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今天, “读书人”为何少了?

今天, “读书人”为何少了?

今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又称“世

界图书和版权日”)。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

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藉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选择4月23日做为“世界读书日”是因为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纪念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许多著名作家如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

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4月

23日出生或辞世的。

为提高公众对阅读的兴趣和促进图书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在“世界读书日”的框架下发起了“世界图书首都计划”,并宣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当年的“世界图书首都”。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图书首都”的称号。今年的“世界图书首都”是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

本报综合

世界读书日的由来

21日出炉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个人是不是该问问自己:多久没读书了?为什么不读书?

“没时间读书”:

时间去哪儿了?

“哪有时间读书啊?”提起读书,北京一位在某国企工作的陈女士如梦方醒,“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每天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忙孩子,有点时间基本就是用手机刷刷微博,聊聊微信,看看新闻,玩玩游戏。”“没有时间”似乎是很多人不读书的原因。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真的就留不下一点时间给读书?时间都去哪儿了?

最新调查显示:成年人平均每天读报15.50分钟,比上年减少3.41分钟;每天读书13.43分钟,减少1.95分钟;每天阅读期刊10.05分钟,减少3.14分钟;每天上网50.78分钟,增加4.01分

钟;每天手机阅读21.70分钟,增加了5.18分钟。而对很多人来说,一天上网的时间远不止50分钟。“每天有四五个小时泡在网上,也不知道在网上干嘛了,四处逛逛,随便刷刷,时间就过去了。”在北京一家机关工作的张兰说。对于在某民企工作的孙小姐来说,没有时间是一个原因,“主要是没心情”,“阅读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享受,可是想想没完没了的工作,哪有一点点读

书的闲情逸致?”

“书太贵了”:书成了奢侈品?

“我喜欢读书,可是现在的书太贵了。”昆明某事业单位职工徐燕对连年上涨的书价苦恼不已,“现在的书,动辄三四十元一本,比以前贵了好多!”尽管徐燕很喜欢读书,但每个月也只舍得买

上两本。

2012年全国图书市场的调研报告显示,整体图书市场的新书平均定价已

经高达52.23元。

图书定价“过高”的议论早已有之,

而在读者怨声载道的同时,不少业内人

士却认为中国图书还太便宜,涨价合理。专家建议,借鉴欧美国家的图书

“分类定价”制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

下,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好书太少”:谁为我们充饥?“我现在读的,多数还是一些旧书。不管去书店还是在网店,看上去琳琅满目,必不可少的腰封告诉你,这是畅销书,那是必读书;这是多少名人一起推荐的,那是超越诺贝尔文学奖的扛

鼎之作。可是拿到手里,不说面目可憎

吧,也是乏善可陈。”一直还把读书作为最大爱好的陈平,说起现在的图书,连

连叹气,“值得读的好书实在太少。”根据《中国出版蓝皮书》提供的数据,2012年,我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全国图书总印数为79.3亿册。目前,中国的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许多人看来,现在好书越来越少了。不少受访人表示,现在的书包装豪华,内容却东拼西凑,价格在上升,内涵在降低。“在网上读”:

“浅阅读”算读书吗?“谁说我不读书了?我在网上读。”“90后”赵飞很不满地说,“都网络时代

了,谁还看纸质书啊?还不环保呢。”

2014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

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比2012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超九成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再购买其纸质版。说起网络阅读,徐燕很是不以为然,“很不严肃,没有读书的感觉,经常还被各种跳出来的广告等东西干扰。”她觉得,在网上和手机阅读不能算读书,“捧着书一页一页地翻,闻着墨香,看着铅字跳动,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调查也显示,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全民阅读如何不只是一个愿景?早在2006年,中宣部等11部门就联合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然而,根据今年的调查显示,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

少。如何让“全民阅读”不仅仅是一个愿景?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很多人都难以静下心来读书。”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改变当前国民阅读的现状,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加强宣传,让阅读走进社区,走进基层,增加国民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另一方面,图书出版等相关行业也应与时俱进,多出版一些质量可靠并且群众喜闻乐见的图书作品。

在师范院校学习了4年中文的徐燕认为,学校和家长应该寻求多种方式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读书,同时自己也应该做好榜样,不能让孩子们过早陷入“碎片化”阅读和功利化读书。

《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于2013年列入国家立法计划,条例初稿已经拟定,正在逐步细化和完善。有专家认为,法律的介入和引导,有利于改善阅读条件和环境,保障民众的阅读需求,意义重大。据新华社

读书日,他们这样度过

平时,他们这样读书

为读者提供交流平台

“世界读书日”起源于西班牙。西

班牙提出设立这个日子的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节日期间,这个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每年的4月23日,西班牙各地都会准备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首都马德

里要举办“图书之夜”,马德里一年一度

的旧书市也将开门迎客。在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读书日和情人节一起过。这一天,姑娘送男友图书,希望他们从书中汲取知识和力量。男士则以玫瑰相送,表达爱意和多读书的决心。在全国各地,书店所有的图书均降价10%……

