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那一份动人的执着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培本小学张京蕾读师范的时候就看过张艺谋这部影片了,那时的自己还没有当老师的历程,也没多大的感受。这次,借这个机会仔细的看了这部电影,这部影片改编自《天上有一个太阳》,讲述的是一个山村代课教师魏敏芝奉行高老师的嘱咐——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从中反映出农村的教育落后,得不到物质保障,教学质量差的问题。

影片讲述了一个小学老师教一班穷苦的农村学生,因母生病必须回乡一个月,村长找来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担任代课老师,并答应给她工钱五十块。因为她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并且每天抄一篇课文,什么也不讲,也不上学生出去,就按点下课,天天查人。做着自己所答应的诺言“一个都能少”。当其中一个学生因为跑得快被选中去县里的学校上学,魏敏芝硬是不给人,最后让村长硬把人带走。而另一个学生长张慧科因为家里贫穷欠钱,上不起学去城里打工去了,又失了一个学生,魏敏芝一连不见了两个学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好,于是就决定到城里找张慧科。为了凑够足够上县城的钱,她带领学生去搬砖,想尽办法去赚钱,甚至逼学生交钱。最终混上车,但是半路被发现,一路艰辛的走到城里。到了城里为了找到张慧科,她先是发小广播,然后写寻人启示,最后在电视台门口站了一天半,终于见到了台长,上了电视节目,找到了张慧科,并且得到社会上热心的的帮助,得到了许多学习用品和资金。

这个故事内容很简单,如今再看,着实让我感动。魏敏芝只是听到高老师一句口头嘱咐,就把看住孩子当成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诚信,执著,责任心强,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哪怕看起来没有任何希望,也决不放弃。这种精神在魏敏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精神,是当今我们生活中逐渐在缺失的东西。

在张慧科的要饭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给他吃的,有的人给她活干让她自立更生。而城市中的热心人士和冷眼旁观人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出了人性的恶与善。当今的世界物质与精神发展极不平衡,人们只重视物质生活而放弃精神享受,导致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中心,贪图享乐。在魏敏芝

为了能在电视台登上寻人启事,没有任何证件的她就在电视台门口死等台长,每碰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出来,就追上去问人家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用自己的执着打动了台长,当台长得知魏敏芝已在门口等了一天时,他怒斥门卫的怠慢行为。台长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台长的举动也让我们知道了,城市中也有善良人士,城市中不仅仅是赤裸裸的金钱与金钱的关系,而且还有人道主义,充满人文的气息。在面对摄像机镜头,循循善诱的女主持人让魏敏芝讲话,魏敏芝却无言以对,甚是木讷。但当主持人要她对电视机前的张慧科讲几句内心话时,这个女孩再也控制不住委屈,泪流满面地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呀?我都找你三天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啊?魏敏芝的真情告白又一次让我们动容。年仅十三岁的乡村教师竟有这样的毅力与执着精神,竟然有这样的责任心。魏敏芝的举动不仅感染了群众纷纷捐款捐物,又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人性的真善美,人心的善良与美丽。

影片的结尾, 黑板上的字代表是每一个人的憧憬和愿望,同时他们因受到热心人士的捐助生活将从次改变。伸出自己的一只手,哪怕只是小小的指头,也能带给别人一丝的帮助与温暖。展现我们善良的一面,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春天!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怎样确保幼儿快乐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 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让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快乐成长呢?我认为,无论是尊重幼儿的个性还是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前提都要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加强自我保护,安全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所以,让幼

