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N-甲基吡咯烷酮(NMP)MSDS

N-甲基吡咯烷酮(NMP)MSDS

N-甲基吡咯烷酮(NMP)MSDS
N-甲基吡咯烷酮(NMP)MSDS

N-甲基吡咯烷酮(NMP)MSDS

导读:N-甲基吡咯烷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1.标识(1)化学名称:N-甲基吡咯烷酮(2)分子式:C5H9NO(4)相对分子量:99.15(5)CAS号:872-50-4(6)危险性类别100%中文名:N-甲基吡咯烷酮,NMP,1-甲基-2-吡咯烷酮2.主要组成与性状(1)主要成分及其含量(2)外观与性状:透明液体有胺样气味3.健康危害(1)侵入途径(2)健康危害:

N-甲基吡咯烷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1. 标识

(1)化学名称:N-甲基吡咯烷酮

(2)分子式:C5H9NO

(4)相对分子量:99.15

(5)CAS号:872-50-4

(6)危险性类别100%

中文名: N-甲基吡咯烷酮,NMP,1-甲基-2-吡咯烷酮

2. 主要组成与性状

(1)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2)外观与性状:透明液体有胺样气味

3. 健康危害

(1)侵入途径

(2)健康危害:可燃性液体和蒸气。会对皮肤、眼睛及呼吸道产生刺激。吞入、吸入或透皮吸收均有害。

皮肤:会导致搔痒、发红、脱皮及荨麻疹。可快速透皮吸收,能将其它溶解的毒素运至体内。眼睛:对眼睛有刺激性并会造成角膜灼伤。

吸入:会产生呼吸道刺激、头痛、恶心、头晕以及困倦

摄入:会导致头晕、困倦、恶心、呕吐、痛性痉挛以及寒战。

4.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在脱掉受污染的衣物和安全鞋的同时用水冲洗皮肤至少15 分钟。如产生刺激或任何其它症状应就医治疗。

眼睛: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眼睛至少15 分钟。需就医治疗。

吸入:将受害者移至新鲜空气中。如呼吸停止,应施予人工呼吸。如果呼吸困难,由具资质的人员给予氧气治疗。需立即就医治疗。

摄入:如仍有意识,应用水漱口。患者可通过喝水或牛奶来稀释胃溶物。除非有医疗人士指导,不可自行催吐。应立即就医治疗。

给医生的建议:无特别建议。针对症状加以治疗。

5. 爆炸特性与消防

(1)燃烧性

(2)闪点

(3)爆炸极限

(4)引燃温度

(5)危险特性

(6)灭火方法:二氧化碳、干化学制品或泡沫灭火。

187℉(88℃)

易燃上限(空气中的容积百分比%): 9.5%

易燃下限(空气中的容积百分比%): 1.3%

6. 泄漏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如果发生泼溅或其它泄漏事故:(时刻穿戴经推荐的个人防护设备。)清除着火源。隔离溢出区域。如可能应使用工具装盛和回收溢出液。用惰性物质将少量溢出液吸收并置于经许可的化学废品容器中。对于大量的溢出液,应用惰性物质将溢出区域堤围,并转入与上面相同的容器。不可任其流入下水道或排水沟。泼溅和泄漏事故可能需要向联邦和/或当地政府报告。

7. 储运注意事项:

将本品置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处,远离热源、引火源及不相容物质。本品应保持容器直立且密闭。应避免容器发生物理性损伤。不可重复使用容器。空容器可能含有残留产品及/或蒸气。未清洗的空容器应贴以标签示警。

8.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确保提供充分的机械通风。在装卸或转移本品处应采用局部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在通风良好的区域无需采用防护措施。如果有潜在的吸入蒸气或雾气的可能,应使用NIOSH许可的呼吸器。警告!空气净化呼吸器在缺氧环境下不能保护工作人员。应根据工作区域受污染程度以及使用环境来选择呼吸器。使用环境绝对不能超出该呼吸器的工作极限。该呼吸器必须得到国立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NOISH)的许可,且必须按照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OSHA)颁布的29 CFR 1910.134规定来使用。

