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范式重建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范式重建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范式重建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范式重建与发展

一、虚拟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译自英文“C o m m u n i t y ”,后者的意思是“T h e people living in one place ,district or country considered as a whole ”:在我国,“社区”一词最早是由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 ” 时从英语“Co mmu n i t y ”翻译过来的,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概念,“一般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一定的地域、一定数量的公众,相应的组

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范式重建与发展

吴敏飞 嘉兴电大 314000

织、公众的参与和某些共同的意识与文化等共同的特质。在《现代新词新义词典》中对社区的解释是根据某些社会因素,如街道构成、人口分布等划分的区域 由此可见现实中的社区就是按照日常生活所在地理位置进行划分的人类群体。

而“虚拟”一词这是一个学术界至今都颇具争议的概念,它由英文“Virtual ”翻译而来,与现实社区相比,“虚拟社区”似乎是非实在的,因为“虚拟”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不符合事实的,假设的”。所以人们很容易得出:“虚拟社区”是人们在网络上构造的虚幻世界。然而,虚拟社区并不虚假,网络是真实的,网上社区也是真实的。网上书店、网上医院、网上购物等,它们虽没有为人所熟知的具体的形式,但在效果功能上都达到了传统实体的各自目的。虚拟社区是借助计算机科学而形成的网络社区,这种社区内容复杂多样,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的持续发展中,虚拟社区所起的作用有时是空间社区和精神社区所起不到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虚拟”并不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客观,而是作为主观存在的客观。

综合各个对虚拟社区的定义,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a 网络虚拟空间,所有的定义都认为虚拟社区存在的空间应该在网络上,这点使得虚拟社区和传统社区区别开来;b .虚拟社区需要技术的支持,不同的定义直接或间接地强调了虚拟社区的进入方式要通过电脑或者电子媒介,也就是技术;c .虚拟社区中讨论的内容或话题是产生于社区参与者本身,或者说是参与者驱动了社区,而不是虚拟社区服务供应商驱动社区,这点可以明确地区分虚拟社区和在线信息服务;d .学者们一致接纳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群体交流,最终会形成虚拟社区中一种社会人际关系。

总结以上讨论,可认为虚拟社区可以定义为:虚拟社区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空间,核心是参与者的交流和互动,并且在参与者之间将形成一种社会关系。

二、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范式

虚拟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研究的范围隶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当由于虚拟社区是以网络空间的形式存在,在严格意义上它是属于网络社会学的研究范畴。网络社会学作为一种回应互联网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行为模式重构的新知识形态,网络社会学需要有其不同于传统社会学的问题意识、理论概念和研究范式。虚拟社区作为网络社会学研究范围的一种具体存在的实例存在,其本身无法脱离网络社会学的范式。

虚拟社区作为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对于其研究在基本上还没有摆脱破碎片断的局限,尚未形成系统整体的体系,在此讨论虚拟社区的社会学范式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来探讨:1、虚拟社区的社会结构和行为;2、虚拟社区的社会问题;3、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世界的交互影响。

(1)虚拟社区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虚拟社区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由于虚拟社区本身是一种网络空间,它本身不只是人们进行社会行为的环境和场所,而且是社会行为的内在构成因素。虚拟社区在本质上是一个虚拟与真实交织的双重空间。虚拟社区不能因为有“虚拟”两字而忽视了它的真实性,其真实性指的是借由人们内在的心理反应之认同产生的一种真实的感觉。但虚拟社区的虚拟性,也不是指虚假不真实,它是一种介于真实与想象的混合。在其中,传统意义上的物理世界与心灵世界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的了。

虚拟社区作为一种网络空间,它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但却主要由信息、数字甚至是思想等构成,人们处于其中时,其物理身体并不跟着移动。虚拟社区并不来自于共同的地域,而主要来自于某种共同的兴趣或爱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的人们,因其相互之间强烈的认同感而在网络空间中走到一起,进行相互的交流