儿尽可能地掌握存在能力,提高自理本领,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才能真正地实现快乐与幸福。 1.要教会幼儿解决问题的技巧。幼儿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必须大人帮助才能解决,有的则是他们本人经过大人提醒可以自己解决的。老师应该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幼儿在认为自己能解决一些问题时,会立刻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所以,当幼儿遇到难题时,老师要有耐心,也要有技巧,有思路。如要让幼儿尽快地发现问题;让幼儿描述出他想要的结果;帮他设计出要达到这个结果的步骤;让他自己想,哪一步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一步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他确实需要帮助的步骤上提供帮助。通过这样的帮助会使每一个孩子获得信心与快乐。 2.要大胆鼓励幼儿表现自己。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才和技能,展示这些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老师和家长要注意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加以引导和帮助。有的孩子天生胆子大,性格外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说出来,这时,不要打击或者是拒绝他们的表现欲望,对他们的一些笨拙的、可笑的行动非但不能嘲笑,反而要大声地表扬,“对,就这样,很好,”短短几个字,对幼儿的心灵会造成相当的激励。幼儿的热情能通过你的分享和肯定,转化成良好的自尊、自信,而这些品质对他们一生的快乐都是最宝贵的 3.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能力。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因为学龄前的幼儿主要是通过自己“体验”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成人要抓住这个关键期,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里让幼儿自己动手吃饭、穿衣、叠被、系鞋带;幼儿园中可以让幼儿发碗、筷,给花浇水、擦桌子、整理图书等,在种植时节,让幼儿参加种植活动,让幼儿每天都有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有以下这种作业,那就是当看完一部好的电影时,会被要求写一篇关于电影的观后感,这可让许多小伙伴着急了,所以,今天小编就教大家如何写《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在我二年级上品德课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可是这个电影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都不能少》主要讲了在农村有一个希望小学,因为校长有事所以找了一个13岁的老师,叫魏敏芝。校长对老师说:“不能少一个学生,如果我回来看见一个学生都没少的话,就给你100块钱。”校长说完就出去了。 第二天,教育局有些人到希望小学那里,要找一个跑步快的人去比赛。因为老师特别想得到钱,就不让学生出去。 结果睡完觉发现少了一个学生,就是张学生。老师去打听了一下,都说这学生的妈妈生病了,张学

生去城里打工赚钱了。 学生为了帮老师为了找到张学生,凑够车费,就去帮老师搬砖,赚钱。赚到了钱老师拿出一部分买了两瓶可乐,一人喝一口,喝完了老师就去城里找张学生。 到了城里老师怎么也找不到张学生,就写寻人启事。但是老师没有钱,没有笔,老师就去买了一瓶墨水和几张宣纸。老师到火车站里去写寻人启事,写着写着墨水不够了,她就找了一个洗手池,在墨水盒里面倒上水,又接着写寻人启事。结果被旁边的一个人看见了,就说这样写的都看不清,寻人启事也没有用,你得去广播站广播。可是魏老师也找不到广播站,魏老师就在大街上过夜了。因为风太大,魏老师写的寻人启事都被刮没了。 魏老师到了白天去了广播站,可是门卫不让进去,魏老师就在门外等着。终于可以进去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张学生在饭店里要饭。魏老师进了广播站,就开始广播了。张学生在饭店里的电视看到魏老师的广播。饭店的老板就送张学生到了那个广播站,魏老师就找到了张学生。 记者最后给了那个学校好几盒粉笔,魏老师让那些学生在黑板上一个人写一个字,张学生跟魏老师

《一个都不能少》等

《一个都不能少》等 阿不思?邓布利多(理查德?哈里斯、迈克尔?甘伯恩饰) 学校: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职位:校长 出自:《哈利?波特》系列电影 毫无疑问,邓布利多教授是个独具天赋、仁慈、温和、拥有绝佳洞察力、睿智的人,显而易见,他是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最受欢迎的校长。邓布利多身上体现了所有好教授具备的因素:良师的循循善诱,益友的真切情谊,以及父亲般的深切关爱。要不是他,哈利?波特不可能坦然面对自己残破的过去,从而成长为能和伏地魔对抗的优秀巫师。再说了,能在全校宴会上即时发挥编凑搞笑发言的教授,谁不喜欢呢?就凭他把荒诞幽默重新带回到教育中来,也要为邓布利多教授欢呼一下! 约翰?基廷(罗宾?威廉姆斯饰) 学校:威尔顿男子中学 职位:英语老师 出自:《死亡诗社》/1989 威尔顿男子中学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

