在唐代,许多公主妃嫔、贵族妇女、闺阁千金、贫女侍儿纷纷入道或者学道。武则天女太平公主,睿宗女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玄宗女寿安公主,代宗女华阳公主,宪宗女永嘉公主、永乐公主,穆宗女义昌公主、安康公主等都曾为女冠。公主入道,贵族小姐也频频效仿。元代赵道一编修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云:“蔡寻真,侍郎蔡某之女也。李腾空,宰相李林甫之女也。二人少有异越,生长富贵无嗜好。每欲出家学道,父母不能夺其志。唐德宗贞元中,相友入庐山寻真。”[5](P48)诗仙李白有《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诗,这二首诗可以作为李腾空是道士的佐证。而诗中“送内”的“内”也是出生于贵族家庭——宗楚客家的宗氏夫人。《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选载有女道士冯得一的事迹,云其是“赠工部尚书昭泰之孙,鸿胪卿绍烈之季女”[6](P814)。但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却偏偏“炼骨道成,玄根厌世”,“精五千之玄理,明六一之丹方”[6] (P814),最后成了五通观威仪和观主,一个标准的道门领袖;在民间,有白日飞升的华阳谢自然、尸解仙化的南海卢眉娘、鹤飞尘外的庐山梁洞微、服食云母的广州何仙姑等等。《新唐书?百官志》载:“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八,女官九百八十八。”[7](P1252)天下道观中女性多于男性似乎不太可能,但唐代女性入道的普遍性从这个数据可窥其一斑了。

唐代崇尚道教的风气对女性的生存环境影响很大,对那些能诗的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更是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重塑。这种影响反映在她们的诗歌中,就必然会有一种若隐若现的道教情怀。

二、生命本真的向往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衍化形成的。道教贵生重生,把对神仙的向往和对道的信仰融为一体,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和神仙一样自在逍遥和长生。道教的最高范畴是“道”,其真实的内核就是“生命”,道即原初的生命、永恒的生命、本然的生命。《老子想尔注》把《道德经》第章中的“公乃

16

大,王乃大”改为“公乃生,王乃生”;把第章中的

25

“道大,天大,地大,王乃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的两个“王”字改为“生”~

[8](P3233) 。《老子想尔注》中还说:“生,道之别体也。”[8](P33) 意思是说“生”和“道”是一回事,生是道的表现形式,可见其对“生”的重视。东晋神仙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勤求》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9](P222)葛洪认为“生”是天地从道那里禀赋的最大的德行,可见其对“生”的重视。《内观经》云:“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10](P396)南北朝时候的宗教学家、文学家陶宏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失生,非生失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己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11](P475) 这种重视生命、寻求生的本质的思想在道教内部各派别是基本相同的。道教生道相守、生道合一的思想必然让人们去探求不死与永生。对“道”的追寻来源于对生命的执迷,神仙的世界就是理想化的现实人生世界,那里有无限的自由,可以无限地恣意享乐。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青春焕发、高蹈豪壮、积极进取的时代风气使道教更具“主生”、“主乐”性。尽量长生、纵情享乐这一对人类本性中最为原始的心理需求,成了唐代社会既可以理解又未免凡俗的迫切欲望。 《道德经?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12](P148)在这里,道教始祖李耳的“真”还是名之为“道”的真,是宇宙精神的“真”,是最高的“真”。但是,道教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非常世俗化的宗

109

教,它在形成之初就有两个走向,一是用符箓禁咒、斋醮仪式等向民间靠拢,另一个走向是改造先秦老庄哲学,用哲理思辩吸引有文化的上层文人。道教发展到唐代,已经开始了很明显的分化。反映在对本真的追逐上,道教除了对形上的宇宙的“真”进行不懈探索,还有对世俗欢乐生命的“真”的孜孜寻觅。生命唯有通过肉体才能感到活着,纯粹的精神渴求和哲学思辩固然重要,但追逐俗世生命的永恒也未免不是对人的存在和生命本真的探求。“仙道贵生”一直是道教的传统,追求长生久视是道教徒的目标。成仙就是使肉体生命永恒并且能让生命快乐地永恒。“仙”是凡人心造的一个奇异幻象,它包涵了凡间许多的美好愿望和俗世欲望的舒张。《道德经?二十五章》云:“道法自然。”[12](P163)当“道”从天上走向了人间,这里的“自然”或许也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那就是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自自然然的欲望流露、真真实实的心灵显现。葛兆光先生在《想象里的世界》一文中评析到:“中国土生土长道教抓住了圆首含气,孰不乐生而畏死这一人类的共同心理,既不禁欲,又要长生,既能享受人间欢乐,又能超凡脱俗,既快活,又高雅。”[13](P38)是的,道教的真实给了人实实在在的梦寐追求。是真?是幻?是梦境?是现实?扑朔迷离!在道教的世界里,公主妃嫔看到了心驰神往的浪漫生活,佳人才女看到了魂牵梦萦的自由不羁,贫女农妇看到茶饭无忧的人间天堂,她们带着对生命本真的向往,纷纷涌向道门。

三、生存空间的拓展

相比其他的宗教,以长生不老为宗旨的道教给予女性的空间是较为宽松的。道家思想是道教哲学的主要源流之一,而道家却建立了一套主阴的哲学体系。《道德经?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2](P85)所谓玄牝即微妙的母性,是女性不可思议的生育力的象征,道家以此来象征“道”生万物的绵绵不绝。在此基础上,道家又以女性的博大宽容、柔韧谦和、慈俭不争等等品格对“道”的义理体系进行了建构。道教把这种主阴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信仰体系。早期道教五斗米教就信奉五方星斗,特别推崇北斗。北斗在五行五方中配水,故主水,为阴。《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卷中《元阴隐秘要》亦云:“阴者,阴为无也,无则能变化,能无能有,出生入死,包容隐显也,如临军之用兵法也,六阴无形,用之则应。凡有道之士用阴,无道之士用阳,阳则可测,阴则不可穷也。”[11](P585)受这种主阴思想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体系里面有了女性的身影,西王母和众多的女仙成了道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中的重要部分,

