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与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及发展

中国与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及发展

中国与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及发展
中国与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及发展

中国与东欧国家经贸关系及发展

高德平

2012-1-10 12:17:21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第4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正越来越紧密。作为一个拥有11亿多人口的大国,正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员。据海关统计,199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656.3亿美元,比1991年上升22.1%,在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中跃居第11位。最近,我国又提出了“争做贸易大国”的口号,国际经贸关系将进—步拓展,市场多元化成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发展与东欧地区的经贸关系,在我国市场多元化的蓝图上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之一。本文试对中国与东欧国家经贸关系现状、发展前景与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现状:贸易额由下降转回升,经济合作在全面加强

1989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直接影响了中国与它们的双边经贸关系。自1990年起,中国同东欧国家先后改变了原有的贸易方式,由记帐贸易改为现汇贸易,中国与东欧各国的贸易额开始大幅下降。据统计,1991年,中国同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的进出口贸易额比1990年下降了70—80%。双边贸易额的下降,并不完全是贸易经营体制和贸易方式改变所致。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双方在实现这种转变后,未能采取积极有效的相应措施,而更多的外贸机构(企业)在思想上、观念上、商品结构、商品价格、经营方式和作风等方面仍然停留在原来政府间协议和记帐贸易的阶段,不能马上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尤其是贸易方式和经济合作形式不够灵活,第二,支付与运输等方面出现—些困难;第三,东欧国家的经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普遍不景气。

通过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双方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也就是说,双方确认,在现阶段,除了开展现汇贸易外,还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外贸部门、地方、企业等

开展多种形式的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等。正是由于此,从1992年起,我国同东欧大多数国家的贸易已呈恢复趋势。例如:1992年1—6月份,我同捷克和斯洛伐克双边贸易额已达1.04亿美元,比1991年同期增长17.2%,其中我从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进口增长32%;1992年上半年,我对匈牙利的出口比1991年同期增长6.9%,对波兰的出口,上半年己达到1991年同期水平,而6月份从波兰的进口猛增,为1—5月份平均水平的3倍多;上半年,我同保加利亚的贸易额近2000万美元,其中我出口比1991年同期增长41%;近两年来,我同罗马尼亚的贸易额已停止下滑并开始回升,1992年双边贸易额已达3亿美元。

我国与东欧国家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也在全面加强。近年来,我国许多省、市、地方、外贸机构、工贸企业纷纷跨出国门,到东欧开设代表处、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等,出现了良好势头。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在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开设的较大的贸易中心、分拨中心、保税仓库、独资贸易公司、公司代表处、合资企业、独资企业、餐厅饭馆、传统医疗诊所、商店等共达70余家(个体户公司除外),其中:我在波兰的海外企业(公司)有20多家,最大的为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在港口城市格丁尼亚的保税仓库、广东粤海公司在格丁尼亚的分拨中心、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华沙的分拨公司等;中国在匈牙刊建立的海外公司达20家左右,中国布达佩斯贸易中心、商业部国际商业贸易公司在当地形响最大;在罗马尼亚的中国易贸公司和代表处也有20余家,独资公司就占了17家,总投资超过4万美元。此外,正在或将去东欧国家申请注册的企业还有几十家,除了上述情况外,在东欧各国还出现了不少我国个体户开办的小型炙易公司、公司、商店、商亭、餐馆等,仅据罗马尼亚有关方面统计,在罗马尼亚注册的中国个体经背公司与商店等就有700多家,投资总额上百万美元。

与此同时,近些年来,东欧国家的资本与技术等地也开始进入中国,例如“京波”公司就是中波双方在北京建立的第—家合资公司,克罗地亚莫格勒公司已在中国承包道路工程项目。

二、前景:互利互补,市场广阔

我国发展与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这主要表现在:

1.潜在的大市场。东欧总人口达1.3亿左右,人均月收入水平达150—250美元,其消费水平也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个别国家甚至接近西欧的水平。面对高收入、高消费,而其本身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它们年人均进口贸易额很大。例如,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年人均进口就达600美元。

东欧各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各种矿产资源应有尽有,其中有些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均煤产量居世界第3位,人均钢产量1吨,居世界第3位;匈牙利侣土产量居世界第7位,阿尔巴尼亚人均铬矿开采最居世界第2位,波兰硬煤产最居世界第4位,铜、锌产量居世界第10位,罗马尼亚森林资源居欧洲首位,原南斯拉夫铀、锰等稀有金属储量很大。

再说,东欧作为—个整体,处于欧亚大陆之间,东临黑海,东北部与原苏联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西部与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毗邻,南部与希腊、土耳其、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地中海相连,其地理位置十分理想,国际交通与运输条件也得天独厚。尤其是,东欧大多数国家已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以及欧共体联系成员国,所以,打入东欧市场就等于进入了整个欧洲大市场。

2.政局日趋稳定,经济开始好转,为扩大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除了原南斯拉夫中个别国家因战争造成政局不稳外,东欧其他国家的政局已从本趋于稳定。尽管近儿牟来,东欧务囚的经济普遍出现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的重要原

