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电影史复习(红字精选)

中国电影史复习(红字精选)

中国电影史复习(红字精选)
中国电影史复习(红字精选)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1)

一、草创

1、开端

⑴国产电影开端

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1905年春夏之交;任庆泰(字景丰)拍摄;谭鑫培主演。

⑵故事片开端

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导演:张石川、郑正秋;编剧:郑正秋;新民公司拍摄。

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1年;导演:任彭年;编剧:杨小仲。

【注:短片≤6本;长片≥7本】

⑶其他开端

香港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主演:黎北海、严珊珊(中国第一位女演员、非职业)

2、终结

《劳工之爱情》——1922年;中国短故事片创作基本终结的标志

3、滑稽短片

《劳工之爱情》——1922年;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

地位:中国喜剧电影的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

成就:制作过程规范、镜头语言成熟、喜剧元素丰富。

4、“商务”之短片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

任彭年

5、1919—1922年间的三大公司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明星影片公司

二、初盛景观

1、《孤儿救祖记》

1923年年底;明星公司推出

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

主演:王汉伦——中国第一位女职业电影演员,曾有“悲剧明星”之誉

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

其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从此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结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

2、“国产电影运动”

特征:

⑴制片机构的勃兴【最为显著的特征】

著名的流派有“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大中华百合”、

“天一”这几个群体。

【补充:“长城画片”——1921年5月,由旅美华侨青年梅雪俦、刘兆明、程沛霖、李文光、李泽源等人成立于美国纽约,以冀通过制作爱国影片,端正海外视听,维护祖国尊严。初期声明

不为利益而拍摄对社会危害的电影,并主张在每部影片中提出一个中心问题,以“移风易俗、

针砭社会”。由万氏兄弟绘制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民新”——民新影片公司是中国早期私营电影企业。前身是1921年由黎民伟、黎海山、黎北海筹组的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1923年在香港正式成立民新影片公司,由黎海山

任经理,黎民伟任副经理,以拍摄新闻片为主,《天涯歌女》(1927)。】

⑵影片年产量扶摇上升

⑶国产电影在一段时间内大受市场欢迎

3、著名人物

谭鑫培(1847.4.23~1917.5.10):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演员,工老生,曾演武生。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代表性

的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等。

郑正秋(1888~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阳人,集编、导、演于一身。

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

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

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因其思想较为进步,且具革命性,后世对其评

价较高。代表作品:主要编导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难

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导演故事片:《梅花落》(1927)、《白云塔》(1928)、《碎琴楼》(1928)、《热血忠魂》(1935,与张石川、徐欣夫、吴村等合作)等。

张石川(1889~1954):原名张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他的影片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的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张

石川是买办(商人)出身,对其评价较低。他是中国电影史上历来有争议的人

物,有人认为他是个唯利是图的制片商,“处处唯兴趣是尚”的商业片导演、敌

伪时期又沦为汉奸,是个不屑一提的人;也有人则认为他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三笑》、《夜

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火烧红莲寺》(一

至十八集)、《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一夜不安》、《横冲直撞》

等。

三、20年代中期以后的三种商业电影现象

⑴“古装片”——当时又称“稗史片”,基本上是根据旧文学素材改编拍摄的影片类型。

⑵“武侠片”——大多脱胎于坊间流行的传统侠义小说和当时报刊连载的武侠小说。

《火烧红莲寺》:明星公司拍摄;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3年共拍摄18集,事实上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

⑶“神怪片”——可看作是“武侠片”的一种延伸。当时又被称作“武侠神怪片”或“神怪武侠片”。这种消极浪漫主义的极端化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商业片创作走入了最后的歧途。

第二章三、四十年代的电影(1931—1949)1931—1937:

一、求变之初

1、联华公司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

①“明星”——1922年3月中旬,明星电影公司成立。第一部影片是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这是我国摄制的第一部短故事片。1928年5月,明星公司摄制的影片《火烧红莲寺》正式上映,由此引起上海影坛竞拍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②“联华”——1930年,罗明佑联合“民新”、“上海影戏”、“大中华百合”成立“联华影业制片印刷公司”,1932年后改称联华影业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体的电影企业。罗明佑:1900-1967,广东番禺人,生于香港,后迁居广州。并任总经理。联华合当时的明星、天一公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制片格局。联华存在8年拍了近百部影片,大多严谨认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③“天一”——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于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与发行。1923年“明星”公司《孤儿救祖记》在12年中拍摄了无声故事片60余部,有声故事片35部,长短新闻片、纪录片15部。

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篇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

2、有声片

声音进入电影,是电影技术形态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由于成本昂贵,中国制片业短期内并未放弃默片拍摄,直到1936年以后,有声片才基本取默片而代之。

《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1931年1月,“明星”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以“民众影片公司”的名义合作摄制。

《春潮》——中国第一部使用国产电影录音设备制作的片上发音有声片(蔡楚生编剧,郑应时导演)。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拍摄。

3、复兴国片运动

复兴国片运动宗旨:改革神怪、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严肃、认真、有良心;普及社会教育、对抗外片垄断、

提高艺术道德、尊重演员人格

是罗明佑在联华的期间发起的。

孙瑜:

纽约摄影学院学习摄影

代表作:《故都春梦》《野草闲花》《小玩意》《大路》《武训传》等 阮玲玉:

默片时期最优秀的女演员

《挂名夫妻》《故都春梦》《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神女》《新女性》

蔡楚生(1906—1965):代表作《都会的早晨》《渔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近代

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

二、新兴电影运动

背景:是在外患和内忧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勃兴的。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已然将整个中华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

正式全面展开: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由郑正秋、孙瑜、洪深、田汉、夏衍等32人组成。以“认清过去的错误”、“探讨未来的光明”、“建设新的银色世界”为指导思想,给今后的电影创作提出了“和整个社会文化运动协力前

进”的明确目标。

发展:三个阶段

①1933年:迅起

良好起点:

《三个摩登女性》——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第一只报春之燕”

《狂流》——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增添一抹浓郁的春色”、“中国电影新的路线的开始”

其他作品:

《城市之夜》、《都会的早晨》、《压迫》、《挣扎》、《春蚕》、《小玩意》、《铁板红泪录》、《香草美人》、《恶邻》等

②1934年—1935年:曲折绵延

优秀作品:

《姊妹花》——郑正秋编导、胡蝶主演(一人扮演二角)

《渔光曲》——蔡楚生编导;在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得了荣誉奖,成为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的第一个获奖作品。

其他作品:

《新女性》、《大路》、《神女》、《桃李劫》、《风云儿女》、《中国海的怒潮》、《女人》、《上海二十四小时》、《乡愁》、《都市风光》等

③1936年—1937年:重新高涨

“国防电影”:

广义:《新旧上海》、《迷途的羔羊》、《小玲子》、《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天作之合》等

狭义:《狼山喋血记》(代表性作品)、《壮志凌云》(代表性作品)、《联华交响曲》、《青年进行曲》、《夜奔》等

三、左翼电影

1933年——中国(左翼)电影年

时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入侵东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也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从1932年开始,是由左翼文化运动延伸和发展,由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并延伸触角到电影界,这些作家表达出对电影问题的关切。

代表人物:夏衍、田汉、阳翰笙等

代表作品:《狂流》、《养蚕》、《压迫》、《上海二十四小时》、《小玩意》、《女性的呐喊》等

艺术特点:①注重社会意识的呈现,具有鲜明的理性分析色彩。

②注重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四、软性电影

1933年3月,刘呐鸥、黄嘉谟等人创办了《现代电影》周刊。他们批评“字多影少”

(台词对话多,镜头语言少),指责左翼电影是“内容偏重主义的畸形儿”,认为充

满“干燥而生硬的说教”。主张“电影是软件,应当是软性的”(第六期)。

代表作品:《花烛之夜》、《化身姑娘》、《人道》、《粉红色的梦》等1937—1945:

一、“电影抗战”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

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

代表作品:

《保卫我们的土地》(战时第一部故事片)、《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

二、“孤岛”电影(非主流)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

特征(“奇”处):①高产——在上海这片“弹丸之地”,影片产量惊人

②一方面笼罩着浓重的商业竞争氛围,一方面又有相当多的影片

在政治和营业的压力下顽强地表现了艺术家的勇气和良心。

古装片——纵观“孤岛”影坛,最为突出的创作现象便是古装片的大量问世。

《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是“孤岛”时期成就显著、影响最大

的一部古装片)、《明末遗恨》、《尽忠报国》、《苏武牧羊》、《李香君》、《王宝钏》

等。

其他商业电影类型:

喜剧片:《王老五》(1937)、《王先生吃饭难》(1939、汤杰编导)

言情片:《离恨天》(吴永刚编导)

恐怖片:《麻疯女》(马徐惟邦编导)

歌舞片、侦探片、鬼怪片等

三、其他补充: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

(简称“满映”)。

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

(简称中联)。

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

影)。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

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

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北平、上海解放后,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

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中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作品:

艰难中的辉煌——《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八千里路云和月》、《松花

江上》、《天堂春梦》等

忧患史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丽人行》、《追》、《三毛流浪记》、《幸福狂想曲》、《乌鸦与麻雀》等

心灵世相——《巫山梦回》、《新闺怨》、《关不住的春光》、《不了情》、《太太万岁》、《万家灯火》、《深闺疑云》等

三四十年代重要影片:

《渔光曲》、《十字街头》、《大路》、《小玩意》、《神女》、《小城之春》等

第三章十七年电影(1949—1966)

一、“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是:艰难曲折、大起大落。

十七年中,出现过四个蓬勃发展时期:

①建国初期(1949—1952)的第一次发展:

1951年3月8日在全国26个大城市同时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大发展。

这一时期出了不少优秀影片,如《中华儿女》、《白毛女》、《钢铁战士》、《我这一辈子》等。

同时,私营厂的影片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我这一辈子》《腐蚀》《关连长》(文华)、《乌鸦与麻雀》《我们夫妇之间》(昆仑)、等

1950年《武训传》公映,受到欢迎。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提出严厉的批判,紧接着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批判及其后的文艺整风运动,使建国初期电影第一次蓬勃发展的局面很快结束。

产生的原因:高涨的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党对电影事业的相对宽松而正确;

广大文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

②1956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

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10月至11月,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召开各制片厂厂长会议,重点讨论贯彻“双百”方针,改革电影体制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舍饭寺会议”。

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各电影厂开始试行以导演为中心,自由组合、自由选题、自负盈亏的“三自一中心”的改革方案。电影创作在逐步前进,到1956年前后产量赶上并超过50年的水平,艺术质量也有新的突破,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主要原因:(1) 1953年9月, 第二次文代会召开, 批评了左的错误倾向, 倡导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借鉴国外电影的创作经验。观摩和讨论,和各种电影代表团去苏联,

西欧等国交流活动。

(3) 1956年, 毛泽东在《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了“双百”方针。

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和作品: 郭维及其《董存瑞》(1955),桑弧及其《祝福》(1956),王苹及其《柳堡的故事》(1957),吕班及其《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汤晓丹及其《不夜城》(1957)。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

①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除了继续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之外, 创作者也将

社会主义革命和现实生活和建设现实生活反映出来, 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 中国历史题材的影片, 以及文学名著也开始被搬上了银幕。

②艺术上的大胆突破:将英雄人物的行为, 成长, 内心世界, 优点和缺点都成为

丰富人物的心理的内容。并且, 敢于大胆表现人情人性。

③影片的风格样式也比较丰富多彩, 喜剧片, 惊险片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957年的反右斗争及康生的“拔白旗”扼制了第二次电影创作发展的大好局面。

③1959年的第三次发展:

1959年中国电影进入第三次大发展,达到了50年代的最高峰。

原因:为迎接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献礼片”的契机,再次激起创作热情。

标志:59年9月25日-10月24日国庆新片展映共推出新片35部,故事片17部。

几乎全部都是彩色片。

内容:这些影片题材广阔,风格新颖,形式多样,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以及在技术上都突破了过去的水平,向前跃进了一大步。

艺术成就:将时代的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创作方法与时代精神一致;艺

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存在问题:脱离实际的表达,形成一种套子;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挖掘生活;

对电影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挖掘较少。

1959年新片展览月是第三次发展的标志。

好影片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林家铺子》、《风暴》、《青春之歌》等。

同时,反右倾运动开始和三年自然灾害开始。电影的生产再次出现停顿。

④60年代初期的发展(1961年6月-1963年12月)

从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间,一个电影创新高潮正在形成。

原因:政策的调整——纠正“左”的错误,相关的文件出笼,出现了繁荣创作的具体措施。

电影理论的发展:瞿白音《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

电影创作的过程:1959年11月-1960年1月,反右倾+自然灾害开始,反冒进,

1960年生产40部故事片。1961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不高质

量高,共生产出20多部影片。

从1962年到1965年间,每年基本保证20到30部影片的稳步发展。

由于召开了新侨、广州两次会议,周总理和陈毅亲自出席讲话,宣传党的文艺政策,电影从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在稳步地前进,掀起了一场电影艺术创新的热

潮。

《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农奴》、《独立大队》、《阿诗玛》等正是这个潮流的产

物。

这一次的创新幅度较大,在学习我国文艺传统的基础上,提高了影片的艺术质量,

使之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电影的先进水平,一个更高质量的电影创作高潮正在形

成,可惜风云多变,半途夭折了。

二、“十七年”中国电影各时期的艺术特点:

1、建国初期第一次发展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

2、1956年前后中国电影第二次发展的艺术特点:

大胆突破。

具体是:(1)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

(2)艺术上大胆突破;

(3)风格、样式上也比较丰富多彩。

3、1959年是5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最高峰,艺术特点:

(1)反映历史真实,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题材之中;

(2)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

(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4、60年代初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

强烈地追求创新。

当时夏衍提出反对电影中的“四多”(直、露、多、粗),周扬同志要求电影“四好”(好故事、好演员、好镜头、好音乐),瞿白音的“创新独白”影响深远。

三、“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几种主要样式:

1、就风格样式而言,“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主要是戏剧式的电影,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的正剧:如《林则徐》、《风暴》、《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

革命的正剧这类影片的基本特点:(1)影片的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不是一般的情节剧的儿女情长或爱情故事。(2)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如林则徐、聂耳、吴琼花、洪常青、林道静等。(3)革命的抒情正剧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

2、除革命的抒情正剧之外,“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在其它风格样式方面的追求和探索如:

⑴喜剧样式的发展:

1955年到1958年是喜剧电影探索的活跃时期,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吕班导演拍摄的“讽刺喜剧”,如《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等。

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献礼片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喜剧样式——歌颂性喜剧。《五朵金花》和《今天我休息》是歌颂性喜剧的成功之作。

60年代初,发展较快的是介于讽刺喜剧和歌颂性喜剧之间的——轻喜剧或生活喜剧,像《大李、小李和老李》、《锦上添花》、《女理发师》等。

⑵散文式电影:

十七年中国散文式电影代表性作品:《林家铺子》、《早春二月》。

⑶史诗式电影:

代表性作品:《南征北战》。

⑷惊险样式电影:

在正面环境中表现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斗争的,如《国庆十点钟》、《秘密图纸》等。

反映边防线上斗争的,如《冰山上的来客》、《神秘的伴侣》等。

正面人物处于反面环境之中的,如《英雄虎胆》、《虎穴追踪》、《羊城暗哨》等。四、“十七年”电影创作有何可借鉴的方面:

(1)现实感与时代感;

(2)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3)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

(4)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

五、“十七年”电影存在的问题:

(1)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

(2)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3)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

(4)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

六、“十七年”培养的电影艺术家(导、表、摄、美等举例说明):

1、电影剧作家:海默、林杉、于敏、李准、梁信、孙谦、马烽等。

2、摄影艺术家:北影厂——朱今明、钱江、聂晶、高洪涛四位大师;

上影厂——吴蔚云、黄绍芬、许琦、周达明、罗从周、陈震祥、沈西林等;

长影厂——王启民、王春泉等。

3、电影美术艺术家:池宁、韩尚义、丁辰、秦咸等。

4、电影导演艺术家:北影厂——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谢添、谢铁骊等;

