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隐喻

隐喻

隐喻
隐喻

2. 隐喻

METAPHOR

1 定义

关于隐喻,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说?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and prim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这个解释十分简明,意思是说,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它的通常和基本的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者词组被用来比喻另外的一种事物。由于它的比喻是隐藏着的,那么它的主体与喻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的紧密。关于这一点,《辞海》说得好: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之间一般要用‘是’、‘也’等比喻词。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基于此,人们常称隐喻为?浓缩的明喻?(a compressed or condensed simile)。看来,隐喻与明喻的关系确实十分紧密,就是说定义也常常把它们一起提起。譬如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就说,隐喻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 The basic figure in poetry. A comparison is usually implicit; whereas in simile it is explicit.?再次指出,隐喻的

比喻是隐含着的,而明喻的比喻是明显的。综上所述,我们

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隐喻(metaphor)是相对于明喻

(simile)而言的,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方法的人,一般在句中

不明确告诉读者A像B或B像A,而是简捷地说A是B或B

就是A。

2 比较:隐喻与明喻

戈恩教授在他著的Rhetoric in Practice一书中用对比

手法将明喻与隐喻作了比较:

例:Similes Metaphors

1. Life is like an isthmus between two eternities.

1. Life is an isthmus

between two

eternities.

生活像永恒的生死两端之间的峡道。生活是

永恒的生死两端之间的峡道。

2. Happiness is like sunshine: it is made up of 2.

The sunshine of life

is made up of very

little

very little beams. beams.

幸福像阳光,它由非常细小的光束构成。生活的阳

光由非常细小的光束构成。

3. Habit may be likened to a cable; every day 3.

Habit is a

cable;

every day we

weave a we weave a thread, and soon we cannot break

thread, and

soon we

cannot

break it. it.

习惯像缆索,每天我们编上一条线,习惯是缆

索,每天我们

编上一条线,不久我们便扯不断了。不久我

们便扯

不断了。

3隐喻的表达形式

( 1 ) 名词型 ( noun metaphors )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 William Shakespeare )

整个世界是座舞台,男男女女,演员而已。

Education is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 William B. Yeats )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Money is a bottomless sea, in which honour, conscience, and truth may be drowned.

( Kozlay )

金钱是无底的海洋,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淹没在其中。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not fly.

( Langston Hughes )

紧紧抓住梦想吧,

如果梦想死亡,

生命就像折翼的鸟儿,

再也不能飞翔。

She was a lady born, a jewel though probably she could do no more than just read and write.

虽然她文化不高,她生来就是披金挂银的太太。

He went west by a stagecoach and succumbed to the epidemic of gold and silver fever in Navada’s Washoe region.

他乘车西行,到了内华达州的瓦舒地区,卷入丁淘金热。

Time is money.

时间是金钱。

Beauty, strength, youth, are flowers but fading seen;

Duty, faith, love are roots, and ever green. ( George Peele )

美貌、体力、青春,就像花朵,终将衰尽;

义务、信念、爱情,就像树根,万古长青。

Marriage is a book of which the first chapter is written in poetry and remaining chapters in prose. ( Beverley Nichols )

婚姻,是一本第一章以诗写成,其余各章则以散文写

就的书。

A silver plate (=The moon) is rising up in the sky.

一个银盘在天边升起。

The human tide was rolling westward. ( Dickens ) 人流向西涌去。

The web of our life is of a mingled yarn, good and ill together. ( Shakespeare )

我们的生活是吉凶交织而成的网。

He is a walking dictionary/encyclopedia.

他是一本活词典(百科全书) 。

Life is a journey.

人生是一次旅行。

He is a bag of wind.

他只说不干。‘

He is an old woman.

他是个婆婆妈妈的人。

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经验是智慧之母。

He is an al1-purpose basket.

他是一个多面手。

We had been singing all night in the tavern. Next morning I had a frog in the throat.

我们在酒馆里唱了一整夜的歌,第二天早晨我的嗓子就嘶哑了。

He 1ives in a palace of a house.

他住在宫殿一般的房子里,

The boat disappeared in a mountain of a wave.

船在一般如山高的大浪中消失了。

She was an angel of a wife.

她是天仙般的妻子。

I’ve got the devil of a toothache.

我牙痛不堪。

( 2 ) 动词型 ( verb metaphors )

The boy wolfed down the food the moment he grabbed it.

那男孩儿一抓到食物便狼吞虎咽般地吃了下去。

The case snowballed into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rials in U. S. history.

这个案子像滚雪球似地,最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审判之一。

He could not get rid of his stick now. His shriek sounded faintly, dulled by the billowing snow.

他现在仍然丢不下拐仗,他的尖叫声听起来模糊,枚纷纷扬扬的大雪压低了。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有些书是要品尝的,有的是要吞吃的,还有少数要细嚼慢咽,

进行消化。

The boy is shooting up fast.

这个小孩长得特快。

For eight months he flirted with the colossal wealth available to the lucky and the persistent, and was rebuffed. ( Noel Grove )

蕴藏的巨大财富,只有那些幸运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者才能得到。而他八个月来蜻蜒点水,一无所获,被拒之门外。 He that cannot forgive others breaks the bridge over which he must pass himself for every man has need to be forgiven. ( Fuller )

不能原谅别人的人,等于毁掉了他自己必须经过的桥,因为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All day long, whilst the women were praying ten miles away, the lines of the dauntless English infantry were receiving and repelling the furious charges of the French horsemen. Guns which were heard at Brussels were ploughing up their ranks,and comrades falling, and the resolute survivors closing in. ( W. H. Thackeray: Vanity Fair )

整整一天,当妇女们在10英里以外祈祷的时候,英勇的英国步兵队伍一直在经受并且击退法国骑兵的猛烈进攻。

在布鲁塞尔都能听见的炮击,犁田般地打得英军队伍人仰马翻;弟兄们倒下了,活着的又坚强地集结起来。

Waves thundered against the rocks.