因之—是结构调整,而调整—旦到位,加之东欧国家的经济本来就比较发达,尤其是工业基础好,工业化水平也很高,所以,克服经济转轨中出现的困难相对要容易些。从1992年的情况看,东欧大多数国家的经济衰退速度已缓慢下米,有的已到达谷底,有的甚至转而增长。虽然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经济仍有许多呱待解决的问题,但1992年都开始出现好转迹象。

波兰是东欧国家经济前景较好的国家。1992年3月份的工业生产出现自1989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即比2月份增长17%,而4月份以来—直持续增长。4月份中央计划署对全部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企业的复苏仍在继续,半数以上的企业的产品销路看好,1/3的企业增长了出口产品的生产。1993年,波兰政府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

原捷克和斯洛伐克工业生产1992年9月份首次比1991年同期增长1.2%,建筑施工量比 1991年同期增长2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在考察捷克和斯洛伐克经济状况之后也认为,其支付情况良好,通货膨胀率低,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定,生产已出现逐渐增长的迹象。按原来的计划,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经济将走出谷底,1993年将增长1—2%。

匈牙利生产大幅下降的趋势也有所抑制。1991年工业生产下降20%,1992年上半年降幅为16.8%,而到1992年n月份已减少到4.5%。匈牙利政府预测,1993年其经济将全面好转,大多数经济学家也谨慎地估计,1993年其经济至少能保持稳定,1994年开始出现增长。1993年3月中旬,美国华盛顿—家咨询公司预测:1993年大多数东欧国家的经济将有较大的增长,其中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的经济增长率可能达3—5%,其他国家的经济将稳定下来或有适度增长。

3.经济互补性强。中国与东欧国家开展经贸活动,对各自都有好处,因为双方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东欧大多数国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

期,旧的结构打破了,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或正在建立,物资渠道不够畅通,自由贸易条件(如缺乏自由外汇)不太成熟,致使与西方开展经贸活动产生—定的困难;特别是某些国家市场供应暂时比较困难,又急需进口。这就为我国发展同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东欧国家出口的传统商品中,钢材、木材、重型机械、汽车、电站、化肥、电机产品等都是我国国内急需的物资,而我国出口的轻纺产品、土特产品、机电产品、服装、针织品、手工艺品、陶瓷器以及其他的日用消费品、粮食、白糖等又是东欧需要的物资。在东欧市场上,计算机(电脑)是紧俏商品,洗衣机、电冰箱等尚处在“原始”阶段,自行车和赛车工艺落后,高级音响设备与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录像机市场几乎还是个空白,这对我出口十分有利。东欧工业技术有许多强项,这对我引进也大有碑益。此外,中国传统的烹调艺术和传统名菜在东欧各民族中很受欢迎,在采矿、交通运输、建筑、旅游、渔业、资源深加工等产业方面开展经济技术和劳务合作的潜力也很大。

4.经贸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尽管中国与东欧国家的贸易方式已发生变化,但考虑到双方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经济互补性,我与东欧各国的经贸合作方式可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除积极发展现汇贸易外,可以开展传统的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等灵活多样的贸易形式。根据平等与互利的原则,中国与东欧大多数国家自1991年年中以来已商定了旨在进—步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的—系列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双方省市、地方、企业(公司)可建立直接的经贸关系,开辟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途径;双方企业(公司)可开展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合建加工中心和维修中心,开展现汇贸易、发展易货贸易,凡是国际通用的贸易方式均可采用,在对方投资开办独资企业(公司),承包工程项目,在对方举办展览会、博览会,设立绎营处或公司代表处等。

5.对进出口商品限制少、关税税率低。目前,东欧国家基本上都已实行自由贸易,所以,由国家严格控制的进出口商品越来越少,除各类武器、稀有贵金属

材料、受保护的动植物等的进出口需经国家的批准或实行许可证外,其他的商品进出口—般只需登记即可;考虑到民族工业的利益,仅以提高关税税率来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东欧大多数国家己加入关贸总协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均希望早日成为欧共体正式成员国,因此,它们在不断减少国家对进出口商品的限制,同时逐步降低关税税率。最高的商品关税税率为35%,最低的为0.5%,多数在5帕—20%之间。在这方面,波兰和捷克走得最快:波兰对进出口商品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多数商品已采用欧共体实行的关税税率,而所有商品平均关税税率仅为4%,捷克从1993年1月1日实行新的海关法,调整了—系列商品的税率,有的提高了,大部分则下降了,平均税率仍保持5.8%。在对待从中国进口方面,东欧大多数国家甚至给予特别的优惠待遇。例如,波兰政府规定,从1991年起,凡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均可享受优惠关税待遇,即只征收基本税率的70%,这就为我国产品进入波兰市场创造了条件。

