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火复习题整理

林火复习题整理

林火复习题整理
林火复习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

1.森林火灾(Forest Fire)的概念及属性?与计划火烧有何异同?

森林火灾

(1)概念: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区的森林中和草地上自由蔓延和扩展,达到一定的面积,对森林生态系统及人类造成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地和草地起火。

(2)属性: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的的条件主要是森林可燃物、森林火源、火环境等,其影响因素

有自然原因(如可燃物的数量、状态、干湿程度、火险天气、雷击树木等),

也有人为因素(如人类的生产性用火、生活用火、纵火、森林火灾的扑救能力等)。所以,森林火灾即属于自然灾害又属于人为灾害。

作为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发生和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掌握其规律性,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作为人为灾害,我们可以通过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进行火源管理,有效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森林火灾扑救能力的提高可有效降低森林火灾的损失。

(3)与计划火烧的异同:

计划火烧,又称计划烧除、规定火烧和控制火烧:是指按照预定方案有计划地在指定地点或地段上,在人为控制下,为达到某种经营目的而对森林可燃物进行的火烧。

如果计划火烧经营森林为目的,则可称营林用火。

2.什么是森林受害面积?什么是森林过火面积?2008年我国制定的森林火灾等级标准?(一)受害森林面积(hm2)

一般是指树木的30%以上被烧伤或烧死的林地面积。

但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以过火面积代替受害面积。

但是,过火面积代替受害面积是不科学的

(二)森林过火面积(hm2)

火场面积= 火灾总过火面积= 森林过火面积+ 其它林地和草地的过火面积。

(三)2008年修订的森林火灾等级的划分标准

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重新修订通过《森林防火条例》,第四十条规定: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1)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

(2)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3)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4)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条款所称“以上的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3.森林防火(forest fire prevention)和林火管理(forest fire management)?(一)森林防火是指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和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一系列的行政工作和专业技术措施。这个工作包括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森林火灾的控制两大方面。

①森林火灾的预防:森林防火灾的发生规律;火源管理;群众工作;森林防火的基础设施;森林火灾预报等。

②森林火灾的控制:林火探测;森林防火通讯;航空灭火;地面灭火等各种扑救措施。(二)林火管理运用林火原理和火生态学的理论,着眼于火的两重性,为控制森林火灾,同时发挥火的效益而采取的一系列防火、灭火、用火措施。

4.为什么说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与一般生态因子有何不同?(一)火是重要生态因子(重要性)(二)火是特殊生态因子(特殊性)

1、火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1、火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

2、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生态因子2、火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不连续性

3、火能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3、火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火的作用具有两重性4、火是烈性因子

5、火能维护某些物种的生存5、火的发生大多与人类活动相关

5.人类对火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原始用火阶段,森林防火阶段,林火管理阶段,生态系统管理

(一)原始用火阶段

火与人类进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当时已经吃熟食,并用火取暖和照明。

人类学会了用火。钻木取火用火

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现在的烧荒、开垦

背景:人口少;森林面积多

(二)森林防火阶段(18-20世纪初)

背景: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燃料

影响:火灾增多,烧毁大量森林资源,森林面积的减少

森林防火措施:预防;监测;扑救

(三)林火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背景:生态系学理论、火生态学的发展;森林减少过快;科技发展

认识:林火具有两重性,即火对森林有害,也有利。既要控制森林火灾,也要利用火作为森林经营的工具和手段。

森林火灾控制:预防;监测;扑救;用火;新技术应用(主要是监测和预报)

1.火的应用----现代用火技术

计划烧除:清理采伐剩余物;减少可燃物的积累;防治病虫害;灭火手段

Kennth Davis, 1959, Forest Fire Control and Use

2.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林火管理

卫星探火;红外探火;遥感技术;航空巡护;雷达探测;GIS、GPS的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等;

60年代开始,美国、加拿大进行空中喷洒灭火;

7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使用当代先进技术,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的

林火预报系统,各项扑救措施日趋完善。

(四)生态系统管理

背景:森林面积不足;人工林面积比例增加;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增多;

认识: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的多尺度;人是生态系统的组分

措施:人的管理;人的自然属性(贪婪和自私);人的社会属性(公共利益、社会的进步)目标: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理想化

6.我国的森林防火发展时期及其特点?()

我国的森林防火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

⑴森林防火前期(~1949)

古代就有森林防火的记载; 古代朝代更迭,战乱毁林

自本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半个世纪内,由于清政府没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家政局长期动荡,全国性的森林防火工作基本上是空白。

民国时期曾多次提出相关森林保护的措施,但在当时很难在全国实施,只是在局部地段或区域采取了一些防火措施,如开设防火道;派人巡视山林;修筑简易了望台等。

森林火灾发生后基本上是自燃自灭

⑵森林防火全面开展与建设时期(1949~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森林火灾提出了“防重于救”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护林防火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扑救措施,使我国的森林防火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群众防火到专业防火的渐进发展过程。

①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②逐步开展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建设

③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初具规模④航空护林事业大发展

⑤森林防火科学研究与森林防火学科的形成

⑥应用森林防火、灭火新技术⑦森林防火事业的成就

⑶森林防火专业化时期(1987~现在)

自1987年发生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以来,森林防火事业取得飞速发展,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各种高新技术得到应用,林火控制能力大幅度增强,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损失大幅度下降。此外,还取得许多重要进展,例如成立众多防火机构、颁布相关防火规定、将气象卫星监测林火列为正常工作内容、森林防火学列入国家学科分类标准等。

7.我国森林防火学科的发展目标有哪些?()

(1)根据我国森林火灾的发生状况以及森林防火工作需要,开展林火管理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建立我国林火管理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专业平台建设及各项技术支撑体系;(2)发展国家林火预测预报系统和林火损失评估系统;

(3)加强林火生态与森林抗火机制的研究,充分利用森林的作用,减少大面积高强度森林火灾的发生;

(4)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不断引进新理论和技术,促进我国林火的预报、监测、扑救水平的提高;

(5)建立科学、有效的林火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森林防火各项资源的有机配合及合理利用;(6)不断开展林火扑救新技术与手段的研究,提高我国森林火灾的控制能力。

8.世界上对森林火灾有哪些控制对策?对我国的森林防火、灭火工作有何借鉴作用?(一)世界森林火灾三种控制对策

(1)北欧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

北欧的森林以人工林为主,经营年代长,经营水平高。对森林火灾的防治主要采取“绿色防火工程”和地面道路防火、灭火工程。

a“绿色防火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

①及时地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荒山荒地进行人工造林,尽快形成森林环境,将容易燃烧的地带变为不易燃烧的地带;

②加强森林抚育间伐和卫生伐,清除拼死木、倒木,并加以利用,即改善了森林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又大大减少可燃物的累积;

③调整林分结构,营造针阔混交林,降低林分的燃烧性;

④在易燃的针叶林内营造抗火的防火林带。

b地面道路工程,要保证林区公路修建成网,畅通无阻,有利于火灾监测和灭火机械化的实施。

(2)北美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

北美的森林有两大特点:一是原始林面积大,二是雷击火多。

北美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主要采取空中优势、利用先进的控制手段,如:进行航空巡逻和航空灭火;利用卫星红外线探测和远程雷电探测等手段,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通讯畅通无阻,林区交通发达,林火预报技术先进,配有地面和空中快速扑火队伍,扑灭森林火灾十分迅速。

例如,美国在发现火灾后5-10分钟就能通知到扑火队伍,半小时左右到达火场,力争在1小时内将火扑灭。一般不超过三小时。在三小时内扑灭火灾的次数占火灾总次数的89%。(3)澳大利亚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

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为季雨林气候。森林以桉树林为主,桉树枝叶含油脂多,特别易燃。在干旱季节,气温高,湿度小,风大,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形成狂燃大火,并产生大量飞火形成多个新火场,使火场面积迅速扩大,很难扑救,森林损失十分严重。对于这种大火,采取底面或空中扑救都无济于事。

经多年研究试验,找到一种以火防火的措施,即在火险天气等级不高的时期,有计划地烧除林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而不损害林木,以避免在高火险天气时期狂燃大火的发生。这种方法称为林下低强度计划烧除。林下计划烧除的办法是由地面人工点烧发展成用飞机空投燃烧丸点燃,点燃速度可达3000公顷/小时。

(二)世界森林火灾控制对策我国的借鉴作用:原始林区:北美对策、北欧对策

次生林林区:北美对策、北欧对策

人工林林区:北欧对策、澳洲对策

9.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发生的关系如何?**

10.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1)我国森林火灾严重,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大森林火灾较多

(2)我国南方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我国北方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大

(3)森林火灾多集中于少数省和地区

(4)引起森林火灾主要是人为火源

(5)我国森林火灾具有周期性变化,总的趋势在逐年下降

第二章林火基础理论

11.燃烧、燃烧三要素?

一、燃烧的概念

(一)燃烧的定义

1、燃烧(combustion)是一种自然现象

2、一般化学定义:是指可燃物和助燃物(氧化剂)放生的剧烈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3、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也不一定是化学反应。例如:氯化钠的生成、核燃料的燃烧

(二)爆炸也是燃烧

强烈的燃烧可能引起爆炸,其特征是:反应速度快,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这些气体和周围的气体共同膨胀,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能做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

(三)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现象

“火”是对燃烧现象的可见特征的形象描述

放热、发光是火产生过程的物理现象

游离基的链锁反应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是燃烧反应的本质

二、燃烧的特征

燃烧区别于一般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放热、发光、火焰和烟气。

(一)放热

在燃烧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大于生成物,因此,反应是放热的,燃烧区的温度急剧增高。

高温对森林或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感温探测器可以发现火灾,并报警,

(二)发光

根据波尔理论,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他将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被辐射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决定,而燃烧过程之所以发光是由于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的中间物质分子內电子发生能级跃迁。

可燃物燃烧过程中热能与光的关系是:热能是内容,光是热能的形式。

根据燃烧发光的特点,在火灾探测中,可以采用红外探测或紫外探测等火灾光感探测技术。

(三)火焰

火焰是在气相状态下发生的燃烧的外部表现。火焰的特点:

1.火焰具有电离特性

一般地,碳氢化合物与空气的燃烧火焰中的气体,具有一定的电离度。由于火焰具有电离特性,在电场的作用下,火焰会发生弯曲、变短或变长

2.火焰具有发热发光的特征

(1)热辐射:来自燃烧产物H2O、CO2等,0.75-100微米

(2)化学发光辐射:来自化学反应的不连续光辐射,如CH·、CC·、OH·等自由基

(3)碳粒和炽热固态颗粒发射出的连续光谱

3.火焰具有自行传播特征

火焰一旦产生,在整个反应系统反应终止前,就会不断地向周围传播与蔓延。

(1)按火焰传播特征分缓燃火焰(向外传播速度0.2-1m/s)和爆燃火焰(传播速度极快,达到超音速,达几千米每秒)

(2)按燃料与氧化剂模式可分为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

(3)按流体力学特征可分层流火焰和湍流火焰

(4)按火焰状态可分为移动火焰和驻定火焰

(5)按两种反应物物理状态可分为均相火焰(气体燃料和气体氧化剂的反应)和多相火焰(液体或固体燃料和气态氧化剂直接反应),多相火焰又称异相火焰

(四)烟气

烟是由于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细小固体或液体微粒(直径一般在10-7-10-4cm)。