和互动,从而形成共同的虚拟社区,塑造共同的社区意识,达到一种与现实世界相接近的存在与体验。

虚拟社区是人们共同行为的产物,其体现的是一种虚拟的真实,但网络空间的固有特点,它消除了想象与真实之间的界线,导致了虚拟社区比现实中的社区更加的真实。

人们谁也无法否认的是,网络空间引发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经验变化,最明显的是体现在产生了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网民,“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资讯时代:网络世界正在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而网民也正在成为我们的新身份。”针对于虚拟社区,网民又称为“社区居民”。但我们要认识到的是,社区居民并不是简单的电脑使用者,而是电脑使用者通过链接而形成的一个活跃的、有生命力的社群。在网络的虚拟社区中,居民应该在严格意义上彻底地改变了传统工业社会从中心向边缘的信息传播模式和人际互动模式。早虚拟社区中,即便是处于最边缘、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和其它人一样,有同样的表达意见的机会,处于自由、平等和直接的交流中。

在虚拟社区中,人际互动模式发生了改变。与传统的人际交往媒介不同,传统的多半只是沟通的工具不同,虚拟社区不仅是一个互动的媒介,而且是一个自我再现的媒介,处于其中的人们充分的体现了交往的互动性以及自我的再现。也正是虚拟社区的自由等的特点,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个人和群体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因此这些是虚拟社区等网络空间的实例的社会学范围中的特点,它已经不同于传统社会学研究的范畴的。

(2)虚拟社区的社会问题

虚拟社区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但是虚拟社区又是很脆弱的,存在的问题很多,如网络安全、网络泡沫、网上知识产权保护、网上邪教与伪科学、网上无政府主义等等,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偏差行为甚至现实社会中没有的偏差行为,虚拟社区中也频繁出现,但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这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虚拟社区中的偏差行为多种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

1.撒谎。在虚拟社区中,成员的交往几乎没有责任意识和义务感,不仅可以匿名,而且可以隐瞒性别、种族、年龄、地位等。

2.冲动。虚拟空间是一个无底洞,人们永远无法穷尽它,无法抗拒自己深入

它的欲望,越是沉迷,就越发现它的庞大,而人们对于无法触摸和过于庞大的事物总是会产生害怕和狂躁的心理: 由于缺乏正常的情感疏通,虚拟社区成员很难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再加上社区中浮躁的言词与画面的刺激。成员常常遇事不冷静容易诱发冲动的心理和行为。

3.暴戾。由于网络上有大量的暴力游戏,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沉迷其间,形成暴力崇拜。他们期望以暴力解决一切问题,通过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4.沉迷。这类行为偏差者不思进取,追求感官刺激。或整天痴迷于网上聊天、游戏,荒废了学业和工作;或登录黄色网站,甚至在网上呼唤性伙伴;或视社会为戏台,人生如演戏,对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和热情,甚至政治方向迷失。

5.惟利。这类行为偏差者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只要能赚钱,什么违法乱纪的事都敢干。他们利用虚拟社区的隐秘性,采取各种不正常的手段,以牺牲公众利益和践踏道德、法律为代价,进行违法犯罪。

虚拟社区有其自身的缺点,当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虚拟社区的控制也不是只靠一种手段就能够实现的,必须采用技术、法律和道德等手段。

(3)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世界的交互影响

在现代社会,各类的虚拟社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要网络生活空间,与此相应,以虚拟社区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生活经验与真实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也正在逐渐成为这些人们的共同生活经验,从而导致了社会界限的突破及虚实世界的交织。

在现实世界中的商业、通讯以及人际交往,都可以在虚拟社区中体现出来,人们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完成现实中的工作、学习和经济活动,可以说虚拟的世界越来越接近于现实世界,人们对于虚拟世界的反应越来越接近于真实。当然,处于虚拟社区中的人们可能会不象现实生活中具有固定的位置,而呈现的是一种多元化等的特性,也正是这些特性导致了虚拟的社区能与现实的世界交互和互存。

三、结论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虚拟社区为人们提

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购物方式甚至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越来越显著地影响着传统社区中的每一个人。

【北大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解简答表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完整word版)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范式 一、学科基本课型及其教学范式 (一)新授课 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弓l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问题驱动)。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探究学案内容,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学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 2.自主学习侧重于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理向小组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小组(老师)提出。 3.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既要发现好的做法,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 4.自主学习要有时间要求,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 2.师生合作共同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 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3.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 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复习课 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拔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一、问题驱动、自主学习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章复习指导与复习题

复习西方社会学理论指导及各章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复习要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复习要求: 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思考题: 1.试论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知识背景。 2.试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传统 第二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复习要点: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复习要求: 理解孔德、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评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阅读迪尔凯姆的一本主要著作,并进行评介。 第四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与社会学的本质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货币哲学。复习要求: 掌握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齐美尔的货币哲学理论。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复习要点: 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性化过程、统治类型、科层制和宗教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