上影厂——沈浮、吴永刚、孙瑜、黄佐临、张骏祥、汤晓丹、桑弧,

郑君里、谢晋、鲁韧、白沉;

八一厂——王苹、严寄洲、李俊;长影有沙蒙、吕班、郭维、王炎、

王家乙、林农、苏里、武兆堤等。

七、其他补充

1、长春电影制片厂: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前身是伪满映

前任厂长为袁牧之,拍摄了大量的战争新闻片,成为宝贵史料,如《民主东北》。

优秀摄影师:张绍柯、王静安、杨荫莹

长影有8个摄影棚、5个录音室,年产故事片30部、译制片20部,以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影片为主

2、东北电影制片厂:

1949年,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动画片、科教片、短故事片、长故事片、译制片均在此诞生3、文华影片公司电影创作:

以桑弧——张爱玲为代表的“桑张”类型:《不了情》、《太太万岁》、《假凤虚凰》 以佐临为代表的纪实性影片:《夜店》、《表》、《腐蚀》

以费穆为代表的作者电影:《小城之春》、曹禺的《艳阳天》

4、1949年7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此为标志,电影工作者汇聚

一堂。

5、1951年3月,全国26个城市共同举行“国营电影厂出品影片展览月”,作品有《白毛女》、

《新儿女英雄传》等

第四章“文革”时期的电影(1966—1976)

一、“三突出”创作原则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二、样板戏电影

八个“样板”戏:

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

【注:在当时,现代京戏取消了“小生”、流派,只有行当】

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 在样板戏电影中形成的一套电影语言:

“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三、重拍片

第一批:《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青松岭》、《战洪图》等

第二批:《艳阳天》、《火红的年代》等

第三批(1974年以后):《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春苗》(第一部

反“走资派”的影片)、《决裂》等

第五章新时期电影(1977—1992)

一、徘徊期:1977—1978

揭批——《十月风云》(1977)、《严峻的历程》(1978)

革命——《大浪淘沙》(1977)、《万水千山》(1977)、《拔歌的故事》(1978)

反特——《黑三角》(1977)、《猎字99号》(1978)、《青春》

二、探索期:1978—1992

《归心似箭》、《邻居》、《苦恼人的笑》、《小花》、《春雨潇潇》、《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庐山恋》、《沙鸥》、《喜盈门》、《乡情》、《小街》、《城南旧事》、《人到中年》、《都市里的村庄》

三、三代同堂

第三、四、五代导演均有创作

四、市场化时代(1992年以来)

1、娱乐片

80年代武侠片——红(牡丹)、黄(英姑)、蓝(色的档案)、白(莲花)、黑(面人)等一批影片

90年代都市题材——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大腕》(2002)等

2、主旋律电影【突出主旋律,坚持多元化】

内容:革命、政策、伟人、英雄(好人好事)

形式:大规模、大场面、大投入、大制作

问题:批判“拳头加枕头”的现象(娱乐片应不应该拍摄)

主旋律影片出现了以下几种态势:

①第四、五代导演与主旋律影片的合流动推动了这类影片的精品化:

如:黄建中《我的1919》(1999);郑洞天《故园春色》、《刘天华》;丁荫楠《周恩来》、《相伴永远》;陈国星《黑眼睛》、《超导》;胡柄塯《安居》(1998);李少红《红

西服》等。

②强国的理想和主流商业化的道路合流:

如:《横空出世》、《国歌》、《我的1919》、《紧急迫降》、《冲天飞豹》等

③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商业化的外衣

第六章新世纪前后的中国电影

一、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

第五代:陈凯歌《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

张艺谋《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

第六代:《长大成人》(1998)标志青年导演群开始了一次集体成长,他们不仅调整了叛逆的姿态,还尽量的避免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出现, 使得政府主管部门意识到“第六

代”的整合的可能性。

张元《回家过年》;路学长《非常夏日》;陆川《寻枪》和《可可西里》;王小帅的《梦幻田园》;阿年《呼我》;管虎《古城童话》;王瑞《冲天飞豹》;王全安《月蚀》;吴

天戈《女人的天空》;毛小睿《真假英雄兄弟情》构成了90年代后期的中国电影的

新景观

二、21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

1、新生代的分流:

⑴以贾樟柯为代表的平民视点的创作:

原因:1)制作成本的困境;2)自身生活经历的激发欲望。3)利用电影节的影响。

特点:纪实、平民视点、工整的构图,开放的结尾。

⑵新生代与主流的合流:

原因:国外低资本的介入,如《洗澡》等:政府积极整合的努力,如《冲天飞豹》(王瑞导)等;与商业市场的积极靠拢,《非常夏日》(路学长)和《寻枪》

(陆川)等。

特点:圆满的叙事结构、悬念的设置、不平衡的构图。

【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2、《冲天飞豹》开创了我国电影史上四项第一:

第一部使用目前我国最先进、公开解密时间最短的新型战机“飞豹”进行拍摄;

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新型兵器研制过程,表现高科技领域里一幕幕精神与肉体的较

量、生存与死亡的抗衡、以及当代军人的挑战尖端军事科技的恢宏诗篇;

运用国际流行大片大制作手段,实施实景与电脑三维特技制作的第一部“中国大片”;

我国动用多种真实军用战机投入拍摄,是机种最多、兵味最足的一部军事影片。

3、以《英雄》为发端的中国大制作的影片现象

原因: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带来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和活力;合拍片形式的变化;

政府电影政策的进一步的放宽。

特点:成本高、影像的地位居首、高科技手段的使用。

作品:《手机》、《无极》等。

4、其他小成本电影

第七章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及作品

一、第一代导演:

这是一批自学成材的电影导演,活跃于1910~1930年代。

张石川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其代表作有:《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他和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第一代重要导演还包括:黎民伟/《庄子试妻》、郑正秋/《姊妹花》、任彭年、但杜宇、杨小仲、洪深、邵醉翁、史东山、王优游、徐桌呆等。

杰出贡献:

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

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

为电影从默片向有声片过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开拓性探索。

二、第二代导演:

主要指那些在1930年代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并活跃于1930~1940年代的导演。

最著名者为蔡楚生,其代表作有:《都会的早晨》、《新女性》、《渔光曲》、《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批作品不但以其对商业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的兼顾,多次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在票房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翘楚,而且这些作品也以其浓郁的平民情怀与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使得蔡楚生被誉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风格的奠基人。

这一时期的重要导演及作品还有:吴永刚/《神女》、《浪淘沙》;袁牧之/《都市风光》、《马路天使》;费穆/《小城之春》、《生死恨》;孙瑜/《大路》;沈西苓/《十字街头》等。

卓越成就:

成功的实现了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电影的过渡。标志作品为《歌女红牡丹》。

使中国电影在思想和艺术上走向了成熟。

让中国电影确立了自身的民族气质和社会声誉。

尝试拍摄了中国首部彩色电影《生死恨》(1947,费穆)。

三、第三代导演:

泛指那些1949年前后从影,主要活跃于“17年”时期的导演(1949~1966)。

他们主要由来自两种背景的艺术家构成:

1)、“红色”背景:主要指来自1949年以前中共军队里的文艺工作者,主要有“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谢铁骊等;“长春电影制片厂”(原“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沙蒙、吕班、郭维、王炎、王家乙、林农、苏里、武兆堤等;此外,还有1949年以后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导演,如:“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苹、严寄洲、李俊等。2)、“旧上海”或“国统区”背景:主要指来自1949年以前上海地区的电影导演,如:沈浮、张骏祥、汤晓丹、桑弧、郑君里、石挥、谢晋等,他们大都集中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以上两部分人中最杰出的导演有: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被誉为“北影四大帅”);谢铁骊、谢晋(被称为“南北二谢”)等。

成荫(1917~1984):代表作为《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红灯记》(样板戏)、《拔哥的故事》、《西安事变》等。他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奠基人,其风格以“宏大叙事”见长。

水华(1916~1995):代表作有《白毛女》、《革命家庭》、《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伤逝》等。其影片以塑造特殊性格的人物见长,具有含蓄凝练的风格。