而道门内也出现了和男性一样为师、为祭酒的女性宗教

领袖。比如众所周知的南岳魏华存夫人就是汉末道教创

始阶段的天师道祭酒。受此影响,南北朝时期,女性入

道修行已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到了唐代,更是颇具规

模。在民间,一般的接神、祀神活动都不排斥女性,甚

至出现了必须由女性自己主持的像中秋这样的宗教活

动。道家和道教对女性的这种宽容和接纳给地位低下的

封建女性一个道教教义庇护下的避风港,也拓展了会诗

的唐代女性的生存空间。

日本僧人圆仁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

唐武宗尊崇道教、宠幸女冠之事:“二月,驾幸右街金

仙观,观中有道士,甚有容。天子召见入意,敕赐绢

匹。遂宣中宫令修造观,便通内,特造金仙楼。其1000

观本来破落,令修造华丽,天子颇驾幸。”[14](P259)据牛

致功先生考订,认为这段记载是可信的。唐代著名女冠

诗人李冶在其诗歌里也反映了此事:

无才多命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

发,多惭指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

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逢。[15](P9156)

君王对女道士的偏爱和垂青影响了世风。盛唐以

后,社会和道教内部的风气急剧变化,世大夫佚乐之风

大兴,女道士往往以其特殊的身份活跃在各种社交场合

里,成了士大夫生活的点缀。那些活跃在贵族世界的女

冠大多能歌善舞,文人们欣赏她们的美丽容颜与灵动的

才情,把和她们交往视为雅事,往往向她们表达对人生

的见解或者是自己的倾心与爱慕。在唐人的诗词歌赋、

笔记小说里留下无数文人与女道士交往的记载:李商隐

和女道士宋华阳三姐妹就有一段让现代人至今仍然乐意

探寻的悱恻情愫;刘长卿、李白、白居易、元稹、李

有、武元衡、马凭等人也留下与女道士交往的诗作。白

居易《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一诗云: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

莲。晚院花独立,春窗月伴眠。回眸虽欲语,阿母在旁

边。[15](P4964)

在白居易诗中,这哪是一清心寡欲、不问世事的女

冠,这明明是一个娇羞欲语、清丽动人的可爱的青春少

女!李白在《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中写到:

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

云。足下远游履,凌波声素尘。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

人。[15](P1810)

李白描写了与其交往的女道士高逸清远的风姿,非

常清晰地刻画了她的女性美。这种女性美并不以宗教的

道德评价为标准,不能引起人们的敬畏和崇拜。

在唐代大多数文人的笔下,女道士神圣光辉、让人

110

敬畏的的宗教性格已经不再凸显其重要地位。出现在他们诗歌里的都是男性观照下的凡俗的、旖旎多姿的女性形象,其宗教的神圣性大大降低了。这种诗歌现象的出现是唐代道教世俗化的真实写照,也是唐代女道士的道教情怀向俗世频频回顾的结果。

《全唐诗》中,也有许多女性写给道士的酬唱诗歌:比如薛涛的《送扶炼师》、《酬杨供奉法师见招》,鱼玄机的《寄题炼师》、《访赵炼师不遇》等等。

在儒家“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教条下,帝王贵胄、文人雅士乐于和女道士交往,有意无意地和女道士进行有一定层次的思想交流,这自然从某种角度滋养了唐代女性的道教情怀,给予了她们生存的缝隙!

四、生命翻腾的调和

唐代是一个强大的盛世。由于种种原因,唐前期儒学的影响远不及释、道二教势力强大,但作为一种几千年来官方的意识形态和正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儒学的正统地位是任何宗教都取代不了的。唐统治期间,从唐太宗开始,统治者在思想文化方面一直没有抛开儒教,而是实行儒、释、道三教互补政策,让儒、释、道同为其政治统治服务。可见,唐代儒学的衰微只是相对于释、道二教极盛而言的。在唐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虽然还没有形成主流,但社会风尚仍然希望居家的女性贤淑温良、湮灭才思。《全唐诗》卷七九九在孙氏诗前有一小序:“孙氏,乐昌(一作安)人,进士孟昌期妻也。善诗,每代夫作。一日忽曰:‘才思非妇人事。’遂焚其集。”[15](P9085) 可见,尽管唐代女性的地位在整个漫长的封建岁月里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但女性仍然不可能完全独立。不过,在道教的范围里,作为方外之人的女道士,却享有一定的自由。唐代女性入道者很多,但入道的条件却比较高,《唐会要》云:“诸色人中,有情愿入道者,但能谙记《老子经》及《度人经》,灼然精熟者,即任入道,其度人经情愿用黄庭经代之者,亦听。”[2](P867) 这要求入道女性有一定的文化涵养和聪慧的头脑。而且道教的不少经书,比如《周易参同契》、《黄庭经》都是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书写的,这就要求入道之后的女性能读诗、懂诗甚至能写诗。这样,许多历经无数痛苦、挫折和打击的女诗人就利用道教这样一个空间来抒发自己心中不平之块垒。

唐代道教盛行,长生不老的许诺确实令人神往,但并不是所有的女性走向道门都是诚意求仙的。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如意,让她们的痛苦与悲哀无处发泄,于是在生命的翻腾中她们借道门作了一种调和。 从唐代女性入道的具体原因中,我们可以窥见许多女性入道的无奈。唐代帝王广蓄佳丽,无数的宫人在后宫浪费她们的美妙年华。待到垂暮之年,又被迫入道。韦应物《送宫人入道》诗云:

舍宠求仙畏色衰,辞天素面立阶墀。金桂拟驻千年貌,宝镜休匀八字眉。公主与收珠翠后,君王看戴角冠时。从来宫女皆相妒,说着瑶台总泪垂。[15](P2014)

宫人侍奉帝王,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个在同伴的妒忌中艰难存活、到年老又不得不“舍宠求仙”的宫女是非常让人同情的。入道的路上有她多少的绝望与无奈我们已不得而知了,唯一知道的是道教最终成了她心灵和情感安顿的所在。殷饶藩的《宫人入道》诗把宫女入道的无奈与痛苦刻画得更深了:

卸却宫妆锦绣衣,黄冠素服制相宜。赐名近奉君王旨,佩箓新参老氏师。白昼无情趋玉陛,清宵有梦步瑶池。绿鬟女伴含愁别,释尽当年妒宠私。[15](P5615)

在这首诗里,入道宫人的痛苦与无奈更加深化了,连曾经与她斗宠的少女都为她忧愁而尽释前嫌,对这个入道宫人的迷茫与无可奈何我们也隐约可知了。当然,也有一些宫女是因为年老色衰、厌倦尘世生活而自愿出家的。于鹄的《送宫人入道归山》诗云:

十五吹箫入汉宫,看修水殿种芙蓉。自伤白发辞金屋,许著黄衣向玉峰。解语老猿开晓户,学飞雏鹤落高松。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15](P3502)

这首诗冷静地描述出了白发宫女平静的心境: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残生所求,唯有那份宁静!唐代的许多妓女在经历了繁华世相之后,有的老大嫁作商人妇,有的则把余生寄托道门。杨巨源《观妓人入道二首》其一云:

荀令歌钟北亭里,翠娥红粉敞云屏。舞衣施尽余香在,今日花前学诵经。碧玉芳年事冠军,清歌空得隔花闻。春来削发芙蓉年,蝉鬓临风堕绿云。[15](P3742)

当然,许多女性入道还与她们爱情婚姻的不幸有关。唐代诗人马凭《赠马炼师》云:

心嫌碧落更何从,月帔花冠冰雪容。行雨若迷归处路,近南惟见祝融峰。[15](P3292)

这里用楚怀王游高唐遇神女的巫山行雨典故,暗示了马炼师在凡尘俗世的恋情;“碧落”是道教中的神仙境界,“心嫌碧落”反映了马炼师不得已而修道的事实,而“月帔花冠冰雪容”更用其美丽的容颜反衬出她爱情失落的怅惘和遗恨。李冶和鱼玄机是中唐有名的才女和道士。她们的情感生活曲曲折折、幽怨凄然。女诗人李冶的《八至》诗大概源于她入道前不幸的婚姻生活:

111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15](P9157)

正是对人世人情和夫妻生活的彻底绝望才使她遁入空门。鱼玄机更是在她的《赠邻女》一诗中绝望地呐喊着她被压抑的悲怆和奔突的激情:“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15](P9145)她们在沉重和痛苦的爱情生活里黯然心碎,最终选择了道教这样一个角落来寄托她们的情思与才情。

参考文献:

田晓膺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初探四川大学学报,[1].[J].

 ,()

20042.

[宋]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M].1991.

[后晋]刘

[3]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M].1997.

[唐]武则天赐胡洞真天师书全唐文北京:中华书[4].[A].[C].

 局,1982.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道藏第册北[5].[A].(5)[C] . 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 版社联合出版,1988.

[唐]翟约大唐五通观威仪兼观主冯仙师墓志铭并序 [6].[A].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C].2001.

[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7].[M] 1997.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M].1991.

[9][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勤求道藏(第册)北

.[A] .28[C].

 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 版社联合出版,1988.

道藏(第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10]11[M].

 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道藏(第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11]18[M].

 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

[12].[M].1983.

葛兆光想象力的世界北京:现代出版社,

[13].[M].1990.

[14]牛致功唐代碑石与文化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

.[M].2002.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

[15][M].1997.

The Causes for the Taoist Concern of Females in the Tang Dynasty

TIAN Xiao-ying

(,,,,,)

Institute of Religion Stud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610064China

Abstract There were many females who were good at poems and their poems were suffused with a concern of Taoism in the Tang Dynas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their concern of Taoism from four facets as follow: (1) The vogue in the Tang Dynasty that esteemed Taoism affected the females. (2) The females in the Tang Dynasty yearned for inbeing of lives. (3) The females in the Tang Dynasty expanded their life space in the world of Taoism. (4) The concern of Taoism mitigated the sufferings of the females in the Tang Dynasty.

Key words;;

The females in the Tang Dynasty Concern of Taoism Causes

[责任编辑:杜雪飞]

(上接第页)

102

The Development of Tea Marke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 in Ming & Qing Dynasties

SUN Hong-sheng

(,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Financial & ,,,)

Economic University Beijing100081China :

Abstract I n Ming & Qing Dynasties, the tea production developed continuously, tea marke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lso enlarged continuousl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basis of tea market development in Ming & Qing Dynasties, and thinks the escalation of merchand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key reasons for tea market enlargement.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e writer probes into tea markets in villages and cities deeply, analy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ea marke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ea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Key words;;

Ming & Qing period Rural tea market Urban tea market

责任编辑:杨宪

[]

112

道教与香

道教与香 林翔云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宗教轨仪中供奉神灵时,要求有香、花、灯、火、果五种供奉。五种供物表示天地造化、万物相生相克之理,以合神明之道。 五行: 金:用铜铁成锭,贴金箔代替; 木:即香,用香刻成假山; 水:即净水,用净盂盛之; 火:即灯; 土:黄土取方一块。 道教称香有太真天香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自然香、清净香、妙洞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 宁全真在《上清灵宝》卷五十四言:“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无为者,意也。清净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达上清也。洗身无尘,他虑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乱,以意役神。心专精事,穹苍如近君,凡身不犯讳。四香和合,以归圆象,何虑祈福不应。妙洞者,运神朝奏三天金阙也。灵宝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万灵临轩,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运神会道,不可阙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气,灵宝慧光,即此道也。以应前四福应于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无为之纯诚也。以火焚香者,诚发于心也。”道教在斋醮仪式中,将烧香行为都规定了名相,其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佛道经典及中国史书上出现过的香料种类相当繁多,这些香料主要的功能有四项: 一是作为洁净宗教修行者的工具,包括外在形式的清净与内在层次的神圣化; 二是作为医疗之用,广义地说,透过在宗教仪式中焚烧各种香,可以医疗人身上的不同病痛,甚至可以赦除人的罪过; 三是被视为供养神佛的对象,藉由焚香的动作,以香的芬芳气息来取悦神佛,使其降福,甚至有香可以作为神佛的食物等观念的存在; 四是作为神圣与人的中介物质,或是可以让人更接近神圣的物质:透过香,人可以接触到“神圣”,不论直接或间接。 道观烧香 香是道教斋醮法坛的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灵通三界,是通真达灵的信物,道经中多有记载。道教斋醮用香非常讲究,道门香一定要用好的香料,清净至要。醮坛焚降真香、詹唐香、白茅香、沉香、青木香等。

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 1 原因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特点 ①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泽被东西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饮食文化

