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道物理高考题的多种解法浅析

一道物理高考题的多种解法浅析

一道物理高考题的多种解法浅析
一道物理高考题的多种解法浅析

一道物理高考题的多种解法浅析

[摘要]本文以2017全国卷Ⅱ理综24题为例,通过多途径,多种方案的求解,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物理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开阔学生的思路。一题多解在高考复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发散思维

(2017·全国卷Ⅱ)24为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教练员在冰面上与起跑线相距0s 和1s (10s s ?)处分别放置一个挡板和一面小旗,如图所示。训练时,让运动员和冰球都位于起跑线上,教练员将冰球以初速度0v 击出,使冰球在冰面上沿垂直于起跑线的方向滑向挡板;冰球被击出的同时,运动员垂直于起跑线从静止出发滑向小旗.训练要求当冰球到达挡板时,运动员至少到达小旗处.假定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做匀加速运动,冰球到达挡板时的速度为1v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

(1)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满足训练要求的运动员的最小加速度.【1】

(1)解法一:

设冰球与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 ,冰球运动的加速度大

小为a ,冰球运动到挡板处时间为t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

① ②

由①②③解得0

21202gs v v u -= ④ 点评:本解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相结合,学生分析较为容易。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运动过程清晰。

解法二:

对于冰球应用动能定理,恒定不变的摩擦力所做负功引起冰球动能减少量为

202102

121mv mv umgs -=

- 解得021202gs v v u -= 点评:本解法应用动能定理,求解的解题步骤较为简炼,避开了细节性的过程分析和繁琐的计算,只需要关注初、末状态的动能和此过程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2)由题意可知求运动员的最小加速度,根据22

1at s =要先求运动员的运动时间, 运动员运动的时间与冰球运动到挡板的时间相同,求冰球运动到挡板的时间有多种思路。 解法一: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规律求解时间

at v v +=01 ⑤

由②③④ ⑤解得1

002v v s t +=⑥ 解法二:可以使用动量定理求解时间 ⑦ 由④⑦可以求得

m f a =umg f =021202as v v =-01mv mv umgt -=-1

002v v s t +=

解法三:如果利用平均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求解时间会比较简便。

t v v s 210+=可以求得 1

002v v s t += 解法四:用图象方法列方程式,会更直观清晰,如下图.利用V-t 的面积求解

s 0=v 0+v 12t , 可以求得 t =2s 0v 0+v 1

根据题意,在冰球到达挡板的同时,运动员运动的最小距离等于起跑线到小旗的距离1s ,

则冰球运动的最小位移 212

1t a s m =

⑧ ⑥⑧ 整理可解得加速度的最小值为()2021012s v v s a += 点评:本题的情景取材于冰球运动员日常实际训练的素材,考察考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问中时间求解运用了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法、动量定理,可以看出多维度求解时间用知识涵盖了物理学科的大部分的主干内容。在高考复习中物理教师应多注意这方面素材的挖掘,平时教学中应用一题能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的。

【参考文献】

[1]<<高考理科试题分析理科综合分册>> 2018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出版

[2] 张建斌,柴春琪.问题解解决循环模式下的高中物理一题多解[J].物理通报 2015 (8) :29-34

一道高考数学几何题的多种解法探究

一道高考数学几何题的多种解法探究 本文通过一个高考填空题的四种解法着重阐明解析 几何的思想和方法。解法一打破题目所给的坐标系的禁锢,重新建立坐标系另辟蹊径。解法二根据直线AC⊥BD以此建立新的坐标系,这是本题的又一个另辟蹊径。有了参数α,写出新坐标系下的圆的方程,再数形结合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弦长。解法三采用直线参数方程,再一次另辟蹊径为解决本题寻求新的方法,其根本目的是便于计算弦长。解法四是几何法,用添加两条垂线的巧妙运用,结合几个重要定理求出弦长,用重要不等式求四边形的最大值。有了这些好方法,使本来很难做的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命题:如图⑴已知AC、BD为⊙O:x?+y?=4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弦, 垂足为M(1,),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的最大值是__. 解法一: 由于|OM|= ,考虑到原来的坐标系中两条弦长的计算比较繁琐,因此可改变方法,以 直线OM为x轴,建立新的直角坐标系,此时M的坐标是(,0)。 1.直线AC与BD有一条斜率不存在时,另一条的斜率

