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音增强算法综述

语音增强算法综述

语音增强算法综述
语音增强算法综述

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图像压缩编码方法综述 概述: 近年来,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使得人 们所面对的各种数据量剧增, 数据压缩技术的研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图像压缩编码就是在满足一定保真度和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对图像数据进行变换、编码和压缩,去除多余的数据以减少表示数字图像时需要的数据量,便于 图像的存储和传输。即以较少的数据量有损或无损地表示原来的像素矩阵的技术,也称图像编码。 图像压缩编码原理: 图像数据的压缩机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图像中存在大量冗余度可供压缩;二是利用人眼的视觉特性。 图像数据的冗余度又可以分为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 和视觉冗余几个方面。 空间冗余:在一幅图像中规则的物体和规则的背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时间冗余:电视图像序列中相邻两幅图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 结构冗余和知识冗余:图像从大面积上看常存在有纹理结构,称之为结构 冗余。 视觉冗余:人眼的视觉系统对于图像的感知是非均匀和非线性的,对图像 的变化并不都能察觉出来。 人眼的视觉特性: 亮度辨别阈值:当景物的亮度在背景亮度基础上增加很少时,人眼是辨别 不出的,只有当亮度增加到某一数值时,人眼才能感觉其亮度有变化。人眼刚 刚能察觉的亮度变化值称为亮度辨别阈值。 视觉阈值:视觉阈值是指干扰或失真刚好可以被察觉的门限值,低于它就 察觉不出来,高于它才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统计值。 空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是指对一幅图像相邻像素的灰度和细节的分辨力,视觉对于不同图像内容的分辨力不同。 掩盖效应:“掩盖效应”是指人眼对图像中量化误差的敏感程度,与图像 信号变化的剧烈程度有关。 图像压缩编码的分类: 根据编码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损耗可将图像编码分为: 无损压缩:又称为可逆编码(Reversible Coding),解压缩时可完全回复原始数据而不引起任何失真; 有损压缩:又称不可逆压缩(Non-Reversible Coding),不能完全恢复原始数据,一定的失真换来可观的压缩比。 根据编码原理可以将图像编码分为: 熵编码:熵编码是编码过程中按熵原理不丢失任何信息的编码。熵编码基

图像压缩方法综述

* 2006-06-09收到,2006-10-10改回 **安晓东,女,1967年生,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文章编号:1003-5850(2006)12-0024-03 图 像 压 缩 方 法 综 述 A Summarization of Image Compression Methodology 安晓东1,2 陈 静3 (1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100081) (2山西省人事考试中心 太原 030006) (3中北大学 太原 030051)【摘 要】图像压缩是图像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压缩方法也在不断涌现。论述了各个常用图像压缩方法的算法及应用情况,着重研究了预测编码和分形压缩方法。有机结合所介绍的压缩算法能解决很多图像处理问题,介绍的图像压缩方法也可供研究人员参考。【关键词】图像压缩,预测编码,分形压缩 中图分类号:T P 391.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mage co mpr ession is t he impor tant part of im age pr ocessing.Wit h the dev elo pm 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y,mor e and mo re compr essing m et hods have come for th .T his paper discusses many com mon imag e compr ession alg or ithms and it's a pplica-tio n,fo cuses o n the pr edictive enco ding and fr act al co mpressio n methods.It can so lv e lots of image pr o cessing pro blems by these methods,w hich may g iv e a hand to other resear cher s. KEYWORDS imag e co mpression ,pr edictiv e co ding ,fr actal compressio n 众所周知,在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对多媒体信息巨大数据量所进行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其中,数据量最大的是数字视频数据。例如,1幅640*480中等分辨率的彩色图像,其数据量大约为0.92M B 。这么大的图像,传输速度以平均4k /s 估算,完整地传输这幅图需要230s,也就是接近4min 。假设是可视电话,或者数字广播电视,以每秒播放30帧计算,一张光盘里只能存放24s 的视频信息,更不用说在网络上传输的效果了。同时大数据量的图像信息也会给存储器的存储容量,通信干线信道的带宽,以及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增加极大的压力。单纯靠增加存储器容量,提高信道带宽以及计算机的处理速度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图像压缩方法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1 图像压缩方法研究现状 图像压缩已研究了几十年,提出了诸如DPCM 、DCT 、VQ 等压缩方法,并已出台了基于DCT 等技术的国际压缩标准,如JPEG 、M PEG 、H.261等。人们逐渐发现了这些方法的许多缺点:比如高压缩比时图像出现严重的方块效应、人眼视觉系统的特性不易被引入到压缩算法中等等。目前,许多人正在致力于第二代图像编码技术的研究。第一代图像编码技术(以JPEG 为代表)是指以信息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为理论基础,旨在去除图像数据中的线性相关性的一类编码技 术。这类技术去除客观和视觉的冗余信息的能力已接近极限,其压缩比不高(20:1左右)。而第二代图像编码技术是指不局限于SH ANNON 信息论的框架,要求充分利用人的视觉生理心理特性和图像信源的各种特性,能获得高压缩比的一类编码技术。这其中以小波变换编码、分形编码和模型基编码最具有代表性,也很有可能成为新一代国际图像压缩标准的核心理论。 2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国际标准化协会(ISO )、国际电子学委员会(IEC )、国际电信协会(IT U )等国际组织,于90年代领导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如JPEG 、H .261、H .263、M PEG -1、MPEG -2、MPEG -4等等。这些标准已在数字电视、多媒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 。2.1 JPEG JPEG(Joint Pho to Graphic Ex perts Gro up)是联合图像专家组的英文缩写。JPEG 主要是针对静止图像的压缩编码标准,但是在电视图像序列的帧内压缩中也常采用JPEG,是一个适用范围广泛的通用标准。2.2 MPEG M PEG(M oving Pictures Ex pert Gr oup)是ISO 和IEC 两个国际组织的联合技术委员会领导下的运动图像专家组的英文缩写。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M PEG 专家组制定了M PEG 系列标准。主要包括M PEG -1,M PEG-2,MPEG-3,M PEG-4。 ?24?(总774) 图像压缩方法综述2006年