固体微粒主要是碳粒子

液体微粒主要是热解产物

火灾事故统计表明,火灾中70%以上死亡由火灾中产生的烟气导致。

三、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见图2-1),又称燃烧三要素

或燃烧三角形。

(一)可燃物:是指凡是与氧气进行燃烧反应的物质,

气体(乙炔等)、液体(酒精等)、固体(煤炭等)。

森林中所有的有机质均属可燃物

燃烧释放和挥发可燃性气体

①有焰燃烧(又称明火)②无焰燃烧(又称暗火)

燃烧特点不同,扑救方式也不同

(二)空气(氧气,O2,21%)

氧是燃烧的助燃物,空气中氧18%以下,抑制燃烧

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同,可形成两类燃烧:①完全燃烧:燃烧过程中释放出较多的热量,形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次燃烧,如灰分、CO2、水蒸汽等。

②不完全燃烧:燃烧过程中释放出较少的热量,燃烧的产物能再次燃烧,如CO、木炭等。森林燃烧是开放式燃烧,一般不缺氧,但燃烧剧烈,会造成局部暂时缺氧,形成不完全燃烧。(三)温度: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使可燃物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燃烧才能进行。这个温度往往是由点火源或邻近可燃物燃烧所提供的。

燃点:①引燃点②自燃点

12.什么是明火?什么是暗火?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①有焰燃烧(又称明火):可燃物受热后挥发出大量可燃气体,燃烧而产生火焰。占所有燃烧总数的80-90%。易扑救

特点:蔓延速度快,比无焰燃烧快13-14倍。燃烧面积较大,但消耗自身的热量少,仅占其消耗全部热量的2%-8%。

②无焰燃烧(又称暗火):可燃物受热后不能分解足够量的可燃性气体时,燃烧不能产生火焰。特点:蔓延速度慢,燃烧持续时间长,消耗自身的热量多。

13.燃点、引燃点和自燃点?

燃点:随温度的升高,可燃物开始着火时的温度。根据是否有外界热源,可分两类:

①引燃点:借助于引燃火源,可燃物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将可燃物引燃,当引燃火源移开后仍能维持燃烧,这时的着火温度称为引燃点,又称着火点。干枯的杂草为150-200℃;木材为240-300℃。

②自燃点:可燃物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自行着火,并能维持燃烧,这时的着火温度称为自燃点。

一般自燃点高于引燃点,如针叶材的引燃点为240-270℃,而自燃点为420-450℃。引燃多发生在固相中,自燃多发生在气相中。

14.森林燃烧(林火)的种类有哪些?各有哪些特征?对森林的危害程度如何?

根据火烧森里部位划分:(主要)

地表火:亦称地面火,沿地表蔓延,火焰高度在树冠以下,烧毁地被物,危害幼树、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和露出地面的树根。影响树木生长和森林更新,易引起森林病虫害的大量发生,有时造成大面积林木枯死。(但轻微地表火可减少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ph值,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消灭越冬虫卵,改善林地卫生状况,减少病虫害发生。)地表火有两类:

(1)急进地表火:火烧蔓延速度很快,一般每小时可达几百米或上千米。往往燃烧不均匀、不彻底,留下未烧斑块(花脸)。火烧迹地呈长椭圆形或顺风伸展成三角形。

(2)稳进地表火:火烧蔓延速度缓慢,一般每小时几十米,火烧时间长,温度高,燃烧彻底,能烧毁所有地被物。有时乔木低层枝条也被烧毁,对森林危害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火烧迹地多呈椭圆形。

树冠火:地表火遇到强风或针叶幼树群、枯立木、风倒木、低垂树枝时,火就烧至树冠,并沿树冠蔓延和扩展,称为树冠火。树冠火上部能烧毁针叶,烧焦树枝和树干,下部烧毁地被物、幼树和下木。在火头前方常有燃烧的枝桠、碎木和火星形成飞火加快火势蔓延。烟雾温度高(900-1000℃),烟雾高达几千米,不易扑救。树冠火多发生在长期干旱的针叶幼林、中龄林或针叶异龄林中(特别是马尾松和杉木)。分两种:

(1)急进树冠火:又称狂燃火。火焰在树冠上跳跃前进,蔓延速度快,形成向前伸展火舌。火头巨浪式前进,有轰鸣声或噼啪爆炸声,往往形成上下两股火。火焰沿树冠推进,地面火远远落在后面,能烧毁针叶、小枝、烧焦树枝和粗大枝条,火烧迹地常呈长椭圆形。这种单独依赖树冠燃烧的火,又有人称独立树冠火,主要发生在连续分布针叶林内或易燃树冠的阔叶林内,由于火蔓延速度快,也是难以控制的一种火。

(2)稳进树冠火:又称遍燃火。火的蔓延速度较慢,地表火和树冠火并进,燃烧较彻底,温度高,火强度大,是属于活动的树冠火。稳进树冠火能将树叶和树枝完全烧尽,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火灾,火烧迹地为椭圆形。扑救这种火可以采用有利地形点迎面火或开设较宽防火控制线。

(树冠火在蔓延过程中,因树冠的连续或不连续,呈现连续型和间歇型。连续型树冠火发生在树冠连续分布,火烧至树冠并沿树冠连续扩展;间歇型树冠火发生在树冠不连续分布,由强烈地表火烧至树冠,由于树冠不连续便下降为地表火,遇到树冠连续再上升为树冠火,这种火主要受强烈地表火的支持,而在林火中起伏前进。

树冠火过渡类型火的燃烧特点,主要是从地表火向树冠火和树干火发展。根据火行为不同又可将这类火划分为三种:

间歇性树冠火:主要由于针叶树冠间断分布或分布不均勻,并受到强烈地表火所支持,表现时而树冠火、时而地表火。这种火也包括那些依赖性树冠火。

冲冠火:多发生在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当火烧至针叶幼树群或地面有大量可燃物积累处时,火在单株树冠或针叶树群的树冠燃烧。有时也因为林下有大量杂乱物使单株或少数树群的树冠燃烧。)

树干火:主要燃烧树干。有三种情况,一是燃烧树干树枝,以及附生的地衣、苔藓和层外植物,二是燃烧含油、层片状树皮的树干,(如东北林区的各种桦木),三是燃烧中的站杆。

地下火:地下火在地下泥炭层或腐殖质层燃烧蔓延的林火称为地下火。在泥炭层中燃烧的火称为泥炭火,在腐殖质层中燃烧的火称为腐殖质火。地下火在地表面看不见火焰,只有少量烟。可烧至矿物层和地下水位的上部,蔓延速度缓慢(仅4?5m/h, 一日夜可烧几十米或更多)温度高、破坏力强、持续时间长,一般能烧几天、几个月或更长时间,不易扑救。地下火能烧掉腐殖质、泥炭和树根等。火灾后,树木枯黄而死,火烧迹地一般为圆形。地下火多发生在特别干旱季节的针叶林内。由于燃烧的时间长秋季发生的火,可以隐藏地下越冬, 烧至第二年的春天,这种火称越冬火。这种越冬火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如我国大、小兴安岭北部均有分布,我国南方林区几乎没有地下火。

由于燃烧物不同,又可分为两种:

腐殖质火:主要燃烧林地腐殖质,多发生在积累大量凋落物的原始林内。

泥炭火:主要发生在草甸子和针叶林下,这种火燃烧较深,在大小兴安岭,有时形成越冬火,是所有火灾持续时间最长者。

根据燃烧的可燃物类型来划分:(次要)

(1) 荒火:发生在荒山荒地或郁闭度小于0.2的疏林,你为荒火。大部分林火灾是由荒火引起的。

(2) 草原火:发生在草原上的火称草原火。草原火与森林火可以相互蔓延,尤其是在草原与森林交界地区,通常足是草原火引发为森林火灾。

(3) 草甸火:发生在林区沟塘草甸上的火称为草甸火。沟塘草甸是森林火灾的策源地,也是森林间火的传递通道。

(4) 灌丛火:发生在灌木丛地上的火称灌木火。一般来说,灌木火的强度比较高,会烧毁灌木及地表植被,引起灌木丛生态系统内各因子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对土壤的破坏严重。

(5) 林火:发生在森林中的火称林火。森林的类型繁多,结构复杂,所以,林火还要进行划分林火种类。

15.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有哪些?在不同的林火种类的主要热量传递方式?

常见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还有第四种热量传递方式,即通过飞火传递热量。

(一)热传导

热传导是可燃物内部的传热方式,即内部彼此接触的微粒间能量的交换。

其机制是不同温度的同一物体的各部分之间分子热运动动能交换,即动能较大(温度较高)的分子把热运动动能传递给邻近热运动动能较小(温度较低)的分子。

从宏观上看,热量从高温部分流向低温部分,使低温部分增温。

在相同条件下(加热相同,范围相同),温度上升的速度取决于物体的导热系数,导热系数越大,则加热越快。但森林可燃物(如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系数小,传热缓慢。

林地内的地上可燃物之间排列疏松、空隙很大,所以燃烧时,热传导不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但是大的枝条、站杆、地下可燃物(如腐殖质层,泥炭层)排列紧密,热传导是主要传热方式。

(二)热对流

热对流是流体内伴随着流体的相对位移,把热量从一处带到另一处的热传递现象。热对流发生于气与液体之间,或气体与固体之间,或液体与固体之间。在森林中,热对流传热主要是发生在空气和固体可燃物之间。

在森林燃烧过程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了局部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在浮力的作用下热空气垂直地向上运动,造成四周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内补充,形成热对流。这是一种自然对流。这种对流热与森林可燃物接触时,把热传给可燃物,使其升温。因此,热的对流作用在针叶林内,特别是针叶幼林和复层针叶林内,把热传给林冠,引起树冠着火。

有时在强风的作用下近地面发生水平方向的热对流,又称热平流。这是一种外力作用下的强制对流。热平流使火焰前方的可燃物迅速增温、干燥,进而燃烧,使火向前快速蔓延。(三)热辐射:热辐射是热量依靠电磁波的形式向辐射的传热方式。任何物质(气体、液体或固体)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同时也可以吸收从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量。

物体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而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热源温度越高,热辐射强度越大。

物体吸收辐射热能力。物体能否吸收、反射或透过辐射的热能,与物体性质和表面状态密切相关,取决于物体的性质、表面状态和温度。

森林可燃物的表面,其颜色深,粗糙,具有吸收辐射热量的条件。因此,处于火焰推进前方的可燃物,在热辐射作用下,迅速地被预热,脱水而点燃。

(四)三个热传播方式的相互作用

在森林的燃烧过程中,三种热传递方式同时在起作用,只是对不同位置上的可燃物可能是一种或两种方式在起主要作用。

1空中可燃物(树冠)的燃烧,热对流在起主要作用;

2地表可燃物的燃烧是热辐射和热平流在起主要作用;

3地下可燃物的燃烧是热传导在起主要作用。

4而可燃物从其表面到内部的传热,热传导是传热的唯一途径。

5飞火(spot fire)也是森林燃烧的传播方式,是在旋风和高速气流的作用下,使正在燃烧的物体产生位移,而引发新的火点的过程。

16.森林可燃物(木材)的基本组成有哪些?燃烧特性如何?