水浪猛烈地拍打着岩岸。

The corridor was flooded with boys and girls.

走廊里挤满了男女小孩。

She melted \ dissolved into tears.

她感动得流下眼泪。

Don’t monkey with the new radio.

不要乱动新收音机。

Misfortune dogged him at every turn.

灾难老是折磨着他。

The long faced hijacker barked his orders.

那个长脸的劫机者狂吠般地发号施令。

I have been wrestling with this problem for half ah hour.

我钻研这个问题已经半小时了。

Everything was bathed in the golden sunlight.

万物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

The train steamed into the station.

火车吐着气开进了车站。

He tailed her into the cave.

他尾随着她走进洞穴。

He needled his way through the crowd.

他穿过人群。

( 3 )形容词型 ( adjective metaphors )

It is a thorny problem/issue/subject.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题目) 。

The girl is a dead shot.

这位姑娘是神枪手!

He loves a rosy cheek.

他喜欢玫瑰色面颊。

After the failure of his last novel his reputation stands on slippery grounds.

自从他的上部小说失败之后,他的名誉一落千丈。

His speech touched off a stormy protest.

他的演讲引起了强烈的抗议。

We regard it as a burning shame to have lagged behind.

我们把落后看成是奇耻大辱。

He has a golden opportunity.

他有着极好的机会。

She has a photographic memory for detail.

她对细节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

I’ve got one of my Sahara thirsts on tonight. ( O. Henry: The Clarion Call )

今天晚上我又发作了一次撒哈拉大沙漠式的口渴。

He has the microwave smile that warms another person without heat.

( Time, October 29,1979 )

他有一种微波微笑,能不加热而使别人温暖。

By this hour the volcanic fires of his nature had burnt down, and having drunk no great quantity as yet he was inclined to acquiesce. ( Thomas Hardy ) 到这时候,他天性中那种暴烈的火焰已经燃烧殆尽,酒还喝得不多,他就打算加以默认了。

其他形容词作喻体的有:

the golden age黄金时代 stormy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

iron will钢铁般的意志 a silver tongue流利的口才

a biting north wind刺骨的北风等。

注:某些复合形容词也含有喻体,例如:dog-tired (=very tired); pitch-dark/black (=very dark/black); coal-black (=very black); snow-white (=very white)等。

( 4 ) 副词型 ( adverbial metaphors )

He flatly refused us.

他坚决拒绝我们。

They 1ived from hand to mouth.

他们收入仅够糊口。

He was almost at the end of his tether (牵绳) when he stumbled on the solution of his difficulty.他在山穷水尽之际找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People who 1ived in the glass house should not throw stones.

处于脆弱地位的人不应攻击他人;正人先正已。

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

她生于富贵人家。

Time passed at a nail’s pace.

时间过得很慢o

They escaped by a hair’s breath.

他们死里逃生。

( 5 )谚语型 (proverbs serving as metaphors )

T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人多坏事。

Do no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勿将本末倒置。

Do not wash yourdirty linen in public. 家丑不可

外扬。

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make a mile. 得寸

进尺。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Strike the iron while it is hot. 趁热打铁。

You can no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 做事不可畏首畏尾。

Tomorrow is another (a new) day. 重振旗鼓,东山

再起。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 小人易怒,小锅易沸。

Fish sticks at the head. 上梁不正下梁歪。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wood.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Every dog has its/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Still waters run deep. 水静流深,人静心深。上述谚语都以隐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一些社会现象

和真理,语言简明,喻义深刻,值得学习、借鉴和运用。

隐喻的逻辑特征

?科学哲学?隐喻的逻辑特征 3安 军 郭贵春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传统中,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逻辑或反逻辑的思维与语言现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哲学派别更是严格地把隐喻排斥在经典逻辑的范畴之外。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当代逻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逐渐揭示出一种事实: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逻辑绝非两种毫无关联的离散体;相反,两者在意义的暗示与牵连、概念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交叉互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本质地蕴涵着深层次的认知内容,并生动地展现出相应的逻辑特征。 一、隐喻构造的分类学逻辑特征 隐喻不仅是概念意义发明、转换、理解与评价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整个语言系统生成、演化、嬗变、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表达着隐含的分类逻辑真理,体现出分类逻辑本质性的动力学特征。这种特征源自伴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认知与知识结构的格式塔转换。由于对语义单元逻辑内涵的重新排列整合,隐喻远远地超越了单纯进行风格修饰的修辞学功能。隐喻连接词“是”以语形上明确的或隐含的方式,在语句意义系统中对分类逻辑框架进行重组,构造出新的语用语境,从而通过一种曲折意义传达出特定意向的认知内容。 1.隐喻构造与分类学逻辑互为前提 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隐喻构造“发生转移的两极也就是逻辑的两极”。(R icoeur,p.21)也就是说,隐喻的产生以由种和属所构成的分类学逻辑序列为基础性条件,是在由从属关系、协调关系、比例关系和平等关系等规则所支配的分类活动中形成的。如果不存在某种既有的逻辑分类学标准,所谓隐喻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其次,逻辑秩序本身来源于对语义场系统的隐喻构造。由于语义场本身的性质是隐喻的,因此,从种属之间的逻辑区分到整套分类学逻辑的建立本质上也是一种隐喻构造。再次,隐喻打乱了原有的逻辑秩序,破坏了相关的分类活动,“将种的名称赋予属,将比例关系的第二项的名称赋予了第四项,或者相反,将比例关系的第四项的名称赋予了第二项。这样做既承认又违反了语言的逻辑结构。”(同上)这意味着,隐喻构造所形成的语言表层结构上的范畴错误,在事实上构成了处在描述与重新描述之间、既具有解构性又具有建构性的分类逻辑重组的中间环节。 2.隐喻概念的语义场结构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类型层级(type h i erarchy)结构 类型层级是一种特殊的语义网络,是根据概念所包含的意义的内涵与外延的一般性程度的层次建构起来的。在类型层级的层次结构中,当一个概念上移时,其意义的抽象性增强;当它下移时,其意义的具体性增 ? 001?3 本文系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研究趋势”(编号04JZ D0004)成果之一。