jpeg编码原理

一、JPEG算法概要 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是一个由ISO和IEC两个组织机构联合组成的一个专家组,负责制定静态的数字图像数据压缩编码标准,这个专家组开发的算法称为JPEG算法,并且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因此又称为JPEG标准。JPEG是一个适用范围很广的静态图像数据压缩标准,既可用于灰度图像又可用于彩色图像。 JPEG专家组开发了两种基本的压缩算法,一种是采用以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DCT)为基础的有损压缩算法,另一种是采用以预测技术为基础的无损压缩算法。使用有损压缩算法时,在压缩比为25:1的情况下,压缩后还原得到的图像与原始图像相比较,非图像专家难于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VCD 和DVD-Video电视图像压缩技术中,就使用JPEG的有损压缩算法来取消空间方向上的冗余数据。为了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压缩比,近年来JPEG专家组正在制定JPEG2000标准,这个标准中将采用小波变换(Wavelet)算法。 JPEG压缩是有损压缩,它利用了人的视角系统的特性,使用量化和无损压缩编码相结合来去掉视角的冗余信息和数据本身的冗余信息。 压缩编码大致分成三个步骤: 1、使用正向离散余弦变换(Forwar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FDCT)把空间域表示的图变换成频率域表示的图。 2、使用加权函数对DCT系数进行量化,这个加权函数对于人的视觉系统是最佳的。 3、使用霍夫曼可变字长编码器对量化系数进行编码。 译码或者叫做解压缩的过程与压缩编码过程正好相反。 JPEG算法与彩色空间无关,因此“RGB到YUV变换”和“YUV到RGB变换”不包含在

图像压缩编码实验报告

图像压缩编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关数字图像压缩的基本概念,了解几种常用的图像压缩编码方式; 2.进一步熟悉JPEG编码与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的原理及含义; 3.掌握编程实现离散余弦变换(DCT)变换及JPEG编码的方法; 4.对重建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 二、实验原理 1、图像压缩基本概念及原理 图像压缩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增加传输速度。图像压缩的理想标准是信息丢失最少,压缩比例最大。不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无损压缩,无损压缩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压缩比;损失图像质量的压缩称为有损压缩,高的压缩比是以牺牲图像质量为代价的。压缩的实现方法是对图像重新进行编码,希望用更少的数据表示图像。应用在多媒体中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从压缩编码算法原理上可以分为以下3类: (1)无损压缩编码种类 哈夫曼(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行程(RLE)编码,Lempel zev编码。(2)有损压缩编码种类 预测编码,DPCM,运动补偿; 频率域方法:正交变换编码(如DCT),子带编码; 空间域方法:统计分块编码; 模型方法:分形编码,模型基编码; 基于重要性:滤波,子采样,比特分配,向量量化; (3)混合编码 JBIG,H.261,JPEG,MPEG等技术标准。 2、JPEG 压缩编码原理 JPEG是一个应用广泛的静态图像数据压缩标准,其中包含两种压缩算法(DCT和DPCM),并考虑了人眼的视觉特性,在量化和无损压缩编码方面综合权衡,达到较大的压缩比(25:1以上)。JPEG既适用于灰度图像也适用于彩色图像。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DCT变换的顺序式模式,又称为基本系统。JPEG 的压缩编码大致分