为0.不妨设BD的斜率 不存在,则BD⊥x轴,另一条|AC|为直径4,弦|BD|= 此时四边形ABCD 的面积S=1/2|AC|?|BD|=4 2.当直线AC与BD的斜率都存在时,不妨设AC的斜率为k,(k≠0)则BD的斜率为-1/k.所以AC的直线方 k?x-y-k=0,BD的直线方程为x+k?y-=0 。 设O到AC、BD的距离分别是d1,d2,则d1=,d2= 由垂径定理和相交弦定理得|AC|?=4(|AC|/2)?=4(2+d1)(2-d1)=4(4-d1?)类似地可得到|BD|? S?=(1/2|AC|?|BD|)? ∴S ≤ 5. 当k?=1/k?时k=±1时等式成立,此时四边形ABCD的面积S取得最大值5。 坐标系的恰当建立是解析法解题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否则会使计算繁琐。本题解法打破题目所给的直角坐标系的禁锢,重新建立坐标系,这就是另辟蹊径的重要途径。然后再综合运用圆的垂经定理和相交弦定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重要不等式定理就可解决问题。 解法二:由于AC⊥BD,分别以AC、BD所在直线为x′、y′轴,建立如图新的直角坐标系设∠xMx′=α,则M的坐标为(0,0),O的坐标是(-cosα,sinα),圆的方程是(x′+cosα)?+(y′-sinα)?=4

一道高考数学试题的多种解法

一道高考试题的多种解法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Ⅰ理科数学19题: S?ABCDABCD为平行四边形底面,四棱锥中, CBBCS?A面侧.已知底面2BC?23?SA?SB2?AB45??ABC. ,,,BC?SA; 证明(Ⅰ)SABSD. 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Ⅱ)求直线下面只列,第一问证法较多,第二问相对作法较少: 举几种第一问的证法AOO?BCSSO. )垂足为证法一:过(如图作,连接1,?SOCDBC?ABS面底得由侧面底面 ABCDSASBCDAOBOAB内的射,、分别是、在底面影. ?OBOASA?SB? ,又45??ABC?ABO?, 形直,角三角又是等腰?OB?OA. BC?SA. 由三垂线定理得SOOAO?BCA1). 连接如图,垂足为(:证法二过,作?SBCSBCSASOSBC?ABCDAO?且由侧面,在侧面底面内的射 影得是,侧面BO,AO?AO?SO. 45?ABO??SBO????SA?ABO?SBSAOOBOA?. .,在又,中90SOA???SOB??SOOB?. 即BCSA?. 由三垂线定理得 OBCAC连接,记证法三:连接的中点为,ABCAOSO?中2).、在(如图 2BC?245??ABC?2AB?ABC?,,,?BCAO?)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下同证法二OACBC连接的中点为,记,证法四:连接 2BC?245ABO???2AB?ABC?SOAO?ABC是等腰直角,中,,2).、(如图在?BC?AO. 三角形, ??SBCSOSASBCSBCABCDAO?. 在侧面,是又侧面底面,内的射影侧面3?cosSBA?SAB?. 在中易得3. 6???SBCcosCBAcos??cos?SBCcos?SBA. 又3?3SC?SO??BCSBC. 中由余弦定理得,在SA?BC. 由三垂线定理得AAO?BCOSO(如图,连接,垂足为过证法五:1). 作?SOSA?SBCSBCSBC?ABCDAO内的射影侧面由侧面,,底面在侧面得且是AO?SO,AO?BO. OA?OB?245??ABC?2AB?ABO?Rt. ,在中,AOS?SORt??12SA?3,AO?. ,在中BOSSO?1?OB?SO?2BO?SB?3,. 中在,,SA?BC. 由三垂线定理得?SBABCDABCDBCSBC?. ,证法六: 侧面在底面内的射影为底面 3??SBAcosSAB?. 中易得在36?cos?SBC?CBA??SBA?cos?SBCcoscos又. 3 SC?3SBC?. 在中由余弦定理得?AO?ABCDBC?SOBCOAOSOSO?是记则的中点为,连接底面、,(如图1),SAABCD内的射影.