崔嵬(1912~1979):导演的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杨门女将》(戏曲片)、《小兵张嘎》、《平原作战》(戏曲片)、《红雨》;他主演的代表作有《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在中国导演队伍中,他是在“导演”与“表演”方面均很有建树的五位导演之一(其他四位:袁牧之、郑君里、石挥、姜文),崔嵬的影片以激情澎湃、感人至深见长。

凌子风(1917~1999):代表作为《中华儿女》、《陕北牧歌》、《红旗谱》、《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谢铁骊(1925~):代表作为《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样板戏)、《海霞》、《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知音》、《包氏父子》、《红楼梦》(总导演)。其代表作是《早春二月》/1963年,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味。

谢晋(1923~):代表作为《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老李和小李》、《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的钟声》、《鸦片战争》等。在中国前四代导演中,谢晋是获得国内外各种奖项最多、拍片数量最多的导演,也是迄今我国所有导演中艺术生命最长的一位。其作品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注重人物情感与性格刻画(特别是女性形象),激情洋溢,艺术感染力很强。

他的创作风格被评论界归纳为“谢晋模式”,并在1980~1990年代引起过广泛争论。

桑弧(1916~2004):代表作为《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太平春》、《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魔术师的奇遇》、《他俩和她俩》、《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等。桑弧谙熟市民观赏趣味,堪称“中国城市电影”的开拓者。他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其作品总是远离大时代的硝烟,聚焦于家长里短中的人情纠葛、世俗利益中的人际冲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市民阶层在个人事业或情感方面的焦虑与挣扎。

在新中国电影史中,桑弧有三个第一:拍摄了1949年后首部彩色戏曲片《梁祝》;首部彩色故事片《祝福》;首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历史贡献:

1、确立了“革命历史题材”这样一种新的影片类型,如:《南征北战》、《青春之歌》、《董存瑞》、《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等。

2、集中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如:《农奴》、《刘三姐》、《阿诗玛》等。

3、创立了“歌颂型”喜剧电影,如:《大李、老李和小李》、《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等。

4、在戏曲艺术片的拍摄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天仙配》/黄梅戏/、《刘巧儿》/评剧/、《野猪林》/京剧/、《红灯记》/京剧/等。

5、在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成功实现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向彩色的跨越。代表作有:《梁祝》、《祝福》、《早春二月》、《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等。

此外,他们还在各自的作品中,成功地运用了大量旋律优美、传唱至今的电影插曲;他们还极大地拓展了农村题材、儿童题材影片的风格样式。

总之,第三代导演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在羁绊重重、危机四伏的创作状态中,仍然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数十部经典作品。

四、第四代导演:

泛指在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文革结束后,才开始独立执导的一批导演,他们主要活跃于1980年代前后。主要有:张暖忻、谢飞、郑洞天、黄健中、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丁荫楠、滕文骥、杨延晋、胡炳榴、董克娜、郭宝昌、颜学恕、翟俊杰、赵焕章、陆小雅、史蜀君、王君正等。

他们的代表作主要有:

谢飞:《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1986/1989/1992/1995)

郑洞天:《邻居》/《台湾往事》(1981/)

张暖忻:《青春祭》/《沙鸥》(1985)

黄健中:《小花》/《过年》(1979/1992)

吴天明:《老井》/《变脸》(1987/)

吴贻弓:《城南旧事》(1982)

黄蜀芹:《人·鬼·情》(1987)

丁荫楠:《逆光》/《孙中山》/《周恩来》(1982/1986/1991)

颜学恕:《野山》(1985)

杨延晋:《小街》(1981)

胡柄榴:《乡音》(1983)

孙羽:《人到中年》(1982)

陆小雅:《红衣少女》1984

史蜀君:《女大学生宿舍》(1983)

王君正:《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1986)等。

历史贡献:

大力提倡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纪实美学”。这些来自国外的电影美学资源经过第四代的创作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有效的本土话语,参与阐释并提升了本土电影的艺术水准。他们对以谢晋为代表的老一代导演的超越,对于中国电影从传统创作范式中走出来,回归电影的艺术本体,更新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有效地缩小了与世界电影的差距。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实践极大地淡化了“17”年电影中的“歌颂”主题,使中国银幕开始倾向于“非政治化”的大众题材,表现出了对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的真切关怀,并以其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真实人生的剖白震动了影坛,感动了观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代导演中还集中涌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女性导演,如:张暖忻、陆小雅、黄蜀芹、史蜀君、王君正等。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空前的。

五、第五代导演:

整体上大都出生于1950年代,是“文革”结束后,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首批大学生(1978~1982)。他们的代表作主要涌现于1984年~1990年代,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他们的艺术探索精神明显减弱,但“观众/市场意识”却大为增强,至今仍不断有颇具票房号召力的作品问世。

第五代导演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及其作品有:

陈凯歌:《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3、《霸王别姬》/1993、《风月》/1996、《荆轲刺秦王》/1998、《和你在一起》/2002、《无极》/2005等。张艺谋:《红高粱》/1987、《代号美洲豹》/1988、《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有话好好说》/1996、《一个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亲母亲》/1999、《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千里走单骑》/2005、《满城尽戴黄金甲》/2006等。

黄建新:《黑炮事件》/1985、《错位》/1986、《轮回》/1988、《站直了,别趴下》/1992、《五魁》/1993、《背靠背,脸对脸》/1994、《红灯停,绿灯行》/1996、《埋伏》/1997、《说出你的秘密》/1999、《谁说我不在乎》/2001、《求求你表扬我》/2004等。

田壮壮:《红象》(1982年)、《九月》(1984年)、《猎场札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鼓书艺人》(1987年)、《摇滚青年》(1989年)、《大太监李莲英》(1990年)、《特殊手术室》(1992年)、《蓝风筝》(1993年年)、《小城之春》(2002年年)等。

吴子牛:《喋血黑谷》(1984年)、《鸽子村》(1985年)、《最后一个冬日》(1986年)、《晚钟》、《欢乐英雄阴阳界》(上·下)(1988年)、《南京大屠杀》(1995年)、《国歌》(1999年)、《英雄郑成功》(2001年)等。

此外,第五代导演还有:张军钊、周晓文、张建亚、冯小宁、霍建起、孙周、尹力、何群,女导演:李少红、胡玫、刘苗苗等。

重大贡献:

1)、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奖项”,真正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2)、他们以“全新的电影语言”使中国电影“从形式到观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

可以说,第五代的崛起使中国电影步入了一个“新电影时代”……

六、第六代导演:

大都出生于1960~1970年代,目前平均年龄在40岁上下,要比第五代小10岁左右。他们于1980年代中后期分别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并于1990年代初陆续开始拍片,最初以低成本的“地下电影”首先在国外引起关注。

1990年代中期,他们在国内逐渐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创作群体,其中以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等人为代表。从1990年代末开始,第六代导演陆续回到“体制内”工作。尽管他们目前仍处于艺术生命的旺盛时期,但囿于个人素养和志趣等原因,近年却来鲜有重要作品推出。

张元:《妈妈》、《东宫西宫》、《回家过年》、《江姐》(京剧)、《看上去很美》

王小帅:《冬春的日子》、《17岁的单车》、《梦幻田园》、《扁担姑娘》、《青红》

贾樟柯:《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

管虎:《头发乱了》、《上车走吧》

路学长:《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

娄烨:《周末情人》、《紫蝴蝶》

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

章明:《巫山云雨》、

李欣:《谈情说爱》、《花眼》

阿年:《城市爱情》、《呼我》

此外还有:李虹/《伴你高飞》、金琛/《网络时代的爱情》、施润玖/《美丽新世界》和《走到底》、王瑞/《冲天飞豹》,田曦/《兵》、王全安/《月蚀》、吴天戈/《女人的天空》、毛小睿/《真假英雄》、胡安/《西洋镜》等……

尽管第六代导演已经出道十多年了,但迄今仍未推出一部享誉全国的作品,既没有赢得市场/观众的认可,也没有获得主流评论的尊重,更没有得到官方的肯定,几乎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仅有的收获就是在国外的一些电影节上获得了一些边缘化的、常常是无足轻重的奖项,并且在国内的引起了一些微弱的反响。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十分有限的阅历与学养,使得他们既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也无法剖析历史的沧桑,因而也就不可拍出切中观众兴奋点的作品,而常常以一种过于自恋的态度,把电影作为一种个人化的情感宣泄方式。

