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管理)环境资源法教案(节选)

(环境管理)环境资源法教案(节选)

(环境管理)环境资源法教案(节选)
(环境管理)环境资源法教案(节选)

环境资源法教案(节选)

教学时数及学分:本课程共4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共4个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法学

适用对象:本科

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

教材:王文革主编:《环境资源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参考书目:张梓太:《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梓太:《自然资源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汪劲:《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吕忠梅:《环境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UNEP:《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版

?基斯:《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0版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与司法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环境资源法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应当注意并处理好与其它部门法的关系。

2.应当处理好必学内容与选学内容的关系。

3.应当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要的案例讲解是学好本门课程的重要条件。

4.了解环境资源法律的具体规定(分论部分),熟练掌握环境资源法学基本知识(总论部分),灵活运用环境资源法学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环境资源法概述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环境资源法的概念、性质、地位,了解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和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环境资源法的特征、环境资源法的目的

教学重点:环境的定义、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环境问题与环境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一节环境资源与环境资源问题

一、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环境的概念和种类

环境资源法学中所称的环境是以环境科学对环境的界定为基础的。不同的国家针对其立法的要求和可能,对环境做出了相应的立法界定。纵观各国立法的状况,环境资源法律对环境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环境的定义在立法上作扩充性、概括性的解释。第二种是在环境基本法中对环境的定义仅作列举式

规定,而具体范畴由单项立法解释。第三种是用概括加列举的方法解释环境的定义。我国环境资源法中对环境的概念采取了概括加列举的模式。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以环境的主体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以环境要素的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如草原环境、森林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环境等)、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以环境的形成要素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以环境的范围大小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等。

以环境的性质不同,可以把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二)自然资源

环境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指一切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规定: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的总称。

二、环境与资源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的影响,致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破坏,对社会经济发展、公众健康带来损害的现象。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环境问题进行不同的分类。

(1)从环境问题的成因看,环境问题可以分作第一类环境问题和第二类环境问题。

(2)从表现形式看,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种形态。

(3)日本学者宫本宪一以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为标准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类的广义的健康(公共卫生)直接相关的公害,另一类是使环境质量或舒适性恶化的问题(环境舒适性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实质

目前,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较多,不同学科得出的结论各有侧重,但其实质是一致的。

1.经济学的视角

根据经济学外部化理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私人生产的外部成本由社会承担的结果。

2.政治学、法学的视角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对利益的极端化和偏狭化的结果,也是在利益衡平中出现的衡平失当。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私益”是具有利益受损性的。但环境领域中情况相反,公益是具有利益受损性的,表现为经济受损进而公益受损,因而政府和个人都可以作为环境公益的代表,都可以提起环境利益的主张,但是涉及到公平问题:分为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环境是环境利益的外在表现,环境问题是环境利益的冲突,环境保护是环境利益的协调和恢复。

第二节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环境资源法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环境资源法调整特定范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关系:以防治环境污染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社会关系;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自然资源社会关系;以预防、救助和减轻自然灾害为主要内容的灾害防治社会关系等。

(3)环境资源法是调整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环境资源法的特征

第一,综合性。

第二,科技性。

第三,利益共同性。

第三节环境资源法的发展概况(了解)

第四节环境资源法的体系

一、环境资源法体系概述

环境资源法体系,是指由一国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所有法律规范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规范统一体。

二、我国现行环境资源法的体系

我国现行环境资源法体系中包括污染防治、自然资源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三类法律规范。主要由以下八个方面组成。

(一)《宪法》中有关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二)综合性环境资源基本法

(三)环境资源单行法律法规规章

(四)环境资源纠纷解决程序的法律、法规、规章

(五)环境标准中的环境资源规范

(六)地方环境资源法规、规章

(七)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资源规范

(八)国际公约和条约中的环境资源规范

第五节环境资源法的性质和地位

一、环境资源法的性质

1.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立法目的

2.私法规范和公法规范兼而有之

二、环境资源法的地位

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首先调整对象具有独立性;其次调整方法的特殊性。第六节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和作用

一、环境资源法的目的

纵观世界各国环境资源法关于目的的规定,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分作两种: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即保护人体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这一直接目的方面,世界各国并无不同;在最终的目的方面,各国规定则有差别。多数国家主张环境资源法的最终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的健康,其次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即“目的二元论”,也有的国家,如日本、匈牙利等国家法律规定,环境资源法的唯一目的是保护人群健康,即“目的一元论”。“目的一元论”和“目的二元论”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二、环境资源法的作用

1.环境资源法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是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资源工作发展的强大力量

环境资源法对环境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环境监督管理措施和制度、环境管理范围和管理关系以及各项环境保护工作作了全面规定。环境资源法是环境行政管理的依据和保障,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环境资源法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保障人体健康的法律武器

环境资源法规定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行为准则,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一切单位和个人规定了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和补救措施,是他们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与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斗争的有力武器。

3.环境资源法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调控手段

环境资源法把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到法律高度,既确定了环境规划、布局、价格、税收、信贷等宏观调控方式的地位,又规定了现场检查、申报登记、行政处罚等调控方式的地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4.环境资源法是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倡导良好的环境道德风尚,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保护政策的法律平台环境资源法向社会提出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和政策措施,明确了法律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以法律为准绳在环境资源工作领域树立起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最好的环境保护宣传材料和法律平台。

5.环境资源法是处理我国与外国的环境关系、维护我国环境权益的重要工具

我国环境资源法注意了与有关国际条约的协调,纳入了有关国际环境资源法律规范,宣布了我国的基本环境政策,明确了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有利于防止外国向我国转嫁污染以及侵犯我国环境权益的事件发生。

第七节环境资源法的适用范围

一、适地范围:环境资源法的适地范围,是环境资源法在那些地方、区域有效力,也称对地域的适用范围或者对地的效力范围。

二、适人范围:环境资源法的适人范围,是指环境资源法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包括对哪些单位和自然人有效。

三、适时范围:法的适时范围也称作法的时间效力范围,指法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的问题。因此,环境资源

法的适时范围指的是环境资源法在什么时间生效和何时终止其效力,以及环境资源法对在其颁布之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有无约束力的问题。

