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1.1《我们关心天气》名师公开课配套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1.1《我们关心天气》名师公开课配套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1.1《我们关心天气》名师公开课配套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1.1《我们关心天气》名师公开课配套说课稿 (新版)教科版

《我们关心天气》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光临我校并且耐心地听完我的这节科学课,下面我将把我的这节课的主要设计思路以及教学设想向大家汇报一下,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在我说课完以后一一指出,共同探讨。

《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中的一课,根据教材本课应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天气与天气符号。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学生交流不同天气的生活体验,初步感知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认知和运用天气符号,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来记录天气。

第二部分:天气与生活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学生阅读和收集关于生物预报天气知识的方式,使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天气与生物等不同层面的信息,培养学生长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良好习惯,树立人类要征服自然的世界观。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们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展开观察、研究天气的活动。

2、指导学生认识并学会运用标准的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

3、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天气知识,使学生了解生物也能预告天气。

4、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近天气、走进天气,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了天气与人们生活,天气与人类生存等不同层面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学习天气知识的兴趣。

5、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对天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的新知识,从而树立人类要征服自然的世界观。

同时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天气,学会使用天气符号,了解多种生物预报天气的知识。

难点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处理好生活和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与科学是息息相关的。

接下来我向各位介绍一下本课的设计思路:科学知识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在设计时我主要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群孩子春游一天中的天气变化为线索,贯穿整个知识的探究过程。同时以学情为立足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互动学习平台,引领学生走近天气。通过“小小气象员”、“印度洋海啸”、“人定胜天”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的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了天气与人们生活,天气与人类生存等不同层面的信息,感知人类与天气的关系,从而树立人类要征服自然的世界观。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是我在整个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设计中始终追求的目标。

教学活动构思:

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出示关于各种天气的视频,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推测本节课要

研究的主题,引领学生走进研究天气的氛围,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二、天气预报与天气符号

这一环节可以说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出示了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从而引出孩子们在春天最喜欢参与的活动——春游。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出学生了解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获取天气的信息。

我认为通过这样一种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春游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生活化,更加自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继续探究天气、关心的热情。这也是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整合的优越性所在。

在当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通过阅读报纸、电话查询等方法获取天气信息时,我当场就拿出了报纸、电话一一查询,为什么呢?我想在这里我希望学生由此可以学会一种能力,小到科学知识,大到生存能力,在这里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使他们终生受益。同时科学的生活化也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接下来的“认识天气符号”“今日气象”环节中,我通过多媒体技术构建了互动学习平台,从而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热情。这也是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整合的优越性的体现。在让各小组学生相互扮演气象记录员和气象播音员的环节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认识天气符号时,如果说前面的常用天气符号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而特殊天气符号这一环节则意在培养鼓励孩子们的探究能力,我相信下课以后肯定会有孩子去设计特殊天气的天气符号。

三、天气与生活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出示了孩子春游遇雨的场景,接着出示了印度洋海啸的相关图片,在这里通过信息技术使学生体会到突变的天气不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不便,甚至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让孩子们继续关注天气,关注天气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关注天气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大象救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动物也能预报天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动物预报天气的学习兴趣,这也与教材中动物预报天气的知识点相吻合。

最后我提出了要减少这些自然灾害的产生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及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树立人类要征服自然的世界观。

小学科学说课稿-说课稿 科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说课 《空气得性质》 我得说课内容就是《空气得性质》。本课就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瞧不见、摸不着,但就是都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本课得目得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得性质,更重要得就是引导学生用实验得手段,去证实空气得存在并研究它得性质,把学生原有得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得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得层面。 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几个方面来阐述。 实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本单元得教学特点以及教材得编排,并考虑到学生现有得认识结构与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得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与生活中得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得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得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得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得探究活动,做好简单得记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证据与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得科学态度与习惯;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得应用与研究。 实验内容设计: 1、想办法证明空气得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得研究。 2、用多种感官与不同得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得性质。这就是本课得教学重点部分。共有四项活动: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得性质; (2)认识空气有质量; (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 (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实验教学方法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要以科学探究组织教学,结合学生得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得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得方面来说,本课得思路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得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得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得性质以及空气得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得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得本领。为了能使本课得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得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得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实验得方法,去证实空气得存在并研究它得性质。充分发挥学生得动手、动脑、动眼得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1课时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 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活与科技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教学小结: 第二单元、学科学的好帮手 第1课我的五个好帮手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2. 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 教学方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1. 花坛图片、铃铛、闹钟、口琴等,水果糖、醋、酱油,各种质地玩具。 2. 口袋、蒙眼布、定时器、香蕉、书、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 观察花的颜色(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2. 听声游戏(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3. 尝糖的味道(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4. 闻瓶中液体的气味(小组讨论:用什么发现答案) 5. 用手或脸布皮肤感觉,辨认毛绒玩具。(小组讨论:用什么发