学率闻名,男生都死气沉沉,被家庭的期望所束缚。热爱文学和人生、鼓舞学生发挥个性、敢做敢为的基廷老师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向往。他带学生们在楼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但这个既有责任感、又有创造力的老师,面对重视传统和观念保守的家长和学校高层,也只能被迫离去。相信每位学生都不会忘记在人生旅途上给他们指引了方向,并使他们寻找到自我的基廷老师。 魏敏芝(魏敏芝饰) 学校:水泉小学 职位:代课老师 出自:《一个都不能少》/1999 一名十四岁的农村少女魏敏芝成为了水泉小学的代课老师,她毫无教学经验,不但不知如何教起,还受到学生的欺负。但她给校长的保证是,她会在原老师回来后把班级交还给他,“一个学生都不会少”。当班上一名学生因家计困难而必须放弃学业到城市中打工,这名代课老师为了承诺,费尽千辛万苦要将他找回。她没有钱,没有社会资源,却必须

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大全

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大全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异常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仅有13岁的魏教师。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教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我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仅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电影里关于魏教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十分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教师同意的情景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教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终决定自我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明白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终在好心人的指点下,经过电视台最终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教师仅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教师的职责,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教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我想对魏教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教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必须要去寻找,您能够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我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

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必须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我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本事。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经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教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职责感,不断锻炼自我,增强信心,让自我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记得曾看过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电影中,高教师嘱咐代课教师魏敏芝说:“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办法让来上课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可在那个经济落后的地方,还是有的孩子因家境困难,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年仅13岁的魏教师恪守着自我的承诺,想方设法最终让所有的孩子一个也没有少……看完了电影,我虽为魏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但也有些不以为然,当人们还在受着衣食住行的困扰之中,是否理解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之后,在课本上学习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其善也”。才真正领悟到教育的含义。感受到教育是一种力量,更是改变人的命运和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在理解教育中,让人们获得知识,增长本事。否则就如同无人过问的植物,难以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教育对一个国家也同样到关重要,没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发展,经济就不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通用4篇)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通用4篇)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通用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星期五的下午,我们二年级三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阶梯教室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一个也不能少》。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孩子,课桌、椅子都破烂得不成样子,但孩子们的脸蛋是红扑扑的。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所以不得不回家探望,村长找了一个代课老师叫魏敏芝,并吩咐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一个叫张慧科的同学去城里打工了,魏老师凑钱买票但钱不够,不得不去混车,结果半路被识破推下车,她走呀走。一路上买纸写寻人启事,风餐露宿,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在电视台前那一遍遍地问:“你是台长吗?”然后她在电视台发出了呼喊:张慧科,你快回来!我找你三天了。那抽泣的声音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因为魏老师的愿望只有一个:全班二十八,一个都不能少。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慧科找到了,大家还给小山村捐了许多物资,渐渐地学校的条件也变好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与那个破烂不堪的水泉小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那就太不好意思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如今是二十一世纪,我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电脑上课,可是在偏僻的贫困山区,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次老师给我们看《一个都不能少》电影正是讲述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的故事。 在电影中,有个情节触动了我。粉笔在教室里甚至可以说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对于贫困山区的学校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习委员是个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笔,她印象中的高老师,连一个捏都捏不住的粉笔头都不肯丢弃,能多写一个字也是好的,所以当魏敏之教训调皮捣蛋的学生张惠科时,把本已摔断的粉笔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后,让张惠科道歉,并买了一盒新粉笔。 看到这儿,我十分惭愧,因为我有时也背着老师,偷偷用粉笔砸人,如果说电影中的学习委员是个爱惜公共财物的人,我就象个品德低下、没公德心、不珍惜财物的人,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爱惜粉笔,爱惜一要教学用品。 相比贫困山区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是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看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课教师魏敏芝仅仅13岁,小学刚毕业,当时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高老师临走之前告诉她:全班28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也不能少”! 内因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敏芝带来了不少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第二次张家慧因家庭贫寒,突然离校进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子,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个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得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她到长途车站,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车寻人启事,又进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实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00字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特别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只有13岁的魏老师。 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老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只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电影里关于魏老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老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后决定自己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后在好心人的指点下,通过电视台终于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老师只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老师的责任,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老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我想对魏老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老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去寻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己借钱,风餐露宿、日