2010年经典高中物理模型--常见弹簧类问题分析

常见弹簧类问题分析 高考要求 轻弹簧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以轻质弹簧为载体,设置复杂的物理情景,考查力的概念,物体的平衡,牛顿定律的应用及能的转化与守恒,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类命题几乎每年高考卷面均有所见.应引起足够重视. 弹簧类命题突破要点 1.弹簧的弹力是一种由形变而决定大小和方向的力.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时,要注意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变相对应.在题目中一般应从弹簧的形变分析入手,先确定弹簧原长位置,现长位置,找出形变量x 与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几何关系,分析形变所对应的弹力大小、方向,以此来分析计算物体运动状态的可能变化. 2.因弹簧(尤其是软质弹簧)其形变发生改变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在瞬间内形变量可以认为不变.因此,在分析瞬时变化时,可以认为弹力大小不变,即弹簧的弹力不突变. 3.在求弹簧的弹力做功时,因该变力为线性变化,可以先求平均力,再用功的定义 进行计算,也可据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求解.同时要注意弹力做功的特点:W k =-(21kx 22-21kx 12),弹力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增量的负值.弹性势能的公式E p =2 1kx 2,高考不作定量要求,可作定性讨论.因此,在求弹力的功或弹性势能的改变时,一般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角度来求解. 下面就按平衡、动力学、能量、振动、应用类等中常见的弹簧问题进行分析。 一、与物体平衡相关的弹簧问题 1.(1999年,全国)如图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 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的弹簧上(但不拴 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 开上面弹簧.在这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 A.m 1g/k 1 B.m 2g/k 2 C.m 1g/k 2 D.m 2g/k 2 此题是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与胡克定律的综合题.题中空间距离的变化,要通过弹簧 形变量的计算求出.注意缓慢上提,说明整个系统处于一动态平衡过程,直至m 1离开上面的弹簧.开始时,下面的弹簧被压缩,比原长短(m 1 + m 2)g /k 2,而m l 刚离开上面的弹簧,下面的弹簧仍被压缩,比原长短m 2g /k 2,因而m 2移动△x =(m 1 + m 2)·g /k 2 - m 2g /k 2=m l g

一道高考填空题解法探究

一道高考填空题解法探究 江苏省通州市石港中学(226351) 高志军 设函数3()31f x ax x =-+()x R ∈,若对于任意[]1,1x ∈-,都有()f x ≥0 成立,则实数a 的值为▲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14题). 解法一 (对x 进行分类讨论) (1)若x =0时,则不论a 取何值,()f x ≥0显然成立. (2)当0x >时, 即(]0,1x ∈时,()331f x ax x =-+≥0可化为,2331a x x ≥- 设()2331g x x x = -,则()()' 4312x g x x -=, 所以()g x 在区间10,2?? ??? 上单调递增, 在区间1,12?????? 上单调递减,因此()max 142g x g ?? == ???,从而4a ≥. (3)若0x <时, 即[)1,0x ∈-时,()331f x ax x =-+≥0可化为,2331 a x x ≤ - ()() '4 3120x g x x -= <, 所以()g x 在区间[)1,0x ∈-上单调递增,所以min ()(1)4,g x g =-=从而4a ≤. 综上所述,4a =. 解法二(对a 进行分类讨论) 2()33f x ax '=-. (1)0a ≤时, ()0f x '≤恒成立,∴()f x 在区间[]1,1-上为减函数, min ()(1)2,f x f a ==-()f x ≥0 恒成立,∴20,2,a a -≥∴≥与0a ≤矛盾. ∴0a ≤不可能. (2) 0a >时, 2()33f x ax '=-=3(a x x +. ①01a <≤时, []1,1x ∈- ∴()f x '=3(a x x +≤0恒成立, ∴()f x 在区间[]1,1-上为减函数, min ()(1)2,f x f a ==-∴20,2,a a -≥∴≥与 01a <≤矛盾. ∴01a <≤不可能. ②1a >时, ()f x '的正负、()f x 的单调性及函数值如下表

一道高考选择题的多种解法

一道高考选择题的多种解法 题目: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 和b ,用质量可忽略的刚性细杆相连,放置在一个光滑的半球面内,如图所示。已知小球a 和b 的质量之比为3,细杆长度是球面半径的2倍。两球处于平衡状态时,细杆与水平面的夹角θ是( ) A. 45 B. 30 C. 5.22 D. 15 解法一:力矩平衡 辅助线如图所示,其中ON 垂直ab ,OM 垂直水平虚线,则θ=∠MON 。又由于R ab 2=,所以三解形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以O 点为转轴,用力矩平衡原理有(图中未做出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 ? ??+=??? ??-θπθπ4sin 4sin gR m gR m b a 整理得 ?? ? ??+=??? ??-θπθπ4sin 4sin 3…………………………(1) 将四个选项代入可知,选项D 正确。 附:若将上面的(1)式展开来看,可以直接求出关于关于θ的三角函数值,但从下面的计算可以看出,这样做来选择正确选项,并不是容易的。 θθθθcos 2 2sin 22sin 223cos 223+=?-? 整理可得: 32tan -=θ 图2 图1