现答案) 活动二:猜猜盒子里有什么?小组进行 小结:人体有五个重要器官------感觉器官,它们是人认识物体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1 我的五个好帮手 眼、耳、鼻、舌、手 教学小结: 第2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 用五种感官观察物体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活动中能认真仔细去感受。 2.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 3. 了解各感官能观察到物体的那些特性,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感观的方法。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优质公开课《10各种各样的纸》教案(1)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优质公开课《10各种各样 的纸》教案(1) 教学目标: 探究:能通过各种各样纸的观察,发现纸的不同点和 相同点。 知识:1、会用各种感觉、借助简单的工具对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实验和研究。 2、能举例说出纸的各种特点在生活和学 习中的应用。 情感:会利用纸的不同点制作一件纸品。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各样的纸,发现纸的不同点和相同 点。 教学难点: 能对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实验和研究。 教具准备: 红色墨水、橡皮檫、火柴、直尺、放大镜、各 种纸等。

教学方法: 观察研究 建议二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说一说,哪些地方用到了纸? 2、你见过哪些纸?这些纸有哪些不同点 和相同点? 3、怎样找出纸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二、研究纸的不同点 1、分小组借助各种工具找出各种纸有哪些不同。 2、汇报观察结果。 如:颜色、软硬、粗糙度、厚度、吸水性、抗拉力 等。 3、小组讨论:你们小组打算从哪些方面怎样研究这些 纸的不同? 4、汇报讨论结果。 (1)颜色:用眼睛看,不需要借助其他 工具。 (2)软硬:用手试,不需要借助其他工 具。 (3)光滑与粗糙:用手摸,不需要借助 其他工具。

(4)厚度:①用手摸②目测③用 直尺测量。 (5)吸水性:①用滴管②用纸条 (6)抗拉力: 5、各组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案进行观察实验,重点研究纸的厚度、吸水性、抗拉力等,并作好 记录。 6、汇报实验结果。 7、归纳小结:说一说这些纸有哪些方面 的不同。 三、拓展和应用 1、人们利用纸的这些特点,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举例说说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纸的什么特点? 2、纸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课后继续研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不同的纸有很多方面的不同。那人们为什么都称它们为“纸” 呢?说说各自的看法。 二、研究纸的相同点 1、刚才你们说的这些相同点,是不是正确,怎样检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食物中的营养》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食物中的营养》这节课位于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矿物质和纤维素。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 六、说学法 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蛋白质的辨别实验器材:毛发、酒精灯、火柴、盒装牛奶 脂肪的辨别实验材料: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材料: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面包、米饭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萝卜蹲》”,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四年级科学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永寿学校梁杰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一·说教材·说学情 本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通过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连接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在此基础上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与制作作了一个铺垫。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帮助学生认识区分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中的导体与绝缘体,同时也是一次安全用电教育。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电的知识还较陌生和缺乏,对电路的知识也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二·说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去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通过归纳概括,形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根据教材内容,重难点,学生情况,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多种物体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2·情感目标:学会与同学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3·能力目标:学会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日常物体是否导电的判断力。三·说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内容,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个环节:观察导入,引入主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用生活中常见的一根导线引入,让学生先猜测它哪部分能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引入本课。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以检测一块橡皮为例,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检测方法。(即五大步骤)1·先预测橡皮是否通电,并作好记录。 2·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5·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第三个环节:分小组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各组成员分工合作,用检测橡皮的方法共同完成余下物品的检测,并做好记录。 第四个环节:归纳概括形成科学概念。 实验完毕,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记录,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进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学生对概念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年级科学下册 关节 1说课稿 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 2. 关节 【本课教学目标】 1.探究能力目标:能提出与关节有关的科学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关节的连接方式进行猜想与假设;能通过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合理、正确。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探究关节的活动,愿意与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探究,乐于用所获得的关节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及做好宣传。 3.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关节,知道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六大关节的名称,了解所在位置及其作用;了解关节的卫生保健知识。 【说课材料】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喜欢的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人体上有哪些关节”“关节的作用”“关节的保健”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揭开关节秘密的欲望,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预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在《关节》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我注重了先引导学生依据关节的活动方式进行猜测:“关节不同,运动方式就不一样,你们知道,每个关节是怎样连接的吗?”。大部分的同学在摇头,随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并画在实验记录单上。学生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就确立了实验的目标,把握住了观察的重点,会恰当地选择探究实验的方法,能促使学生认真地做科学、研究科学,使探究学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三、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之时,期望学生有较多的发现,因而,课堂中我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关节的运动方式”“关节的连接方式”的课堂探究实验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活动,去观察、去发现。探究学习中的发现为孩子们提供了依据,为自己的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时,大量的发现也会给予孩子们以新的启示,如:肩关节是球窝状关节,髋关节也是球窝状关节,只是普通人用得少等。这都会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进而在今后的研究中揭开相关的秘密。 四、记录是探究学习的信息超市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对某些发现极为有兴趣,《关节》一课教材中设计了两种记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科学《发现物体的特征》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发现物体的特征》。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说学情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