在4月23日这一天,墨西哥城市政府计划在城市主干道两侧举办“世界读书日——自由阅读”活动,每一位到场参加活动的人都能获赠一本书。整个活动包括高声朗诵、音乐欣

赏、诗歌解析、以“金融危机时如何读

书”为主题的讲座等等。主办方希望以多种形式激发人们对阅读的兴趣,也为爱读书的人提供交流的机会与平台。

不管是克林顿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还是小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美国每位总统上任后,几乎都大力提倡阅读。2009年,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也决定增加联邦政府用于儿童早期教育的财政拨款。

除了每年4月23日公认的世界阅读日外,美国还有“全美读书日”、“免费漫画日”、“好奇日”等多个与图书相关的纪念日,时时提醒人们关注阅读。

调查显示,20年来,英国人每天

读书的时间在不断增加,无论乘飞机还是等火车,英国人打发时间的首选还是读书。据英国读书公益机构的数据,英国66%的民众有业余时间读书的习惯,比做园艺、看电影、看戏剧或听音乐会等业余爱好的比例都要高。

英国父母从孩子童年时期起,就

注意提升他们对阅读关注与兴趣,培

养读书的“童子功”。另一重要社会力量当属公共图书馆,英国公共图书馆之多,令人印象深刻。走在英国各地的小城市,每城必备的设施,除了教堂,一定就是图书馆了。而具体到“世界读书日”的庆祝活动,英国搞得非常全面,更是把阅读日提前到3月6日举行,彰显阅读的魅力。

图书与玫瑰一起送

休闲首选还是读书

总统大力提倡阅读

家庭藏书总量超过图书馆藏书量10倍

读书是俄罗斯民族的悠久传统和

民族习惯。在他们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

在各类图书中,俄罗斯读者最爱读的是文学作品。俄罗斯城乡密布着图书馆网,莫斯科国立列宁图书馆是

世界五大图书馆之一。俄罗斯人把家

庭藏书多少看成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其居民家庭藏书总量超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的10倍,平均每人每天用于阅读报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时间近1个小时,居世界之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

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平均每个以色列人每年要买10到15本新书,他们的阅读量更是

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这种爱读书的

习惯渐渐从上一代人身上传到了下一代。有的以色列人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每读一句,就让孩子舔一口蜜,意思是让他们明白读书是一件甜美和快乐的事。

平均每人每年买10到15本书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说过:读好书

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德国人对这种“谈话”有着巨大的热情。

不管是地铁、公园还是医院的候诊室,你都能看到很多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

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

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1/3的人几

乎每天读书。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书籍已融进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他们来说,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在德国买书很方便,一座一万多人的小城镇起码会有一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

读书像喝啤酒一样平常

法国人爱读书在欧洲比较有

名。巴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书摊、书店,塞纳河边还有一条专门卖旧书的长廊,成为巴黎一处特有的人文景观。如果你到法国人家里做客,可以看到几乎家家都有藏书,拥有家庭

“图书馆”是巴黎人一种经久不衰的

时尚。

法国人人均读的书多于人均买的书,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法国各地遍布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它们向读者提供免费的借书服务。

拥有家庭“图书馆”是种时尚

本报综合

西班牙

“三联书店24小时试营业6天,销售额已经达到17万元,平均每天将近3万元,这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日前三联韬奋书店总编辑李昕介绍“三联24小时营业书店运营情况”时说,“实际情况出乎意料的好。”

三联书店开夜场,不但没有亏,反而赚得“没想到”,这给了互联网时代日渐式微的实体书店一剂醒药:书店一味地拼价格只能是以卵击石,而满足读书人的其他需求,才是实体书店的出路。

那么现在读书人的需求是什么?绝不仅仅是买一本书回家慢慢读那么简单。读者来到书店,可能是想找到一种在书海中徜徉的感觉,也可能是坐下来,捧上一本书小憩一下,更可能是想和作者交流或者是和别的读者交流,而这些,都是网络无法满足的。这些需求,恰恰是实体书店可以提供和满足的,那么,在这些方面动动脑筋,实体书店或可以另辟蹊径,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这就如在饮料业式微的时候,出现了矿泉水;在照相馆式微的时候,出现了婚纱照,它们都始于大受打击的传统行业,却都脱胎换骨地走出了新路子。

今后,更多的实体书店不仅可以开夜场,让那些白天工作、上课的年轻人到这里来享受书香,社交和休息,同时顺便带走一本书,即使它比网上要贵一点;也可以让父母在节假日带着孩子来这里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读书,开拓一个除了公园以外的新的亲子活动场所,更可以定期举行读书沙龙和作者见面会,约上读书人、写书人,一起享受休闲时光。这不仅为实体书店找到了新的路子,也为推动全民阅读找到了一种新的形式。多重满足,就会多赢。

三联书店开夜场本是以公益的心态去做的,没想到同时也获得了经济利益。那么,其他书店从三联的尝试中应该可以想到:人气,其实就是效益。各种满足读者新需求的服务方式做到了,人流也就汇聚到这里了,“顺便”带走的商品,虽然薄利,也属多销,汇聚起来,也是不小的盈利。

看来,三联书店开夜场做对了。其他书店出来模仿夜市,也可以探索和衍生出更多的书店模式,拯救自己,满足大家。

三联夜场书店

的启示

朱宝康

今?

古今中外读书名言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脚气病因为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英国

墨西哥

美国

俄罗斯

以色列

法国

德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