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己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通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老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增强信心,让自己茁壮成长。 到底是什么东西也不能少呢?怀着这样的疑惑,我去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随着情节的展开,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住了。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20元的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的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个关乎农村教育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魏敏芝——一个仅有13岁的女孩,却因为特殊情景临时担起了水泉小学代课教师一职。由于学生持续流失,这个学校的学生仅剩28人。工作交接时,高教师(学校原先的教师)还特意嘱咐这个13岁的女孩: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再少了…… 然而,如果只是陈述剧情,那就是在浪费自我和读者朋友的时间。因为这些你们完全能够自我去观看和体验,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我专门作文表达,我想大概就是影片反映的农村教育问题以及世人的某些态度。 杨东平曾说:“中国在农村的义务教育欠债之多,远远没有还清。”其实,我想:“一个关乎人一生成长发展的大事,怎样还?拿什么还?难道依靠那些为了保研而去欠发达地区支教一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裨补阙漏?” 以前国家不富裕,办农村教育确实缺钱;但此刻如果谁还拿“缺钱”来为此开脱,我只能替他感到羞耻。 其实此刻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 而此刻的农村教育,什么都不缺,就是缺教师。 改革开放的时候,国家、企业发展都需要很多的劳动力,于是农村人民义无反顾地奉献自我,造就城市里一个个“血

汗工厂”。最终的确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可大部分农村人依旧贫困。为什么无数的农民愿意进城务工?养家糊口是一方面,社会需要他们,又是一方面。 而当他们的子女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需要国家在教育上给予其充分的关怀与公平时,国家回应的,大多只是年复一年喊着的干巴巴的教育口号。那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可有本事的百般推脱,无本事的当真无能为力。我并不是否认这些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在农村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成绩,只是这些远远不够。 此刻我在想:如果魏敏芝和水泉小学的事情没有接触到新闻媒体,没有获得这意外的帮忙,那电影的结局会怎样?恐怕应是悲惨的现实之痛。 年轻的时候,满怀抱负,扬言:“等我以后有实力了,必须回报社会。”只是等到那一天,或许终究还是回报自我。这时“社会”就像电影中,当魏敏芝渴求那个电视台的接访人员放她进去帮她寻找张慧科(进城走丢的学生)时,其对魏敏芝所说的话:“他丢了几天,关我什么事?” 是啊,社会好不好,他人是死是活,农村教育有多少问题……这些关我什么事?是的,确实不关你任何事。但我想,即便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也会为这个社会良好发展尽一份职责。毕竟如果周遭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社会动荡,不必说你无法像此刻这般做好理性经济人,身处这样的环境,你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唐柱 摘要:这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以一种纪实平民化的方式,赞美了高老师的敬业,赞美了魏敏芝淳朴善良,同时导演也从另一方面揭露了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乡差距之大的现状。片中许多长镜头的应用是导演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以一种写实的方式,深深感动了观众的心. 关键词:纪实淳朴农村差距长镜头 影片内容,编剧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四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先让她凑合一个月等你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都是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人海里的寻找…… 严格地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句话—“一定要把娃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