可以很容易的知道A 和B 是不正确的,但由于我们没有记住C 和D 的角度的正切值,所以说不易找到结果。这说明了解选择题和解答题的解法是不同的。 解法二:共点力平衡——正弦定理 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由于两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所受到的三个力将分别构成封闭的三角形。 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知a 、b 两物体所受支持与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θπ -4和 θπ +4。在两个三角形中分别用正弦定理,有 4sin 4sin 1π θπg m F =??? ??- (2) 4sin 4sin 2π θπg m F =??? ??+ (3) (2)式除以(3)式,整理可得 34sin 4sin 12==?? ? ??-??? ??+m m θπθπ 将四个选项分别代入上式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解法三:共点力平衡——正交分解法 如图对a 进行受力分析并建立直角坐标系。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可知 图4 图3

经典高中物理模型--打木块模型之一

l v 0 v S v 0 A B v 0 A B v 0 l 滑块、子弹打木块模型之一 子弹打木块模型:包括一物块在木板上滑动等。μNS 相=ΔE k 系统=Q ,Q 为摩擦在系统中产生的热量。②小球在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竖直平面内弧形光滑轨道上滑动 :包括小车上悬一单摆单摆的摆动过程等。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系统有共同速度(或有共同的水平速度);系统内弹力做功时,不将机械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因此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 例题:质量为M 、长为l 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 的子弹以水平初速v 0射入木块,穿出时子弹速度为v ,求子弹与木块作用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解:如图,设子弹穿过木块时所受阻力为f ,突出时木块速度为V ,位移为S ,则子弹位移为(S+l)。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MV ① 由动能定理,对子弹 -f(s+l )=2022 121mv mv - ② 对木块 fs=0212-MV ③ 由①式得 v=)(0v v M m - 代入③式有 fs=2022)(21v v M m M -? ④ ②+④得 f l =})]([2121{21212121202202220v v M m M mv mv MV mv mv -+-=-- 由能量守恒知,系统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子弹与木块摩擦而产生的内能。即Q=f l ,l 为子弹现木块的相对位移。 结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等于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且等于摩擦力与两物体相对位移的乘积。即 Q=ΔE 系统=μNS 相 其分量式为:Q=f 1S 相1+f 2S 相2+……+f n S 相n =ΔE 系统 1.在光滑水平面上并排放两个相同的木板,长度均为L=1.00m ,一质量 与木板相同的金属块,以v 0=2.00m/s 的初速度向右滑上木板A ,金属 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0.1,g 取10m/s 2。求两木板的最后速度。 2.如图示,一质量为M 长为l 的长方形木块B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 的小木块A ,m <M ,现以地面为参照物,给A 和B 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 (如图),使A 开始向左运动,B 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A 刚好没有滑离 B 板。以地面为参照系。 ⑴若已知A 和B 的初速度大小为v 0,求它们最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⑵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小木块A 向左运动到最远处(从地面上看)到出发点的距离。

一道高考填空题的解法探究

一道高考填空题的解法探究-中学数学论文 一道高考填空题的解法探究 贾周德 (赣榆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连云港222100) 摘要:本文探究了一道高考填空题的多种解法,开扩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一题多解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关键词:基本不等式;判别式;三角换元;几何;导数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11-0020-01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下面一道高考填空题的解法作了一番探究,得到了多种不同的解法,现总结如下,供解题参考。 题目:设x,y,z为正实数,满足x-2y+3z=0,则y2xz的最小值是。 (2008年江苏高考数学卷第11题) 一、基本不等式法 解法1:由x-2y+3z=0,得y=x+3z2.将此式代入y2xz中,整理得y2xz=x4z+9z4x+32.由题设知,x4z,9z4x均为正实数,由基本不等式,得x4z+9z4x+32≥2x4z.9z4x+32=3,即y2xz≥3(当x=y=3z时,取“=”),所以y2xz的最小值是3. 点评:上述解法1是用基本不等式ab≤a+b2(a≥0, b≥0)求解的。本题也可以这样解,将已知等式化为y=x+3z2,由基本不等式,得y≥3xz0,即y2xz≥3,从而得解。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满足“一正数、二定值、三相等”的条件。