东欧大多数国家已实行自由兑换外币(硬通货)制,且汇率也较稳定,这为我开展对其经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此外,我同东欧国家有着传统的良好的经贸关系,彼此对对方市场情况、传统的进出口商品、客户情况等都比较熟悉,这些也是我同东欧国家发展并扩大经贸关系的优越条件。

6.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许多方便与优惠条件。在经济转轨的整个过程中,东欧各国都欢迎外商前去投资,为此采取了—系列优惠政策和方便举措:

①简化或取消时外国投资的审批手续。原先,外商前去东欧投资开办工厂或公司,都必须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审批,手续十分复杂。自1990年以来,东欧各国先后已简化或取消了对外商投资的审批手续。到日—前为比,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已取消了原先由国家审批外商投资的—切申请,外商在其境

内投资、开办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只须登记注册即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已大大简化了对外商投资的审批手续,凡是外商投资的申请一般都能得到批准,作出批准决定的时间最短的在30天之内,最长的为2个月。

②进一步放宽了外商投资的领域。东欧国家原则上都允许外商以各种方式实施投资,开办独资企业、合资公司、股份公司和责任有限公司。与此同时,对外商投资的领域的限制也很少,而且越来越少。捷克、斯洛伐克除与国防体系相关的工业部门不允许外资进入以外,其他几乎完全放开,在保险、金融和采矿业的投资只须办理审批手续即可;波兰对外商在国防、海港、机场的经营管理、不动产的经纪和经营、进口消费品的批发和法律咨询服务等方面有限制,其他领域则全部对外商开放;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没有提出禁止外国投资的领域,但罗马尼亚要求外国投资者不违反环境保护法规、不影响国家安全和国防利益等。

③提供枕收优惠。东欧各国都对外国投资者的利润税提供较大优惠,根据外商投资资金的数额、投资领域来确定免征所得税的多少及时间的长短。例如:外国实体在波兰投资200万欧洲货币单位以上,可被免征所得税;在能保证国民经济中开发新工艺和新技术、能使出口商品和劳务至少占销售总额20%的生产领域以及在出现大请结构性失业的地区从事经济活动,可免征所得税。在捷克、‘斯洛伐克,外资参股的份额超过30呱的企业可享受全免利润税2年的优惠待遇,如其从事的经营活动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免税期还可以延长。罗马尼亚规定,外商在工农业、建筑业、自然资源开发领域、交通运输业、贸易、旅游、金融保险业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进行投资,均可享受3—5年免征所得税的优惠待遇。在阿尔巴尼亚,合资企业从开始赢利后5年内仅支付5%的利润税。

④规定利润和资本汇出自由。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都规定,外国实体经纳税后的利润和投资清算后的资本以及外籍工作人员经纳

税后的收入,均可在所在国的外汇银行兑换成外币,并可将这类外币自由汇往国外,无须特别许可证。阿加巴尼亚允许外国实体或个人将自由外汇利润自由汇出,而当地货币利润须在国内使用。罗马尼亚允许外国投资者将其年度列伊(罗货币)利润中的相当于投资总额(现金和实物)8—15%的金额在罗银行按官方比价总换成自由外汇并将其自由汇往国外,而其余部分则按外汇市场汇率兑换成外汇自由汇出。

⑤投资有法律保障。东欧国家对外国投资均实行法律保护,即保护外国产权、不得对外国资本卖行国有化。—旦出于国家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发生征用等情况,必须对被征用的财产或资本和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实行补偿,其价值根据市场价格确定,补偿额必须符合被征用财产的实际价值,如外国投资者不同意赔偿数额,可直接向司法部门提起诉讼。

7.更重要的是,东欧各国都有与中国进一步发展与扩大经贸关系的良好原望。近两年来,东欧各国领导人在各种场合都纷纷表示,希望同中国进—步加强经贸合作关系。1992年,波兰的政要从总统瓦文萨到经委主席埃塞蒙特曾多次强调,中国对波兰来说是—个具有很大吸引力的经贸合作伙伴。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等国的政府则表示,它们始终珍视同中国进—步发展经贸关系,尤其欢迎中国前去投资和开展各种形式的贸易活动,参与其国内的私有化和经济转轨过程。自1991年以来,双方高级经贸官员互访,增进了相互了解,就双边经贸合作中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进行协商并在许多方面达成了—致意见,特别是解决了双方原记帐贸易中的差额间题:1992年,中国将用商品偿付匈牙利和波兰分别为1亿瑞士法郎和7500万瑞士法郎的贸易顺差,到1993年底,罗马尼亚将用双方同点的商品偿还我1.9亿瑞士法郎的贸易顺差;……。解决这—历史遗留问题,为今后双边的经贸关系进—步发展扫清了—大障碍。

三、问题:贸易法规尚待健全,商品档次亚需提高

我与东欧国家开展经贸活动优越条件很多,但仍存在—些不利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大致为:

1.政策、法规不够健全。虽然东欧大多数国家的政局已日趋稳定,经济正在恢复和发展。但某些法律规章制度尚不健全,物资渠道不太通畅,贸易条件不够规范。这些不利条件,给进—步扩大经贸合作带来—定的困难。