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象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许就是她的“一根筋”让我们记住了她,同时记住的还有她的质朴和善良。 影片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采用纪实的方法讲述了在一个普通农村山区的故事,从魏敏芝决定去城里寻找张慧科,她在筹集去城里的车费的时,班上所有孩子,一起搬砖,也表现出孩子们的淳朴与团结,其实更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在搬完砖后,魏敏芝给用仅多的点钱买汽水给他们喝,当时看着一个个纯真的又流着汗水的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是那么的干净纯洁,一人喝一口一个接一个,看的人心酸。 当魏敏芝嚷着要到城里找回学生张慧科,到村长家中请求帮助,村长却一面收起一碟碟大鱼大肉、吃余吃剩的?,一面拒绝魏敏芝的请求,还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这是多么的人愤怒。由村长对魏敏芝的严厉态度,到贿赂张慧科说出擅跑学生的藏身之处,再到电视台把魏敏芝、张慧科送回水泉镇,村长见到一大车文具及收到助学资金的眉飞色舞的样子,都足见村长唯利是图的作风。这不就是教育工作推行中的可悲吗? 当魏敏芝因偷票被发现后,她一个人就那样走了很长一段路,看到了她的吃苦与耐劳,还有为找张慧科在电视台外等了一天,一直问“你是台长吗?”她的“一根筋”却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影片中电视台那个看门的大妈因为魏敏芝无证件,就将其拒之门外,还有那个电视台的门卫与大妈之间相互推搪,他们又是将多少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拒之门外,在我看来导演就是通过他们设置一种隐喻。他们就像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高墙,将需要帮助的人,与他们能够的到的救助隔开,而能够得到救助的办法就是靠运气。这也反映批判了现实生活中官与官之间“推卸主义”所谓的“按章办事”却只是不想自己惹上麻烦的借口。 其次在影片中,当张慧科被找到,坐在回家的车上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这样描述城里的生活:“伸手就可以拿到吃的”。小小的张慧科对城里的印象可能是美好的,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却能通过导演的镜头体味出些许的伤感。 最后再看影片的名字,一个都不能少,影片中最中心的一句话,在我看来,不仅是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少的还有应该拥有自己声音的,能有平台发出自己声音的人,城市人和农村人,有钱人和穷人。 评导演: 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巧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我们拍电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偏远的山村,一间破烂的教室,一张少了腿的讲桌,一位仅小学文化不会教书的临时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级挤在一起读书学习的二十八名衣着破烂的山区学生。这就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教学现状,这也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开始给我的印象。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在贫困山区小学教书的高老师,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个月,村长找来魏敏芝临时担任代课老师,魏敏芝答应了高老师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因班里一名女学生跑得快被选拔参加运动会了,不久,另一个学生张慧科因家里贫困到城里打工去了。班里一连失去了两个学生,魏敏芝不知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于是下决心去城里找回张慧科的故事。 电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动了,感动我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魏敏芝寻找学生的执着。魏敏芝先是为去城里的车票钱想尽了办法:让学生凑钱,去砖厂搬砖,最后混车,被赶下车后步行……终于进城了却被告知学生在火车站附近丢失了。她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车站广播寻人——不行;写寻人启事——不行;去电视台,不让进门。此时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么无助啊,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她把希望寄托在电视台台长身上,为了等到台长,她在电视台门口逢人就问,饿了吃别人的剩饭,睡觉就倚着电视台门口的电线杆……最后终于见到了台长。在电视台安排下魏敏芝参加了一期访谈节目,她的学生张慧科被找到了,并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学校里。从魏敏芝寻找学生的艰辛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执着,我们要学习她的这种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 二是偏远山村教育的贫穷落后。破旧的学校没有像样的围墙和校门,破旧的教室四处漏风透光,破旧的课桌高矮不一。就连放学要还要看太阳照射在柱子上的钉子的位置。还有在我们看来最最平常的粉笔在这里却成了极其珍贵的东西。老师上课也只是让学生们抄写课文……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们处在繁华都市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漂亮的校园环境,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高素质的任课老师。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力争成才,长大后为贫困地方的困难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