主要组成有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

次要组成有二:抽提物和灰分。

各组成成分的化学结构、在木材中的含量、燃点各不相同。次要组成虽然含量较少,但对可燃物的燃烧影响很大。

半纤维素的热稳定性最差,木质素的热稳定性较好,灰分不利于燃烧。

17.森林可燃物的热解过程中产物有哪些?

可燃物热分解产生三大类产物:

气体(包括可燃性气体,如H2、CO、烃类化合物等;不燃性气体,如CO2、H2O等;助燃性气体,如O2等)、

液体(如木焦油、甲醇、丙醇、酸类、酮类、醛类等)

固体(如木炭等)。

18.森林燃烧有哪几个阶段?

森林燃烧过程可划分四个阶段:预热、碳化、着火、燃烧。

燃烧中有链式反应和热光化学反应

(一)预热

1、是燃烧前的物理学过程,包括可燃物自身温度的升高和水分的蒸发。

可燃物的升温热传导不良导体温度梯度分布

可燃物水分的蒸发水的液相变为气相蒸发耗热(L)

2、由于水分蒸发消耗了大量热量,而减慢了可燃物的升温过程。

3、可燃物含水量是影响可燃物燃烧过程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含水量大,不干燥,达不到燃点,火熄灭

(二)炭化

1、是燃烧前的化学过程(热分解过程)。

2、可燃物热分解产生三大类产物:气体、液体、固体

(三)着火

1、森林着火是热着火过程,主要是温度的不断提高所引起的,大多情况下是外界火源与可燃物的直接接触,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燃点而引起燃烧。

2、由于着火是不稳定的转变过程,所以着火的温度不是十分严格的。而且不同的可燃物,其引燃点和自然点是不同的

(四)链式反应

19.什么是链式反应?链式反应引发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链式反应

(1)定义:链式反应是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又称连锁反应。

各类可燃物的燃烧反应均属于链式反应的范畴

(2)链式反应的条件

1、是燃烧区内存在活性物质即游离基(如带电子的原子、离子等)。这种活性物质又称活性中心。由于燃烧反应的复杂性,目前,仅对氢、CO、甲烷的燃烧反应研究得比较透彻,其他较复杂的物质,特别是对森林可燃物的燃烧还不大清楚。

2、游离基或称自由基系为带有单电子的原子(H·、Cl·等)、基团(·OH、·CH等)或分子碎片(C2H5·等)。由于它们带有未成对的电子,倾向于与别的物质结合而形成键。所以,这类反应进行得异常迅速,甚至引起爆炸。

(3)链式反应过程

1、链的引发过程:

就是利用光照、加热或其他作用让反应物分子断裂产生自由基的过程。

Br2的键能大约为189kJ/mol;H2为427kJ/mol,Br2的断裂而引发链式反应,需要吸收活化能为160-460kJ/mol

2、链的传递过程

3、链的断裂过程

20.森林燃烧的条件和特点是什么?

森林燃烧的条件:是森林可燃物、火源和一定的气象条件。

森林燃烧的特点:森林燃烧是森林植物体强烈氧化放热发光的反应,是自然界燃烧现象的一种。森林燃烧的条件是森林可燃物、火源和一定的气象条件。森林燃烧除具有一般的燃烧学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森林燃烧属于固体可燃物燃烧:固体可燃物一般要经过液化、汽化过程。燃烧作用释放出的热量传递给火头前沿的可燃物,使燃烧作用向前推进。森林可燃物是一个枯死可燃物和活可燃物复合体,燃烧过程复杂森林可燃物热解的最初反应是吸热反应,之后是放热反应。(二)森林燃烧是在大自然的开放系统内进行的燃烧,开放式燃烧,氧气不受限制,自由蔓延,不仅有常见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还有第四种热量传递方式,即通过飞火传递热量。(三)森林燃烧的复杂性:受森林植被的变化和环境的左右,经常处于千变万化之中,其发生发展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影响因素:气候因子、天气因子、地形因子。(四)森林燃烧的后果变化很大:破坏程度相差极大,大面积、高强度、小面积、低强度。森林燃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即有破坏、毁灭作用,也有促进作用。两重性取决于火释放能量的大小,关键是燃烧强度。

21.森林燃烧环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森林燃烧环

(1)概念:指在同一生态系统内,可燃物类型、火环境、

火源条件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的可燃复合体,是林火

管理(森林防火)的基本单位。

(2)基本结构:由森林可燃物类型、火源条件、火环境

和火行为四个部分构成

22.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性质有哪些?相关的公式及解释。

可燃物的燃烧性质是由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决定的。

物理性质有:可燃物的结构、含水率、发热量等;

化学性质有:油脂含量、可燃气体含量、灰分含量等。

相关的公式及解释见PPT

23.什么是可燃物种类?如何划分?

可燃物种类(fuel kinds)的不同,可以反映可燃物燃烧性质的不同。例如:

1、可燃物种类的不同,着火的难易程度不一样。

细小可燃物(fine fuel,如枯落叶、枯草等)容易干燥易于引燃,成为森林火灾的引火物,森林火灾大多是森林火源引燃细小枯死可燃物从而引发森林火灾。

体积较大的可燃物(如树木、灌木、采伐剩余物等)含有较多的水分,不易引燃,但被引燃后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森林火灾的主要能量来源。

2、可燃物的种类、配置、结构不同,发生火灾后的林火种类也不一样。

草地、灌丛、落叶阔叶林一般发生地表火;

常绿针叶林、个别常绿阔叶林(桉树林)由于叶富含油脂易燃常常发生树冠火;

土壤中的腐殖质和泥炭,只有在天气极端干旱的条件下,才能燃烧而形成地下火。

林内垂直连续分布,可使地表火转变成树冠火

(一)根据地被物的种类划分

1.地表枯枝落叶层(litter):

①上层:当年的落叶②下层:一年以前的落叶

2.地衣(lichen):易燃

3.苔藓(mosses):难燃

4.草本植物(herb)

①易燃草本:禾本科、莎草科、及部分菊科等阳性杂草。

②难燃草本:毛茛科、百合科、酱草科、虎耳草科等。

5.灌木(bush,shrubs)

①易燃灌木:胡枝子、绣线菊、偃松、兴安、西伯利亚等。

②难燃灌木:鸭脚木、越桔、接骨木、榛子、白丁香等。

6.乔木(trees)

①易燃乔木:针叶树和带油脂的阔叶树(如桉树)

②难燃乔木:阔叶树(落叶、常绿)和落叶松

7.林地杂乱物(slash):枯死可燃物,易燃

(二)根据可燃物燃烧的难易程度划分

⒈危险可燃物:在一般情况下,容易着火,燃烧快,

如地表的干枯杂草、枯枝、落叶、树皮、地衣、苔藓等。

⒉缓慢燃烧可燃物:一般是粗大的重型可燃物,

如枯立木、腐殖质、泥炭、树根、大枝桠、倒木等。

⒊难燃可燃物:指正在生长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三)根据可燃物在林内的位置划分

⒈地下可燃物(0m以下)⒉地表可燃物(1.5m以内)⒊空中可燃物(1.5m以上)(四)按可燃物含水率的变化性质划分

⒈活可燃物(Live Fuel):叶、小枝(D<1cm)、大枝(1cm10cm)

⒉死可燃物(Dead Fuel)

美国:时滞等级:1时滞可燃物;10时滞可燃物;100时滞可燃物;1000时滞可燃物

加拿大:FFMC;DMC;DC

24.什么是树种易燃性?什么是森林燃烧性?

(一)树种易燃性或称种类易燃性

是指森林中的各树种或可燃物种类在森林火灾中所表现出燃烧的难易程度,是对森林中某一树种燃烧特性的相对的定性描述,一般可划分三个等级:易然、可燃、难燃。易燃性的定量研究

树种易燃性对森林燃烧性的影响取决于组成树种所占的比例。树种易燃性对森林燃烧性的影响取决于组成树种所占的比例。

(二)森林燃烧性

是指在有利于森林燃烧的条件下,森林被引燃着火的难易程度以及着火后所表现出的燃烧状态(火种类)和燃烧速度(火强度)的综合。

森林燃烧性也是划分可燃物类型的依据。

25.林分特性对森林燃烧性有哪些影响?

森林特性与森林燃烧性的关系

森林不是可燃物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可燃物集合。每一个森林群落是由多种植物所构成的,因而形成不同的森林特性。这些特性与森林燃烧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⒈林木组成:由于树种的易燃性各不相同,同时影响着林下死、活地被物的数量、组成及

其性质。这样,由不同树种构成的森林,燃烧性也不一样。

⒉林分郁闭度:林分郁闭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林内的光照条件,进而影响林内小气候(温

度、相对湿度、风速等)。也就影响到林下可燃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含水率。

⒊林分年龄:同龄林,不同的龄级阶段,森林燃烧性不同;

异龄林,林中各龄级林木所占的比例,决定森林的燃烧性。

⒋林木的层次结构:单层林,森林燃烧性的高低,取决于林木的组成

复层林,森林燃烧性的高低,取决于各层次林木的组成以及各层次间的差异⒌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主要指可燃物如地表、林冠的水平连续性。地表可燃物的水平连

续性影响地表火的蔓延;树冠的水平连续性影响树冠火的蔓延。

26.什么是可燃物类型?我国的可燃物类型是如何划分的?可燃物模型?

(一)可燃物类型:是指具有明显的代表植物种、可燃物种类、形状、大小、组成以及其它一些对林火蔓延和控制难易有影响的特征相似或相同的同质复合体。

简言之,可燃物类型是占据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燃烧性的可燃物复合体。(二)可燃物类型划分依据:①主要可燃物种类的易燃性②林分的立地条件(水分、地形)划分可燃物类型主要依据:植被(森林)类型;树种组成;立地条件;森林破坏程度等我国的可燃物类型研究:我国分别对每个区域划分12个可燃物类型

(三)可燃物模型:是对可燃物类型的定量描述。

依据的指标有:可燃物种类、可燃物的大小、紧密度、负荷量、可燃物床层深度、含水量、灰分含量、灭火含水量等

27.我国主要森林类型的燃烧性如何?

1.落叶松林: (1)易燃,草类落叶松林、柞木落叶松林、杜鹃落叶松林;

(兴安落叶松林)(2)可燃,杜香落叶松林、偃松落叶松林;

(3)难燃,溪旁落叶松林、杜香云杉落叶松林、泥炭藓杜香落叶松林 2.云、冷杉林: (1)可燃,草类云杉林、草类冷杉林;

(2)难燃,藓类云杉林、藓类冷杉林

3.针阔混交林: (1)易燃,山脊陡坡苔草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2)可燃,山麓缓坡蕨类红松林;

(3)难燃,山坡下部湿润云冷杉红松林

4.山地杨桦林: (1)可燃,草类山杨林、草类白桦林;

(2)难燃,沿溪朝鲜柳林、珍珠梅赤松林、洼地柳林

5.易燃林分类型:樟子松林;蒙古栎林;油松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云南松林;桉树林等

6.难燃林分类型:常绿阔叶林;竹林

28.什么是森林火源?森林火源有哪几个类型?主要的森林火源有哪些?