2.试分析韦伯对理性化的论述。 3.结合东亚的发展评价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理论。 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 复习要点: 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复习要求: 了解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掌握帕森斯和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分析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 2试评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3.分析默顿中层理论观的意义。 第七章社会交换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复习要求: 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掌握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思考题: 1.试分析社会交换理论的渊源。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_周晓虹

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 周晓虹 内容提要 经典社会学产生于欧洲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一背景决定了主要的经典社会学家都以类似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方法,对社会形态作两分式的分类。作者认为,这一特点形成了经典社会学家研究社会的基本分析范式。这种分析范式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基本主题,又孕育了它的先天不足。 关键词 理想类型 经典社会学 分析范式 在有关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面,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吉登斯提出的。他在一系列著作中,鼓吹社会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儿,或者说社会学是与“现代性”(modernity)共生的现象,其目的就在研究现代性及其后果①。尽管这种说法的流行是最近20~30年间的事,但我们如果审视经典社会学的历史,就能够发现在19世纪,那些被称之为“社会学先驱”的思想家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比其他人更为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全新社会形态的到来。比如,圣西门就首先创用了今天已经十分流行的“工业社会”的概念②;而其他经典社会学家,也大多将“断裂”前后的社会形态分为名称各异的两种类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曼恩那里被称之为“身份社会—契约社会”,在斯宾塞那里为“尚武社会—工业社会”,在马克思那里为“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滕尼斯那里为“社区—社会”,在托克维尔那里为“贵族制—民主制”,在迪尔凯姆那里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在韦伯那里为“宗法传统经济—理性资本主义经济”,在库利那里为“首属群体—次属群体”,在索罗金那里为“亲密关系—契约关系”……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还是有许多社会学家仍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将社会作类似的类型学划分:如雷德菲尔德的“乡民社会—市民社会”,贝克尔的“神圣社会—世俗社会”,以及费孝通的“礼俗社会—法理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社会学是现代性出现的结果之一,那么上述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形态的两分概念的提出,就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最初探讨,因为它最早触及了社会形态的这种“断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如上所述,尽管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会形态的探讨使用的概念不同,但我们都能够发见其中蕴含有类似韦伯的“理想类型”的分析范式。为此,我们首先从韦伯的“理想类型”入手,再讨论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社会的分析范式,及其对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一 理想类型(ideal types)是韦伯为了克服德国人文主义和历史学派过度个体化和特殊化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工具。“理想类型”的概念最初出现于韦伯1904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一文中,以后他又在包括《经济与社会》在内的诸多著述中进一步讨论过这一概念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高中美术教学范式