唐代的饮食文化 [摘要]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代饮食文化中也具有了浓厚的道教色彩。虽然唐代人们食用的蔬菜主要来自园圃的供应,然而采食野菜仍是当时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一来利用野菜充饥,二来也为自己的食物增添新爽的口味。在唐代,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关键词]唐代;饮食;文化;道教;野菜;酿酒;胡食 一、唐代饮食文化中浓厚的道教色彩 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因为自己姓李,于是将老子李耳追命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倍加推崇道教,使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仅次于佛教的重要宗派。因此,一些道教的习俗风靡了全国,道教对唐代的饮食也有了深刻的影响。 1.鱼、肉在饮食中受到多方限制 道教的教规对信徒的日常饮食有严格的约束,禁食荤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唐朝统治者为了追尊道教,将道教的禁忌推行全国,使全国百姓都以此为约束。734年十月特下令“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宜禁断宰杀渔猎”。这样,大唐的百姓即使不信教,也必须遵循此制,前后食素三天。 道教经典中认为龙多为鲤鱼转化而来,神圣不可侵犯,食之者将遭遇大祸,加之“鲤”与“李”谐音,唐代统治者于是严禁捕杀食用鲤鱼。731 年正月唐玄宗下令“禁捕鲤鱼” ⑵,凡捕得鲤鱼者必须放生,街市有贩卖鲤鱼者杖六十⑶。推而广之,唐代统治者更是制定出一系列条例,限制钓鱼食用,将禁食鲤鱼推广到限食一切鱼虾。因此,在唐代鱼类经常成为难入肴馔的珍稀。 2.道教名词在菜肴中频繁出现 道教名词频繁地出现在饮食、菜肴之中的情况在唐代前基本没有,然而在唐代的菜谱中却经常出现,形成一种时尚,。用道教名词命名食品、菜肴大体可分为如下三类:(1)直接称之为道人的,如“菊道人”⑷。(2)用“神仙”、“仙人”命名,如“玉桂仙君”⑸、“仙人鸾”、“八仙盘”、“神仙粥”等等。(3 )用道教传说或典故命名。道教讲求长生不死,所谓仙,按照《释名·释长幼》的解释是“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按照这一说法,唐人食品、菜肴中便产生了许多以“长生”、“长命”来命名的肴馔,如“长生粥”、“长命面”等等。 3.道教节日及节日饮食习惯引入民间 由于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道教节日在唐代颇为流行,节日的饮食习俗也被带入了民间。道教将上元、中元和下元分别作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大帝的生日,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唐代统治者将三元节进一步推广,下令民间百姓也必须遵守三元日食素并且禁捕杀渔猎的规定。今天上元节即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唐代无疑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朝代,它的“开放性”特征为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女子提供了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历史舞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唐代女子享受了比前代女子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大的受教育权。下面我将从伦理教育、家庭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唐代女教的了解。 我国古代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女“生而不平等”比比皆是。即使在唐代,女子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任然是服从男权社会,使其更地顺从丈夫、侍奉公婆、治家教子,所以“三从四德”依然是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三从四德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唐朝女教书《女论语》、《女孝经》等妇德教育文献,都围绕封建伦理道德,具体阐述了妇女礼教规范。核心是让女子知晓为妇之道,以便日后很好地“事夫”。此外,唐代还很注重对女子“孝”的教育,唐玄宗颁布重出了《孝经》,鼓励和倡导全社会进行孝的教育。 虽说操守贞节是古代对妇女的最基本要求,但唐时少数民族的各种风气强烈地冲击了汉族原有的封建礼教桎梏,唐代妇女也受此影响,不少女子冲破世俗观念,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自主选择婚姻、已婚妇女离婚改嫁或夫死再嫁的例子在唐代也不胜枚举。而且唐朝社会诸多“妒妇”和“惧内”的事例,不仅反映出唐朝女子泼辣果敢的个性,也反映出她们不依赖丈夫,自信独立的特点。这与唐代女子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她们有了文化知识,本身素质提高,对地位的要求当然也有所上升。 在唐代,普通人家的女子也是无法获得受教育机会的,所以女教的普遍模式依然是家庭教育,只能在家庭接受父母兄长特别是母亲的言传身教。由于母亲的教育与子女的成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女子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正因为唐代女子普遍受到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也促使她们教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 对女子而言,社会对她设定的角色是一个能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事的贤妻良母形象。因而,家政技能是母亲对其进行家教的主要内容。女子在出嫁前要接受纺织、助祭、采桑养蚕等家务工作的训练,以便将来在夫家能操持家务。需要指出的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影响下,唐代女教允许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水平。 在古代艺术世界的殿堂里,唐代妇女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女子艺术教育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歌舞和书法领域中。 在诗风鼎盛的唐代,女子学诗已成普遍现象。而公认为成就最大的是居然是社会地位低微的娼妓、女冠。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娼妓女冠们大多生活经历颇为丰富多彩,饱尝世间冷暖,因而她们有更多的人生感慨和复杂情绪;再着她们的身份地位特殊,较少受到世俗礼法约束,有更广泛的社交生活,取材相对容易,因而她们的思想精神更加自由流动;同时受到来往文人骚客的熏陶,文化修养随之提高。比较出名且保存诗作最多的是薛涛、鱼玄机,李冶,她们与刘采春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在唐代,女子的歌舞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坊和梨园,教导宫人女子音乐和舞蹈的技艺,教授的乐舞内容也比较多元化,既有中原传统乐曲,也有从西域传入的胡人舞蹈和音乐,这是在其他朝代是很难看到的。这开启了女子艺术教育的风气,使唐代女子的艺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最新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版:隋唐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 2、隋唐时期的经济 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三教合一 4、唐太宗 复习建议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同时经济方面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唐文化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 隋唐时期 时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总体时代特 征 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以①制和②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经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③、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 隋唐时期以④、⑤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 唐文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 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火药 考点聚焦 考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如图所示:

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二)科举制 1.创立和完善: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首创殿试,开创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评价: 进步性——①冲破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局限性——忽视实用性学问的研究,科技发展受到影响。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1)背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3)出现原因: ①政治:选举贤能,虚心纳谏;制定《唐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经济:本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③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发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在洪荒时代,由于人力有限,经常受到自然灾害,所以人就对自然产生敬畏,希望得到自然的庇护,自此开始出现道教各种神的雏形,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这些都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及繁荣打下基础。东汉时期为道教的发展初期,其中,汉明帝身体力行,修心养性,并且在洛阳皇宫中积存了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桓帝时曾派中常侍左官到苦县(今鹿邑县,是老子李耳的老家)祭祀老子,并下令将天下所有祠庙中的其他神主、偶像毁掉,改祀黄帝、老子。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道先佛后。洛阳御苑就是按道教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仙境修建的。唐时,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大崇道教。直到北宋时期,道教仍在繁荣发展。北宋建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太宗祖籍洛阳,因崇信道教。金元时期流传的道教为“正一道”、“太一道”和“真大道”,后陕西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在河洛兴起,上述三教均不再传。王重阳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弟子又创了好几派,使得道观遍布。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也大力推崇道教。但是,由于明初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因而基本没有大的发展。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曾宣布佛教为国教,所以禁止道教传播。虽在民间活动较盛,但道观及活动规模都很小。 民国时期,曾宣布废除道教,但民间仍有道教信仰活动。冯玉祥驻洛,倡导打神办学,很多道观多被用来办学,庙产亦被充公。到建国前夕,道教在洛阳几乎泯灭。1958年,人民政府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原道教重点活动场所的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管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各教一样,道教活动全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事务部门恢复工作,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不适做法进行纠正,平反了冤案,退还庙宇财产,安置道教职业人员,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道教活动逐渐走向正常。 道教基本信仰 其一,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因此道教有了庞杂的神明系统,信奉的神仙有很多,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真武大帝等。 其二,道教的另一个信仰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道教重生,追求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飞天,长存仙界。