(一)森林火源:是引起森林火灾的主导因素。在森林中要使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燃点。在常温下,森林可燃物自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引燃是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途径。这就是说,引发森林火灾所需的最低能量(使温度达到易燃物燃点以上的能量)是主要来自于森林外界。这种来自于森林外界,能够为林火发生提供最低能源的现象和行为,我们统称为火源。(二)森林火源的类别:

1、天然火源:如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泥炭自燃等。

2、人为火源:生活用火;生产性用火;故意放火

3、外来火:境外火、省外火、区外火等等

(三)天然火源是自然界中能引起森林火灾的自然现象。如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等。其中最常见的是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

人为火源是人为地能引起森林火灾发生的行为,主要来自于人类对火的应用,是林区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火源。

29.森林火源的时间分布规律?

时间周期性(年、季节、日周期;节假日;雷击)

【在我国南部,森林火源分布在1-4月、11-12月,严重发生于2-3月;

在我国中西部,森林火源分布在2-4月、11-12月,严重发生于2-3月;

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森林火源分布在3-6月、9-11月,严重发生在4-5月、10月;在我国西北部,森林火源分布在4-9月,严重发生在7-9月。】(网上)

30.什么是火险天气?什么是火灾季节?什么是防火期和防火戒严期?

1、火险天气:

a就是能够发生火灾的天气条件。但能不能发生火灾与可燃物含水量密切相关。

b各(如空气湿度、温度、风等)气象因子达到可能引发火灾的天气。

c当FFMC(引火物含水量)低于MOE(灭火含水率)时的天气条件,我们称火险天气。

2、火灾季节:某一个地区在一年中森林火灾出现的季节或时间。

或这样定义:细小枯死可燃物大量产生,且火险天气(干旱)经常出现的季节。

3、森林防火期: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而规定的实施森林防火措施、禁止野外用火的期限。

4、森林防火戒严期:在森林防火期内,根据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出现的规律而划定的杜绝一切野外用火的期限。

31.影响林火发生的气象要素有哪些?他们如何对林火产生影响?

火险天气要素是指对林火发生有影响的气象要素。是火险天气的组成要素。

1.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

相对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可燃物水分蒸发的快慢。RH越大,水分蒸发越慢,反之,则水分蒸发越快。当RH=100%时,空气中水汽饱和,可燃物水分蒸发停止。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相对湿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可燃物含水量的变化。

很早以前,就有人利用相对湿度来预报森林火险。在一般情况下,RH>75%时,不会发生火灾;RH在55~75%时,可能发生火灾;RH在30~55%时,可能发生重大火灾;RH<30%时,可能发生特大火灾。但,如果长期干旱,相对湿度80%以上也可能发生火灾。为什么?如果温度很低(低于0℃),相对湿度也较低,也不易发生火灾。为什么?所以,考虑森林火险状态时,仅一个因子是不够的,必须考虑各个因子的综合作用。

2.降水

降水直接影响可燃物含水量,特别是枯死可燃物。降水也使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到最大值。(1)降水量

a年降水量:一个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500mm,且分布均匀,一般不会或很少发生森林火灾;但如果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则在干季发生火灾;年降水量小于1000mm,易发生森林火灾。

b月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不同,森林火灾发生情况也不一样。据调查,月降水量大于100mm,一般不发生或很少发生森林火灾。

c降水强度(一次降水量,或单位时间降水量,如日降水量):由于森林有庞大的树冠,能租借阻截降水,所以,每次降水的多少对地表可燃物含水量的影响也不同。一般情况下,降水量1mm几乎没有影响;2~5mm,能够降低林分的燃烧性;大于5mm,林地上的可燃物吸水达到饱和,一般不会发生森林火灾。

(2)降水间隔期: 降水间隔期愈长(连续干旱),气温愈高,相对湿度愈小,林内可燃物愈干燥,尤其是粗大可燃物含水量降低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易发生大森林火灾。

(3)降雪和水平降水

3.温度(temperature)

(1)由于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使相对湿度变小,直接影响着相对湿度的变化。

(2)气温升高,可提高可燃物自身的温度,使可燃物达到燃点所需的热量大大减少。

这样,就从两个方面增加了森林着火的几率。所以,温度越高,火险越大。

气温日较差对森林火灾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4.云量

云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影响到地面和空气温度的变化,也影响到可燃物自身的温度变化。

地表可燃物在阳光下,温度可比气温高10℃以上。地表温度的升高,使近地层的相对湿度降低,加速了可燃物水分的蒸发,减少了含水量。

云量的多少影响到可燃物温度与气温的差值大小。云量越多,差值越小。所以,云量多,降低了地表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火险。

5.风速

风是森林火灾发生的最主要因子:风能加快可燃物水分的蒸发,使其快速干燥而易燃;能不断补充氧气,增加助燃条件,加速燃烧过程;能改变热对流,增加热平流,缩短热辐射的距离,加快了林火向前蔓延的速度。可使火跨越河流、峡谷。

一般来说,平均风力三级以下时,用火和扑火都比较安全;平均风力在四级以上时,危险性加大。风速越大,火灾面积越大。风速越大,火灾次数越多。在连旱、高温的天气条件下,风是影响发生森林火灾次数多少和面积大小的重要因子。

6.气压:气压的变化直接影响气温、相对湿度、降水等气象因子的变化,间接影响林火的发生。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朗、气温高、相对湿度小、森林容易着火;低气压能形成云雾和降水天气,不易或很少发生森林火灾。

32.地形因子是如何影响林火的?山区林火有哪些特点?

(一)地形与林火

林火多发生于山地。地形对林火的影响十分明显,是重要的火环境要素。

1、间接影响:地形影响其它生态因子的变化,影响风向和风速最为显著

进而影响局部小气候和植被分布,从而影响林火的发生和分布;

2、直接影响: 地形(如坡度、坡向)影响林火的蔓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二)地形因子对林火的影响

地形因子通过影响温度和水分因子间接对林火产生影响:

(1)坡向(影响光照):阳坡;阴坡;半阳坡;半阴坡

(2)坡度(影响水分条件):平地、缓坡、斜坡、陡坡

(3)坡位(影响土层厚度、水分条件):山谷、下坡、中坡、上坡、山脊

(4)海拔(影响温度):大气温度直减率;;低海拔;高海拔

(三)山地林火的特点

1.昼夜风向、风速变化条件下的林火特点

2.地形变化与林木的烧伤部位:火疤木的烧伤部位在朝山坡一面

3.小地形对林火蔓延速度的影响:小地形改变干湿程度,导致植物种类变化

4.坡度变化影响土壤的干湿程度,进而影响森林的燃烧性。

5.林内小气候特征(温度、相对湿度、风速)

33.什么是林火行为?火行为指标有哪些?相关的公式及解释

一、火行为是指森林可燃物被点燃后,火在蔓延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现象和特征。它受可燃物类型、火环境和火源条件的制约和控制。火行为也是火的瞬时特征和火灾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特征的描述指标。

二、火行为指标

蔓延速度;火强度;火焰高度;火烧持续时间;火场面积与周边长;火烈度

相关的公式及解释见PPT

34.如何划分低能量火和高能量火?高能量火具有哪些特征?

火场特性

(一)对流柱

1.低能量火,火线强度在3500kW/m以下,火焰高度在3.5以下一般属于中、低度火

2.高能量火,火线强度大于3500kW/m,火焰高度在

3.5m以上,一般属于高强度地表火和树冠火,形成对流柱

(二)高能量火特征

1.对流柱:2-7km;塔状;蘑菇帽

2.跳跃式火团:燃烧着的可燃物的抬升

3.爆发火:有低能量火转变为高能量火时的火行为

4.飞火:高空飞落在前方的火点

5.火旋风:高速旋转的火焰涡旋

6.火爆:多个飞火形成的爆炸式燃烧

7.高温热流:看不见的高温高速热流

35.影响林火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火行为的主导因素

(一)大风(二)地形(三)连续干旱和高温(四)可燃物类型

(五)可燃物连续性

1.可燃物垂直连续性

(1)火焰高度的变化:无风条件下的火焰高度高于有风条件下的火焰高度

(2)火焰高度等级

(3)可燃物垂直连续性指数

2.树冠可燃物水平连续性指数: (1)防火期最大风速(2)水平连续性指数

第三章林火生态

36.火对土壤的影响(温度;质地、结构、水、气;pH值、有机质、养分循环;微生物)

和改良作用

一、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1、火对土壤温度的间接影响:是指火烧以后土壤温度的改变

火烧后,留在地表的灰分和木炭可吸收大量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升高。

火烧后,没有了植被的覆盖,阳光直射地面引起的土壤温度的升高。

2、火对土壤温度的直接作用:火强度越大,土壤温度越高

①轻度火, 小于75KW/m, 土壤表层的温度在100℃以内,对下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几乎没

有什么影响。

②低度火, 75~750KW/m, 土壤表面100~200℃,距地表1cm深处小于106℃

③中度火, 750~3500KW/m, 土壤表面300~400℃,距地表1cm深处200~300℃;3cm

深处60~80℃;5cm深处40~50℃。

④高度火, 3500~10000KW/m, 土壤表面500~750℃,距地表1cm深处350~450℃;3cm

深处150~300℃;5cm深处小于100℃。

⑤强度火, 大于10000KW/m, 土壤表面温度大于750℃。

3、影响因素:土壤温度受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可燃物类型、枯枝落叶的性质、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等。

①可燃物类型:不同可燃物类型燃烧时的土壤温度也不同。草本植物群落的地表温度是150~250℃;灌木植物群落的地表温度是700℃以上;乔木植物群落的地表温度居中。

②枯枝落叶层的厚度、紧密度、含水率:

地表枯枝落叶层越厚,可燃物负荷量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大;紧密度适中,燃烧速度最快,释放的能量越大;含水率的大小决定着枯枝落叶的燃烧速度或是否能够燃烧。③土壤质地、含水率: 不同的土壤质地有不同的比热和导热率,从而影响土壤的热量的传递的数量和速度。沙土和沙壤土比粘土的传热速度快三倍,所以沙土和沙壤土的土壤温度增加较快。土壤含水率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能迅速向下层传递热量。

二、火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几乎每一次火灾都燃烧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所以林火对土壤的影响很大。

火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土壤温度的升高,进而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土壤微生物。

火对土壤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类型、土壤的含水率、火强度、火的持续时间等。(一)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火对土壤物理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结构、土壤侵蚀等方面。

1)土壤侵蚀: ①火烧毁地表枯枝落叶层,增加地表迳流;②坡度、植被盖度、降水强度;

③火强度:高强度火会增加土壤侵蚀,而低强度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

2.土壤结构与通透性: 火烧对土壤影响最大的是土壤结构的改变。一般来讲,低强度火不会直接影响土壤结构。高强度火可烧毁土壤有机质,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

土壤结构的破坏直接影响土壤的通透性。

抗水层:火烧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层下面生成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由于火烧使土

壤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在热的蒸馏作用下,使这些物质向土壤下层扩散,结果在

不同的土壤深度,这些不溶于水的物质附着在土壤颗粒的表面,当水分下渗时,就

形成了一层不透水的“抗水层”。

(二)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土壤酸碱度和物质循环是土壤化学的主要特性。

火的影响表现为把复杂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并重新与土壤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和土壤肥力。