眼睛防护:常规操作时应穿戴带有无孔防护眼镜。根据产品的数量和使用环境来确定是否使用护目

镜或全面罩。

身体防护:应穿戴不渗透性的防护服装,包括工作鞋、手套、实验服、围裙或工作服以避免皮肤与液体发生接触。

其它:在工作区域附近应提供洗眼装置和安全淋浴器。

9. 理化性质

熔点(℃) -11℉(-24℃)

沸点(℃)202℃(396℉)

相对密度(水=1) 1.03

相对密度(空气=1) 3.4

饱和蒸汽压(kPa)68℉(20oC)下<1 毫米汞柱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燃烧热(kJ/mol)

折射率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溶解性

水溶性(质量百分比%):

100%不相容物质:氧化剂及强酸。

10.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稳定:聚合危害不会发生

避免接触的条件:在常规使用和储藏条件下稳定。应避免热、明火、引火源及不相容物质。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氮氧化物。

11. 毒理性情报急性毒性

口服半致死量(大鼠): 3914 毫克/千克

口服半致死量(小鼠): 5130 毫克/千克

皮下半致死量(兔子):4000-8000 毫克/千克(皮肤完好)及2000-4000 毫克/千克(皮肤破损)皮下刺激(兔子):轻度刺激,主要皮下刺激指数为0.5/8.0。

眼睛(兔子):严重刺激。

延迟(亚慢性和慢性)效应:在一项重复剂量研究中,小鼠被喂以3 个月的0,1000,250 0 或7500ppm

的饮食浓度,其中2500 及7500ppm 的剂量会产生肝脏毒性。该研究推断认为1000ppm 是一个NOAEL 许可浓度。

埃姆斯试验:阴性

小鼠微核试验:单次口服剂量低于3800 毫克/千克时呈阴性。

中国仓鼠骨髓试验:单次口服剂量低于3800 毫克/千克时呈阴性。

12. 环境资料

13. 废弃注意事项 RCRA

如果废弃,未加利用的本品是RCRA 规定的有毒废物吗?未被列入。

如果是,RCRA识别号是:不适用。

弃置时其它需要考虑的事项:尽管RCRA 未对本品做出特别限定或列出,仍建议对本品应依照联邦、州和当地的法规进行处理。

本处信息仅针对货运前的产品。对本品的使用和/或变更,如与其它材料相混和,可能明显改变本品的性质,改变RCRA 的分类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14. 运输注意事项危规号

UN编号

包装分类

包装标志

包装方法

15. 相关法规

16. 其他

溶解度参数表

一些溶剂的溶度参数[单位(cal/cm^3)^1/2] 季戊烷 6.3 四氢萘9.5 异丁烯 6.7 四氢呋喃9.5 环己烷7.2 醋酸甲酯9.6 正己烷7.3 卡必醇9.6 正庚烷7.4 二乙醚7.4 氯甲烷9.7 正辛烷7.6 二氯甲烷9.7 甲基环己烷7.8 丙酮9.8 异丁酸乙酯7.9 1,2-二氯乙烷9.8 二异丙基甲酮8.0 环己酮9.9 戊基醋酸甲酯8.0 乙二醇单乙醚9.9 松节油8.1 二氧六环9.9 环己烷8.2 二硫化碳10.0 2,2-二氯丙烷8.2 正辛醇10.3 醋酸异丁酯8.3 醋酸戊酯8.3 醋酸异戊酯8.3 丁腈10.5 甲基异丁基甲酮8.4 正己醇10.7 醋酸丁酯8.5 二戊烯8.5 异丁醇10.8 醋酸戊酯8.5 吡啶10.9 二甲基乙酰胺11.1 甲基异丙基甲酮8.5 硝基乙烷11.1 四氯化碳8.6 正丁醇11.4 环己醇11.4 哌啶8.7 异丙醇11.5 二甲苯8.8 正丙醇11.9 二甲醚8.8 二甲基甲酰胺12.1 乙酸12.6 硝基甲烷12.7 甲苯8.9 二甲亚砜12.9 乙二醇单丁醚8.9 乙醇12.9 1,2二氯丙烷9.0 甲酚13.3 异丙叉丙酮9.0 甲酸13.5 醋酸乙酯9.1 甲醇14.5 四氢呋喃9.2 二丙酮醇9.2 苯9.2 苯酚14.5 甲乙酮9.2 乙二醇16.3 氯仿9.3 甘油16.5 三氯乙烯9.3 水23.4 氯苯9.5