美术“情景导学”教学范式 第一部分 策略概要 现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就是传统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很难有突破。所以,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应在“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和“学生本位”观念的指导下,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创造性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构建《美术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因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体现教师组织教学的技能和方法,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桥梁。 以《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对数次教学案例理论上的分析和多次反复实验,我们概括出“激趣导入、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延伸”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五步“情景导学”教学范式的活动,建构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作用,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渗透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之中。 第二部分 范式概览 一、基本流程 二、策略解读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做好积极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兴趣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须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美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美术形象鲜明的作品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此环节是实现“感受鉴赏美术”的必要条件。当然教师可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设疑激趣、鉴赏激趣、情景激趣、故事激趣、视频激趣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在上课的伊始就为学好美术鉴赏知识及技能作好铺垫和伏笔,唤起学生鉴赏美的欲望。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课做好良好的情感铺垫;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时候,首先观看有关揭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学生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产生共鸣。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出现《格尔尼卡》的画面,学生思考“画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 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 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 (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 (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 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 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 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 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 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 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 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 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 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 ◆、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社会科学的规律是具有概率性的,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 ◆、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必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③、上面四项假定中,前两项假定阐述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常识基础之间的关联,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 4月8日,由中国教师报和郑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新闻发布会在郑州正式举行。此次会议特别介绍了近年来经中国教师报发现、培育出来的九所课改典型学校,它们的课堂“教学范式”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九大“教学范式”分别是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这九所学校,都属于全国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课改典型,也是被当地教育部门确定的课改示范校。 “课改”代名词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 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襌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领跑高中领着“改” ——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 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 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 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 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 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 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 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 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 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 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 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 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 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 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 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 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 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 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 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 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 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二)模式变项P173 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 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感情中立性—情感性, 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2.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 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3.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三)AGIL 功能分析模型 1. AGIL 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 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P176 :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功能(Adaptation) 人格系统——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社会系统——整合功能 (Integration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四)社会学中层理论观P182 1.中层理论特点:①它主要 用于指导经验研究;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 高一层,如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都 属中层理论;③中层理论可 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 体系;④中层理论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⑤中层理论是经典理 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 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五)功能分析范式P184 1.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的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要是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 以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的规范化语言。 2.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3.默顿功能范式: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①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②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③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4.十一个澄清的问题1.功能归属事项2.主观意向概念3.客观结果概念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 5.功能需要的概念 6.功能实现的机制概念 7.功能选择的概念 8.结构脉络的概念 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涵问题。 (六)结构分析范式P186 1.他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默顿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1.社会结构 三.社会冲突论 (一)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P201 1.社会冲突的根源。其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权力。) 2.社会冲突的形成。 “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3.“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的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 3.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4,社会冲突的程度: (1)影响社会冲突强度因素:①社团的重叠程度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度;③社会流动性程度。 (2)影响社会冲突烈度因素:①社会经济剥夺情况;②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 5.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三种变迁类型:革命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最低层次的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6.度量社会变迁的尺度: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 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 (三)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P210 1.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3.内群冲突与外群冲突:内群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冲突: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四)社会冲突的功能P213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冲突不涉及(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积极(消极)功能。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社会2007?1S ociety 第27卷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 范式 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3 金耀基 范丽珠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范丽珠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 3Yang,C .K .1961.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 2ti ons of Religi on and Some of Their H ist orical Fact or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 ornia Press . 摘 要: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相对于西方宗教的制度性,杨氏提出发散性宗教的概念,指出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华裔学者,对于其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关键词:杨庆堃 中国宗教 宗教社会学 杨庆堃教授对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决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宗教的研究,他的研究涉猎于中国家庭和农村社区以及儒家传统等,而尤以杨氏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极其卓越且具有开创性。《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被著名中国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Daniel Over myer )赞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此书于196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即使在40年后的今天重读此书,我们仍然发现这本书充满着新意和启发性,并有极高的

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关键

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关键 田宝宏 摘要: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研究思路,该模式本质上是依据学科如识特征及不同特征知识的不同教学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程序,它具备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如理论依据、教学目棕等。分课型构建出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体现教学模式的概括性,又可以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总之;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概括性与操作性"矛盾的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分课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对学术界与实践界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术语。自80年代以来,教育界就对教学模式展开广泛的讨论与研究。但已有的研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介绍国外教学模式的理论较多,结合国内教学实践探寻适合我国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较少;二是局限于教学模式的一般研究,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创建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在教学研究领域,以课型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它的新体现在对学术界教学模式研究不足的弥补:一是它的研究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与实践,以新课改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标,更具有有效性;二是它的分课型是结合学科;以学科不同知识锦征为前提的教学模式研究,更具有操作性。 一,课掣与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结构 课型与教学模式是一线教学者与教学研究者常用的术语,但其准确内涵究竟是什么,却很少能说得清楚。这两个术语也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对其内涵的确认是分析展开的基础。 (一)课型与教学模式辨析 在学术界,课型有两种理解。一是课的类型,是按知识特征,教学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比如阅读课型、识字课型,。本研究中的"分课型构建模式的意义与关键的课型指的就是此类含义;二是课的模型,类似于教学模式,是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方式,需要时间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在此意义上的课型实为教学模式。比如下面表述方式中的课型指的就是教学模式:《“抒情类课型”研究》、《“韵文识字类课型”研究》。本研究“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的意义与关键”最终目标在于寻找教学模式。 (二)课型的本质与划分要求 课型本质上是依据学科知识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对教学知识的归类。比如,语文课可分为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语交际课等。还可以有其它的划分。比如可依据内容、形式碑文本的核心价值要求,将语文阅读课型继续划分为认知类课型、抒情类课型和明理类三类课型等。 课型的划分还有粗、细之分,较粗的课型是概括性较强的划分,比如可以把课型划分为新授课与复习课两类,就物理学科而言,新授课还可以划分为理论课、实验课,理论课还可以划分为概念课与规律课。总之,课型的划分随着标准的不同而划分种类也不同,我们在划分时应兼顾两个标准:一是概括性,这样构建出的教学模式才具有代表意义;二是具体性,这样构建出的教学模式才具有操作性。一般来讲,课型的划分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的知识特征与表现形式,这是最主要的划分依据。英语可划分为单词课、阅读课等课型,语文课可以划分为诗歌、现代文、古文等课型。 2.文本的教学要求,如按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阅读课可以分为认知型,明理课型、抒情型等。 以小学语文抒情类课型为例来说明划分课型的依据。有研究者这样定义该课型,这类课型一般是依托于内容的学习,在逐渐感知并领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以提升、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对于高年级教材来讲,他的内容形式多以抒发社会情感的古诗词和抒情