九年级语文:一个都不能少(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九年级语文:一个都不能少(教 学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九年级语文:一个都不能少(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内容和思想主题 《一个都不能少》,写的是一个20世纪90年代的一所农村小学的故事。地处塞外的王家沟村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王校长要回家看望病危的母亲。村长找来小学毕业的张春花代一个月的课,并交代这期间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学生李望水因家中负债而辍学去省城打工,张春花历尽艰辛,进城找回了李望水。水泉小学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和城里人的支持、赞助,改名“水泉希望小学”。 课文节选部分写是张春花在省城电视台演播室里当特邀佳宾,以及寻找学生李望水,市委、市政府和城里人捐助水泉小学的情形。这部分的故事内容体现了全社会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关注以

及人们对此给予的真诚、无私的帮助,同时也展现了张春花等普通人的淳朴、真诚、热情。 二、在场景的转换中发展情节 本课是电影文学剧本,是供电影拍摄的蓝本,为了服从拍摄的需要,省略了许多像过渡、照应等之类的衔接性的文字。阅读时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场景的转换,揣摩清节。第12节在演播室里,第13节在大排档前和电视台门口,第14节在盘山公路和村口,尽管地点在转换,场景在变化,但由“时间”的推移这根线串联起来,它仍然是完整的,是连续性的场面,而情节就在这场景的转换中发展着。欣赏时,要善于通过对每节内容的概括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在动作、表情、语言中表现人物性格 课文里基本上都是一些叙述性的文字,除了对一些场景的叙述外,重点描述了主要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课文就是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表情、语言的描述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张春花不善言辞,言语不多,但句句是真情。如第12节,演播前的张

关于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观后感

关于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由导演张艺谋拍摄。该片使用一班非专业演员制作一出像纪录片的电影,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在该片中张艺谋保留了演员本身的名字。 【范文一】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经典的电影,再次加深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觉得感慨颇多。 我还记得最开始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学校特意放给我们这些师范生的,当时操场上除了送给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声,还有高谈阔论声,甚至有的男同学实在懒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觉去了。看完之后,影片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 参加工作已有13年,当了乡村教师的我再次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认识了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但是,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在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的今天,我想这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也会最终得以解决的问题。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他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ldqu;一个都不能少!&rdqu;,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师、魏敏芝那样的老师都甘心奉献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但我也希望能尽快提高教师的待遇,我想这样一定能使我们农村、山区老师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校长在这段时间安排全体师生观看《一个都不能少》,所有老师都明白校长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来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中考成绩滑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为一名乡村老师,我也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学过

《一个都不能少》(节选)

《一个都不能少》(节选) 初三教案《一个都不能少》 方案一 [教学目的] 1.理解“希望工程”的人文关怀及社会意义。 2.激发学生珍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欲望,从而坚定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人民的志向。 3.引导学生了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特点。 4.培养学生欣赏电影文学剧本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剖析人物动作、表情、语言所反映的人物性格。 2.把握故事场景,体会故事画面组合的内涵。 3.欣赏电影文学剧本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导演说戏点评法。 3.人物形象剖析法。 媒体设计 1.播放电影片断。 2.配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鲁迅先生曾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令世人顿时惊醒。今天我们在宣传画廊里也可以找到 “一切为了孩子”的誓愿,颇让人欣慰。施洋生的电影剧本——《一个都不能少》再次将关 注的目光投向了孩子,而著名导演张艺谋根据此剧本导演的同名电影,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 烈反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施洋生的电影文学剧本——《一个都不能少》。 二、解题 1.简介电影文学剧本特点。 2.介绍剧情梗概。 3.揣摩:根据对剧情的了解,读本文的标题时,哪个字要读重一点? 三、研习课文