二、判别式法 解法2:设y2xz=t (t0),则y2=txz.由已知等式,得y=x+3z2.将此式代入y2=txz 中,整理得(xz)2+(6-4t)xz+9=0.因为这个关于xz的二次方程有正实数根,所以判别式Δ=(6-4t)2-36≥0,解得t≥3或t≤0(舍去),即y2xz≥3(当x=y=3z 时,取“=”).所以y2xz的最小值是3. 点评:上述解法2是将y2xz用新变量t表示,结合已知等式,用代入法消去y,整理得关于xz的二次方程,从而利用“判别式法”得解.利用判别式法求函数的最值时,要注意检验其结论的正确性,防止出现“误判”或“漏判”的情形. 三、三角换元法 解法3:将x-2y+3z=0化为x2y+3z2y=1.令x2y=cos2θ,3z2y=sin2θ,θ∈(0,π2).两式相乘并整理,得y2xz=3sin22θ.因为2θ∈(0,π),所以1sin22θ≥1,于是y2xz≥3.当θ=π4时, 1sin22θ取最小值1,从而y2xz取最小值3,此时x=y=3z.所以y2xz的最小值是3. 点评:上述解法3是将已知等式化为x2y+3z2y=1,利用三角换元法把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而得解的。这里得出x2y+3z2y=1后,也可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四、几何法 解法4:作线段AP=x,延长AP至点B,使PB=3z,则AB=x+3z=2y(x,y,z为正实数). 以线段AB为直径作圆O (如图),作半径OC,使OC⊥AB,则OC=y.过点P作PE⊥AB,交圆O于点E,则3xz=PE2≤OC2,即3xz≤y2,所以y2xz≥3.显然,当点P 与圆心O重合时,此不等式取“=”,此时x=y=3z.所以y2xz的最小值是3.

一道高考题的五种解法

一道高考题的五种解法-中学数学论文 一道高考题的五种解法 高成龙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一题多解可以透过多个角度来审视一道题目,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大提高。本文通过对一道高考题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五种解法,拓展了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三角函数;一题多解;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11-0025-01 题目:(2012年全国大纲卷·理7)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且si nα+cosα=33,则cos2α=() A.-53 B.-59 C.53 D.59 分析一:利用三角函数基本公式sin2α+cos2α=1,联立方程组来求解得sinα,cosα的值,进而求得cos2α的值. 解法一:sin2α+cos2α=1(1),sinα+cosα=33(2),联立(1)式与(2)式消去cosα得:2sin2α-233sinα-23=0, 求得sinα=3+156或sinα=3-156. 又由题设α为第二象限角,所以sinα0,即sinα=3+156 ,代入(2)式得cosα=3-156,由cos2α=cos2α-sin2α得cos2α=-53,选A. 分析二:在解法一中求得sinα的值之后,无需在求cosα,直接利用cos2α=1-2sin2α来求cos2α的值. 解法二:由解法一求得sinα=3+156,由cos2α=1-2sin2α得cos2α=1-

2sin2α=1-23+1562=-53,选A. 分析三:根据sinα+cosα=33先求得sin2α的值,进而求得cos2α的值. 解法三:因为sinα+cosα=33,将其两边完全平方得: sinα+cosα2=1+sin2α=13,解得:sin2α=-23,利用sin22α+cos22α=1得cos2α=±53,由题设α∈π2,π,则2α∈π,2π,即2α位于第三或第四象限,这样cos2α的符号不唯一,因此这种方法不能确定cos2α的符号. 下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确定cos2α的符号:根据二倍角公式cos2α=cos2α-sin2α=cosα+sinα·cosα-sinα,因为α为第二象限角,所以cosα0,sinα0,从而cosα-sinα0,另外sinα+cosα=330,因此cos2α0,从而cos2α=-53,选A. 分析四:解法思路同解法三相同,区别在于判断cos2α的符号取决于cosα与sinα的大小. 解法四:同解法三实质一样,求得cos2α=±53,下面来判断cos2α的符号,因为α为第二象限角,所以cosα0,sinα0,且sinα+cosα=330,从而sinαcosα,因此cos2α=cosα2-sinα20,从而cos2α=-53,选A. 分析五:由已知sinα+cosα的值,利用恒等式去求解cosα-sinα的值,进而求得cos2α的值. 解法五:由于题目已知sinα+cosα=33,为避免求sin2α的值,直接利用恒等式cosα+sinα2+cosα-sinα2=2得cosα-sinα2=53,又由解法三cosα-sinα0,因此cosα-sinα=-153,从而cos2α=cosα+sinα·cosα-sinα=33×-153=-53,选A. 作者简介:高成龙,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