溶剂对聚合物溶解能力的判定 (一)“极性相近”原则 极性大的溶质溶于极性大的溶剂;极性小的溶质溶于极性小的溶剂,溶质和溶剂的极性越相近,二者越易溶。 例如:未硫化的天然橡胶是非极性的,可溶于气油、苯、甲苯等非极性溶剂中;聚乙烯醇是极性的,可溶于水和乙醇中。 (二)“内聚能密度(CED)或溶度参数相近”原则 δ越接近,溶解过程越容易。 1、非极性的非晶态聚合物与非极性溶剂混合 聚合物与溶剂的ε或δ相近,易相互溶解; 2、非极性的结晶聚合物在非极性溶剂中的互溶性 必须在接近Tm温度,才能使用溶度参数相近原则。 例如:聚苯乙烯δ=8.9,可溶于甲苯(δ=8.9)、苯(δ=9.2)、甲乙酮(δ=9.2)、乙酸乙酯(δ=9.2)、氯仿(δ=9.2)、四氢呋喃(δ=9.2),但不溶于乙醇(δ=12.92和甲醇(δ=14.5)中以及脂肪烃(溶度参数较低)。 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δ的计算: δ混=δ1Φ1+δ2Φ2 例如:丁苯橡胶(δ=8.10),戊烷(δ1=7.08)和乙酸乙酯(δ2=9.20) 用49.5%所戊烷与50.5%的乙酸乙酯组成混合溶剂 δ混为8.10,可作为丁苯橡胶的良溶剂。 但是当聚合物与溶剂之间有氢键形成时,用溶度参数预测结果很不准确,这是因为氢键对溶解度影响很大,此时需要三维溶度参数的概念。

浙江省宁波市2020届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有答案(精校版)

浙江省宁波市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 化 学 试 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碱的是 A. Na 2SO 4 B. NaOH C .H 2SO 4 D. CO 2 2.下列仪器名称为“镊子”的是 3.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液氯 B .酒精 C.氯化钠 D.水 4.C+H 2O △ CO+H 2的反应类型是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的是 A. NaOH B. NH 4Cl C.NaCl D.Na 2CO 3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可用于制造电脑芯片 B .浓H 2SO 4可用做干燥剂 C.碳酸氢钠可用于食品的发酵 D .少量金属钠保存在酒精中 7.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 .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I 131 53 B .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C. Na+的结构示意图: D. NaOH的电离方程式:NaOH Na++ OH-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硫和氯气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B.漂白粉暴露在空气中久置会变质 C.在加热条件下,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 D.氯水中真正起漂白、杀菌、消毒作用的微粒是其中含有的Cl2分子 9.下列不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天然气B.生物质能C.煤D.石油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应先检漏 B.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固体和NaOH固体 C.用丁达尔效应鉴别NaCl溶液和KCl溶液 D.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混合溶液的液面下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醇和丁烷都存在同分异构体 B. (CH3CH2)2CHCH3的系统命名是2-乙基丁烷 C.氧气和臭氧互为同素异形体 D.甲烷与异戊烷互为同系物 12.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B(g)2C(g) △H<0,A、C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右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恶臭物质及其嗅阈值