2.商品质次价高问题。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与东欧各国双方进出LI商品儿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质次价高问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竞争,某些产品的价格甚至比从西方进口还要昂贵。这有碍于双方进出口贸易的进—步扩大。

3.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尤其缺乏新的拳头产品。到目前为止,中国与东欧大多数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仍停留在传统的进出口商品上,其结构变化不大。例如,中国向波兰的出口仍以轻纺产品为.主,、而波兰还是向中国茁口化工产品、机器设备、汽车零配件等。双方都缺乏新的拳头产品和竞争力强的商品。根据波兰和捷克等国反映,中国向东欧出日的产品档次太低。虽然东欧市场对高、中、低档产品都有很大的需求,但由于中国与东欧地区相距太远,运输费用高,中国向东欧国家出口低档产品处于劣势。更何况像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些东欧国家已有不少人已富了起来,追求高档消费品已成为—种时尚。所以,中国再继续向它们出口低档商品是没有前途的。

4.订货量小、客户案质低,生意难做。随着东欧国家全面实行经济私有化,个体商人、个作介业和经贸公司越来越多。这些“客户”小而分散、资本小、订货量也小,有的只要1/4集装箱的订货,有的只要2吨葵花籽。大部分客户素质不高,对国际贸易惯例了解甚少。此外,个别公司信誉程度也很低,不遵守合同、

违约或撕毁合同的事情时有发生。凡此种种,使得双方贸易和经济合作难以顺利进行。

5.付款方式问题。双方贸易方式改为现汇贸易后,需双方各自在对方银行开设现汇帐户,否则贸易结算难以理顺,对现汇贸易形成障碍。解决这—问题,已变得越来越迫切。但到目前为止,汉中因—与波兰双方已解决这—问题。即双方商走:华沙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设立美元帐户,中国银行在华沙商业银行设立英磅帐户,中国与东欧其他国家各自在对方银行设立现汇帐户问题仍悬而未决。

6.运输问题。虽然中国与东欧地区之间有许多条海上和空中运输航线,也有铁路线相通,但随着双边经贸交往不断扩大,运输间题已日益成为制约我与东欧各国经贸关系进—步发展的重要障碍。解决这—间题的办法似乎就是,进—步增强铁路换装能力、增开新的运输口岸和海运班轮,必要时可加强空中运输能力。目前,我国在东欧某些国家建立贸易中心、分拨中心、保险仓库等,也是解决这—间题的具体步骤。

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最近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基本内的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大家知道,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1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过去1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也是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10年。在总结纪念“入世”十周年活动的背景下,我们首次发布《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就是通过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也希望通过发表对外贸易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历史性进步,表明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态度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实现对外贸易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约1.3 万字。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取得的成绩。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商品已经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与此同时,中国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格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回顾并阐述中国政府通过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采取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和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率先趋稳回升,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而且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此外,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阐明一国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中国政府为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与不分大小、贫富的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推动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努力。通过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等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争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简而言之,白皮书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改革进程,阐明了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澄清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中国政府为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构建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以及为此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值得关注的问题 1、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哪些亮点?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弹指一挥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完全过去。但实践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在dang zy、guowy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历史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既认真地履行了承诺,又充分享受了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

中国关于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十二项举措

中国关于促进与中东欧国家 友好合作的十二项举措 一、成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秘书处设在中国外交部,负责沟通协调合作事宜、筹备领导人会晤和经贸论坛并落实有关成果。中东欧16国根据自愿原则指定本国对口部门及1名协调员参与秘书处协调工作。 二、设立总额100亿美元的专项贷款,其中配备一定比例的优惠性质贷款,重点用于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中东欧16国可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提出项目申请。 三、发起设立“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首期募集基金目标为5亿美元。 四、中方将向中东欧地区国家派出“贸易投资促进团”并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双方经贸合作。愿与各国共同努力,力争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贸易额至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 五、根据中东欧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推动中国企业在未来5年同各国合建1个经济技术园区,也愿继续鼓励和支持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各国已有的经济技术园区建设。 六、愿与中东欧16国积极探讨货币互换、跨境贸易本币结算以及互设银行等金融合作,加强对务实合作的保障与服务。 七、成立“中国-中东欧交通网络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中国商务部牵头,中东欧16国本着自愿原则加入,共同探讨通过合资合作、联合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展区域高速公路或铁路示范网络建设。 八、倡议2013年在中国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并在此框架下定期举行文化高层和专家会晤及互办文化节、专题活动。 九、在未来5年向中东欧16国提供5000个奖学金名额。支持16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未来5年计划邀请1000名各国学生来华研修汉语。加强高校校际交流与联合学术研究,未来5年派出1000名学生和学者赴16国研修。中国教育部计划明年在华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 十、倡议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促进联盟”。由中国国家旅游局牵头,欢迎双方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旅游和航空企业参与,旨在加强