(日语毕业论文)从日本女性婚恋观看日本女性社会地位

关于倭寇称呼的研究 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关于日语中表示原因的表达方式分析--以から?ので?で?に为中心 从福利?服务看日本的养老机构 浅析川端康成童年经验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性 浅论日语的暧昧表现和其原因 [毕业论文](英语系毕业论文)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及其特点 从名片文化看日本独特的礼仪 浅论日语敬语 从路易威登看中日两国奢侈品市场的变化 关于日语中的暧昧表现研究 たら、なら、と、ば的用法分析 日本妖怪文化的变迁-以天狗为中心 有关村上春树的恶的研究--以《寻羊冒险记》为中心 从日剧《半泽直树》看日本人性格倾向 从企业文化看日本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甘え” 从化妆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关于现代日本女性的继续就业 婚外情心理的中日比较――以《蜗居》和《失乐园》为例 从《人间失格》看太宰治的精神世界 从和色看日本人的色彩感觉 关于情态副词「やっと、ようやく、ついに、とうとう」等的意义与用法的研究森村诚一《人性的证明》中的人性的意思 母语干涉下的词汇误用 从日本古典文学看色彩美学 关于上田秋成和泉镜花的怪异文学分析 关于日本的“少子化”的原因和对策——女性方面看 从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看“と”“ば“たら”“なら”的用法区别 从“落语”看日本人的幽默 关于日本啃老族的分析 关于日本年轻人用语的特征和流行原因的考察 从雇佣制度看中日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 从松下公司看松下幸之助的灵魂 浅论“こと” 关于伊坂幸太郎作品中动物的作用 从《菊与刀》看日本文化 中岛敦作品与中国古典原著的对比—以《名人传》与《李陵》为例 神道教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 从铁路便当看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 浅论日语中的外来语 中日高学历穷忙族的比较研究 浅析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对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素质教育的分析

略谈唐代墓葬中的道教因素

道教与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渊源,这使得它在唐代具有了国教的性质,并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发展势头。在李渊起兵前后,道教徒们为他制作图谶,大造舆论,甚至给以经济资助,有的还直接参加了他的起义队伍。茅山道士王远知曾向李渊密告符命,李淳风借老君之口宣称李渊乃受命之君,楼观道士岐晖则测定李渊必是“真君出世”。李渊称帝后,即一再宣称“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历数有归,实惟天命”[1],并确认他与道教教主老子的一脉相承,尊老子为始祖,还对道教徒大加封赏,努力提高道教地位,并由此掀起了唐代崇奉道教的热潮。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推进高祖李渊的崇道抑佛政策,积极兴建道观,并为一些道观书额。唐高宗封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并立祠堂,天下诸州广置观所;还下令以《老子》为上经,令天下百官皆习,并把它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对道士也是倍加优宠,让他们隶属宗正寺,把道士作为宗亲对待。唐玄宗更是神化“玄元皇帝”,大批制作玄元皇帝的图像,颁行天下,同时,他又积极开展对道经的收集、整理、注释和传播,不断扩大道教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各地道教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统治者的崇道活动也有所减弱,但崇尚道教、尊奉其祖玄元皇帝的既定政策仍然作为维系李唐王朝的精神支柱而继续受到重视,从而促进了道教在中唐以后的恢复和发展。 道教在唐代臻于极盛,对全社会的影响力也就大为增强,在唐代墓葬中表现也相当突出。道教信仰的内容庞杂,主要来源于原始巫术、秦汉方仙和先秦道家的思想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创建发展起来的道教,谙熟符咒禁祝的祈禳压镇,擅长炼丹服食的神仙方术,注重养性修身的养生之道。道教为世人描绘了极乐的境界—— —神仙的理想生活,于是神仙世界成了世人企及的至高境界。道教又是一种极其贴近世人生活需求的宗教,它为自身作了很好的定位,即在人与神鬼之间充当媒介,以法术沟通人神,阻隔人鬼,成了世间的拯救者。道教施法需要借助灵器来完成,其符印剑镜就成为上通神明、下达鬼怪的神物,人们在试图躲避象征死亡的鬼魅世界时,会想到借助符印剑镜等道教法物来作为护身的法 略谈唐代墓葬中的道教因素 武玮 (河南博物院,河南郑州450002) 【关键词】唐代墓葬;道教;镇墓石;柏人俑;石真;壁画 【摘要】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唐代得到迅猛发展,其表现在墓葬方面,出现了大量的与道教有关的镇 墓石、柏人俑、石真、十二时俑等随葬用品,同时墓葬壁画中反映道教升仙题材的内容也更为繁兴。 5 --

略论唐代妇女的经商活动

略论唐代妇女的经商活动 唐代妇女的经商具有被动性,多因寡居,生活无着不得已而经商。由于她们经济力量不足,只能选择投资少、资金周转快的行业,所以经商的行业面相当狭窄,仅限于旅店、餐馆、酒店等少数服务性行业。经商的规模较小,经营的地域范围也较为狭小。在经营过程中,不少人利用女性的特点经商,同时注意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女子有胆识、有气度,颇具侠肝义胆。 标签:唐代;妇女;经商活动 唐代妇女与其他朝代的妇女相比,在许多方面都以其引人瞩目的特有风貌独领风骚,所以评述、研究唐代妇女的论著明显多于历代Ⅲ。从总的研究状况看,对唐代妇女地位、观念、生活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妇女在经济方面的活动尤其是经商活动则关注较少。高世瑜的《唐代妇女》与李斌城等人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都涉及了妇女的经商问题,但由于两书选题各有侧重,未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宁欣《唐代妇女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太平广记>为中心》一文,以《太平广记》的史料为主对唐代妇女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论述,如个体小生产和家庭手工业、商业旅店业与餐饮业、娱乐业及娼妓业、信贷业,以及以出卖劳动力为主的个体小生产者、个体小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指婚媒中介女巫占卜经纪人一类)和官私婢女等所参与的经济活动,对妇女参加经济活动的特点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由于题目的关系,该文对妇女的经商问题没有展开探讨。在本文中,笔者拟就唐代妇女经商涉及的行业、经商的特点等问题略作梳理,就教于方家。 一、妇女经商的类型 唐代妇女由于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及个人能力的关系,经商的规模、行业门类也不相同。她们经商的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较大规模的经商与中小规模的经商。 (一)较大规模的经营 地域辽阔的唐代中国,商人的活动通常是进行地区性的贸易。如太原人石宪、郏城人姜崇贵之父、巫峡的尔朱氏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唐代妇女也有跨地域经商且经营规模较大的,俞大娘是一典型。当时江湖语云:“水不载万。”是说大船的载重量不过八九千石,然则大历、贞元年间,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自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此则不啻载万也。俞大娘所率的商船十分巨大,往来于江西、淮南之间进行长途贸易。船上俨然是个小社会,住有人家、建有街巷、种有菜蔬。资料中对这位俞大娘的描述可能有些夸张,但“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她的船队规模大、经商地域广、交易额较大应是没有问题的。豫章估客女谢小娥,“嫁历阳侠士段居贞。居贞负气重义,交游豪俊。小娥父畜巨产,隐名商贾间,常与段婿同舟货,往来江湖。时小娥年十四,始及笄。父与夫俱为盗所杀,尽掠金帛。段之弟兄,