【尽管在个人经历与影片风貌上,姜文(1963年生人)和冯小刚(1958年生人)与第六代导演大相径庭,但他们开始独立执导影片的时间却与第六代导演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姑且也把他们放在这一批导演里。】

冯小刚:《大撒把》(1992)、《永失我爱》(1994)、《甲方乙方》(1997)、《没完没了》(1998)、《不见不散》(1999)、《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夜宴》/2006等。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鬼子来了》(1999年)。

七、新生代导演:

目前平均年龄30岁上下,要比第六代小10岁左右(大都为1970~1980年代初生人),1990年代毕业于各大艺术类高校,随后开始陆续执导影片。

其中最具影响力、并较有品位的两位导演及其作品是:

陆川:《寻枪》(2003)、《可可西里》(2005)

马丽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

宁浩:《疯狂的石头》

此外还有:

《我和爸爸》、《陌生女人的来信》、《当梦想照进现实》/徐静蕾

《父亲·爸爸》/楼健

《押解的故事》/齐星

《苦茶香》/吴兵

《我的兄弟姐妹》/俞钟

《开往春天的地铁》/张一白

《100个……》/滕华弢

《女孩别哭》/李春波

《天使不寂寞》/张番番

《我最中意的雪天》/孟奇

《TV小子》/郦虹

《我是一条鱼》/李鸿禾

《王首先的夏天》/李继贤

《妈妈没有走远》/石建都

《像鸡毛一样飞》/孟京辉

《母亲快乐》/邓建国

《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黄宏

《井盖》(原名《完美女人》)陈大明

《恰同学少年》/赵燕国彰

……

总结: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导演的精神历程和生存环境,我们会发现:不同话语背景中的艺术家曾面临不同的历史要求,追寻不同的艺术理想,塑造不同的电影形象:

第一代导演初创电影形态,以言情与武打,挣扎在早期资本上海的票房商海,在为中国电影培育了最基本的人才、资金、技术根基的同时,也为我们奠定了至今仍是中国电影主流样式的两种类型片——伦理情节剧与武侠片。

第二代导演受命于民族危难之时,凝重的影像深切地寄托着人民的苦难与希冀,是他们赋予了中国电影以思想和成熟的魅力。

第三代导演周旋在荒唐而残酷的政治旋涡之中,尽管起伏跌宕的生存环境像镣铐一样,时常束缚着他们艺术创造的翅膀,但在那个时代所流传下来的“红色丛林”中,我们还是能够发现闪烁着他们的智慧与才华的奇葩异卉……

第四代劫后重振,一面在现实与艺术间摸索着电影的本体皈依之路,一面把中国电影从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里解放出来,重新回归到了“大众艺术”的百花园中。他们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第五代置身启蒙大潮之中,他们以对影像和历史的崭新表达,在折服了世界影坛的同时,更让中国电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六代和新生代导演侧身商业时代,他们受到体制与市场的双重压力,加之他们大都思想苍白、情感漂浮,这常常使他们那变幻的影像如同丢失了灵魂的傀儡般虚弱乏味,但是他们毕竟还人在旅途,毕竟还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因此,成长的未来是可以期冀的……

中国电影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奠基创立阶段(1896——1912) 1. 世界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 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放映了《墙》、 《婴孩喝汤》、《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 2. 电影传入中国:1896 年8 月11 日上海徐家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 3. 中国第一部电影:1905 年《定军山》,主演:谭鑫培。初兴阶段(1913——1922) 4. 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 A .《难夫难妻》(1913)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创作新剧、面对现实、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B .《庄子试妻》(导演:黎民伟):改编旧剧、发挥想象、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C .《劳工之爱情(掷果缘)》:中国电影初兴期最为经典的故事短片。 5. 最早的长故事片(1921 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兴盛阶段(探索时期)(1923——1931) 6. 旧派与新派 A ?旧派:⑴构成:①郑正秋、张石川;②“鸳鸯蝴蝶派”;③五四后知识分子。 ⑵代表作品:1923 年《孤儿救祖记》 ⑶创作面貌:①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②神怪武侠片:古装片《火烧红莲寺》、神 怪片、武侠片。 B ?新派:⑴构成及创作思想: 长城:“移风易俗,针砭社会。” 神州:“宣扬文化,开启民智。” 民新:“普及教育,提倡爱国。” 联华:“复兴国片,改造国片。” 南国:“借胶片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 ⑵创作面貌:①以洪深、侯曜为代表的“人生问题剧”。②欧阳予倩和“神州派”的“人 情剧”。③田汉、孙瑜带有唯美和浪漫倾向的创作。(孙瑜《故都春梦》、《野 草闲花》) ⑶共同特征:①取材:关注小资产阶级;②内容和艺术表现:受外来文艺的影响;人物塑造的相似性;注重心理刻 画。 7. 郑正秋: A .主要创作:《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B ?电影概念和电影创作概念:①早年从事戏剧评论工作,提倡新剧;②与戏剧舞台相比,电影强调“造意”“造地”“配 景”“导演”“演员”。 8?影戏观:⑴提出:1924年《影戏概论》;1926年《影戏剧本作法》。 ⑵特征:①注重社会教化功能(文以载道):②以戏剧情节叙事为核心的表达手段(戏 剧性、情节性、场面性)。 9?该时期电影的总体特征:①电影艺术性屈服于商业性;②电影文化隔绝于新文化潮流之外。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1. 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 ㈠联华公司倡导“复兴国片”运动 A .宗旨:改革神怪、迷信、凶恶、打杀之国片作风。 B .总纲: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抢救影业。 ㈡阶段 A.迅速兴起(1933 年):《狂流》、《三个摩登女郎》、《城市之夜》、《母性之光》、《春蚕》、《小玩意》、《铁板红泪录》、《香草美人》、《恶邻》等。 B .曲折绵延(1934——1935):《中国海的怒潮》、《女人》、《上海二十四小时》、《神女》、《桃李劫》、 《大路》、《新女性》、《风云儿女》、《乡愁》、《都市风光》、《姊妹花》、《渔光曲》等。 《渔光曲》,1934 年,导演蔡楚生,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C. 重新高涨(1936——1937):《新旧上海》、《迷途的羔羊》、《小玲子》、《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天作之合》、《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联华交响曲》、《青年进行曲》、《夜奔》等。

《中国电影史》课程学习大纲(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doc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95002 课程类型:任意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实验(上机)学时:无学分:2.0 适用对象:无限制 先修课程:无要求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电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产业。学习《中国电影史》是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国电影史上许许多多优秀的影片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如《神女》、《春蚕》、《马路天使》、《小城之春》、《我这一辈子》、《农奴》、《林家铺子》、《祝福》、《巴山夜雨》、《骆驼祥子》、《黄土地》等,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影片知之甚少,学习《中国电影史》可以弥补这样一个缺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的极其生动形象的教材,这类影片有很多,如《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壮志凌云》、《松花江上》、《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征北战》、《红旗谱》、《于无声处》、《芙蓉镇》、《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等。学习《中国电影史》也可以了解中国电影产业、电影事业走过的百余年艰辛曲折的历程以及中国电影人的执着追求,从而对发展现在的电影产业乃至于整个文化产业有所借鉴。 概括地说,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经典影片,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电影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为早期中国电影,又分为四个部分:早期中国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创作、30年代以后兴起的左翼电影运动、抗日战争这一非常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战后中国民营电影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产业草创时期的发展经历、早期电影人的杰出贡献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影片。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对以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侧重于讲述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破坏,以及具有正义感的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战后中国民营电影业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重新崛起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下篇为新中国电影,又分为三个部分:“文革”前的“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独特的电影现象、“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电影。第一部分既重点介绍“十七年”电影的曲折发展过程,特别是政治因素对电影事业的巨大影响,也充分展示“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的成就和电影人的风采。第二部分重点说明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摧残以及应如何正确看待“文革”时期的电影创作。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新时期中国电影人的新的探索以及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将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并适当安排观看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可以结合教学对象的要求灵活调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将给学生提供各个时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的名录,以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选择观看。本门课的考核方式为课堂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艺术概论》知识点