1.具体研习。 整体感知:速读全文,看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讨论:以上画面在描述方面有什么特点? 2.欣赏品味。 研读: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感人?用自己的话语来复述其画面,并谈谈感人 的原因。 配乐表演。 师生同演第一个场景,可由教师扮演“生活七彩桥”主持人,一名学生扮演“特邀嘉宾张春 花老师”。 请学生以“导演”身份大胆点评。 3.课堂训练。 表达:根据文本内容,按下列句式,请每位学生说一句话。 “《一个都不能少》有诸多让人感动的理由,理由之一是……”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分析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分析 200930880316 欧阳素联09汉语言文学3班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以教育、励志为主题的纪录式题材电影。导演是张艺谋,自1998年搬上大荧幕后,迅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国内外获奖无数,还摘获了第五十六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其深刻的教育主题、真实的人物角色、独特的镜头画面都于最最平凡的小事和人物细节刻画中表露无遗。“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它映射出中国农村教育的落后和弊端,又在最尾声用社会的援助和关爱寄托了农村教育的新希望。本文将从影片选材主题、人物角色和画面镜头三方面来浅析《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望能从中探索出一点教育片拍摄的端倪。 一、小事件映射大主题 《一个都不能少》反映的是当今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这个主题由来已久,近年来更是陆续由媒体发掘出一个比一个更贫瘠落后,教育设备更简陋的山区地方。那些我们称作“大山的孩子”还在循环不断地重复着翻山越岭上学的生活,面临着辍学、贫困的难题。《一个都不能少》是如何把这一深刻的社会难题呈现在观众眼前,引起如此大的社会舆论旋风的呢?以小见大是它的特色。 (一)“抄抄抄”的教育模式 影片的开头就交代了山村“水泉小学”的教育模式。高老师因母亲病危请假一个月,他临走前反复地叮嘱女主人翁代课老师魏敏芝:“你就让学生抄课文,大阳不到那个钉上就不下课。”接下来的代课生涯,魏敏芝都是把黑板抄得满满的,然后撒手不管关上门困着学生在教室里面抄课文。抄,这是一件让学生很反感的事情;但显然这样一位13岁的代课老师,她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学生,如何去教学生新知识,如何去当老师。一件“抄课文”的小事却正正切中了农村教育的弊端和师资的缺失落后。 (二)搬砖的那些事儿 由于班上学生张惠科家里欠债被迫辍学到城里打工,魏老师为了兑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带着全班学生一起翘课到搬砖厂去搬砖挣钱。影片述说这个搬砖的事件,是带点喜感的。从“活蹦乱跳的孩童背影刻画”到“拿着砖块来回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00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00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00字(一)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00字(二) 我这个星期看了个电影名叫《一个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触!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魏老师为了找到那个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电视台的台长,然后出来了个戴眼镜的,问到:你是不是台长?她为了等到那个台长,等了几天几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个电视台的边上,身体靠在电线杆上,把她自己写好的寻人启事放在一边。 她为了找到那个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过火车站的广播室,去过超市买笔和墨水,写了寻人启事,然后又去了电视台…… 还有就是他们在乡下的学校,很简陋的,讲台是三条腿的,一碰就倒了,他们用的粉笔也很少,我们用的粉笔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们是要用手指甲来抓住它继续用的,我们睡的床很软,而他们的,女生和老师的床却要用椅子垫着,男生的是用几张桌子拼成的床,我们上课有上课铃的,下课有下课铃的,他们呢,上课用手来打铃,下课又是看太阳到一个东西上才打的下课铃的,我们升旗有铁的旗杆,高高的半奏声,而他们向左右后转斗不准的,旗杆也是木头的,升旗的时候音乐也没有的,多么简陋啊! 在大结局的时候,魏老师让他们每人拿一支粉笔写字,到了那个要去城里打工的那个男孩那,他对老师说:'我能不能多写几个字?'说完就写下了三个大字:'魏老师',

“一个都不能少 每个都很重要”