恶臭物质及其嗅阈值嗅阈值单位:10-6,V/V 物质恶臭阈值物质类别物质恶臭阈值 醛类 甲醛0.50 硫化物硫化氢*0.00041 乙醛0.0015 二甲基硫*0.0030 丙醛0.0010 甲基烯丙基硫0.00014 正丁醛0.00067 二乙基硫0.000033 异丁醛0.00035 烯丙基硫0.00022 正戊醛0.00041 二硫化碳*0.21 异戊醛0.00010 二甲基二硫醚0.0022 正己醛0.00028 二乙基二硫醚0.0020 正庚醛0.00018 二硫化二烯丙基0.00022 正辛醛0.000010 甲基硫醇*0.000070 正壬醛0.00034 乙基硫醇0.0000087 正癸醛0.00040 正丙基硫醇0.000013 丙烯醛0.0036 异丙基硫醇0.0000060 异丁烯醛0.0085 正丁基硫醇0.0000028 丁烯醛0.023 异丁基硫醇0.0000068 醇类甲醇33 仲丁基硫醇0.000030 乙醇0.52 叔丁基硫醇0.000029 正丙醇0.094 正戊基硫醇0.00000078 异丙醇26 异戊基硫醇0.00000077 正丁醇0.038 正己基硫醇0.000015 异丁醇0.011 二氧化硫0.87 仲丁醇0.22 硫化羰0.055 叔丁醇 4.5 胺类 甲胺0.035 正戊醇0.10 乙胺0.046 异戊醇0.0017 正丙胺0.061 仲戊醇0.29 异丙胺0.025 叔戊醇0.088 正丁胺0.17 正己醇0.0060 异丁胺0.0015 正庚醇0.0048 仲丁胺0.17 正辛醇0.0027 叔丁胺0.17 异辛醇0.0093 二甲胺0.033 正壬醇0.00090 二乙胺0.048 正癸醇0.00077 三甲胺*0.000032 1-丁氧基-2-丙醇0.16 三乙胺0.0054 酚类苯酚0.0056 环己胺 2.5 邻甲酚0.00028 邻甲基甲苯胺0.026 间甲酚0.00010 烯烃 丙烯13 对甲酚0.000054 1-丁烯0.36 酸类乙酸0.0060 异丁烯10 丙酸0.0057 1-戊烯0.10 正丁酸0.00019 1-己烯0.14 异丁酸0.0015 1-庚烯0.37

4-甲基-2-戊酮

1、物质的理化常数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人吸入4.1g/m3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麻醉;吸0.41~2.05g/m3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以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低于84mg/m3时没有不适感。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2080mg/kg(大鼠经口);LC5032720mg/kg(大鼠吸入);人吸入410mg/m3,头痛、恶心

和呼吸道刺激;人吸入0.82~1.64g/m3,1/2人有眼鼻刺激感。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小鼠吸入82g/m3×20分钟/日×15日,4/9死亡;大鼠吸入4000ppm×15月,致死。 刺激性:家兔经眼:40mg,重度刺激。家兔经皮:500mg(24小时),中度刺激。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氧化剂有引起燃烧有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WS/T140-1999,作业场所空气) 气相色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色谱/质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5.环境标准: 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mg/m3 嗅觉阈浓度 8ppm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用焚烧法。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第四章、萃取的习题解答

第四章 萃取的习题解答 2.在单级萃取装置中,用纯水萃取含醋酸309毛(质量分数,下同)的醋酸一庚晦3棍合液1刷屿,要求萃余相中醋酸组成不大于1096。操作条件下的平衡数据见习题1。试求:")水的用量为若干公斤?(2)萃余相的量及醋酸的萃余率(即萃余相中的醋酸占原料液中醋酸的百分数)。 解: 由30%F x =在AB 边上确定'F .(见习题1附图1) 5联接'F S 过 由10%R x =在溶解度曲线上确定'R ,过'R 作联结线''R E 并与'F S 线交于'M ,则水的用量和萃余相的量可根据杠杆规则确定,即 (1) 水的用量S ''59 10001283'46 F M S F kg M S =? =?= (2) 萃余相的量和萃余率 100012832283M F S k =+=+= ''29 2283807.482'' E M R M kg E R =? =?= 所以萃余率=' '807.40.1 26.91%10000.3 R F Rx Fx ?==? 3. 在25℃下,用甲基异丁基甲酮(MBK)从含丙酮40%(质量分数)的水溶液中萃取丙酮。原料液的流量为1500kg/h 。试求: (1)当要求在单级萃取装置中获得最大组成的萃取液时,萃取剂的用量为若干(kg/h)? (2)若将(l)求得的萃取剂用量分作两等份进行两级错流萃取,试求最终萃余相的流量和组成。 (3)比较(1)(2)两种操作方式中丙酮的回收率(即萃出率)。 操作条件下的平衡数据见本题附表。 习题3附表1溶解度曲线数据(质量分数) 丙酮(A) 水(B) MIBK(S) 丙酮(A) 水(B) MIBK(S) 0 2.2 97.3 48.5 24.1 27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 104 部分: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104部分: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 1 范围 GBZ/T 300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蒸气态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浓度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210.4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 3 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的基本信息 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的基本信息 4 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4.1 原理 空气中的蒸气态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二异丁基甲酮用活性炭采集,二硫化碳解吸后进样,经气相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4.2 仪器