《艺术概论》期末考点 1 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和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2 艺术中典型、意境与意象的异同 典型、意境和意象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三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意象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的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意境与意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和意象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三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3 艺术创作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艺术创作过程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的。其具体内容是:(1)艺术积累 大体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三部分。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3)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转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表现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4艺术批评的功能 (1)对受众: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对创作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对艺术学: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5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早有联系,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当代社会,就是艺术与科学共同飞速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与科学又是对立的。例如在本质上,科学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而艺术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 (2)从当前情形来看,科学对艺术有着明显的渗透和影响。首先,现代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了新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的诞生,电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次,现代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让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如电脑音乐的出现,就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最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也促进了二者自身的发展,工业艺术设计就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6对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理解 (1)一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的个性与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带有普遍性本质共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的,所以,人们又会有“陌生”感;(2)比如阿Q,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侮挨打后僦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又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3)正是典型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和“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

电影史复习资料 (1)

世界电影史概论复习梗概 电影艺术的初创时期(19世纪照相术发明~ 20世纪一战前后) 第一节电影的诞生:从凝固的瞬间到活动的影像 爱迪生“电影试镜”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它只能供一人观看,没能将影像放大到和真人一样的大小,并且不能以投影的方式放映影片;二十由于没解决胶片传送过程中的间歇问题,画面虽然是动态的,但不清晰。 卢米埃尔:借用缝纫机的机械原理设计了胶片传送装置,解决了电影胶片在传送过程中的间歇问题。 设计的“活动电影机”是一种轻便的手动控制设备。这种设备由手动曲柄控制,可以将影像投放在大屏幕上给多个观众看。它合并了摄影,显影和投影的功能在同一个机身中,是一个双重作用的电影放映机和电影摄影机,并在1895年取得了专利权。 第二节法国:从现实记录到艺术表现 卢米埃尔的电影电影理念:卢米埃尔兄弟已经很恰当地规定了影片的真正领域,小说,戏剧真正表现人得心灵,电影表现的乃生活的动态,自然界和它的现象,人群和人们的变动,凡是运动的东西都在摄影机的拍摄范围内,电影机的镜头是向世界开放的。 梅丽爱的贡献之一:将戏剧引入电影 梅丽爱的贡献之二:从魔术师到电影特技的创新者 梅丽爱的局限性:他认为的“无所不能却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没有能够摆脱舞台、戏剧对他的束缚。他一生死守着一套戏剧纪录片的美学。(在他看来,摄影机只是一场戏剧表演的忠实记录者,整场戏都从一个机位拍摄,没有景别变换。虽然在他的电影了出现了不同场景的镜头衔接,有了最初的分解镜头,使电影开始具有“分解与组合”的特征,距离蒙太奇的分解,组合近一步,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连接,他并没有理解到这种连接组合的巨大意义。) 第三节美国:早期电影业的成长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全部知识点精编版教学内容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全部知识点 精编版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 一、微电影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微”时代到来的原因有哪些。 2:微电影创作要遵循哪些特点。 3:微电影在广告中的运用。 1.1 微电影制作概述 ●电影一诞生就是从微电影开始的。 ●短片的分类: 1、微短片 3-4分钟 2、短片 8-15分钟 3、中短篇 15-25分钟 4、长短片(中片) 30-40分钟 ●一、“微”时代的到来 1、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压力过重;碎片时间、快信息、轻阅 读。 2、技术支持、网络平台、移动终端、手机电信。 3、DV技术的普及,出现“草根”电影,全民制作。 4、大量传媒学院诞生,学生大量短片作业

5、大量微电影评奖、评论活动,推动微电影发展,并从草 根、走向精英化。 ●电影是用影像来讲故事的艺术 ●二、微电影创作、生产、发行出现井喷状况 (2010-2013三年时间) 2011年:200部 2012年:井喷大发展 2013年:中国最大的微电影门户网“唯象网”373部类型比例: 纯艺术表达76% 广告17% 吐槽恶搞5% 城市宣传片2% 艺术表达中的类型比例: 剧情 33% 亲情 27% 爱情 24% 喜剧 9% 励志 8% 青春 5% 动画 4% 科幻 3% 惊悚 3% MV 2% 动作 1% ●三、微电影定义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 期”制作(1-7天)和“微(超小)投资”的视频类短片,可以单独成篇,也可以系列成剧。 ●四、对定义的补充和修正 1、播放平台拓宽到电影院。 2、时间调整为30秒-9分钟。 ●五、微电影的特点 1、微电影是以电影的名义,因此具有一般电影的美学特质。 2、借新媒体兴起之风,从小作坊发展成一股浪潮;快读、易 读、轻读。 3、入门门槛极低,从草根到全民合作,投资小、灵活、便 利、回报快,使电影从象牙塔艺术,降落到“下里巴人”。 4、成本低:短、小、快。 5、全国传媒学院几千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组织评论’评 奖,使微电影走向专业化、艺术化。 6、商业利益,企业需求,激励微电影的发展,中小影视公司 将微电影作为主要的挣钱手段。 7、微电影传播性、多样性、主体全民性、播出的开放性,使 微电影具有无穷生命力。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 第一讲 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由()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 A、美国人 B、法国人 C、意大利人 D、荷兰人 2、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是()。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香港 3、中国第一部国产影片是()。 A、《定军山》 B、《长坂坡》 C、《难夫难妻》 D、《阎瑞生》 4、中国第一部国产影片《定军山》的拍摄者是()。 A、黎民伟 B、张石川 C、郑正秋 D、任庆泰 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是()。 A、《难夫难妻》 B、《一夜不安》 C、《店伙失票》 D、《劳工之爱情》 6、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是()。 A、林楚楚 B、严珊珊 C、王彩云 D、殷明珠 7、在中国电影史上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的是()。 A、张石川 B、郑正秋 C、黎民伟 D、但杜宇 8、中国第一部在海外放映的电影是()。 A、《难夫难妻》 B、《庄子试妻》 C、《孤儿救祖记》 D、《掷果缘》 9、被誉为“尝试时期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压卷之作”的是()。 A、《庄子试妻》 B、《孤儿救祖记》 C、《劳工之爱情》 D、《黑籍冤魂》 10、中国早期长故事片的代表性作品有()。 A、《庄子试妻》 B、《黑籍冤魂》 C、《阎瑞生》 D、《海誓》 E、《红粉骷髅》 11、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公司是()。 A、新民公司 B、华美公司 C、明星公司 D、幻仙公司 12、明星公司三巨头是()。 A、张石川 B、郑正秋 C、黎民伟 D、周剑云 E、洪深 13、影片《孤儿救祖记》的编剧是()。

A、张石川 B、郑正秋 C、黎民伟 D、洪深 14、上海影戏公司的创办人是()。 A、汪煦昌 B、但杜宇 C、王元龙 D、邵醉翁 15、20世纪20年代以《梁祝痛史》等影片掀起古装片拍摄浪潮的是()。 A、明星公司 B、上海影戏公司 C、大中华百合公司 D、天一公司 16、被称作武侠神怪片鼻祖的影片是明星公司拍摄的()。 A、《火烧红莲寺》 B、《火烧平阳城》 C、《火烧七星楼》 D、《火烧青龙寺》 17、中国电影早期的“四大名旦”指的是:() A、王汉伦 B、严珊珊 C、张织云 D、宣景琳 E、杨耐梅 思考题: 1、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是什么?它是在哪一年拍摄的?谈谈你对草创时期中国电影的印象。 2、试述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国产电影运动”。 3、《孤儿救祖记》对早期民族电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20世纪20年代的商业电影都有哪些类型?它们由盛到衰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讲 选择题: 1、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三大电影制片机构是()。 A、明星公司 B、大中华百合公司 C、天一公司 D、长城画片公司 E、联华公司 2、联华公司的创办人是著名的电影事业家、编剧、导演()。 A、张石川 B、郑正秋 C、罗明佑 D、但杜宇 3、影片《故都春梦》的导演是有“诗人导演”美誉的()。 A、孙瑜 B、卜万苍 C、陆涵章 D、程步高 4、体现“国片复兴运动”创作成就的代表性作品有()。 A、《劳工之爱情》 B、《西厢记》 C、《野草闲花》 D、《恋爱与义务》 E、《桃花泣血记》