学时:6

问题与思考:

1.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和特点。

2.环境资源法的体系。

3.环境资源法律关系。

第二章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在环境资源法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点,在本章中要使学生理解五个基本原则的意义、内容及运用。

教学难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原则、环境利益平衡原则是较难掌握,对这两个原则做详细讲述并例举案例。

教学重点: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征服、市场和社会混合调整原则。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是指环境资源法确认的、适用于环境资源法一切领域的基本方针、准则。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是环境资源法所确认的,而非可以任意确定的,或与其他部门法共有的原则,是在环境资源法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即适用于环境资源法领域的原则,而不是指其他一般立法原则、司法原则等,是贯穿于整个环境资源法领域、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意义的规范,是各项环境保护制度和规范的基础。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方面的法律原则,才构成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

二、我国环境资源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是对环境资源法规范的概括和提升,因此,把握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环境资源法规范的实质精神,为环境保护守法和执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由于任何成文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法律无明文规定时,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能为处理新的环境问题提供指导,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任务和目的。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原则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原则(以下简称协调发展原则)的概念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原则,是环境资源法的首要原则,在我国一般称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该原则是在针对环境资源问题的特点和总结国内外环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对于环境资源保护具有非常的意义。

二、协调发展原则的形成

协调发展原则的形成是在对以前观念的批判的基础形成的,其中最为明显的

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环境承载能力无限论和经济发展优先论。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EKC)

(二)环境承载能力无限论

(三)经济发展优先论

三、协调发展原则与可持续发展

厘清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原则的关系,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身入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来的,它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核心的概念:需要和制约。需要指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生活需要,如洁净的饮用水、清洁的空气;也包括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但“不是绝对的制约,而是由目前的技术状况和环境资源方面的社会组织造成的制约以及生物圈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造成的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在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满足人类的需要,这与协调发展原则要求不超出环境承载力的上限来追求经济的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两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实现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也不能脱离经济过程来考虑。这样,“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行来考虑。”

四、生态保护优先的协调发展原则

我国很多立法和政策中早已凸显出发展了的协调原则,即生态保护优先。生态保护优先的协调原则也不仅是法理上利益平衡原则的体现。生态保护优先的协调发展原则,从终极目的看是实现整体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就一般个案而言,能实现具体的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但就特殊个案而言,而呈现出二元的局面: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协调的结果有时是经济利益优先,有时候是环境利益优先,达成社会公正和实质正义。

五、协调发展原则的贯彻

(一)建立并完善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1.环境与经济、社会综合决策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2.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的完善

(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利用环境

(三)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时考虑经济和技术的可行性

(四)建立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法律制度

第三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涵义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含义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下简称预防为主),通常认为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在环境问题上,要采取预防为主的要求,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或者恶化,做到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环境损害的产生。

第二,在环境污染问题产生后,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加以治理;在环境被破坏后,要采取综合的措施进行恢复和建设,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第三,在预防和治理的关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

(二)确立预防为主原则的必要性

1.环境问题的特点要求环境保护应以预防为主。

2.实行预防为主是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使然

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实行综合性的环境治理

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发展:风险防范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

(一)风险防范原则的含义

环境资源法要求在依赖科学的基础上又应当超越科学,强调在采取预防行动之前不必等待科学上的确定性,克服因为科学不确定性而导致环境不利的局面。这种精神就是风险防范原则。

(二)风险防范原则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第二届国际北海会议在会后发表的《伦敦宣言》中第一次明晰、系统地论述了风险防范原则。风险防范原则一经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青睐,其适用范围从区域海洋环境扩大到全球海洋环境,并被推广到一般的环境保护领域。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在前言中提到了风险防范措施。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文件全面吸收了风险防范原则,使风险防范原则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基础。2000年的《卡塔赫拉生物安全议定书》要求以风险防范原则为基础,规范生物安全。不仅如此,风险防范原则也成为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环境资源法的指导原则之一。

(三)风险防范原则与我国的“预防为主”原则的区别

“预防为主”原则和风险防范原则都主张不应事后修补损害,两者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但风险防范原则与我国的“预防为主”应区别开来。首先,两者存在的前提不同。其次,两者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不一样。两者不同的法律地位决定两者的法律效力存在一定的差别。

三、预防为主原则的贯彻

(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二)制定和完善预防性的环境法律制度

第四节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一、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含义

(一)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含义

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是指直接利用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法律规定的税费,提高利用环境的行为的成本,增加保护环境的行为的收益,以利于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恢复、整治、再生和养护,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环境责任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

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叫法很多,如“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环境责任原则”。我们认为,尽管这些叫法的含义可能相同,但从严谨的角度出发,应当予以厘清。

环境责任原则、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从责任是第二性义务和责任自负的原理看,两者若作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没有什么特殊性的,充其量是法律责任在环境法领域的适用,不符合作为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条件。从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目的看,该原则在于厘清环境是否有价值以及对环境价值的利用是否有偿,通过确定环境“公共财产”而非“自由财产”的地位,使治理环境的外部费用有污染者承担,实现外部费用内部化。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目的是改变

环境无偿使用的局面,并不以刺激功能为主,即通过对环境利用者征收一定的税费,能激励环境利用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或污染,以达成预防的作用。污染损害赔偿费用、预防费用等不包括在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范围内,污染损害的赔偿适用于国家民事法律的规定。我国《排污费征收管理使用条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在最早提出“污染者负担原则”的经合组织那里,“污染者负担原则”也绝对“不是污染损害的赔偿原则”。因此,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不宜以环境责任原则表达。

污染者负担、谁污染谁治理,涉及的是预防、治理污染义务的承担主体问题。谁污染谁治理指的是污染者应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其行为造成的污染后果。

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意义

(一)环境是有价值的,对环境的利用应是有偿的

(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意义

为了生存和保持尊严所必需,我们必须将环境保持在一定的良好状态下。在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必然会增加环境的负担,使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环境容量降低。

确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通过征收税费等经济手段,可以保障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我国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确立

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在很多政策文件中被表述为“开发者养护、利用者补偿、污染者治理、破坏者恢复原则”,我们认为,两者不能等同,后者的内涵较前者丰富得多。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在于表明对环境的利用应是有偿的,并不涉及到环境利用中其他相应的义务,如“开发利用环境,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开发者养护”义务。