南开大学毛概论文: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特期末大作业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 发展中国家 姓名:XX 专业:XXX 学号:XXX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XX (南开大学 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国家实力取得了瞩目的关注。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质疑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仍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角色。纷纷抛出“中国责任论”,渲染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然而,无论是从人均GDP 、人类发展指数还是从国际法等角度来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关键词:中国责任论;人均GDP ;人类发展指数;国际法 1 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国家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日本后以及2012年京津沪等地人均GDP 突破1万美元,于是国际舆论开始了新一轮热炒,突然开始大谈“中国责任论”,渲染中国已不再是“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1] 。然而,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 西方国家否认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10%的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无论从国际通行的各项人均发展指标看,还是从经济和社会结构看,中国无疑属于发展中国家。然而,为什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近年来却在国际上成为一个问题,常常受到一些组织和个人的质疑,甚至要求中国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承担国际责任。对这个问题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不仅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所处发展阶段的误解,也有利于我们把握国情特点,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1) 中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状况没有被外界充分了解 和重视。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内部的发展较为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较小。而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不是表现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都不到城镇居民的1/3;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不到城镇的1/3;人均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不到城镇的1/6。从地区来看,以居民消费为例, 2009年中国东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西部地区的2.3倍。即使在同一省区内,如珠三角和粤北、苏南和苏北之间,人均GDP 、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差距都在2—4倍。即使 在同一省区内,如珠三角和粤北、苏南和苏北之间,人均GDP 、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差 距都在2—4倍[2]。 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增长迅速,但这并 非是中国成为富国的标志,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贫富差距拉大的佐证。从贫困人口数量看,以中国自身的贫困线标准衡量,2009年中国仍有3600万贫困人口;以联合国标准衡量,贫困人口约有1.5亿。如果对照发达国家的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还会大幅度增加。 一些外国人士对中国发展阶段的误解,与中国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来华的外国人往往逗留时间较短,所居之处又多是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再加上视野和语言的限制,使外国人全面认识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难度加大,产生误解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2) (2)西方的“中国责任论” 在2005年 9月21日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电技111 姓名:缪梓强 学号:2011301030128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波折,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21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欧经贸合作;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欧盟自2004年起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和技术引进第一大来源地,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 1.中欧双边贸易关系稳定发展 在中欧合作的诸多领域中,经贸关系是最具活力、收获最多的领域之一。进入2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欧双边贸易在原先基数较大的基础上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大约每3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如今,“中国制造”在欧洲上已随处可见。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年均进出口额增长率在27%以上,欧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7年中欧进出口总额达到35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方出口2451.9亿美元,增长29.2%;进口1109.6亿美元,增长22.4%,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上升至16.4%,占到中国总出口额的近1/5。2008年中欧双方的贸易额更是一举达到了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 2.中欧直接合作不断深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作为中国第4大投资伙伴,欧盟对华投资的项目数自1986年以来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截至2008年4月底,欧盟累计在华投资项目27139个,实际投资额585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大,技术含量较高,且多投资于生产领域。改革开放30年来,欧盟一大批优秀企业尤其是大的已大举进入中国,空中客车飞机、大众汽车、壳牌石油、联合利华日用品、西门子电器、诺基亚等等众多欧盟跨国企业巨头已在中国的相关领域中占据了显著地位,并先后成为了在华投资成功的典范。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同步转轨的困境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同步转轨的困境 迪特尔·塞格尔特著 李姿姿译 1989年以后,中东欧国家的制度转轨至少在三个层面进行。首先,经济上实行根本的非国有化;其次,获取政治统治的机会多元化;最后,第三个层面的转轨是在社会政策领域,继国家退出经济领域之后,晚期国家社会主义的权威主义福利国家无法再获得融资,为另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所取代。 不过,激进的制度重构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在这当中,既有赢家也有输家。社会科学学者开始密切关注这种“精英转换”。 经济结构调整过程、政治制度转型和福利制度转型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克劳斯·奥费和乔恩·埃尔斯特预测,他们称之为“同步性困境”的制度转型将会开始:在西欧,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议会民主的过渡是缓慢和连贯的。然而在东欧,一个领域变化的结果会妨碍其他领域的变化。经济改革的输家在选举中利用他们的公民政治权利,将那些实施经济改革的精英推倒下台。换句话说,奥费预测制度的输家将会发起暴动。发生过这样的暴动吗?曾有国家退回旧秩序或改革受到阻碍吗?如果没有,那又是什么原因? 在1989年后近20年的今天,中东欧国家的多层次变革与制度转轨终于完成,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国家2004年加入欧盟就标志着三个层面的制度转轨已经结束。 加入欧盟不久后,匈牙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四个中东欧国家就开始出现未曾预料的严重问题。政治纷争不断,政府不断更迭,出现未预料的不稳定。根据对东欧政党发展的分析,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