_绝望的主妇_的主题隐喻_常丽萍

影视传播 M O VIE LITERATURE /2014年第07期·电影文学 《绝望的主妇》 的主题隐喻■常丽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绝望的主妇》是美国ABC 公司拍摄的一部风靡全球的畅销电视剧,其获得巨大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 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片头与片尾的隐喻,对电视剧主题的提炼与深化。本文主要对该电视剧片头的动画视觉隐喻和片尾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分析和解读,来诠释这些隐喻在电视剧主题提炼深化方面所起的匠心独运的作用。[关键词]《绝望的主妇》 ;动画视觉隐喻;多模态隐喻;主题《绝望的主妇》是由美国广播公司出品的一部反映女性生活的电视剧,2004年开播后,在美国本土创下了收视率的高峰,而且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热播,成为当年电视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备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与以人物命运与情感发展为主要模式的传统家庭剧相比,该电 视剧在主题上对传统类型有较大的突破 。《绝望的主妇》描写了四位性格和生活各具特点的中产阶级主妇的家庭婚姻 生活,描述了她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与困境,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所受的压抑与束缚;这些令主妇们几乎绝望,而她们一直在与这些压力与束缚力抗争,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社会价值。因此,该剧在主题上具有传统家庭情景剧所没有企及的内涵和深度。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影视剧也是一种语篇,是一种更加形象化和艺术化的语篇。在语篇创作中,作者往往借助隐喻来阐释复杂、隐晦的事物 。《绝望的主妇》作为一部超越传统家庭剧的作品,其主题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且该电视剧采用多线索交织的方式叙事,并拥有超长的剧情,因而对于电视剧主题的揭示,特别采用了“片头的动画视觉隐喻+片尾的多模态隐喻”对主题隐喻的手法,对电视剧主题的提炼与深化方面起到了匠心独运的作用。 一 、《绝望的主妇》的故事梗概与主题《绝望的主妇》的背景设置在一个虚构的美国小镇的紫 藤街上,街上中产阶级家庭聚集。四位靓丽主妇生活在美丽宁静的社区,拥有布置精美的大房子,门前草坪茵茵,白色栅栏和鲜花点缀其间;她们的家庭收入颇丰,镇上俱乐部里时常出现她们的身影;她们是很好的朋友,在外人看来或者互相看来她们各自的生活美满幸福。然而,清晨一声响亮的枪声打破小镇的宁静,作为镇上优秀主妇代表 的玛丽,在家中开枪自杀。她生前街上的好友— ——四位主妇在整理玛丽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神秘的字条,上面写 着 :“我知道你做了什么……”与此同时,水管工迈克带着枪与一大笔钱住进了紫藤街,玛丽的丈夫———保罗则在半夜往湖中扔下了一个箱子……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原来在美丽祥和的氛围下、在看似温馨和睦的房子中、在光鲜亮丽的表象下,各位主妇都面临着生活中的种种压抑,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束缚与现代女性追求自身自由与独立之间的矛盾,使各位主妇在生活中各自拥有为人不知的秘密和无奈 。《绝望的主妇》从女性的视角,着力描绘四位中产阶级主妇在婚姻家庭方面面临的种种危机与困境,以致几近绝望的生活状态, 而她们始终进行反抗、妥协、再斗争,揭示了在当代美国男权社会女性所受的压抑与束缚,并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进行了反思与期待。 二、主题的片头动画视觉隐喻 精美的场景设计、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是美剧的一大特点。匠心独运的片头设计是《绝望的主妇》的亮点之一,片头设计得不仅精致华美,而且寓意深刻。该剧的片头动画由多幅经典的画作和海报改编而成,暗示了这个电视剧的主题。 片头的第一个动画镜头改编自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 名画《亚当与夏娃》 。根据《圣经》,夏娃是在上帝造人时,由一根从亚当身上抽出的肋骨而造成,所以在这个意 义上,女人从属于男人。后来夏娃偷食并诱惑亚当吃了禁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规定夏娃服从亚当,并在生产时经历痛苦。夏娃作为亚当的附属并带有罪愆的女性形象奠定了整个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在《绝望的主妇》片头第一个镜头中,亚当被写有“Desperate Housewife ”的苹果砸到,夏娃接住了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妩媚一笑,喻示这部电视剧的主题在某种意义上是女性对男权的颠覆。片头的第二个动画镜头来自于埃及的壁画。在该画面里,一位拍手而起的母亲在一群孩子的哭闹中颓然倒下,象征在男性主导的社会,女性为争取独立和自我价值时仍摆脱不了家庭的羁绊。接下来的镜头改编自文艺复兴时期扬·凡·爱克的名作《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该画原以写实和象征的手法表现阿尔诺芬尼与妻子的真挚爱 情。在剧中,被笑搞成阿尔诺芬尼先生吃完香蕉后随手将香蕉皮扔在地上,而阿尔诺芬尼太太拖着笨重的大肚子将香蕉皮扫起。此处的情景隐喻男性的大男子主义和女性的顺从与附属地位,女性的角色被限定在家庭内,与家务、生育等联系在一起。剧中主妇勒奈特曾是职场女强人,表现比丈夫更优秀,但在丈夫的暗示和一群孩子的牵绊下,为了成全丈夫与家庭而退出职场做了全职太太,专心在家相夫教子,每天繁琐的家务把她弄得疲惫不堪。在因丈夫的一次出轨需要对私生女负责时,表现出为人妻的忍辱负重,原谅了丈夫并竭心尽力维护挽救他们的婚姻。就像画面里的阿尔诺芬尼太太挺着笨拙的大肚子,扫起先生随手扔在地上的香蕉皮一样,在电视剧里妻子要在家里侍候丈夫、养儿育女,即使丈夫在外面惹出麻烦,妻子还要收拾残局,妻子为了家庭而放弃事业和追求,即使妻子更优秀。 第四个动画镜头来自格兰特·伍德的作品《美国哥特 130