4.2.1 活性炭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活性炭。 4.2.2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为0mL/min~500mL/min。 4.2.3 溶剂解吸瓶,5mL。 4.2.4 微量注射器。 4.2.5 气相色谱仪,具氢焰离子化检测器,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a)色谱柱:30m×0.32mm×0.5μm,FFAP; b)柱温:90℃,或程序升温:初温50℃,保持5min,以30℃/min升温至200℃,保持1min; c)气化室温度:200℃; d)检测室温度:250℃; e)载气(氮)流量:0.8mL/min; f)分流比:10:1。 4.3 试剂 4.3.1 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峰。 4.3.2 标准溶液:容量瓶中加入二硫化碳,准确称量后,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或二异丁基甲酮,再准确称量;然后加二硫化碳至刻度。由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为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或二异丁基甲酮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4.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4.4.1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4.4.2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活性炭管以1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4.4.3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活性炭管以50mL/min流量采集2h~8h空气样品。 4.4.4 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炭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10d。 4.4.5 样品空白: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并立即封闭,然后与样品一起运输、保存和测定。每批次样品不少于2个样品空白。 4.5 分析步骤 4.5.1 样品处理:将前后段活性炭分别倒入两支溶剂解吸瓶中,各加入1.0mL二硫化碳,封闭后,解吸30min,不时振摇。样品溶液供测定。 4.5.2 标准曲线的制备:取4支~7支容量瓶,用二硫化碳稀释标准溶液成表2所列浓度范围的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或二异丁基甲酮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1.0μL,分别测定标准系列各浓度的峰高或峰面积。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对相应的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或二异丁基甲酮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应≥0.999。 表2 标准系列 4.5.3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溶液和样品空白溶液,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值由标准曲线或回归方程得样品溶液中二乙基甲酮、2-己酮和/或二异丁基甲酮的浓度(μg/mL)。若样品溶液中待测物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二硫化碳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4.6 计算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脂肪族酮类化合物

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脂肪族酮类化合物 (本方法引用国标:GBZ/T160.55-200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脂肪族酮类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脂肪族酮类化合物(包括丙酮、丁酮、甲基异丁基甲酮、双乙烯酮、异佛尔酮、二异丁基甲酮、二乙基甲酮、2-己酮)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3.原理 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空气中的丙酮、丁酮或甲基异丁基甲酮用活性炭管采集,二硫化碳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4.仪器 4.1活性炭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活性炭。 4.2空气采样器:流量0~500mL/min。 4.3溶剂解吸瓶,5mL。 4.4微量注射器,10μL。 4.5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色谱柱:2m×4mm FFAP:6201担体=10:100 柱温:90℃ 汽化室温度:140℃ 检测室温度:160℃ 载气(氮气)流量:30mL/min 5.试剂 5.1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杂峰。 5.2 FFAP,色谱固定液。