语音增强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语音增强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目录 目 录 ..................................................................... ............................................................ I 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 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I 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 书 ...................................... 错误~未定义书签。II 河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 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IV 摘 要 ..................................................................... .................................................................. I Abstract ........................................................... ....................................................................... I 1 引 言 ..................................................................... .. (1) 2 语音增强算法概 述 ..................................................................... (1)

语音识别技术文献综述

语音识别技术综述 The summarization of speech recognition 张永双 苏州大学 摘要 本文回顾了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语音识别系统的结构、分类及基本方法,分析了语音识别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音识别;特征;匹配 Abstact This article review the courses of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summarize the structure,classifications and basic methods of 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 and analyze the direction and the issues which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ay confront with. Key words: speech recognition;character;matching 引言 语音识别技术就是让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的高技术。语音识别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领域有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概率论和信息论、发声机理和听觉机理、人工智能等等,甚至还涉及到人的体态语言(如人民在说话时的表情手势等行为动作可帮助对方理解)。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例如相对于键盘输入方法的语音输入系统、可用于工业控制的语音控制系统及服务领域的智能对话查询系统,在信息高度化的今天,语音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已成为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 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开始二十世纪50年代。1952年,AT&Tbell实验室的Davis等人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识别十个英文数字发音的实验系统:Audry系统。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算法概述

- 29 -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算法概述 丁 猛 (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 【摘 要】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技术是将阵列信号处理与语音信号处理相结合,利用语音信号的空间相位信息对语音信号进行增强的一种技术。文章介绍了各种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基本算法,概述了各算法的基本原理,并总结了各算法的特点及其所适用的声学环境特性。 【关键词】麦克风阵列;阵列信号处理;语音增强 【中图分类号】TN9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11)03-0029-02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语音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沟通不可缺少的方式。近年来,虽然数据通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语音通信仍然是现阶段的主流,并在通信行业中占主导地位。在语音通信中,语音信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周围环境和传输媒介的外部噪声、通信设备的内部噪声及其他讲话者的干扰。这些干扰共同作用,最终使听者获得的语音不是纯净的原始语音,而是被噪声污染过的带噪声语音,严重影响了双方之间的交流。 应用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的麦克风阵列能够充分利用语音信号的空时信息,具有灵活的波束控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高的信号增益与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特点,逐渐成为强噪声环境中语音增强的研究热点。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许多科学家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已经应用到一些实际的麦克风阵列系统中,这些应用包括视频会议、语音识别、车载声控系统、大型场所的记录会议和助听装置等。 文章将介绍各种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算法的基本原理,并总结各个算法的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常见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 1.基于固定波束形成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 固定波束形成技术是最简单最成熟的一种波束形成技术。1985年美国学者Flanagan 提出采用延时-相加(Delay-and-Sum)波束形成方法进行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该方法通过对各路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添加合适的延时补偿,使得各路输出信号在某一方向上保持同步,并在该方向的入射信号获得最大增益。此方法易于实现,但要想获取较高的噪声抑制能力则需要增加麦克风数目,然而对非相干噪声没有抑制能力,环境适应性差,因此实际中很少单独使用。后来出现的微分麦克风阵列(Differential Microphone Arrays)、超方向麦克风阵列(Superairective Microphone Arrays )和固定频率波束形成(Frequency-Invariant Beamformers) 技术也属于固定波束形成。 2.基于自适应波束形成器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 自适应波束形成是现在广泛使用的一类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最早出现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是1972年由Frost 提出的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inearly Constrained Minimum Variance,LCMV)自适应波束形成器。其基本思想是在某方向有用信号的增益一定的前提下,使阵列输出信号的功率最小。在线性约束最小方差自适应波束形成器的基础上,1982年Griffiths 和Jim 提出了广义旁瓣消除器(Generalized Sidelobe Canceller, GSC),成为了许多算法的基本框架(图1)。 图1 广义旁瓣消除器的基本结构 广义旁瓣消除器是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即带噪声的语音信号同时通过自适应通道和非自适应通道,自适应通道中的阻塞矩阵将有用信号滤除后产生仅包含多通道噪声参考信号,自适应滤波器根据这个参考信号得到噪声估计,最后由这个被估计的噪声抵消非自适应通道中的噪声分量,从而得到有用的纯净语音信号。 如果噪声源的数目比麦克风数目少,自适应波束法能得到很好的性能。但是随着干扰数目的增加和混响的增强,自适应滤波器的降噪性能会逐渐降低。 3.基于后置滤波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 1988年Zelinski 将维纳滤波器应用在麦克风阵列延时—相加波束形成的输出端,进一步提高了语音信号的降噪效果,提出了基于后置滤波的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图2)。基于后置滤波的方法在对非相干噪声抑制方面,不仅具有良好的效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时变的声学环境。它的基本原理是:假设各麦克风接收到的目标信号相同,接收到的噪声信号独立同分布,信号和噪声不相关,根据噪声特性, 【收稿日期】2010-12-30 【作者简介】丁猛(1983-),男,海军医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基本语音增强方法