余华隐喻创作的形式特征叙事特征及内容特征

余华隐喻创作的形式特征、叙事特征及内容特征 评论界一般认为余华的先锋创作时期始于1986年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止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其间与余华齐名的马原、格非、苏童等作家的作品被视为先锋文学。余华针对始于《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段时期的写作和先锋文学的关系说道:“应该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我成功的第一部作品, 在当时, 很多作家和评论家认为它代表了新的文学形式, 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先锋文学。”当时的评论家如年轻的陈晓明曾撰写《无边的挑战》研究先锋文学, 认为中国先锋文学创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不得不走上形式主义革命的冒险道路”的无奈之举, 而其中的具有艺术抱负的“年轻一代作家改写了小说的定义, 并且改变了人们的感觉方式和阅读方式。”顺理成章, 陈晓明在该书的正文中用叙事革命的冒险迁徙、临界叙述、多形式话语、空缺与重复、过剩与匮乏以及象征精神救赎与逃逸的破裂与见证、超越与认同、幻想与逃亡、无望的救赎、历史的颓败来概括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 指出其为“挑战”当时依然严密的文学制度化体系的一次艺术革命。 但是余华本人对艺术革命的说辞却不认同, 他说“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先锋文:学其实只是一个借口, 它的先锋性很值得怀疑。”1989年9月28日《羊城晚报》的一篇访谈中谈到余华“一再向记者表示, 在文章中千万不要说他是先锋派”[3]。余华对先锋文学的怀疑和否定基于他对文学的认识和对自己创作的认识, 他不 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形式的革命, 而只是文学真实的表达而已:“就我个人而言, 我写下这一部分作品的理由是我对真实性概念的重新认识。”余华自称其创作是真实的表达, 即真实的隐喻:“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 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由于这种真实是一种不同于惯常的真实概念, 所以其创作的特征就必须从其表达真实的隐喻方式 来认识, 而不能从单纯的形式革命论及。 但无论是余华重新认识的真实性, 还是先锋文本的隐喻, 都有激烈反对的声音。例如, 何平对余华所言之真实以及先锋文学的抨击:“说到底, 所谓文学就是对现实的重建, 如果不是劫持, 那么我们在怎样的意义上去在纸上书写‘文学'的现实——‘虚伪中的现实'呢?可不可以说是身体记忆和现实的误差, 或者是文学的魅力是不是因为误差滋生的未知、未完成的迷幻?文字和身体记忆的误差 和不确定?也正是从这里, 我看到了, 先锋文学使‘现实'获得解放的绝处逢生, 以及先锋文学走向对‘现实'肆意妄为之后的末路。” 可见, 从余华本人对先锋性的怀疑以及何平对余华文学观念连同整个先锋派 的怀疑来看, 将余华先锋时期隐喻创作的特征阐释清楚是非常必要的。 一、余华隐喻创作的形式特征 余华先锋时期小说的形式特征在语言上被陈晓明概括为能指词和所指意义脱节, 因而在叙述意指上产生了一种追踪那永远不可企及的终极的确定状态的“埃舍尔圆圈”;在叙事结构上属于故事向感觉敞开, 从而表现为现实的感觉和幻觉再和梦境中的想象混合一体的存在彻底感觉化和真实飘忽不定的感觉之流;在叙事时间上, 以语感化的时间侵吞故事里事件发展程序的时间, 而把生活世界的时空弄得面目全非。陈晓明虽然着力去刻画余华文本的形式特征, 但是终因年轻而不能号准余华先锋时期隐喻创作的真正脉搏。 首先, 余华隐喻创作的语言是内涵明晰的不确定语言。这个不确定不是所指不确定, 而是相对于日常语言的不确定。余华认为, 日常语言是含义已经被确定的语

隐喻翻译

研究报告 佛罗里达能像下一个佛罗里达吗? 当隐喻比较无法使用 Sam Glucksberg 和Catrinel Haught 普林斯顿大学 --------------------------------------------------------------------- 摘要:我们往往会通过两种方法来理解隐喻:一个是通过比较的加工过程,另一个是通过分类的加工方式。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使用哪个加工过程呢?根据最近的一个比较理论的变体,新奇隐喻必然是以比较的形式加工的;只有规约隐喻能够以归类的方式加工。 我们认为,加工方式的选择不是由惯例来决定的,而是隐喻本身的语义及指示道具来决定的,比起分类过程,实际上有一种能以比较的方式加工更快的隐喻,我们就将之定义为新奇隐喻。然后我们会形成这类隐喻的变体来加大比较的难度,这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新的新奇隐喻更如果以分类的方式加工,将会更快被理解,而不是用比较的方式。所以我们便得出结论:隐喻从一开始可能以分类的方式加工,这取决于他们语义及指示道具。 隐喻在谈话中无处不在。Pollio,Barlow,Fine,和Pollio (1977)估计,每周演讲者会创造出3,000个新奇隐喻。而Den Boer (1998)发现,在