一道高考数学试题的多种解法

一道高考试题的多种解法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卷Ⅰ理科数学19题: 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侧面S B C ⊥底面A B C .已知 45ABC ∠=,2AB =,BC =SA SB ==(Ⅰ)证明SA BC ⊥; (Ⅱ)求直线SD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的大小. 第一问证法较多,第二问相对作法较少,下面只列 举几种第一问的证法: 证法一:过S 作SO BC ⊥,垂足为O ,连接AO (如图1). 由侧面S B C ⊥底面A B C D 得SO ⊥底面 A B C D ,AO 、BO 分别是SA 、SB 在底面ABCD 内的射 影. 又SA SB =,∴OA OB = 又45ABC ∠=,∴ABO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OA OB ⊥. 由三垂线定理得SA BC ⊥. 证法二:过A 作AO BC ⊥,垂足为O ,连接SO (如图1). 由侧面SBC ⊥底面ABCD 得AO ⊥侧面SBC ,∴SO 是SA 在侧面SBC 内的射影,且,AO SO AO BO ⊥⊥. 在ABO ?中45ABO ∠=,∴OA OB =.又SA SB =,SAO SBO ∴???. 90SOB SOA ∴∠=∠=即OB SO ⊥. 由三垂线定理得SA BC ⊥. 证法三:连接AC ,记BC 的中点为O ,连接 AO 、SO (如图2).在ABC ?中 45ABC ∠=,2AB =,BC =∴ABC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O BC ⊥.(下同证法二) 证法四:连接AC ,记BC 的中点为O ,连接 AO 、SO (如图2).在ABC ?中45ABO ∠=,2AB =,BC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O BC ⊥. 又侧面SBC ⊥底面ABCD ,∴AO ⊥侧面SBC ,SO 是SA 在侧面SBC 内的射影. 在SAB ?中易得cos SBA ∠=

高中物理中常用的三角函数数学模型!!!

高中物理中常用的三角函数数学模型 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其思想、方法和知识始终渗透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为物理概念、定律的表述提供简洁、精确的数学语言,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提供有效方法.为物理学的数量分析和计算提供有力工具。 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借助物理知识渗透考查数学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可以说任何物理试题的求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经过求解再次还原为物理结论的过程。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作出了明确要求。 一、三角函数的基本应用 在进行力的分解时,我们经常用到三角函数的运算.虽然三角函数学生初中已经学过,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在这里出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一直到高三都没把这部分搞清楚.为此,本人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一)三角函数的定义式 (二)探寻规律 1.涉及斜边与直角边的关系为“弦”类,涉及两直角边的关系为“切”类; 2.涉及“对边”为“正”类,涉及“邻边”为“余”类; 3.运算符:由直角边求斜边用“除以”,由斜边求直角边用“乘以”,为更具规律性,两直角边之间互求我们都用“乘以”. (三)速写 第一步:判断运算符是用“乘以”还是“除以”; 第二步:判断用“正”还是用“余”; 第三步:判断用“弦”还是用“切”. 即 (边)=(边)(运算符)(正/余)(弦/切) 1、由直角边求斜边 2、由斜边求直角边 3、两直角边互求 (四)典例分析 经典例题1 如图1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静止于斜面与竖直挡板之间,斜面倾角为θ,求小球对挡板和对斜面的压力大小分别是多少? 【解析】 2所示。 θtan 1?=mg F 经典例题2 如图3所示,质量为,挡 挡板和使球压紧斜面,重力的分解如图4所示。 二、三角函数求物理极值 因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都有最大值(为1) 本形式,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三角函数公式整理出正弦(或余弦)函数的基本形式,然后在确 定极值。现将两种三角函数求极值的常用模型归纳如下: 1.利用二倍角公式求极值 图 3 图 4

一道初中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一道初中几何题的多种解法 【题目】已知:过ABC ?的顶点C 任作一直线,与边AB 及中线AD 分别交于点F 和E . 求证: FB AF ED AE 2=. 【分析】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提示】系数2既是难点,又是突破点 【解法1】 证:连BE ,则由同高三角形面积关系得 BCF ACF BEF AEF S S S S FB AF ????==,CDE AEC S S ED AE ??= 根据等比性质得: BCE ACE BEF BCF AEF ACF S S S S S S FB AF ??????= --= ∵D 为BC 的中点, ∴D CE BCE S S ??=2 ∴ DE AE FB AF 2=,即FB AF ED AE 2= 【解法2】 证:过D 作CF DM //交AB 于M , ∵CF DM //, ∴ FM AF ED AE = ∵D 为BC 的中点,CF DM // ∴M 为BF 的中点,即BF MF 2 1 = , ∴BF AF ED AE 2 1 = ,即FB AF ED AE 2= 【解法3】 证:过D 作AB DN //交CF 于N , ∵AB DN //, C D B C C

∴ DN AF ED AE = ∵D 为BC 的中点,AB DN // ∴N 为CF 的中点, ∴DN 为BCF ?的中位线,则BF DN 2 1 = ∴ BF AF ED AE 2 1= ,即FB AF ED AE 2= 【解法4】 证:过B 作CF BG //交AD 延长线于G , ∵CF BG //, ∴ EG AE FB AF = ∵D 为BC 的中点,CF BG // ∴D 为GF 的中点,即DE EG 2= ∴ DE AE FB AF 2=, 即FB AF ED AE 2= 【解法5】 证:过B 作AD BH //交CF 延长线于H , ∵AD BH //, ∴BH AE FB AF = ∵D 为BC 的中点,AD BH // ∴E 为CH 的中点, ∴DE 为BCH ?的中位线,则DE BH 2= ∴DE AE FB AF 2=,即FB AF ED AE 2= 【解法6】 证:过A 作BC AK //交CF 延长线于K , ∵BC AK //, G C C