隋唐文化 含部分答案

知识梳理

一、课堂练习 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2016丰台一模14)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④私营商业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以诗证史是一种史学研究方法。下列诗句中可用来佐证中国瓷器发展的是 A.越毂缭绫织一端,十匹素缣功未到 B.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C.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吐分明 D.铸锅烟接炼锅烟,村畔红光夜烛天 4.“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A. 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 B. 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C. 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5.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上述材料突出说明宋代科技A. 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 B.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 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D. 开始形成理论体系 6.(2017昌平二模41)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中华文明史》 依据材料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8分) 二、课后作业 1.高考总复习检测第三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到5题、练习二1到5题(把答案在本试卷和检测

道教与女性,世界上唯一崇尚男女平等的宗教

道教与女性,世界上唯一崇尚男女平等的宗教 道教是世界上最珍视生命的宗教,尊重女性,崇尚男女平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和谐和平衡,天地万物只有氤氲和谐才可长久;道教女性在自身修行修养行持上,为后人做出卓越的贡献为道教女性树立了榜样。女性作为人类社会中阴柔的象征,也即是“道”的体现,“弱者道之用”道祖把这种美德用在政治,修身,生活上,这个“弱者”,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种软弱;而是似水一样的柔弱之性,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上善若水,水是德的体现,正是这种“柔弱之道却是天下事物生生不息之源。“厚德载物”,正是她含容万物的特性,无为而自治,化万物为自然,柔弱胜刚强,舌存齿亡,能够保存下来的一定是柔软的。“因此在《道德经》中“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守其雌”等贵柔崇阴的话语,《元阴隐秘要》亦云:“阴者,阴为无也,无则能变化,能无能有,出生入死,包容隐显也,如临军之用兵法也,六阴无形,用之则应。凡有道之士用阴,无道之士用阳,阳则可测,阴则不可穷也”。所以说道祖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女性的阴柔之美及勤劳质朴、吃苦耐劳、慈祥和气、温柔善良,聪明智慧,含容不争等美德哲理化,将女性所特有的性格归于伦理道德如“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教女性的早期发展

女性地位从母系氏族社会一路演变,而日渐下降,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乃是红艳祸水,从而轻贱女性,权贵者可以任意杀害,蹂躏,为他们守寡殉葬。而道教第一部经典《太平经》就对此提出了强烈反对,认为阴阳和合才能生育万物,贱视和杀害女性是违反天道绝天地统的,“太平经”认为男属阳女属阴,男承天统,女承地统,惨害女子,使男女不能平衡,,等于是绝后世,灭人类,违反天道,何况“汝响不得父母所生,若何得有汝乎”?人人都是母亲生养的,当然不能贱杀“地母”。道教为苦难女性请命的呼吁,无疑是正义的进步的,对社会和谐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道教重视生命,尊重女性的教理教义吸引了社会不同层次的女性,使她们看到了希望,明白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女人即不是薄命,也不是祸水,而是有独立人权的,并不依附于任何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修持而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不论贫贱富贵人人平等,在《女仙传》,《列仙传》,《墉城集仙录》等传记中记录了社会不同地位的女性,这些女性虽身世各异,但殊途同归。每个阶层的女子都可以修得正果,,“成仙”的女子,在神仙世界的秩序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墉城集仙录》中,不仅有“凝气”而化的女仙,如“洞阴玄和之炁凝化成人”的圣母元君,“西华至妙之气”凝化而生的西王母,“西华少阴之气”凝化而成的