基本语音增强方法概述 摘要:语音增强是当今语音处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当今比较普遍的几种基于人耳掩蔽阈值的语音增强方法:谱减法,维纳滤波法,子空间方法等,并对它们的优缺点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语音增强、人耳掩蔽、谱减法、维纳滤波、子空间 现今时代的主流步伐将我们带向自动化方向,语音识别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经开发出好几款语音识别软件,但是如何较为精确地实现人耳的掩蔽效应下的语音增强,仍是大家着重解决的问题。它的首要目标就是在接收端尽可能从带噪语音信号中提取纯净的语音信号,改善其质量。目前已经出现了谱减法等一系列较为普遍的方法。本文将对这几种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一、语音的特性 语音信号是一种非平稳、时变的随机过程,其产生过程与发声器官的运动紧密相关。而发声器官的状态变化速度比声音振动的速度要缓慢得多,因此语音信号可以认为是短时平稳的。在一段短时间内其特性基本保持不变即相对稳定,从而可以应用平稳随机过程的分析方法来处理语音信号,并可以在语音增强中利用短时频谱的平稳特性。 人耳在嘈杂的环境中,仍然能够清晰地听到自己想听的内容,一个较弱的声音(被掩蔽音)的听觉感受被另一个较强的声音(掩蔽音)影响的现象称为人耳的“掩蔽效应”。被掩蔽音单独存在时的听阈分贝值,或者说在安静环境中能被人耳听到的纯音的最小值称为绝对闻阈。在进行机器语音识别的时候,由于干扰信号和目标信号的强度差别不大,导致机器无法识别。这时语音增强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二、时域方法 此类方法主要依赖于语音生成模型(例如AR模型)的使用,需要提取模型参数(如基音周期、LPC系数等),经常使用迭代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如果实际噪声或语音与模型有较大的差别,或者由于某些原因使得提取语音参数较困难,则这方法较容易失败。这类方法常用到一些滤波器,如梳状滤波器、维纳滤波器、卡尔曼滤波器等。 (1)经典的维纳滤波法是根据Winer-Hopf 积分方程求出纯语音和混合音

语音压缩编码的发展和应用

语音压缩编码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为了满足数字通信及其它商业应用的需求,语音压缩编码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介绍了目前语音压缩编码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CVSD)、小波分析、多脉冲激励线性预测编码、散布脉冲码激励线性预测(DP-CELP)、多重脉冲散布非均匀代数码本激励线性预测(MPD-USACELP)、波形内插(WI)、线谱对(频率)(LSP)的量化。对以上算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介绍了其中一些算法在DSP上的实时实现。 关键词:语音压缩编码:线性预测(LP);波形内插;DSP;语音编码 ;波形编码 ;参数编码 ;混合编码 ;编码标准 Abstract: In order to satisfy demands of the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commercial apphcations, the speech compression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The pres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speech compression techn ology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CVSD,wavelet an alysis an d its application to speech coding, MPLPC, DP—CELP, MPD-USACELP,、Ⅳ1 an d quan tification of LSF.Th ese algorithms are an alyzed an d compared.Th eir characteristics an d applicable scopes are summarized. Some algorithms apphed to DSP are also introduced. Key words:Speech compression coding;LP;waveform interpolation;DSP;voice coding;waveform coding;parametric coding;hybrid coding;Coding Standard 前言:近30 年来, 通信技术一直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编码技术日臻完善,高质量、低速率的语音编码算法纷纷出现, 各国相继成立了一些国际通信标准化组织, 及时地制定专门的通信编码标准, 语音编码技术的发展也体现在这些不断制定的标准中。由于实现方式的不同, 语音压缩编码技术种类很多, 一直向着高质低速方向发展, 并出现了不少令人振奋的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道资源显得更加宝贵, 为了在有限的信道内进行更多的信息传输, 必须对语音信号进行压缩。语音信号能够压缩的基本依据是语音信号中存在的冗余和人类的听觉感知机理。语音信号存在多种多样的冗余, 可分别从时间域和频率域描述。从时间域分析: 幅度的非均匀分布, 即语音中的小幅度样本出现的概率高, 信息主要集中在低功率上;采样数据间的相关, 相邻的语音信号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 当采样率为8 kHz 时, 相邻样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85, 如果采样率提高, 相关性将更强; 周期间的相关, 浊音语音段具有准周期性, 反映在波形上出现图形的重复, 即信息冗余; 语音间隙, 实际语音通信中, 存在通话间隙, 通话分析表明, 全双工话路的典型效率约为通话时间的40%, 即静止系数为0.6;长时自相关, 除了本间、同期间的相关外, 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上, 语音信号也存在相关, 统计表明, 8 kHz 采样时的平均相关系数高达0.9。从频率域分析: 非均匀的长时功率谱密度, 从相当长的时间内统计平均, 语音信号的功率谱呈现强烈的非平坦性, 这说明语音信号对给定的