一道高考数学试题的解法探究及教学思考

一道高考数学试题的解法探究及教学思考 题目:双曲线的中心为原点O ,焦点在x 轴上,两条渐近线分别为l 1、l 2,经过右焦点F 垂直于l 1的直线分别交l 1、l 2于A 、B 两点. 已知||、||、||成等差数列,且与同向. (1)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2)设AB 被双曲线所截得的线段的长为4,求双曲线的方程. 一、试题分析 本题是200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I 文科第22题(理科第21题),是主要考查解析的几何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压轴题,看似平凡,其实是一道可以用来归纳求解离心率的常用方法和技巧的好题,对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很有帮助。其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程的思想。考生初读题目,感觉常规,下笔却困难重重。原因是试题的第(1)问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许多考生草读一遍题意, 便下笔求解A 、B 两点的坐标,虽然一些考生能够正确求出A 、B 两点的坐标为2,a ab A c c ?? ?? ?,22222,a c abc B a b a b ??- ?--??,接下来计算||和||还较容易,但计算||由于计算量大,陷入解题困境,部分考生算出了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果;部分考生甚至算了半天也计算不出结果,最后心慌,放弃此题。本文以此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发散思维,并引发了几点思考,旨在与同行交流。 二、第(1)问解法探究 分析:如图1所示,设双曲线方程为22 22x y a b -=1(a >0,b >0),右焦点为F(c,0)(c >0),则c 2=a 2+b 2.不妨设l 1:bx-ay=0,l 2:bx+ay=0, 依题意||FA ==b ,|| ==a ,由 22 1a b a c e +==知,只需求出a b 的值即可,可用多种思维建立a 与b 的关系。 解法1(坐标法):由已知知直线AB 的方程为)(c x b a y --=,联立0,(),bx ay a y x c b -=???=-- ?? 解图1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分析

高三物理总复习 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方法概述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 (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 (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 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热点、重点、难点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北京理综卷第18题、天津理综卷第1题、上海物理卷第22题等,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全国理综卷Ⅱ第16题、北京理综卷第20题、江苏物理卷第7题和第15题等.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图9-1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图9-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 图9-2 (1)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 图9-3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0tan θ g ;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 (3)经过t c= v0tan θ 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0sin θ)2 2g cos θ . 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g tan θ时,m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图9-4 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 m= mgR sin θ B2L2 .

精选-人教版高二物理3-5动量守恒常见模型归类练习

动量守恒常见模型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弹性碰撞 1.如图,一条滑道由一段半径R=0.8 m的1 4圆弧轨道和一段长为L=3.2 m水平轨道MN组 成,在M点处放置一质量为m的滑块B,另一个质量也为m的滑块A从左侧最高点无初速度释放,A、B均可视为质点.已知圆弧轨道光滑,且A与B之间的碰撞无机械能损失(取g=10 m/s2). (1)求A滑块与B滑块碰撞后的速度v A′和v B′; (2)若A滑块与B滑块碰撞后,B滑块恰能达到N点,则MN段与B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为多少? 二、非弹性碰撞 2.如图所示,质量m=1.0 kg的小球B静止在光滑平台上,平台高h=0.80 m.一个质量为M=2.0 kg的小球A沿平台自左向右运动,与小球B发生正碰,碰后小球B的速度v B= 6.0 m/s,小球A落在水平地面的C点,DC间距离s=1.2 m.求: (1)碰撞结束时小球A的速度v A; (2)小球A与小球B碰撞前的速度v0的大小. 三、完全非弹性碰撞 3.如图所示,圆管构成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轨道半径为R,MN为直径且与水平面垂直,直径略小于圆管内径的小球A以某一速度冲进轨道,到达半圆轨道最高点M时与静止于该处的质量与A相同的小球B发生碰撞,碰后两球粘在一起飞出轨道,落地点距N为2R.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圆管内径,空气阻力及各处摩擦均不计,求: (1)粘合后的两球从飞出轨道到落地的时间t; (2)小球A冲进轨道时速度v的大小. 1、碰撞