1.火烧对土壤pH值的影响

一般火烧的灰分含有大量的钙、钾、镁等离子,增加土壤的pH值。

土壤的pH值增加幅度主要取决于火烧前的可燃物负荷量、火强度、降水量等。

降水量大可造成养分流失,降低土壤pH值,与坡度相关

多次火烧可是营养元素流失严重,会使土壤pH值降低

火烧对土壤pH值的影响一般只作用于巨土壤表层15-20cm的深度。

2.火烧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火强度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关键因素。高强度火烧可是土壤有机质全部破坏,进而引起土壤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改变。

低强度火使地表有机质减少,但是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土壤含水量大,温度低,对土壤有机质有保护作用

土壤深度,影响递减。如果地表枯枝落叶烧掉50%,土层1cm深处的腐殖质损失20%,2cm深处损失10%。

3.养分循环

氮在火烧后极易挥发(温度、土壤湿度)。N在200 ℃开始挥发,大于500℃全部挥发。高强度火烧,在干燥条件下氮损失达67%,而湿润条件下为20%。低强度火烧反而使土壤氮有所增加,因为pH值增加导致土壤的固氮能力增强。

磷循环:美国南方松林区稀树草原火烧后,地上部分的全磷损失达46%;磷在土壤中速效磷增加,美国西部黄松林计划火烧后,土壤有效磷增加了32倍。

钾在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增加。当土壤温度大于500 ℃时,钾大量挥发。

钙和镁有所增加。也有研究有下降趋势。土壤不同深度上的变化与火强度和火烧后的时间有关。

(三)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土壤微生物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森林生产力。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火作为高温体直接作用于微生物,使其致死;二是间接影响,火烧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间接对微生物产生影响。

2.火强度、土壤的通透性、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温度以及土壤中可利用营养等的变化均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种群数量。

火强度

土壤微生物的抗性:土壤含水率大,降低炕性;真菌比细菌和放线菌反应敏感

(四)火在改善土壤环境中的应用

1.在冷湿条件下,采用火烧能增加土壤温度,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2.对于一些不易分解的枯枝落叶,也可采用定期火烧加速其无机化过程。

3.在沼泽及高寒地区,如果定期火烧,可以改变土壤的泥炭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4.在冻原地带,如果采用火烧会使永冻层下降,扩大森林的分布区。

37.火对水分的影响(水分循环、河流、水生生物)

火烧对水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表现在火烧后的植被、地被物、土壤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影响水分循环过程、水质及水生生物等方面。

(一)火对水分循环的影响

雨水截留(树冠);土壤渗透(抗水层);土壤持水和保水性(团粒结构);

积雪(火烧强度和面积)和融雪(黑色吸热);

地表迳流(落叶);土壤滑坡(水饱和);土壤干蚀(干旱)

(二)火烧对河流的影响

a.火烧对下游水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增加河流流量;增加河流的淤积;降低水质(①混浊度;②河水的化学组成)。

b.影响因素:火烧面积的大小、火的强度、土壤类型、河流的大小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对河流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火烧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⒈水温的升高(可增加10℃以上)⒉水质的变化

38.火对空气的影响(污染气体、烟雾)

(一)燃烧所产生的污染物质

⒈二氧化碳、⒉一氧化碳、⒊硫化物、⒋臭氧、⒌含氮化合物、⒍碳水化合物、

⒎微粒物质(大于0.002微米,小于500微米):5~10ppm属悬浮颗粒,能顺风远距离传播。

(二)烟雾:1.烟雾的产量:大气污染;细颗粒物质:pm2.5;大气能见度

2.烟雾对植物的影响:烟雾长时间笼罩,影响光合作用

3.烟雾管理:计划火烧的时间、条件,烟雾控制标准

*补充:火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a直接影响:火烧时,600℃以上的高温,增加空气温度,但时间很短。

b间接影响:是火烧后改变了地面温度的状况而引起的空气温度的改变①植被覆盖度减少,增加光照②木炭吸收热量,增加地面辐射的强度

39.火对动物的影响

火烧后各种动物的变化

(一)无脊椎动物: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动物界中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全部门类的通称。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非常厐杂,现存约100余万种(脊椎动物约5万种),大多体小(个别体巨大),多数水生,陆地上主要是蜗牛、蜘蛛、多足类、昆虫等。森林中主要是土壤动物和昆虫类。土壤动物:蚯蚓减少50%;蜗牛数量下降;蜈蚣

昆虫类:对蚂蚁影响小;蝗虫增加;半翅目昆虫、鞘翅目减少

(二)爬行动物:陆生、脊椎动物,爬行纲

1、蜥蜴,逃生,火后食源丰富,数量增加;

2、蛇,逃生

(三)鸟类:火烧改变生境而间接影响鸟类

鸣禽类(密灌丛);水禽类(湿地草类);加利福尼亚秃鹰(食物充足)

啄木鸟(树木枯死);山齿鹑(食物增加)

*林中鸟类:啄木鸟、榛鸡、黑琴鸡、黑嘴松鸡 *水禽:中华秋沙鸭、丹顶鹤、天鹅(四)哺乳动物

哺乳类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纲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哺乳类是一种恒温、脊椎动物,大部分都是胎生,并藉由乳腺哺育后代。

啮齿类动物(鼠)(下降);草食动物(鹿)(增加);肉食动物(虎、豹、棕熊、黑熊、野猪) (五)水生生物:间接影响:受淤积、流量、养分、温度、灭火剂等

鱼类;水貂、麝鼠

植物生理学试题(含答案)

《植物生理学》试卷(A 卷) 一、 名词解释 20% 1、种子后熟 2、生理钟 3、临界暗期 4、渗透调节 5、呼吸骤变 二、 填空题 3 0%(每空格1分) 1、 光合作用中心至少包括一个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 才能 导致电荷分离,将光能转为电能。 2、 为了解决以下各题,应选用哪些植物激素或生长调节剂⑴插枝生根 _____________ , ⑵促 使胡萝卜在当年开花 ___________ , ⑶除去双子叶杂草 _____________ 。 3、 矿质元素对光合作用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为N 和Mg 是 ____________ 的组成成分; Cl 和Mn 是 _______________ 所必需的, 而电子传递体中的 ___________ 含有Fe, — _____ 含有CUO 4、 将GA 施于正在萌发的去胚大麦粒上, 会诱导 ____________ ,如果此时加入环已酰亚胺, 则会抑制 _________________ O 5、 根据外界因素如何作用于植物, 生长运动可分为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 , 前者 又可分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等。 6、 环境污染按污染物存在的场所可分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 其 中以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害面积较广,同时也易于转变为 ________________ O 7、 植物激素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E 、生长组织里的IAA D 、生长组织里的GA ) E 、根尖分生组织 D 、伸长区 ) E 、叶绿体中的基粒片层 D 、细胞质 ) C 、丙酮酸 D 、甘油酸 ,非用“―”,答错倒扣1分,但不欠分)。 1、 高温损害植物的原因主要是蛋白质变性。但高温对植物的直接伤害是由于酶的 纯化,蛋白质只分解而不再合成, 导致蛋白质损耗;而间接伤害是由于膜蛋白凝聚 而引起膜伤害。 2、 光对植物形态建成的直接作用称为光范型作用,它是一种低能反应。 3、 涝害,顾名思义,它是由于土壤含水量过高而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4、 外界施加生长素类时,矮生表现型植物对生长素有反应,而高生表现型则无反 5、 土壤 中铁不足引起幼叶叶脉之间 的缺绿, 而氮素不足也会引起幼叶的普遍黄化。 _ O 8、 植物在环境保护的作用有- 对海藻来说,平衡溶液是- 、选择题 10% 1、 在维管植物的较幼嫩部分,哪一种无机盐亏缺时,缺乏症首先表现出来。 A 、缺N E 、缺Ca C 、缺P 禾口 D 、缺K ( ) A 、筛管里的蔗糖 C 、萌发幼苗中贮备的氨基酸 3、 根的最大吸收区域是在( A 、根冠 C 、根毛区 4、 光合作用中淀粉形成的部位( A 、叶绿体中的间质 C 、叶绿体中的基质片层 5、 光呼吸被氧化的底物是( A 、乙醇酸 E 、乙醛酸 四、 是非题1 0%(是用“ + ” ( ( ( 应 。 ( 五) 问答题:30% 1、 据近代研究,光敏素参与植物哪些生理过程的调控?简要说明其调控机理。 2、 植物的冻害主要原因是什么?植物如何产生对低温的抗性?这种抗性增强的可能原因

整理练习题

统计整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区分()。 A.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 B.总体标志C.一总体与它总体 D.总体中性质相异的单位【答案】D 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确定()。 A.组中值 B.组距C.组数 D.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答案】D 3..按照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进行分组称为按品质标志分组。下述分组中属于这一类的是()。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C.职工按工资水平分组 D.企业按职工人数规模分组【答B 4.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关键是确定()。A.变量值的大小 B.组数 C.组中值 D.组距【答案】D 5.全国总人口按年龄分为5组,这种分组方法属于()。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C.按品质标志分组 D.以二都不对【答A 6.对某校学生先按年级分组,在此基础上再按年龄分组,这种分组方法是()。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C.再分组 D.平行分组【答案】B 7.对某校学生分别按年级和年龄分组,由此形成的分组体系是()。 A.平行分组体系 B.复合分组体系C~二者兼而有之 D.二者都不是【答案】A 8.组距数列中的上限一般是指()。A.本组变量的最大值 B.本组变量的最小值 C.总体内变量的最大值 D.总体内变量的最小值【答案】A 9.组距和组数是组距数列中的一对基本要素,当变量的全距一定时,组距和组数()。 A.没有关系 B.关系不确定C.有正向关系 D.有反向关系【答案】D 10.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是组距数列的两种形式,其中等距数列是指()。A.各组次数相等的数列 B.各组次数不等的数列C.各组组距相等的数列D.各组组距不等的数列【答案】C 11.用离散变量作分组标志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应()A.重合 B.间C.不相等 D.相等【答案】B 12.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最高者为4260元,最低者为2700元,据此分为六个组,形成闭口式等距数列,则组 距应为()。 .B260 【答案】B 13.在组距数列中,对各组的上限与下限进行简单平均,得到的是()。 A.组中值 B.组平均数C.组距 D.组数【答案】A 14.在组距数列中,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是因为()。 A.组内各变量值是相等的 B.组中值比组平均数更具有代表性 C.组中值和组平均数是一致的 D.不可能得到组平均数【答案】D 15.在分组时,如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A.将此标志值单一组B.将此值归入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C.将此值归入作为下限的那一组D.将此值归人作为上限的组或下限的组均可【答案】C 16.将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使用的分组形式为()。A.单项式分组B.组距式分组 C.既可以是单项式分组,又可以是组距式分组D.以上均不对【答案】B 17.企业按资产总额分组()。A.只能使用单项式分组 B.只能使用组距式分组C.可以单项式分组,也可以组距式分组D.无法分组【答案】B 18.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Vl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 【答案】C 19.统计整理主要是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答案】C