利用真值表法求取主析取范式以及主合取范式的实现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har str[100]; //输入的命题公式 int tv[20] = {0}; //真值指派的数组 int length; //命题公式长度 char expression[100]; //将命题公式中的命题变元变为真值后的数组 int icp(const char c) //联结词的栈外优先级 { int result = -1; switch(c) { case '#': result = 0; break; case '(': result = 10; break; case '!': result = 9; break; case '&': result = 6; break; case '|': result = 4; break; case '>': result = 2; break; case ')': result = 1; } return result; } int isp(const char c) //联结词的栈内优先级 { int result = -1; switch(c) { case '#': result = 0; break; case '(': result = 1; break; case '!': result = 8; break; case '&': result = 7; break; case '|': result = 5; break; case '>': result = 3; break; case ')': result = 10; } return result; } void Plus(int a[],int q) //二进制加法指派真值

杨善华 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论的主要特点、构建方式和基本类型,梳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以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理论的特点、构建与类型 一、理论的二元性:抽象与具体;逻辑一致与悖论;说明与解释。 二、理论的三种基本类型:形式的;实质的;实证的。 三、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 1.对通行理论的批判 2.综合 3.吸纳具体研究的结论 4.追求基本的形式特征 5.理解重大事件 第二节社会理论的基本路径 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充斥着个体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任何社会学理论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一、社会实在的性质是什么? 二、怎样认识社会实在? 三、四种理论组合:功利主义;建构主义(主观主义);实质主义;功能主义。 第三节社会学的三代理论史 一、第一代(经典)理论:三大传统 二、第二代社会学理论:帕森斯主义与反帕森斯主义 三、第三代理论:后帕森斯时代的新综合 四、当代综合的特点: 1.多种综合并存。 2.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 3.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学科的分化与综合。 第四节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一、现代性问题 二、区分三个词: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三、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复习思考题 社会理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有何关联? 拓展阅读书目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一章 第二章现象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行动社会理论的主要特点,了解现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重点掌握常人方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行动理论

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

第四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家集团的基本研究假设、理论视角、概念术语、解题模式、研究方法的综合 一、瑞泽对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划分(70年代) (一).社会事实范式:实证主义方法论。特点:定量研究、结构功能主义、组织社会学、宏观研究 (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科学方法论。特点:把人作为动物,运用刺激反应、理性选择模式(扩展到经济学)。由微观到宏观研究。 (三)社会定义范式: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特点:关注人的主观意识、行为意义、文化、宗教、价值观念。从理解个人和集体的文化观念、语言、动机来阐释社会行动和社会现象。 社会事实范式:外因——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定义范式:观念——行为、社会现象 社会行为范式:社会生物学、经济学的出发点 个人本能、需求、利益——行为、社会现象 瑞泽的范式只是反映了西方70年代的研究倾向,并且忽视了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批判性社会研究。 二、佩里90年代对社会研究的五种范式的划分:实证范式、社会定义、社会机制、社会生态、社会创造范式。 前三种与瑞泽的范式类似。 社会生态范式强调在研究中注重社会与环境、社会各组成部分(城乡、区域、男女、种族、群体之间)的协调,结合自然科学、其他学科的方法。