2、爆炸 4.如图所示,设质量为M=2kg的炮弹运动到空中最高点时速度为v0,突然炸成两块,质量为m=0.5kg的弹头以速度v1=100m/s沿v0的方向飞去,另一块以速度v1=20m/s沿v0的反方向飞去。求: (1) v0的大小 (2)爆炸过程炮弹所增加的动能 5.(单选)如图所示,设质量为M的导弹运动到空中最高点时速度为v0,突然炸成两块,质量为m的一块以速度v沿v0的方向飞去,则另一块的运动() A.一定沿v0的方向飞去 B.一定沿v0的反方向飞去 C.可能做自由落体运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反冲 6.一船质量为M=120kg,静止在静水中,当一个质量为m=30kg 的小孩以相对于地面v1=6 m/s的水平速度从船跳上岸时,不计阻力,求船速度大小v2 7.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玩具青蛙,蹲在质量为M 的小车的细杆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若车长为L,细杆高为h,且位于小车的中点,试求玩具青蛙至多以多大的水平速度跳出,才能落到车面上?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易错题归纳总结

一、斜面问题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 与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图9-1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 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 停止前)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图9-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 图9-2 (1)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 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 图9-3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 0tan θ g ;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 (3)经过t c =v 0tan θ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 0sin θ)2 2g cos θ . 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 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图9-4 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 棒所能达到的稳定 速度v m =mgR sin θ B 2L 2 .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

常见物理模型 一.滑板与滑块问题,在木板的上面有C是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一块木板,木板的质量为3m1.如图11所示,B,它们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最初木板静止,A、两块质量均为m的小木块A和B始终未滑、B在木板上滑动,木板足够长,两木块同时以方向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和2V A00离木板。求: B所发生的位移;1)木块B从刚开始运动到与木板C速度刚好相等的过程中,木块( A在整个过程中的最小速度。(2)木块2VV0 0 B A C 11图 ,上表面光滑,小车与地面间的=4kg,质量m2.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置一辆小车A A,现对=2kg的质量m置于A的最右端,B摩擦力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可视为质点的物块B B发生碰撞,运动一段时间后,小车左端固定的挡板与B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10N,AA,碰撞后经时间t=0.6s粘合在一起,共同在F的作用下继续运动,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B =2m/s,求二者的速度达到v t的大小;a)A开始运动时加速度(1 的大小;B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v(2)A、.的上表面长度lA(3) 间、B置于B的左端,且A,滑块3.如图所示,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放置长木板B和滑块CA=10m/sv、B一起以速度=2kgm、m=23kg.开始时 A=1kg接触面粗糙,三者质量分别为m、0BAC向右运动,又与竖直固定挡板碰撞,并以碰前速率发生碰撞,碰后CC向右运动,与静止的碰后瞬与CBB足够长,A、、C最终速度相等.求BCB弹回,此后与不再发生碰撞.已知的速度大小.间B

1 4.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木板,其左端放有一重物,右方有一竖直的墙.重物质量为木板质量的2倍,重物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使木板与重物以共同的速度.,,某时刻木板与墙发生弹性碰撞向右运动: 求.碰撞时间极短; 木板第二次与墙碰撞前的速度(1)重重物始终在木板上..(2)木板从第一次与墙碰撞到再次碰撞所经历的时间设木板足够长,g.力加速度为 2 ABm(可视为质点),以水平5.如图甲所示,小车的铁块静止在光滑水平上,一个质量为Bv的左端,然后与小车右挡板碰撞,最后恰好滑到小车的中点,4.0m/s速度滑上小车=0M3?gLA与挡板 碰撞无机械能损失,碰撞时间可忽略不计,=已知,小车车面长1m。设m2取10m/s,求: AB 最后速度的大小;)、(1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铁块与小车(2ABBAB相对滑动的速度,与小车并在图乙坐标中画出的挡板相碰撞前后小车、(3)铁块Bvt图线。过程中小车-相对地面的速度-1ms v / v02.0B MmA 1.5L 图甲 1.0 0.5 0t /s0.51.0 图已 二.平抛与圆周运动 abacbcR。将的水平直径,1.如图所示,为环上最低点,环半径为为竖直平面内的半圆环avabg,不计空气阻力,则( 点以初速度沿) 方向抛出,设重力加速度为一个小球从0gR2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高考必备】

F 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 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 方面。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 模型一:超重和失重 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 F=m(g-a)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模型二:斜面 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 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 μ=tg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μ> tg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θ一μcosθ) a θ

模型三:连接体 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2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 0F =是上面的情 况) F=2 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模型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1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 (大纲版) 第9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方法概述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 (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 (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热点、重点、难点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北京理综卷第18题、天津理综卷第1题、上海物理卷第22题等,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全国理综卷Ⅱ第16题、北京理综卷第20题、江苏物理卷第7题和第15题等.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 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图9-1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