四、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贯彻

(一)实行环境资源有偿利用的税费制度

环境资源有偿利用的税费制度,主要是自然资源使用费/税、自然资源补偿费、排污费。

(二)实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包括自然资源直接使用价值的有偿使用、间接使用价值的有偿使用。前面的自然资源使用费、自然资源补偿费或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而言。生态效益补偿则是就自然资源的间接使用价值而言。

(三)建立科学的环境价值核算制度

第五节政府、市场、社会综合调整原则

一、混合调整原则的含义

混合调整原则是指综合运用政府管制、市场调节、社会调整等不同法律机制对环境资源社会关系进行系统性调整。

二、混合调整原则确立的理论基础

混合调整原则确立的理论基础是政府管制、市场调节、社会调整等不同法律机制在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上各有利弊和自己的功能空间。

1.市场机制

2.征服管制

3.社会机制

三、混合调整原则的有效运做

1.要在环境资源领域贯彻混合调整原则,关键是合理确定三种机制各自的功能空间。

2.在合理确定三种机制各自的功能空间基础上,要注重综合运用。

四、政府管制机制

(一)政府管制概念、特征和分类

1.概念

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运用强制、指导、经济刺激等多种价值判断与取向各不相同的法律手段,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监督、检查、跟踪管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的一种的法律制度。管制目的是引导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1)特定性

(2)管制行为的归责特殊性

(3)手段综合性

3.分类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依据管制手段性质、适用条件、功效的不同,分为强制性制度、经济激励制度、非强制性制度三类。

强制性制度是世界各国环境资源问题上首选的法律手段,它主要以国家的命令与制裁为政府介入的基本方式,以相对人的无条件服从为政府干预目标实现的基本前提,通过对社会个体私益的限制,强行确认各法律关系主体行为方式和利益格局。它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以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法律调整与实施模式。

经济激励是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从影响成本和效益入手,推动环境资源问题解决过程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重合与对应,建立价格与成本之间相对准确的反映机制,并以此为前提引导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纠正或公平分配外部性所带来的利益损失。它是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相互促进的法律调整与实施模式。

非强制性制度,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内,行政主体基于国家法律、政策的规定精神,运用非强制的手段,通过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引导相对人自愿采取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从而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的。它是以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对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主动认同和合意为基础,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相互协调的法律调整与实施模式。

(二)政府管制的功能空间

五、市场调整机制

(一)市场调整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市场调整,就是指通过价格等市场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配置,使环境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争取最高效率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市场机制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表现出不同特点,然而他们又具有共同的特点:(1)关联性;(2)利益制约性;(3)市场机制的作用与一定的市场环境相联系,受一定环境条件制约。(4)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自市场的内在的力量而非外部力量。(5)盲目性,即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各经济个体利益牵引表现出相对无规则状态。(6)迂回性或时滞性,即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和效果不是直接的,而是迂回和曲折的。

(二)市场调整的功能

(三)市场调整的手段

六、社会调整机制

(一)社会调整的概念和特点

社会调整是相对于行政调整、市场调整而言的,是指通过非政府、非赢利性民间组织和社会大众等调整环境资源法律关系,其主要的功能在于直接对抗国家公权,防止国家公权力对市民社会的不当膨胀与扩张。

(二)社会调整的范围、形式和后果

(三)社会调整原则的贯彻

1.公开环境信息

2.鼓励专业团体的社会调整

3.建立社会调整的司法保障制度

第六节环境资源利益平衡原则

一、环境资源利益平衡原则的概念

环境资源利益平衡原则是指在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由国家在充分结合考虑环境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承载能力及社会经济需求的基础上,对环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方式和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并以此为前提着力解决围绕环境资源而产生的不同利益主张的冲突,在环境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统筹兼顾其自身特点及不同的利益需求,确保环境资源公平的实现。

二、环境资源利益平衡原则确立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

1.环境公平理论

(1)环境公平的提出

(2)环境公平的界定

从法学发展现阶段来看,环境公平是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时,负有防止对环境的损害并尽力改善环境的责任;除有法定和约定的情形,任何主体不能被人加给环境费用和环境负担任何主体的环境权利都有可靠保障,受到侵害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对任何主体违反环境义务的行为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罚。

(3)环境公平的分类

其一,从时间角度,分为代内环境公平和代际环境公平。

其二,从内容角度,环境公平包括环境权利公平、环境机会公平、环境分配公平和环境人道主义公平等内容。

其三,从空间角度,包括社会个体之间的公平、社会群体或集团之间的公平以及国家、区域之间的公平。

其四,从要素角度,它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平、环境资源收益的公平和环境保护责任的公平等问题。

其五,从伦理角度,它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公平,即人和非人类的其他自然体一样都有平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2.自然资源属性理论

(1)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

(2)自然资源多功能性及开发利用的多目标性所导致的潜在利益冲突(二)现实基础——当代中国环境公平问题

1.国家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2.城乡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3.区域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4.流域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5.阶层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

三、环境资源利益平衡原则的贯彻

1.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要体现环境公平

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应弄清各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然后加以系统地分析,使之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2.合理规划与利益补偿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确保环境知情权的实现

4.建立自然资本贮备制度

5.建立环境基金制度

6.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7.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8.警惕生态移民,加强国际环境合作

学时:6

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则。

2、什么是协调发展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

3、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内涵?

4、如何贯彻社会调整原则?