多通道语音增强方法简介

多通道语音增强方法简介 【摘要】由于多麦克风越来越多地部署到同一个设备上,基于双麦克风和麦克风阵列的多通道语音增强研究有了较大的应用价值。介绍了自适应噪声对消法、FDM等双通道语音增强方法和波束形成、独立分量分析等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方法,对各个方法的原理、发展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对多通道语音增强深入研究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语音增强;双通道;麦克风阵列;波束形成 1.引言 语音是人们通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噪声,混入噪声的语音会使人的听觉感受变得糟糕,甚至影响人对语音的理解。在语音编码、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等系统中,噪声也会严重影响应用的效果。语音增强成为研究的一个问题,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语音增强模型 按照采集信号的麦克风数量分类,语音增强方法可被分为单通道(single channel)、双通道(dual-channel)、麦克风阵列(microphone array)三种类型。一般来说,麦克风越多,去噪的效果越好。早期,大部分通信/录音终端都只配有一个麦克风,因此单通道语音增强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目光,方法较为成熟。但单通道方法的缺点是缺少参考信号,噪声估计难度大,增强效果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麦克风设备的小型化和成本的降低,双麦克风和麦克风阵列越来越多地被部署。研究者的注意力也在从单通道语音增强向双通道和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转移,这里对已有的多通道语音增强算法作以简单介绍。 2.双通道语音增强方法 在语音增强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获得噪声。在单通道语音增强中,噪声是通过从带噪语音信号中估计得到的,估计算法较为复杂且估计噪声总是与真实噪声存在差异,这就限制了增强效果的提高。为了获得真实噪声,简单的做法就是增加一个麦克风来采集噪声。从带噪语音信号中减去采集噪声来得到语音信号,这种方法叫做自适应噪声对消法(ANC,adaptive noise canceling),是最原始的最简单的双通道语音增强算法。针对双麦克风开发的算法不多,主要有噪声对消法、一阶差分麦克风(FDM,first-order differential microphone)及基于FDM 改进得到的自适应零陷波束形成法(ANF,adaptive null-forming)。 2.1 自适应噪声对消法 噪声对消法采用两个麦克风,一个麦克风采集带噪语音,另一个采集噪声信号,用带噪信号减去噪声信号,得到语音信号。减操作一般在频域进行,如果采

图像压缩原理

1、为什么要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其压缩原理是什么? 答:(1)数字图像如果不进行压缩,数据量是比较大的,例如一幅分辨率为1024×768的静态真彩色图像,其数据量为1024×768×24=2.25(MB)。这无疑对图像的存储、处理、传送带来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在图像像素之间,无论在行方向还是列方向,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在一般图像中都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即冗余度。静态图像数据的冗余包括: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和视觉冗余、图像区域的相同性冗余、纹理的统计冗余等。图像压缩编码技术就是利用图像数据固有的冗余性和相干性,将一个大的图像数据文件转换为较小的同性质的文件。 (2)其压缩原理: 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和视觉冗余。 2、图像压缩编码的目的是什么?目前有哪些编码方法? 答:(1)视频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易于加密、抗干扰能力强、可再生中继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数字化的视频数据量十分巨大,不利于传输和存储。若不经压缩,数字视频传输所需的高传输率和数字视频存储所需的巨大容量,将成为推广数字电视视频通信的最大障碍,这就是进行视频压缩编码的目的。 (2)目前主要是预测编码,变换编码,和统计编码三种编码方法。 3、某信号源共有7个符号,概率分别为0.2,0.18,0.1,0.15,0.07,0.05,0.25,试进行霍夫曼编码,并解释是否进

行了压缩,压缩比为多少? 0000 0001 000 00 111 110 10 0.05 0.07 0.1 0.2 0.18 0.15 0.25 0.05×4+0.07×4+0.1×3+0.2×2+0.18×3+0.15×3+0.25×2=2.67

压缩感知理论综述(原创)