批评慎重表扬更慎重 美国学校的老师对表扬学生很慎重,很少突出表扬某个学生。老师们认为突出表扬有两方面不宜:一是重点表扬某个学生,会暗示别人比他差,使受表扬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傲气十足,增加学生间的不平等感;二是会使学生太过重视“名”,为取悦老师而影响潜力的发挥。同时,得不到表扬的学生则会有失落感和受伤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姑息,美国老师通常对他们会个别关照。 别看美国老师对如何表扬学生不怎么下功夫,对批评学生却颇费心机。珍妮曾是美国一所中学的老师。她说,我们之所以慎重,是不想因为批评方法不得当致使学生在心理上拒绝批评,害怕批评,这就无法解决问题了。所以,我们会采取“单独约会”方式给问题学生“开小灶”。这个年龄的学生很少有本质上的错误,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批评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其实,这也是老师树立威信,赢得学生的一个机会。威严是无法使学生进步的。 不跟别人比多和自己较劲,在美国人眼中,世界不是完美的,对任何事都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这一点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的学校从不主张学生做横向比较,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不能用单一标准评价,而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单独培养。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了解,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这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因此,美国学生没有体会过看成绩排名时心中乱跳的感觉。重利轻名追逐实际 怎样的教育才更加的有价值? 参加“ 第八期叠山书院论坛”有感 11月11日“ 第八期叠山书院论坛”中听到了方华局长的“让教育更有价值”的报告,其中有一条关于:用层次的思维替代名字的要求的内容很值得让人深思!方华老师关于对学生的评价丶对老师考评可以打破原有的“分数”“名次”等框框,用层次思维替代名次要求的思想很新颖丶很启发人。就像曾经在一篇短文中看到的一样,说的是同样是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开花晚,有的根本就不开花,那是因为他只是一棵小草,或是一棵参天大树。大自然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高与低丶平凡与光鲜丶渺小与伟岸的搭配,才成就了如此多彩而绚烂的世界。对于学生,老师和学校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也不能都以同样的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老师和学校。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丶有的学生品德好丶有的学生文娱悟性强些丶而有的学生综合能力强些,我们能说那类学生更好些呢?或许等上若干年后,等到学生长大后说不准谁对社会的贡献大呢!再又如:有的教师文学细胞多一点,写作和讲话能力强点,能为学校丶为单位增光。有的教师思维缜密丶反应敏捷,可是不会写作和演讲,如果她在教学效益的很好,不也是很棒的事吗?学生,老师和学校也是一样,因为基础和生长的环境不一样也造成了他们个体上的差异。我们是不是也能够试着用不同的档次丶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层次等要求来衡量他们。用宽容和耐心静待他们的成长,用层次思维代替名次要求等方式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丶老师丶学校,也许不失为目前可行的丶更能激励斗志的一个好方法。(烈中:杨建标2015.11.12) 德育评价能否也有具体可操作的细则呢?例如:出示德育基准要求测试题,来测试学生的德育水准;网络心理测试题的随机抽测,教师进行随机抽题对学生进行“德育面试”;学生平时在校遵纪守则的情况,教师丶学生之间的互评。等评价体系的融合,可以对学生进行可行丶可量化丶易操作的德育评价。(用答题卡填写丶用云计算平台等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 我记得很早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我记得当时我看了很多遍,一开始觉得很好玩,孩子教孩子,孩子找孩子。我从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也没听说过,很新鲜。那段时间我的口头禅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再看《一个都不能少》已经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应该说我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的张艺谋导演,《一个都不能少》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动容的气氛。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 高老师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到我回来,一个都不能少”。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尽她所能的来完成。片中魏毓芝一次一次的去找村长,一次一次的被轰出来;魏毓芝围着村子追张慧科,为追回那个长跑的孩子,追汽车跑了好长时间;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

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斗志的心。农村教育的警鸣钟敲醒了时代的步伐,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事业。给农村的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片在蓝天下书写人生的天地。 我今年23岁,我比魏老师大,我应该向她学习。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教的孩子不大,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我要跟他们沟通、交流,我要了解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希望被老师关注,希望被老师喜欢,如果我想让我的孩子“一个都不少”,我就要学习魏老师这种坚持、执着、尽职尽责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