第三章环境资源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是由多项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要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主要依据,掌握我国环境法的各项基本制度。

教学难点:我国环境法的各项基本制度。

教学重点:我国环境法的各项基本制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一节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概述

一、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概念、特征和发展

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是指为了实现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和任务,根据环境资源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所制定的,调整特定环境资源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

主要具有以特征:

第一,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具有特定性。

第二,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具有系统性和相对完整性。

第三,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四,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具有较强的约束性。

二、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的分类

环境资源法律制度是由多项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每一种制度的对象、功能、性质和适用阶段也不同,从不同角度,可以对环境资源法律制度进行如下分类:根据制度保护对象不同,可分为:环境资源法基本制度、污染防治制度、自

然资源保护制度、灾害防治制度等。

根据制度的功能不同,可分为:预防性制度、基础性制度、治理性制度等。

根据制度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经济性制度、技术性制度、行政性制度、社会性制度等。

根据制度的适用阶段不同,可分为:行为前适用制度、行为过程中适用制度、行为后适用制度、行为全过程适用制度等。

第二节环境资源基本法律制度

一、环境产权制度

(一)环境权的概念和性质

1.环境权的概念

环境权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享有健康、良好环境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

2.环境权的性质

环境权是一项新型的人权,是每个人一个公民赖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与身俱来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它既是一项法律权利,同时也是一项自然权利,是不能剥夺的。

3.环境权的提出与确立

(二)不同环境权的保护制度

1.健康(良好)环境享有权的保护。

2.环境请求权的保护

3.环境损害赔偿权的保护。

4.环境检举、控告权的保护

5.环境诉讼权的保护

6. 环境知情权的保护

7. 环境决策和参与权利的保护

8. 环境结社权利及相关活动权利的保护

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一)自然资源权的内涵

自然资源权是环境资源法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它是与自然资源权属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在理论上的抽象和概括。自然资源权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权属的界定,从而明确对自然资源的归属、支配以及由此产生法律后果的分配。自然资源权是围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进行相关法律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根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自然资源权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权利形态: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自然资源使用权。

(二)自然资源所有权

自然资源所有权,是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自然资源的权利。在我国公有制的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是为公有所垄断的,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个人自然资源所有权,国家和集体之外的权利主体,只可能享有资源产品的所有权,而不可能享有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取得、变更、消灭

(三)土地资源权

1.土地资源权概述

土地资源是一种基础性的自然资源类型,不仅其自身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

的基本物质前提,而且土地资源也是其他类型自然资源得以赋存的物质载体。

2.土地所有权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可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两种所有权在主体范围、客体的范围、取得方式、权利变动方面各有不同。

3.土地使用权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这是关于土地使用权的概括性规定,根据该规定,土地使用权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

(四)矿产资源权

1.矿产资源权概述

矿产资源权主要是从矿产资源权属的意义来说的,主要是指包括矿产资源所有权和矿业权两个层次的权利形态,其中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产资源是一种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在法律上明确界定矿产资源的权属,是形成和建立有序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基本前提。

2.矿产资源所有权

《矿产资源法》第3条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因此,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是矿产资源的一元所有权,即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

3.矿业权

三、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组织制度

(一)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是指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即国家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资源的行为进行规划、调控和监督,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广义的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包括环境资源立法监督管理、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环境资源司法监督管理、环境资源社会监督管理、对环境资源监督管理行为实施的监督等。

根据管理主体不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可分为:环境资源立法监督管理、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环境资源司法监督管理、环境资源社会监督管理(即公共团体、社会组织、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所进行的环境资源保护活动)等。

根据管理范围不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可分为:环境监督管理、资源监督管理等。其中环境监督管理又分为区域环境管理和专业环境管理。

根据管理性质不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可分为:环境资源规划和计划管理、环境资源质量管理、环境资源技术管理等。

根据对环境资源有影响的活动的性质不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可分为: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流通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等。

(二)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

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是指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体制,即国家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机构之间环境资源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及其运行协调机制的总称。其中,机构的设置是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组织保障,权限的划分是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职能保障,运行协调机制是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实施保障。广义的环境资源监督管理体制包

括环境资源立法监督管理体制、环境资源行政监督管理体制、环境资源司法监督管理体制、环境资源社会监督管理体制、对环境资源监督管理行为实施监督的体制等。

四、环境资源规划制度

(一)环境资源规划制度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资源规划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状况、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建设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与管理所作的总体安排。环境资源规划制度是关于环境资源规划的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规划的实施等问题的基本规定。

环境资源规划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规划内容可以划分环境保护规划、自然资源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2)按规划范围可以划分为国家规划、地方规划、部门规划、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等。(3)按规划期可以划分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二)环境资源规划的法律规定

1.环境保护规划制度

2.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

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立法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六、“三同时”制度

(一)“三同时”制度的概念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首创的一项环境资源法基本制度,它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自然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其他可能损害环境的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二)“三同时”制度立法

(三)“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

“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自然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其他可能损害环境的项目。

(四)“三同时”制度在不同阶段的要求

1.初步设计阶段。

2.施工阶段。

3.竣工验收阶段。

(五)违反“三同时”制度的法律责任

七、环境资源许可制度

(一)环境资源许可的概念与种类

环境资源许可,是指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准许其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行政行为。在法律上,许可表现为认可、登记、承认等,并通常以证书的形式表现。

(二)环境资源许可立法

(三)环境保护许可制度

(四)自然资源许可制度

(五)建设规划许可制度

八、环境资源税费制度

(一)环境资源税费制度概念

环境资源税费是指国家依法对污染物排放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者所征收的税费。环境资源税费,按征收对象不同分为环境税费和自然资源税费。

(二)环境资源税费制度立法

(三)排污收费制度

(四)自然资源税制度

九、循环经济促进制度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

(二)循环经济的立法

(三)循环经济主要法律制度

1.循环经济规划制度

2.循环经济评价制度

3 .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

4.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定额管理制度

5.鼓励、限制、禁止名录制度

6.循环经济统计制度

7.循环经济标识制度

8.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产品的优先准入制度

9.循环经济的激励制度

(四)循环经济法律责任

第三节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一、清洁生产促进制度

二、环境标准制度

三、环境监测制度

四、环境标志制度

五、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六、总量控制

七、排污交易制度

八、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九、环境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理制度

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十一、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十二、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制度

十三、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十四、现场检查制度

十五、防止污染转嫁制度

第四节自然资源法律制度

一、自然资源法律制度概述

(一)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资源法律制度,是指在自然资源法中,调整特定自然资源社会关系,并具有相同或相似法律功能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整合性的规则系统。