点,即这种政治不稳定是基于这些国家的政治阶层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逐渐疏远之上的,这反过来削弱了代议制民主的运转。主要有三个理由: 1.在这些国家,政党的信任水平相当低。在这些国家,对制度的信任相对较低。政党的信任在地区平均水平最底端的7%徘徊(比如,有82%的人不信任政党)。将这和欧盟15国的情况作一个比较是有益的。例如,2003年,欧盟15国有15%的人信任政党,这一数字是东欧的两倍。如果详细考察这四个国家,波兰2004年初的情况尤为突出。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只有3%的人信任政党,8%的人信任议会。这反映了严重的政府危机:2004年,执政的后共产主义民主左翼联盟(SLD)分崩离析,影响力受到巨大的损失。2001年它赢得41%的选票,而2005年大选只获得11%的选票。不过,其他几个国家的代议制民主的情况好不了多少:在捷克共和国,对政党和议会的信任分别为10%和18%。在斯洛伐克,分别为9%和19%。仅匈牙利的情况较为乐观(分别为13%和29%)。可是,与此同时,面对持续不断的政治危机,匈牙利的信任度也在下降,现在已接近“中东欧的标准”。 2.公众的参与意愿非常低。这可以通过政党的党员人数和选举参与率来测量。除了少数例外,这些政党的党员人数通常非常少,尤其是仍然存在的继承党(successor parties)和少数“带有历史性质 的”(quasi historic)政党(它们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家社会主义政党集团)。就选民参与而言,参与率相对较低。这方面波兰也很突出。之所以2007年上次议会选举54%的选民参与率备受关注,是因为之前的选举仅有41%的投票率。同样在斯洛伐克,2006年只有55%的选民投票。在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投票率仍然为大约65%。 3.所有这些国家都有越来越强的民粹政治倾向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中文摘要:一国对外贸易能否促进该国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 一直是经济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改茧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究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 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究竟是如何呢?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研究和 实证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分析万法,得出了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了 经济增长的结论。同时,文章还针对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现状,结合 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效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多人开来已经是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了。的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与经济增长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高速增长。1978年至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猛增至104790.6亿元,增长了约28.9倍,年均增长率可达到14.6%。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79元猛增至8184元,增长了约21.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9%。同期,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78年,贸易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8%;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至49.0%,提高了约五倍。这些数值反映了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外贸易的形式与特点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初的机械产品进口和初级产品进口逐渐升级为改革开放初的加工贸易也补偿贸易为主再到新世纪以来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贸易形式。可以说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引领者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只着眼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与相关的统计数字。对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对象。其中重点理论依据有马克思提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交换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说:“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与结构决定的。可见,交换就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由生产直接决定。”从本质意义上讲,生产决定交换,但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的交换不仅仅是一个消极的被决定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交换也能对生产发生反作用,有时会对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生产与交换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和影响,一直他们被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动态生产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模型,对以后的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的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分工的程度则是受到市场范围的强烈制约。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斯密的这些论述包含了国际贸易具有带动经济增长作用的最初思想。其“剩余产品出口”理论更是着眼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他首先假定一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存在着闲置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些多余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剩余产品以供出口,这样对外贸易为一国提供了利用过去未能充分利用的土地和劳动力机会,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路”。而且,这种剩余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不比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因而出口所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的本国需要产品,也没有机会成本,因而必然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大为李嘉图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论证了贸易静态利益的基础。实际上在他的著作中,也包含着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他认为,对外贸易是实现英国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并指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会因土地收益的递减规律的作用而逐渐昂贵,工资(劳动力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资上涨将使利润下降,从而妨碍资本积累。通过对外贸易,如果转移从外国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就会阻止在本国发生作用的土地收益递减化倾向,促使经济增长。以上是近代几位经济学家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几种论证。分别站在生产与交换;生产力提高与剩余产品出口;资本积累与边际成本的角度论证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微观分析。而现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则更多的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罗伯逊的发动机命题也纷争。受古典经济学家上述观点和理论的启发,后来额度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其中较为著名的是d h 罗伯逊在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命题。20世纪50年代,r 纳克斯对这一学说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纳克斯在分析19世纪国际贸易的性质时指出,19世纪的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配置的手段,他实际上是通过对外贸易把中心国家的经济成长传递到其他国家,即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大量需求引发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认为,①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进口中包括资本货物的进口,而资本货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是特别重要的。资本货物的进口使这个国家取得了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有助于提高工业的效益,他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②出口的增长趋向于使有关国家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即他们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劳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的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建设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结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拓展蓝色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 3.通过读图、填图和贴图,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能够分辨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4.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5.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案例,简要分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并能够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及案例了解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从网络新闻了解到的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回答。