5.3 6201担体,60~80目。 5.4标准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约5mL二硫化碳,准确称量后,加入适量丙酮、丁酮或甲基异丁基甲酮(色谱纯),再准确称量;加二硫化碳至刻度,由2次称量之差计算出溶液的浓度,为丙酮、丁酮或甲基异丁基甲酮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6.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6.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100mL/min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 6.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50mL/min流量采集2h~8h空气样品。 6.3个体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6.4样品空白:将活性炭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炭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7d。 7.分析步骤 7.1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活性炭管中前后段活性炭分别倒入溶剂解吸瓶中,各加入1.0mL二硫化碳,封闭后,振摇1min,解吸30min。摇匀,解吸液供测定。若解吸液中待测物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二硫化碳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7.2标准曲线的制备:用二硫化碳稀释标准溶液成0μg/mL、400μg/mL、800μg/mL和1600μg/mL丙酮标准系列,0μg/mL、200μg/mL、400μg/mL、800μg/mL和2000μg/mL丁酮标准系列,0μg/mL、100μg/mL、200μg/mL、600μg/mL、900μg/mL和1200μg/mL甲基异丁基甲酮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分别进样1.0μL,测定各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分别对丙酮、丁酮或甲基异丁基甲酮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回归方程。

甲基异丁基甲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甲基异丁基甲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英文名称:methyl isobutyl ketone 中文名称2:4-甲基-2-戊酮 英文名称2:4-methyl-2-pentanone 技术说明书编码:318 CAS No.:108-10-1 分子式:C6H12O 分子量:100.16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回目录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甲基异丁基甲酮108-10-1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回目录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人吸入 4.1g/m3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麻醉;吸入0.41-2.05g/m3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以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低于84mg/m3 时没有不适感。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回目录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回目录 危险特性:易燃,遇高热、明火、氧化剂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回目录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回目录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03部分: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103部分: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 1 范围 GBZ/T 300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和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蒸气态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浓度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210.4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法 3 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的基本信息 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的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的基本信息 4 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4.1 原理 空气中的蒸气态丙酮、丁酮和甲基异丁基甲酮用活性炭采集,二硫化碳解吸后进样,经气相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4.2 仪器

4.2.1 活性炭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活性炭。 4.2.2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为0mL/min~500mL/min。 4.2.3 溶剂解吸瓶,5mL。 4.2.4 微量注射器。 4.2.5 气相色谱仪,具氢焰离子化检测器,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a)色谱柱:30m×0.32mm×0.5μm,FFAP; b)柱温:90℃,或程序升温:初温50℃,保持5min,以30℃/min升温至200℃,保持1min; c)气化室温度:200℃; d)检测室温度:250℃; e)载气(氮)流量:0.8mL/min; f)分流比:10:1。 4.3 试剂 4.3.1 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峰。 4.3.2 标准溶液:容量瓶中加入二硫化碳,准确称量后,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丙酮、丁酮和/或甲基异丁基甲酮,再准确称量;然后加二硫化碳至刻度,由称量之差计算溶液的浓度,为丙酮、丁酮和/或甲基异丁基甲酮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4.4 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 4.4.1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4.4.2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活性炭管以1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4.4.3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用活性炭管以50mL/min流量采集2h~8h空气样品。 4.4.4 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炭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7d。 4.4.5 样品空白: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并立即封闭,然后与样品一起运输、保存和测定。每批次样品不少于2个样品空白。 4.5 分析步骤 4.5.1 样品处理:将前后段活性炭分别倒入两支溶剂解吸瓶中,各加入1.0mL二硫化碳,封闭后,解吸30min,不时振摇。样品溶液供测定。 4.5.2 标准曲线的制备:取4支~7支容量瓶,用二硫化碳稀释标准溶液成0.0μg/mL~1500.0μg/mL 浓度范围的丙酮、丁酮和/或甲基异丁基甲酮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1.0μL,分别测定标准系列各浓度的峰高或峰面积。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对应的丙酮、丁酮和/或甲基异丁基甲酮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应≥0.999。 4.5.3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溶液和样品空白溶液,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值由标准曲线或回归方程得样品溶液中丙酮、丁酮和/或甲基异丁基甲酮的浓度(μg/mL)。若样品溶液中待测物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二硫化碳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4.6 计算 4.6.1 按GBZ 159的方法和要求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4.6.2 按式(1)计算空气中丙酮、丁酮和/或甲基异丁基甲酮的浓度: D V v c c C 02 1) (+ = (1)