特点:调整对象的特定性、法律规范的整合性、法律功能的同质性、法律实施的可操作性

(二)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构成

根据自然资源法调整对象理论的有关内容,从理论上我们把自然资源法的调整对象分为了自然资源权属关系、自然资源流转关系、自然资源管理关系三类,与此相应,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构成也应包括自然资源权属制度、自然资源流转制度、自然资源行政管理制度三个基本方面。

二、自然资源流转制度

(一)自然资源流转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资源流转是以自然资源有关权利的市场化交换和转让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也就是说,以交换和转让为主要内容的自然资源权利交易是自然资源市场化流转的基本实现途径,同时也构成了自然资源流转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的权利交易表现出了明显的层次性和种类性特征。

(二)自然资源流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促进流转原则

2. 有限流转

(三)自然资源权利交易的层次

1.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交易

2.自然资源各种开发利用权利的交易

(四)自然资源权利交易的种类

1.设定性交易和传递性交易

2.一般性交易和牟利性交易

三、自然资源行政管理制度

(一)自然资源管理体制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是指自然资源管理机构的结构及组织方式,即采用何种组织形式以及这些组织形式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并以何种方式完成其自然资源管理的职责。

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的自然资源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专门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辅助性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两大类。

1.专门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2. 辅助性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

(二)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主要制度

1. 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2.自然资源调查与档案制度

3. 自然资源权属确认制度

4. 自然资源许可证制度

5. 自然资源税费制度

6. 自然资源行业监管制度

7. 法律责任制度

第五节灾害防治法律制度

一、灾害防治法律制度概述

灾害防治法律制度是指在灾害防治法中,调整特定灾害防治社会关系,并具有相同或相似法律功能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整合性的规则系统,主要由应急机构制度、应急预案制度、应急预警制度与紧急状态宣告制度、信息沟通与公开制度、公众报告与举报制度、紧急协商与强制措施制度、救助制度、灾后重建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二、灾害预警与信息管理制度

(一)灾害预警预报

1.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2. 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国家和有关省(区、市)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二)灾害信息共享

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三)灾情信息管理

三、灾害应急制度

(一)国家应急预案启动条件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三)应急准备

(四)应急响应

四、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制度

(一)灾后救助

(二)恢复重建

课时数:8

思考题:

1.简述环境产权制度。

2.简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3.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简述环境资源税费制度。

5,简述循环经济促进制度。

6.简述环境标志制度。

第四章环境资源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三种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三种环境法律责任的构成、形式、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种环境法律责任的构成、形式、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一节环境资源法律责任概述

一、环境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种类

环境法律责任是环境主体因不履行环境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按其性质可分为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和环境刑事责任。

二、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

1.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为必要前提;

2.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实行无过错责任制;

3.违法处罚趋重化

第二节环境资源行政法律责任

一、环境资源行政法律责任概述

环境资源行政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和其他行政法律法规或因环境法及其他行政法律法规规定的事由而应当承担的法定的不利后果。环境资源行政责任具备一般行政责任的特点,但也有其特殊性:

第一,环境资源行政责任既包括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授权或委托的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中因违法失职、滥用职权或行政不当而产生的行政责任,也包括公民、法人或者社会组织等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产生的行政责任。

第二,环境资源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中,行为违法和主观上有过错,是行为人承担行政责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必要条件”;危害后果和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的因果关系,则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时才存在,所以是“选择条件”。

第三,环境资源行政责任是一种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二、环境资源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行为人的违法行为

(二)行为人的主管过错

(三)行为的危害后果

(四)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承担环境资源行政法律责任的形式

(一)环境资源行政处罚

(二)环境资源行政处分

(三)环境资源行政处罚和处分的区别

第三节环境资源民事法律责任

一、环境侵权概述

(一)环境侵权的概念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因为人为活动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从而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特征

第一,间接性

第二,利益冲突表现明显

第三,当事人的不特定性

第四,长期性、复合性

二、环境资源民事责任的定义和特征

环境资源民事责任,是民事责任之一种。它是指当事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而侵害了公共财产或他人合法权益而应当承担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

特征:第一,它是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第二,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责任;第三,它主要是财产责任。

三、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一)有污染环境的行为

(二)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三)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四、“无过错责任”原则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概述

过错,是指行为人具有的一种应受非难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状态。所谓“无过错责任”,是指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只要对其他单位和个人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即使主观上没有过错,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二)无过错责任的例外

无过错责任的例外,也称为免责条件,是指排污者造成了环境污染危害,由于不可归责的理由,法律规定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

五、环境资源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一)排除危害

(二)赔偿损失

(三)环境损害赔偿的社会化

第四节环境资源刑事责任

一、环境资源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环境犯罪的概念

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法,故意或过失地造成或足以造成严重环境损害后果,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环境犯罪非为个罪,而是包含数种犯罪的一类犯罪的统称,并且是一个综合型的犯罪类别。

(二)环境犯罪的特点

1.具有间接性,以环境为媒介。

2.环境犯罪行为后果严重,危险更大。

3.环境犯罪的主体大多为法人。

二、环境资源犯罪的构成要件

(一)环境犯罪的客体

(二)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

(三)环境犯罪的主体

(四)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

三、环境资源犯罪与其他类罪的区别

(一)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二)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区别

四、我国刑法关于环境资源犯罪的具体规定

(一)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二)渎职罪

五、环境资源犯罪的刑事责任

(一)环境资源刑事责任概念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由于犯罪而依法应当向国家承担的由国家对其行为所作的否定和谴责的强制性义务。环境资源刑事责任是刑事责任的一种,指个人或者单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因违反环境保护法,严重污染或者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触犯刑法构成犯罪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

(二)我国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立法

1.1997年《刑法》修订前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立法概况

2. 1997年《刑法》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立法概况

(三)我国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

(四)我国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的特点

1.摒弃死刑的应用、突出自由刑的刑罚措施

2.扩大了罚金刑的适用

3.根据情节轻重设定量刑档次

4.实行“双罚制”

学时数:4

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资源行政责任?其构成要件包括哪些?

2.环境污染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与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何区别?

3.什么是无过错责任原则?环境损害民事案件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由是什么?

4.环境资源民事责任形式中排除危害与赔偿损失有哪些特点?

5.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是什么?

6.有学者主张环境犯罪应考虑采用无过失责任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7 .我国在惩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的刑罚体例有何特点?