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五、说教学法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完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 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 (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说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 总述 一、编写目的 (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 (二)落实课程标准,完善教材体系 (三)培养科学素养,应对时代挑战 二、编写依据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以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 (三)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四)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 三、编写原则 (一)教材内容整合化的原则 (二)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三)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全面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四)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四、编写思路 (一)内容体系 (二)组织结构

五、教材特色 (一)围绕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构建教材体系 (二)注重科学探究和科学思路的融合,开展探究式学习 (三)注重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倡导跨学科学习 (四)注重培养基本的科学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说明 一年级教材(上册和下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围绕特征和性质,以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切入点,统整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和工程四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单元与课题的设计。整体上从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开始,第一课“走进科学”首先展示给学生包括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科学和技术世界的概况,第二课“我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感官观察世界,“放大镜”一课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等、上册结尾“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引导学生综合上册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进行活泼多样的动物实践。每个单元内容的编排思路是先概括再分述,充分体现以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依据。 上册围绕课标中规定的主要概念,设计为“我们爱科学”,“植物”“动物”“物体”单元以及“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一课。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我们爱科学”是本学科的起始单元,以体验为手段。“植物”和“动物”单元设置在上半学期,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季节的因素,能够保证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校园和其他活动场所有充足的动植物学习资源。“物体”单元帮

中小学科学四年级说课稿4篇

中小学科学四年级说课稿4篇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教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习题吗?(板书课习题) ⑵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里,我首先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消除了学生上课开始的紧张感。接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水果,在课件的帮助下,强化了学生对各种水果名称的认识,随即引出后续探究活动】环节二:活动一"感知果实" ⑴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⑵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发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拿出果篮,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感知果实"的游戏中,教师参与其中,更好地激发了课堂气氛,还到达了师生互动。这个游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舌尝等方式来辨认果实。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发现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来指导学生。】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⑴表彰并发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规定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⑵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吩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总结报告观察结果,在总结报告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彰。 ⑶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一个教师导趣、学生生疑——教师导思、学生质疑的渐变过程。教学时首先我指导学生自主去生疑、质疑,然后通过找星星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我想,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领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果实分类"

最新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3篇

【篇一】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教师准备喷壶、白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 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 (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

(3)了解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 (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 (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雨量器里“降雨”。 (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 【篇二】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范文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教学重点学会按照步骤观察身边的大树。教学难点怎样观察大树。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2019科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完整 合集

2019教科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完整 《我们知道的植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我们知道的植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科学课文,一年级的学生求知欲非常旺盛,而且也比较好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把课文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逐渐认识大自然,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一、说教学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让学生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并且认识到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2、让学生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是教学难点 3、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老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三、说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颗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