甲基戊酮

1、物质的理化常数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人吸入4.1g/m3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麻醉;吸~2.05g/m3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以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低于84mg/m3时没有不适感。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2080mg/kg(大鼠经口);LC5032720mg/kg(大鼠吸入);人吸入410mg/m3,头痛、恶心和呼吸道刺激;人吸入~1.64g/m3,1/2人有眼鼻刺激感。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小鼠吸入82g/m3×20分钟/日×15日,4/9死亡;大鼠吸入4000ppm×15月,致死。 刺激性:家兔经眼:40mg,重度刺激。家兔经皮:500mg(24小时),中度刺激。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氧化剂有引起燃烧有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WS/T140-1999,作业场所空气) 气相色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色谱/质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5.环境标准: 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mg/m3 嗅觉阈浓度 8ppm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

化工原理萃取答案

3.在250 C 下,用甲基异丁基甲酮(MIBK )从含丙酮40%(质量分数)的水溶液中萃取丙酮。原料液的流量为1500kg/h 。试求: (1)当要求在单级萃取装置中获得最大组成的萃取液时,萃取剂的用量为若干(kg/h )? (2)若将(1)求得的萃取剂用量分作两等份进行两级错流萃取,试求最终萃余相的流量和组成。 (3)比较(1)(2)两种操作方式中丙酮的回收率(即萃出率)。 操作条件下的平衡数据见本题附表。 习题3附表2 联结线数据(丙酮的质量分数) 出溶解度曲线和辅助曲线,如图9-5所示。 (1)单级萃取获得最大组成萃取液时萃取剂的用量。 由原料液组成x F =0.4作出F ,连接FS 。由S 作溶解度曲线的切线SF ’,切点为E ,过E 作垂线与辅助曲线交一点,在过此点作水平线与溶解度曲线相交与R 点,连接ER 即为联结线,并交FS 于M 。利用杠杆规则计算萃取剂用量: 36 150076/71MF S F kg h MS ==?= 30 (1500760)1149/59MR E M kg h ER ==+?= 由图读出y A =0.31。 (2)两级错流萃取的萃余相的流量和组成。 根据题意每级萃取剂用量为 S 1=S 2=760/2=380kg/h M 1=S 1+F=1500+380=1880kg/h 由F 、S 1的量用杠杆规则确定第一级混合液组成M 1,用试差法作过M 1点的联结线E 1R 1。

根据杠杆规则得 1111 11 16 18801253/24E M R M kg h E R ==?= 再用S 2=380kg/h 的溶剂对第一级的R 1相进行萃取。重复上述步骤计算第二级相关参数,即 M 2=R 1+S=1253+380=1633kg/h 2222 22 20 16331020/32E M R M kg h E R ==?= 由图读取x 2=0.18。 (3)以上两种情况的回收率(萃出率) 单级萃取 11490.31 100%100%59.4%15000.4 A A F Ey Fx ??= ?=?=? 两级错流萃取 ' 2210200.18 (1)100%(1)100%69.4%15000.4 A F R x Fx ??=- ?=-?=?

4-甲基-2-戊酮

1、物质的理化常数 CA 国标编号: 32075 108-10-1 S: 中文名称: 4-甲基-2-戊酮 英文名称: methyl isobutyl ketone;4-methyl-2-pentanone 别名: 甲基异丁基甲酮;异己酮;2-异己酮;甲基异戊酮 分子 分子式: C6H12O;CH3COCH2CH(CH3)2 100.16 量: 熔点: -83.5℃ 沸点:115.8? 密度: 相对密度(水=1)0.80(2 蒸汽压: 15.6℃ 溶解性: 微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性: 稳定 外观与性 水样透明液体,有令人愉快的酮样香味 状: 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 用作喷漆、硝基纤维、某些纤维醚、樟脑、油脂、天 用途: 然和合成橡胶的溶剂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人吸入4.1g/m3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麻醉;吸0.41~2.05g/m3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以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低于84mg/m3时没有不适感。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2080mg/kg(大鼠经口);LC5032720mg/kg(大鼠吸入);人吸入410mg/m3,头痛、恶心