中国电影史B复习题

1)了解三大电影制片厂 ?“长影”前身即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而来,从1949年拍摄第一部影片《桥》到1966年,共创作影片约176部,其中故事片131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长影”厂的又一大特色;反特惊险影片形成了“长影”创作的一大特色。 ?优秀代表影片有:一、《白毛女》二、《平原游击队》三、《上甘岭》(四、《战火中的青春》五、《五朵金花》与少数民族影片六、《神秘的伴侣》与反特惊险影片。 吕班的喜剧三部曲与喜剧的发展--------------讽刺戏剧、歌颂戏剧、轻喜剧 (1)吕班的喜剧“三部曲” A、《新局长到来之前》(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B、《不拘小节的人》(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C、《未完成的喜剧》(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2)王炎的《寻爱记》 (3)傅超武的《幸福》 (4)毛羽的《球场风波》 3、讽刺性喜剧的创作特点与艺术得失 (1)用温和的讽刺手法来起到道德教化和行为规劝的作用。 (2)融入了艺术家的理性精神与批判意识。 (3)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了传统戏剧中的对比、夸张、巧合、误会等表现手法。 总的来看,这类作品虽然也存在表现手法单一、批评对象类型化等缺点与不足,但整体的创作水平和对喜剧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轻喜剧(又称生活喜剧) ?生活喜剧大多表现现实生活题材,抓住生活中的小矛盾进行剧情的展开;矛盾的解决方式一般都通过说服、规劝、教育,最后取得大团圆;格调轻松、欢快、活泼。 北影 ?北影从1950年开始故事片生产,到1966年共拍摄电影月88部,其中故事片60部,其他为戏曲片、歌舞片、艺术性纪录片。 ?北影艺术风格:叙事严整、节奏平稳、表现细腻、人物刻画准确。 ?一、“北影四大帅”的创作 ?1、水华(1916—1995),江苏南京人。其创作风格“严谨细腻,淡雅深邃”。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理论部分 选择、填空;概念和术语;问题的回答和阐述; 出题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一般知识为辅,个别偏僻知识。 对作品、术语、观点、人物、流派的了解; 作品:著作、论文、电影作品;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 复习建议:点面结合;自我提问; 答题技巧:要凝练概括、准确全面;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回答问题的内容;检查、补充和推敲;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96年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经典电影理论

电影史复习重点

电影史复习重点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 拓荒期(1896-1932)中国电影的传入以及第一个黄金时代 探索期(1932-1949)中国点一个的初步成熟 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创作 停滞期(1966-1976)文革十年的中国电影 复苏期(1976-1984)新中国电影的恢复 繁荣期(1984至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 1:社会历史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 2: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 3:中国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联系,尤其是戏剧的影响更加明显 4: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 5:各个创作部门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起—虹口大戏院 电影创作: 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导演编剧)中国故事片开端 1913年《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 20年代《阎瑞生》(任彭年导演)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中国电影探索期结束 《车中盗》(任彭年导演)中国最早类型片,确立了娱乐观众的方向 商业投机性:决定中国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模仿外国商业影片

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郑正秋电影成就: 1922年与张石川等组成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艺术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电影创作: 《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艺术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开端) 《玉梨观》 《劳工之爱情》(滑稽短片) 《自由之花》 《姊妹花》(最早有声故事片) 1923年明星电影公司《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导)是我国第一部艺术片,打破了外国影片独占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掀起了国产电影创作的阵阵高潮。中国电影创作正式进入长片创作阶段。 郑正秋的制片思想:主张有一选定的教育作用的通俗的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制片思想。 主要贡献:电影事业的开创者,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戏剧舞台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张石川:中国电影的先驱

03511中外电影史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课程代码:0351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外电影史》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考者应掌握中外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各种流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导演,具体了解著名导演的代表作品并进行电影语言的分析。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外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古典电影,主要介绍了电影的诞生、从无声到有声、古典电影形态的确立及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第二部分是艺术电影,主要介绍了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到法国的新浪潮与左岸派。第三部分是新主流电影,主要介绍了新好莱坞与新德国电影。第四部分是民族电影,主要介绍了亚洲的日本电影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史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主要介绍1896年中国电影的诞生。第二部分是30年代电影,主要介绍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和中国的左翼电影运动。第三部分是战时与战后,主要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是“十七年”中国电影,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我国电影的十七年发展轨迹及艺术特点。第五部分是“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主要介绍这一非常时期的电影现状。第六部分是是“新时期”中国电影,重要介绍这一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创新浪潮及代表导演和作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中外电影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2、理解各个时期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典型的电影运动、电影现象和电影美学流派的形式与风格; 3、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电影作者和电影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电影视听语言的分析; 4、在编年研究的范畴内,突破国别界限,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家和创作者进行相似分析研究。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视听语言、影视概论等。视听语言是一门研究视听媒介及其语言艺术的课程,影视概论是介绍影视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本性、掌握影视语言,了解影视发展历程、分析影视艺术作品,更好地掌握中外电影史。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部分:外国电影史 第一章:电影的诞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世界电影的起源与早期电影的表现。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掌握卢米埃尔、梅里爱与早期电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电影的起源(一般) 1.识记:电影发明的科学原理 2.理解:视觉滞留,摄影术和放映术的发展 (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次重点)

中国电影史课程期末复习指导.doc

中国电影史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中国电影史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一、复习原则 中国电影史课程是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艺术类“话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一门选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平时的教和学均应按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期末复习则要求在全而学习教材《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的基础上,以本“复习指导”为依据,切实掌握以下重点,以保证该课程的教和学收到实效。 二、复习重点 第一章“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 (-)填空: 1.“十七年”的中国电影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四起四落”。 2.新中国电影自1949年至1989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3.1946年10月1H,我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口己的电影制片厂是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厂的前身)。 4.1949年4月20日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是“北平电影制片厂(“北影”的前身)。 5.1949年11月26 □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是“上海电影制片厂”。 6.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了新屮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是王滨。 7.解放初期私营的电影厂也生产了-?些优秀影片,如《我这一辈子》、《腐蚀》、《我们夫妻之间》、《姐姐妹妹站起來》、《关连长》。 8.建国初期,新中国电影的主要特征和与旧中国电影的根木区别是真实可信的工农兵形象登上并占领银幕。 9.影片《中华儿女》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即用拍摄纪录片的方法來拍摄故事片。 10.成荫导演擅长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和革命丿力史题材的影片。 11.我国第-?部彩色故事片是桑弧导演、白杨主演的《祝福》。 12.庆祝建国10周年国产的3部彩色宽银幕影片是《风从东方來》、《老兵新传》和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及理论考研真题详解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及理论考研真题详解 2021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电影历史及理论》考研全套 目录 ?全国名校电影史考研真题汇编 说明: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预售]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常江《影视制作基础》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 试看部分内容 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摄像基础 一、填空题 1电视摄制方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ENG电子新闻采集方式;EFP电子现场制作方式; ESP电子演播室摄制方式查看答案 2摄像机无带化存贮介质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光盘;硬盘;存储卡查看答案 3按图像质量档级分类摄像机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广播级摄像机;专业级摄像机;家用级摄像机查看答案 4持机方式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固定机身方式;徒手持机方式查看答案5电视摄像的拍摄要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平;稳;准;匀查看答案

6三角形机位布局可有三种基本变化,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外反拍;内反拍;平行三角形布局查看答案 7摄影通常称为______,是用______为工具,用______绘画。 【答案】照相;照相机;光查看答案 8传统摄影是一个______过程,影像存储在______上。 【答案】光化学;感光片查看答案 9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本质上的不同点是:传统摄影是______过程,数码摄影是______过程。 【答案】光化学;光电查看答案 10目前,数码摄像机所使用的存储介质是______、______、_____ _、和______。 【答案】磁带;光盘;闪存;硬盘查看答案 11随着数码摄像机存储技术的发展,目前市面上数码摄像机依据记录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数码摄像机、______数码摄像机、______数码摄像机和______数码摄像机等。 【答案】专业;DVD;硬盘;高清查看答案 12液晶显示器不仅可以做取景器,还可以用以拍摄效果的______和各种信息的______。 【答案】回放;显示查看答案 131024*768分辨率的像素是______万,1280*1024分辨率的像素是______万。 【答案】100;130查看答案