认证公司塑料制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作业指导书

Taozhi666@https://www.wendangku.net/doc/b714653816.html, 分发序号: 塑料制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作业 指导书 质量体系认证中心

目录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2) 2 塑料成型加工 (2) ...2 3 环境因素审核. (11) 2 4 环境法律与其他要求 (16) 5 监测与测量审核 (18)

1. 目的与适用范围 1.1目的 为保证GB/T 24001-1996 idt ISO 14001:1996在塑料制品业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得到正确和统一的理解和遵循,特结合该行业的特点制订本指导书。 1.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审核员按照GB/T 24001-1996 idt ISO 14001:1996标准对塑料制品业进行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2. 塑料成型加工 2.1塑料的组成与性能 2.1.1塑料及其分类 1)塑料:一般指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树脂)为基本成分,在一定条件下塑化成型,而产品最终形状能保持不变的材料。它的组成除了高聚物(树脂)为主要成分外,还根据需要,可能含有某些具有特定用途的助剂。助剂主要有填料、增塑剂、着色剂、稳定剂等。

2.1.2热塑性塑料的主要特性及用途 热塑性塑料:是指在特定温度范围内,能反复加热软化和冷却硬化的塑料。这类塑料基本是以聚合反应所得到的树脂为基础制成的,

受热时不产生化学交联,因而当它再一次受热时仍具有可塑性。它们的主要特性如表1所列。 表1主要热塑料的特性及用途 2.1.3热固性塑料的特点和用途 热固性塑料:是指受热后能成为不熔不溶性物质的塑料。这类塑料基本以缩聚反应所得到的树脂为基础制成的,受热时发生化学变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 体会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学习《现代城市管理学》,使我了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而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构建和谐城市环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同时也为城市环境管理尤为重要。面向21世纪,实现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家居的趋势得到控制,必须树立全民环境意识,提高市民素质,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强化城市环境行政管理。 1、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这是美化环境、防治污染的根本。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有政府机关人员,也有企、事业机关和单位的职工,也有城市的个体户、外来民工、无职业者,甚至是家庭主妇。可以说城市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害的有意和无意的制造者。这主要是缺乏自觉的生态观念与环境意识。要消除环境污染的弊害,必须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可分为社会的环境教育与学校的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或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北京市由一部分退休干部、工人、教师、高校学生、科技工作者倡导的《环保志愿者行动》,动员全民营造绿色时尚,善待地球,节约资源,宣传“缺乏环境意识就是残缺不全”是很好的例子。全民环境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全国各地开展的垃圾分类、垃圾处理,一只桶、一个袋,消灭白色污染,变废为宝的环境教育活动以赢得城市居民的普遍赞同。学校环境教育主要以中、小学为主,在学校可设置安排环境教育课程,可带领中、小学生去郊外或动物园进行动、植物资源珍惜与保护的教育,从小养成浓烈的环境意识。此外,环境教育还要着重《城市环境管理》的教育。环境行政管理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学问。对于从事城市环境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尤其重要。全国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环境保护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不少省、市创办了环境保护干部学院和环境保护研究班。这为在职环保干部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及时报道和表彰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2、培养良好公共道德 道德体现社会风尚。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充满美好。我们要大力开展公共道德教育,养成公共道德。 要摆正个人与社会关系。要做到“为互助而去恶,为互爱而存善”:“利群”而居, “利他”而生。“大河无水小河干”,“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市受社会环境的污染,势必影响到每个市民的安宁。城市环境整洁、优美,每个市民都可享受良好的雨露滋润。 要关心城市、热爱城市,顾全大局,美化环境。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处罚,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的一草一木,要崇尚“绿色世界”,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美化环境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做模范市民,遵纪守法。

环境管理学考试资料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换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三种生产理论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 体会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学习《现代城市管理学》,使我了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而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构建和谐城市环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同时也为城市环境管理尤为重要。面向21世纪,实现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家居的趋势得到控制,必须树立全民环境意识,提高市民素质,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强化城市环境行政管理。 1、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这是美化环境、防治污染的根本。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有政府机关人员,也有企、事业机关和单位的职工,也有城市的个体户、外来民工、无职业者,甚至是家庭主妇。可以说城市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害的有意和无意的制造者。这主要是缺乏自觉的生态观念与环境意识。要消除环境污染的弊害,必须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可分为社会的环境教育与学校的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或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北京市由一部分退休干部、工人、教师、高校学生、科技工作者倡导的《环保志愿者行动》,动员全民营造绿色时尚,善待地球,节约资源,宣传“缺乏环境意识就是残缺不全”是很好的例子。全民环境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全国各地开展的垃圾分类、垃圾处理,一只桶、一个袋,消灭白色污染,变废为宝的环境教育活动以赢得城市居民的普遍赞同。学校环境教育主要以中、小学为主,在学校可设置安排环境教育课程,可带领中、小学生去郊外或动物园进行动、植物资源珍惜与保护的教育,从小养成浓烈的环境意识。此外,环境教育还要着重《城市环境管理》的教育。环境行政管理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学问。对于从事城市环境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尤其重要。全国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环境保护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不少省、市创办了环境保护干部学院和环境保护研究班。这为在职环保干部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及时报道和表彰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2、培养良好公共道德 道德体现社会风尚。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充满美好。我们要大力开展公共道德教育,养成公共道德。 要摆正个人与社会关系。要做到“为互助而去恶,为互爱而存善”:“利群”而居, “利他”而生。“大河无水小河干”,“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市受社会环境的污染,势必影响到每个市民的安宁。城市环境整洁、优美,每个市民都可享受良好的雨露滋润。 要关心城市、热爱城市,顾全大局,美化环境。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处罚,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的一草一木,要崇尚“绿色世界”,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美化环境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做模范市民,遵纪守法。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 一、选择 1、环境日:6月5日 2、BOD:生化需氧量 3、COD:化学需氧量 二、填空 1、环境管理的分类: (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专业环境管理 (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4、“三同时”制度 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 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 8、限期治理对象: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9、环境保护法概念 三、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 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 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 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 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 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 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完整版)环境审核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保证水泥的生产环境管理体系(EMS)认证审核的有效实施。 2 范围 适用于硅酸盐水泥(含熟料)的生产专业,对应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分类表》的专业代码为16.01.01。 本指导书是根据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结合水泥的生产专业/行业的特点,在专业方面提供审核指南,作为专业技术支持,这些意见不是标准的补充和取代,审核时应以标准为依据。 3 职责 质量部会同技术专家负责指导书的制定、修订,并负责文件发放; 审核部负责本作业指导书的培训宣贯; 审核及相关人员负责本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进行有效实施。 4 术语和定义 4.1水泥 凡细磨成粉末状,加入适量水后成为塑性浆体,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并能将砂石等散粒或纤维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水泥。 4.2熟料 凡由适当成分生料烧至部分熔融,所得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烧结物,称为硅酸盐水泥熟料,简称熟料。 4.3混合材 在生产水泥时,为改善水泥性能,调节水泥标号,而加到水泥中去的人工的和天然的矿物材料,称为混合材。 本专业无特定环境专业术语 5 行业特点 水泥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其生产工艺过程的共同特点是物料处理量大,运输环节多,高温作业,每生产1吨水泥大约需要处理3吨以上的物料,而且物料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从矿山开采、原料破碎、粉磨至煅烧成熟料,再经粉磨水泥包装出厂,基本上每个环节都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每个环节几乎都涉及粉尘和噪声,而且水泥行业又是典型的能源、资源消耗型,控制能源、资源消耗是非常重要的。 6 典型工艺流程