唐代妇女贞操观

唐代妇女贞操观:守礼节白刃不能移寒如霜雪 李渊时代虞世南应昭为秦王李世民府监写《列女传》以装饰屏风。李世民登基后即在《即位大赦诏》中明确表示:“节义之夫,贞顺之妇,州府列上,旌表门闾。”唐朝立国之初,就要求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贞女烈妇的事迹上报。这种政府性的积极提倡与奖励贞女节妇的举动,无疑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唐朝妇女的贞洁意识。 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36岁死了后,唐太宗曾大力宣扬其写的《女训》三十卷,尽管《女训》已经失传,其内容已不可考。但从长孙皇后曾说过的话“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愿闻政事?”等等来看,《女训》的内容无非是劝导女人三从四德、守节甚至殉夫,宣扬男主外女主内等等思想内容……唐太宗死后为什么连十几岁的小妾们让其出家做尼姑到感业寺为自己守节。武则天也曾是一名节妇,万幸她和李治勾搭上才没当成永远的节妇。从李世民一系列的措施可见唐政府对妇女贞洁的重视。 魏徵寿在缺少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编写《隋书》,在许多前朝重要名人都无传的情况下却不忘写列女传。 《隋书列女传》开篇说: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观夫今之静女,各励松筠之操,甘于玉折而兰摧,足以无绝今古。故述其雅志,以纂前代之列女云。 结尾,史臣曰: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 柳宗元在《河间传》中说:“闻妇之道。以贞、顺、静、专为礼。若夫矜车服耀首饰。族出讙闹以饮食观游。非妇人宜也。” 李翱《杨烈妇传》:“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从这些唐朝男人的文章言论中可以看出强调妇女的贞洁重要。 孟郊《列女操》:“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去妇》:“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静女吟》:“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张籍《节妇吟》:“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虽然这首诗作者以自己比喻节妇,但也渗透出作者及唐朝男人内人深处要求渴望女人守节的意识。白居易《妇人苦》: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身犹抱节。邵谒《金谷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美人抱义死,千载名犹彰。”《贞女墓》:“生持节操心,死作坚贞鬼。至今坟上春,草木无花卉。”从大量的唐朝文献及诗歌表明,唐朝不止要求妇女守节从一而终,而且具有极其浓烈的压迫妇女的社会氛围。 在政府的提倡与奖励下贞洁观念已深入唐朝女人的心里。唐朝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女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立身就说:“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隋唐时中国宗教政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4584708.html, 隋唐时中国宗教政策 作者:李修真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3期 导引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每个朝代有主要思想的宗教信仰。通过这小论文来要研究各朝代流行的宗教有什么。我要研究那朝代兴起那宗教的一些背景是什么样的。 1.隋时期中国宗教背景 隋朝的宗教政策:佛道并用。当时,在长期分裂战乱的社会环境中,汉代那种儒术独尊的态势不复存在;而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发展的道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改造充实后已经羽毛渐丰,并成为维护王权统治的工具;佛教亦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交流在华夏大地扎下了根,且已显露头角。[1]鉴于当时儒学衰败,道统不继,隋文帝不得不在倡导儒学的同时,更 借重佛、道二教来实行精神文化控制。这样的政策也对北齐、北周在北方宗教氛围浓郁、信教人口较多的社会环境中实行或者企图灭佛或者企图灭道的宗教政策的一种纠偏。文帝复行二教,正可以收买人心,安定国政。[2]《随书。高祖上》和《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乙载,隋文 帝杨坚是西魏大统七年(541)在尼姑庵中出生的,13岁以前一直由尼姑智仙抚养。在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少年时代他生活在佛寺中不能不受很深的佛教影响。 2.唐代宗教背景 1)唐代佛教兴起的背景 唐初承袭隋朝旧制,在鸿胪寺设置崇玄署,管理僧、道事务,长官由俗官担任。鸿胪寺是掌管“宾客及凶仪之事”的机构,这与李唐皇室尊老子为本家的政治态度不相适应,所以,唐高宗(649-683在位)将道教划归管理皇家亲属务的宗正寺管理,幹封元年(666),“敕道士录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这种佛道二教管理机构的分置和变化,无疑有扬道抑佛的意图。[3]周武代唐,武则天(684-705)推崇佛教。694年“天下僧、尼录词部”。唐玄宗(705-710在位)即位以后,掀起第二次崇道高潮,开元二十五年(737)令,恢复了高宗时道士、 女冠录于宗正寺的作法。代宗(762-779在位)崇尚佛教,委任功德使者渐多,并增加了总管僧尼帐籍等事务。德宗(779-805在位)即位后,因功德使与词部职权冲突,敕旨内外功德使并停,僧尼悉数归词部。[4]武宗(840-845在位)贬低排斥佛教。道教管理则基本上无变动。唐代中央宗教管理体制屡有变动,大致来说,经历了一个从僧道共管到僧道分管,再到僧道共管的合-分-合的发展轨迹。[5] 2)唐代崇道背景

唐代宗教

唐代宗教 唐代的宗教很多,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摩尼教、袄教以及蕃教、东巴教。其中势力最强、在哲学思想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 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分派,到隋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些较为固定的宗派。佛教各宗派的宗旨相同,思考的问题也名异实同,所不同的是各自的理解和解释。佛教宗派是由崇奉的佛典的不同和理论体系的差异来界定的。佛教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哲学思想到角度看,唐代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四宗:(1)天台宗。崇奉的主要佛经是《法华经》。该宗的特点是融合了南方佛教重内心领悟和北方佛教重外在修行。主张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使南北风格得以融合协调。(2)法相宗。由玄奘创立于贞观年间。主要经典《成唯识论》。该宗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识”演变而成的。“识”分两种,一是内识,即最高的精神本体,一是人的思维和直观感觉。万法唯识,即心外无物。(3)华严宗。主要经典是《华严经》。由武则天的扶持而兴盛起来,到武宗灭佛后衰落。主要是论证“尘世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宣扬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4)禅宗。主要经典《坛经》。其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空无观,否定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二是心本体论,万事万物都由心生。物是虚幻的,只有心是真实的。 道教在唐代地位较高,唐朝一直奉行崇道政策。在唐代影响较大的道教宗派有楼观派、上清派、重玄派。楼观派主要靠朝廷的特别扶持得以发展,但该派理论贫乏,没有独立的教义。在道教理论和哲学思想上贡献较大的是上清派和重玄派。上清派比较注重道士个人的文化修养,注重经典的研习,文化层次比较高。在修炼的方法上,强调“心”即精神意念的调节,注重身心的双向配合,不用符箓咒语之类的法术。重玄派是道教各宗派中哲学思辨层次最高度的一派。“重玄”出自“玄之又玄”一语,形容道的深奥难懂,用思辨的方式解释和发挥老子的学说。认为在世俗的生活中忘却一切,静心守一,才能得道成仙。 唐朝时儒道佛三家鼎力,原则上是儒学为正统,但并不是独尊。当时有佛道的先后问题。建唐时,为了使李家的皇权神圣化,老子被尊奉为国祖,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武则天时又将佛教列为第一,到玄宗时又把道教列为第一。有唐一代,佛道之间的斗争一直很激烈,唐高祖和唐太宗置道教于佛教之上;武则天为了取唐建周,又把道教贬在佛教之下;唐武宗为了打击极度膨胀的佛教寺院的经济势力,听从道士之言,下令灭佛;唐宣宗继位之后,又立即扶植佛教。崇道崇佛多是出于将皇权神圣化的目的,抑道灭佛则常有具体的经济动机,但由于佛教和道教在当时都有其生存的社会基础,因此都没有被打倒。但是,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逐步从外来的宗教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加强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佛道之争,佛教还是占优势的。 总的来讲,佛道虽然有很多的冲突,但是具有很强的融合趋势。儒道佛的融合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三家的学说都是治理天下、安抚民众所需要的;其次是人在不同的时候分别需要儒家的入世进取、道家的进退自如甚至佛教的逃避放弃,仅有一两种精神是不够不完整的;再次是三家在哲学思辨的方式上具有互补性,儒家重视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原则,注重实用,哲学思辨不够深入;道教和佛教对现实持超脱或遗弃态度,游离现实。三者之间的融合实际上都是立足于本家融合另外两家,结果造成三家的并存和不断的改进。