2013年考研农学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3年考研农学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光合作用中原初反应发生在( )。 A.叶绿体被膜上 B.类囊体膜上 C.叶绿体间质中 D.类囊体腔中 2.植物组织衰老时,磷酸戊糖支路在呼吸代谢途径中所占比例( )。 A.下降 B.上升 C.维持一定水平 D. 不确定 3.膜脂中( )在总脂肪酸中的相对比值,可作为衡量植物抗冷性的生理指标。 A.脂肪酸链长 B.脂肪酸 C.不饱和脂肪酸 D.不饱和脂肪酸双键 4.造成盐害的主要原因为( )。 A.渗透胁迫 B.膜透性改变 C.代谢紊乱 D.机械损伤 5.苹果和马铃薯等切开后,组织变褐,是由于( )作用的结果。 A.抗坏血酸氧化酶 B.抗氰氧化酶 C.细胞色素氧化酶 D.多酚氧化酶 6.大部分植物筛管内运输的光合产物是( )。 A.山梨糖醇 B.葡萄糖 C.果糖 D.蔗糖 7.气温过高或过低,或植株受到机械损伤时,筛管内会形成( )而阻碍同化物的运输。 A.几丁质 B.角质 C.维纤丝 D.胼胝质 8.油料种子发育过程中,首先积累( )。 A.油脂 B.可溶性糖和淀粉 C.蛋白质 D.淀粉和油脂 9.生长素对根原基发生的主要作用是( )。 A.促进细胞伸长 B.刺激细胞的分裂

C.促进根原基细胞的分化 D.促进细胞扩大 10.利用暗期间断抑制短日植物开花,选择下列哪种光最有效:( )。 A.红光 B.蓝紫光 C.远红光 D.绿光 11.酸雨主要成因是由空气污染物中的( )。 A.乙烯 B.二氧化硫 C.臭氧 D.氟化物 12.以下哪种危害的原因分析得不确切:( )。 A.旱害的核心是原生质脱水 B.涝害的根源是细胞缺氧 C.引起冻害的主要原因是冰晶的伤害 D.造成盐害的主要原因是单盐毒害 13.P蛋白存在于( )中。 A.导管 B.管胞 C.筛管 D.伴胞 14.细胞依靠( )将原生质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共质体。 A.纤维丝 B.胞间连丝 C.微管 D.微丝 15.( )两种激素在气孔开放方面是相互颉颃的。 A.赤霉素与脱落酸 B.生长素与脱落酸 C.生长素与乙烯 D.赤霉素与乙烯 16.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次序为( )。 A.芽>茎>根 B.茎>芽>根 C.根>茎>芽 D.根>芽>茎 17.乙烯生物合成的直接前体为( )。 A.ACC B.AVG C.AOA D.蛋氨酸 18.典型的植物有限生长曲线呈( )。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10及答案教学内容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10及答案

1、乙烯的三重反应2、光周期3、细胞全能性 4、生物自由基5、光化学烟雾 1、植物吸水有三种方式:____,____和____,其中____是主要方式,细胞是否吸水决定于____。 2、植物发生光周期反应的部位是____,而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____。 3、叶绿体色素按其功能分为____色素和____色素。 4、光合磷酸化有两种类型:_____和______。 5、水分在细胞中的存在状态有两种:____和____。 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致可分为三大过程:⑴_____,它的任务是____;⑵________,它的任务是_________;⑶________,它的任务是_________。 7、土壤水分稍多时,植物的根/冠比______,水分不足时根/冠比_____。植物较大整枝修剪后将暂时抑制______生长而促进______生长。 8、呼吸作用中的氧化酶_________酶对温度不敏_________酶对温度却很敏感,对氧的亲和力强,而______酶和______酶对氧的亲和力较弱。 9、作物感病后,代谢过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概括起来 ⑴_________,⑵__________ , ⑶_________。1、影响气孔扩散速度的内因是()。 A、气孔面积B、气孔周长C、气孔间距D、气孔密度

2、五大类植物激素中最早发现的是(),促雌花是(),防衰保绿的是(),催熟的(),催休眠的是()。 A、ABAB、IAAC、细胞分裂素D、GAE、乙烯 3、植物筛管中运输的主要物质是() A、葡萄糖B、果糖C、麦芽糖D、蔗糖 4、促进需光种子萌发的光是(),抑制生长的光(),影响形态建成的光是()。 A、兰紫光B、红光C、远红光D、绿光 5、抗寒性较强的植物,其膜组分中较多()。 A、蛋白质B、ABAC、不饱和脂肪酸D、饱和脂肪酸 四、是非题:(对用“+”,错用“-”,答错倒扣1分,但不欠分,10分)。()1、乙烯利促进黄瓜多开雌花是通过IAA和ABA的协同作用实现的。 ()2、光合作用和光呼吸需光,暗反应和暗呼吸不需光,所以光合作用白天光反应晚上暗反应,呼吸作用则白天进行光呼吸晚间进行暗呼吸的节律变化。 ()3、种子萌发时,体积和重量都增加了,但干物质减少,因此种子萌发过程不能称为生长。 ()4、细胞分裂素防止衰老是在转录水平上起作用的。 ()5、在栽培作物中,若植物矮小,叶小而黄,分枝多,这是缺氮的象征。 五、问答题(每题10分,30分)

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分/词×10词=15分) 1.生物膜 2.水通道蛋白 3.必需元素 4.希尔反应 5.糖酵解 6.比集转运速率 7.偏上生长 8.脱分化 9.春化作用 10.逆境 二、符号翻译(分/符号×10符号=5分) 1.ER 2.Ψw 3.GOGAT 4.CAM 5.P/O 6.GA 7.LAR 8.LDP 9.SSI 10.SOD 三、填空题(分/空×40空=20分) 1.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三大结构特征是、和。 2.由于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叫做溶质势。溶质势表示溶液中水分潜在的渗透能力的大小,因此,溶质势又可称为。溶质势也可按范特霍夫公式Ψs=Ψπ=来计算。 3.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三方面:(1) 物质的组成成分,(2) 活动的调节者,(3)起作用。 4.类囊体膜上主要含有四类蛋白复合体,即、、、和。由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所以也称类囊体膜为膜。 5.光合链中的电子传递体按氧化还原电位高低,电子传递链呈侧写的形。在光合链中,电子的最终供体是,电子最终受体是。 6.有氧呼吸是指生活细胞利用,将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形成和,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中被氧化的有机物称为。 7.物质进出质膜的方式有三种:(1)顺浓度梯度的转运,(2)逆浓度梯度的转运,(3)依赖于膜运动的转运。 8.促进插条生根的植物激素是;促进气孔关闭的是;保持离体叶片绿色的是;促进离层形成及脱落的是;防止器官脱落的是;使木本植物枝条休眠的是;促进无核葡萄果粒增大的是。 9.花粉管朝珠孔方向生长,属于运动;根向下生长,属于运动;含羞草遇外界刺激,小叶合拢,属于运动;合欢小叶的开闭运动属于运动。 10.植物光周期的反应类型主要有3种:植物、植物和植物。 11.花粉的识别物质是,雌蕊的识别感受器是柱头表面的。 四、选择题(1分/题×30题=30分) 1.一个典型的植物成熟细胞包括。 A.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细胞质、细胞壁和细胞核 C.细胞壁、原生质体和液泡 D.细胞壁、原生质体和细胞膜

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三)

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三)一、名词解释(1.5分/词×10词=15分) 1.细胞程序化死亡 2.根压 3.平衡溶液 4.CO2补偿点 5.呼吸商 6.蚜虫吻针法 7.生长延缓剂 8.光敏色素 9.衰老 10.逆境逃避 二、符号翻译(0.5分/符号×6符号=3分) 1.RNA 2.Ψπ 3.GS 4.Pheo 5.UDPG 6.CTK 三、填空题(0.5分/空×40空=20分)

1.当原生质处于状态时,细胞代谢活跃,但抗逆性弱;当原生质呈状态时,细胞生理活性低,但抗性强。 2.植物的吐水是以状态散失水分的过程,而蒸腾作用以状态散失水分的过程。 3.适当降低蒸腾的途径有:减少、降低及使用等。 4.必需元素中可以与CaM结合,形成有活性的复合体,在代谢调节中起“第二信使”的作用。 5.植物吸收(NH4)2SO4后会使根际pH值,而吸收NaNO3后却使根际pH值。 6.叶绿体基质是进行的场所,它含有还原CO2与合成淀粉的全部酶系,其中酶占基质总蛋白的一半以上。 7.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和反应,其速度非常快,且与度无关。 8.线粒体是进行的细胞器,在其上进行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内则进行三羧酸循环。 9.植物体内的胞间信号可分为两类,即化学信号和物理信号。常见的化学信号:、、等,常见的物理信号有:、、等。 10.促进侧芽生长、削弱顶端优势的植物激素是;加速橡胶分泌乳汁的是;促进矮生玉米节间伸长的是;降低蒸腾作用的是;促进马铃署块茎发芽的是。 11.生长抑制剂和生长延缓剂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干扰茎的分生组织的正常活动,后者则是干扰茎的分生组织的活动。 12.关于光敏色素作用于光形态建成的机理,主要有两种假说:作用假说与调节假说。 13.光周期还影响植物的育性,如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在短日下花粉育,在长日下育。 14.大气污染物进入细胞后积累到一定阈值即产生伤害,危害方式可分为伤害、伤害和伤害三种。 15.引导花粉管定向生长的无机离子是。 四、选择题(1分/题×30题=30分) 1.微体有两种,即。 A.叶绿体和质体B.过氧化物体和乙醛酸体 C.线粒体和叶绿体D.圆球体和溶酶体 2.设根毛细胞的Ψs为-0.8MPa,Ψp为0.6MPa,土壤Ψs为-0.2MPa,这时是。

安全生产管理题库(整理试题)

安全管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与答案 每小题有4个备选答案,在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答案。 1.安全生产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 )。 A.作用 B.保证 C.依据 D.措施 正确答案:B 2.安全是( )。 A.没有危险的状态 B.没有事故的状态 C.舒适的状态 D.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正确答案:D 3、( )年,建设部要求全国四级以上施工企业要在所属的施工现场开展安全达标活动。 A.1981 B.1985 C.1991 D.1995 正确答案:C 4、( )年,建设部《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要求地区和县以上城市成立建筑安全监督机构。 A.1985 B.199l C.1995 D.1998 正确答案:B 5.《关于学习和推广上海市文明工地建设经验的通知》是( )年由建设部发出。 A.1994 B.1995 C.1996 D.1997 正确答案:C 6.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 )。 A.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B.质量第一、安全第一 C.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D.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正确答案:D 7.( )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 A.劳动法 B.产品质量法 C.安全生产法 D.刑法 正确答案:C 8.《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意见提出,到( )年,全国建筑系统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死亡人数和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A.2005 B.2007 C.2010 D.2020 正确答案B 9.《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意见提出,力争到( )年,全国建设系统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有关指标达到或者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A.2005 B.2007 C.2010 D.2020 正确答案:D 10.( )监督,是“群众监督”最基本的监督形式。 A.新闻 B.工会 C.职工代表大会 D.行政 正确答案:B 11.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 )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A.检查 B.监督 C.监理 D.管理 正确答案:D 12、垂直动输机械作业人员、安装拆卸工、爆破作业人员、起重信号工、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A、三级教育 B、、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 C、安全常识培训 D、安全技术交底