水泥的生产工艺从不同角度可划分为: A干法与湿法 B 旋窑与立窑(产业政策规定立窑直径3M及以下为淘汰窑型,ф3M以下磨机为淘汰磨机) 典型的立窑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 典型的旋窑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体会doc

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体会在本学期认真学习了《现代城市管理学》后,面向 21 世纪,构建和谐城市环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同时城市环境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实现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必须树立全民环境意识,提高市民素质,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强化城市环境行政管理。 第一、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道德体现社会风尚。 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共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充满美好。我们要大力开展公共道德教育,养成公共道德。城市受社会环境的污染,势必影响到每个市民的安宁。城市环境整洁、优美,每个市民都可享受良好的雨露滋润。要关心城市、热爱城市,顾全大局,美化环境。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的一草一木。要崇尚“绿色世界”,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美化环境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做模范市民,遵纪守法。要积极参加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要模范遵守市民道德规范,要“与人为善,与邻位善”坚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第二、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这是美化环境、防治污染的根本。 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包含了各种群体,所以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可以说城市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害的有意与无意的制造者。这主要是缺乏自觉的生态观念与环境意识。要消除环境污染的弊害,必须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可分为社会的环境教育与学校的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或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全民环境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现在各个大型城市,都推出了垃圾分类活动。将从前单一的垃圾箱,更换成了分类箱,把各种垃圾进行分类。分成可循环利用品和不可循环品。将可循环垃圾进行再次利用,不仅保护环境又可以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这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已赢得城市居民的普遍赞同。学校环境教育主要以中、小学为主,在学校可设置安排环境教育课程,可带领中、小学生去郊外或动物园进行动、植物资源珍惜与保护的教育,从小养成浓烈的环境意识。此外,环境教育还要着重《城市环境管理》的教育。环境行政管理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学问。对于从事城市环境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尤其重要。全国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环境保护专业与行政管

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作业指导

编码:TYTT-GL-02 工作环境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公司办公场所的工作秩序,塑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职责 3.1各部门员工应自觉遵守与实施本制度,并接收由行政部的例行监督检查。 3.2各部门经理为责任人,负责本部门制度的落实与督促改进。 4内容 4.1卫生环境管理规定 4.1.1文件:把文件分为必要(有效)和不要(过期无效)的,不要的全部销毁或当环保纸使用,必要文件进行归档。

4.1.2办公桌(工作台):文具必须整齐摆放。办公用品一般的常用品:笔、订书机、涂改液、便条纸、橡皮、计算器,可以集中放在办公桌的一定区域内,电脑线、网线、电话线有序放置;桌面上的东西应该摆放整齐,不得凌乱,每天上下班前5分钟必须将桌面收拾干净、保持整齐。 4.1.3坐椅、工作凳:办公椅必须保持干净、无灰尘、污迹。人离开办公桌后, 办公椅应推至桌下。工作凳应保持干净、无破损、离开桌子时应将凳子摆放整齐。 4.1.4地面:应保持清洁、无垃圾布碎、无污迹、纸屑等杂物 4.1.5通道:所有通道必须保持畅通,不允许堆放任何物品,不得乱扔杂物。 4.1.6垃圾桶:垃圾桶内不允许倒茶水、扔果皮、倒剩饭菜、汤水等易惹蚊虫老鼠的杂物。应保持无异味,垃圾桶应摆放在指定的位置,不允许放在通道上。 4.1.7排插、电源开关:排线不得凌乱、有破损。电源线、网线、电话线等连