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医中啷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有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老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间:“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迸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K12学习】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 学设计及反思 《纸》一课教学设计 《纸》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一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透明度的性质,认识纸的各种用途,了解纸的生产过程和发展历史。按照教材的编写内容,教学核心内容的引入是从了解纸的广泛用途着手,在介绍纸的发展历史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研究纸的性质,认识到现代造纸术给环境和资源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环保和节能教育。但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因为对纸的常规认识已经很普遍,而冲淡他们进一步研究纸的性质这一教学重点的兴趣,所以我这样设计了探究实验前的导入情境——我事先将课上能用到的学习资料分别用普通牛皮纸和带有塑料薄膜的牛皮纸分别包好,在上课前就把他们放在有明显水痕的桌角,并保证普通牛皮纸包装的纸包被水浸透。 师: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共同进行一项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活动任务,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学习资料带给你们。哎?这纸包怎么都湿成这样啦!请前面这组同学快帮我把它们擦干净。 有几个同学分别用报纸、餐巾纸、卫生纸、普通纸、皱纹纸等帮忙擦拭。

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乐于助人、遇事敢于表现自己的年龄阶段,当这个“意外”事件出现的时候,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考中,我再以朋友的身份请求帮助,他们立刻全力以赴,积极行动,而他们课前准备的纸制品也正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发挥了作用。此时,孩子们已经在自觉行为中开始了探索身边科学的研究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检验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评价点,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能得到被认可的满足和快乐,所以更能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成果上体现出一举多得的功效。下面的思考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就会越发显得顺理成章。 师:谢谢几位同学。刚才大家看到他们是用什么擦水的?怎么不用橡皮呀? 生:他们是用各种纸擦水的。因为纸能吸水,而橡皮不能。 师:这说明这些纸有什么性质呢? 生:说明纸有吸水性。 此处的提问进一步凝聚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在有效的教学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也让没有机会参与前一活动的同学继续关注下面的教学活动。当同学们听到老师用“橡皮和纸”进行吸水性比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可笑,甚至有些幼稚。但正是这样简单的问题才更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稿-分类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分类》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分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的第二课。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探究中有关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单元,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等获取大量有关事物的信息,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还不足以能逼近客观事物的本质,还必须通过筛选、提炼等思维加工过程方能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或结论——科学知识。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分类”和“排序”都是人们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论是指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还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大量渗透了“排序和分类”的活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类”的意识,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排序和分类”的认识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过程技能和方法,还是对“排序和分类”理性思考必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它不仅标志着学生目前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的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本课教材的安排,首先是提供了学生随家长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图片,其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然后,试图通过学生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抽象出“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安排了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进了什么是“多极二分法”,进而让学生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的安排是符合课程标准关于贴近学生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等多项编写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类的本质含意——按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进行分类及“二分法”是本课的重点,“多极二分法”和运用“多极二分法”是本课的难点;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价值观是本课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中也包含着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根据本课的结构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悟分类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形成科学概念或结论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价值。 2、知道分类的基本标准——按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学会“二分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多极二分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多种运用方法。 4、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准备: 1、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理:

最新一年级科学说课稿

《观察一瓶水》说课稿 禾加小学黄秀娟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下面我就《观察一瓶水》一课说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说课的主题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我将按以下流程进行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按照新课标,小学科学课内容有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并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划分到不同学段,新课标中提倡要用探究的方式或以探究为主的方式来学习,这意味着要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探究学习中认识自然,培养科学素养,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而要上好一年级的科学课,需要我们老师遵循儿童成长基本规律,在理解孩子们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采用跟学生相匹配、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等去进行科学教学。在我看来,科学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科学技能及科学思维。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即“1、观察一瓶水和一瓶洗发液。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比一比,它们和小木块有哪些不同”这两个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对不同液体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从而解决问题。 2、学生情况: 一年级学生虽然初次接触科学课,但是孩子们对水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对科学的方法还不熟悉。他们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影响,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提问敢于发言。他们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所以必须以直观的材料作为依托,才能从对事物现象和外貌的描述抽象出其本质特征。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不同液体的过程中,发展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认识水的性质。

小学科学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