社会创造范式类似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假设,强调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认为研究者应当对未来发展提供创造性建议,在研究中结合哲学思辩和人文学科的方法。 三、范式的特点与互补性 ①影响研究范式的因素:(1)、科学发现。(2)、社会、政治、经济因素。(3)、社会结构变迁、如美国40-50年代研究范式发生很大转变:市场舆论调查、抽样调查盛行。委托人是大企业、政治家、政府部门。80、90年代世界性的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兴起,以及与语言学转向相联系的意义研究、交往研究、网络研究都反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②多元性并存:社会人文科学中存在着多种范式并存的状态,这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目的的多重性有很大关系。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技术性控制,而且还包括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包括对社会的批判、反思。 研究目的: 自然科学:技术控制社会科学:1.技术控制 2.相互理解 3.批判、反思 实证研究有助于技术控制(如:人口.犯罪等客观因素的实证研究)。 社会定义范式有助于理解,但并不排斥实证研究,各种范式是互补关系。 ③范式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范式应有一定的学术规则和客观标准,如实证研究中的价值中立。规范是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 规范性-----学术规则科学性----客观标准. 阅读: Peile, Colin, 1995, The Creative Paradigm: Insight, Synthesis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Aldershot: Avebury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三章 1997 参考书目: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瑞泽:《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学科》,1975邱仁宗编:《科学发展模式》人民出版社。1987 鲁德纳:《社会科学哲学》三联 1983 第五讲社会研究范式案例 一、《自杀论》(1898)是实证研究范式的典范,是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 研究步骤:第一步:界定概念、确定问题、提出假设。 第二步:收集资料、对各种解释进行验证。

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_内涵与实施

中国教育学刊2010.09 课程与教学 [摘要]学习策略的掌握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关注的核心。学习策略的教学有效性决定学习策略辅导的质量,其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策略的持续保持和迁移运用。策略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设计乃策略教学有效性的两大制约因素。基于“为有效而教”的要求,教师在实施策略教学时,应着重考量策略内容的明确性、组织性和针对性,并着力引导学生对学习策略进行积极的自主建构。[关键词]学习策略;策略教学;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36-03 开展学习策略辅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路径。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开展学习策略辅导时关注的核心。检视国内学习策略辅导的实践不难发现,一些地方和学校的学习策略教学并不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策略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模糊,策略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设计的随意性大以及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失却科学规范的检测。牢固树立“为有效而教”的理念,科学设计策略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消解当前学习策略辅导低效性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策略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在学习策略研究中,策略的有效性与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是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策略有效性指由于对某种策略的学习和掌握,学习者当前学习绩效的提高幅度;而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则衡量的是在脱离策略教学之后,学生将所学策略保持下来并迁移到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且使学习绩效获得持续改进的程度。只有那些被验证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方可用作策略教学的内容,策略教学的有效性需以策略的有效性为前提。在规范的策略教学范式中,效应值是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的后测成绩差异而计算出来的标准分,其计算公式为: 依据该范式,教师先确定拟训练的策略体系, 在均衡实验处理组和对照组被试的基线水平的前提下,对实验处理组学生进行有关策略的教学。为考察策略的有效性和策略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者需进 行4次策略学习和运用的效果评估,即前测、进展测试或称为中期测试、后测以及保持测试。只要确定了两组被试在前测中基线水平相当,通过考察他们在后测中的差异显著性,研究者即可鉴别出实验组学生的策略学习是否有效。若要考察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则须进一步比较两组学生在保持测试上的得分差异。一般认为,当效应值达到0.80或以上时即为高效应,0.5左右为中等效应,0.2及以下为低效应。[1] 以上分析表明,有效的策略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策略,还要求他们在后续学习中持续地运用所学策略,并适时予以调整和改进,直至能活学活用。然而,在策略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情境:学生即便知道了许多有关学习技术、技巧、规程等策略要素的知识,也很少自觉地加以持续性运用。由此可见,让学生了解学习策略的知识并不难,训练他们在即时情境下使用所学策略也相对容易,但要使学生将所学策略持续使用和迁移到相关学习中,则任务艰巨得多。 二、学习策略教学低效性的消解之道 尽管众多研究证实,学习策略是可教可学的,但很多策略教学的实践并不成功。这是何故?彼得森(P.L.Peterson )对于策略教学中必须处理的教学问题的阐述极富启发性。在他看来,实施策略教学必须解决一系列问题,其中典型的问题有:应当教哪些认知策略?应教给谁?为了使教学有效,在策略教学中必须包括哪些成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在认知策略训练之后,认知策略的使用是否保持和概括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基于 田澜/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湖北黄石435002);张大均/西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400715)。 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内涵与实施 ◆田澜 张大均 效应值= 实验处理组后测平均成绩-控制组后测平均成绩 控制组的后测标准差 3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