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12

植物生理学模拟试卷12 (总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后熟作用6.光敏素 2、水势7.离子的主动吸收 途径8.耐逆性 3、C 3 4.植物激素9.顶端优势 5.生长大周期10.红降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流动镶嵌模型突出了细胞膜的主要结构特点:和。 2.气孔蒸腾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第二步是。 3.赤霉素首先是从引起水稻恶苗病的代谢产物中发现,其合成起始物为。 4.划分植物成花的光周期反应类型的基本标准是临界日长。在长于它的条件下成花的植物属于植物;在短于它的条件下成花的植物属于植物;在任何日长下都可开花的植物属于植物。 5.叶绿素a吸收的红光光谱较叶绿素b的偏向波方向,而在蓝紫光区域偏向波方向。 6.生长素引起的生长反应与生长素浓度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是较低浓度时起作用;较高浓度时起作用。 7.确定矿质元素必需性的三条原则是:,,。 8.高等植物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的四种超大分子复合物是:、、和。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苹果、香蕉、梨、柑桔这四种果实中,哪种属于非跃变型果实 ① 苹果② 香蕉 ③ 梨④ 柑桔 2.( )下列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的组织或器官是: ① 成熟组织② 风干种子 ③ 根毛④ 分生组织与成熟组织 3.( )对生长素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 ① 茎② 芽 ③ 叶④ 根 4.( )大量实验证明,当气孔开放时()。 ① K+从周围细胞进入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中K+浓度比周围细胞

的K+浓度高 ② K+从保卫细胞进入周围细胞,保卫细胞中K+浓度比周围细胞 的K+浓度高 ③ K+从保卫细胞进入周围细胞,保卫细胞中K+浓度比周围细胞 的K+浓度低 ④ K+没有移动 5.( )长日植物天仙子的临界日长是小时,短日植物苍耳的临界日长是小时,现在把两种植物都放在小时日照下,那么它们的成花反应各是什么 ①天仙子开花,苍耳不开花②天仙子不开花,苍耳开花 ③二者都不开花④二者都开花 6.( )在农林业生产中,下述四种作物,哪种需要消除它的顶端优势 ① 烟草② 茶树 ③ 向日葵④ 杉树 7.( )在光补偿点下生长的植物,其干物质变化的情况怎样: ① 增加② 减少 ③ 不变④ 时增时减 9.( )一般情况下,控制种子发芽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是: ① 氧气② 光照 ③ 水分④ 温度 10.( )检验植物细胞死活的简易方法是: ① 质壁分离②染色,如用中性红染色 ③ 测定细胞透性,如离子外渗量④ 以上三者都不是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 膜脂的流动性越小,膜的结构愈稳定,它抵抗低温伤害的能力愈强。 2.( ) 乙烯可促进瓜类植物的雌花分化。 3.( ) 细胞逆着浓度梯度累积离子的过程称为主动吸收。 4.( ) 高产植物都是低光呼吸植物,而低光呼吸植物也是高产植物。 5.( ) 暗期间断效应与光质、光强、照光时相、照光时间长短相关。 6.( ) 植物的向性运动与生长素无关。 7.( ) 束缚水/自由水比值直接影响到植物生理过程的强弱,比值高则原生质呈凝胶状态,代谢活动弱;比值低时原生质呈溶胶态,代谢活动强。 8.( ) 短日植物成花需要一个长于一定长度的临界夜长,越长越有利于成花,理论上说不受光照最有利于成花,只要糖供应充分。 9. ( ) 水的光解和氧释放是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的一部分。

植物生理学实验试题及答案

植物生理学试题及答案1 一、名词 1 渗透势:由于溶质作用使细胞水势降低的值。 2 呼吸商:植物在一定时间内放出的CO2与吸收O2的比值。 3 荧光现象:叶绿素吸收的光能从第一单线态以红光的形式散失,回到基态的现象。 4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以下,使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相等的光强。 5 代谢库:是能够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6 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与激素功能类似,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活性物质。 7 生长:由于细胞分裂和扩大引起的植物体积和重量的不可逆增加。 8 光周期现象: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 9 逆境: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10自由水:在植物体内不被吸附,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一、填空(每空0.5分,20分) 1、缺水时,根冠比(上升)N肥施用过多,根冠比(下降)温度降低,根冠比(上升)。 2、肉质果实成熟时,甜味增加是因为(淀粉)水解为(糖)。 3、种子萌发可分为(吸胀)、(萌动)和(发芽)三个阶段。 4、光敏色素由(生色团)和(蛋白团(或脱辅基蛋白))两部分组成,其两种存在形式是(Pr)和(Pfr)。 5、根部吸收的矿质元素主要通过(导管)向上运输。 6、植物细胞吸水有两种方式,即(渗透吸水)和(吸胀吸水)。 7、光电子传递的最初电子供体是(H2O),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 )。 8、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大类。 9、种子成熟时,累积磷的化合物主要是(植酸或非丁)。 三.选择(每题1分,10分)ABCCB ACBCB 1、植物生病时,PPP途径在呼吸代谢途径中所占的比例()。 A、上升; B、下降; C、维持一定水平 2、对短日植物大豆来说,北种南引,要引 ( )。 A、早熟品种; B、晚熟品种; C、中熟品种 3、一般植物光合作用最适温度是()。A、10℃; B、35℃; C.25℃ 4、属于代谢源的器官是()。 A、幼叶; B.果实; C、成熟叶 5、产于新疆的哈密瓜比种植于大连的甜,主要是由于()。 A、光周期差异; B、温周期差异; C、土质差异 6、交替氧化酶途径的P/O比值为()。A、1; B、2; C、3 7、IAA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式是( )。 A、只有极性运输; B、只有非极性运输; C、既有极性运输又有非极性运输 8、()实验表明,韧皮部内部具有正压力,为压力流动学说提供了证据。 A、环割; B、蚜虫吻针; C、伤流 9、树木的冬季休眠是由()引起的。A、低温; B、缺水; C、短日照 10、用红光间断暗期,对短日植物的影响是( )。 A、促进开花; B、抑制开花; C、无影响 四、判断正误(每题1分,10分)×√√×√××√×× 1. 对同一植株而言,叶片总是代谢源,花、果实总是代谢库。()

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五)

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1.植物生理学2.萎蔫3.无土栽培4.光呼吸5.氧化磷酸化6.第二信使7.生命周期8.去春化作用9.偏向受精10.植物抗逆性 三、填空题(0.5分/空×40空=20分) 1.原生质体包括、和。 2.植物细胞处于初始质壁分离时,压力势为,细胞的水势等于其。当吸水达到饱和时,细胞的水势等于。 3.离子通道是质膜上构成的圆形孔道,横跨膜的两侧,负责离子的向跨膜运输,根据其运输方向可分为、两种类型。 4.非环式电子传递指中的电子经PSⅡ与PSⅠ一直传到的电子传递途径。假环式电子传递的电子的最终受体是。 5.C3途径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全过程分为、和三个阶段。6.高等植物的无氧呼吸随环境中O2的增加而,当无氧呼吸停止时,这时环境中的O2浓度称为无氧呼吸。 7.若细胞内的腺苷酸全部以ATP形式存在,能荷为。若细胞内的腺苷酸全部以ADP 形式存在,能荷为。 8.光合同化物在韧皮部的装载要经过三个区域:即(1)光合同化物区,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2)同化物区,指小叶脉末端的韧皮部的薄壁细胞;(3)同化物区,指叶脉中的SE-CC。 9.蛋白质磷酸化以及去磷酸化分别是由一组蛋白酶和蛋白酶所催化的。10.在分生组织内,细胞分裂的方向,即分裂面的位置对组织的生长和器官的形态建成就显得十分重要。当进行分裂时,就促使植物器官增粗;而进行分裂时,就促使植株长高,叶面扩大,根系扩展。 11.植物成花诱导中,感受光周期诱导和感受低温的部位分别是和。 12.引起种子休眠的原因主要有、和。 13.植物对高温胁迫的适应称为性。高温对植物的危害首先是蛋白质的,其次是的液化。 14.逆境是指对植物生存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根据环境因素种类的不同又可将逆境分为因素逆境和因素逆境等类型,植物对逆境的忍耐和抵抗能力叫植物的性。 15.请写出植物激素的前体,⑴为色氨酸,⑵为,⑶为,⑷为,⑸为。 四、选择题:1.一般说来,生物膜功能越复杂,膜中的种类也相应增多。 A.蛋白质B.脂类C.糖类D.核酸 2.下列哪个过程不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 A.导管形成B.花粉败育C.冻死D.形成病斑 3.植物分生组织的吸水依靠。 A.吸胀吸水B.代谢性吸水 C.渗透性吸水D.降压吸水 4.水分在根或叶的活细胞间传导的方向决定于。 A.细胞液的浓度B.相邻活细胞的渗透势梯度 C.相邻活细胞的水势梯度D.活细胞水势的高低 5.用植物燃烧后的灰分和蒸馏水配成溶液培养同种植物的幼苗,该幼苗不能健康生长,不久就出现缺素症。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植物即可恢复生长。 A.磷酸盐B.硝酸盐C.硫酸盐D.碳酸盐 6.NO3-被根部吸收后。 A.全部运输到叶片内还原 B.全部在根内还原 C.在根内和叶片内均可还原 D.在植物的地上部叶片和茎杆中还原 7.油菜心叶卷曲,下部叶片出现紫红色斑块,渐变为黄褐色而枯萎。生长点死亡,花蕾易脱落,主花序萎缩,开花期延长,花而不实,是缺少元素? A.钙 B.硼 C.钾 D.锌 8.要测定光合作用是否进行了光反应,最好是检查:。 A.葡萄糖的生成B.ATP的生成C.氧的释放D.CO2的吸收

植物生理学实验考试试题

植物生理学实验考试试 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植物生理学实验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标准曲线:用标准溶液制成的曲线。先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在溶液吸收最大波长下, 逐一测定吸光度,然后用坐标纸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 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 若被测物质对光的吸收符合光的吸收定律, 必然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即标准曲线。 4、氮素代谢:氮素及含氮的活体物质的同化异化和排泄,总称为氮素代谢。 5、淀粉酶:是水解淀粉和糖原的酶类总称。 6、真空渗入:指将叶片打孔放入注射器中,加水浸没,排出空气后用手指堵住前端小孔,同时把活塞向外抽拉,即可造成减压而排出组织中的空气,轻放活塞,水液即进入组织的方法。 7、离心技术:是根据物质颗粒在一个离心场中的沉降行为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分离细胞器和生物分子大分子物质必备的手段之一,也是测定某些纯品物质的部分性质的一种方法。 8、电泳:各种生物大分子在一定 pH 条件下,可以解离成带电荷的颗粒,这种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相反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9、同工酶:凡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分子结构和带电性质不同的一组酶称为同工酶 10、迁移率: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泳动速度。 11、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一种人工合成凝胶,是以丙烯酰胺为单位,由甲叉双丙烯酰胺交联成的,经干燥粉碎或加工成形制成粒状,控制交联剂的用量可制成各种型号的凝胶。 2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普遍存在动植物体内的一种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的酶。 21、硝酸还原还原酶:是植物氮素同化的关键酶,它催化植物体内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 22、诱导酶:又称适应酶,指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诱导生成的酶。如硝酸还原酶可为 NO3-所诱导生成。 二、填空: 1、测定植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时,绘制标准曲线是标准蛋白质浓度为横坐标,以吸光值为纵坐标。 2、常用的测定植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Folin-酚试剂法(Lowry 法) 、双缩脲法、考马斯亮蓝法和紫外吸收法。 4、用滴定法测 Vc 含量时,若样品本身带有颜色,则需先将样品用草酸处理。 5、测定淀粉酶活性时,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DNS)的作用是与还原糖显色生成棕红色的 3-氨基-5-硝基水杨酸和终止酶活性。 6、在测定淀粉酶的活性时:α-淀粉酶不耐_酸_,β-淀粉酶不耐_热_。