接线应从桌后走线,并置隐藏处或用线扎整。 4.1.8饮水机:放在指定地点,不得随意移动;不得将水倒在饮水机的水槽上。 以免溢出弄湿地面。 4.1.9门窗:应保持清洁,不准随便张贴东西,不得在门窗上乱写乱画,每天 下班前应将门窗关闭。 4.1.10办公设备:打印机及复印机上不允许堆放不要的文件及其它物品,每 天最后下班的同事负责关闭所有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空调、饮水机等 等。 4.1.11冰箱、微波炉:冰箱内应保持清洁,不允许把油污、汤水溢在冰箱或 微波炉内,若因不慎弄脏,请自觉清洁干净。微波炉仅供各位同事热饭使用, 请勿使用微波炉热味道太浓的食物。 4.1.12电脑:应保持干净、无灰尘,使用者每天下班前必须自觉关闭电脑及 电源。 4.1.13工作场所不允许摆放未清洗的饭盒,以免引起鼠害,饭盒不得留在工 作场所过夜。 4.1.14常用物品必须标识并整齐摆放。 4.1.15私人大件物品不允许带入工作场所。 4.2 机房环境管理规定 4.2.1机房环境:机房正常范围(温度控制在 25° C,湿度控制在10-80 )温 度控制设备为两台悬挂式空调至最低温度;当温度和湿度超过一定范围后报 警器会报警; 进出机房:只有领导及运维组成员才可进入,机房钥匙由专人保管; 注意事项:除领导和运维组成员外勿触碰相关光纤及网线,机房电源 相关服务器连接设施; 日常维护: 维护组:运维组 维护项目:机房环境管理、布线、服务器上下架 4.2.2 4.2.3 等 4.2.4 4.2.5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C、次生环境问题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属于审批-阶段,第三阶段属于审批阶段。 A、竣工验收 B、施工 3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B B、地方政府 4、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 于后者的审批权 归 国家环保总局 5、环境影响评价 是建设项目施工 审批的一项管理 制度,因此要在建 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阶段。B、完成 6、环境总是相对 于某个而言的,因 此说环境是一个 概念。 A、主体D、相 对 7、环保部门在海 洋建设项目管理 方面具有权。C监 督 8“以新带老”的 原则就是以新建 项目管理带动老 污染治理 9、具有中国特色 的环境政策是。C 强化管理 10、推动环境保 护事业的直接动 力是国家政府,而 根本动力是。A社 会公众 11、环境管理的 核心是对的管 理。B人 12中国的领海宽 度为。() C、12海里 13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定量考核制 度是考核() D、市政府 14在环境民事诉 讼中,举证责任原

则应为( ) B、举证责任倒置15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是( ) C、归国家所有14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 ) C、水行政主管部门 14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8一般说来,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C、商品19、一般而言, 环境权是指() C、公民享有在优 美、舒适的环境中 生活的权利 20、提出“人类 有权在能够过尊 严和福利生活的 环境中,享有自 由、平等和良好生 活条件的基本权 利”的国际环境宣 言是() B、1972《斯德 可尔摩宣言》 21、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体现了生 态学基本规律中 的() A、“物物相关” 律 22、一般说来, 三种生产的共同 界面是() B、废弃物 23、“将收集到 的审核证据与审 核准则进行比较 所得到的评价结 果”是() B、审核发现 24、《水质值 的测定—玻璃电 极法》6920-86 是() C、国家环境监测 方法标准 25、环境管理对 象是() D、人类的社会行 为 26、环境法律关 系的客体一般包 括()

分包方环境管理作业指导书

分包方环境管理作业指导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根据公司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对分包方环境管理施加有效影响的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同本公司合作与环境因素有关的所有分包方 的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3.控制要求 3.1管理对象 运输分包方、建筑施工分包方、现场有食堂及生活区分包方,废弃物处理和与一般环境因素有关的分包方。. 3.2 对运输分包方的管理 3.2.1 项目部同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输分包方签订《运输分包合同》时,应增加环境保护的条款,或补充签订相应

的《环境保护协议书》。 3.2.2 项目部应要求工程项目运输化学品的分包方,特别是运输化学危险品的分包方,应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 a)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拖拉和倾倒。 b)碰撞、互相接触引起燃烧、爆炸或造成其他危险的化学危险品,以及化学性质或防护、灭火方法互相抵触的化学危险品,不得违反配装限制和混合装运。 c)遇热、遇潮容易引起燃烧、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在装运时应当采取隔热、防潮措施。 d)装运化学危险品时不得客货混装。 e)运输危险货物的分包方应具备应急措施和方法。 3.2.3 项目部应要求为工程项目提供运输服务的分包方遵守下述要求: a)加强对机动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并对机动车辆进行定期检查,以保持机动车性能良好,尾气年检合格。 b)禁止在本公司项目区域内清洗车辆。 c)对漏油的车辆不予进场。 禁止场内鸣笛。d). e)有防扬尘飞散的措施。 3.3 对建筑施工分包方的管理 3.3.1 项目部同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建筑施工分包方签

城市管理学作业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城市环境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学习《城市管理学》,使我了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而城市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构建和谐城市环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同时也为城市城市环境管理尤为重要。面向21世纪,实现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必须树立全民环境意识,提高市民素质,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强化城市环境行政管理。 1、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这是美化环境、防治污染的根本。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企、事业机关和单位的职工,也有城市的个体户、外来民工、无职业者,甚至是家庭主妇。可以说城市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城市公害的有意与无意的制造者。这主要是缺乏自觉的生态观念与环境意识。要消除环境污染的弊害,必须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可分为社会的环境教育与学校的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或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全国各地开展的垃圾分类、垃圾处理,一只桶、一个袋,消灭白色污染,变废为宝的环境教育活动已赢得城市居民的普遍赞同。学校环境教育主要以中、小学为主,在学校可设置安排环境教育课程,可带领中、小学生去郊外或动物园进行动、植物资源珍惜与保护的教育,从小养成浓烈的环境意识。此外,环境教育还要着重《城市环境管理》的教育。环境行政管理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管理学问。对于从事城市环境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尤其重要。全国已有近百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环境保护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不少省、市创办了环境保护干部学院和环境保护

研究班。这为在职环保干部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及时报道和表彰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2、培养良好的公共道德。道德体现社会风尚。我们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共道德教育,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充满美好。我们要大力开展公共道德教育,养成公共道德。 要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做到“为互助而去恶,为互爱而存善”;“利群”而居,“利他”而生。“大河无水小河干”,“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市受社会环境的污染,势必影响到每个市民的安宁。城市环境整洁、优美,每个市民都可享受良好的雨露滋润。 要关心城市、热爱城市,顾全大局,美化环境。一切要从公众的利益出发,关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热爱城市的一草一木。要崇尚“绿色世界”,积极投身城市环境保护活动,美化环境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做模范市民,遵纪守法。 要积极参加城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要模范遵守市民道德规范,要“与人为善,与邻位善”,坚持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要严格遵守《环保法》,同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3、建设一支环境保护学术队伍。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一样,一靠政府,二靠科学。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这也与控制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科学技术落后有关。再入污水的澄清处理、工业废水的再使用、空气中所含毒素的分析、劣质汽油的改善、地层下陷的测量等,都必须依靠科学知识与技术。所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基础是要提高环保技术的含金量,建设一支由环境保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