内容从诗歌至科普的样本文章中,有19%的单词是隐喻。而在他的科普类文章样本中,整整有25%的单词是带隐喻性的。明显地,对于任何一个语言理解的理论以及来说,明白“隐喻如何被理解”非常重要,当然,对计算模型和机器语言处理系统的发展来说同样如此(cf. Kintsch, 2000)。那么哪种理论是最有用的呢? 隐喻理解的理论分为两大类:比较理论和分类理论。从比较理论来看, 我们是根据他们相应的明喻来理解隐喻的。因此,诸如“我的律师是一个鲨鱼”的隐喻是依照“我的律师像一个鲨鱼”而来的。从分类理论来看,隐喻和明喻都是独立被理解的(“understood in their own right”原文第935页右半,第五行)。隐喻是作为分类的断言(assertion),明喻是作为比拟的断言(Glucksberg, 2001; Glucksberg & Keysar, 1990)。比如说,根据分类理论的观点,在“律师鲨鱼”的隐喻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包括在鲨鱼,即邪恶的攻击性食肉生物的范畴中的。“我的律师”就这样获得了鲨鱼的隐喻性范畴的特点。在明喻的形式中,隐喻主题“我的律师”是被比作字面上的海洋生物——鲨鱼。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是与这个差异一致的。他们对于隐喻的理解比明喻来得更快,并且对这两者会生成不同的解释,然后会用隐喻生产出比明喻更多的突发特征(emergent feature),比如“残酷”(Bowdle & Gentner, 2005; Glucksberg & Haught, 2006; Utsumi, 2005)。 最近,Bowdle 和Gentner (2005) 综合了这两个观点,在这个框架中,新奇隐喻总是以比较的方式加工,然而久而久之,当隐喻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他们规范化时就会有一个从比较到分类的转换。”不理解有问题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9,№4 Serial №241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朱建新,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9-02-18(修改稿)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朱建新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 ichards &B lack 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 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 on 的“关联理论”。本文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研究;三种认知理论 A Study on the Cogn iti ve I n terpret a ti on of M etaphor ZHU J ianx in (Fo re ign L anguage D ep a rt m en t ,H ua iyin Ins titu te of Techno logy ,H ua i πan 223001) Abstract:Based on thre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ofmetaphor,namely,Interaction Theory,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the pa 2per explores their motivations,ways and li m itations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Key W ords:metaphor;cognitive study;three cognitive theories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8-04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 统,三是语言学传统。三种研究传统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修辞学家关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哲学家关心的是隐喻对思维的影响,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与词的组合、词的意义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 (1936)&Black (1962)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on (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on (1995)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本文试图对这三种认知理论作一综述,并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和方式,以及它们阐释隐喻的局限性,以便我们能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1.Richards &Black 的“互动理论”与隐喻阐释 从人类的认知角度谈论隐喻的,最早可追溯到雪莱(Shelley )。雪莱说,“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严世清,1995)。但对隐喻的认知特征阐述得最明确、最系统的要首推Rich 2ards 。首先Richards (1936)引入了“本体”(tenor )和“喻体”(vehicle )的概念,认为隐喻就是由喻体和本体这两部分构成的。如在隐喻“a seed of hope ”中,seed 是喻体,hope 是本体。其次,他认为隐喻的含义来自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互作用。Richards (1936)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Richards,1936)。Richards 对隐喻的论 述,突破了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辞格来研究的局限,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奠定了其在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Black (1962)在Richards 观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隐喻“互动理 论”。Black (1962)认为,“次项”(即Richards 所说的“喻体” )是一个语义联想集,它被当作是理解“主项”(即“本体” )的一个“透镜”(lens )或“过滤器”(filter ),隐喻的含义是“主项”和“次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对隐喻“Man is a wolf ”的理解:wolf 是一个可供联想的语义体系,听话人以此为“透镜”来认识man,从而突出了wolf “凶猛”这一普遍认同的含义。于是wolf 和man 两者相互作用,听话人在头脑中重塑对man 含义的理解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wolf,从而理解了“Man is a wolf ”的隐喻含义。总的来说,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把隐喻次项的联想含义应用于主项,因此可以认为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因而是一个认知问题。(参见林书武,1997) Black (1997)的“互动理论”后来发展成为隐喻的语义观的基本理论。他(1997)认为,隐喻是一种述谓现象(predication ),其表达形式是句子,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词语;隐喻是在做出一项陈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实体的重命名。这样,Black 就将隐喻从词语层次提升到了句子层次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来考察,这一转变也将隐喻纳入了篇章的认知范畴。隐喻的语义观利用语义特征来阐释隐喻。该理论认为,隐喻违反了语义的“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 ),是一种语义异常现象(semantic anomaly )。如:The stone died .通过义素分析,发现stone 具有以下语义特征:physical object,natural,non 2living,mineral,concreted 。die 具有如下语义特征:processwith result,namely,that some living entity x ceases to be living (Levinson,1983)。很显然,此句并不是

《分歧者:异类觉醒》反乌托邦主题与隐喻

《分歧者:异类觉醒》反乌托邦主题与隐喻 [摘要]反乌托邦是科幻电影中常见的精神主旨,此类影片利用充满想象力的电影语言构建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 世界,以残酷或灰暗的未来世界图景,讽喻或警示观众所生活的真实世界。由导演尼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电影《分歧者:异类觉醒》改编自同名畅销科幻小说首部曲,影片通过构建一个新型的未来社会秩序,以反乌托邦的叙事语境表达具有现代意识的个人主义理想诉求。本文从影片的反乌托邦主题与隐喻叙事着手,探索影片的艺术特征与表达维度。 [关键词]《分歧者:异类觉醒》;反乌托邦;隐喻;主题;叙事 青少年科幻电影并不意味着主题表达的简化与叙事姿 态的降低,此类电影中的相当一部分呈现出赶超成人科幻电影的复杂程度与艺术高度,它们以青少年的别样视野审视着成人世界,表现着青少年对于成人世界的想象与理解。青少年通过青少年科幻电影构建的充满想象力的、影像化的未来世界,幻想着自己体内潜藏的能量,雄心勃勃地畅想着自己在高科技的辅佐之下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彰显自己的个人能力,凭一己之力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 然而,青少年科幻电影常常以青少年的视角,虚幻地勾勒出一个反乌托邦社会,以未完成、不成熟的人生观与世界