2017年中国电影资料馆考研真题、真题题型

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类型 《文艺理论》试题(150分) “文艺理论”部分(75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计10题,共10分) 例如: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3题,共15分) 例如:情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计2题,共50分) 例如:试论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电影理论”部分(75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计10题,共10分) 例如: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为(),终结的画面为()。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3题,共15分) 例如:场面调度 三、论述题(每题25分,计2题,共50分) 例如:“作者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电影资料馆考研专业课辅导

《中外电影史》试题(150分,中外各占一半) 一、填空题(每题1分,计20题,共20分) 例如:()导演的影片《小城之春》是()影业公司1948年出品。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计6题,共30分) 例如:“孤岛”电影 三、论述题(每题25分,计4题,共100分) 例如:有人把我国新近崛起的一些青年导演称为“第六代”,试比较第五代导演与他们的创作特点? 研究方向: 01、电影理论与美学 02、中国电影史 03、当代中国电影 04、外国电影研究 05、电影档案 06、影视创作及理论 07、电影产业 招生人数:20人。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电影资料馆考研专业课辅导

考试科目 初试: 1、思想政治理论 2、外国语(英、俄、日任选一种) 3、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 4、中外电影史 复试: 1.笔试:影片分析 2.面试 备注: 1、复试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考试科目为影片分析。 2、各研究方向录取名额,根据考试成绩确定,并可相互调配。 【补充资料】 先锋电影理论: 六七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现代主义电影美学理论,阿莫斯?福杰尔发表的《电影作为破坏的艺术》,被视为先锋电影美学理论的经典,认为整个电影史就是自我破坏和破坏资产阶级社会准则、价值观念及政治、宗教、伦理等模式的过程,与现代主义的其他流派相比更为政治化,形式也更为开放,然而在破坏传统电影育明教育独家专注中国电影资料馆考研专业课辅导

广播电视编导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艺术技巧 答:是作家、艺术家提炼素材,提示题材意义,安排作品结构,运用语言、线条、色彩、体积、音响等材料塑造形象、运行艺术传达的手段和能力,是艺术作品内容得以有效表现、作品艺术性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 2.细节 答: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 3.漫画 答:以简练的手法直接表露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绘画,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习惯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和形式,有较强的讽刺、歌颂、抒情、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并善于表达世事人情的看法,尤以讽刺与幽默见长。 4.古典音乐 答:泛指过去时具有典范意义或有代表性的音乐(不包括民间音乐)。 5. 人物类专题片 以记叙和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从凡人到伟人,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他们的人生命运,生活状态、思想情感、道德情操,卓越贡献为主的电视专题片。 6.电视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分析评论等。消息包括动态新闻和综合新闻。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和述评新闻。通讯包括一般纪实性通讯、新闻故事、访问记和散文体通讯。新闻特写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7. 事件类专题片 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新奇、特殊的事情,注重展现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具体生活情状的电视专题片 8.电影时空的特殊性 电影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电影作为时空艺术区别于单纯的时间艺术,也区别于单纯的空间艺术,而且还区别于其他时空综合艺术,其关键在于它的特殊时空综合性,即它是一维时间二维空间的特殊三维艺术。 二观点辨析 1.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答:题中所述观点正确。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 (1)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 (2)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3)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

电影知识竞赛题目

电影知识竞赛 (本次竞赛题目由文学院电影协会提供) 时间:2011-4-12 单项选择题: 一、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部电影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新儿女英雄传》 二、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诞生于: A、北京胡同巷B、北京故宫C、北京长城D、北京的丰泰照相馆 三、中国第一部的有声电影是 A、《马路天使》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新儿女英雄传》 四、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的电影是: A、《神女》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生死恨》 五、根据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 的同名小说《飘》改编的电影,这部影片获得了当年的多项奥斯卡奖,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女主演费雯丽凭借其出色的演技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那请问这部影片的名称是: A、《罗马假日》 B、《乱世佳人》 C、《魂断蓝桥》 D、《窈窕淑女》, 六、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1972年,美国隆重邀请卓别林回到好莱坞,授予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请问卓别林的经典形象是什么? A、无知,善良,滑稽的小童工形象 B、爱幻想,疯狂而可笑的正直骑士形象 C、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鸭子的流浪汉形象。 D、风度翩翩,英俊潇洒的公子形象 七、《月球历险记》、《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黑客帝国》、《阿凡达》请问这些影片都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时代意义是: A、开创了新的故事题材 B、展现了进步的科技时代的一面,运用特效营造出极具视觉效果的画面。 C、开创了一种新颖的拍摄方式 D、体现了电影发展的过程。 八、李小龙,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第一人,打入好莱坞的首位华人,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他用33岁和四部半电影缔造了不朽的东方传奇。请问是哪四部电影: A、《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 B、《人海孤鸿》、《精武门》、《猛龙过江》、《青蜂侠》

电影史复习重点

电影史复习重点 一.填空(20空10中10外) 1、1824年,涅普斯拍下“餐桌”静物照片;1838年达盖尔发明(“银版照相法”);1839年被后人定为摄影技术发明的年份;1888年,(美国乔治·伊斯曼)发明胶卷。 2.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活动电影机”),(1895年12月28日)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电影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拥有确切“生日”的艺术种类。 3.美国人(埃德温·鲍特)1903年拍摄的(《火车大劫案》)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而且影片采取了时空交叉的剪辑手法。 4.美国人格里菲斯1915年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则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最终形成。 5. 1927年由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是有声电影开始的标志。 6.阿伦雷乃《夜与雾》,首创用黑白和彩色来代表不同时代的表现方法。 7.1943年温别尔托巴巴罗在(《电影》)杂志上发表被萨杜尔称之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宣言“的文章,提出意大利电影要表现意大利生活。 8. 安东尼奥尼“关于人类感情的三部曲”(《奇遇》、《夜》、《蚀》) 9.费里尼“背叛三部曲”(《甜蜜的生活》、《八部半》、《朱丽叶塔的精灵》) 10.卡尔梅育第一部室内剧电影剧本:《碎片》。“室内剧三部曲”:《碎片》、《后楼梯》、《除夕夜》 11文德斯“旅行三部曲”:(《爱丽斯漫游城市》、《错误的运动》、《时间的流程》)12法斯宾德“德国女性”四部曲:《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洛拉》、《维洛尼卡·福斯的欲望》 13.布努埃尔“宗教三部曲”:《纳萨林》、《比里迪亚娜》、《沙漠中的西蒙》 14.绍拉“舞剧三部曲”:《血的婚礼》、《卡门》、《着了魔的爱》 15.1905年,美国的匹兹堡出现第一家被称之为“镍币影院”的小型影院,放映《火车大劫案》 16.四大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勃斯特·基顿、哈洛德·劳埃德、哈莱·朗东 17.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摄制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 18.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取材于1920年洋行买办阎瑞生图财害命,勒毙妓女王莲英的轰动性新闻。 19.1926年,田汉主持的南国电影剧社在上海放映了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这是苏联电影第一次在中国登陆。 20. 1931年出现了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蜡盘唱片配音的《歌女红牡丹》 21.1956年,在毛泽东同志文艺“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喜剧创作迅速繁荣,并掀起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喜剧创作热潮。 22.电影吴贻弓《城南旧事》改编自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原名小说,是“散文式电影”的代表作品 23.第一部真正香港生产的国语片是1938年拍摄的《貂蝉》 24. 913年,香港黎民伟与亚细亚公司合作拍摄短片《庄子试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了使女一角,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演员。 25. 1971年,李小龙应嘉禾公司邀请回到香港,同年拍摄罗维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之后1973年,李小龙主演了由好莱坞与香港合作拍摄的影片《龙争虎斗》。 26.1925.5.23,台湾同胞最早自己组织起来的电影研究和制片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 27.1921年10月,台湾知识界创立了非武力的抗日民族运动统一战线组织“台湾文化协会”,拍摄台湾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