压缩感知理论综述 摘要:信号采样是模拟的物理世界通向数字的信息世界之必备手段。多年来,指导信号采样的理论基础一直是著名的Nyquist采样定理,但其产生的大量数据造成了存储空间的浪费。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提出一种新的采样理论,它能够以远低于Nyquist采样速率采样信号。本文详述了压缩感知的基本理论,着重介绍了信号稀疏变换、观测矩阵设计和重构算法三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压缩感知的应用及仿真,举例说明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编解码理论在一维信号、二维图像处理上的应用。 一、引言 Nyquist采样定理指出,采样速率达到信号带宽的两倍以上时,才能由采样信号精确重建原始信号。可见,带宽是Nyquist采样定理对采样的本质要求。然而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增加,携带信息的信号带宽越来越宽,以此为基础的信号处理框架要求的采样速率和处理速度也越来越高。解决这些压力常见的方案是信号压缩。但是,信号压缩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大量的不重要的或者只是冗余信息在压缩过程中被丢弃。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带宽不能本质地表达信号的信息,基于信号带宽的Nyquist 采样机制是冗余的或者说是非信息的。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一个问题:能否利用其它变换空间描述信号,建立新的信号描述和处理的理论框架,使得在保证信息不损失的情况下,用远低于Nyquist采样定理要求的速率采样信号,同时又可以完全恢复信号。与信号带宽相比,稀疏性能够直观地而且相对本质地表达信号的信息。事实上,稀疏性在现代信号处理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于信号稀疏性提出一种称为压缩感知或压缩采样的新兴采样理论,成功实现了信号的同时采样与压缩。 简单地说,压缩感知理论指出:只要信号是可压缩的或在某个变换域是稀疏的,那么就可以用一个与变换基不相关的观测矩阵将变换所得高维信号投影到一个低维空间上,然后通过求解一个优化问题就可以从这些少量的投影中以高概率重构出原信号,可以证明这样的投影包含了重构信号的足够信息。在该理论框架下,采样速率不再取决于信号的带宽,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基本准则:稀疏性和非相干性,或者稀疏性和等距约束性。事实上,压缩感知理论的某些抽象结论源于Kashin创立的范函分析和逼近论,最近由Candes,Romberg,Tao和Donoho等人构造了具体的算法并且通过研究表明了这一理论的巨大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已经有科研单位的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课题组基于该理论提出采用超低速率采样检测超宽带回波信号。 显然,在压缩感知理论中,图像/信号的采样和压缩同时以低速率进行,使传感器的采样和计算成本大大降低,而信号的恢复过程是一个优化计算的过程.因此,该理论指出了将模拟信号直接采样压缩为数字形式的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讲任何信号都具有可压缩性,只要能找到其相应的稀疏表示空间,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压缩采样。 当前,压缩感知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核心问题: (1) 具有稀疏表示能力的过完备字典设计; (2) 满足非相干性或等距约束性准则的测量矩阵设计; (3) 快速鲁棒的信号重建算法设计。 压缩感知理论必将给信号采样方法带来一次新的革命。这一理论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它对应用科学的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统计学、信息论、编码等。目前,学者们已经在模拟-信息采样、合成孔径雷达成像、遥感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深空探测成像、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源编码、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探地雷达成像等诸多领域对压缩感知展开了广泛的应用研究。Rice大学已经成功设计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新型单像素相机,在实践中为取代传统相机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本文围绕稀疏字典设计、测量矩阵设计、重建算法设计三个核心问题,综述了压缩感知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信号稀疏变换、观测矩阵设计、重构算法等一系列最新理论成果和应用研究,描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2 部分阐述了压缩感知的理论框架;第3 部分系统介绍了压缩感知的三个核心问题,即信号的稀疏表示、信号的观测矩阵、信号重构算法;第4 部分指出压缩感知有待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第5 部分介绍了压缩感知的应用及仿真;第6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

JPEG图像压缩原理

JPEG编码 JPEG是联合图象专家组(Joint Picture Expert Group)的英文缩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CCITT联合制定的静态图象的压缩编码标准。和相同图象质量的其它常用文件格式(如GIF,TIFF,PCX)相比,JPEG是目前静态图象中压缩比最高的。我们给出具体的数据来对比一下。例图采用Windows95目录下的Clouds.bmp,原图大小为640*480,256色。用工具SEA(version1.3)将其分别转成24位色BMP、24位色JPEG、GIF(只能转成256色)压缩格式、24位色TIFF压缩格式、24位色TGA压缩格式。得到的文件大小(以字节为单位)分别为:921,654,17,707,177,152,923,044,768,136。可见JPEG比其它几种压缩比要高得多,而图象质量都差不多(JPEG处理的颜色只有真彩和灰度图)。 正是由于JPEG的高压缩比,使得它广泛地应用于多媒体和网络程序中,例如HTML语法中选用的图象格式之一就是JPEG(另一种是GIF)。这是显然的,因为网络的带宽非常宝贵,选用一种高压缩比的文件格式是十分必要的。 JPEG有几种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是基于DCT变换的顺序型模式,又称为基线系统(Baseline),以下将针对这种格式进行讨论。 1.JPEG的压缩原理 JPEG的压缩原理其实上面介绍的那些原理的综合,博采众家之长,这也