一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一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发展了,市场更加广阔,吸收外国商品和对外投资的能力增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就更大。 三是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按照公认的国际规则办事,对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通过集体磋商和谈判,以和平的手段和方式,谋求现存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逐渐得到改革和调整。 四是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同时,也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在国外派驻一兵一卒,中国的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的发展。 摘要: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的内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关键词:和平发展必由之路有利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紧紧把握世界进步潮流,分析总结了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深刻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选择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这里所说的“和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内和平,就是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二是指国际和平,就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中国的发展既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又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谓“发展”,指的是摆脱贫穷、走向富强,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抓住世界总体和平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背景及现实意义,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经贸往来的发展和现状,并在贸易投资承包工程等领域总结了相应的特点,并提出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经贸往来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依据当下双边扩大经贸合作的共识和“一带一路”计划的背景,从基建工程、服务外包、商品贸易和产业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双方经贸往来的前景。 双方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双方的经贸往来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产生产业协同效应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空间

摘要 (2) 一、引言 (4) 二、文献综述 (4) 三、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发展及现状 (5) (一)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发展及现状 (5) (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发展及现状 (9) (三)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承包工程发展及现状 (10) 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问题 (11) 五、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前景 (14) 六、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贸易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日益紧密。中东欧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剧变之后纷纷进行经济转型,在经历了转型衰退期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稳定发展。欧盟东扩之后,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多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享受到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各项便利和经贸优惠政策。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在这时期发展迅速。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的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上发表演讲,提出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三愿景:一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二是宣布2014年为中国-中东欧经贸促进年,举办系列活动、合作建设基础设施并探索灵活的金融服务。三是扩大企业双向投资,互创就业机会并提供市场准入。 这三项愿景的提出充分表明了我国愈发重视并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的目标,及2014年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线深入中东欧地区,在长远规划上对带动双方经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更要求我们对中东欧国家的经济特点及目前的双边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有良好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基于现实基础和意义更好地规划双方的经贸往来,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经贸合作自进入21世纪来稳步发展但贸易总量等指标仍旧不足,目前对二者间的双边经贸的研究多集中在双边贸易这方面。 侯跃(2001)研究了中东欧国家在积极融入欧洲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经济转轨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中东欧国家和我国的贸易总额不大、商品结构存在一定问题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并提出扩大双边经贸合作的建议。尚宇红(2012)利用实证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货物贸易的特点并建议二者提高合作,促进直接投资减缓贸易失衡。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刚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政治,军事风云变幻,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缓慢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了已经激荡的世界格局,实力依旧雄厚的大国正在极力维持着现有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在极力摆脱这种旧有的格局体系,这样的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其中又深蕴着巨大的危机和阻力。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势崛起,虽然这样的崛起一直很低调并且掩人耳目,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一步实施,原本老牌帝国的地位和实际利益遭到挑战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和部分诸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渴望在大国角逐中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提高地区影响力,中国一直奉行的希望偏安一方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个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就时时注意避免被置于镁光灯下,在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他国的利益摩擦,一心一意集中力量谋发展。但是在东面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存在擦枪走火的情况,在南面诸多南亚小国拉帮结舍,依附大国在搅浑南海问题,蚕食中国南海的利益,西南部野心勃勃的印度大象蠢蠢欲动,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北部俄罗斯虽说是中国的传统盟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中国,何况300年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只北极熊。朝鲜那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仅经常不听老大哥的话还引狼入室,朝核问题成为了美日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限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西部随着一批政治强人的倒台,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逐渐向东蔓延。中国的周围国家安全形势已经达到了空前严峻的状态。 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崛起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无一不是在夹缝中发展,后通过战争战胜原先的霸主终成世界一极。想要崛起的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的国家必然存在利益、意识形态等冲突,一旦这样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武力,纵观世界历史,美欧强国无一例外,因此当历史又一次轮回到中国头上时,这些国家必然会极力阻扰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日益渴求的地区影响力必然会挤压到他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摩擦不可能能够有意的去避免,只会愈演愈烈。随着美国的核心战略东移,一位美军高级将领说:“你们(中国)的好日子结束了,我们回来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经济、军事上步步为营,企图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其毫不掩饰的险恶用心就是想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想用嘴皮子劝服他国相信中国的和平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在大政策及战略方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甚至准备好战争的准备,比如虽然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在将来尤其是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还未完全从中东乱局中回过神来,日本还在极力摆脱限制其军力发展的体系,印度、南亚各国的实力与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可能是最后的黄金十几年,狠抓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不能像北宋那样明明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却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以致成为一个经常被异族侵扰的国家。一旦美国从中东乱局的阴影走出来,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日本在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挟持下重新武装成军国主义,印度等南亚各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缩短了与中国的差距,积累了进一步与中国叫板的资本,那么恐怕地区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了。中国应该效仿西汉,大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时候注重国内发展,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开国将近100年的时候武帝依仗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回击。虽然中国目前看上去是四周受敌而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新兴大国所必经的孤独历程。若中国领导人在外界压力和外国胁迫下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被其他大国限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幻想着仅以外交和经济手段去调和一系列