和呼吸道刺激;人吸入0.82~1.64g/m3,1/2人有眼鼻刺激感。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小鼠吸入82g/m3×20分钟/日×15日,4/9死亡;大鼠吸入4000ppm×15月,致死。 刺激性:家兔经眼:40mg,重度刺激。家兔经皮:500mg(24小时),中度刺激。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氧化剂有引起燃烧有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WS/T140-1999,作业场所空气) 气相色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色谱/质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5.环境标准: 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mg/m3 嗅觉阈浓度 8ppm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用焚烧法。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甲基异丁基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甲基异丁基酮安全技术说明书 中文名:甲基异丁基甲酮;4-甲基-2-戊酮;甲基异丁基酮 英文名:Methyl isobutyl ketone;4-Methyl-2-pentanone 分子式:C6H12O 分子量:100.16 CAS号:108-10-1 RTECS号:SA9275000 UN编号:1245 危险货物编号:32075 IMDG规则页码:3257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水样透明液体,有令人愉快的酮样香味。 主要用途:用作喷漆、硝基纤维、某些纤维醚、樟脑、油脂、天然和合成橡胶的溶剂。 熔点:-83.5 沸点:115.8 相对密度(水=1):0.80(25℃) 相对密度(空气=1): 3.45 饱和蒸汽压(kPa):2.13(20℃) 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临界温度(℃):298.2 临界压力(MPa):3.27 燃烧性: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甲 闪点(℃):15.6 自燃温度(℃): 引燃温度(℃):459 爆炸下限(V%):1.35 爆炸上限(V%):7.5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溶解某些塑料、树脂及橡胶。易燃性(红色):3 反应活性(黄色):1 燃烧(分解) 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禁忌物: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强碱。

灭火方法: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在安全防爆距离以外,使用雾状水冷却暴露的容器。 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7 包装类别:Ⅱ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ERG指南:127 ERG 指南分类:易燃液体(极性的/与水混溶的) 毒性危害 接触限值:中国 MAC:未制订标准前苏联 MAC:1mg/m3 美国TLV—TWA:50ppm 美国TLV—STEL:75ppm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LD50:2080mg/kg(大鼠经口) LC50:8000ppm 4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人吸入(4.1g/m3)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麻醉;吸入(0.41~2.05g/m3)时,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以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低于84mg/m3时没有不适感。 IDLH:500ppm 嗅阈:0.121ppm OSHA 表Z—1空气污染物:以异己酮计 NIOSH标准文件:NIOSH 78~173, 酮类健康危害(蓝色):2 急救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服者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甲基异丁基甲酮、异佛尔酮、二异丁基甲酮、2-己酮作业指导书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脂肪族酮类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脂肪族酮类化合物(包括甲基异丁基甲酮、异佛尔酮、二异丁基甲酮、2-己酮)浓度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脂肪族酮类化合物》GBZ/T 160.55-2007。 2.2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甲基异丁基甲酮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3.1 原理 空气中的甲基异丁基甲酮用活性炭管采集,二硫化碳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 仪器 3.2.1 活性炭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 活性炭。 3.2.2 空气采样器。 3.2.3 溶剂解吸瓶,5mL。 3.2.4 微量注射器,10L。 3.2.5 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色谱柱:VF-200 柱温:45-130℃ 汽化室温度:200℃ 检测室温度:200℃ 载气(氮气)流量:30mL/min 3.3 试剂 3.3.1 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杂峰。 3.3.2 标准溶液:于25mL 容量瓶中,加入约5mL 二硫化碳,准确称量后,加入适量甲基异丁基甲酮(色谱纯),再准确称量;加二硫化碳至刻度,由2次称量之差计算出溶液的浓度,为甲基异丁基甲酮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3.4 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3.4.1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100mL/min 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3.4.2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50mL/min 流量采集2h~8h 空气样品。3.4.3 个体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3.4.4 样品空白:将活性炭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炭管两端,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7d。 3.5 分析步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