正是JPEG有高压缩比的原因。其编码器的流程为: 图9.3 JPEG编码器流程 解码器基本上为上述过程的逆过程: 图9.4 解码器流程 DCT 下面对正向离散余弦变换(FDCT)变换作几点说明。 (1)对每个单独的彩色图像分量,把整个分量图像分成8×8的图像块,如图所示,并作为两维离散余弦变换DCT的输入。通过DCT变换,把能量集中在少数几个系数上。 (2)DCT变换使用下式计算: 它的逆变换使用下式计算:

图像压缩与编码

实验项目3、图像压缩与编码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图像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用程序代码实现DCT变换编码; (3)掌握用程序代码实现游程编码。 二、实验原理及知识点 1、图像压缩编码 图像信号经过数字化后,数据量相当大,很难直接进行保存。为了提高信道利用率和在有限的信道容量下传输更多的图像信息,必须对图像进行压缩编码。 图像压缩技术标准一般可分为如下几种:JPEG压缩(JPEG Compression)、JPEG 2000 、H.26X标准(H.26X standards)以及MPEG标准(MPEG standards)。数字压缩技术的性能指标包括:压缩比、平均码字长度、编码效率、冗余度。 从信息论角度分,可以将图像的压缩编码方法分为无失真压缩编码和有限失真编码。前者主要包括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和游程编码;后者主要包括预测编码、变换编码和矢量量化编码以及运动检测和运动补偿技术。 图像数据压缩的目的是在满足一定图像质量的条件下,用尽可能少的比特数来表示原始图像,以提高图像传输的效率和减少图像存储的容量,在信息论中称为信源编码。图像压缩是通过删除图像数据中冗余的或者不必要的部分来减小图像数据量的技术,压缩过程就是编码过程,解压缩过程就是解码过程。 2、游程编码 某些图像特别是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往往包含许多颜色相同的块,在这些块中,许多连续的扫描行或者同一扫描行上有许多连续的像素都具有相同的颜色值。在这些情况下就不需要存储每一个像素的颜色值,而是仅仅存储一个像素值以及具有相同颜色的像素数目,将这种编码方法称为游程(或行程)编码,连续的具有相同颜色值的所有像素构成一个行程。 在对图像数据进行编码时,沿一定方向排列的具有相同灰度值的像素可看成是连续符号,用字串代替这些连续符号,可大幅度减少数据量。游程编码记录方式有两种:①逐行记录每个游程的终点列号:②逐行记录每个游程的长度 3、DCT变换编码 变换编码是在变换域进行图像压缩的一种技术。图1显示了一个典型的变换编码系统。 压缩 图像输入图 像N×N 图1 变换编码系统 在变换编码系统中,如果正变换采用DCT变换就称为DCT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编码系统。DCT用于把一幅图像映射为一组变换系数,然后对系数进行量化和编码。对于大多数的正常图像来说,多数系数具有较小的数值且可以被粗略地量化(或者完全抛弃),而产生的图像失真较小。

图像压缩编码

Discussion on Wavelet B ases Selection for Digital Image Compression H AN Fang2f ang,XU Shuang,ZHENG De2zhong (College o f Electric Engineering,Yanshan Univer sity,Qinhuangdao Hebei06600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election of optimal wavelet bases.The merits of biorthog onal spline wavelets are dis2 cussed and dem onstrated.C ontinuity of spline derivatives assures wavelets sm ooth and symmetry of biorthog onal wavelets makes the filters have linear phase.Those features can reduce distortion and guarantee the reconstructed images quality. K ey w ords: Optimal wavelet bases;Image com pression;S pline wavelets;Biorthog onal wavelets 关于数字图像压缩中小波基选择问题的探讨① 韩芳芳,徐 爽,郑德忠 (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要:针对数字图像压缩编码中最优小波基的选择问题,论证了双正交样条小波基的优点,并对其进行了推导。样条小波的导数连续性保证了小波基的光滑性,双正交对偶小波的对称性使得滤波器具有线性相位,可减小失真,保证重构图像的质量。 关键词:最优小波基;图像压缩;样条小波;双正交小波 中图分类号:T N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99(2004)01-0154-04 图像是人类感知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图像经过采样及量化编码后数据量巨大,给传输与存储带来很多困难,因而需要对图像数据进行有效的压缩。在F ourier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波分析,提供了一种自适应的时域和频域同时局部化的分析方法,通过伸缩和平移等运算功能进行多尺度细化分析,能够有效地从信号中提取信息。小波分析用于数字图像压缩,压缩比高,压缩速度快,压缩后信号与图像的特征不变,且在传递过程中可以抗干扰。因此小波分析成为数字图像处理及压缩编码的有力工具。 如何选择最优小波基是图像压缩编码中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对于图像信号而言,一方面要对巨大的数据量进行有效压缩,另一方面,要保持重建图像的质量满足视觉要求。小波基的选择存在一些标准,如平滑性、逼近精度、支撑大小和滤波频率等,如何最佳的组合这些特征是一个难点所在。 1 小波基的选择问题 如何最合理、快速的选择小波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无定论。在小波基的选择中,一般较为看重以下几方面: 平滑性与消失矩。消失矩表明了小波变换后的能量集中程度,消失矩阶数很大时,精细尺度下的高频部分数值有许多是小得可以忽略的(奇异点除外)[1]。从重构图像质量角度而言,平滑性的影响要 2004年3月 传 感 技 术 学 报 第1期 ①收稿日期:2003211210 作者简介:韩芳芳(197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信号压缩编码; 徐 爽(197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号处理与语音编码; 郑德忠(195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协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信号 处理和先进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qhdzdz@https://www.wendangku.net/doc/bc8817020.html,.