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

当前联合国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来划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使用三个指标计算,1,人口健康水平,主要用人均寿命来衡量。2,教育和知识水平,用文盲率,大学,中学,小学入学率等指标来衡量。3,生活质量: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对于发达国家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标准是:较高的人均GDP(不是GDP总量)和社会发展水平。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按名义汇率计算)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近10年的发展,使8000美元这个标准已经落后了,2005年应提高到10000美元左右。按这个定义,在这10年,有8个国家已经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8个国家是:塞浦路斯、巴哈马、斯洛文尼亚、以色列、韩国、马耳他、匈牙利和捷克。 另外,阿联酋、科威特等产油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发展程度低,文盲率在30%以上,不能列入发达国家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等微型国家也不列入其中,香港、台湾、荷属安的列斯等未获国家地位的经济体也不列入其中。 2005年世界发达国家新名单(括号里面的是按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 原有的发达国家(共24国): 欧洲(18国):卢森堡(69,056)挪威(53,465)瑞士(49,246)爱尔兰(46,335)丹麦(45,015)冰岛(44,133)瑞典(38,451)英国(36,977)奥地利(35,861)荷兰(35,393)芬兰(35,242)比利时(34,081)法国(33,126)德国(33,099)意大利(29,648)西班牙(24,627)希腊(18,995)葡萄牙(16,658) 欧洲非发达国家:东欧的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黑,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克罗地亚,匈牙利,都算不上发达国家 美洲(2国):美国(42,076)加拿大(32,073) 亚洲(2国):日本(36,486)新加坡(25,176) 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新西兰(23,276) 新增的发达国家(8国): 塞浦路斯(19,008)巴哈马(18,190)斯洛文尼亚(17,660)以色列(16,987)韩国(14,649)马耳他(13,144)匈牙利(10,896)捷克(10,708)

法国对外经济形势与中法经贸关系

法国对外经济形势与中法经贸关系 目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法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第五大贸易国、第四大对外援助国、第一大 旅游目的地国,2006年法国有38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是中国在欧洲第四大贸易伙伴、 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 国之一,对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起着重大作用,在欧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话语权。因此,加强 中国与法国的经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法国对外经济形势 (一)法国对外贸易形势 1.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在1996-2005年期间,法国对外贸易整体表现为日益增加的态势。贸易总额从1996年的7482 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11778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额从1996年的6000亿美元增加到 2005年9580亿美元,服务贸易从1996年的1482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2198亿美元。从结构来看,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1,其中,商品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从1996年的80.19%增加到2005年的81.33%,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从1996年的19.81%下降到2005年的18.67%。 2.对外贸易差额情况 目前,法国对外贸易总体上表现为逆差。进一步分析来看,2000年法国货物贸易首次出现巨大逆差,其后表现为日益加剧的态势,法国服务贸易持续保持顺差,并在2000年达到最大值,其后表 现为日益下降的态势。 1999年,法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3255.20亿美元,进口总额为3157.43亿美元,顺差为 97.77亿美元。2000年,法国货物贸易出口为3276.1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0.96亿美元,增幅只有0.64%,而同年进口达到了3389.44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32.01亿美元,增幅为7.35%,是出口增长的约12倍。这一年,法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首次出现了逆差,逆差额为 113.28亿美元。此后两年,法国对外商品贸易大体处于平衡状态,2001年仍旧有52.29亿美元的逆差,但到了2002年却出现了24.57亿美元的顺差。然而,从2003年开始,法国货物贸易 又一次出现了逆差,且逆差逐年扩大,2003年仅有68.01亿美元,2004年,这一数字扩大到了188.39亿美元,逆差增幅高达177%。2005年逆差进一步扩大到了367.96亿美元,仍旧保持 着95.32%的高速增长。 与货物贸易出现持续逆差不同,法国的服务贸易则是另一派景象。长久以来,法国的服务贸易发展 迅速,且一直保持着高额顺差。如表3所示,2004年法国对外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059.87亿美

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格局

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格局 课程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班级:国际贸易11-1 姓名:刘钊 学号:201103101112

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具体体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和合作,是我国的一贯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不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成为我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经贸关系的重要标志。 一、深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确立世界贸易大国地位 1、与贸易伙伴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至2013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4.16万亿亿美元,共计增长了200倍,其中,进口由108.9亿美元增至1.95万亿美元;出口由97.5亿美元增至2.21万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78倍及225倍。2013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12%,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的贸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国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五国共占全球前40大国家出口值的43%,中国排名第九,2009年,中国已越居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年均增长率为20%,比美国4%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6个百分点。国际货币仅仅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2、与贸易伙伴服务贸易稳定增长 服务贸易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也随之表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3、贸易伙伴分布广泛,贸易份额相对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伙伴不断增加。1980年,我国对其出口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仅有19个,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已经同世界各大洲的所有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关系格局。亚洲及欧洲是我国最大的进出口市场,。 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全球分工体系重要一环 加工贸易是国际“水平分工”得以实现的重要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2020年(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壹、回首见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于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于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于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壹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壹个“黄金时代”。可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于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于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壹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壹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和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壹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之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壹直保持于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运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壹时期非工资性收入仍存于壹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