观丈量整个世界。近几年多部好莱坞青少年科幻电影炒热了世界电影市场,《圣杯神器:骸骨之城》《记忆传授人》《饥饿游戏》系列、《移动迷宫》系列等多部电影的热映,彰显出此类影片创作者的创作能力与观众对于此类影片的接受 程度正在迅速提高,青少年科幻电影已然成为当前院线市场中的主要“捞金机器”。改编自维罗尼卡.罗斯同名小说的电影《分歧者:异类觉醒》同样在市场上获得了强烈的反响,上映首周就夺得北美电影市场票房的冠军,为青少年科幻电影再次创造了不俗的票房纪录。该片通过编写一个新型的未来社会秩序,以反乌托邦的叙事语境表达具有现代意识的个人主义理想诉求。下面从影片的反乌托邦主题与隐喻叙事着手,探索影片的艺术特征与表达维度。 一、基于青少年视角的反乌托邦社会 反乌托邦是科幻电影中常见的精神主旨,此类影片利用充满想象力的电影语言构建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世界,以残酷或灰暗的未来世界图景,讽喻或警示观众所生活的真实世界。在青少年科幻电影当中,由于青少年处于成长的蜕变时期,他们在迅速地跟青少年时期告别的同时,又马上要面临复杂多变的成人社会。青春期荷尔蒙作用下对生活的迷惘与对未来的彷徨,同时由于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能力有限,作为他者的成人的力量显得尤为强大,常常会将整个社会与成人当作假想敌,使青少年对于反乌托邦社会的构建显示出

浅谈隐喻和比喻

浅谈隐喻和比喻 隐喻,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概所有文化财富都与隐喻有关。新疆岩画中极为夸张的生殖器官,是否隐喻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呢?埃及金字塔是否隐喻着一种数学、物理、生物、几何以至天文、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深奥的思想呢?《圣经》里的“屋顶在上,地板在下”、《周易》里的“天尊地卑”和太极图阴阳小鱼、原子结构、宇宙天体等等,不必一一列举,我们完全可以说,越是高深的文化,越和隐喻休戚相关,没有隐喻思维,就没有这些文化成就,没有隐喻思维,就不能掌握这些成就。 越是伟大的思想家,越善于隐喻。 《论语》中的隐喻比比皆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涂也”——因材施教原理的愤激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学问要精益求精。“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指玉加工由粗到细的几道工序,所隐喻的基本原理是“循序渐进、不断上进”。 诸子百家善于取譬,多有寓言,人所共知。 毛泽东善用隐喻。“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反动派你不打他就不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的革命力量可以迅速发展壮大。“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主观主义都缺乏实际基础,缺乏内在思想,只会空喊。 艺术家运用隐喻,使艺术作品呈现出绚丽的色彩,生动无比。 诗人用隐喻把心意写的含蓄有味。“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再如陶渊明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景依依以将入,鸟倦飞而知还。”更有《桃花源记》。左思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白的《蜀道难》,这些都是隐喻的杰作。“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又能激起人们多么复杂、多么丰富的联想。 几位画家聚会,有人提议用“万绿丛中一点红”为题作画,多为青山红花,直接表达,尽用技法,而其中夺魁的一幅为春水靓女,巧妙运用了隐喻思维,使画面韵味十足,意韵显然高出一筹。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谛大概就是其中隐喻着社会社会、人生、文化等丰富而深邃的意义吧。美术、雕塑等重在“神”似,这个“神”多是隐喻的结晶。 音乐电影是更具有隐喻性的艺术品。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蓝色多瑙河》、《命运》,随便举出一支什么曲子,大约很难见到不用隐喻就能表达,不用隐喻就能理解的。 善于运用隐喻思维是一种层次极高的表现。 战国时期的邹忌就因此而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私房中的儿女情话联想到治国大略,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明白,一年功夫使齐国威服四方。

电影《美女与野兽》的三重隐喻主题-2019年文档

电影《美女与野兽》的三重隐喻主题 真人版《美女与野兽》自上映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仅跻身于美国影史票房前十,还在英国创下最高音乐电影票房纪录,更还在全球范围内 收获10 亿美元以上的票房,成为近年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最佳作品之一。《美女与野兽》的成功离不开片多层次的主题表达。 、女性角色的重塑与女性地位的强化 女性主义论著《阁楼上的疯女人》曾谈到神话和童话通常能更准确地表现并强化文化的仲裁。真人版的《美女与野兽》同样证明了这条论断,在现代文化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成人童话。影片中,王子与加斯顿是相反相对的一组男性角色,而贝尔与女巫则形成了相互补充的一组女性角色。影片对贝尔和女巫进行了角色重塑,贝尔的性格更加活泼,行事风格更加果断坚毅。女巫的出场次数和相关情节得到增加,该形象得到了立体呈现。影片中,该角色相比贝尔更多地隐喻了女性的力量,贝尔形象隐喻了女性主义的进一步实现,但她的际遇又同时隐喻了女性在现实社会的局限和遭遇的束缚。 故事的帷幕由女巫拉开,这一角色作为影片的关键人物,发挥了掌控全局和导向故事发展的作用。首先,女巫的第一次出场直接导致了王子形象上的第一次改变――由人异化成野兽。这一变化表面上是得罪女巫后被诅咒的结果,但实质上是王子的心理