印刷试题整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印刷运行适性:保证印刷正常进行,纸和纸板应具备的性能。 2印刷适性:获得预期的印刷效果,纸和纸板应具备的性能,是所有影响印刷品质量的纸张性能的总称。 3印刷平滑度:印刷压力作用下纸张的平滑度。 4表观平滑度:纸张自由状态下的纸张的平滑度为表观平滑度 5 PPR值:PPS=2μm时的压力称为需用印刷压力,简称PPR值。6油墨接受性; 纸张表面在印刷过程中,在印刷机上压印瞬间接受转移油墨的能力。 7纸张吸墨性:指纸张对油墨的吸收能力,或者说是油墨对纸张的渗透能力。 8印刷堆墨:指油墨堆积在橡皮布、印版和墨辊上,油墨传递和转移性能不良,使印刷品墨色模糊、发虚等。 9平衡水分:所谓平衡水分,就是当存放的纸张其吸湿速率与脱湿速率相等、并保持动态平衡时,该纸张所含有的水分便叫 做平衡水分。 10相对湿度:是指lm3空气中实际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与同温度下饱和状态时所含水蒸气质量的百分比 11饱和湿度::是指空气中能够含有最大限度的水蒸气的数量。 12绝对湿度:是指lm3空气中实际所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 13露点温度:空气在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也就是空气开始出露水(结露)的临界温度。

14自然调湿:把纸张放在与车间相同相对湿度下,使纸张达到平衡,但印刷时每印一次纸张吸湿一次,变形一次。 15强制调湿:先把纸张放在高于车间8%相对湿度下达到平衡,再放在车间里平衡,这样纸张经过吸湿和解湿后再吸水的 敏感性降低,使纸张相对稳定,变形较小。 16白纸光泽度:它是用纸张在一定角度下的镜面反射率与标准黑玻璃在同样角度下的镜面反射率之比来表示的。即把标准黑 玻璃的镜面反射率规定为100%,记为100度,纸张镜面 反射率为标准黑玻璃镜面反射率的百分比,记为多少度。17反差光泽度:又称对比光泽,是物体镜面反射量(S)与总反射光量 (D)之比。 18镜面光泽度:物体表面镜面反射光量(S)与入射光量(I)之比。 19应力松弛:如果纸张的变形保持一定,应力将随时间而减少,这种现象称之为应力松弛。 20蠕变:连续施加力于纸条上,在开始时,纸张是纯粹的弹性体,在发生了1%一2%的变形以后,开始产生流动性。如果负 荷保持不变,纸张无限地流动,直到发生裂断。这种滞延流 动,叫做蠕变。 21应力:指物质为了抵抗外力,而在单位面积上发生的内力(N/m2)22油墨的粘度:指油墨流动时的黏滞程度,它是表征油墨流体流动的阻力(或内摩擦力)大小的指标。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专项训练试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试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找出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在下面的( )里画“△”。(每题 3分,共 6 分) 1. 2. 二、填一填。(每空 2 分,共 20 分) 1.下面是东方商厦各楼层经销商品的布局表。 楼层一楼二楼三楼四楼 经销商品食品家用电器服装家具 王阿姨要买一台吸尘器和一个茶几,她应该分别到( )楼和 ( )楼。 2. 这 7 只动物可以按( )和( )分两类。 3. 这些图形可以按( )去分,也可以按( )去分。

4. 图中人物可以按( )去分,也可以按( )去分。 5.填序号。 水果有( ),蔬菜有( )。 三、快乐的课外活动。(1 题 8 分,2 题 4 分,共 12 分) 1.按活动项目分一分、涂一涂。

2.如果把这些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填一填。 四、图片中的水果分一分。(1 题 18 分,2 题 6 分,共 24 分) 1.按水果的种类分一分,在下面涂一涂、填一填。 一共( )个,( )最多,( )最少。 橘子比桃多几个? 桃比苹果少几个?

2.按卡片的形状分一分,在下面涂一涂、填一填。 五、下面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交通工具调查情况。(1 题 10 分,5 题 4分,其余每题 2 分,共 20 分) 1.根据上图填写下表。 2.最喜欢( )的同学最多。 3.最喜欢( )的同学最少。 4.最喜欢坐飞机的比最喜欢坐火车的多( )人。 5.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六、图形世界。(1 题 14 分,2 题 4 分,共 18 分) 1.按形状分一分,涂一涂。 2.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把分组的结果表示出来。

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四资料

学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四) 一、名词解释(1.5分/词×10词=15分) 1.细胞全能性2.蒸腾效率3.离子颉颃4.光合链5.能荷调节6.化学信号 7.激素受体8.组织培养9.光周期诱导10.单性结实 三、填空题(0.5分/空×40空=20分) 1.一般在粗糙型内质网中主要合成,而光滑型 内质网中主要合成糖蛋白的寡糖链 和。 2.植物从叶尖、叶缘分泌液滴的现象称为,它 是存在的体现。) 3.气孔开放时,水分通过气孔扩散的速度与小孔的成正比,不与小孔的成正比。 4.植物叶片缺铁黄化和缺氮黄化的区别是,前者症状首先表现在 叶而后者则出现在叶。 5.一个“光合单位”包含多少个叶绿素分子?这要依据其执行的功能而定。就O的释放和CO的同化而言,光合单位为;22 就吸收一个光量子而言,光合单位为;就传递一个电子而言,光合单位为。 6.糖酵解途径可分为下列三个阶段:⑴己糖,

⑵己糖,⑶丙糖。7.在完全有氧呼吸的条件下,CHO的呼吸商6612为。若以脂肪作为呼吸底物时呼吸商则大 于。 8.以小囊泡方式进出质膜的膜动转运包括, 和 三种形式。 9.诱导α-淀粉酶形成的植物激素是;延缓 叶片衰老的是;促进休眠的 是;打破芽和种子休眠的 是;能使子房膨大,发育成无籽果实的是。 10.光敏色素有两种可以互相转化的形式:吸收红光(R)的型(最大吸收峰在红光区的660nm)和吸收远红光(FR)的 型(最大吸收峰在远红光区的730nm)。型是生理钝 化型,型是生理活化型。 11.花的某一器官位置被另一类器官替代,如花瓣部位被雄蕊替代,这种遗传变异现象称之为花发育的。 仅供学习与参考. 学习资料 12.被子植物存在两种自交不亲和系统,其中配子体自交不亲和发生

植物生理学试题

黄山学院200 -200 学年度第一学期 《植物生理学》(本科)期末试卷(1)(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6分) 1. 逆境 2. 单性结实 3. 春化作用 4. 组织培养 5. 光形态建成 6. 植物激素 7. 细胞信号转导 8. 共质体 二、填空(每空0.5分,共21分) 1. 樟脑是_________ 化合物;赤霉素是_________ 化合物,杜仲胶、橡胶是_ ________ 化合物。 2.EMP 途径发生于 ,PPP 途径发生于 ,酒精发酵发生 于 ,TCA 循环发生于 中。 3.一般来说,高等植物固定CO 2有 、 、 等 途径。 4.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有4种方式,分别为 _ 、 、 和 。 5.常用来表示蒸腾作用的指标为 、 和 。 6.硝酸还原酶分子中含有_ 、 、 。 7.如果呼吸底物为糖类,同时又完全氧化,呼吸商为 。 8.卡尔文循环的CO 2受体是 、形成的第一个产物是 、形成 的第一个糖类是 。 9.在植物体中,含量居有机化合物第二位的是_ _,仅次于纤维素。 10.韧皮部装载过程有2条途径: 和 。 11.蛋白质磷酸化与脱磷酸化分别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催化完成。 12.高等植物生长素合成途径有三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13.光敏色素调节的反应类型中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理激活型, ________________ 是生理失活型。 14.种子萌发必须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5.要想使菊花提前开花可对菊花进行_______________处理,要想使菊花延迟开花,可对 菊花进行_______________处理。 16.未成熟的柿子之所以有涩味是由于细胞液内含有_______________。 ----------------------------------------装--------------------------------------订-------------------------------------线----------------------------------------------------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了解某型导弹杀伤力的情况应使用全面调查 B.一组数据3、6、6、7、9的众数是6 C.从2000名学生中选2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容量为2000 D.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是S2甲=0.3,S2乙=0.4,则乙的成绩更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方差的意义以及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众数的定义分别分析得出答案. 【详解】 A、了解某型导弹杀伤力的情况应使用抽样调查,故此选项错误; B、一组数据3、6、6、7、9的众数是6,正确; C、从2000名学生中选2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容量为200,故此选项错误; D、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是S2甲=03,S2乙=0.4,则甲的成绩更稳定,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方差的意义,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众数的定义,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 2.为了测算一块600亩试验田里新培育的杂交水稻的产量,随机对其中的10亩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检测,在这个问题中,数字10是() A.个体 B.总体 C.样本容量 D.总体的样本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总体: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一个样本包括的个体数量叫做样本容量可得答案. 【详解】 为了测算一块600亩试验田里新培育的杂交水稻的产量,随机对其中的10亩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检测,在这个问题中,数字10是样本容量,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关键是掌握定义. 3.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普查方式的是()

一年级数学下-分类整理练习题

《分类与整理》同步测试(第1课时) 一、把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圈上。 考查目的:学会把一些常见的物品进行分类。 答案:第①小题:小花;第②小题:蛋糕;第③小题:西瓜 解析:第①小题:小花是植物,其它三样是交通工具;第②小题:蛋糕是食品,其它三样是动物;第③小题:西瓜是水果,其它三样属于服装类。 二、我会连。 考查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分类的理解。

答案:蔬菜:辣椒、胡萝卜、白菜、南瓜、西红柿;水果:菠萝、葡萄、火龙果、草莓、香蕉。 解析:略。 三、整理卡片。

考查目的:按给定的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急速的巩固练习,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计数。 答案:第(1)小题:青蛙卡片4张,小鸟卡片5账,奶牛卡片1张;第(2)小题:正方形卡片3张,圆形卡片4张,三角形卡片3张。 解析:略。 《分类与整理》同步测试(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高雪祝 一、分一分。 (1)将这些物品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把分组的结果表示出来。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考查目的:让学生自选标准将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出来。 答案:这些物品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用品,有橡皮、铅笔、地球仪、尺子、书、铅笔刨、文具盒;另一类是生活用品,有梳子、毛巾、吹风机、镜子、牙膏、牙刷。 解析:虽然自定义分类标准比较抽象,但由于这些物品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难度应不大。 二、下面是动物园里集中动物的数量。 (1)动物园里,()最多,()最少。 (2)小猴比梅花鹿多多少只?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考查目的:让学生直接根据简单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的作用。 答案:第(1)小题:猴子最多,熊猫最少。第(2)小题:18-9 = 9(只)。第(3)小题:略。 解析:引导学生学会看简单统计图,知道上面一行的动物和下面一行相对应的数是表示它的数量。 三、下面是今年2月份的天气情况。 (1)数一数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2)根据上面数出的结果涂格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