语音增强算法的分类

语音增强算法的分类 现实环境中的噪声多种多样,特性各异,很难找到一种通用的语音增强算法适用于各种噪声的消除;同时语音增强算法与语音信号数字处理理论、人的听觉系统和语音学等学科紧密相关,这也促使人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噪声源来选择不同的对策。以上原因使语音增强技术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 根据信号输入的通道数,可将这些方法分为单通道的语音增强算法与多通道的语音增强算法。单通道的语音系统在现实生活中较常见,手机、耳麦等都属于单通道语音系统。这种情况下,语音与噪声同时存在于一个通道中,语音信号与噪声信号必须从同一个带噪语音中获得。这种系统一般要求信号中的噪声比较平稳,以便在无声段对噪声进行估计,再依据估计得到的噪声参数对有声段进行处理,得到增强语音。而多通道的语音系统中语音增强的一种算法是,利用各个通道的语音信号之间存在的某些相关性,对带噪语音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增强的语音。比如,在自适应噪声抵消法中采用了两个话筒作为输入,其中一个采集带噪的语音信号,另外一个采集噪声,从噪声通道所采集的噪声直接当作带噪语音中的噪声,并将它从带噪语音中减去即可。另一种多通道的语音增强算法是采用阵列信号,这种方法采用多个以一定方式排列的采集设备接收信号。由于不同的独立信号源与各个采集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同,最后在各个接收设备中的合成信号也不同,再根据这些信号将各个独立信号分离出来。 按照所依据原理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语音增强分为以下几类: (1)参数方法 此类方法主要依赖于语音生成模型(例如AR模型)的使用,需要提取模型参数(如基音周期、LPC系数等),经常使用迭代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如果实际噪声或语音与模型有较大的差别,或者由于某些原因使得提取语音参数较困难,则这方法较容易失败。这类方法常用到一些滤波器,如梳状滤波器、维纳滤波器、卡尔曼滤波器等。 (2)非参数方法 非参数方法不需要从带噪语音信号中估计语音模型参数,这就使得此类方法相对于参数方法而言应用较广。但由于没有利用可能的语言统计信息,故结果一般不是最优的。同时,我们知道,语音信号是非平稳的随机过程,但语音信号特性的缓慢变化使得在较短的时间(比如10~30ms)内,可以视其为平稳的,如果能从带噪语音的短时谱中估计出“纯净”语音的短时谱,即可达到语音增强的目的。由于人耳对语音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语音信号中各频谱分量的幅度来获得的,而对各分量的相位并不敏感,因此,这类方法的重点是将估计的对象放在语音信号的短时谱幅度上。非参数方法主要包括谱减法、自适应滤波法等。 (3)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比较充分地利用了语音和噪声的统计特性,如语音信号可视不同情况和需要采用高斯模型、拉普拉斯模型以及伽玛模型等。此类方法一般是在建立了模型库后,经历一个训练过程来获得初始统计参数,并且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数据实时的更新这些统计参数,以使模型能更好的符合实际情况,它与语音系统的联系非常密切。这类方法里面主要包括最小均方误差估计(MMSE,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对数谱估计的最小均方误差(MMSE-LSA,Minimum Mean-Square Error Log-SpectralAmplitude)、听觉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等。 (4)多通道方法 多通道方法利用了更多的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可以更好地滤除噪声、分离语音,但对硬件设备要求高,算法一般较复杂。噪声抵消法、延迟一相加波束形成器(delay-sum beamformer)、

相关文档