状况的外化。王子过度重视外表美丑实际上说明了他作为“人” 时的肤浅,在影片后段,王子向贝尔展示了自己图书馆,很显然, 他拥有大量书籍,并宣称自己接受过常人没资格接受的教育,但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地被教育和知识滋润,这些书本或许让他比平民有见识,但没有使他更具情怀。所以,野兽的形象恰好是王子内心情况的真实反映。新版《美女与野兽》在此处对原作增加了两处细节,一是对王子的性格产生作了解释:他从小失去了母爱,被冷酷的父亲带大;二是女巫在施咒时的脸部表情特写。原生家庭的交代使王子的性格更合理,也突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女巫被设定为一个惩罚的施加者,但在施咒时,女巫的表情并不狠毒,其行为更像长辈对晚辈进行训导,此处的女巫成为 代替王子的母亲而出现的教导者和清醒的实相揭示者,这是影片对女性的第一处肯定。 接着,镜头转向了我们的女主角贝尔。作为小镇上特立独行的文艺女青年,她向往自由与独立,对众人追捧的加斯顿的追求不屑一顾。在影片中,有一处贝尔教孩子识字的场景,她所教的 孩子是一个女童,所教的内容包含了象征自由和新生的“蓝鸟” 意象,女性在此处承担了启蒙和教育的任务。而这种启蒙在对野 兽的心灵救赎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贝尔是野兽在感情上的启蒙者、引导者,用女性魅力打开了野兽封闭的心扉,如果说女巫是王子救赎计划的策划者,贝尔就相当于计划实施者,贝尔的启蒙行为与女巫的教诫行为两相呼应, 形成了这组女性角色的第一次补充和照应。 第二次照应与救援主题相关一一女性对男性进行身体上的 救助和精神上的救赎。加斯顿把贝尔的父亲抛弃在荒郊野外,女 巫则在黎明来临时找到并救了贝尔的父亲,这里刻画的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女巫形象,她同时具有了完全的自主行为力和足够的救援能力。而贝尔的救赎行动一方面与之类似,都是自发进行。 在原作中,小男孩化身的茶杯解救了被加斯顿等人困起来的父女,而在新作中,贝尔主动说服父亲展开逃脱以便对野兽进行营 救,这里的贝尔具有更强的抗争意识。但女巫进行的是“救”这一具体行动,是贝尔父亲身体上的解救者,而贝尔的“救”则更倾向于给野兽以精神上的救援支持。这两次不同的救赎达到了同一目的,即强化了女性形象的意志和力量。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因而隐喻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 隐喻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英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都有不少反映其特点的隐喻,两国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大量的隐喻;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泼的隐喻中。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一些隐喻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难免不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隐喻及其应用、翻译问题。隐喻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隐喻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近期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3.话语理解各层面的隐喻认知 3.1 词汇层面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是话语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话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词语的隐喻义可分两种:一种是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而生成的;一种是语言中已经广为接受的隐喻意义,是较为固定,为人的习惯思维。例如,我们谈论“钱”时常会用到“水”的相关用语。如“水流(current)”,可喻指“流通的货币”;“结冰(freeze)”到了货币概念域则喻指“(资产)冻结”,同时可对应的还有“融化(melt)”,映射到货币概念指“换成现金”;deposit在“水”这个概念域指“沉积”,映射到货币概念域指”资金沉积,存钱”;draw可意指“抽水”,也可喻指“取钱”。“水”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对于描述水的一系列概念,人们不会感到陌生。当通过隐喻思维与货币概念的相关方面联系在一起时,在理解前概念的作用下,要理解后面的货币概念相关词汇就不再是难题。 “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中chicken指鸡,在中国是受欢迎的动物,但在国外就不一样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国外变成一个贬义词,意指“胆小怕事的人”“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你这个胆小鬼!”他轻蔑地看着汤姆道。在翻译时考虑到文化背景,则不会出现语用失误,否则会笑话百出,贻笑大方。