道教在唐代的发展

道教在唐代的发展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影响力和规模却一直以来不如佛教。这和统治者的政策当然是有很大关系的,到了唐代,李氏皇族奉道祖老子李耳为先,对道教实施了一定的扶植,道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一】道教的历史发展 道教一直以来都奉老子为祖,即先秦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道家的创始人——李耳。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宗教,道教的出现相对要晚得多。 公元2世纪时,道教第一位“天师”——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其后的张鲁、张角等人都是其中的知名人物。但不得不承认,此时的道教仍缺乏严格的教义,多带有蒙昧的迷信色彩,组织也较为混乱。而它的竞争者,佛教则拥有着严格的教义,而且拥有着以寺庙为核心的严格组织。 到了北魏统治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一个改良的道教,它的创始人是寇谦,经过上清派、灵宝派道士的推演,此时道教已形成了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三斋、九斋、十二斋。在这个时期,道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北朝统治者的支持,因为相对而言,道教的发展需要的财力支持更少,不像佛教,随处可见富丽堂皇的大寺庙。佛教的过度发展终于招致了统治者的嫉恨,北周武帝时,就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而同时期的道教则还有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道士陶弘景还编撰了著名的《真灵位业图》,这是道教的第一部神仙谱系,对道教的意义重大。 到了隋朝,道教的地位有所降低,因为隋朝的宗教格局基本上是以佛教为支撑的,而道教的影响甚微。隋炀帝在长安兴建了120个佛寺,而道观只有10个。 【二】为何崇道 隋末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乱世,豪杰四起,英雄辈出,逐鹿中原。 李渊,起兵于太原,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氏也是陇西贵族的其中一脉。乍一看出身并不卑微,但事实上,在结束了五胡乱华的乱世之后,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排斥情绪还是比较大的,而李渊一族就带有鲜卑的血统。即便不是这样,历代统治者在掌握政权以后,也都会为自己的出身添上一笔神话的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唐代的统治者们为自己找到了老子这一高贵的祖先。 其实选择道家的原因很多,并不止这一条:隋末的战争中,李渊就很好地利用了道教的符谶来使自己显得更顺天意;相对佛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更好的意识形态。另外,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陈寅恪先生也提到了北朝文化对唐的影响,而北朝的统治者大多都还是倾向于道教的。 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把儒、释、道三教代表人物召集在一起,令之论议。史载,李渊对这一次论议的评价是“三教虽异,善归一揆”,但事实上,整个唐朝,除却武则天当政时期,都还是推崇道教的。 【三】国教 唐朝道教的地位在很多地方有表现: 1、管理机构。唐代对宗教事务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道士隶属宗正寺,而僧

从汉字看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从汉字看古代女性地位的变化 摘要:汉字除了具有书写语言,表达概念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表达复杂文化意蕴的本质特征。从汉字的形体构造上,我们可以窥见先民造字的理据。一直有观点认为某些汉字表现了对女性的歧视,这些字集中反映在女旁字上,我们通过对女旁字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汉字;女性;地位;变化 早在50年代,就有人写信给当时的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指出有些汉字是?含有侮辱妇女意义的遗物?,主张?彻底消除今后文字上的男女不平等现象?。80年代中期有人发表类似的观点,认为某些汉字表现了对女性的歧视。根据汉字特殊的造字理据及具有的表达文化意蕴的本质特征,我们通过对女旁字的分析,可以探讨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一、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夏商以前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女性具有生育子女的能力,在?种的繁衍?上的巨大贡献,曾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例女甲骨文的女是端庄正坐的女性形象,表明女性地位的尊崇。又如?好?字无论甲金篆楷,其结构皆从女从子会意,即表示

妇女应以多生善哺子女为好,其字形结构酷似双手搂抱婴儿哺乳的母亲形象,它极其生动形象地袒呈着华夏先民对女性在?人的生产??种的繁衍?这一巨大功能上无限崇拜的文化心态。 如:?姓?本身即女部字,说明姓氏本源于女性。甲骨文中不少?姓?氏字如?姜、姬、姚、姒、?。《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其中?人所生?即?母所生?。即是说,在先民的观念中,?姓?是因母而得,与父无关。同时,在世系方面,我们也可以从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舜姓姚……等知道五帝时期女性享有较为崇高的社会地位。 二、父系氏族时期——女性地位由尊到卑的转折点 自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女性在婚姻中的优越地位便开始跌落。早先在母系社会中以妇女为中心的婚姻,逐渐让位于以男性为中心的婚姻关系。农业大力发展,生产工具发明,男性的力量使得他们在劳作中占主要地位,掌控经济大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则被非社会性的、繁重的家务所替代。男人们逐渐意识到,女人会生孩子并不是因为她们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男女结合的一种自然现象,于是对女性的崇拜逐渐减弱。当男性认识到自己在繁衍后代中的巨大贡献时,女性的崇高地位正在一步步瓦解。

略论唐代妇女的经商活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略论唐代妇女的经商活动 作者:勾利军, 吴淑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632 刊名: 河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E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5)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4条) 1.胡戟二十世纪唐研究 2002 2.高世瑜唐代妇女 1988 3.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1998 4.邓小南唐宋女性与社会 2003 5.张泽成唐代工商业 1995 6.李肇唐国史补 7.李昉太平广记 1961 8.仁井田陞唐令拾遗(附录) 1989 9.岑参岑参集校注 1981 10.杜佑通典 1988 11.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12.刘昫旧唐书 1975 1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下册)开元435 1992 14.张伟然唐宋时期峡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期刊论文]-中国文化研究 1998(02)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黄玉兰"司马青衫"与"品色衣"[期刊论文]-湖南教育(中旬刊)2010(2) 2.齐昀.QI-Yun慷慨偏多计较空——从家庭伦理的维度解读梁山三女将[期刊论文]-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李海燕.刘冲宇从唐代妇女参与体育看其社会地位[期刊论文]-前沿2008(4) 4.滕新才秦良玉"平台赐诗"考论[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 5.李怡.潘忠泉.LI Yi.PAN Zhong-quan唐代官员常服制度考[期刊论文]-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 6.黄楼.HUANG Lou江淮弩手与唐代政局[期刊论文]-许昌学院学报2005,24(1) 7.聂树平.陶永莉服饰象征理论视野下的悲情秦良玉——赵藏本《秦良玉》京剧剧本之女性主义研究[期刊论文]-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1) 8.纳春英唐代妇女的出行装及其文化意义[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21(2) 9.郭兴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的女性独立意识[期刊论文]-电影文学2010(15) 引证文献(1条) 1.王申近10年唐宋妇女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期刊论文]-妇女研究论丛 20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14584708.html,/Periodical_hnshkx200805045.aspx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