0709隐喻理解的特征赋予模型

隐喻理解的特征赋予模型3 唐世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北京 100049) 摘 要:传统上,X is Y 形式的隐喻被当作是隐性的比较。G lucksberg 和K eysar 的特征赋予模型主张隐喻理解是按照隐喻句表面形式理解的。本体X 被归于一个以喻体命名的上级概念Y ,而喻体Y 的特征被赋予本体X 。本文讨论隐喻的比较模型为何未能解释一些重要的隐喻现象,而特征赋予模型则能很好地解释。 关键词:隐喻;特征比较模型;特征赋予模型;结构映射 Abstract :Traditionally ,metaphors of the form X is a Y have been treated as implicit comparisons.The 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 argues that metaphors are understood as what it appears to be :a category-inclusion assertion in which the topic X is assigned to a superordinate category that is named Y and properties of the vehicle Y are attributed to the topic X.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reating metaphors as comparison statements fails to ac 2count for certain important phenomena ,which we show can be dealt with successfully by the 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 K ey Words :metaphor ;property comparison models ;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 ;structure mapping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9-0009-05 1.引言 对隐喻的研究至少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就开始了,但隐喻的复杂性使人们直到今天还没有对隐喻的本质和机制达成一致。隐喻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概念方面,隐喻被认为是一种概念表征形式;一是语言方面,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Lakoff 和Johnson (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触发了一场隐喻革命,在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中影响深远,大部分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被吸引到概念隐喻上。Lakoff (1993)等认为,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抽象的概念系统是按照具体的概念系统来组织和表达的。在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 中,时间概念可用表达钱的动词、介词等来表达: (1)Y ou ’re wasting my time.Is that worth your while ? 在概念隐喻A STATE IS A CONTAINER 中,表达容器的词被用来表达各种状态: (2)He ’s coming out of the coma.(3)I ’m in trouble. Lakoff 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已在语言中确立的习俗化隐喻来揭示深嵌在大脑中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所以,概念隐喻的特点是不易被人察觉的。但是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样的句子应看作是字面意义,把它当作隐喻是很奇怪的。(Keysar el al ,2000) (4)I have troubles. 尽管概念隐喻研究极受欢迎,对名词性隐喻的研究在心理语言学领域一直在进行。名词性隐喻(X is Y 形式)由本体X 和喻体Y 两部分组成。它是亚里斯多德最早研究的四种隐喻形式之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尽管概念隐喻不易被人察觉,人们对名词性 隐喻却有一种天生的领悟能力,不仅能判断出一个X is Y 句式是否是隐喻,而且能随意创造出隐喻,如:“这家伙是一只老狐狸,他是一个定时炸弹。他是一个陈世美。你这是吃不着葡萄嫌葡萄酸。你是我的太阳。他是一个狼。他是魔鬼。My surgeon was a butcher.He is a time bomb.Cigarette is a time bomb.My job is a jail.That film is a ser 2mon.”等等。在名词性隐喻的研究中,出现了几个重要的里程碑:Tversky (1977)的对比模型,Ortony (1979)的突显不平衡模型,Gen 2tner (1983)的结构映射模型和G lucksberg 和Keysar (1990)的特征赋予模型。近年来,G lucksberg 等人的特征赋予模型正日益受到关注。本文讨论隐喻句(X is Y )研究的最新进展。 2.特征比较模型 在当代心理语言学对名词性隐喻的研究中,有两类基本的隐喻理解模型:特征比较模型(Verbrugge &McCarrell ,1977;Gentner ,1983;Ortony ,1979;Miller ,1993)和特征赋予模型(G lucksberg &Keysar ,1990;McG lone ,1996;G lucksberg et al ,1997)。两类模型之间的争论近几年来集中体现为Gentner 等人的结构映射模型和G lucks 2berg 等人的特征赋予模型的竞争。 特征比较模型的起源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他认为,隐喻表达的是一种比较。隐喻句(5a )是比较形式(5b )的一个强调形式。理由是隐喻形式里有概念冲突,This surgeon 不是概念butcher 的一个成员,即隐喻不是把This surgeon 归于butcher 一类。沿着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当代比较模型认为,隐喻理解涉及两步,第一步是认出隐性的比较。一旦认出隐性比较,下一步是按照与本义比较句相同的方式理解,即搜索两个被比较概念的共同特性(Verbrugge &McCarrell ,1977;Tversky ,1977;Ortony ,1979,1993;Miller ,1993)。Tversky (1977)的对比模型认为,隐喻句包括明喻(X is like Y )和本义比较一 3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课题编号为055101KM03,特此致谢。作者简介:唐世民(1964-),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界面收稿日期:2006-10-16;2007-06-22(修改稿)   2007年第9期总第222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7,№9 Serial №222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有人把语言比作一部充满了死喻的书籍,所谓“死喻”就是指那些从超乎常规的表达形式发展到常规表达形式、从语言润饰手段变成固定词汇的隐语。这些由形象鲜明、生动的隐喻蜕变为喻义稳定的隐喻性语言就是隐喻语(metaphorical talk)。隐喻语是词汇系统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有隐喻的特点外,还有较强的个性。本文拟从“张力”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隐喻语的特征及其分类问题。 一、隐喻语的特征 库珀(Cooper 1986)在论及隐喻语的范畴和功能时,系统地分析了隐喻语的3个显著特征:系统性强、生成力强、对默契感的依赖性强。它不是多义词,与隐喻(尤其新颖的隐喻)也不尽相同。 1. 系统性 任何隐喻都有自己的形成理据。库珀认为用母喻义(parent sense)来作为隐喻语的理据比 用原义(original sense)更为科学和准确。例如:在“There's no meat to Debussy's mus ic.”中的“meat”就取义于习语“butcher's meat”而非取义于“meat”的原始意义。(Co oper 的1986:122)大多数的隐喻语都可以归属于某一隐喻概念范畴,在同一范畴内的隐喻 语有着共同的理据,这理据就是该系统中的母喻义,如以下各隐喻语都是在“Argument as War”的基础上形成的: His arguments came under attack. His arguments were shot down. H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His arguments were caught in the trap.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本体是“argument”,喻体是“war”,而句中的隐喻性用法都是说明同一个喻体的行为、性状的词语。这说明在同一母喻义范畴内围绕同一个本体和喻体可以构成X个隐喻性表达方式。隐喻语大都是这样在母喻语义范畴(parent domain)内孕育而生的(Cooper 1986:131-2) 2. 生成能力 系统性说明了隐喻(尤其是母喻)具有很强的生成能力。一个喻体可以生成X个隐喻概念,因为喻体在自己原始意义的范畴内(original domain)所具备的语义特征都有可能被转移到 属于另一语义范畴的某个词项上。这种潜在的生成能力使得一个稳定隐喻(established met aphor)可以不断地生成新隐喻或隐喻性语言。例如:围绕着“war”这一喻体,有关“argum ent”的隐喻概念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win the argument(win the war),abandon an argu ment to one's opponent(abandon a city to the enemy),engaged in an argument(engag ed in a battle)等等。 库珀认为这种生成能力是区别隐喻语与多义词的重要依据。多义词各意义之间一般缺乏联系,没有系统性,而隐喻语同一母义所生成的各引申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更换了同一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